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靈修,情緒,自律神經,精神,身心症,躁鬱,心理壓力,睡眠,恐慌 (4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選擇性緘默症 小孩上學「不語」 快找醫師諮商

 

文/侯宜君

小芬(化名)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生,自幼稚園遇到嚴師後,變得害怕退縮,小一開始,在課堂上就無法開口,和同學幾乎不交談,但功課都按時完成,月考成績也有一定水準。在學校即使發生有趣爆笑的事情,會忍住笑等到回家才跟媽媽講。媽媽一直以為小芬是害羞內向,經導師建議就醫後才發現小芬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能正常和人說話,也理解語言的意義,但某些需要說話的社交場合卻無法說話。他們智商、行為與學習能力都正常,在校完全沉默,在家卻有說有笑。他們並非自己決定不講話,而是內在極度焦慮迫使緘默,即使想說話,也發不出任何聲音,改以面部表情或手勢來溝通。

此類兒童焦慮時難以保持眼神接觸,常常不笑,表情空白,舉止僵硬不自然,且無法因應需說話的場合,如點名、打招呼、道謝和道別。容易憂慮、對噪音和人群更敏感、難談論自己和表達感受。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在3到5歲發生,多數在上幼稚園時或小學後被發現,常被誤認為是小一的適應問題。若不治療通常症狀會持續,長大後不一定會改善,應積極接受治療,否則會變得更嚴重。

由於小芬人格特質較容易焦慮、退縮,我建議,學校導師在班級經營與教室管理時營造接納包容的氣氛,避免她以更嚴重退縮行為因應。鼓勵學校接受小芬替代性的表達方式(例如︰從手指課本代替回答,到唇語和小聲說話),先以間接方式溝通,例如電子郵件、網路聊天、錄音講話等,直到她能更直接的溝通,同時安排溫暖友善的同學協助,融入班上人際關係。

最初,我邀請小芬和媽媽一起進入諮商室,以降低其焦慮,協助適應陌生人和環境。數次後逐漸減少媽媽在裡面的時間,並以非語言方式介入,使用沙遊治療和藝術治療,逐步協助小芬降低焦慮與表達情緒。小芬經歷長時間的治療,漸漸在諮商時間較為放鬆,能透過媒材表達與創作,在校亦出現微小的進步。

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療癒之路很長,主因是發現時常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須及早就醫,不可輕忽!

(作者為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榮研究發現 服用長效型安眠藥 失智風險較高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有失眠問題的人多會依賴服用安眠藥,但根據一項調查指出,服用長效型安眠藥,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短效型及中效型的1.65倍,服用高總劑量者,其失智風險是低總劑量的1.5倍。

失眠者應先找出原因 別擅自服藥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傅中玲表示,從研究中看到這個現象,但無法區分是因為服用安眠藥,或是因為患者本身的失眠問題所引起的失智,但提醒有失眠問題的人,要先瞭解真正失眠的原因,對症下藥,並做好睡眠衛生,最後才是考慮服用安眠藥。

傅中玲指出,失智與老化有一定程度的相關,因此這次研究主要針對65歲以下進行分析,也就是區隔出這些人的失智原因與老化無關,經校正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中風等因子後,去瞭解這些「較年輕」的長期失眠者服用安眠藥後,其罹患失智的風險。

經研究發現,這些不是因為老化引起失智的族群,若失眠期間較長、比較早開始失眠,引起失智風險愈高,且服用長效型安眠藥的失智風險為服用短效及中效型的1.65倍,失智風險同時也與服用的總劑量有關,研究主要看病患3年內所服用的安眠藥總量,結果發現,服用高總劑量者其失智風險是低總劑量的1.5倍。

傅中玲表示,這個研究並無法區分出失智風險是因為患者本身的失眠問題或是服用安眠藥所引起,但值得有失眠問題的病患注意。一旦有失眠問題出現,一定要先找出原因,例如有些人的失眠是因為憂鬱症所引起,就先由改善憂鬱症著手,同時做好睡眠衛生,例如保持臥室適當的燈光及溫度,睡前不做劇烈的運動等,最後才是服用安眠藥,且要經由醫師評估後服用,不要擅自依賴服用安眠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鬱悶、失眠 小心患上班焦慮症

 

上班想逃離工作,下班又放不下工作,可能罹患「上班焦慮症」。醫師說,近來大環境經濟景氣不佳,民眾對工作的焦慮感更深,臨床看到的「上班焦慮症」患者增加,約較去年高2成。

醫師舉例,日前有名王小姐(33歲)就醫,外型亮麗,上班認真,但有著深深黑眼圈,一進診間便哭說「老闆誇我是我們部門最重要的員工,可是我好幾年都沒好好睡了」;該女只有在「明天不用上班的周末晚上」或「假日」才可睡好些,可是一到周日晚間,情緒便不對勁,變得鬱悶、易怒,又陷入無法入睡的惡性循環。王小姐說,睡不好讓她工作無法專心,需花更大精力才能讓自己不出錯,壓力大也讓她肩頸肌肉僵硬緊繃,假日還要去推拿按摩才能較緩解。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戀吃不下睡不著 中藥+運動 釋放禁錮的心
 

文/蘇津平

雅婷(化名)是一名22歲的大學生,她紅著眼眶進入診間,我問她:「怎麼了?」她一開口說話鼻頭就紅了起來,眼淚流不停,說:「我和交往3年的男朋友分手了,成天想哭,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沒有胃口,吃不下食物,已經失眠一個月,容易受到驚嚇,覺得心慌慌的,胸悶,左邊肋骨下方刺痛,大便一天2至3次,稀稀的,沒成條狀,有點口渴。」

望診她的舌質紅,舌苔很少,我開給她科學中藥,包括:甘麥大棗湯3克、百合地黃湯2克、加味逍遙散3克、溫膽湯3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3克,這是一天劑量,三餐飯前一小時服用一次,並提供她心理疏導。

●轉移注意力:期中考在即,應把精力投注在準備考試上,不要去想失戀的事情。

●去慢跑、去運動,邊跑邊調整呼吸,什麼都不要想。

●緣起緣滅,只要把心中的不平、難捨、難受放下,身心立刻獲得自在。

一週後,她回診時面帶笑容說,她期中考全班第一名,不再一直流淚,胃口較好,吃得下食物,終於可入睡,驚嚇心慌的次數減少,胸悶也好很多,左邊肋骨下方的刺痛不適已消失,大便也正常呈條狀。顯示一個禁錮的心靈已獲得解放。(作者為台中市沙鹿區同濟堂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陪喪偶者一段 開創新人生

 

文/陳采熏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婚姻祈願,但卻是喪偶朋友們內心最深的無奈與辛酸。但很多人有避談生死的忌諱,以致喪偶成為無法被理解的沉重。說不出口的哀傷,喪偶者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更彰顯喪偶者身心創傷值得被重視。

不論婚姻關係的品質如何,伴侶死亡皆會對個人造成衝擊,特別是「生死」議題。

大多數的人在經歷喪偶後,會驚覺生命的脆弱及死亡的無常,讓生存者難以釋懷,甚至拒絕接受亡者已逝的事實,這都是正常的悲傷反應。但臨床上常見喪偶者因伴侶死亡引起過度悲傷,整個人陷入憂鬱深淵,腦海裡盡是極端絕望的念頭,甚至開始不吃不喝,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不斷有想要跟隨亡者一同死去的念頭。這些狀況總讓看在眼裡的親友們心疼不捨,對亡者去世感到難過的同時,也擔心未亡人的身心健康,卻又無能為力。

◎如果您身邊有喪偶的親友,建議可以這麼做:

●給喪偶者悲傷的空間

因喪偶讓另一半出現哀傷、難過、絕望等情緒是必然的,過程中傷慟的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一滴地克服喪偶的生活,喪偶者會較能舒緩傷慟的情緒波動。

●陪伴喪偶者適應亡者已矣的生活

伴侶亡故後,喪偶者難以依循既有的生活習慣,生活中很容易觸景傷情,親友們可多陪伴喪偶者建立亡者已逝的生活模式,適應亡者不在的生活,陪伴喪偶者在感傷之餘漸漸調整生活重心。

●支持喪偶者追憶亡者

當喪偶者想談論亡者時,親友們可一同緬懷亡者的生活過往,雖然亡者的形體不在,但亡者與大家的回憶卻是刻骨銘心。追憶的言談中,與亡者共度的時光場景歷歷在目,雖然會有些傷感,但卻能紓解思念之苦。

●尋求專業協助

陪伴喪偶者的親友們面對親友死亡同樣地會感到哀傷,除了本身的生活壓力之外,還掛念著未亡人是否能好好走下去。如果對喪偶者的悲傷感到束手無策或是身心俱疲備感壓力,可協助尋求擁有悲傷失落專長的心理師,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作者為新竹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樂過活 維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

 

文/黃偉俐

2013年可說是充滿焦慮的一年,台灣在一系列的政策變動、景氣下滑中,更是重災區。

最近有病人告訴我:「睡眠變差了!」一問之下原來是政論節目看太多,擔心未來國家的財政與經濟。也有病人告訴我,都不想看新聞,一堆的負面消息,看了都覺得不想活了。

不少危機確實存在,例如極端氣候、歐債危機、台灣經濟前景、各式保險年金的問題等,但或許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例如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等。

如果本身體質屬於焦慮型(容易擔心與緊張),或者之前曾經罹患過憂鬱症,或是面臨就業等經濟問題的人來說,此時得到焦慮性或情感性疾患的機會就增加了。常見症狀包括: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覺得無望與無助。

但台灣畢竟在過去累積了很多的財富,社會觀念與國民品質都是很好的,機會與希望依然濃厚。

◎面對2014年即將來臨,想要「離憂遠慮,快樂過生活」,不妨採取以下的生活方式:

●保持信心,主動出擊︰對於失業,或生意面臨危機的人來說,保持信心不容易,但也最重要,因為一旦放棄,可能真的什麼都沒有了。要勤於收集資訊,拜訪就業服務站、注意政府提供的福利,甚至請託親友幫忙,一定要主動出擊。

●了解憂鬱或焦慮症狀,莫亂求醫︰很多人會因為焦慮症狀擔心身體健康,到處求醫做檢查,花了很多冤枉的時間與金錢,甚至影響工作與家庭。

●切莫諱疾忌醫,尤其是男性︰所有證據與臨床經驗都顯示,不願意承認精神疾病,不願接受治療的患者往往有較高的自殺率。台灣每年死於自殺的男性是女性的2倍,男性就診率卻低很多。所有的器官都可能生病,包括腦部,精神疾病就是腦部功能出現異常。藥物治療已經非常成熟也很安全,心理治療也能提供很多的幫助。

●保有休閒與娛樂,反璞歸真︰不要因為擔心或憂鬱就躲在家裡,慢跑、登山、走出戶外,與家人野餐同樂,即使不花錢也可以做很多事。

錢少了,不代表生活就變苦了,謹慎理財固然重要,快樂過活更是維持身心健康之不二法門。

(作者為台北市黃偉俐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善睡眠品質先放鬆頸部肌肉

 
▲圖二:肩膀先往前、向上、向後,再向下轉動,以利肩膀放鬆。
▲圖一:下巴後收。
▲圖三:枕頭高度10到15cm,睡覺時,肩線躺在枕頭下緣,能獲較好支撐。

圖.文/黃裕倫

「為什麼我的脖子常常會很緊,頭都不太能轉,整個頭都脹得很難受,睡眠都大受影響?」在診所裡,常聽到病患為此深感困擾。

現代人因為工作型態較靜態,不少人整天都待在電腦前工作,一天8小時下來,雖然上班過程中,會改變姿勢起來走動,但脖子還是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長期累積下來,肌肉沒有獲得適當的放鬆,肌肉的柔軟度就會變差,一旦產生疼痛時,整個肌肉會處於更緊繃狀態。

睡眠時,若頸部肌肉無法放鬆,睡眠品質會大受影響,因此造成疼痛的惡性循環。

上班族希望能改善提高睡眠品質,就必須要先解決長期維持固定姿勢所造成的肌肉痠痛,一般可以從簡單的姿勢調整與伸展運動開始。

●頸部姿勢調整(圖1):收下巴(此動作類似抬頭挺胸的動作),每次維持5到10秒。

●頸部各方向動作:下巴後收,進行點頭,抬頭,左右旋轉的動作;此動作的目的是要讓頸部維持各個方向的活動度。

●肩膀轉動(圖2):頭部維持正中姿勢下,雙肩先往前,再向上,最後向後轉動,可讓平常較少活動的肩頸肌肉得到放鬆。

◎小叮嚀:伸展運動建議每次維持15到20秒,每回10次,每天1到3回;上班族在工作時,可以利用休息空檔時間伸展,幫助放鬆肌肉;亦可在沐浴之後進行,幫助入眠。

挑選合適的枕頭 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另一個改善睡眠品質的方式就是挑選合適的枕頭。

枕頭若太高,會使得頸部過度彎曲;枕頭太低則會使得頭部過度後仰;太硬的枕頭會讓肌肉無法放鬆;太軟的枕頭則會讓肌肉無法獲得良好的支撐,根據頸部的弧度不同,挑選厚度10至15公分的枕頭,因為每個人的頭型也不盡相同,建議購買前,必須要試躺,頭、頸到肩線都要躺在枕頭上,並且維持在水平位置(圖3),這樣才可使頭頸部得到最好的支撐。

簡單掌握這些要點,就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枕頭,大大提升睡眠品質。

(作者為台北杏誠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恐慌症 抗憂鬱劑可改善

 

文/賴建翰

氣溫下降,許多民眾出現心血管疾病徵兆,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非常像恐慌症症狀。

有時喘不過氣來,感覺好像氣喘一樣,尤其常在半夜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多次到急診、門診求助,做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及肺功能檢查等,就是找不出任何異常,這就有可能是恐慌症。

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導致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疾病,在大發作時,病患往往跑急診看病,且都使用許多鎮定劑來控制病情,往往會造成藥物濫用,真正的治療還是要靠能夠調節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劑。

恐慌症與壓力大有關

筆者研究發現,「從未接受藥物治療且第一次發作的恐慌症患者」的左下前額葉皮層、左顳上迴、右島迴,較「健康對照組」有較少的灰質體積,這些異常也與臨床症狀嚴重度有關。

經過抗憂鬱劑治療後,恐慌症狀有明顯改善,且腦部在左前額葉皮層有些許灰質體積增加情形,灰質往往和腦袋思考及理智有關,灰質增加也可能代表了抗憂鬱劑的療效且讓這群患者改善其症狀。

此研究結果也在最近的《精神研究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刊出。

◎為何抗憂鬱劑才是恐慌症標準治療?

恐慌症的病因理論是由於腦內血清素不足,以致腦部對於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一般人如果心跳短暫的快一點,不會引發恐慌症狀,然而恐慌症患者的腦部對這種些微生理訊號變化會有異常反應,也就是說,一點點生理變化就會導致後續的恐慌發作,這暗示了恐慌症患者的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是很容易被刺激的。因此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可以增加恐慌症患者的腦部血清素,進而控制住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對刺激的異常反應,腦部也不會因過度活化導致廣泛性的腦部異常反應。

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開始不用吃到一顆劑量,從每天半顆開始,視疾病情況及副作用,評估是否增加劑量。

基本上,最多每天使用2至3顆劑量就已足夠。

鎮定劑只有在急性發作或急性發作前期才使用,病情穩定就需慢慢減輕劑量,甚至要停止使用,長期使用容易有藥物耐受性及上癮問題。

抗憂鬱劑劑量可於病情痊癒後3至6個月開始減輕,一直到不需使用為止。

醫: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

在此冷颼颼天氣,給恐慌症病人一帖15字箴言: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恐慌少、沒煩惱,才能免於恐慌症之苦。

(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鳴嗡嗡響兩年 心理失衡造成

 

文/陳嬿伊

35歲的林小姐(化名),持續2年一直感覺她的耳朵會聽到像是機器的故障聲,又像是蟬叫聲,幾乎一整天都聽得到,聲音忽大忽小,狀況時好時壞,尤其是在她失眠或壓力大時,耳鳴的情況特別嚴重。

原本她求診中醫,後來輾轉求助於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甚至去了醫學中心作精密的身體檢查與打針吃藥,但找不出造成病因,林小姐還是一直覺得她為耳鳴所苦。最後她因為睡眠困擾到身心科求診,才間接找到問題所在,原來她長達兩年的耳鳴症狀是心理失衡所導致!

一般民眾對於耳鳴困擾的解決方式,通常是去耳鼻喉科或其他相關科別求助,但往往忽略可能是心理層面問題所導致。

◎造成耳鳴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器質性(身體器官相關)的問題:如耳朵結構受損、聽神經異常、聽覺中樞病變等器官上的生理問題,通常至耳鼻喉科或其他相關科別就診治療可改善。

●心因性(心理層面)的問題:在林小姐的診療過程中,觀察到患者睡眠品質的好壞、情緒的平穩度,與耳鳴的症狀有相互影響的情形。

當患者抱怨睡眠品質差、心情容易感到煩躁與來自生活與家庭等壓力問題時,耳鳴症狀就更加嚴重。患者接受自律神經檢測的報告結果更顯示出:壓力指數過高、心血管功能下降、自律神經活性下降、腦力負荷過大,以及生理能量過低的情形。患者接受身心科的治療後,睡眠品質獲得改善,情緒與壓力的調適漸漸穩定,耳鳴的症狀也跟著減輕。

耳鳴可能是心理失衡狀態的表現,一般人在壓力負荷過大時,身心狀態的平衡容易受影響,一旦失衡,除了耳鳴之外,同時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產生感冒、頭痛、暈眩、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等等身體不適的狀況。

改善睡眠、調適壓力 症狀減輕

這些由於身心狀況失調所引起的身體問題,除了症狀治療外,其實最主要是要找出身心失調的原因去做全方位的調整,一旦身心狀態恢復平穩後,這些惱人的不舒服症狀通常也會跟著改善;但若一味只是局部症狀治療,改善的效果非常有限,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長期慢性的問題。 

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同樣重要,兩者是相互牽連影響的,找出背後真正的源頭問題勝於表面的單一症狀治療。

提醒民眾若有耳鳴困擾,或長期無法找出病因的身體問題,也在其他各個科別檢查不出異常的原因,就要考慮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因素所導致,建議前往身心科與醫師討論,接受專業心理諮詢與進行相關治療,配合部分行為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以達到促進身心狀態平衡穩定的效果,遠離不適的身心症狀!

(作者為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強迫症嗎?

 

 
我有自己的堅持!(設計對白)

你有強迫症嗎?你會一直專注某個部分,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堅持一定要完成某件事嗎?究竟你在生活哪方面有令人無法忍受的強迫症呢?快來玩紅太陽老師的寶瓶占卜一探究竟吧!報導╱郭美杏


【遊戲開始】

請憑直覺從4種寶瓶中選1種。

 

AB

 

CD

【選A的人】感情監控

你對感情很偏執,一定要確切掌握對方行蹤,否則會整天心神不寧。你只要一察覺對方有絲毫欺瞞的可能性,就會顯得傷心欲絕,把自己當成悲劇中的主角,完全陷入為愛痴狂的情感糾結,讓對方難以招架。



【選B的人】瘋狂購物

你最喜歡逛街蒐集流行資訊,每次出門踩街,絕不允許雙手空空沒有戰利品,否則會顯得很焦慮,即使逛網路平台也要有收穫,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失心瘋,忍不住掏錢購買,寧可買錯也不可錯失任何一樣,很難全身而退,勸你買東西之前還是要謹慎考慮,以免讓荷包大失血。



【選C的人】標新立異

特立獨行的你,是團體裡的外星人,另類的喜好讓人難以捉摸,覺得你是怪咖,堅持的想法更是旁人難以動搖,你認同的價值觀只存在於自己的心底深處,絲毫不在乎旁人異樣的眼光,因為你就是不想跟別人一樣。



【選D的人】工作龜毛

你非常熱衷生活,會用工作來肯定自我,閒閒無事會感到惶恐不安,所以總是強迫自己動個不停,手上沒事做,腦袋也會轉個不停,理直氣壯地讓自己很有存在感,但也因此容易讓情緒擾亂自己的生活步調。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網路成癮 中藥緩解焦慮

 

文/蘇津平

阿鐘(化名)是一名14歲國中生,每天放學後,就泡在網咖到半夜才回家,就寢時間愈來愈晚,作息變得不正常,作業沒有完成,上網的時間持續增加,假日更是24小時眼睛緊盯著電腦,無論是網路電玩遊戲還是社群網站結交網友,都讓阿鐘流連忘返、無法離線。

阿鐘的父母多次想控制他,讓他停止上網都失敗,阿鐘開始說謊,編造越來越多上網的理由,感覺焦慮、無助感、罪惡感,慢慢出現頭暈眼花,走路時頭重腳輕,兩條腿好像踩在棉花上,後來每到中午12點就會暈厥,嚴重時昏迷不醒,但沒有暈厥時,就和正常人一樣,吃飯、大便、小便都正常;阿鐘的父母帶他去大醫院用最先進的儀器做腦部檢查,但檢查結果都正常,只好求助於中醫。

處方科學中藥如下:小柴胡湯7克、石菖蒲2克、遠志2克,這是一天的劑量,分成3次,在三餐飯前一小時服用,一週後,阿鐘回診時表示,他不再頭暈眼花、頭重腳輕,中午12點暈厥的情形不再發,不再覺得焦慮、無助感、罪惡感,漸漸能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

◎除了藥物調理外,生活作息也應做調整:

●每次上網先設定時間一小時,利用電腦定時程式或鬧鐘,提醒自己應該離線。

●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例如:阿鐘應先完成學校的功課,才去上網。

●每天早上起床後,先盥洗和吃早餐,才去收電子郵件,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寫下個人活動的行程表,例如:阿鐘常因上網忘記自己也喜歡的打籃球活動,在行程表中,註明打籃球的好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身體健康、紓解課業壓力,就不會只單一的從事上網這個活動。

(作者為台中市沙鹿區同濟堂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甩睡眠障礙 10招助你一夜好眠

 

文/林杰民

國人的生活壓力大,往往容易有睡眠的障礙。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全台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失眠之苦。你是否有失眠的困擾呢?以下十招方法勤練習,就可以幫你改善睡眠品質!

●定時起床精神好: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如果你有起床的困難,在早上安排一個比較輕鬆的活動來進行,如閱讀、散步、好好吃頓美味早餐等。

●見到太陽微微笑:陽光對於人體體溫和退黑激素有調節的效果。起床後,記得拉開窗簾、或坐在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用餐。適度的陽光照射也會改善心情!

●適度運動流點汗:多走路、走樓梯、快走或慢跑,逛街、遛狗、洗車、做家事、陪孩子玩也是很好的活動。請記住,運動要在就寢兩小時以前進行,激烈的運動與升高的體溫反而不利於睡眠。

●半小時前洗個澡:剛洗完澡,身體熱呼呼的反而會睡不著,因為體溫降低時,才會有想睡的感覺。

●電視少看才為妙:晚上應該減少聲光的刺激,包含電腦、手機的使用都應適度。

●寫寫筆記聽音樂:把待辦事項寫在記事本上。另外,找一些如自然音樂等「催眠曲」來聆聽,腦波緩慢下來後自然就會有想睡的感覺了。

●正向思考煩惱少:正向思考指的是「半杯水」的想法,想像有一個杯子裝有一半的水,我們不去看缺少那空的一半,而去看「擁有」的那一半,當感受到現在所擁有的,煩惱自然會減輕!

●腹式呼吸慢慢調:練習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舒服的椅子坐下來,閉上眼睛,輕鬆地呼吸,並從腳到頭「掃描一遍」放鬆全身的肌肉,特別是肩膀、臉部和眼睛的肌肉。

●伸個懶腰打哈欠:除了放鬆身體與心情,也會增加想睡的感覺。

●醒來重新靜下心:如果上床後過了半小時還睡不著,不是還沒有想睡的心情,就是有什麼事情在腦中盤旋。這時候要做的就是重複前述步驟,等到瞌睡蟲又來臨時,再重新上床就寢。

你也想睡了嗎?做到以上十點,舖好你的枕頭和棉被,你就能「一夜好眠睡到飽」囉!

(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熬夜 心情易憂鬱

 

 
長期熬夜者易出現憂鬱或焦慮等負面情緒。設計畫面

 


Q

最近我常感憂鬱或焦慮,這與長期熬夜有關嗎?若改掉熬夜習慣,是否也能改善情緒?

A

民眾長期熬夜將導致白天社交、運動等活動減少,因社交活動降低,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可能使心情憂鬱或焦慮。

可漸進式恢復作息

而運動量不足,將使腦部減少分泌荷爾蒙腦內啡,變得易憂鬱;另適度曬太陽則有穩定情緒作用,長期缺乏日曬者,更易使心境灰暗。
民眾熬夜時,因身體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處於活躍狀態,精神容易亢奮,不易入睡,而身心長期處於不平靜情況下,情緒易變得憂鬱、焦慮,建議讀者先改掉熬夜習慣。
若常在深夜輾轉難眠,建議應就醫診治,可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物、行為矯正等方式,漸進式恢復正常作息。

 

諮詢專家: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
採訪整理:記者沈能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經歷創傷 主動找他談談

 

文/陳品皓

美國康乃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學日前發生一場震驚全國的校園槍擊事件,造成多名師生死亡。在此之前,國內才發生舉國譁然的男童割喉慘劇,兩者皆引發社會廣泛的重視與討論。對於受害者周邊也同樣歷經傷害事件的同儕或兒童而言,其心理創傷的撫平之路才正要開始。

美國心理協會(APA)的羅內(Ronald)教授特別發布了一份聲明,提供家長協助歷經創傷事件的孩子們管理傷痛經驗的幾點建議。

該聲明中提到家長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主動與孩子討論經歷的創傷事件。然而孩子們的安全感需透過雙親的慰藉才能獲得,因此父母親必須掌握相關步驟,共同協助孩子管理傷痛的經驗。

◎建議如下:

●和孩子交談。主動和孩子討論他們擔憂或掛念的事,表達你對他們想法的興趣,傾聽且不批評。這有助於建立安全感,也有助於讓孩子開始準備著手應付接下來的後續壓力。

交談時機以孩子願意的時間為主,讓孩子了解你是永遠支持他的靠山。

●讓家成為安全的避風港。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當在外面受了苦還是會把家庭視為溫暖而安全的天堂。父母可以試著讓「家」成為他需要獨處或慰藉時的最佳選擇。

●注意任何壓力、恐懼及焦慮的徵候。當歷經一段創傷事件後,孩子會經歷一連串典型的情緒反應,包括恐懼、震驚、憤怒、悲傷及焦慮。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難以專注課業或是食慾降低等行為。這都是正常的反應,並且會在幾個月後逐漸消失。

●控管新聞訊息。為避免孩子透過網路、電視或是報紙持續追蹤相關事件的後續消息,產生無謂的焦慮與恐懼,請適度控管孩子的資訊取得。

●好好照顧自己。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持續規律的活動,像是家庭聚餐、運動等,都能有助於增進安全感,恢復生活的常態。

若孩子焦慮不安的情況持續且加劇時,請向專業心理衛生人員如臨床心理師等求助,共同協助孩子發展適宜的因應策略。

(作者為新北市長青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億六千萬顆史蒂諾斯(STILNOX)的問題

 

◎ 林子堯

近日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表示,應將含有佐沛眠(zolpidem)成分之安眠藥(如史蒂諾斯(STILNOX))的建議劑量減半,因為可能使女性昏昏欲睡、出車禍的風險升高。但更要擔心的是,目前史蒂諾斯(STILNOX)在台灣極度氾濫的問題。

去年一整年,台灣共開出一億六千萬顆史蒂諾斯,平均約可以分給全台灣的人一人八顆,令人咋舌。

史蒂諾斯(STILNOX)當初研發之際,號稱是新一代的安眠鎮定藥物,屬於非苯二氮平類(non-BZD)藥物,比起過去的苯二氮平類(BZD)藥物來說,應更少有肌肉無力、跌倒、成癮與依賴等現象,但隨著史蒂諾斯的濫用節節升高,與當初預設大相逕庭。

筆者臨床上見過不少史蒂諾斯依賴的民眾,他們對於藥物的病態渴求,讓他們丟掉工作、行為脫序、甚至傾家蕩產,史蒂諾斯已與毒品無異。另外,服用後有副作用,如幻覺與夢遊的也不少,也有民眾在網路上寫下自己的「血淚史」,認為史蒂諾斯「殺人於無形,只要使用一次就成癮,無法自拔。」

因此,當局除了小心藥物建議劑量之外,也須重視史蒂諾斯濫用之情形,不妨考慮將其從管制等級第四級提高到第三級(與FM2同等級),從嚴把關、防微杜漸。

(作者為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能治療 打開沉默之窗

 

文/吳鴻順

阿超(化名)住在醫院已經十多年,他很少主動和別人交談,以致有一些照顧人員誤以為他不會說話。有一回,職能治療師邀請他參加園藝耕作活動,從中評估他的表現,結果發現他缺乏自信,且不擅於表達。

治療師安排阿超每天替植物澆水、除草,阿超也從原先的生澀,到後來融入團體,也開始享受參與團體活動的樂趣,不但與工作人員及其他成員的互動變多,每次都主動領取工具,有計畫地執行園藝耕作活動。

3個月後,阿超有一天突然說了一句:「我去那邊澆花。」當時聽到這句話的人都十分詫異。原來阿超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只是沒有適合的環境和引導。

現在阿超會離開寢室到園藝花圃,感受風吹,目睹枝葉搖曳,甚至有治療師曾經看過阿超向枝葉揮手,並用手去觸摸。

阿超還摘了一片葉子,用雙手搓揉,治療師請他用鼻子聞一下葉子的味道,他開心地笑著回答說:「是薄荷!」

職能治療為病人建立一個安全且具支持性的環境,選擇適當的媒介,透過活動設計,引導個案自然地發展出語言及肢體互動。

職能治療常用的治療媒介,包括植栽、剪貼等操作性活動,因為步驟容易完成,且有立即的成功回饋,可以提升自信心,更可以製造分享工具等人際互動機會,讓他們可以放心表達,以及學習人際互動技巧,就像阿超,終於打開了十多年來的沉默之窗。(作者為私立台南仁愛之家職能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愛咬指甲 怎麼辦?

 
我們可以教孩子學習正確保養指甲的方法。
不要用嘮叨、恥笑或責罵等負向的方式要孩子改正不良習慣。
孩子為何會咬手指甲,應該是很多家長的疑惑。

文/方志源 攝影/記者陳奕全

小雨的媽媽前來諮詢,她說:「孩子會咬手指甲,怎麼辦?只有我的孩子會這樣子嗎?這種情況會不會隨著漸漸長大而自然消失呢?他為什麼都講不聽呢?」小雨媽媽的問題應該是很多家長的疑惑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幾件事情,第一、大多數的小朋友偶爾都會咬指甲的。第二、咬指甲的情形似乎是不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消失。第三、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嚴重。第四、有此問題的小朋友在社交場合容易焦慮不安。最後,有這樣問題的小朋友在一個人的時候,是「享受」這種行為的,因此改變動機通常較低,所以他可能知道這樣子的行為不好,但是改變動機卻不大,通常也就不容易改變這樣子的行為了。

<Check Point>為什麼咬 找出原因

為什麼小朋友會出現咬指甲的行為呢?

其實有咬指甲這樣不良習慣的原因不外乎是:1.為了紓解緊張、不安和焦慮的情緒,這樣的小朋友其實容易焦慮、緊張和不安,所以以此方式來紓解。2.滿足攻擊的動機,小朋友也有可能因為生氣,但不敢或無法表現,因此轉而對自己下「手」。3.模仿而來,也有可能看到別人這樣子做而學習此行為。4.有些小朋友是因為不喜歡看見指甲超出手指的稜角,強迫的想要把它處理好,手邊又不可能時常有工具可以使用,因此就動「口」了……等等以上的原因,無論是什麼原因,一旦形成習慣後,即便是原本的原因消失了,此行為還是會被保留下來。

要如何預防以及修正此一不良的習慣呢?首先預防的做法可能需要家長辛苦一些,常常注意孩子的指甲,隨時幫孩子修剪指甲,並且找一些可以增加孩子手部活動的機會。

其次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嘮叨、恥笑或責罵等負向的方式,要孩子改正此不良習慣,這樣反而容易因為壓力及情緒反應而讓此行為惡化。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想辦法讓小孩明白咬指甲的壞處,例如:這樣子不好看、別人會笑、別人會以為我很怪……等等,帶著孩子一起找出其不良的影響,藉此來提高孩子改變的動機。

<家長看過來>有賞有罰 尋求專業也ok

實際上可以怎麼做呢,以下提供幾個方法:

一、做紀錄:8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訓練他自己做紀錄了(根據報告,光做紀錄就可以減少咬指甲的次數了),要記錄的包括一天咬了幾次、在什麼情況下最常咬指甲,可以設計好表格請孩子執行,並且每天檢查。如果是8歲以下的孩子可能就需要父母親來做記錄了。

二、給予獎賞:獎賞方式首先要設立改善的目標,例如一天咬指甲不超過N次,這個部分可以設計成計點制度,就好像是超商收集點數一樣,並且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把目標訂得太高,以免造成孩子額外的壓力,讓成效變差或甚至造成反效果。接下來要注意的是,時時記得適時且即時的給予孩子口頭上稱讚,以增強正向的(不咬指甲)行為。

三、施予處罰:處罰的方式可以參考以下兩種,第一種可以訓練其採用自我處罰的方式,找出一些可以提醒又可以讓孩子自己執行的方式,例如在手腕套一條橡皮筋,當出現咬指甲行為前或行為剛結束時彈一下自己,這樣的好處是家長不用時時刻刻注意孩子,也可以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也不至於懲罰過度了。第二種,剝奪掉孩子原有的正向獎賞,例如看電視的時間變少或扣零用錢等,重點是這些事情是孩子所在意的。

四、洞察訓練:例如讓孩子在鏡子前觀察,當他舉起手,低下頭,嘴巴張開,手靠近嘴巴等樣子是怎樣的,藉此增加孩子的自我覺察。

五、增加孩子手部及口部的競爭性反應,包括:1.教導手部動作,當他察覺到有此衝動時手部可以做的事情,例如緊握拳頭、手指輕敲桌面等可以增加手部活動的事情,這樣自然能降低咬指甲的機會。2.教導口部的動作,當他察覺到有此衝動時,嘴巴可以做的其他事情,例如張口呈現「啊」的動作或者抿嘴(緊閉)的動作;也有人在某些最容易咬指甲的特定時間做特定的手部或嘴部活動,例如看電視時嚼口香糖等方式。

六、另外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學習正確保養指甲的方法,例如:1.如何正確修剪指甲,在使用指甲剪時,沿著指甲邊緣剪齊,不要太深入甲縫。2.可使用銼刀取代指甲剪,磨短指甲。3.就如同刷牙一樣,讓孩子擁有自己個人專用的指甲刀(剪)。4.盡量保持指甲清潔,減少感染機會。

當然有時候還是無法處理好此不良行為,這通常牽涉到主要照顧者以及孩子的個性、情緒或壓力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干擾我們處理孩子此不良習慣的成效,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考慮尋求幫助了,通常醫院或社區的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這些幫助,包括協助處理家長及孩子的情緒問題以及教導一些放鬆技巧等等,最後要記得這樣的問題通常不會自然消失,所以盡快處理是最好的。(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躁症患者用藥 最好停喝綠茶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綠茶含有兒茶素、茶多酚等,是現代人喜歡的養生飲品。不過,最新研究卻發現,喜歡喝綠茶的人如果正在服用Haloperidol(HAL)類治療精神、神經失調的藥物,最好停止飲用綠茶。因為有研究發現,大量飲用綠茶可能反而使得副作用以及精神症狀變得更加嚴重!

這項研究刊載在最新一期的《藥物食品分析期刊(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研究人員原本想要利用綠茶的抗氧化力來降低HAL藥物的常見副作用—錐體外症候群,因此將實驗用大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純喝水、一組純喝綠茶,結果喝綠茶的大白鼠不僅精神副作用沒有降低,因為該藥引起的運動障礙以及不自主運動反而更嚴重。研究人員建議患者在治療中,最好停止飲用綠茶。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Haloperidol是一個「很老」(使用很久)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精神分裂或是妄想、躁動不安。

他表示,該藥是透過阻斷多巴胺,讓患者鎮定下來。但在阻斷多巴胺時,原本想要讓腦前額葉不要活化,不會有幻覺、妄想,但因為多巴胺也會到其他地方,一旦也阻斷時,就可能出現「錐體外症候群」,包括眼球上吊、手抖、走路小碎步等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可能有人以為綠茶等含有咖啡鹼等成分會讓人興奮,此藥可以讓人鎮定,一起使用可以降低用藥後的不適。但是,這個研究顯示,兩者併用只會更糟,不僅讓運動障礙以及不自主運動等副作用更嚴重,甚至可能讓精神分裂症復發。

許正典表示,不管是哪一類藥物,搭配藥物還是應該使用開水才理想,不管是綠茶、還是咖啡,都不應該拿來配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覺易磨牙 恐壓力過大

 

 
磨牙的民眾常會吵得枕邊人無法入睡。設計畫面

 


Q:晚上睡覺時會有磨牙的情況,請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A:民眾若在白天處於壓力過大的環境,容易造成臉頰兩側咀嚼肌緊繃,若直到入睡後,咀嚼肌仍處於緊繃狀態,就有可能會發生不自主磨牙,建議應就醫診治。

長期磨損琺瑯質

牙齒由外至內分為琺瑯質、牙本質、牙髓,磨牙者若延誤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因此磨損牙齒琺瑯質,使牙本質外露,造成敏感性牙齒,日後在吃冰、熱食物時,牙齒易出現痠痛。此外,長期磨牙者也易使咀嚼肌、顳顎關節磨損,造成患部疼痛,枕邊人也常因患者磨牙噪音困擾不已。若欲尋求改善,除建議患者適時紓壓,也可在醫師指示下,睡覺時咬著咬合板,避免不自主磨牙,造成牙齒與顳顎關節持續性磨損。

諮詢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李長祐

採訪整理:記者沈能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失眠 不一定要靠藥物

 

文/林俊成

許多人深受失眠困擾,難以入睡,一夜醒來好幾次,早晨醒來得太早,想擺脫這些惱人的症狀,卻又擔心服用安眠藥的副作用,可是沒睡好又擔心身體狀況出現問題,常為此焦慮到不知所措,究竟該如何擺脫失眠的苦惱?

目前在歐美國家,常使用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來治療失眠患者。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非藥物」的治療,它是有系統地透過心理學及睡眠醫學的方法,教導患者睡眠衛生習慣,並透過調整想法,加上行為技巧來改善失眠的治療方法。

人類睡醒機制主要是由「恆定機轉」、「生理時鐘」及「清醒焦慮激發」三者和諧運作而產生;「恆定機轉」、「生理時鐘」掌控我們的「睡眠」,「清醒焦慮激發」負責我們的「清醒」。

白天時,清醒機能會遠高於睡眠系統,因此我們可以保持清醒完成日間工作;但在夜晚時,清醒系統作用會減弱,睡眠機轉會逐漸增加,使得我們順利入睡。但對失眠患者而言,問題就出在晚上清醒系統降不下來,睡眠系統也無法提高運作效能,導致在床上輾轉難眠。

在失眠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仔細評估患者失眠原因,然後針對每位患者的狀況做調整。

◎改善失眠的原則就是:提高睡眠驅力、穩定生理時鐘和降低清醒系統。

◎提高睡眠需求:

●規律的運動

●白天不要過度躺床休息

●午休不要超過30分鐘

●下午3點過後不午睡

◎穩定生理時鐘:

●早上適度接觸陽光

●固定睡醒時間,規律作息

●週末不要補眠

◎降低清醒系統:

●睡前不做激烈運動或攝取咖啡因食物

●睡前適度放鬆

●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

●睡前避免處理不愉快的事情

●睡覺不要一直盯著時間看

失眠問題不單只是睡不著,其形成原因有很多,需透過專業睡眠心理師的協助找出癥結。

與傳統藥物治療相較,認知行為治療雖不如藥物快速,卻可以透過心理治療學到自己對抗失眠的方法,治療效果也較能長久維持。

目前許多醫療機構都有臨床心理師提供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服務,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多加利用,幫助自己順利找回消失已久的睡眠。(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