【 教養沒原則 養出慣寶寶 】
沒有原則的教育是寵溺孩子,造就公主、王子病,嚴重影響孩子日後與人相處的能力,缺乏良好人際關係……
社會少子化現狀日趨嚴重,大家對孩子特別寵愛,是目前普遍的現象。
⋯⋯前陣子兒福聯盟有項調查發現,有五成的家長在溺愛之下,造就出了慣寶寶。
所謂「慣寶寶」的特質:驕縱、任性,不懂分享、感恩,會有如此特性,多半是家長從孩子在學習時期,未給予適時的教導,一點一滴所造就出來的。
「慣寶寶」可說是現今孩子的特質,由於嚴重的少子化,家長當然寵愛獨生子女,甚至一大家庭為一個王子或公主舉行慶生會更是屢見不鮮的,因為社會少子化現狀日趨嚴重,大家對孩子特別寵愛,更是目前普遍的現象。
以我目前在第一線的教育現場觀察,過去的孩子較單純,老師說一是一,不太會質疑、挑戰老師,但現在的孩子因為接受的資訊多了,再加上常是家中的獨生子、獨生女,大家都會以他的意見為意見,愛說啥就說啥、愛做啥就做啥;
因此,到了學校,一旦不遂己意,就不遵守團體規則,即使老師出面,也會大聲反駁、堅持自己想要、想做的,就一直想要「魯」到順他意。
通常遇到這樣的情形,老師處理的態度就是先「冷處理」,請他到旁邊「想一下」,然後,再好好講道理給他聽,很多孩子通常不解的是,「為什麼在家可以,在學校就不可以?」
其實,想要改變「慣寶寶」必須從小就要教育。
要如何教育孩子是目前家長重要的課題,只要多一份用心、關心,教育孩子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
◆◆◆ <Check Point 1>了解孩子本質 堅守原則
首先是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質。
孩子是屬於外放型或是內斂型的,自然所呈現出的行為就不一樣,這是父母平常就要去觀察、了解自己孩子的屬性,而給予適時適性的教導,「家長的原則」就在此建立了。
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原則的,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教育就能有效的進行了。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玩具或不如己意哭鬧不休,這時就會挑戰「家長的原則」,父母當下如無法制止孩子的吵鬧行為,又因為面子問題,通常只好和孩子妥協了,這樣就會使孩子認為只要吵鬧就可以滿足自己所需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堅定說出:「不行、不可以」。
或許有些時候父母當下無法堅持原則來面對孩子的吵鬧,但也必須在孩子情緒緩和下來時,給予溝通,並告知必須取消他的部分權益做為代價,如原本安排去公園玩就取消不去了,給孩子清楚知道,他的胡亂吵鬧是要自己承擔後果的,這樣除了堅持「家長的原則」一致性外,也讓孩子知道自己該負起的責任。
◆◆◆ <Check Point 2>家長觀念正確 孩子不「走鐘」
除了了解孩子本質,家長的觀念也要正確。
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總覺得他們還小,所有屬於孩子可以做的、可以解決的、可以面對的,都被父母幫他們完成了,孩子不必去思考、面對、動手做,結果是享受成果習慣了,也給予他們認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那又如何要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呢?
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家長馬上為他們一一的解決,孩子沒有機會先想該如何去面對?用什麼方法去做?反正只要有父母在,就會幫他們去面對、去完成,日後就會養成:父母為我所做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啃老族」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只有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去思考、自己動手做,家長從旁給予鼓勵,孩子就會感受到自我成長的喜悅,肯定自我的價值,才能懂得分享,知道感恩。
總之,家長對孩子的愛,發自於內心,以教育的方式呈現於外,而不是只有一味地滿足他們所需。
沒有原則的教育是寵溺孩子,造就公主、王子病,嚴重影響孩子日後與人相處的能力,缺乏良好人際關係。在肯定自我上,家長放手讓孩子有著面對問題的能力,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知道自我的價值存在,就不再會有啃老族的形成。唯有透過家長多一份用心和觀念的改變來教育孩子,改變孩子,從小就要教,不要等到孩子長大行為偏差,才知道沒把孩子教好的嚴重性,也才能減少「慣寶寶」及日後「啃老族」的孩子。
期許我們所有負有教育責任的教師及家長,都能為我們的下一代思索,如何教育出肯定自我價值,懂得感恩的孩子!【 文/孫櫻芳 】
<作者小簡介>孫櫻芳
目前為「和智」幼兒園園長,姊姊也在幼教界,姊妹倆已有二十多年的幼教經驗,不時會互相切磋,交換意見。希望培養出知道尊重他人、懂得感恩與人分享,與更具有國際觀思維的孩子。
另一方面也期望家長應該要多學習聆聽與陪伴,與孩子分享生活點滴,家長學會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學習,從做中學,才能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