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口腔,食道,胃,大小腸,肝,膽,胰臟,肛門 (1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生兒膽道閉鎖 趁早開刀

 
▲新生兒膽道閉鎖須及早就醫,出生後60天內開刀治療為最佳治療時期。(記者林孟婷攝)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

新生兒黃疸是臨床上常見的生理現象,多發生於出生後第一週,之後便會逐漸消退,但另一種因病理性的新生兒黃疸,特別是膽道閉鎖造成的黃疸現象就不能忽視,必須及早就醫,以免延誤開刀治療的黃金時期。

台南奇美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李一賢表示,膽道閉鎖是一種發生在新生兒的漸進性肝外膽道病變,嚴重時會破壞肝臟機能,在初期常被誤以為是新生兒黃疸;當新生兒黃疸超過兩星期,就應注意是否為膽道閉鎖,若確定「是」,必須即時手術治療,以免影響預後狀況。李一賢指出,台灣自從2004年推廣新生兒大便卡,根據統計,藉由大便顏色比對方式約可篩檢出7成膽道閉鎖症的新生兒。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A肝病例劇增 4成曾生食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又到了食慾大增的秋冬時節,小心病從口入。今年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已創下近4年新高,其中4成病患曾經生食,又以生食海鮮占36%最多。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生蠔、毛蚶、扇貝等魚貝類,輕食料理常見的冷凍藍莓、覆盆子及半乾蕃茄等水果類,火鍋店或沙拉中常見的青蔥、各類生菜,都是國際間常見的A型肝炎相關風險食物。

截至10月12日止,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已累計達117例,其中86例為本土病例,31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急性A肝是透過糞口傳染,如果食物或水受到污染,就有機會經口感染,潛伏期15到20天後,感染者會開始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腹部不適、黃疸,雖然大多數病例會自然痊癒,並終身具有免疫力,但年老者或患有B、C型肝炎者,可能併發猛爆性肝炎而有致命危險。

莊人祥說,除了避免生食,如果民眾需要出國到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或是本身患有慢性肝炎、免疫力不全者,可以考慮自費施打A型肝炎疫苗,共需2劑,1劑是1800元。

上週國內登革熱共新增13例本土病例,其中10例在屏東市,內埔鄉、新埤鄉、竹田鄉各一例,除了案例數持續增加,範圍也擴增為18里。

屏東市一位76歲有高血壓病史的女性本月6日出現食慾不振、頭痛、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痛、關節痛等症狀,10日確診為登革熱,但因數次跌倒而意識不清,11日送醫急救後仍不幸往生;與婦人同住的4位家人也有3人確診為登革熱。

疾管署資料顯示,目前屏東市主要病例發生區的病媒蚊指數雖有降低趨勢,還有部分地區仍偏高,提醒民眾繼續配合地方衛生單位,共同努力清除病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肝臟功能複雜 洗肝機無法替代肝臟            

 

文/許金川

Q:我的爸爸雖然沒有B肝或C肝帶原,但過去常常服用止痛藥,也常使用中草藥、偏方,說是要保養身體,但最後卻把肝臟搞壞了。

這兩年來他已經因為吐血、腹膜感染幾次入院,醫師說,這些都是因為肝硬化嚴重造成的,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換肝了。有可能用「洗肝」的方式,長期維持肝臟功能嗎?

A:肝臟是人體內的化學工廠,不管是血糖、脂肪的轉換,或酒精、藥物、體內代謝廢物的排除,肝臟都扮演重要角色,也因為肝臟功能相當複雜,洗肝機並無法像洗腎一樣,可以長期維持下去,洗肝通常只在必要時短暫性的使用。

至於肝臟功能大致可分為4類,首先就是解毒功能,也就是體內產生的廢物需要肝細胞的代謝、去毒,才能順利排出體外,當肝功能太差,體內毒素無法排除,最後就會發生肝昏迷,病人可能意識不清,甚至昏迷不醒。

另外還有合成及貯存糖分的功能,前者包括製造體內凝血因子、白蛋白以及免疫物質,所以肝不好、容易出血,白蛋白低會引起腹水、水腫,也較容易發生細菌感染。

此外,肝臟會將體內多餘的糖分轉換成肝醣貯存起來,等到必要時,再轉為葡萄糖,以供身體利用。還有一項排泄功能,就是將老舊紅血球被破壞後的血紅素轉換成膽紅素,再從膽汁排泄掉。

也就是因為前述這些複雜的功能,洗肝機並無法替代人體的肝臟,只能將體內代謝的廢物與膽紅素排出體外,因此,嚴重肝硬化的患者,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肝臟移植,洗肝機只能暫時頂替,無法長期使用。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消化性潰瘍出血 老年人最嚴重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台灣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盛行率是歐美國家的3倍以上,其中又以老年人最為嚴重,台灣醫師長期卻只能參照歐美、個人經驗拿捏治療。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昨公布本土化「消化性潰瘍出血專家共識」,由30多位專家研究高品質實證文獻與健保資料,討論半年後確定,提供台灣醫師與病人最需要、有效、立即能應用的治療方針。

消化系醫學會副秘書長吳俊穎表示,分析健保涵蓋99%台灣民眾長達15年資料後發現,台灣消化性潰瘍出血病人至少有兩大特色。一是盛行率高,是歐美的3倍,可能與幽門桿菌感染普遍、不當用藥習慣有關。

第二是,老年人比年輕人嚴重。吳俊穎指出,過去10年間,因藥物進步,台灣胃潰瘍人口減少1/2,12指腸潰瘍人口也減2/3,但仔細分析,這些減少的病人8成都是年輕人,老年人占2成而已。這與老年人常因有肝硬化、洗腎、心臟病、中風等而需服用抗凝血劑有關。

許多老人消化道潰瘍出血,又不得不服用抗凝血劑或止痛藥,常陷兩難。吳俊穎表示,文獻證實,促進止血癒合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不論與阿斯匹靈或與傳統止痛藥並用,都是安全有效,病人可放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肝治療效果好,還是可能長肝癌!            

 

文/許金川

Q:我是一名B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很排斥吃藥,可是肝發炎指數長期偏高,兩年前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還算不錯,我的e抗原已經消失且出現e抗體。

但是上個月發現肝臟冒出一顆2.8公分的腫瘤,目前已經完成電燒治療。為什麼已經用藥治療,e抗原也消失了,卻還是長出肝癌呢?讓人好沮喪!

A:近幾十年來有賴醫學的研究,B型肝炎患者可用抗病毒藥物抑制B型肝炎病毒,讓肝臟不再受肝炎病毒殘害,避免因為長期發炎,造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如果已經有肝硬化的,也能遏止肝硬化再惡化下去,從而減少發生肝癌的機率。

理論上,在控制B型肝炎病毒的同時,也能降低肝癌發生或復發的危險性,不過,只要是B型肝炎帶原,發生肝癌的機率就比一般人高出100倍以上,即使B型肝炎病毒已經被抗病毒藥物所抑制,發生肝癌的機率會降低,但仍然是肝癌的高危險群。此外,肝硬化患者每年更有大約5%的機率會長出肝癌來。

因此,B型肝炎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下,得到良好的控制固然值得高興,但千萬別因此掉以輕心,持續抽血及超音波追蹤仍是必要的。

日前發現小型肝癌2.8公分,難免會震驚,但還好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時發現,順利接受電燒治療,否則肝臟內沒有痛覺神經,根本無法自行察覺肝臟是否出現異狀。臨床上,小於3公分的小型肝癌,電燒治療效果不錯。

(作者為前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型C肝患者 藥物治療效果較差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研究發現,如果C肝患者同時屬於「中廣肥胖者」(腰圍超過標準值)的藥物治療效果較差,也有較高的機率發生肝纖維化。

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郭垣宏昨天在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中指出,由盧勝男教授率領的醫療團隊,從兩年前開始,與台南市玉井衛生所團隊合作,提供當地居民每兩週一次肝炎門診服務,包括衛教、抽血、肝臟超音波、健保治療,迄今已服務2200多人次。

分析台南市玉井區肝炎門診451位B肝、C肝患者的健康資料後發現,B、C型慢性肝炎病人的病情特徵,與代謝症候群的指標─腰圍,息息相關。

簡單地說,B肝帶原者若是女性、驗不到B肝病毒量、年紀較大、肝纖維化程度高,特別容易合併有「代謝症候群」,也就是體型屬於「中廣型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這些中廣肥胖者在B肝病情輕微時,體內病毒似乎比較容易消失,但醫師並不鼓勵B肝帶原者發胖,因為如果病情較嚴重時,肥胖反而是轉變為肝癌的危險因子,至於其生理機制還待進一步研究。

反觀C肝病人目前已知肥胖會降低C肝病人身體對治療的反應,治療效果和預後都會比較差,肝纖維化的程度較高。

郭垣宏說,B型肝炎帶原者和C型肝炎感染者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但台灣山區鄉鎮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許多老年人就算驗出肝炎,也難以按時回診。肝炎門診要成功深入偏鄉,衛生所平時的社區耕耘是關鍵。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檳榔壞牙齒? 其實是牙周病作怪

 
檳榔含有檳榔鹼與檳榔素成分,容易致癌。(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戒了檳榔,牙齒就會壞掉?童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劉曼莉表示,這是錯誤觀念。其實很多吃檳榔的人早就罹患牙周病,因檳榔吃多了,口腔麻痺才不覺得牙疼,戒檳榔後出現牙疼是正常現象,並非戒檳榔讓牙齒壞掉。

52歲的田姓魯凱族婦人因父母及親友都吃檳榔,所以她從12歲就開始吃檳榔,且愈吃量愈大,一天要吃50顆以上。但她有許多親友罹患口腔癌,她擔心自己健康,日前加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戒檳班,透過上課、諮商輔導及嚼食蒟蒻代替檳榔等方法,成功戒除檳榔。

劉曼莉表示,坊間盛傳吃檳榔可以解渴、禦寒,戒檳榔則牙齒會壞掉等,都是錯誤的觀念。檳榔含有檳榔鹼與檳榔素成分,原本就容易致癌,市售檳榔更添加石灰、荖花、荖藤等,民眾長期嚼食會釋出高鹼破壞口腔黏膜細胞,造成表皮細胞增生或變異,導致口腔癌。

吃檳榔的民眾牙齒容易變紅、變黑、動搖、磨損,並造成牙齦退縮罹患牙周病,檳榔吃多易使口腔麻痺,使患者未能及時發現,等到戒除檳榔後,才知牙齒出問題,但並非戒檳榔後牙齒才壞掉。

根據統計,每百名口腔癌患者中,高達88人為檳榔族,吃檳榔又吸菸者罹患口腔癌、喉癌、咽癌及食道癌的機率更高,若又有飲酒習慣,則致癌率再加倍。最好戒除不良習慣,以確保健康及家人幸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大生活不正常 年輕人血便比例增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30歲粉領族小芬因半個月來出現兩次血便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腸道內長了近10顆的「管狀絨毛腺瘤」;另一名大學生發現肛門出血,檢查腸道有息肉,擔心惡化為大腸癌,隨即切除。

高雄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內科醫師陳明楨表示,大腸癌是國內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新增1萬3000名患者,腸道息肉常是大腸癌病變前兆,若出現肛門出血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尤其腸道管狀絨毛腺瘤有可能惡化為癌症,成年人定期進行腸道健檢,一旦發現管狀絨毛腺瘤,更要盡早接受大腸內視鏡切除治療。

近年發現,年輕人飲食西化、少吃蔬果,罹患腸道息肉甚至是腸癌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腸道息肉直徑若逾3公分,惡化為腸癌機會更高達3成。

腸道管狀絨毛腺瘤是一種腸息肉,據統計,若未進行切除,10年後有8%患者會惡化為腸癌,但若進行切除,即可降低約8至9成的罹癌機會。

陳明楨強調,可能出現腸道管狀絨毛腺瘤的高危險群,包括嗜吃高脂食物、有家族史、抽菸、喝酒、缺乏運動者等。因此,建立規律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可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若有排便習慣、血便等大腸癌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歲以上定期篩檢 大腸癌死亡風險降10%            

 
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確實可以及早發現大腸癌。(資料照,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監測中心接受國健署委託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發現,符合大腸癌免費篩檢50到69歲這個年齡層的民眾,有接受篩檢者比沒篩檢者可降低10%的死亡風險。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自民國97年以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位,同時是10大癌症死因的第3位,1年約有1萬4千多人發現罹患大腸癌,有5千人死於大腸癌;國健署自2004年起,即開始推廣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迄今已超過300萬人接受過免費篩檢。

台大內科主治醫師邱瀚模表示,這個研究主要分析2004到2009年,曾接受篩檢的112萬名民眾,與同年齡層未接受篩檢近500萬名民眾進行對照,結果發現,在0~1期大腸癌部分,接受篩檢者發現比例為48.3%,未接受篩檢者則為21.12%,在第4期大腸癌癌末部分,接受篩檢者發現比例為7.15%,未接受篩檢者為19.2%。

邱瀚模指出,由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癌防治的重要原則,0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不到6成,第4期更差。這次研究發現,接受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因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比例比較高,經過治療之後,整體分析起來,可以降低10%大腸癌的死亡風險。

國健署副署長孔憲蘭表示,今年6月起,50到74歲民眾每2年可接受一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大腸癌篩檢,但迄今篩檢率僅有33%,比英、美各國50%以上的篩檢率仍有改善的空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肝病病人腹水 需先釐清

 

 

文/許金川

 

Q:我的父親是肝硬化及肝癌病人,已經經歷過多次動脈栓塞及電燒治療。最近我發現他的肚子慢慢變大,腳也開始有水腫的跡象,父親也覺得肚子老是脹脹的,做了檢查後,真的發現有腹水,可是醫師只要爸爸多補充營養,另外還開了利尿劑讓爸爸使用,請問肚子有腹水,難道不用先抽出來嗎?

 

A:肝癌的病人常會合併肝硬化,隨著肝硬化日漸嚴重,又經歷多次動脈栓塞治療,肝功能可能因此越來越差,一旦肝臟功能變差,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下降,血中白蛋白不足時,則會出現腹水、腳水腫等症狀。

 

另外,如果腫瘤持續增長,侵犯到肝內的門靜脈,門靜脈壓力升高,也會出現腹水,或者腫瘤跑到下腔靜脈,下肢的血液無法順利流回,此時,下肢也會水腫。

 

除此之外,腎臟或心臟功能不良也可能會發生腹水及腳水腫的情況。

 

因此,當發現有腹水,首先要先釐清產生腹水的原因。有時原因交錯複雜,可能不是單一原因造成,但並非一旦有腹水就一定要抽出來,如果只是單純腹水,可先從飲食中多攝取蛋白質食物,例如雞蛋、牛奶、肉類等。必要時,也可注射白蛋白,以提高血中白蛋白的數值,同時也會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水分。

 

除非是腹水又合併發燒或腹痛,懷疑有發生「自發性腹膜炎」,此時才會抽腹水化驗,並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或當腹水厲害,造成患者腹脹難耐,在權衡利弊之後,也可能會引流腹水,以緩解不適。

 

(作者為前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鏡檢查 小問題大學問
 






照胃鏡是醫師了解病情最直接的方法。(照片提供/周莒光)

圖.文/周莒光


肚子痛、腹脹、消化不好、胃酸逆流等症狀常令患者感到困擾,睡也睡不好,工作也難以專心,無法享受美食的樂趣。更可怕的是更潛藏有「壞東西」的可能性。因此請胃腸科醫師診治時,難免會期待獲得專業的治療,能「治標」更「治本」,藥到病除,更希望可改善腸胃道的健康。


常有門診病人得知要照胃鏡時,常會問:「醫師,照胃鏡很可怕,可不可以不要照?」醫師為了解病情,問再多問題,肚子摸再久,也比不上「照胃鏡」(直接用內視鏡伸進胃裡面看清楚)有效,畢竟隔層肚皮,很多事情會被掩蓋起來。


許多時候有些人的病灶,比如胃潰瘍、胃出血等,症狀很輕微,而早期的癌症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時都已經比較嚴重了。因此醫師會建議病人做胃鏡,才能對症下藥,也才能早期發現異狀,早期治療。


「胃鏡到底哪裡可怕?胃鏡到底有多不舒服?是不是需要使用無痛麻醉?」其實照胃鏡的風險很低,主要是「鏡檢管」可能造成的胃腸道出血,另外就是嗆傷的風險。


每個人的喉嚨敏感度不同,緊張程度不同,有些人容易有想吐、想咳嗽的感覺,然而這些風險發生的機會很低,約在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之間,而且一般胃鏡也都會對喉部進行局部麻醉。所謂的無痛麻醉胃鏡,是指使用靜脈注射催眠藥物,讓受檢者睡著。簡單講就是打個針就睡著了,等到起來時,檢查就已經結束了。事實上,大部分沒有麻醉的病人都可以完成檢查,就一個胃鏡檢查而言,管子真正在病人身體裡的時間可能是5分鐘左右,如果沒有發現到特別的問題,一般檢查在10分鐘內即完成。因此患者是否要為5到10分鐘不適,自費接受靜脈全身麻醉?就看個人對鏡檢的緊張程度,以及對不舒服的忍耐程度。


近年來接受胃鏡檢查者越來越多,但許多患者仍存有過去硬式內視鏡檢查很痛苦的印象或認知,其實目前使用的軟式內視鏡經過多年的設計和調整後,已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能大大降低患者接受「鏡檢」時的不適了。


(作者為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