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會客室〉麻麻 他不跟我玩
文/胡展誥
孩子(甚至是我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在人際關係中或多或少都有遇過被排擠或被忽略的狀況,做家長的該怎麼從旁協助……
6歲的小東放學後到社區的躲避球場玩耍,晚餐時卻顯得心情低落、眉頭深鎖,這已經是這陣子以來的第N次了。
在媽媽晴惠的關心下,小東才緩緩說出,一起玩耍的阿凱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吆喝其他的小朋友不要和小東同一隊、甚至不要跟他一起玩。
晴惠很心疼,卻又覺得自己不應該直接介入孩子的世界。晴惠與阿凱的媽媽其實是交情還不錯的鄰居,平時也會一起去買菜聊天,但對於這件事情,阿凱的媽媽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妥;更令晴惠擔心的是,這陣子她與阿凱媽媽一起加入了學做蛋糕的親子教室,原本是希望讓小東在學習玩耍之餘,還可以和鄰居孩子有更多的互動機會,這樣一來會不會反而讓小東更不開心呢?
親愛的爸爸媽媽,相信孩子(甚至是我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在人際關係中或多或少都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吧?這種感覺很不好受,可是我們該怎麼幫忙呢?直接去找對方家長,會不會起更大的爭執?對方的孩子怎麼會這麼沒教養?事情會不會不像自己孩子說的這麼單純?好多的疑問讓事情顯得很棘手,到底該怎麼辦呢?
<Check Point>
孩子受排擠 家長看過來
的確,當媽媽提出這些疑問時,我也回答不了,因為我並沒有在他們玩耍的現場。衝突的原因可能很單純或很複雜,但身為家長的我們,還是有一些具體而簡單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的小孩。
1.避免責備:是的,不論是對自己的孩子或對方孩子。被排擠或被忽略無論如何都是一種受傷的感覺,如果我們再責備孩子「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會被欺負!」對孩子無疑是傷口上抹鹽;也因為我們不確定孩子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且爭執常常肇因於兩端,因此也無須為了安撫孩子而刻意在他面前批評對方,避免讓孩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對方的錯。
2.避免弱化:有些爸媽會說:「努力拿到好成績,看他們還能怎麼笑你!」「你要懂得跟在老師旁邊,他們就不敢對你怎樣!」我相信這些建議肯定都是出於關愛與善意,不過,這其實讓孩子接收到一種可怕的信念:「你看,就是因為你『不夠好』才會被欺負。」孩子可能真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人。
3.避免強迫:「去道個歉就好了,那又沒有什麼!」「你幹嘛管他說的?你就強行加入就好了。」先不論這些方法適不適當,說不定對某些人或情境還真的有用。但那也只是我們的想法,硬要孩子去做,對孩子反而是種壓力。就像晴惠後來決定問問小東是否想要一起參加蛋糕教室,若小東不想去,短時間內她也可以自己先去參加,或者取消課程等等。避免強迫孩子一定要遵從大人的想法,到頭來反而讓孩子又暴露在不舒服的情境當中。
4.給予支持:晴惠發現,其實小東在學校人際關係很好,同學都很喜歡他,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社區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所以她也試著和小東討論同學們喜歡他的原因,讓孩子知道自己其實在人際互動中是有正向的優點;另外,在這過程中,小東也可能一邊困擾、卻一邊去球場玩耍。我們只要鼓勵、關心他的近況就可以了,無須告訴他:「你就說阿凱都欺負你了,你幹嘛還去玩?」孩子在衝突的過程中往往也在學習如何和對方繼續互動、和好,或漸行漸遠,這也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實上,工作繁忙的大人很難一一為孩子解決人際衝突,但我們可以陪伴他、聽他說話,然後給予支持與鼓勵。我們一定也遇過這狀況:有時候當我們表達困難,並不是要別人幫忙解決,而是希望得到支持和鼓勵。而當我們恢復心情、再次充滿信心與能量時,往往也就能夠突破原本的困境!(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