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風,偏頭痛,眩暈,腦部及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癡呆,麻木 (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把握黃金3小時 搶救缺血性腦中風


 

▲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的患者,可增加1/3的復原機會;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吳晉豐)

 

文/吳晉豐

 

一名60多歲的阿伯日前因家屬發現,突然間無法自行起床上廁所,且有言語不清的症狀,送來急診。我發現阿伯的右側手腳沒有力氣且眼睛偏向左側,「快速血糖值」在正常範圍內,研判為腦中風,經電腦斷層判斷為左側大腦血管「梗塞性中風」(即缺血性腦中風)。

 

由於他是在症狀發作的3個小時內就醫,經與神經內科醫師討論後,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阿伯的症狀恢復良好,日前已順利返家。

 

腦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及失能的重要疾病,尤其是在秋冬交替,與天氣忽冷、乍熱之際是好發時刻。目前對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根本治療,唯一證實有效的是在發作3小時內施行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

 

研究顯示,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的患者,可增加1/3的復原機會;而且每早一分鐘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可以多挽救約200萬個腦細胞。因此,目前施打血栓溶解劑已成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標準治療,且愈快打愈好。若非「出血性中風」(前立委蔡同榮就是此類型)或有凝血功能障礙,只要把握黃金3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患者復元機會很大。

 

「辛辛那提」中風指標有3項,可請患者露出牙齒或笑容,看他能不能夠嘴角上揚;再請病患閉眼,並伸出雙臂10秒鐘,有沒有一側手下垂;最後是叫患者說一句話,測試他是否語言異常。若有其中一項不正常,有72%的機率是腦中風,如果3項都不正常,百分之百是腦中風。

 

從病患剛發生中風後算起,要在3小時之內接受血栓溶解治療,須由病患、家屬、消防緊急救護網到醫院緊密結合,可以說是環環相扣,步步都要正確又快速。

 

病患及家屬要了解急性腦中風治療的重要性,還要具備基本腦中風的診斷能力,消防緊急救護網要快速接送患者至有能力處理急性腦中風的醫院,醫院要迅速評估病患,並正確的執行血栓溶解治療。

 

若是中風指標呈現異常,這個時候要趕快通知消防醫療救護網,或是趕快送病患至有能力處理急性中風的醫院,把握黃金3小時,挽救腦部傷害。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急診室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血管繞道手術 改善麻痺無力

 
▲謝姓男子的右側內頸動脈阻塞(畫紅圈處),因阻塞而導致核磁共振也顯現不出該動脈血管。(記者陳鳳麗翻攝)
▲陳偉健醫師指著太陽穴,表示腦血管繞道手術,就是將太陽穴的淺顳動脈血管,接到顱內中的腦動脈。(記者陳鳳麗攝)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

 

南投縣55歲謝姓中年男子,因右側內頸動脈阻塞,腦部血流不足導致中風,左半邊麻痺、無力,醫師以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將淺顳動脈血管接到顱內中腦動脈,手術後,麻痺無力症狀改善,也降低再度中風的機率。

 

這名謝姓中風患者因左半邊肢體麻痺、無力就醫,南投縣草屯鎮佑民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偉健從核磁共振掃描(MRI)看到,他的右側內頸動脈阻塞到機器照不出該條血管。經做血流灌注測試,發現右側內頸動脈血流灌注不夠,也就是該患者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符合進行「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的條件。

 

陳偉健表示,顱內顱外血管繞道手術主要是利用太陽穴的淺顳動脈血管,再轉縫連接顱內中腦動脈,因大腦血管相當細,縫接時要非常小心。

 

當天為這名謝姓病患動手術的時間約花了3小時,術後住院5天即出院,而出院時其左側麻痺、無力症狀改善很多,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降低再度中風的風險。不過,未來做過該類手術的中風患者仍要注意血壓的控制。

 

陳偉健也說,選擇淺顳動脈血管,主要是它雖為提供大腦頭皮營養的血管,但因人的頭部有多條血管可供大腦頭皮營養,因此取淺顳動脈血管轉接,並不會影響大腦頭皮的血流及皮膚壞死。此外,淺顳動脈血流量符合腦部需血量,一旦接通,腦部血流就會足夠,對中風患者恢復功能的幫助頗大。

 

台灣中風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陳偉健建議50歲以上的中年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最好能每年做一次腦血管超音波檢查,了解其腦血管的血流狀況,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溫驟降 中風患者暴增3成

 

 

冷得要命
寒流今報到,氣溫從昨白天的攝氏二十度以上遽降至攝氏十度以下,新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均表示,近日因氣溫下降、日夜溫差大造成中風、心肌梗塞、嚴重氣喘的急診病患已較上半個月增兩到三成,今低溫加上溫差達攝氏十度以上,對身體將造成巨大壓力,呼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者務必保暖並定期服藥。


做好頭頸部保暖

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昨說,近日氣溫降低,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就醫患者約增三成,今氣溫降至攝氏十度以下,相關急重症就醫人數恐出現新一波高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也說,入秋後中風、心肌梗塞患者已增兩成。
張志華說,寒流來襲民眾應注意頭頸部保暖,以防頭頸部血管因天冷急遽收縮,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患者,低溫時盡量不要出門,在家中也應使用電毯、電暖爐保暖,尤其洗澡後應盡速將身體擦乾,以防浴室、房間溫差過大,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說,家族有心肌梗塞病史、年紀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民眾,須格外注意保暖,其中高血壓患者務必照醫師指示服藥。
記者沈能元、張博亭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人憂鬱手抖 原來是腦膜瘤作祟

 
▲柯宗伯醫師手指處,可見王女的左腦腫瘤如雞蛋一樣大。(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49歲王姓婦女3年前個性驟變,曾被診斷為憂鬱症,最近又因左手突然出現顫抖,就醫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腦膜瘤作祟,經手術摘除腫瘤後,不僅手不再抖,性格也變開朗了。

 

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柯宗伯表示,王女從3年前開始,原本開朗的個性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也不愛與人來往,經家人送往其他醫院精神科治療,診斷為憂鬱症,於是她開始服用抗憂鬱藥。

 

不料,最近她的左手竟不自覺抖動,改到童綜合醫院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左、右腦額葉與顳葉處各長了1顆如雞蛋般大的腫瘤,因此手術切除右腦腫瘤,化驗為良性腦膜瘤,目前復原良好,手部不再抖動,個性也恢復開朗,因考量患者的身體狀況,將等2到3個月後,再手術切除其左腦腫瘤。

 

柯宗伯說,腦膜瘤是從蜘蛛網膜細胞增生的異常組織,因壓迫到不同部位的神經,患者也會出現頭痛、人格異常、視力減退、癲癇或肢體異常等不同症狀。

 

柯宗伯表示,腦膜瘤形成與遺傳或體質有關,患者以女性居多,因腫瘤生長速度緩慢,不易察覺,等到身體出狀況,腫瘤都很大了,提醒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性格丕變或四肢不平衡,應及早找神經內、外科醫師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風半身不遂 中醫針劑強化療效


 

若沒有癲癇發作病史,可在留針時,配合施用電針(如圖中的夾子),能加強刺激,以期促進療效。(照片提供/李貞儀)

 

文/李貞儀

 

中風是指腦部的血管阻塞或出血,造成腦組織受損,進而影響全身功能的一種疾病。

 

中風發病都很突然,雖然有打通腦血管的藥,但也只適用於梗塞型,使用後,也有可能轉為出血型,或無法成功打通,因為腦部的血管密密麻麻,手術難以介入,開刀之後,預後也未必如意。

 

若仔細詢問,病人在中風之前常有過度勞累、睡眠不足或憂思煩心、壓力大、怒氣難消等情況,基於預防重於治療,要鄭重提醒,睡眠充足,並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於防範中風。

 

若中風後,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但出現後遺症,此時除了積極復健治療之外,還可配合中醫治療,雙管齊下。

 

常見中風後遺症為半身不遂,包括單側的肢體無力,不能活動,或麻木沒知覺,或僵硬攣縮,或損及聽語功能(失語症),口齒不清、口角流涎、吞嚥易嗆咳,或性情改變。

 

比較嚴重的人是四肢都無法活動,甚至不能清醒,但不論是什麼情況,頭部都有相應的穴區可以刺激,再配合肢體的穴位,有助於刺激及活化腦細胞。

 

原則上,針灸介入的時機是愈早愈好,但如果病人生命跡象尚不穩定、或使用抗凝血藥物、或住在加護病房使用維生設備、或剛開完刀,最好等情況穩定後,再加入中醫療法比較妥當。

 

另外,針對中風後遺症的中藥方劑有很多,但需由醫師針對個別體質開立處方調理。

 

若行動不便或路途遙遠的病患可考慮埋線療法,但是埋線非健保給付項目,需自費;為防感染,術前最好理光頭,以利消毒、定位及操作。(作者為嘉義及雲林長庚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顱內動脈瘤爆裂 致死率7成

 
神經外科醫師陳春忠指出,38歲企業家上月因一顆花生米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手術成功仍然不治。(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中風裡的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達70%,非死即殘,上月一名38歲的企業家聚餐後,劇烈頭痛昏迷,才發現顱內有顆花生米大的動脈瘤且已破裂,導致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猝死。

 

顱內動脈瘤像顆未爆彈,卻無任何徵兆,醫師提醒40歲以上民眾可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預防。

 

這名企業家的顱內動脈瘤只有0.5公分,突然破裂,半小時內進開刀房夾除,手術成功仍然不治。中國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春忠說,顱內動脈瘤因先天或長期高血壓形成,幾乎都長在腦幹附近,沒任何症狀,一旦身體用力、情緒波動、高血壓等狀況,就像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引爆。

 

罹患顱內動脈瘤毫無症狀,等到出現劇裂頭痛、眼瞼下垂,動脈瘤已經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損傷腦幹,迅速昏迷,陳春忠說,送來急診時還清醒的,急救後僅50%能甦醒復原;已昏迷的患者則不到10%能活過來,不是死亡就是成了植物人。

 

顱內動脈瘤好發於40歲以上,陳春忠指出,院方統計此族群做腦部核磁共振,有5%會檢出,其中每年1%會破裂,院內每年收治8、90名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病人。

 

陳春忠建議,40歲以上或直系血親罹患顱內動脈瘤、高血壓患者可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自費不到1萬元,如果發現有顱內動脈瘤可先觀察,超過0.5公分,破裂機率高,可先栓塞或手術夾除。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個不停、注意力不集中 當心孩子過動

 

文/李依霜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的期望。當發現孩子常常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是無法乖乖坐上一段時間好好看書,無時無刻動個不停,一定非常在意,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到底是何種程度才算異常?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是一種腦部前額葉神經生理疾病,其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量比一般人低,無法有效傳遞訊息到腦部,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並缺乏行為控制能力,進而產生過動及衝動的症狀。

此病好發於幼童,症狀一直延伸至成年,如果沒接受治療,可能會出現情緒障礙,影響成年後的抗壓性。

◎其症狀主要分為三型

●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人說話,容易忘記例行的事務,注意力集中時間比其他兒童短,容易散漫,做事較不注重細節,粗心犯錯,易遺失物品,容易被外界吸引。

●過動衝動︰多話、很難長時間靜坐,易生氣或出現搗亂的行為;和同學或朋友一起玩時,無法輪流等待。

●混合型︰同時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衝動型。

◎家庭療育方式

●用正向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如誇獎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及自尊心。

●用清楚且緩慢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訂定簡單的功課表︰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等。

●抒發過人的精力︰如幫忙洗碗、打掃家裡或運動等。

◎過動症的治療有哪些?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對部分過動兒童相當有效,一般多採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如Ritalin或Concerta),其效果能增加注意力,減少躁動不安,改善衝動行為。

●行為治療

必須先了解過動兒童的不當行為可能潛在原因,進而對過動兒童進行行為訓練,獎勵良好的行為,重塑兒童的社會行為及習慣。

●團體治療:利用團體活動的特性,使孩子在治療活動中,學習如何自我控制,尊重他人及與人相處互動,而且將這些技巧融入生活中。

●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行為改變技術,延長注意力及控制衝動,提升協調能力。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差大 缺血性中風激增            



▲近來氣溫下降,醫師提醒要做好保暖措施;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在秋、冬及低溫時,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較高,若以季節做區分,冬天因為心房顫動導致缺血性中風者逾2成,比夏天多了近10%。醫師提醒,最近天氣多變化,心房顫動患者更要注意保暖。

心房顫動患者 冬天多留意

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表示,正常人每分鐘心跳大約在60-110下左右,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跳數較正常高出許多,導致心房無法正常收縮,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即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國內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病患當中,每6人中就有1名是心房顫動患者。

根據一項全球大型研究「GARFIELD」最新報告指出,有將近3成的中度中風風險病患,風險值被低估,全球有4成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拿到醫師開立的處方(抗凝血藥物),大幅增加中風風險。

尹居浩指出,這份研究說明許多心房顫動病人沒有好好做中風預防,主要原因之一為現實生活中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上的限制。由於含維生素K的食物會影響傳統抗凝血藥物的凝血效果,所以像是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例如綠茶、花椰菜、菠菜及小黃瓜等都不能吃,另每個月還要抽血檢驗相關數值,導致病患不願意或是無法依醫囑服藥,所幸現在有更新的藥物可供民眾選擇,且健保有給付,可提高病患的服藥情況。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中醫師提醒,按揉手部的內關穴,每次5分鐘,可預防中風。(記者蔡淑媛攝)
▲中醫師張恆偉在黃姓患者手部的合谷等穴道針灸,增強上肢肌力。(記者蔡淑媛攝)
▲在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穴道(由上至下)針灸,可加強下肢肌力。(記者蔡淑媛攝)
▲在患者手部的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由上至下)針灸,可增強上肢肌力。(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38歲的黃姓油漆工長期「晚睡、早起」,愛喝冷飲又是外食族,也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2年前午休後突然缺血性中風,送醫急救後仍左半身癱瘓,住院時,把握黃金治療期搭配針灸,一個月後已從原本坐輪椅恢復到可以拄枴杖出院。

治療8個月後已不用柺杖

黃男出院後,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8個月後,可自行走路,現在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可在家中開的油漆行接案子、巡工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中醫師張恆偉指出,中醫認為,心主血脈,黃姓患者天天吃便當且喝冷飲,影響心血管健康,屬於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黃男中風後,左半身癱瘓,除了西醫治療,也嘗試一週2到3次的中醫針灸,張恆偉先為他針灸手臂內側的內關穴,促進血液循環,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

同時也在他的手部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施針,加強肌力,另外也在頭部右側的運動區下針,刺激左半身的運動功能。

張恆偉說,中風後1年內,二度中風的機率是16%,10年內復發機率為43%,除了西醫治療,針灸可改善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言語和吞嚥困難等,院內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針灸降低再中風的機率,不輸給藥物。

張恆偉指出,他4年來針灸治療上百名20幾歲到80歲的中風患者,不少是2、3度中風,但再中風的機率只有10%。

中風3個月內是針灸治療黃金期,中醫師指出,現在全民健保有提供「腦血管疾病輔助治療計劃」,患者僅需部分負擔。最重要的是,「三高族群」和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要控制飲食和不熬夜,才能預防中風。另外平常多揉按內關穴,每次5分鐘,可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也能保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是失智的良藥/陪他走錯路也無妨
【元氣周報╱劉韻珠】

開始發現老爸有失智的現象,是在一次星期日陪他步去教會的路上,他走著走著,就不確定是哪條路了。

接下來的日子,他對時間與空間的概念明顯的退化了。但是因為他主觀意識很強,我們絕對不會說您怎麼老是忘記呢!

每天在他詢問今天是星期幾時,我會一邊回答他,一邊會強調當天特別的情形,來加深他的印象與記憶。例如星期一,我就會說,剛過了周休二日,今天開始上班了!或今天晚上要開大樂透!今天是每周老人送餐第一天!今天孩子們都要上學去!等等…。

若陪他走在路上,他會指定要走哪一條路,即使是錯誤的路,我也會陪他走一段後,待他發現有點不對勁了,接著再提出正確的路,請他確認無誤,他就會認同的一齊走。否則他會發脾氣,認為我們不尊重他老人家哩!

對於照顧輕度失智的老爸,我們就是付出更多的提醒與關心,並用藥物減緩他退化的速度。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鑑別末稍性眩暈與中樞性眩暈

認識眩暈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許權振 醫師

 

台灣已列入已開發國家,工商業發達,生活緊張,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健保制度的實施,使得有眩暈問題的病患越來越多。眩暈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只是許多不同疾病所共有的一種症狀,眩暈是一種有 ”動感” 的頭昏,亦即病人會感覺到自己或周遭景物在旋轉、搖動或跳動。當平衡狀況出問題,就會有眩暈發作,而人體的平衡,主要是靠視覺、本體位覺和內耳前庭等三個感覺系統來維持;此外,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周圍有管嘔吐、胃腸蠕動、流汗和呼吸等機能的神經中樞或神經核,而它們之間是有連繫的,所以在眩暈發作時常伴有這些症狀。因此眩暈症是非常複雜的,其所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除耳鼻喉科的疾病外,內科和神經科的疾病也經常併有眩暈的症狀。眩暈病患並非每個病例都能立刻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是需要仔細問診,加上特殊檢查,甚至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或藥物治療,才能做結論。即使如此,仍有部分病例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

 

對於眩暈的病人,詢問病史是最重要的,包括頭昏的性質、嚴重度、持續時間、發作頻率和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如聽力損失、耳鳴、噁心、嘔吐等。眩暈症可以分為兩大類:末梢或內耳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這兩類病患,在治療和預後均有很大差異,故鑑別診斷很重要。眩暈如果伴有耳症狀,則較可能是內耳性眩暈;如果伴有其他中樞神經症狀,則是中樞性眩暈。

 

內耳性或末稍性眩暈

 

                  一、良性陣發性頭位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此症是常見的眩暈症。當頭的位置與重力方向的相對位置改變時而引發的眩暈;晚上就寢時當身體躺下後,或早上睡醒起床時當身體坐正後,最常出現此種劇烈但短暫的天旋地轉感覺;另外,睡眠中當身體轉換位置時亦會出現此種眩暈。此症是最典型的動作誘發性眩暈,此症的特點包括:(1)眩暈、眼振均與頭部位置的改變有關。(2)頭部位置改變後約經1~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厲害的眩暈,持續約數秒至30秒,很少超過1分鐘。(3)眼振呈迴旋性,反方向頭位時,眼振方向亦會隨之改變。(4)通常伴隨厲害的噁心,甚至嘔吐。(5)連續多次重覆相同的頭部位置改變後,就不會再出現眩暈,即此種眩暈有疲乏性,但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改變頭部位置,則相同的眩暈發作又出現。(6)眩暈發作時不會伴隨有聽力變化。(7)無中樞神經症狀。

 

可能的病因包括:頭部外傷、慢性中耳炎、動脈硬化症、耳毒性、加齡變性和原因不明。主要病理變化有兩種說法:(1) 內耳後半規管壺脊上沈積的顆粒狀物質隨著頭部的姿勢改變(通常是躺下或坐起)而掉落內淋巴液中,引起內淋巴液流動,刺激平衡感覺細胞所引起眩暈發作。(2) 內耳後半規管內飄浮的顆粒狀物質隨著頭部的姿勢改變,引起內淋巴液流動,刺激平衡感覺細胞所引起眩暈發作。

 

通常在一星期至一個月內會自動痊癒,但可能於數年後再發。只要在可容忍的程度內﹐不必刻意避免眩暈發生。基於前述的病態生理,治療主要是保守療法,藥物症狀治療並非必要。此外﹐在尚未痊癒前亦可使用物理治療法,包括Brandt氏頭位變化運動療法和顆粒復位術,以頭部的特殊轉位運動,將內耳半規管壺脊上的沈積顆粒搖動掉入內耳液中,或使半規管內飄浮的顆粒搖入內耳前庭,而加速痊癒。在痊癒後,可繼續施行此等頭位變化復健運動則可能減少再發。如果情況嚴重而發作頻繁,且保守療法無效時,可做後半規管神經切除手術或後半規管阻斷術。

 

                   二、梅尼爾氏病(Meniere s disease)

 

主要症狀包括陣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損失和耳鳴等。有些病患的病側耳也常有閉塞感。眩暈發作與頭部的姿勢改變無關,通常是忽然發作,眩暈持續時間不定,通常是數分鐘到數小時,很少超過一天。發病早期呈現波動性低頻聽力障礙,亦即在眩暈發作中有低頻聽力損失,但在眩暈消失後,聽力會跟著恢復,不過隨發作次數增加或病史延長,則聽力損失不會恢復,反而漸漸加重。未發病時,有些人有耳鳴,有些人沒有,而眩暈發作時,都會有耳鳴,甚或耳鳴加劇。在眩暈發作前出現的耳閉塞感或耳鳴變化。大部分病人在眩暈發作時會伴有噁心,甚至嘔吐。診斷主要靠臨床症狀和病史,加上耳蝸電圖檢查或甘油試驗等。

 

可能病因雖然有很多說法,但仍無定論。不過此病的病理變化則已經證實是內耳的內淋巴水腫。

 

治療仍以症狀療法為主,即急性發作時,針對眩暈、耳鳴和嘔吐等症狀,給予鎮靜劑、止暈藥和止吐藥;此外,亦可給予利尿劑減壓和循環改善劑等減輕內淋巴水腫程度。事實上,能讓病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而安心也是很重要要的。通常只要如此的保守療法,絕大部分病人都會滿意的。至於在緩解期,是否須長期服藥,仍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對於藥物治療無效,仍然眩暈發作頻繁而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時,或聽力快速惡化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內淋巴囊解壓術是常用的手術,雖然不會造成立即的聽力損失,但眩暈發作的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且術後長期追蹤仍會眩暈復發或聽力繼續惡化。治療效果較明確且不影響聽力的是經由中或後顱窩的前庭神經切除術。另外,耳蝸管球囊開口術的治療效果也不錯。雖然有些病人可能會自然痊癒而不再發作,但大部分病人通常會再發。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如低鹽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煙酒過亮、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等,對病情的控制有幫助而減少眩暈發作。

 

三、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

 

突發性眩暈而無耳蝸症狀和神經症狀。眩暈在發作初期最嚴重,伴有噁心和嘔吐,必須臥床休息,不敢移動身體。眩暈持續時間比梅尼爾氏病常得多,約1~2週後會漸漸好轉,通常數個月到半年可痊癒。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導致內耳前庭和前庭神經發炎是可能的病因,內耳前庭循環不良亦為可能的病因。病理變化是前庭神經元細胞或前庭神經的退化消失。治療方法包括安靜休息和鎮靜劑和抗暈劑。大部分病人痊癒後不會再發, 但有些病例可能再發。

 

四、外淋巴漏(perilymphatic fistula)

 

症狀以聽力損失和眩暈為主,聽力損失呈波動性或漸進性,眩暈為持續性,外耳道加減壓或特定的頭位則可能加重或誘發眩暈。有些病例同時有耳鳴和耳閉塞感。臨床症狀有時很難和梅尼爾氏病或突發性耳聾區別,故病史對診斷外淋巴漏很重要。

 

病因包括頭部創傷、用力過猛、腦壓上升和壓力傷可能造成外淋巴液自內耳窗滲漏。另外,先天性內耳構造異常亦為可能原因,唯此種情形常見於小孩,且容易導致腦膜炎。

 

治療方法包括安靜臥床休息、鎮靜劑和抗暈劑,大部分病例在1週內會自然痊癒;如果症狀未減輕或聽力急速惡化,則可嘗試手術修補滲漏的內耳窗膜。

 

五、內耳中毒症(ototoxicity)

 

大多數的氨基醣甘類抗生素對內耳前庭和耳蝸都有毒。streptomycin、gentamicin 和viomycin等對前庭的毒性較大,會引起眩暈和運動失調;對耳蝸則引起兩側聽力損失,先重高音開始,若繼續使用此等藥物,則會漸漸波及低音域。所以症狀治療和立刻停藥或或改其他藥劑來代替是最好的方法。

 

六、內耳迷路炎(labyrinthitis)

 

各種急、慢性中耳炎均可能引起內耳迷路炎。腦膜炎和梅毒也會引起內耳迷路炎。

 

化膿性迷路炎除嚴重眩暈、噁心和嘔吐外,同時有嚴重的聽力損失,但沒有其他神經症狀。通常眩暈在發作初期,必須靜臥床土,患側耳朝上,不敢移動身體。治療須用大量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素,如呆效果差,則須做乳突根治手術,甚至迷路摘除手術。

 

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等濾過性病毒都可能侵犯內耳而出現眩暈、嘔吐和聽力損失。藥物治療以腎上腺皮質素為主。

 

腦膜炎可經由內耳道而引發內耳迷路炎。除腦膜炎症狀外,眩暈、嘔吐和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在腦膜炎症狀緩解後,才發現耳聾。

 

梅毒性內耳迷路炎最先出現兩側耳鳴及漲進性聽力損失,而眩暈較輕微。診斷靠血清梅毒反應檢查,治療須用抗幽梅毒藥物。

 

七、前庭性麻痺 (vestibular paresis)

 

常見於老年人。這類病人因年齡大,內耳前庭的感覺毛細胞發生退化變性,加上肌肉和關節活動較不靈敏,而使前庭脊髓反射作用變差,出現突發性、極短暫的輕微眩暈,通常在幾秒鐘之內便恢復;眩暈消失後,也許會伴隨輕微的噁心或不平衡感,但最多在幾小時內便完全消失。不須要特別用藥物治療。

 

                   八、末稍前庭病變

 

有些頭昏或眩暈的病患因為除眩暈外,沒有其他特殊症狀,以致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而以末稍前庭病變或迷路機能不足等病名統稱之。這類病人的眩暈都是暫時性,持續時間不一定,從數秒到數日,可能同時有不平衡的症狀,但沒有耳蝸或中樞神經症狀。治療仍以症狀療法為主。

 

 

◎ 中樞性眩暈

「中樞性眩暈」顧名思義就是腦部疾病引起的眩暈,最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這條動脈由頸部的兩條椎骨動脈開始,進到顱人的小腦、腦幹處合為一條基底動脈,由此再細為後下小腦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和上小腦動脈;其中前下小腦動脈再細分為內耳動脈支配內耳,所以有時候會和末梢性病變難以區分。臨床上來說的話,「未梢性病變」多為突發性的和間歇性的發作、發作時間多為幾秒、幾分、幾小時或至多數天、眩暈發作為激烈的天旋地轉、頭部姿勢變化會使眩暈變得更厲害另患耳朝上時較不會眩暈;「中樞性病變」則恰好相反,多為漸近性和持續性的發作、發作時間有時常長達數月、較少激烈的天旋地轉、頭部姿勢變作並不會使眩暈加劇且患耳朝下時反而較不會眩暈。以上只是基本原則,還要參考病史、理學檢查、血液檢查和儀器檢查等才能正確診斷。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此症早期多以頭昏表現,有時會有眩暈約數分鐘伴有噁心、嘔吐或兩側性耳鳴。另一特色為出現腦部病變特有的症狀如構音困難、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複視、感覺障礙、四肢無力麻木等。老人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內科疾病者較常發生此症,若年輕人得此症則多有家族史和遺傳有關。

‧基底動脈偏頭痛
「基底動脈偏頭痛」是偏頭痛的一種,動脈舒張時會頭痛、收縮時會頭暈,主要是因基底動脈分出一條前下小腦動脈支配著小腦和內耳。此症常在年輕女性且和月經有關,有母系家族遺傅傾向,症狀有眩暈、耳鳴、視力模糊、步態不穩、後腦部痛甚至意識不清等。仔細詢問病患飲食習慣,可發現病患喜歡乳酪、巧克力、番茄、柳橙汁等,這是因為這些飲食含有一種會造成血管異常收縮的胺基酸。須連續口服三個月的鈣離子阻斷劑外,也須禁止病患食用上述食物。

‧兒童良性陣發性眩暈症
Benign Recurrent Vertigo,簡稱為 BRV。這種病症的小朋友會有不明原因的反覆性眩暈發作,每次約二十分鐘,每月發作數次。且常於早上起床時因姿勢改變而誘發症狀,如噁心、嘔吐、臉蒼白或冒冷汗等,有時伴有頭痛但沒有耳鳴。由於以上症狀常突然發作且非常厲害,令家長擔心不已。現在咸認為是基底動脈痙攣致其分枝內耳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眩暈發作,再問診後往往得知家族多人有偏頭痛或眩暈病史。治療藥物也是以鈣離子阻斷劑為主且治療效果甚佳, 九成以上小朋友服藥兩週即有改善,但仍須持續服用三個月。 小朋友如果沒有持續服藥三個月治療的話,多於成年後轉為基底動脈偏頭痛。

‧起立性調節障礙
Orthostatic dysregulation 簡稱 O.D., 也是一種幼兒常見的眩暈。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突然站立時會有頭昏、臉色蒼白、冒冷汗甚至無法站立,很多學童早上起床後就開始抱怨身體不舒服,一直到下午才慢慢好轉。病患在站立時血壓下降、心跳變快而躺下時則恰恰顛倒。

‧聽神經瘤
聽神經走向從內耳到腦幹,其中在內耳道開口處即小腦橋腦角( CP angle )最常出現腫瘤。開始可能只有漸近性的單側性聽力障礙或耳鳴,此腫瘤生長非常緩慢,所以雖然壓迫到前庭神經但因中樞的代償作用所以不會有眩暈,後來腫瘤變大壓迫到血管則會引起突發性耳聾或眩暈,隨著病程的進行,症狀會變得非常多樣。

聽神經瘤若局限在內耳道且小於一公分的話,電腦斷層檢查很難發現到;於是有人做腰椎穿刺打入空氣進入腦室,讓病患側臥使得空氣進入內耳道,若有聽神經瘤則可見空氣無法充滿在內聽道,此即氣腦池攝影術(air CT),它的缺點是病患會因空氣在頭顱內,有連續約一個星期的頭痛。現在有了「核磁共振」這項利器,小於一公分的腫瘤也可輕易診斷出來。若腫瘤變大且向著小腦、腦幹方向廷展的話則會有致命的可能。臨床上病患灌水沒有眩暈、聽力正常但聽性腦幹腦波沒有反應,都必須考慮到此症。

‧小腦或腦幹的出血、梗塞
早期的小腦病變非常不容易診斷,它可能只有眩暈的表現。除了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眼振電圖檢查可在發病初期出現特有的異常眼球運動。小腦在解剖上可分為三部份,「原始小腦」指的是下蚓部的小葉和結節,主要功能是維持人體的姿勢,又稱「前庭小腦」;次為「舊小腦」包括前、後蚓部,它和脊柱有纖維相連繫,主要負責軀體的高級連續動作;占小腦最大體積的則是「新小腦」也就是小腦的兩個半球,它負責全身軀幹肌肉的協調性運動。小腦本身或進出小腦的神經纖維有病變的話就會出現一些運動系統障礙的症狀,如步態不穩、頭痛、頭昏、嘔吐等症狀。

眩暈門診中最怕的就是誤將此類疾病當作一般末梢性病變藥物治療,廷誤病情。其特徵為眩暈持續不止、劇烈頭痛、意識不清且會有特殊眼振變化,臨床上懷疑此疾的話須作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檢查。

‧小腦腫瘤
常見的有「小腦腦膜瘤」,好發於四十~五十歲之更年期婦女。初期並無特別症狀,且恰好在更年期的年紀常有些無特定性的抱怨如頭痛、沮喪或心煩等,日本醫生把這種現象稱為「不定愁主訴」。中年女性有這類的不定愁主訴的話,臨床醫師一定要排除小腦腦膜瘤的可能性。

 

 

中樞性眩暈

 

鑑別診斷末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說來,末稍性眩暈比較沒有危險性,且大都會自然緩解;但中樞性眩暈則危險性高,且不易自然緩解。頭昏或眩暈的病患若有以下的神經症狀則必須懷疑是中樞性眩暈:(1)長徑症狀,如半身輕癱、半身感覺異常等。(2)腦神經症狀,如複視、視力障礙、顏面感覺異常、發聲異常和吞嚥困難。(3)小腦病變徵象,如動幅障礙和運動失調。(4)持續性頭痛、眩暈輕微而嘔吐非常厲害。

 

一、椎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內耳前庭、前庭神經、腦幹和小腦之前庭徑路均在椎骨基底動脈循環系內,所以此動脈系循環不全引起的眩暈以中樞性和末稍性混合型為主。臨床上除眩暈和姿勢不穩外,通常會有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症狀,如複視、視力糢糊、後枕部頭痛、口周圍或舌尖麻木、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失調等。眩暈持續時間不一定,從數秒到數小時,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由於頭位改變引起。椎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的原因以動脈硬化或頸椎骨贅為主,低血壓或心律不整亦偶爾可引起。治療可給予平滑肌弛緩劑、腦代謝改善劑、血管擴張劑和鎮靜劑。

 

二、腦幹血管病變

 

後下小腦動脈、前下小腦動脈或上小腦動脈的病變,如出血和梗塞,均會引起眩暈。後下小腦動脈病變引起側髓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嘔吐、動搖視等症狀外,尚有同側顏面知覺麻痺、肢體運動失調、半身輕癱、霍納氏症候群、味覺減退、本體感覺消失、聲帶麻痺、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前下小腦動脈病變引起側下橋腦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嘔吐、動搖視等症狀外,同側顏面神經麻痺、注視麻痺、聽力損失、耳鳴、顏面知覺麻木、肢體運動失調、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上小腦動脈的病變引起側上橋腦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和嘔吐等症狀外,肢體運動失調、注視麻痺、霍納氏症候群、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眩暈本身並無有效療法。

 

三、小腦橋腦角腫瘤

 

以腦膜瘤、聽神經瘤和類上皮腫瘤最常見。臨床上可見步態不穩,而眩暈通常不明顯或只是短暫性眩暈。其他症狀有聽力損失、耳鳴、三叉神經症狀、小腦症狀或下部腦神經症狀。

 

四、小腦病變

 

包括腫瘤、出血和梗塞。臨床上以急性病變(出血和梗塞)較常出現眩暈、頭痛和嘔吐,而慢性病變(腫瘤)則較少出現眩暈。神經症狀多以運動失調為主,運動負荷時更明顯。常有異常眼球運動,如反彈眼振,眼球動幅障礙,視運動性眼振之抑制,溫差試驗反應過度,垂直性頭位變化眼振。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轉天旋話「眩暈」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

主治醫師 吳志修

一、何謂眩暈?

眩暈是頭暈的一種,但特別是指由前庭系統的問題所產生的平衡失調。大致說來「眩暈」是病人有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眼睛打開看四周之景象呈現一種繞轉之現象,伴隨嘔吐、噁心四肢無法站穩;而「頭暈」之病人並不會有這種強烈之天旋地轉感覺,可能只是覺得頭重重的,走路不是很穩的樣子,常是疲倦或精神壓力的緣故,一部分則是神經疾病所造成的。另外昏厥 (臺語俗稱烏暗暈)則是指因腦部血流降低所引起的短暫意識喪失。由於眩暈 (Vertigo)與頭暈(Dizziness)的確在有些病人未能充分了解其差別的情形下,認為反正皆一樣,故而未針對病因治療而拖延病情。產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內耳的不平衡,或是源自小腦、腦幹的病變都可能產生眩暈。在工商文明疾速起飛,老年人口逐漸增加的時代,眩暈患者在耳鼻喉科的比重就增加了,在國外甚至形成所謂的「神經耳科」或「平衡神經科」。

 

二、眩暈的表現?

如果一邊之前庭功能病變造成了功能亢進或低下,則此訊號會傳至腦幹各神經核造成不正常之狀態,然後會有:

1.眼球振動(因為眼運動神經核受影響)

2.肌肉協調能力喪失(因小腦受影響)

3.頸部及四肢肌張力平衡喪失(因脊髓徑路受影響)

4.噁心及嘔吐(因自主神經受影響)

5.感覺定向感喪失(因大腦皮質受影響)

 

 

三、眩暈病人就診之檢查如

1.仔細之問診:包括暈眩之各種本質及時間性。這是最重要之診斷參考。

2.詳細之耳、鼻、咽喉方面之理學檢查。

3.腦神經功能檢查。

4.純音聽力檢查。

5.各種眼振圖檢查。

6.血液檢查:包括血液常規、生化及梅毒血清檢查。

7.X光檢查:包括顳骨及頸椎之X光檢查。

8.其它平衡功能檢查:包括重心動搖儀或電腦迴旋椅等。

9.電腦斷層檢查或核磁共振掃描:如果懷疑腦腫瘤或中風就需做此檢查。

有些檢查並非絕對需要,端視病情決定之。

 

四、眩暈症有那些?

1. 內耳或前庭功能障礙,有時伴有耳鳴或聽力障礙;包括前庭神經炎、美尼爾氏症、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等等,通常只需休息,或以藥物來減輕其症狀。

2. 腦幹或小腦病變,包括出血、梗塞,暫時腦缺血,腫瘤以及退化性病變等等。但此時不會只有眩暈,常會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複視、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晰、吞嚥困難、臉或手腳麻木、手腳無力及走路不穩等等。

五、簡易眩暈鑑別診斷:

眩暈的原因可能是內耳的病變,也有可能是前庭-視覺連線,腦幹或小腦的問題,所以鑑別眩暈是屬於末稍性或中樞性的病因便是一件病患十分關心但卻不容易的事情。病史病況當然是第一線索,病患朋友可大略將自己的眩暈分成三種不同的型式:

a、急性發作且持續數日

此種眩暈多起因於一側的前庭功能喪失,可能發生在內耳,也可能在腦幹或小腦。病人會有劇烈的眩暈或往一側傾倒的感覺。此時病人若屬於高齡、或有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則可能暗示著腦部的血管栓塞或出血,尤其當暈得無法站立,寸步難行,絕對不可掉以輕心。此時急診的醫師可能會觀察到有注視眼振,方向改變眼振,都必須趕快進行影像掃描檢查。若還伴隨其他神經症狀時〈如肌肉無力或感覺神經麻痹、小腦失衡等症狀〉當然要懷疑是否為小腦中風或出血,腦幹栓塞或多發性硬化症。有時失衡現象並非那麼嚴重,但如果症狀經過二至三天都還依樣不見改善,也要懷疑小腦栓塞。若是末稍病變則病人可能會有包括耳部外傷或感染、聽力障礙、梅毒等病史。病人雖然會很暈,尚可自行行走。醫師可以發現自發眼振固定一個方向,且若眼球往該側注視,眼振會增強。眼振通常在12至24小時後便減弱,且病人會感覺症狀逐漸減輕。

b. 復發性眩暈持續數分鐘至幾小時

此種眩暈乃因為在末稍前庭或中樞發生可逆性的變化,故還會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與前項須經歷數日才由〝代償〞機制使症狀消失的病因不同。一般而言,由於血管短暫收縮或部分阻塞造成的暫時缺血性眩暈,通常持續數分鐘即恢復。若是末稍前庭疾病〈典型如內淋巴水腫〉則會持續數小時。這種情形需要聽力檢查與溫差試驗協助診斷。脊椎基底動脈缺血、偏頭痛與梅尼爾氏病是這類眩暈的代表,有時確切的診斷並不容易,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此類眩暈通常較不危急,但反覆發作常造成病患的困擾與擔憂。

  • 復發性姿勢眩暈

     

姿勢性眩暈是指在頭部迅速變換位置時所引起的眩暈,絕大部份是〝良性〞的末稍病變也就是半規管耳石症,此症很容易由醫師進行Dix-Hallpike姿勢變換眼振檢查而診斷。典型的表現為固定轉一個頭位時就天旋地轉,換個姿勢則恢復正常。此種眩暈很少持續一分鐘以上,且反覆操作則頭暈消失。若醫師觀察到的眼振變化出現任何的反常情況,則需要懷疑是中樞病變,尤其是第四腦室的病變或頭頸交界處的腦幹小腦變異。

如果眩暈病人能了解此三種發症型式的不同,自行分類、明白自己的病情,一則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您的醫師迅速掌握您的病況,安排必要的檢查,而大致區分出中樞或末稍性的眩暈疾病,掌握治療的先機。

 

六、結論:

「眩暈」只是一種症狀,此二字所隱藏之疾病相當之多,但不管如何,大部份之眩暈是良性的,只要有規律之生活,放鬆心情,配合醫師之處置或處方耐心服藥,治療效果是不錯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除眩暈的頭位運動

耳鼻喉科 陳岌慧講師

 眩暈是耳科相當常見的主訴,大多數的病因在內耳前庭系統,需要一系列專業的檢查,才能鑑別診斷。病因雖多,除了少數因腫瘤引起的眩暈,需藉外科手術改善病情,大多數病人可以內科療法來處理,如口服抑制前庭系統的藥物、生活起居飲食方面的照顧及鼓勵病人做頭位運動等,眩暈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兩耳的平衡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為維持頭部及身體的平衡,必須輸送同等訊號給大腦。任一耳或兩耳受損則不平衡,造成眩暈或頭昏合併噁心、嘔吐、臉色蒼白,這些症狀挺嚇人的,不過眩暈本身通常是不致命的,還可藉某些頭位運動克服過來。眩暈發作的急性期固然可以求助於靜脈注射或口服抗暈劑,但往後漫長之恢復期間,依疾病不同而長短各異。

 為數不少的病例需藉頭位運動來克服眩暈,甚至預防再發作。以下簡介此運動—Cawthorne/CookseyExercise。本運動之目的,當二耳不平衡時,建立大腦之代償機轉,以適應不平衡。本運動刺激適應機轉之形成,而愈用心、愈規律地做,眩暈愈快消失。

 注意事項:每次宜持續做至少五分鐘,每天三次;只要眩暈還在,就繼續做,可能耗時一至三個月。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必須認真思考何種頭位及何種變換姿勢會誘發眩暈。因為愈常誘發眩暈,大腦的代償機轉愈快建立好。

 施行步驟(應依症狀輕重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較複雜的運動):

 第一期→躺在床上或坐著,保持頭不動。只練習眼球轉動,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然後注視前方;病人注視他之手指,(從距離一公尺處移至三十公分處)。

 第二期→坐著時眼球及頭部運動。頭先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動,起初慢慢的,然後加快速度,閉眼再做以上運動。

 第三期→坐著時頭部及身體運動。先練聳肩、雙肩繞圈;從地上撿東西並且雙眼注視之;身體往前傾,在兩膝間做左右手傳球運動。做以上運動時,身體應放鬆。

 第四期→站立運動。不扶東西,直接起身起立,先睜眼做,再閉眼重覆以上動作;站立時再反覆做以上動作;站立時,左右手傳送一大球。

 第五期→移動運動。(1)橫越走在房間內,且繞著中央一把椅子走動,先睜眼,再閉眼做以上運動。(2)中央坐個人,丟球給病人,病人繞著他動,並互相傳球、接球。(3)病人與他人背對背站立,他人由兩腿間傳球給病人,病人再由頭頂上傳球給他,以上動作速度愈快愈好。(4)睜眼上上下下走一斜坡道,再閉眼重覆做。(5)睜眼上上下下走樓梯,再閉眼重覆做。(6)練習涵蓋彎下腰、伸展、瞄準的動作,如保齡球、籃球等運動。

 在施行以上運動的同時,宜規律地服用某些藥物,協助控制眩暈;又飲食及生活起居方面,需避免抽菸、喝酒、含咖啡因食物,少吃含鹽食物,充分的睡眠及放鬆的心情,均可減少眩暈的發作。

 控制眩暈之運動,需要病人的毅力及努力,才能成功。如果想儘快恢復平衡、完全復原的話,更需要儘早開始、持之以恆的練習。眩暈的朋友們,就醫詳查後,如無大礙,而眩暈仍舊困擾您時,不妨試試以上的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樞性眩暈


家裡有老人家會眩暈嗎?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家中的小朋友也會眩暈嗎?…還有眩暈也可能是腫瘤、腦部出血或梗塞的初發表現呢,千萬別掉以輕心。


◎ 中樞性眩暈

「中樞性眩暈」顧名思義就是腦部疾病引起的眩暈,最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這條動脈由頸部的兩條椎骨動脈開始,進到顱人的小腦、腦幹處合為一條基底動脈,由此再細為後下小腦動脈、前下小腦動脈和上小腦動脈;其中前下小腦動脈再細分為內耳動脈支配內耳,所以有時候會和末梢性病變難以區分。臨床上來說的話,「未梢性病變」多為突發性的和間歇性的發作、發作時間多為幾秒、幾分、幾小時或至多數天、眩暈發作為激烈的天旋地轉、頭部姿勢變化會使眩暈變得更厲害另患耳朝上時較不會眩暈;「中樞性病變」則恰好相反,多為漸近性和持續性的發作、發作時間有時常長達數月、較少激烈的天旋地轉、頭部姿勢變作並不會使眩暈加劇且患耳朝下時反而較不會眩暈。以上只是基本原則,還要參考病史、理學檢查、血液檢查和儀器檢查等才能正確診斷。

‧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此症早期多以頭昏表現,有時會有眩暈約數分鐘伴有噁心、嘔吐或兩側性耳鳴。另一特色為出現腦部病變特有的症狀如構音困難、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複視、感覺障礙、四肢無力麻木等。老人家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內科疾病者較常發生此症,若年輕人得此症則多有家族史和遺傳有關。

‧基底動脈偏頭痛
「基底動脈偏頭痛」是偏頭痛的一種,動脈舒張時會頭痛、收縮時會頭暈,主要是因基底動脈分出一條前下小腦動脈支配著小腦和內耳。此症常在年輕女性且和月經有關,有母系家族遺傅傾向,症狀有眩暈、耳鳴、視力模糊、步態不穩、後腦部痛甚至意識不清等。仔細詢問病患飲食習慣,可發現病患喜歡乳酪、巧克力、番茄、柳橙汁等,這是因為這些飲食含有一種會造成血管異常收縮的胺基酸。須連續口服三個月的鈣離子阻斷劑外,也須禁止病患食用上述食物。

‧兒童良性陣發性眩暈症
Benign Recurrent Vertigo,簡稱為 BRV。這種病症的小朋友會有不明原因的反覆性眩暈發作,每次約二十分鐘,每月發作數次。且常於早上起床時因姿勢改變而誘發症狀,如噁心、嘔吐、臉蒼白或冒冷汗等,有時伴有頭痛但沒有耳鳴。由於以上症狀常突然發作且非常厲害,令家長擔心不已。現在咸認為是基底動脈痙攣致其分枝內耳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眩暈發作,再問診後往往得知家族多人有偏頭痛或眩暈病史。治療藥物也是以鈣離子阻斷劑為主且治療效果甚佳, 九成以上小朋友服藥兩週即有改善,但仍須持續服用三個月。 小朋友如果沒有持續服藥三個月治療的話,多於成年後轉為基底動脈偏頭痛。

‧起立性調節障礙
Orthostatic dysregulation 簡稱 O.D., 也是一種幼兒常見的眩暈。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突然站立時會有頭昏、臉色蒼白、冒冷汗甚至無法站立,很多學童早上起床後就開始抱怨身體不舒服,一直到下午才慢慢好轉。病患在站立時血壓下降、心跳變快而躺下時則恰恰顛倒。

‧聽神經瘤
聽神經走向從內耳到腦幹,其中在內耳道開口處即小腦橋腦角( CP angle )最常出現腫瘤。開始可能只有漸近性的單側性聽力障礙或耳鳴,此腫瘤生長非常緩慢,所以雖然壓迫到前庭神經但因中樞的代償作用所以不會有眩暈,後來腫瘤變大壓迫到血管則會引起突發性耳聾或眩暈,隨著病程的進行,症狀會變得非常多樣。

聽神經瘤若局限在內耳道且小於一公分的話,電腦斷層檢查很難發現到;於是有人做腰椎穿刺打入空氣進入腦室,讓病患側臥使得空氣進入內耳道,若有聽神經瘤則可見空氣無法充滿在內聽道,此即氣腦池攝影術(air CT),它的缺點是病患會因空氣在頭顱內,有連續約一個星期的頭痛。現在有了「核磁共振」這項利器,小於一公分的腫瘤也可輕易診斷出來。若腫瘤變大且向著小腦、腦幹方向廷展的話則會有致命的可能。臨床上病患灌水沒有眩暈、聽力正常但聽性腦幹腦波沒有反應,都必須考慮到此症。

‧小腦或腦幹的出血、梗塞
早期的小腦病變非常不容易診斷,它可能只有眩暈的表現。除了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眼振電圖檢查可在發病初期出現特有的異常眼球運動。小腦在解剖上可分為三部份,「原始小腦」指的是下蚓部的小葉和結節,主要功能是維持人體的姿勢,又稱「前庭小腦」;次為「舊小腦」包括前、後蚓部,它和脊柱有纖維相連繫,主要負責軀體的高級連續動作;占小腦最大體積的則是「新小腦」也就是小腦的兩個半球,它負責全身軀幹肌肉的協調性運動。小腦本身或進出小腦的神經纖維有病變的話就會出現一些運動系統障礙的症狀,如步態不穩、頭痛、頭昏、嘔吐等症狀。

眩暈門診中最怕的就是誤將此類疾病當作一般末梢性病變藥物治療,廷誤病情。其特徵為眩暈持續不止、劇烈頭痛、意識不清且會有特殊眼振變化,臨床上懷疑此疾的話須作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檢查。

‧小腦腫瘤
常見的有「小腦腦膜瘤」,好發於四十~五十歲之更年期婦女。初期並無特別症狀,且恰好在更年期的年紀常有些無特定性的抱怨如頭痛、沮喪或心煩等,日本醫生把這種現象稱為「不定愁主訴」。中年女性有這類的不定愁主訴的話,臨床醫師一定要排除小腦腦膜瘤的可能性。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老人、孕婦的眩暈

耳鼻喉科 楊怡祥醫師

小孩也會發生眩暈症嗎?答案是肯定的。依作者看診二十來年的經驗,眩暈症發生的最小年紀是四歲。

年紀最小的患者只有四歲

為什麼是四歲?理由有二:( 1 )四歲以前,小腦對內耳的抑制功能尚未發育完成,所以嬰兒不會產生眩暈感。( 2 )四歲以後,已能描述天旋地轉的感覺,此種幼童眩暈大多與遺傳因素有關。

•  兒童良性陣發性眩暈症

幼兒的眩暈症最常見的是「兒童良性陣發性眩暈症」,多發於四 ~ 十五歲,不明原因反覆眩暈發作,每此持續時間約二十分鐘以上,每月至少發作一次,有時會伴有頭痛,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有偏頭痛或眩暈病史,其病因可能與內耳血管痙攣有關。

•  起立性調節障礙

另一種幼兒常見的眩暈叫「起立性調節障礙」,症狀是突然站起時,感到身體飄浮,失去重力感,特別是早晨學校朝會時會不支倒地,因此這類小孩常會抗拒上學。此病診斷、測量不難,如起立時的血壓高於躺臥時二十毫米汞柱以上,或起立時的心跳高於躺臥時每分鐘二十次以上即有可能。其臨床症狀為:( 1 )起立時產生眩暈。( 2 )久站之後產生眩暈。( 3 )入浴或見到、聽到不悅之事產生眩暈。( 4 )稍微運動之後即產生心悸,而心電圖無明顯異常。患者平時臉色蒼白、食慾不振、不明腹痛、伴有倦怠感,易頭暈、頭痛,女性較多。

•  幼年性單側耳聾

有一種「幼年性單側耳聾」,在青春期會出現類似美尼爾病的眩暈症,此病出生後即一耳全聾,九歲以後會出現眩暈,其臨床特徵是:( 1 )全聾的耳朵沒有耳鳴。( 2 )他側耳正常。( 3 )青春期以後會出現反覆性眩暈。

小孩子常會用肚子痛、頭痛來逃避上學,卻很少以頭暈為藉口;因為肚子痛、頭痛可以用演技騙過醫師,但眩暈則不能得逞。眩暈一定會有眼振,眼振是由六條眼肌協力完成,無法由意識控制。

媽媽的眩暈症會不會遺傳?

有瑞典的醫師發現:引起眩暈的美尼爾病乃人類的第七對染色體異常所致。從此眩暈是否為遺傳性疾病就成為話題。以筆者多年的行醫經驗觀察,眩暈症的確和遺傳脫不了關係;很多眩暈症病患都可以從近親中發現有相同症狀的病例,特別是「基底動脈偏頭痛」,百分之八十都有家族病史;一旦小孩經常頭暈,追蹤其父母或上一代,一定會發現相同的病史。幸好眩暈雖有遺傳性,但並無致命的危險,所以不算是重大遺傳疾病。

一般而言,父母罹患眩暈,小孩也會發作的不在少數;雖然眩暈發作的平均年齡約四、五十歲,但現今的兒童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體驗過其滋味了。而且據觀察,發作期似乎一代比一代提早,推究可能是現代文明的後遺症。

眩暈的遺傳性也許指出現在家庭中的一個小孩,但男女都有可能,也可能隔代遺傳,通常愈年輕發作,愈容易治癒;一般服藥三個月後都可以治癒。

老人的眩暈是不是比較難治療?

眩暈的原因很多,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很少是內耳病變引起,大多與供應小腦、腦幹血液的基底動脈有關,其中可能牽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所以治療上比較複雜,不是一味給予血管擴張劑就可以解決。老人眩暈症有時與老化有關,如頸椎骨刺、小腦萎縮、或脊髓後柱變性引起,必須佐以復健治療才能見效。

脊髓後柱的作用,是把頸部深部知覺系的訊息,由末梢傳至中樞,所以後柱一發生退化,足部的感覺神經就會變的遲鈍而影響到身體的平衡。因此老人步伐總是寬廣,以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同樣程度的疾病,年青人容易痊癒而老年人較慢,主要是老人的代償作用比年青人差,代償作用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

老人眩暈至少需連續服用三到六個月的藥物,而一般治療眩暈的藥物,特別是含有抗膽鹼成分如 cephadol 之類,多會引起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小便困難,有些則有心悸、便秘、手腳無力、思睡、口乾舌燥、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因此在選擇老人長期使用的藥物時,需注意有無上述症狀、力求避免,否則眩暈症雖然改善,日常生活卻衍生出許多困擾,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老人多少會合併一些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平日即是藥罐子,因此在眩暈治療藥物中不要與上述疾病的藥物重複,最好每日服用一、二次,每次不要超過兩顆藥物為原則。老人的細胞結構是脂肪多而水分少,因此容易造成脫水、血液過度濃稠,影響血液循環,故隨時要補充水分,但老人眩暈病患不要使用利尿劑。

孕婦不能吃眩暈藥怎麼辦?

以前孕婦嘔吐常使用風行一時的沙利竇邁,後來發現海豹兒的後遺症候,孕婦只要在懷孕時服過藥物者,無不擔憂是否會生出畸形胎兒,所以現在已經不用此藥止吐。

眩暈發作時,醫師所給的止暈藥最常見是「保耐暈」,其成分是抗組織胺,對胎兒的毒性已有報告,但並非所有服用的孕婦都會生出畸形胎兒,只是機率略高而已。因此一但確定懷孕,醫師一般都不建議病人繼續服藥,如果懷孕中途眩暈發作,可先注射七%的碳酸氫鈉止暈,待其生產完後才繼續治療。

如果不知道自己已懷孕,仍繼續服用治療眩暈藥物,則在確定有孕後應令其馬上停藥,如此或可降低生出畸形嬰兒的機率至百分之一以下,故孕婦勿需過度擔心,也不必執意拿掉小孩。未懷孕而準備懷孕的眩暈婦女,最好先把眩暈治好再懷健康寶寶;否則若在懷孕時眩暈發作會非常痛苦。雖然藥物可以立即緩解,但顧及對胎兒的副作用,常使醫師不敢下藥,而讓孕婦受盡折磨。

家裡有老人家會眩暈嗎?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家中的小朋友也會眩暈嗎?…還有眩暈也可能是腫瘤、腦部出血或梗塞的初發表現呢,千萬別掉以輕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眩暈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許權振 醫師

台灣已列入已開發國家,工商業發達,生活緊張,國民平均壽命延長,健保制度的實施,使得有眩暈問題的病患越來越多。眩暈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只是許多不同疾病所共有的一種症狀,眩暈是一種有 ”動感” 的頭昏,亦即病人會感覺到自己或周遭景物在旋轉、搖動或跳動。當平衡狀況出問題,就會有眩暈發作,而人體的平衡,主要是靠視覺、本體位覺和內耳前庭等三個感覺系統來維持;此外,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周圍有管嘔吐、胃腸蠕動、流汗和呼吸等機能的神經中樞或神經核,而它們之間是有連繫的,所以在眩暈發作時常伴有這些症狀。因此眩暈症是非常複雜的,其所涵蓋範圍非常廣泛,除耳鼻喉科的疾病外,內科和神經科的疾病也經常併有眩暈的症狀。眩暈病患並非每個病例都能立刻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是需要仔細問診,加上特殊檢查,甚至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或藥物治療,才能做結論。即使如此,仍有部分病例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

對於眩暈的病人,詢問病史是最重要的,包括頭昏的性質、嚴重度、持續時間、發作頻率和有無伴隨其他症狀,如聽力損失、耳鳴、噁心、嘔吐等。眩暈症可以分為兩大類:末梢或內耳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這兩類病患,在治療和預後均有很大差異,故鑑別診斷很重要。眩暈如果伴有耳症狀,則較可能是內耳性眩暈;如果伴有其他中樞神經症狀,則是中樞性眩暈。

內耳性或末稍性眩暈

                  一、良性陣發性頭位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此症是常見的眩暈症。當頭的位置與重力方向的相對位置改變時而引發的眩暈;晚上就寢時當身體躺下後,或早上睡醒起床時當身體坐正後,最常出現此種劇烈但短暫的天旋地轉感覺;另外,睡眠中當身體轉換位置時亦會出現此種眩暈。此症是最典型的動作誘發性眩暈,此症的特點包括:(1)眩暈、眼振均與頭部位置的改變有關。(2)頭部位置改變後約經1~5秒的潛伏期才出現厲害的眩暈,持續約數秒至30秒,很少超過1分鐘。(3)眼振呈迴旋性,反方向頭位時,眼振方向亦會隨之改變。(4)通常伴隨厲害的噁心,甚至嘔吐。(5)連續多次重覆相同的頭部位置改變後,就不會再出現眩暈,即此種眩暈有疲乏性,但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改變頭部位置,則相同的眩暈發作又出現。(6)眩暈發作時不會伴隨有聽力變化。(7)無中樞神經症狀。

可能的病因包括:頭部外傷、慢性中耳炎、動脈硬化症、耳毒性、加齡變性和原因不明。主要病理變化有兩種說法:(1) 內耳後半規管壺脊上沈積的顆粒狀物質隨著頭部的姿勢改變(通常是躺下或坐起)而掉落內淋巴液中,引起內淋巴液流動,刺激平衡感覺細胞所引起眩暈發作。(2) 內耳後半規管內飄浮的顆粒狀物質隨著頭部的姿勢改變,引起內淋巴液流動,刺激平衡感覺細胞所引起眩暈發作。

通常在一星期至一個月內會自動痊癒,但可能於數年後再發。只要在可容忍的程度內﹐不必刻意避免眩暈發生。基於前述的病態生理,治療主要是保守療法,藥物症狀治療並非必要。此外﹐在尚未痊癒前亦可使用物理治療法,包括Brandt氏頭位變化運動療法和顆粒復位術,以頭部的特殊轉位運動,將內耳半規管壺脊上的沈積顆粒搖動掉入內耳液中,或使半規管內飄浮的顆粒搖入內耳前庭,而加速痊癒。在痊癒後,可繼續施行此等頭位變化復健運動則可能減少再發。如果情況嚴重而發作頻繁,且保守療法無效時,可做後半規管神經切除手術或後半規管阻斷術。

                   二、梅尼爾氏病(Meniere s disease)

主要症狀包括陣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損失和耳鳴等。有些病患的病側耳也常有閉塞感。眩暈發作與頭部的姿勢改變無關,通常是忽然發作,眩暈持續時間不定,通常是數分鐘到數小時,很少超過一天。發病早期呈現波動性低頻聽力障礙,亦即在眩暈發作中有低頻聽力損失,但在眩暈消失後,聽力會跟著恢復,不過隨發作次數增加或病史延長,則聽力損失不會恢復,反而漸漸加重。未發病時,有些人有耳鳴,有些人沒有,而眩暈發作時,都會有耳鳴,甚或耳鳴加劇。在眩暈發作前出現的耳閉塞感或耳鳴變化。大部分病人在眩暈發作時會伴有噁心,甚至嘔吐。診斷主要靠臨床症狀和病史,加上耳蝸電圖檢查或甘油試驗等。

可能病因雖然有很多說法,但仍無定論。不過此病的病理變化則已經證實是內耳的內淋巴水腫。

治療仍以症狀療法為主,即急性發作時,針對眩暈、耳鳴和嘔吐等症狀,給予鎮靜劑、止暈藥和止吐藥;此外,亦可給予利尿劑減壓和循環改善劑等減輕內淋巴水腫程度。事實上,能讓病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病情而安心也是很重要要的。通常只要如此的保守療法,絕大部分病人都會滿意的。至於在緩解期,是否須長期服藥,仍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對於藥物治療無效,仍然眩暈發作頻繁而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時,或聽力快速惡化者,則可考慮手術治療,內淋巴囊解壓術是常用的手術,雖然不會造成立即的聽力損失,但眩暈發作的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且術後長期追蹤仍會眩暈復發或聽力繼續惡化。治療效果較明確且不影響聽力的是經由中或後顱窩的前庭神經切除術。另外,耳蝸管球囊開口術的治療效果也不錯。雖然有些病人可能會自然痊癒而不再發作,但大部分病人通常會再發。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如低鹽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煙酒過亮、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等,對病情的控制有幫助而減少眩暈發作。

三、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

突發性眩暈而無耳蝸症狀和神經症狀。眩暈在發作初期最嚴重,伴有噁心和嘔吐,必須臥床休息,不敢移動身體。眩暈持續時間比梅尼爾氏病常得多,約1~2週後會漸漸好轉,通常數個月到半年可痊癒。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導致內耳前庭和前庭神經發炎是可能的病因,內耳前庭循環不良亦為可能的病因。病理變化是前庭神經元細胞或前庭神經的退化消失。治療方法包括安靜休息和鎮靜劑和抗暈劑。大部分病人痊癒後不會再發, 但有些病例可能再發。

四、外淋巴漏(perilymphatic fistula)

症狀以聽力損失和眩暈為主,聽力損失呈波動性或漸進性,眩暈為持續性,外耳道加減壓或特定的頭位則可能加重或誘發眩暈。有些病例同時有耳鳴和耳閉塞感。臨床症狀有時很難和梅尼爾氏病或突發性耳聾區別,故病史對診斷外淋巴漏很重要。

病因包括頭部創傷、用力過猛、腦壓上升和壓力傷可能造成外淋巴液自內耳窗滲漏。另外,先天性內耳構造異常亦為可能原因,唯此種情形常見於小孩,且容易導致腦膜炎。

治療方法包括安靜臥床休息、鎮靜劑和抗暈劑,大部分病例在1週內會自然痊癒;如果症狀未減輕或聽力急速惡化,則可嘗試手術修補滲漏的內耳窗膜。

五、內耳中毒症(ototoxicity)

大多數的氨基醣甘類抗生素對內耳前庭和耳蝸都有毒。streptomycin、gentamicin 和viomycin等對前庭的毒性較大,會引起眩暈和運動失調;對耳蝸則引起兩側聽力損失,先重高音開始,若繼續使用此等藥物,則會漸漸波及低音域。所以症狀治療和立刻停藥或或改其他藥劑來代替是最好的方法。

六、內耳迷路炎(labyrinthitis)

各種急、慢性中耳炎均可能引起內耳迷路炎。腦膜炎和梅毒也會引起內耳迷路炎。

化膿性迷路炎除嚴重眩暈、噁心和嘔吐外,同時有嚴重的聽力損失,但沒有其他神經症狀。通常眩暈在發作初期,必須靜臥床土,患側耳朝上,不敢移動身體。治療須用大量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素,如呆效果差,則須做乳突根治手術,甚至迷路摘除手術。

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等濾過性病毒都可能侵犯內耳而出現眩暈、嘔吐和聽力損失。藥物治療以腎上腺皮質素為主。

腦膜炎可經由內耳道而引發內耳迷路炎。除腦膜炎症狀外,眩暈、嘔吐和嚴重的聽力損失,通常在腦膜炎症狀緩解後,才發現耳聾。

梅毒性內耳迷路炎最先出現兩側耳鳴及漲進性聽力損失,而眩暈較輕微。診斷靠血清梅毒反應檢查,治療須用抗幽梅毒藥物。

七、前庭性麻痺 (vestibular paresis)

常見於老年人。這類病人因年齡大,內耳前庭的感覺毛細胞發生退化變性,加上肌肉和關節活動較不靈敏,而使前庭脊髓反射作用變差,出現突發性、極短暫的輕微眩暈,通常在幾秒鐘之內便恢復;眩暈消失後,也許會伴隨輕微的噁心或不平衡感,但最多在幾小時內便完全消失。不須要特別用藥物治療。

                   八、末稍前庭病變

有些頭昏或眩暈的病患因為除眩暈外,沒有其他特殊症狀,以致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診斷,而以末稍前庭病變或迷路機能不足等病名統稱之。這類病人的眩暈都是暫時性,持續時間不一定,從數秒到數日,可能同時有不平衡的症狀,但沒有耳蝸或中樞神經症狀。治療仍以症狀療法為主。

 
中樞性眩暈

鑑別診斷末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說來,末稍性眩暈比較沒有危險性,且大都會自然緩解;但中樞性眩暈則危險性高,且不易自然緩解。頭昏或眩暈的病患若有以下的神經症狀則必須懷疑是中樞性眩暈:(1)長徑症狀,如半身輕癱、半身感覺異常等。(2)腦神經症狀,如複視、視力障礙、顏面感覺異常、發聲異常和吞嚥困難。(3)小腦病變徵象,如動幅障礙和運動失調。(4)持續性頭痛、眩暈輕微而嘔吐非常厲害。

一、椎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

內耳前庭、前庭神經、腦幹和小腦之前庭徑路均在椎骨基底動脈循環系內,所以此動脈系循環不全引起的眩暈以中樞性和末稍性混合型為主。臨床上除眩暈和姿勢不穩外,通常會有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症狀,如複視、視力糢糊、後枕部頭痛、口周圍或舌尖麻木、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失調等。眩暈持續時間不一定,從數秒到數小時,可能突然發生,也可能由於頭位改變引起。椎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的原因以動脈硬化或頸椎骨贅為主,低血壓或心律不整亦偶爾可引起。治療可給予平滑肌弛緩劑、腦代謝改善劑、血管擴張劑和鎮靜劑。

二、腦幹血管病變

後下小腦動脈、前下小腦動脈或上小腦動脈的病變,如出血和梗塞,均會引起眩暈。後下小腦動脈病變引起側髓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嘔吐、動搖視等症狀外,尚有同側顏面知覺麻痺、肢體運動失調、半身輕癱、霍納氏症候群、味覺減退、本體感覺消失、聲帶麻痺、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前下小腦動脈病變引起側下橋腦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嘔吐、動搖視等症狀外,同側顏面神經麻痺、注視麻痺、聽力損失、耳鳴、顏面知覺麻木、肢體運動失調、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上小腦動脈的病變引起側上橋腦症候群,臨床上可見眩暈、噁心和嘔吐等症狀外,肢體運動失調、注視麻痺、霍納氏症候群、對側痛覺和溫覺異常等。眩暈本身並無有效療法。

三、小腦橋腦角腫瘤

以腦膜瘤、聽神經瘤和類上皮腫瘤最常見。臨床上可見步態不穩,而眩暈通常不明顯或只是短暫性眩暈。其他症狀有聽力損失、耳鳴、三叉神經症狀、小腦症狀或下部腦神經症狀。

四、小腦病變

包括腫瘤、出血和梗塞。臨床上以急性病變(出血和梗塞)較常出現眩暈、頭痛和嘔吐,而慢性病變(腫瘤)則較少出現眩暈。神經症狀多以運動失調為主,運動負荷時更明顯。常有異常眼球運動,如反彈眼振,眼球動幅障礙,視運動性眼振之抑制,溫差試驗反應過度,垂直性頭位變化眼振。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生罹帕金森氏症 女機長凍卵保生機            

 
▲卵子可以在超低溫狀態下保存多年(記者蔡彰盛攝)
▲顯微鏡下的卵子。(記者蔡彰盛攝)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許多女性想抓住青春,希望凍齡,但有更多女性想把握生育機會,寄望凍卵!一名航空公司的女機長因為先生罹患帕金森氏症,健康狀況及性功能都無法生育,她毅然決定凍卵,為自己保住一線「生機」。

送子鳥診所副院長王懷麟說,這名44歲的女機長一走進診間,就有一種威嚴感,「醫生,我想要凍卵。」然而已婚的她,為何不趕緊把握機會生育,卻想要凍卵,讓人好奇。

問診才知道,原來女機長已結婚4年,想生育時,卻發現先生罹患帕金森氏症。由於需要長期治療,疾病加上藥物的關係,先生的健康狀況及性功能都無法順利配合,醫生判斷短時間內,可能無法懷孕。讓她原本的人生規劃,全部變了調。

女機長曾經與先生討論借精懷孕生子,由於先生不願意,一拖就是3年。青春一去不復返,外表可以凍齡,生育力卻不能等,如果先生的病情持續下去,作為一個女人想當媽媽的夢想,可能越來越渺茫。

女機長毅然決定凍卵,希望先生病情能有好轉、再有精卵結合的「做人」機會;她因而在忙碌的飛行班表中,找出空檔進行凍卵療程。

由於機師工作時間不定,停留在台時間極為短暫;經診間「喬」了許多次時間,所幸她的體能狀況相當不錯,一次就順利取到14顆卵。當天早上取完卵後,傍晚又開飛機,飛向世界的另一個角落。

王懷麟說,今年以來,婦女對於凍卵的詢問度,大幅提升3成。但他建議要做凍卵的婦女,年紀越輕越好,至少在38歲前,效果較佳。女性懷孕的困難度,可以35歲為門檻,年齡越大,懷孕率及活產率越低,關鍵在於卵子的品質及數量。在費用方面,取卵的療程約為10萬元左右,而凍卵保存費用則約為每年8000元。

《小辭典》婦女凍卵一、二事

婦女選擇凍卵時,都應該以保全卵子健康為前提,建議尋找同時具有凍卵、解凍後活產經驗多的生殖中心,才能銜接想懷孕時的受孕成功率。

凍卵前一般會先評估卵巢功能,包括AMH卵巢庫存指標、FSH濾泡刺激激素、超音波濾泡顆數等評估,庫存量足夠者,可使用長效型排卵針,一針抵7天,大幅減少打針次數及對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

婦女可選擇凍卵時限,最多必須確保在取卵後的10年內,卵子的管理安全無虞,並每年由機構回報個人卵子資訊,以及保存狀況等,以掌握自身凍卵的狀況,並確保機構於凍卵領域永續性經營。

建議想凍卵婦女,務必簽署合約,了解所有凍卵程序及機構技術、試管成績,才能保障個人權益。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國內女性平均的結婚年齡已是30.3歲。而根據成大醫院自77年到100年的生產資料,24年來,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所佔比例,已增加4倍。

(資料來源:醫師王懷麟/記者蔡彰盛整理)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善過動症 飲食3要3不

 

文/柯俊銘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是兒童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患者一般會有過動、衝動與分心等表現。近幾年來,陸續有研究報告顯示,過動兒日常的飲食內容若能適當篩選,有助於病情改善。

◎可以多吃的食物如下:

●蛋白質:如豆類、起司、雞蛋、瘦肉與堅果。富含該營養素的食物可在早餐與放學後的點心中供應,藉此可提高專注力,延長藥物發揮效果的時間。

●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深綠色蔬菜與柳丁、柑橘、梨子、葡萄、蘋果、奇異果等水果。晚餐時,攝取富含該營養素的食物也有助眠的作用。

●Omega-3不飽和性脂肪酸:如鮪魚、鮭魚、青花魚與秋刀魚等體脂肪較多的海魚;另外像胡桃、巴西果仁、亞麻子中也富含該營養素。若擔心魚有重金屬污染,可多選擇巴掌大的魚,並不時更換種類,可降低風險。

組成以單一碳水化合物為主,儘量少吃糖果、玉米糖漿、蜂蜜、精製糖與麵粉、白米或去皮馬鈴薯加工製成的食品等。

◎含有以下物質的東西要敬而遠之,以免症狀惡化:

●人工色素:尤其是紅色與黃色。

●食品添加劑:如阿斯巴甜、味精、亞硝酸鹽與苯甲酸鈉(註:又名安息香酸鈉,常見的防腐劑)等。

●咖啡因:如巧克力、咖啡、茶、可樂或能量飲料等。

現今市面上充斥許多強調可緩解過動症狀的營養補充劑,但價格不便宜。若三餐飲食難以達到均衡,其實吃綜合維他命就好。每位過動兒情形不盡相同,若有特殊需求,最好先徵詢兒童心智科或小兒科醫師的意見再做決定。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失智症 多蔬果刻不容緩            

 

文/唐怡伶

國人壽命延長,罹患慢性疾病與失能的人口比例升高,失智症的比例亦逐年提升。失智症除一般人所知的記憶力減退外,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例如語言能力、判斷力等,特別在末期階段發生性格改變、妄想等症狀,因無法治癒,常帶給病患與照顧者極大的負擔。

地中海飲食型態可降低風險

◎要如何吃,來減緩「腦」的衰退老化呢?

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型態可降低失智症罹患率,並能降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變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什麼是地中海飲食型態?

●多攝取蔬菜、水果,以全穀類為主食

有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血中維生素C、E、胡蘿蔔素濃度偏低,另有研究發現,攝取較多蔬菜、水果,可減少失智症的發生。

目前建議國人每天蔬果攝取量:成年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一份蔬菜相當於半碗,一份水果相當1個棒球大小。

研究發現,同半胱胺酸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同半胱胺酸的代謝,需要葉酸、維生素B6、B12的協助,因此維生素B群可能藉由降低血中同半胱胺酸的濃度,而減少失智症的發生。

全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全穀」是指含有胚乳、胚芽及麩皮的完整穀粒,如紫米、糙米、全麥等。若非吃全素者,一般成年人飲食正常者,不建議額外補充葉酸、維生素,宜從飲食中多攝取,以減少失智症的發生。

●選用好油,攝取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研究顯示,攝取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心智功能;攝取過量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危險。

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等。飽和的油脂多數為動物油脂,如豬油、牛油,少數為植物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

建議烹調多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並減少飽和油脂攝取。

●肉類以魚類為主,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魚類富含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EPA與DHA,研究顯示,魚類攝取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深海魚(如秋刀魚、鯖魚、鮭魚等)所含的油脂較淡水魚高,故其EPA與DHA含量也會較高,每週攝取魚肉2-3次取代部分紅肉(如牛肉、豬肉等),以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

●適量飲用紅酒

實驗發現,紅酒含有抗氧化物如多酚物質,可減少大腦「β類澱粉蛋白」在神經細胞外沉積成為類澱粉斑塊,與減少阿茲海默症患者認知能力持續下降有關。

有研究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每天喝3小杯紅酒(約140毫升/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的風險,但也有研究顯示,過量飲用則會造成智力的減退。若平常沒有飲酒習慣,則不建議飲酒。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因此透過飲食來預防失智症刻不容緩。

(作者為台大醫院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顏面神經失調 秋冬時節好發            

 
肌內效貼紮法(曾柏智提供)

圖.文/曾柏智

日前傳出某知名主持人疑似因為工作壓力大及病毒感染,出現眼歪嘴斜等症狀,這就是一般醫學上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或稱作顏面神經失調的病症。

人體上的肌肉都需要神經的支配才能產生動作、執行功能。當神經遭到損壞時,就無法將訊息傳遞至肌肉執行動作。

顏面神經麻痺就是人體的第七對腦神經因病毒感染、血管痙攣或外傷、發炎等因素而失去其功能,所導致的臉部肌肉不協調、無力的現象。

◎臨床上常見以下症狀:

●臉部歪斜,表情怪異。

●說話漏風,不清晰。

●一側眼皮無法靈活開合。

●一側嘴角無法緊閉,吃東西、喝水不自覺流出。

●味覺變鈍。

●單側咀嚼無力。

若出現前述症狀,有些民眾會緊張、驚恐,甚至羞於見人,此時可戴上口罩至醫院神經科、耳鼻喉科、復健科尋求協助。若有感染、發炎的現象,醫師會先用藥物控制病情,以免病毒擴散,並可補充維生素B12,促進神經修復。

物理治療可利用熱敷、神經肌肉電刺激等儀器治療,幫助患者促進臉部血液循環及刺激神經肌肉功能,避免神經失養、萎縮。患者可自行臉部按摩,以及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動作的復健訓練。

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特殊的肌內效貼紮技術進行表情動作的再學習、促進神經肌肉控制,及改善循環代謝功能。

◎肌內效貼紮法

●黑色貼布:神經血管走向,促進神經支配及加強血液循環功能。(圖1)

●藍色貼布:前額肌促進眉毛上揚動作,提嘴角肌促進嘴角上揚及微笑的動作。(圖2)

●綠色貼布:眼輪匝肌及口輪匝肌,加強眼睛、嘴唇的閉合功能。(圖3)

◎生活作息注意事項

●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應避免熬夜、吹風。

●若眼皮無法完全閉合而有乾澀的現象,可施點人工淚液。睡覺時可使用眼罩,避免小蟲、異物掉入眼中,造成角膜發炎或其他後遺症。(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