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臟,血液,動脈,靜脈,血管性疾病,高血壓,循環障礙,貧血 (5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定期洗牙 降低心臟病風險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是真的,一口爛牙不但傷心,也會傷腦!

國內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如果懂得找牙醫師洗牙(清除牙結石),以維持口腔衛生與牙齦健康,確實能夠保護心血管,有效降低心肌梗塞、腦中風與心臟病急性發作的風險。此外,若能按時每半年洗牙,預防這些致命疾病的成效更顯著。

這項由台北榮總、陽明大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共同發表的「洗牙與減少心血管疾病間相關性之全國性族群研究」,今年4月4日正式發表在權威的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過去已知口腔衛生不佳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次則是首次以大規模研究印證,強化口腔衛生確實具預防效果。

追蹤22000人7年 分析比較發現

研究團隊成員、陽明大學研發長暨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林幸榮表示,牙齦常發炎、感染者所滋生的細菌或發炎物質,容易經血液循環進入心血管,導致動脈因發炎、感染而硬化,易使心肌缺氧、腦缺氧,甚至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致命疾病;定期洗牙則有助於減少牙周細菌感染。

研究團隊以全民健保資料庫百萬名樣本進行隨機抽樣,針對約11,000人在西元2000年時,曾接受過一次洗牙治療的50歲以下民眾,並找來另外11,000多名年齡、性別、慢性病史等條件相仿的對照組,追蹤7年後,進行統計分析比較。

一口爛牙才就醫 治療難度大增

結果發現,曾洗牙者在洗牙後的7年間,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低31%、中風風險低15%、總體心血管事件低16%。此外,洗牙頻率越高,這類疾病的風險越會顯著地降低,凸顯洗牙與疾病風險降低間,除相關性外,更具有因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林幸榮指出,如果民眾總是平常不洗牙、不清潔口腔,拖到一口爛牙時,才要找牙醫師進行洗牙、拔牙等治療,此時不僅處理難度大幅提高,還可能引發菌血症以及心臟瓣膜受損等急性病變。

因為造成牙周嚴重感染的細菌,有時會趁牙齒治療時跑到血液中,甚至大舉侵犯心臟的內膜或瓣膜,引發急速破壞,使心瓣膜無法關閉,導致心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提醒民眾平時就應保持良好口腔衛生與牙齒健康,以免心血管健康也連帶受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血壓 有助防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從心臟輸出血液到全身的主要血管,分成上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及下降主動脈,有許多分支到各個器官。(照片提供/孫德金)

文/孫德金

日前好朋友的媽媽突然過世,簡直令人不敢相信!因為她一向身體健康,日前出國旅遊時,精神體力都還好。但旅程到了最後一天時,突然感到不適,胸口悶痛,在機上昏過去。

飛機降落後,送醫院急救,不過已回天乏術。朋友趕往處理,遇到很多問題:包括法律規定一定要解剖等,也還好有解剖,才得以真相大白:原來致死原因是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從心臟輸出血液到全身的主要血管,分成上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及下降主動脈,有許多分支到各個器官。承受來自心臟的強大壓力,同時又要運用這能量將血液再送出去,具有很大的彈力與擴張性。結構上分成3層,原本是非常強韌,但隨著歲月增長,彈性減弱,組織變脆,就可能從內層破裂,血液流進中層而造成假腔,甚至破到外層而造成死亡。

在1955年DeBakey完成首例手術前,主動脈剝離一直是和死亡畫上等號。DeBakey本人在高齡98歲時,也成為這個手術最年長的存活者。分類上,DeBakey有一套方法,不過比較實用的是Stanford分類法:侵犯到上升主動脈的為A型,沒侵犯到上升主動脈的為B型;A型需要緊急手術治療,B型大多只要內科治療。

大多以突然劇烈如刀刺或撕裂般的疼痛來表現,上升主動脈剝離較會造成前胸痛,而下降主動脈剝離較會造成後背痛。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描述,有些徵兆還是要靠旁人發現,而這些徵兆多半是由主動脈剝離後產生的假腔壓迫到血管分支所造成;更嚴重的症狀是假腔破裂造成的。

至於造成剝離的原因,多數由高血壓及粥狀動脈硬化引起,少部分是本身有結締組織疾病,或是構造異常造成,還有一些是外傷引起,其中最多是沒繫安全帶,及心導管檢查或是開心手術的後遺症。

診斷非常不容易,要有高度警覺,家屬也要提供詳細病史。當遇到突然如撕裂般的胸痛、X光顯示擴大主動脈、及兩手血壓差別很大的病人,就要懷疑並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或經食道超音波。

主動脈剝離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不處理,一週內就有高達75%會死亡,一半在到院前就往生。控制血壓,有助防範心血管病變。

(作者為桃園縣孫德金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肌梗塞年輕化 38歲老菸槍險死

▲血管打通後的血流情形。(記者潘杏惠翻攝)
▲血管打通前的血流情形。(記者潘杏惠翻攝)

記者潘杏惠/新北報導

心肌梗塞不會只找上年長者,臨床發現,心肌梗塞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38歲的張先生常咳嗽又胸悶,原本以為是單純感冒,拖了2到3天後症狀卻加劇,緊急送急診,診斷發現是心肌梗塞,經醫師採取緊急心導管手術,恢復正常心臟功能。

收治病患的署立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肇鋒指出,張男並無高血壓、高血脂等傳統認知的危險因子,但有抽菸習慣,且有心肌梗塞家族史,高度懷疑有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診斷確診。

林肇鋒指出,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咳嗽、胸痛、虛弱等表現都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感冒所致,尤其胸痛是最常見的症狀,雖然胸痛未必都是心肌梗塞所致,但若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家族史、肥胖、不運動等危險因子,即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以減少心臟功能的損傷。

林肇鋒臨床觀察也發現,心肌梗塞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由於30到40歲者是一個家庭的支柱,一旦生病,影響的層面將擴及整個家庭,對於中壯年而言,除了一般的危險因子外,壓力也會加重心肌梗塞的危險性。

醫師建議,患者手術後應適度運動,藉由心臟復健,讓自己重拾正常的生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血壓者常運動 可降低死亡風險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昨天在世界心臟學會發表一份研究指出,經常運動可降低高血壓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或降低「全死因死亡率」(即死亡率降低),相當於血壓降低40至50mmHg的效果。

此外,常運動者戒菸成功率比不運動者高出55%,戒菸後常運動的話,比運動不足者多活5.6年。

這項前瞻性研究是針對43萬4190名台灣民眾健檢資料庫,進行12年追蹤,比較缺乏運動者和經常運動者後發現,當血壓值相同時,不運動者在「全死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比運動者高。如果進一步把以不運動者高出的死亡率,轉換成血壓值的話,多出來的死亡風險,相當於血壓值上升40至50mmHg。

此外,這項研究樣本中,高達54%的人缺乏運動、22%偶爾運動及24%適度或經常運動,凸顯國人運動不足的問題嚴重。

發表這項研究的國衛院研究院與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溫啟邦教授指出,這項調查首次針對運動影響高血壓患者的死亡風險進行量化,並證實期間相關性,希望鼓勵不運動的高血壓患者多運動。運動既省錢,節省醫療支出,又無藥物副作用,好處多。

據過去研究,約半數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有關,且當舒張壓每上升10單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增加一倍。溫啟邦表示,過去運動與高血壓間關係未被重視,根據這項研究結果,運動能減少心血管疾病與「全死因」,醫師也應對病人強調這一點。

同一份研究也發現經常運動(中強度以上運動)的吸菸者,戒菸率比不運動的吸菸者高55%。此外,這些經常運動的戒菸者再次吸菸的復發率比不運動的人要低43%。

吸菸者也會因運動而延長平均壽命。有運動的吸菸者平均壽命增加了3.7年,且「全死因死亡率」下降了23%,與運動不足的戒菸者相同,戒菸的人如果經常運動,他們的平均壽命則增加了5.6年,且他們的「全死因死亡率」下降了43%,幾乎與不吸菸者相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化療後未移除 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

    

化療後未移除 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
▲以微創手術取出斷裂的人工血管。(記者潘杏惠翻攝)

記者潘杏惠/新北報導

罹患口腔癌的42歲黃先生接受化療裝置人工血管,最近因胸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竟發現人工血管已經斷裂,甚至還掉入心臟。醫療團隊以微創手術取出斷裂的人工血管,才解除危機。

收治患者的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胡晉源表示,黃男正值青壯年,也非一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胸痛就診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化療用的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而引起胸痛,並造成右邊肋膜積水。

胡晉源指出,臨床上化療人工血管斷裂的機率約1%以下,可能的原因有裝置不當或是使用不當,但多數人工血管會掉在上腔靜脈裡,像黃男的人工血管掉入心臟最深處的肺動脈分枝內,算是比較少見,也比較難處理,因為人工血管掉到心臟裡造成嚴重的胸痛,勢必得開刀將其取出來。

醫師提醒化療患者,裝置人工血管後,隨著時間過去,有可能會阻塞、斷裂,或是造成植入處靜脈的栓塞,以致整個手臂都腫脹起來,因此,在化療療程結束後,若確定不需再使用人工血管,應考慮將人工血管移除;若需繼續使用人工血管而不能移除者,則應定期回門診以稀釋的抗凝血劑沖洗人工血管,以預防人工血管的阻塞。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飲食 降低心肌梗塞威脅

 

文/鍾偉文

現代人忙於工作,生活作息不正常,三餐幾乎以外食為主,蔬菜、水果攝取嚴重不足,假日也只想著要好好犒賞自己而去大吃一頓,更別說是安排固定的運動,日積月累下來,不只體重日漸增加,更成為爆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心肌梗塞的發生源自於供應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發生了動脈粥狀硬化,內徑變窄,合併血栓,以致心肌缺氧,若未能及時處理,便會在短時間內致死。目前可靠藥物、放支架,甚至是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處理,但不去解決改善根本的原因,會復發得相當快。

簡單來說,膽固醇是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成份,家族遺傳、年齡、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皆是加速動脈硬化的「推手」,如何在可改變的因素中,降低動脈硬化的形成速率,以維護心臟血管功能,是應當努力去實行的。

在飲食調整上,首要注意的是降低膽固醇的攝取,舉凡各式肥肉、五花肉及豬肝、豬腸等內臟,還有豬腳、雞爪等皮的部份都是高膽固醇的來源;蛋黃也要限制每週2到3個以內為佳。

再來是烹調用油及烹調方式的選擇,豬油、牛油、雞油等動物油也是高膽固醇的來源,務必要避免,除了從烹調用油中移除,還要避免滷肉飯或燙青菜的滷肉攝取,燉湯時,也要記得先將浮油撈掉再喝。

另外,奶油、奶精及餅乾、蛋糕、洋芋片等點心,不但高油且可能含有反式脂肪,也要盡量減少食用。

烹調多採清蒸、水煮、滷、燉、涼拌等少油烹調方式,盡量避免炒飯、炒麵和各式高油小吃,如:燒餅油條、蔥油餅、胡椒餅、鍋貼、大腸包小腸、鹽酥雞等,另外,芶芡小吃,如:蚵仔麵線、肉羹湯等油脂含量高但又不易察覺,也是危險食物之一。

蔬菜攝取也是飲食上一大重點,許多心肌梗塞的病友都有著不愛吃青菜的飲食通病,以肉為主的飲食不但熱量高、膽固醇高,纖維質不足是最大的危機。

由於纖維質可和膽固醇的前身結合,減少膽固醇的生成,並協助排出,飲食中應盡量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可多選用糙米、五穀米取代白米,大燕麥片取代燒餅油條或肉包,每日一碗半以上的蔬菜和兩個拳頭大的水果是不可少的。

不論是已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友,還是有高危險因子的族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的飲食,按時做健康檢查抽血檢驗,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維持理想體重,戒菸及維持血壓正常,才能有健康的心臟血管功能。

(作者為萬芳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心肌梗塞 緊急2步驟

 

文/吳肇鑫

突發性心臟病是死神慣用的伎倆,幾乎每隔短短數日,國人即可由大眾傳播獲悉名人猝逝的訊息,即使貴為國家元首,北韓領導人金正日亦難逃其毒手!

依據衛生署近年公佈的統計資料,一年約有15000人死於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心臟病中的「頭號戰犯」,非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莫屬。常見的「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年過半百、有家族史者等,均是急性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千萬輕忽不得。

萬一民眾不幸發生急性胸痛,如疼痛性質,像難以忍受的緊縮性悶痛,甚至合併冒冷汗與窒息感,先勿驚慌,應該冷靜採取下列二步驟。

●打電話通報119,告知相關症狀,並等待救護車抵達。切勿自行以家用車送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有一半的機率在到達醫院前即發生猝死,有119救護員在旁才能及時搶救。

●要求送達有心導管室設備的最近醫院,儘速打通血管,才能搶救生命,避免心臟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診室是列為最優先處置的急症,即使在無線電已通報而病人尚未抵達前,醫院即已啟動心電圖檢查、X光、冠心症緊急用藥專用包、心導管室設備溫機等準備;到院後,如果立即的心電圖檢查顯示特異性的急性心肌梗塞跡象,則運用智慧型手機同步讓心臟科醫師第一時間判斷,甚至可以啟動移動式的急診醫護團隊至心導管室處置,盡量縮短「Door  to ballon time」(病人進急診大門到以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的時間),儘快用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作者為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鎖骨下動脈阻塞 嚴重需截肢

 
▲鎖骨下動脈阻塞危險因子包括「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等。(記者孟慶慈翻攝)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一名70歲女性洗腎患者突然出現右臂量不到血壓,且右上肢疼痛、無力、較無血色,她趕緊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其他肢體脈搏正常,只有右上肢摸不到脈搏,經電腦斷層動脈攝影確定是少見的鎖骨下動脈阻塞,屬於急性阻塞,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

郭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呂炎原表示,一般人發生鎖骨下動脈阻塞的機率不到2%,「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是鎖骨下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

呂炎原指出,鎖骨下動脈阻塞分為急性和慢性阻塞,急性阻塞多是血塊阻塞造成,慢性阻塞為血管狹窄所致,發生原因多是動脈硬化,狹窄程度超過50%才有症狀,超過90%或完全阻塞則會導致鎖骨下動脈血液逆流。

鎖骨下動脈阻塞的症狀包括:上肢無力、疼痛、頭痛、麻木、摸不到脈搏、癱瘓等,急性阻塞不及時治療,恐導致組織壞死,嚴重者需截肢。

民眾可以透過量測雙手血壓,來找尋鎖骨下動脈阻塞有無缺血徵兆;正常來說,兩手血壓不會差太多,應在15毫米汞柱以內,超出者宜進一步檢查,可做超音波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治療分藥物治療或血管介入手術,成功率9成以上。

呂炎原表示,雙手血壓出現落差時,應以高的當作正常值,低的可能是缺血的象徵,第一次量血壓時應該雙手都量,之後單手量無妨,每兩個月量一次雙手血壓就夠了,目的在掌握雙手血壓有無變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動脈栓塞 腎臟也會中風

 

文/林庭光

腎臟也會中風?腦血管塞住了,會造成腦中風,腎動脈栓塞就會造成腎動脈中風。

當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時,造成心臟功能減弱,使得心臟血流不佳進而產生血塊,這些血塊可能塞住動脈血管,造成了腦中風、腸中風或腎動脈栓塞(腎中風),腎中風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是若延誤診治,會造成腎臟缺血性壞死,腎臟功能受損甚至喪失。 

一名70多歲老婦平時獨居,因心臟不舒服一個禮拜,直到子女回家探視之後,送往醫院住院接受檢查,發現婦人有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問題,住院期間發生腎動脈栓塞,腎臟劇烈疼痛,醫護人員立即以心導管在腎臟動脈造影,並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治療後,病人立即不痛了,同時也沒有再形成血栓,因搶救及時,婦人的腎臟功能未受損,目前門診追蹤情況良好。 

年紀大、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曾中風過的病人,都是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高危險群,有些病人會出現頭暈、胸悶、喘等症狀,但多數病人都不自覺。

由於這類病人發病時,會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心臟血流變緩而可能產生血塊,通常醫師會給予高危險群患者抗血栓藥物,以預防血塊造成栓塞,但有時仍無法避免栓塞的發生。患者必須提高警覺,若是出現不規則的心跳或運動能力減退時,就要特別注意。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小板過低 吞藥1600顆順利產女

 

 

▲罹患「血小板低下症」的鄭姓孕婦(中)孕期中有20日每天吞80顆藥保命,才順利產下女兒,和夫婿(右)均很感謝醫師張崑敏(左)。(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

 

一名鄭姓孕婦懷孕3個月時,身體多處瘀傷而就診,醫師診斷為「血小板低下症」,為避免生產大量出血有嚴重併發症,展開整合治療,孕期中有長達20天需每日吞80顆藥,日前才順利產下「小龍女」,母女均安。

 

鄭姓孕婦說,「醫師告知血小板數量只剩2萬(正常為15萬至40萬)的嚴重性,嚇死我了,開始密集至血液腫瘤科門診追蹤治療,為了保住自己及女兒的命,再苦也得把藥一顆顆吞下」。

 

孕婦和家人都沒有「血小板低下症」病史,鄭婦說,懷孕前偶爾發現小碰撞後身上會留有瘀傷,到診所就診曾詢問過,醫師表示可能是微血管較薄,碰撞破裂產生的瘀傷,沒想到懷孕3個月後血小板數量不足,需靠吃調整免疫系統藥物,增加數量。

 

豐原醫院婦產科醫師張崑敏指出,「血小板低下症」大多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異常、血液造血不良、骨髓疾病或藥物引起血小板數量遭破壞減少,導致血液凝固功能低下,鄭婦原因不明的血小板低下,血小板數量甚至僅剩2萬。

 

5個療程20天

 

所幸經婦產科與血液腫瘤科整合治療,加上鄭婦很有毅力的每隔2週就連續4天不間斷的服下80顆藥,5個療程20天共服了1600顆藥,生產前使得血小板數量回升至10萬,待產時再以預防性輸血及藥物加強控制,順利自然產下足月、器官發育及血液檢查均正常的2840公克重「小龍女」。

 

張崑敏說,原因不明的「血小板低下症」多於孕期發生,為本身凝血功能較差所造成,若沒有積極治療,孕期會造成子宮內出血,產程或產後也可能大出血,產後數天亦有可能發生,造成新生兒顱內或其他器官出血的機率達5%至10%。

 

患有「血小板低下症」的懷孕婦女,若要順利自然生產,張崑敏建議,孕婦懷孕時若發現身上出現多處瘀傷、牙齦出血或不明原因異常出血時,要及早請醫師做詳細檢查,及早就醫治療,可降低生產風險,及減少新生兒顱內及其他器官出血的機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周邊動脈阻塞 老翁腳傷難癒險截肢

 
▲黃介琦醫師說,阿公的左腳掌大拇趾傷口發炎、潰爛。(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90歲的陳姓老翁左腳掌大拇趾切除一截後傷口難癒,甚至覺得冰冷,到大林慈濟醫院檢查時發現是周邊動脈阻塞,醫師替他切除大量潰爛組織,進行血管成形術,再將大腿皮瓣切下來移植在左腳掌,重建老翁的腳部功能。

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黃介琦說,阿公就醫時,除了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腎功能只有一般人的1/10,四肢冰冷,摸不到脈搏,安排血管攝影後,確定左腿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血管有如香腸般被阻塞處分成一段段。

黃介琦為阿公清除左腳掌內的潰爛壞死組織,再由血管外科醫師張兼華進行血管成形術,將微型氣球導入血管中,撐開一段段阻塞處,恢復血流供應。

由於左腳掌有一大塊組織被切除,為了恢復腳部功能,黃介琦從阿公的大腿取下一塊面積約22×8平方公分帶有兩根血管的皮瓣,移植到已完成清創的左腳掌,將血管接通,讓阿公在術後能保有行走功能。

黃介琦說,周邊動脈阻塞患者的腳痛和一般腳痛不同的地方是,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在走比較多的路之後,因為血液流通,反而會減輕疼痛感,但是在久坐或睡眠時,因血液不通暢反而比活動時更痛。

黃介琦說,一般周邊動脈阻塞發生率約5%,糖尿病患者約10%至20%,若80歲以上高齡者達40%至50%,一旦傷口感染嚴重,很可能需截肢,若能及早發現控制感染,就能避免截肢。

醫師提醒,若是傷口一直無法癒合,轉變成慢性傷口,開始有紅腫熱痛,出現分泌物,傷口的氣味改變,或是原本不痛的傷口突然劇烈疼痛,就要留意,並及早就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導管手術治療 先天性心臟病童放心跑跳蹦

 
▲楊明浚醫師表示,心導管治療肺動脈瓣膜狹窄等心臟病,成功率相當高。(記者蘇福男攝)

記者蘇福男/高雄報導

一名4歲男童因肺動脈瓣膜狹窄,使得右心室血液無法有效循環至肺部血管,導致運動時會喘、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經醫師以心導管手術治療,術後2天男童就活蹦亂跳。

高雄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心臟科醫師楊明浚指出,國內先天性心臟病盛行率約13/1000,並非罕見疾病,其中肺動脈瓣膜狹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9%,但只有1/10000的病患須手術治療。

他說,隨著醫學進步,先天性心臟病並非不治之症,但若不治療,有些會有心臟衰竭、猝死的危險,大部分肺動脈瓣膜狹窄病患沒有任何症狀,但中、重度狹窄者運動時可能會喘、容易累,有些甚至會胸痛、昏倒,甚至猝死。

這名男童在嬰兒時期就被診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家人不以為意,由於他沒有明顯症狀和不舒服,也未按時就醫追蹤,直到近幾個月,患童運動時會喘,玩耍時容易臉色蒼白、呼吸急促,要停下來休息,跟家人一起爬樓梯時,也明顯跟不上腳步,才趕緊求醫。

成功率99.7% 越早治療越好

楊明浚檢查發現,男童的右心室血壓高於左心室,為相當嚴重的肺動脈瓣膜狹窄,經以心導管手術治療,肺動脈瓣膜狹窄明顯改善,術後2天就活蹦亂跳。

楊明浚強調,並非所有肺動脈瓣膜狹窄的病患都需以心導管手術治療,只有嚴重狹窄到某種程度時(右心室血壓與肺動脈相差40毫米汞柱),才需要治療。心導管治療的成功率高達99.7%,成效非常好,住院時間短,且大部分病患一輩子不必再做第二次心導管手術治療。

他呼籲家有先天性心臟病童的家長,應及早帶小朋友就醫治療,甚至若在胎兒時期即已發現有心臟病,更應在懷孕期間到兒童心臟科就診諮詢,在嬰兒尚未出生前,就擬訂治療計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慎防浮腳筋

 

▲懷孕過的婦女是靜脈曲張高危險群,小腿明顯看出血管青絲。(記者楊菁菁翻攝)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靜脈曲張不是只有工作久站才會造成,懷孕、生產完後的婦女都屬高危險群。

懷孕婦女初期還可穿彈性絲襪加速血液循環,但懷孕5個月後,根本就穿不住;許多婦女生產完後,腿部血管青筋外露或青絲遍佈,外觀看起來有點恐怖。

從事保險業務10多年的周小姐,有3個孩子,每胎都僅增加10公斤,前2胎懷孕期間,小腿僅有痠痛感覺,所以不以為意;懷第3胎時,小腿開始有抽筋現象,生產完後,只要站立時間過久,就強烈感受到腿部痠痛,腿部出現許多「小青蛇」攀附。

東港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謝宗翰呼籲,懷孕婦女會小腿靜脈曲張,主要是懷孕期間子宮壓迫到下腔靜脈,影響下肢血液循環;懷孕期間最好使用彈性襪及托腹帶,減少靜脈曲張的發生。

產後靜脈曲張的案例很多,多半都是清楚可見的血管青絲,嚴重的話會有青筋,更嚴重會出現靜脈潰瘍,臨床上靜脈潰瘍病患8成是年紀大的老婦,因長期忽略靜脈曲張所造成。

目前下肢靜脈曲張治療分為傳統手術、高濃度食鹽水注射、血管內射頻等;注射食鹽水有健保給付,但因為必須一條條血管注射,有些病患認為過於疼痛,寧願選擇自費的靜脈腔內射頻(RFA)閉合術。

謝宗翰強調,RFA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比傳統手術短,傳統手術因為麻醉及傷口照護,需要住院3到5天;而靜脈閉合術只要局部麻醉即可,不需住院,隔天就可開始上班,目前在臨床上,各大醫院多半都採取此項治療方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膽固醇含量 與心血管健康無關

 

〔編譯張沛元、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刊於醫學期刊「刺胳針」的新研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所謂的「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能降低心臟病發風險。此研究與現代醫學看法─人體血液中的好膽固醇含量較高,能自動增進心血管健康─大相逕庭。

研究人員說,他們並非質疑HDL較高與罹患心臟病機率低有關的研究發現,而是認為兩者之間可能無因果關係;HDL含量較高,可能只是有其他因子讓心臟病機率降低的徵兆。

研究人員使用基因資料數據庫,發現那些因為遺傳性基因以致終身血液中的HDL含量自然偏高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並未比那些因為遺傳性基因導致血液中HDL含量偏低的人來得低。根據傳統看法,HDL較高者的心臟病發機率應該很低,但該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此外,血液中的HDL含量較低者,通常被告知要藉由運動、節食甚至服用菸鹼酸來提高HDL,近日臨床試驗顯示,這麼做雖然能提高HDL,但卻沒有降低心臟病風險。並未參與本研究的德州西南大學醫學中心教授萊蒙斯說,HDL有益健康的假設已岌岌可危。

該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在於用藥,因為HDL較低者有時會服藥來提高HDL。研究領導人、美國麻薩諸塞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家凱瑟瑞桑說,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某些讓HDL變高的方式,可能無法降低人類心臟病發的風險;因此倘若以用藥等方式干預HDL含量使之變高,也不能自動認定此人心臟病發的風險將會降低。

醫師︰應以自然方式提升好膽固醇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表示,用人工的方式包括食用一些健康食品去提高好膽固醇,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在醫學上並未被證實,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民眾還是利用自然的方式,包括減輕體重、少吃澱粉、糖類食物及減少腰圍尺寸等,去提升身體中的好膽固醇,如此對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才是有幫助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口味少運動 高血壓重回10大死因

 

▲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左)、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中)、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右)呼籲民眾讓身體動一動,保健康。(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衛生署最新完成的99年10大死因統計,高血壓重回十大死因之列,年死亡人數突破4000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高血壓與生活型態、肥胖等因素有關,例如國人飲食口味偏鹹,每日運動時間也不足,尤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良好率只有30%,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高血壓的死亡率上升,所以要對抗高血壓,應從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著手,平時運動不可少。  昨天是「世界高血壓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等多個團體,共同喊出:「好動人生,活出Smart!血壓天天量,健康不打烊!」的口號,並在活動現場與民眾搖呼拉圈,希望喚起民眾對血壓健康的重視。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表示,台灣高血壓患者約有4成病患渾然不知,其實要及早發現有高血壓並不困難,只要養成勤量血壓的習慣,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志鴻進一步指出,血壓控制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簡單的幾個重點就可讓民眾輕鬆管理血壓值。

●血壓天天量,時時了解自身的血壓值。

●控制體重,BMI值不超過24.9,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

●多運動,長期規律的運動,可以控制體重,減低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注意鈉鹽攝取量,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的鹽)。

若已是高血壓的病患,需遵守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才能達到血壓控制的目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心肌梗塞 老人隱形殺手

 

文/吳肇鑫

一位80歲老翁因為感冒咳嗽多日,與食慾不振前往診所就醫,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不料不到半小時卻劇烈嘔吐,隨即昏倒,所幸在119人員趕來救護時,老翁已幽幽轉醒。

誤以為感冒 心電圖查出異狀

送到急診室後,醫師看到老翁的皮膚有輕微過敏的紅疹,反覆有咳嗽及痰音,伴隨輕微胸悶現象。心電圖檢查卻意外呈現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現象,判斷這位老翁罹患的是幾乎隱形沒有明顯症狀的急性心肌梗塞。

老翁多年來,每天抽一到兩包香菸,偶有些許胸悶,卻也不影響他正常耕作下田,即使過去曾出現類似症狀,他並不以為意。這次,急診醫師判斷老翁雖無其他慢性病,也無急性胸痛現象,但仍有年紀超過45歲及老菸槍等兩項危險因子,還是安排心電圖與心肌酵素血液檢查,不料心電圖卻意外呈現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現象。

老翁主觀認為,他只是感冒與藥物過敏,又沒有胸痛,沒有醫療人員說得那麼嚴重。醫師費了一番唇舌苦勸,總算說服了他接受藥物治療、心導管檢查、氣球擴張術與必要的支架置入術。

本來一切平靜的就醫過程,不料在老翁躺上導管室病床沒多久,第一次的致命性心律不整(心室纖維顫動)突然侵襲,老翁也隨即失去意識。還好心臟科醫師身經百戰,不慌不忙立即給予去顫電擊,老翁才又轉醒。隨後急診室醫師立即馳援,導管室也馬上變身為「救命室」。

心律不整突襲 電擊救命

接下來心臟科醫師使出各種技術搶通阻塞的右冠狀動脈,急診醫師負責看管生命徵象與電擊。經過半小時的奮戰,使用包括4次電擊、抗心律不整藥劑與強心劑治療,老翁終於轉危為安。在住院5天後情況穩定,平安出院。

眾所周知,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嚴重的緊縮或加壓性胸痛,常伴隨冒冷汗與疼痛轉移(包括下巴、肩膀或後背酸痛)。

22%~64%老人無明顯症狀

根據統計,老年人竟然有高達22%到64%的急性心肌梗塞是沒有明顯症狀的。這位老翁罹患的是幾乎隱形沒有明顯症狀的急性心肌梗塞,卻隨即伴隨4次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幸好醫療團隊訓練有素,沒有遺漏容易輕忽的線索,又能臨危不亂處理突發挑戰,總算打敗急性心肌梗塞這個「搞怪」的隱形殺手,讓老翁可以出院返家,重享天倫!

(作者為彰化縣員林鎮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罕見剝離性腸中風 裝支架及時救命

 

▲影像醫學部主任嚴寶勝說,楊先生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從血管攝影可看出,血液灌到中膜假腔,使得血管支線沒有血液,血管變得不明顯(左圖);手術後,血管支線有充足血液,血管粗又明顯(右圖)。(記者謝鳳秋攝)
▲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右)向楊先生(左)解說,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膨脹處)。(記者謝鳳秋攝)
▲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膨脹處)。(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62歲的楊姓退休職業軍人罹患少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原以為是胃出血,痛不欲生,所幸及時就醫,放支架撿回一命,且支架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不到1小時。

楊先生昨現身慈濟醫院台中分院,他表示原本就有高血壓家族病史,服藥控制血壓20年,3月10日晚上洗澡時,覺得下腹痛,剛開始以為吃壞肚子,但疼痛愈來愈劇烈,忍了2小時,痛到無法站立。因去年5月曾胃出血住院,以為宿疾發作,趕緊就醫。

慈濟醫院台中分院急診醫師檢查楊先生的肝、膽、腸、胃都沒問題,但他上廁所時,突然發現便裡有鮮血,緊急找各科會診。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從電腦斷層影像,研判為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做血管攝影,確診為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引發「腸中風」,馬上由影像醫學部主任嚴寶勝放置動脈支架,術後9天就平安出院。

余榮敏指出,動脈剝離是急症,死亡率達7成以上。「上腸繫膜動脈」主要供應小腸及右半邊大腸的血液,如果沒辦法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小腸、大腸會壞死,未能及時切除壞死的部份,12小時左右就可能引發腹膜炎,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就算成功切除壞死腸子,病患未來也無法吸收營養,是十分棘手的病症。

傳統手術治療「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方式是開膛剖肚,由心臟外科醫師採取類似心臟繞道手術的做法,從腸道動脈接一條管子出來,重建血管。余榮敏說,傳統手術需6小時的時間,裂掉血管很脆,重建血管困難,得和黃金救治時間拔河,還有麻醉及併發症風險。

余榮敏說,所謂剝離是指血管內壁破了一個洞,血液灌到中膜假腔,造成血管假腔壓迫到真腔,真腔動脈內的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塞住,用導管支架手術放入支架,撐起剝離血管內壁,重建血管功能,手術時間不到一小時,僅鼠蹊部有個小傷口。

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判定病因,做支架並不困難」,楊先生動脈剝離長度1.5公分,放入寬0.8公分、長6公分支架。

余榮敏表示,高血壓、血管硬化是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因血管內壁變脆,內壁破裂剝離,發生在上腸繫膜動脈腸機率比較少,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問題,預防之道為控制血壓,溫差大時要注意保暖。

楊先生說,鬼門關前走一回,出院後更注意保健,作息正常、不要吃太飽、多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與心臟病的關係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原因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良,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而滯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並會經由腎臟排泄,出現尿糖的情形。

 

糖尿病的症狀有什麼?

糖尿病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另外伴隨著皮膚疼痛、視力模糊、疲倦、傷口不易癒合及容易泌尿道感染等症狀。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相當有關係,其他如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跟心臟有什麼的關係ㄚ?

糖尿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也較容易在年輕時罹患心血管併發症,常導致提早死亡。高血糖會使得動脈壁蛋白糖化,血管管壁容易受損,並加速斑塊沉澱於心臟冠狀動脈處,形成動脈硬化、增厚,導致負責輸送血液到心臟肌肉的血管管腔變得狹窄,心肌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與氧氣,造成心臟病。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分成急性、慢性兩類,急性併發症包括:酮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或高血糖昏迷;慢性的併發症主要為小血管及大血管病變。

與其他的危險因子的關係

l   高血脂

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有高血脂症(即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 血脂異常沉積在血管壁,當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受損害時,"壞"的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 就有機會進入內皮細胞,使得動脈產生粥樣斑塊,漸漸形成動脈硬化,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在糖尿病患的高血脂症狀況,需積極用藥治療,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值,以減少心臟病發作的危險。

l   高血壓

糖尿病患的血壓會升高,有下列二種原因:(1)由於糖份代謝異常會加速腎動脈和全身小動脈硬化,使周邊阻力增加,血管壁的彈性消失造成收縮壓上升(2)高血糖可使血液容量增加,腎臟超過負荷,水鈉滯留,最終可引起腎臟病變。糖尿病患者須積極控制血壓以減少心肌梗塞的發生率。

~積極的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是糖尿病患者預防心臟病最重要的原則~

 

糖尿病患血糖血脂的控制標準

種類

項目

理想正常值

糖尿病控制目標值

血         糖

飯前(AC)

<100 mg/dL

≦140 mg/dL

飯後2小時(PC)

<140 mg/dL

140~180 mg/dL

晚間就寢前

<110 mg/dL

100~140 mg/dL

糖化血色素(HbA1C)

<6%

<7%

血          脂         肪

總膽固醇(TC)

<200 mg/dL

<200 mg/dL

三酸甘油脂(TG)

<150 mg/dL

<150 mg/dL

低密度酯蛋白(LDL)

<100 mg/dL

高密度酯蛋白(HDL)

女性>50;男性>40 (mg/dL)

血壓

收縮壓/舒張壓(mmHg)

140/90(mmHg)

130/80(mmHg)

         

如何控制糖尿病

飲食、運動、藥物三者相互配合是控制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也是對於糖尿病造成心血管疾病危害的預防之道。

1.    飲食

遵循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的原則,養成定時定量的進食習慣,有助於維持理想體重和血糖平穩。避免菸酒的攝取。

2.   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幫助降低血糖,促進血脂代謝。糖尿病患者最好能養成每日規律運動習慣,不要空腹運動,運動不宜過度或劇烈,可選擇如散步、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太極拳等運動。

3.   藥物

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後,務必要按時飲食,以避免造成低血糖症。

4.   定期檢查

糖尿病的治療除了上述三者的配合外,定期檢查也是患者監測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檢查項目包含飯前及飯後的尿糖及血糖、糖化血色檢查、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基本眼科檢查,包括:視力、眼底、網膜、眼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支架stent

 
 
 

基本內容

心臟支架stent心臟支架手術是最近20年來開展的治療冠心病的新技術。

簡單的說,心臟支架手術治療的過程是穿刺血管,使導管在血管中前行,到達冠狀動脈開口處,用特殊的傳送系統將支架輸送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放置、撤出導管,結束手術。

病人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接受手術,一般在穿刺24小時后就可以下床,手術過程并不復雜。一般術后三天即可出院。
  

做了支架,血管通了,原來缺血的心肌獲得血氧供應,病情緩解了,但不能認為冠心病就好了,因為支架內還可繼續“長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的血管腔再度狹窄。

而最新的有藥物塗層的支架,可使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由原來的20%降低到10%以下,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架起了生命通道。
  

那麼,什麼情況下可以做支架手術?
  

心臟病專家一致認為,只要病人沒有出血性疾病、能夠平躺在手術臺上,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支架手術。

反復發作心絞痛的患者應該及早到醫院檢查確診,并在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后,確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療。
  

必須強調的是,心臟支架手術雖說并不復雜,但是不等同于手術沒有風險。

畢竟接受手術的病人是冠心病病人,手術部位是心臟上的血管,所以冠心病支架手術是有風險的手術,支架將堵塞或即將堵塞的血管開放、疏通,并不等于這個血管或者這個部位不會再次發生狹窄或者阻塞。

為了防止血管再次發生病變,需要服用一些藥物控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支架的分類和判定
  

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支架。支架有很多種分類方法。由于支架的設計不同,可以分為網狀支架(wallstent)、管狀支架、纏繞型支架、環狀支架。根據支架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316L不銹鋼支架、鎳支架、鉭支架。
  

根據輸送模式的不同,分為球囊膨脹性支架和自膨脹性支架。根據特殊用途而設計不同的支架,如適合分叉病變的支架和適合分支的支架以及針對冠狀動脈瘤或穿孔的帶膜支架。
  

現在認為理想的支架應具備以下特征:(1)靈活;(2)示蹤性好;(3)頭端(profile)小;(4)不透x光;(5)抗血栓;(6)生物相容性好;(7)擴張性能可靠;(8)支撐力好;(9)覆蓋好;(10)表面積小;(11)符合流體力學。目前套用的支架中,沒有一種支架能夠完全滿足上述所有特點,每種支架都有各自的特徵,熟悉各種支架的特徵是保證介入治療成功的保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術

什麼是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AD)?

冠狀動脈是環繞在心臟上的血管,它提供心臟收縮舒張所需的氧氣及營養,假如膽固醇等脂肪物質在冠狀動脈內壁積聚,成為腫瘤,則血管會造成狹窄硬化或阻塞,而引起心絞痛、氣喘等心臟缺氧之症狀,如此即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如何影響您的健康

    如果您的冠狀動脈變狹窄,程度超過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正常管徑,就會發生供應心臟血流不足的現象。當有體力或心理壓力增加時,就會因為心跳加速加重,而需要更多氧氣及養份的供應,但已變窄或阻塞的血管確未能即時反應增加足夠的血液流量,因而引起心絞痛或氣短等心肌缺氧之症狀。若血管急性完全阻塞,則會有持續的心絞痛,進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造成嚴重的心肌損傷。其中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病患會因而心臟麻痺死亡。

什麼人最有機會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疾病?

如果您是:

   年齡>55歲,男性。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血脂肪,膽固醇過高。

   是吸煙人士。

   體重超過標準百分之二十以上。

   有直系親屬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腦中風、週邊血管阻塞。

   女性停經後。

那麼,您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會率將會隨著危險因素的存在大大提高;因此,控制或治療這些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怎樣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疾病?

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運動心電圖耐量試驗,或加上核子心臟造影測試,去檢查心臟有否缺氧。如測試的結果為不正常的話,您的醫生便會為您安排心導管進行冠狀動脈血管造影,檢查血管是否狹窄或阻塞的情況,此為現行的所謂“黃金診斷的標準”。但有部份人需要進一步的冠狀動脈血管內超音波檢查才能真確診斷。

如何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疾病?

介入性心臟病學,除了用藥物控制症狀外,最有效的方法稱為『血管再造』Revascularization。醫師通常會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患者,施行經過皮膚下、穿管式的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 (PTCA)。醫生會在病人大腿的上部,腹股溝處,穿刺小孔,置放一塑膠導管鞘,再將一氣球導管,引導進入冠狀動脈血管病變狹窄處,再將氣球充氣擴張,膨脹的球囊,將積聚造成阻塞的脂肪粥樣瘤擠向血管內壁,因而擴大血管內徑,以增加血流的暢通。其手術成功率約百分之九十;但據統計資料顯示,大約有一半的病患在接受PTCA手術後3~6個月,再做心導管檢查,發現有血管再度發生狹窄的現象。另外重要的是有百分之五至八的PTCA病患,在擴張術過程中會有嚴重血管內膜剝離,而造成急性血管阻塞的緊急危險。這些有剝離的病患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需要緊急外科開刀作繞道手術(CABG),並有可能併發心肌梗塞或死亡之危險。

如何減低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後,血管再狹窄的出現,或減少避免急性血管阻的緊急危險?

在某些合適的病人,醫生會建議在進行PTCA手術的同時,植入冠狀動脈內血管支架,以增加血管內徑的方式,來減低血管再發狹窄的機會,成效約百分之五十。另外對於預防急性血管阻塞的療效則大於百分之九十以上。

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是一細小的不銹鋼管狀物,兩節連接,長約1.5公分。在PTCA手術中,植入病者血管狹窄處,令血管保持原來管徑之擴張狀態,可顯著增加血液流通量,有效的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症狀。該支架將永久的留在患病體內,1~3個月後血管內皮細胞會生長將其覆蓋,不再暴露於血管中。 7年來的臨床經驗沒有嚴重的後遺症報告。

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術的準備

手術前數天,醫生會囑您預先服用阿斯匹靈及其他的指定藥物以做準備。如有任何原因不能服食阿斯匹靈的話,您必須告知醫生。同時亦須向醫生報告您正服用的藥物及對何種藥物敏感等,以便醫生作出適當的調整。曾有胃出血、腦中風、消化性潰瘍之患者要特別報告。手術前的午夜後,不可飲食,及應遵照醫生或護士的吩咐進行其他有關的準備。

進行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術,不需要全身麻醉,但醫生可能會使用輕度鎮靜劑,幫助您鬆弛心情;手術進行時您將保持清醒狀態,不會有特別的不舒適。但若有需要,醫生會按病人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有的人可能需要置放導尿管,以減輕臥床排尿之困難。

支架手術的進行

手術將會在有設備週全的X光機及特別儀器的心導管檢查室內進行。您將躺在一張可移動的X光透視床上,醫生會在要穿刺的地方消毒及蓋上已消毒的手術布;經過局部麻醉後,醫生會將一條塑膠「導管鞘」插進大腿的動脈內,而一條較長的「導引導管」會經由「鞘」內,上達主動脈,冠狀動脈開口。再用「X光顯影劑」經導管注射進入冠狀動脈血管內,讓醫生在X光透視螢幕上,能看到血管影像;醫生會再將一條特別的「導引鋼絲」引進橫跨血管病變狹窄的位置,以便引導氣球導管進入;當球囊橫跨狹窄部位,被充氣及擴張後,膽固醇粥樣瘤便會被壓向血管內壁,血管內徑因而被擴大,從而增加血流通量。

之後球囊被放氣移走,醫生再將另一個負載有金屬支架的球囊導管,導入先前曾被擴張的部位;位置確定後,該球囊便會被充氣,將金屬支架撐開,以固定支撐血管內壁(醫生會因應病人的病況可能植入一個或多個的支架) ;跟著球囊便會被放氣及移走,再經過一連串的高壓氣球導管擴張過程,確定金屬支架完全撐開緊貼血管內壁後,支架即被永久的留在該處,以保持血管擴張。整個過程大約需時2~3小時。

病人的康復

手術完成後,您將會被送到心臟科的加護觀察病房。導管鞘會在手術4~8小時後才取出,傷口需用止血器按壓,並用砂袋固定大腿2~4小時以防止出血;護士會細心監視您的心跳律、血壓及傷口。隔夜後,轉床回病房後,您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您的家人亦可隨時前來探望。您應該儘量多喝飲料,以利顯影劑經由小便排出,以減少腎臟負擔。

植入支架的最初幾天,您的行動將會受到一些限制。手術後,您必須躺臥在床,切記不能屈曲或用力移動您曾動手術的腿,以免傷口出血。此時護士可能會用布條輕微約束您的腿。再者,您須百分之百遵守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能令血液順暢流通的藥物,以免發生可怕的支架內血栓症。醫師會指令頻繁的抽血,檢驗您血液的抗凝血情況,以便調節抗凝血藥物Coumadin的藥量(每天量約2.5mg~5mg)。數天後,醫生會漸續容許您增加活動量,並準備出院。

返家休養

接受PTCA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術的病人通常需留院四至七天,出院後如發覺任何不適、胸痛等心絞痛症狀或出血情況就必須立即與醫生與醫院聯絡。

手術後初期,醫生會要求您作頻繁的覆診,以觀察康復的進展。手術後三至六個月,您需要再進行一次心導管做血管造影,確保病況良好。

術後1~3個月,支架與血管內壁黏合,康復後,您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如要進行劇烈運動需先諮詢醫生。基本上,植入支架後不會對您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但您需向日後診治您的非該手術醫生,申述您曾植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

嚴格遵守服藥指示

返回家中後,您仍需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並稍為調整一下生活方式。最樂觀估計,手術後四星期內,血管內膜會慢慢生長蓋過支架,將支架永久的連合在血管壁。這期間,您需服用抗凝血藥物以防止血凝塊過度生長在支架內,造成亞急性血栓,引起急性冠狀動脈阻塞。

所以您一定要嚴格依照醫生的指示服藥,若未經替您進行冠狀動脈血管支架術醫生的指示,切記不能停止服藥。如服藥後有副作用,如噁心、嘔吐或出疹的情況,不可停藥,而須立即通知醫生。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回診時,須持醫師檢驗單,先做凝血相關檢驗,再做診療。

飲食及運動

您的醫生通常會告訴您如何運動。第一個月內,活動時心跳不要超過每分鐘100次。同時要改變您的生活方式;如停止吸煙或在營養師指導下調解飲食習慣,只攝取低膽固醇,與低脂肪之飲食。

同時,您應避免進食維他命K高含量的食物,因這會降低抗凝藥物得的效果,以下都是一些維他命K高含量的食物,應儘量避免:

   維他命K含量高:綠茶、白蘿蔔、雛豆、花椰菜、包心菜、菠 菜、牛肝及豬肝

   維他命K含量中等:咖啡、燕麥、甘籃菜、萵苣、乳酪、蘆筍、雞肝

有些抗生素,及一些非處方藥物、維他命、酒精及特殊的飲食習慣改變,都會影響抗凝血藥物的效用。因此,在您服用抗凝血藥物期間,醫生會定期為您驗血,檢查您血液的凝固速度,您亦應向醫生匯報生活上的任何改變。如有需要接受小手術、拔牙或侵襲性檢查,您必須與您的介入性心臟科醫師商量

總結

由於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是一種“不一定能察覺”的可怕病症,因此預防及定期檢查是必須的。您應該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減低再發病的機會。

很幸運的,近15年來,介入性心臟病學,在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重要突破,就是發展出不須外科開刀的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整型術加上冠狀動脈內血管支架術,即可達到血管重建的工作。百分之九十五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可藉此,重過健康正常的生活。不過,要活的健康,要提昇生活品質,就在於您如何與醫師配合。

 

 

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