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會客室〉玩積木 疊出學習力
文/毛毛老師
在觸摸與觀察的過程中,小朋友已經在吸收、在進步、在學習、在加深對積木的印象……
人的一生應該都會為了某件事情努力而熬夜吧!你有想過小孩子第一次為了某件事而努力熬夜會在幾歲出現?會是為了什麼?很多孩子的第一次熬夜,應該滿多是為了完成積木的作品。
小朋友在組裝積木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習慣」細心並「培養」持續力,這些都是選擇積木玩具的好處。
<開發感官>玩積木 就是在探索
在現代速成主義的環境中,以及家長養成的習慣下,很多小朋友不見得喜歡組裝積木,而是喜愛刺激,喜愛享受直接或現成的物件。
比如很多小朋友喜歡玩現成的汽車來滿足視覺需求,卻不見得喜歡自己組裝一台汽車來玩。長此以往,會降低孩子與生俱來的探索本能和習慣,就連好奇心都會日漸消退,逐漸凡事都仰賴速成,而不願意用付出換得成果。這類產品很少讓孩子在使用玩具過程中主動地去思考、判斷、觀察、聯想、發想等,長久下來,孩子會傾向於只想獲得一時的快感,而漸漸失去努力完成一件事的耐心。一旦養成這種負面的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態度不僅完全沒有幫助,還可能有害。
小朋友在出生後到大約4歲之前,很自然的都是運用感官在探索和察覺、認識周圍的環境,這是一種發自本能的學習和成長模式。所以拿一盒積木給4歲前的小朋友玩,感覺他好像沒疊出什麼,或是認為他在亂玩,其實在觸摸與觀察的過程中,小朋友已經在吸收、在進步、在學習、在加深對積木的印象。
這樣的探索過程很容易被大人直覺認定為「亂七八糟疊積木」,而容易忽略小朋友正在探索、正在運用感官跟積木接觸,來提升熟悉度;像是運用觸覺、視覺和聽覺來熟悉環境以及認識積木零件。
若能適量增加學齡前孩童的感知活動量,能提升孩童對於環境的適應力;而在接收各種身體感知訊息後,表現出適切的反應,有助於情緒的穩定、認知與學習、人際關係的建立等等。
<師長愛注意>孩子特質 從操作中觀察
我一直覺得當積木老師很棒的一點是,可以透過孩子在操作積木的過程看出孩子很多的個人特質;這幫助我更認識自己的孩子,能夠了解他的優勢和缺點,並協助他發揮優勢和了解自己的缺點,適度地去做調整和改善。
當孩子上積木操作課時,所反映出來的人格特質表現,很多是「原來的個性就是這樣」與「早就養成的生活習慣」。家長通常期望孩子能夠因為上積木課而變得專心一點,或是改掉不細心的毛病,但其實上課時呈現出來的已是不容易改變的個性和習慣,也並不容易靠一週一次、兩次的積木操作課程就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可以透過積木的操作課程,去發現一些小朋友需要調整的生活習慣或是個性,像是粗心。而粗心的源頭,在老師的觀察下,可能是因為過於急躁、太有自信、容易分心等。針對問題的根源,從生活中去改善,可以適度領著孩子放慢腳步,不要因為粗心造成自己時間的浪費、損失。
這樣的協助,不能只透過課程來傳達,而是將改善的方式「時時刻刻融入孩子生活中」,包括家中的成員、其他課程的老師,大家一同了解孩子有待調整的個性與習慣為何?長時間一致性地給予適時的提醒,才有可能將我們所發現,對於孩子成長來說較為負面的習慣,漸漸調整到理想的狀態。
<男生女生一起來>創造力 從觀察開始
雖然在台灣積木的操作課程日漸普及,但是這種創意性的課程,到底要如何帶領小朋友學習,才算真正提供了創意與啟發呢?
要在堆疊積木時發揮創意,基本上一定要多觀察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物品,再來就是看過之後,要有自己的想法。
想要創作一台積木車,必定因為喜歡車,因此在生活中時常注意、觀察車子的型態及外觀。將看到的影像和畫面一張張地存留在腦中,當想要進行創作的時候,就可以從影像資料庫中調閱相關的聯結,而這些圖像的聯結就是積木堆砌創意的源頭。在累積了這些印象之後,才容易以印象為基礎,開始進行創意的聯想與創意的變化。
另外,玩積木也絕對不是男生的專利,千萬不要以「男生玩汽車飛機、女生玩布偶娃娃」的觀念,以性別為幼兒預先設定喜歡的玩具類型。那你可能從一開始就錯失了讓孩子學習發想和動頭腦的契機!
<作者小簡介>
毛毛老師(尤信勝)
積木達人。曾任職GYMBOREE感覺統合專任教師、大視界兒童電腦教室教學部經理、知名積木教育產品代理教學部主任、北市科展特優指導老師,連續九年取得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世界大賽的國家代表權,至今未中斷過。生涯累積積木競賽獎盃137座、獎狀291面、獎牌120面。
別小看積木的神奇魔力,積木作品可以療癒人心,讓人發自內心會心一笑,並且對它所能表現出的創意巧思感到驚奇、驚嘆、溫馨與愛不釋手。即將出版《越疊越成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