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會客室〉陪孩子面對學校









Ads by Google
燦坤福利社 全新福利品搶購 www.tkec.com.tw
搶購全新福利品,快上全國最大3C家電 福利品購物網,種類齊,價格殺!
2014-05-14

文/謝淑美

家長在孩子遭受學校老師不合理對待時,心裡常是一團亂,甚至還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到底要如何幫孩子……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如果有一天孩子放學回來跟你說:「我不想上學了!」你知道該怎麼辦嗎?

小嘉是一個小三的男生,平常他的動作比較慢,飯會吃得久一些或吃不完,一、二年級時,老師能接受;但升上三年級後,新導師要求所有人午飯一定要吃完,甚至安排排長每天檢查,午飯時間從此成為小嘉的噩夢……

這種潛藏的恐懼,讓小嘉越來越不想去上學,他莫名發脾氣及哭泣的次數越來越多,媽媽很擔心,想跟老師溝通,但小嘉極力反對,很怕老師會對他生氣,媽媽想那就轉學好了,但小嘉又捨不得班上的朋友,到底該怎麼辦呢?

孩子成長的路本來就不會是絕對順暢的,挫敗、橫逆是難免的,重要的是有我們在身邊,他並不是孤單的,所以先拍拍自己的心,說「還好有我們在!」然而這並不是要變成「我們來」,凡事都變成我們決定、我們處理、我們承受,這樣孩子只是被架空於他的真實生命之外,失去了歷練、選擇與成長的機會,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讓我們陪在孩子身邊,發展以他為主體的處理方式。怎麼做呢?

<Step by Step 1>對外處理前 先跟孩子談過

很多爸媽會擔心跟孩子談老師的問題,會讓孩子以為可以不尊敬老師;也有爸媽是擔心孩子天真,或許會在學校說出不恰當的話……這些擔心,其實都潛藏著對孩子的不信任;忽視了孩子身處第一線,不談,孩子如何有能力面對呢?

那談什麼、怎麼談呢?談主要是為了穩住孩子,要以幫孩子療傷及釐清思緒為核心,所以過程中要以聆聽來取代說理及勸導,以小嘉的例子而言,可以讓孩子談談最害怕甚麼、吃得慢或覺得自己較差嗎?

在聆聽療傷後,也可以提供不同觀點重建孩子信心,如:細嚼慢嚥其實對胃比較好。

對於真正有困擾的部分,協助孩子找到好方法,例如在家先練習30分鐘吃完一餐的方法……過程盡量輕鬆有趣,沒完全成功也沒關係,只要幫助孩子掌握到方法,讓他有信心敢試就可以。

可以試著問孩子:如果我們去跟老師談,你會擔心嗎?擔心什麼?

幫孩子一一解惑,讓他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去跟老師談,還有我們會怎麼跟老師談,讓他了解我們絕對不是去罵老師;萬一他還是擔心,就請他說具體一些,並陪他想辦法;萬一他還是很焦慮,不要急,先把他甚至是我們擔心的問題列下來,尋找、諮詢相關專業意見後,再做決定。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主體者,並不是只能被動被老師決定,這件事要不要處理?怎麼處理?我們是可以做決定的,而這決定是絕對會考慮到他的感受,不會硬要他接受的。

<Step by Step 2>親師溝通 從建立信任開始

親師溝通,只要家長心裡不要以為只有逆來順受或轉走避難,其實是還有很多空間可努力的。

我們雖然不贊成老師的做法,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他想要讓孩子上軌道的想法,在溝通時,可以先主動表達我們知道老師的用心,讓他知道我們並沒有要扭曲他,認定他是惡意的,再說我們的擔心與顧慮,並分享我們已經在做的努力,主動釋出善意,但也清楚表達希望老師調整及協助的地方。接著就再觀察一段時間,看狀況是否有調整。

<Step by Step 3>依理而行 選擇權在我!

萬一狀況更惡化,怎麼辦?那就表示老師真的有問題,願意的話就繼續處理,必要的話,可以要求校方、教育局或相關團體協助。

但若心力不堪負荷或孩子受不了,在跟孩子溝通後要轉學當然也可以,畢竟家長及孩子擁有教育選擇權,我們並不需要把自己當人質非壓在那裡不可!

這整個過程是以優先幫到孩子為主要思考,只要孩子穩住了,我們自然能比較寬鬆的去想該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而這個過程也是拿回主體性的過程。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老師一定願意好好溝通,但起碼我們能決定自己是否已準備好,可以好好溝通。同時也練習做選擇的能力,先不要嚇自己,讓我們練習視真實情況不斷做出選擇,為了所愛。

<自問自答>家長自我釐清 才能幫孩子

通常,家長在孩子遭受不合理對待時,心裡常是一團亂,甚至還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其中可能存在的挫折是:不知道怎麼幫小孩?也有一種焦慮:很害怕學校,不知道如何與學校溝通?當然,也可能感到憤怒:難道就讓事情這樣發展下去嗎?再接下去家長可能就會產生無力感。

但,如果真正要幫助孩子,大人的自我釐清是最重要的,可以試著自問自答以下問題:

1.我對這件事情的了解是什麼?

2.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

3.我有沒有責怪孩子?

4.我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例如是否想去找老師或校方溝通?做了可能遇到什麼狀況?

當大人可以冷靜下來,先思考這些問題,才可能帶著孩子一起思考問題,以教育的方法在過程中為孩子提供「面對挫折,掌握主體性」的能力。(作者為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