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吃到假肉鬆! 】
 
肉鬆是國人常吃食品,但消基會調查發現,坊間有部分肉鬆成分竟未含動物油,疑似為「假肉鬆」!
 
由於現行食安法規未規範「摻偽」行為,消基會呼籲政府及早跟上國際趨勢,引進「食品身分標準」制度,保障消費者「吃」的安全。
 
消基會隨機抽查市面25件肉鬆、肉脯產品,有包裝者均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利用國家標準CNS一五一四四乾燥肉品相關法規,水分與粗脂肪部分均合格,但粗蛋白質有5件、澱粉含量有3件,主要油種測試則有3件不合格。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進一步解釋,主要油種測試可以知道加了什麼肉?
 
檢查結果有豬油、雞油與大豆油、芥花油,品質大多不錯,可以放心,但用於麵包、土司上的肉鬆,主要油種有3件未含動物油成分,有違一般認知,恐有欺騙之嫌。
 
他也說,雞油比較便宜,可以降低業者成本,但現行食安法規均未規範「摻偽」行為,卻是西方國家最在意的事,國內檢驗方式已逐漸成立,應及早入法。
 
消基會董事長游開雄表示,市面上稱之為肉鬆吐司、麵包等產品,廣受歡迎,應有嚴格規範,若標示不實,依法可處4萬至400萬元,但國內目前肉鬆相關產品並非應施檢項目,
 
即便市售肉鬆食品未符合國家標準,現行法規也無法可罰。
 
他強調,肉鬆、肉脯等不少傳統名稱已習以為常,但國家標準項目僅有肉酥、肉絨,有必要界定正確名稱。
 
美國「食品身分標準」行之有年,對於成分、比例、甚至製程均以法律規範,國內例如巧克力、米粉均已有規範,為避免名稱混淆造成選購困擾,有必要引進「食品身分標準」制度,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
 
【 文/自由時報/記者陳宜加/台北報導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