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靈修,情緒,自律神經,精神,身心症,躁鬱,心理壓力,睡眠,恐慌 (4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兒少睡眠障礙 6年遽增1.4倍            

 
近六年有睡眠困擾的年齡比例分布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一名就讀國小中年級的小朋友一直都有上課不專心、躁動不安、坐不住的毛病,成績也吊車尾。有一天他卻開始可以專心上課、甚至考出名列前茅的好成績,不但老師大吃一驚,同學也好奇詢問:「你怎麼了?」沒想到他卻開心地說:「我去醫院開個刀就好了!」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巍鐘表示,其實有許多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的小朋友並不是「過動症」,只是因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成立已滿6年,總檢查人次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所佔比例在6年間從10%攀升到24%,其中10歲以下求診兒童佔16%,成長幅度最大,是6年前的2.7倍。

許巍鐘醫師說,每100名5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就有2到3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睡覺時打鼾、張口呼吸、嗆咳、呼吸中斷、賴床、夜尿等症狀。這些孩子的睡眠品質不佳,除阻礙身體分泌生長激素而導致生長遲緩,睡覺時腦部缺氧也會造成白天記憶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躁動而引發學習障礙。這些孩子長大後,也有較高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功能障礙。

9成以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子都有鼻過敏、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的問題。

許巍鐘醫師表示,扁桃體和腺樣體都是淋巴組織,過敏兒特別容易有肥大問題,通常經手術切除後,不論是孩子體型胖或瘦,都能改善8成以上症狀,不過如果是小胖子,還是要輔以減重,效果會更好。

許巍鐘醫師強調,進入青春期以前,孩子需要的睡眠都是比成人多,因此養成規律的生活週期是關鍵。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佩玲說,兒童睡眠障礙原因第一名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青少年則是以睡眠週期混亂為主,特別提醒學子暑假期間還是要保持生活規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做噩夢 當心精神疾病引起            
 

文/陳嬿伊

研究發現,約有一半的成人曾有作噩夢的經驗。簡單地說,「噩夢」就是在夢中感受到讓人驚恐不安且栩栩如生的場景,並可能會因為過度恐懼而驚醒。例如:像是在夢中一直被追趕到某個高聳的懸崖,感到非常害怕、恐懼,卻又只能由懸崖往下跳。

睡眠週期分為動眼期與非動眼期,非動眼期包含4個階段,先由淺睡期(第一、二階段)到深睡期(第三、四階段),再到動眼期。一般來說,噩夢通常發生在動眼期,發生在動眼期的夢幾乎都能記得內容。若是發生在非動眼期裡的深睡期的夢就記不得了。有人會由淺睡期跳過深睡期,直接進入動眼期,感覺一整夜都在作夢,夢醒後,覺得很累,也沒睡好。

◎噩夢的成因:相關的研究指出,以下3種情形容易產生噩夢的困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舉例像是921大地震後的倖存者、強暴或家暴受害者、目睹親友發生重大事故等。

●焦慮或憂鬱的相關症狀:壓力大,難適應引起的焦慮或沮喪;或是長期的情緒低落與焦慮的問題。

●妄想或是幻覺等精神疾病症狀。

在罹患精神疾病的族群裡,常作噩夢(一週至少一次以上的噩夢)的比率約為22%,相較於一般人常作噩夢的比率為5%,整整多出4倍高的比率。

若由壓力的觀點來看噩夢的形成,最初為影響深遠的個人壓力,再來是對壓力的適應不良,而導致情緒上的問題(像是容易焦慮或情緒低落、注意力難集中),接下來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工作效率差、人際關係不良等)。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反覆的噩夢,同時噩夢也會加重情緒問題的惡化。

最近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對精神疾患族群所作的相關研究指出,單純失眠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低,失眠又合併作噩夢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高。並且在憂鬱症的族群裡,觀察到常作噩夢的人比較難有疾病緩解的狀況。

常作噩夢的人應找出原因

綜合上述,噩夢主要是由壓力、情緒問題,或是精神症狀所引起。長期反覆作噩夢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並且可能影響白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

建議常作噩夢的人,先找出可能的壓力源,學習釋放並減輕壓力。若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建議尋求身心科的專業協助,處理相關的原因,減少作噩夢的情況,除了改善睡眠品質外,更能提升生活效率。(作者為微煦心靈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逾9成上班族 自律神經失調

嚴重致心臟病 主婦輕忽恐中風

 
工作做不完,壓力好大啊。(設計對白)

景氣不佳,許多上班族壓力愈來愈大,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逾9成上班族有輕微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5成症狀較嚴重、長期,且易表現在腸道方面如便祕,如果置之不理恐增加心臟病風險。另家庭主婦因常要承擔子女教育、婆媳關係等壓力,也是自律神經失調危險族群,若輕忽恐會有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王永村、施偉平


 

陳嬿伊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周邊神經的一種,會根據身體各狀況自行因應,如吃東西後,自律神經會促使腸胃消化,若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身體不適,而自律神經和腸道健康互為因果,自律神經失調易便祕,長期便祕的人,也較可能自律神經失調。另血壓、血管也和自律神經相關,所以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是自律神經失調危險族群,若輕忽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先了解】壓力易引發

長時間焦慮、緊張、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運作,基層員工與高階主管壓力大,較易自律神經失調,家庭主婦需每天面對生活壓力,也易罹病。



易導致便祕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很多,其中以腸道症狀最明顯,女性由於黃體素會影響腸道蠕動,且活動量較少,更易有便祕問題,男性則在50歲後因副交感神經減弱,也容易開始便祕。



【這樣做】飯後應休息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交感神經大多過於活躍,因此要活化副交感神經藉此達到平衡,建議吃飯時細嚼慢嚥,且飯後應稍微休息,若飯後馬上工作,交感神經便會搶先運作。



增好菌紓壓

腸道健康和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若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腸胃不適等,可喝優酪乳或服益生菌改善腸道環境,並多紓發壓力,如與朋友聊天等,若情況沒改善,可至身心科求診。



【醫師說】

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
養成運動習慣也可預防自律神經失調,因為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使人感到愉悅,比較不會焦慮、緊張。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濫用K他命 小心欲罷不能
 

文/柯俊銘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從民國95年到100年,台灣地區吸毒的學生就增加了超過10倍,單是「K他命」,就成長了近7倍,數字相當驚人。然而,這還只是保守估計,畢竟仍有許多未被查獲或通報的黑數存在。

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吸食K他命的青少年被捕後,往往表示此舉不會成癮,自己只是偶爾碰,隨時都可以戒除。這種錯誤觀念也更助長其肆無忌憚地使用。

研究發現,即使短暫使用K他命也會導致腦機能損傷(例如記憶衰退),影響智力表現。隨著吸食次數的增加,容易造成習慣性,也就是一旦減量或停用就會躁動不安,對K他命有強烈的渴求感,進而出現失眠、焦慮等問題。

最可怕的是在這個惡性循環下,長期濫用會嚴重傷害身體,例如:腎臟及膀胱功能受損、排尿障礙、下腹疼痛、血尿等。即使明知道有害,但吸食者就是欲罷不能,難以克制使用的衝動,以致有案例就算已包尿布仍繼續吸食。

因此提醒想要嘗試者切勿因一時好奇,而後悔一生;若周遭有吸食者應盡力協助他尋求專業協助,避免愈陷愈深。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哀傷畫句點 再出發            

 

文/安格斯(心理諮商師暨作家)

人的壽命就那麼數十載,有一天身邊的親友都會走的,當那天終於來臨,有時候卻成了記憶中一塊難以抹滅的黑洞,該怎麼辦呢?

我們遇到事情,必須去面對它,面對之後,要學會接受它後,你必須採取行動去解決處理它,然後放下它。

大多數人在一開始都會盡可能地逃避,

所以第一個該練習的舉動,是面對(Face)。

很多人寧願一輩子都不去面對,假裝對方還在,努力讓生活作息一如往常,然而逃避式的應對方法,往往就是造成心理疾病發生的開始,Melancholia(憂鬱症)、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是典型的可能。

面對之後,要學會接受(Accept)。

大多數的人都是被迫接受親人逝去的事實,後事的處理是行為上的接受,靜下心告訴自己對方真的離開了,則是心理上的接受。

在此階段,家人是最能互助的,因為有著共同的悲傷,也就有了共同的宣洩出口,絕對比怕觸及傷口避而不談來得有效。

然後,你必須採取行動去解決(Solve),

釋放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當該避開的閃避了,該聊的也傾訴過了,剩下重要部分就是自我調適,因為調適不良的後果是自己獨享的,你必須練習,可以生氣可以難過,就是不可以放棄找尋快樂的方法,投入休閒嗜好中,或者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常見轉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人生中有很多需要放下的時候,最後,你必須忘懷(Get over)。

當前三個階段你過關了,剩下的就是把那塊傷痛,漸漸放進記憶中,然後恢復正常;其實心理學就是腦科學,正因為大腦鑽牛角尖地一直想,心裡也就一古腦地一直傷心,遺忘一直都是種必須也最有效的方法,為的是自救,只要記得,離開的親人絕不希望看到你這副模樣,就必須畫下一個句點再出發。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要練習讓自我調適的時間越來越短,讓快樂取代傷痛的速度越來越快,學著照顧好自己,就是對還活著或是已往生的人們,最大的體貼,而你一定做得到。

(本文將轉載於萬安生命部落http://wonann-blog.com.tw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音樂做運動 有助放鬆減壓            

 
▲利用音樂節奏運動除了可以刺激肌肉協調,增加血液含氧量,還能增加專注力和持續時間。(記者邱宜君攝)
不同運動強度適合的音樂節奏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上班族常有肩頸僵硬、肌肉痠痛等不舒服的感覺,但很少人知道這是因為缺乏運動,身體欠了「氧債」,久了肌肉甚至會失去彈性,僵硬如石。

很多上班族常搬出「沒有時間」、「工作太累」、「懶得運動」等不運動的理由,若找不到人結伴運動,更容易懈怠。開業復健科醫師陳易進建議,不妨以音樂相伴,因為音樂能輔助調控運動強度,還能幫助人堅持下去。

陳易進醫師表示,久坐、缺乏運動的生活型態會使體內缺氧,細胞無氧呼吸的結果是乳酸堆積,醫學上稱為「氧債」。白天的氧債只能晚上睡覺時慢慢還,但是如果堆積太多還不完的氧債,長期下來,就會產生肩頸僵硬、肌肉痠痛、下背痛、筋膜痛等不適,若能花點時間運動、加速乳酸代謝,反而可以消除工作疲勞。

陳易進醫師指出,研究證實,音樂節奏可增加肢體協調度,提升肌肉對氧的利用率,而且快節奏音樂能讓運動持續更久,如果安排音樂由慢到快,還能持續更久,而且不論音樂節奏快慢,對於運動專注力和運動耐力都有加分作用。

他建議暖身與緩和運動時,可以聆聽每分鐘120拍的音樂,例如蕭敬騰「王妃」、張惠妹「好膽你就來」、女神卡卡「Bad Romance」、麥可傑克森「Thriller」。

如果是年輕人,進入運動期可換到140拍,例如周杰倫的「水手怕水」、五月天「離開地球表面」、伍佰「妳是我的花朵」、張韶涵「潘朵拉」;或是更快的160拍,例如大嘴巴「沒禮貌」、飛兒樂團「紀念日」、A-Lin「Lin極限」、皇后合唱團「Don’t stop me now」;如果是年紀較長,全程以120拍的音樂為主即可。

醫師也提醒,有些人只利用週末從事運動,卻因期望「1天抵3天」而「操過頭」,反而造成肌肉關節的傷害,不如分散為每週3到5天,每次運動前後各暖身10分鐘,主要運動時間20到30分鐘,總共1小時內可以完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治療失眠 先調養體質

 

文/葛正航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每天早出晚歸,吃得太好,又缺乏運動,跟過往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型態差很多,白天的壓力常帶到夢中,「搞眠夢」、「睏袜好」往往是很常見的症狀。

一般來說,「搞眠夢」、「睏袜好」都是屬於失眠的範疇,雖然可以入睡,但是品質不好,無法充分休息。症狀包括:容易驚醒,一點點聲響就會驚醒,或是發熱汗而驚醒,或因手腳冰冷而醒過來;有人是半夜醒了之後,就不能再入睡;有人是整晚作夢,整晚像在演連續劇,完全不能放鬆,早上起來之後腰痠背痛,有睡好像沒睡。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白天無法專心工作,壓力更大,晚上更難睡。

中醫治療這類型的失眠從體質著手,這類型患者多因工作思慮過度,煩惱太多;或是工作壓力大,常熬夜,造成肝陰虛火旺,腎水不足,而致心火亢盛,多夢紛紜。這類型的患者還有一個特點,即喜歡用烤、炸、辣等美食作為宣洩壓力的方法,或是下班後暴飲暴食,這樣的結果不僅讓睡眠更不好,連帶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因此口乾舌燥、滿臉痘瘡、身體肥胖水腫是常有症狀。雖然他們都有口乾舌燥、滿臉痘瘡這些火氣大的症狀,但是長期的過勞工作已傷身。

◎治療應從釋放壓力,恢復正常代謝,注重心、肝、腎的調理。

●若是「陰虛火旺」造成的失眠、耳鳴、腰痠、口乾,可用黃連阿膠湯加減治療。

●肝氣不疏、肝鬱氣滯的失眠頭痛、眼睛乾澀、口乾口苦則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胃中不和造成的失眠、腹悶噯氣、大便不暢,使用保和丸加減治療。

●體虛則視病人體質酌加補氣血、陰陽的藥物,攻補兼施讓病人恢復好眠。

中醫治療失眠的優勢在於從體質調理,所以當身體的狀況越來越好時,對藥物的依賴度也越來越少,到後來,不用藥物也可以睡得很好。

睡眠調整好,晚上獲得充分的休息,白天就更有體力專注在工作上了。(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青春期 多關懷少責備

 

文/黃惠萱

現代人工作忙、壓力大,能與家人互動的時間很少,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現多次自傷行為後,驚覺孩子得了憂鬱症,才陪孩子就醫治療。在孩子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們才知道一切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有跡可循。

孩子邁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影響,不只身體出現變化,內在世界也處於「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的狀態,可能會出現脾氣暴躁、易激動、不耐煩、成績滑落、拒學、說謊、有暴力行為等;生理方面,可能出現睡眠問題、食慾下降、頭痛、胸悶、換氣過度等問題;人際方面則可能有逃學、晚回家、把自己關在房間中、拒絕溝通、沉迷於網路等現象。

家長可別以為孩子出現前述行為只是叛逆期,有可能是他們遭遇挫折需要協助的表現,更有可能已是憂鬱症。家長需花時間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從他有興趣的話題開始聊,不要太快給建議或處罰,以免關閉溝通管道。

如果孩子出現暴力、自傷行為、與外界隔絕溝通的狀況時,應趕快尋求專業求助,尤其善用暑假進行心理治療很重要。

切記青少年是多變而脆弱的,自殺是奪走他們生命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只要及早發現,可阻止悲劇發生。

(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身心科診所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呼吸中止 「達文西」操刀止鼾            

 
▲主刀醫師在控制室操作鏡頭及手臂,助手可放入兩支器械協助手術。(照片提供/羅武嘉)

文/羅武嘉

你的鼾聲常常干擾到枕邊人嗎?或者你的另一半每晚睡著時,房間內總是響著如雷鼾聲?「打鼾」不只擾人,也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此病主要是因為睡眠時,喉嚨附近的軟組織鬆弛、塌陷,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導致睡眠中反覆呼吸中止,並造成睡眠時,血氧濃度下降。長期罹患此病會帶來各種心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肌梗塞以及腦中風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在睡眠中猝死。另外,也會增加白天時,注意力下降造成的車禍及工作意外傷害。

治療阻塞性呼吸中止症的方式包括舌根部射頻燒灼手術,現在則可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進行微創手術。

醫師透過電腦遙控達文西機器人的多隻手臂,其中一隻附有兩個鏡頭的內視鏡,可提供立體的三維(3D)影像,並可放大10倍;其他2到3隻手臂上裝有適合各種用途的微創器械,可以做出人手無法做到的精巧動作,例如可旋轉540度、彎曲270度,並可在狹窄空間內靈活操作,完全不會有因人手操作而產生的顫抖,使手術更快捷,也更安全。

機器人手臂手術的最新發展,已經應用在阻塞性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身上,除了傳統的懸壅垂顎咽成型手術,最主要的應用可以使用經口機器人手臂手術,完成舌根體微創切除。光是進行舌根體微創切除可以有效減少呼吸中止的次數,平均減少60%,有助解決患者惱人的打鼾問題。

(作者為亞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大又過勞 小心鬼剃頭

 

文/阮膺旭

40歲的王姓資訊工程師,每天因趕工設計程式,經常熬夜到凌晨1、2點才下班休息。工作3年後,最近洗頭時發現有嚴重掉髮情況,使得頭頂上出現8公分的圓形禿,為了遮掩,只能用另一邊頭髮遮蓋,或是戴上帽子,讓他心情大受影響,甚至漸漸不想出門與朋友聚會。

此種症狀為俗稱的「鬼剃頭」,是一種落髮疾病,又稱為圓形禿或斑禿,目前病因仍不明,可能是因過度勞累、身體抵抗力不足而引起。

西醫治療以塗抹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為主,中醫認為是「肝氣鬱滯型」,可能因心情不好、鬱悶、工作壓力大等所造成,症狀包括壓抑情緒、兩側肋骨下緣疼痛、容易腹脹。若是因「血虛」及「腎虛」所引起的落髮,則是因長期熬夜喝咖啡、酗酒、抽菸等原因造成,症狀包括怕冷、臉色蒼白、冬天四肢容易冰冷、倦怠、多夢。

治療「肝鬱」以柴胡疏肝湯為主,「血虛」則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腎虛」則使用七寶美髯丹。針灸方面以頭部取穴,在圓形禿周圍用圍針的方式,中間再放上幾針,另加上百會穴、上星穴、五處通天、承光等穴道;另一種方式則使用七星針在頭皮上經敲,但需有經驗醫師才能執行,1週治療2次。

規律運動少油炸 避免熬夜

茶飲方面可用「枸杞紅棗茶」,材料包括紅棗20顆、枸杞3錢,以500cc的熱水沖泡,每天飲用一次。平時應維持規律運動、少吃油炸類食物,及避免熬夜。

王先生經過3個月治療,及門診持續追蹤,不僅恢復正常作息,飲食也定時、定量,目前頭頂圓形禿的部位已長出如胎毛般的細毛。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壓力 找出源頭適時宣洩            

 

文/蔡百祥

「壓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什麼是壓力呢?壓力又從何而來?當有壓力的時候,又該如何解決呢?

想像一下,如果你活在史前時代,遇到野獸時,要怎麼辦?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作戰或是逃跑」,二是「被野獸吃掉」。因此,你的呼吸會增強、心跳會加速(增加氧氣及能量的運送)、肌肉會開始緊繃(才有力氣作戰或逃命)、消化系統能力會下降(因為動員了身體的能力)等,身體會動員起來進行「戰或逃」的反應。

這個反應歷經演化,一直被保留到現在,但是現代,走在路上不再會遇到野獸,取而代之的壓力來源變成工作、學業、人際互動、經濟等。當我們遇到這些壓力時,「戰或逃」的反應,似乎不再合適於處理壓力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老闆是壓力源,那你和他「作戰」或是「逃跑」,對事情會有實質上的幫助嗎?

學者認為,壓力調適、壓力管理可以分成2種方向:問題解決取向或是處理情緒取向,而我們通常兩者合併使用。

◎問題解決取向的4大原則:

●尋找目標:清楚找出問題或壓力源頭。

●尋找武器:確認目前可用的資源、做法或替代方針。

●Just do it:徹底執行。

●保持彈性:保持隨時修正行動方針的彈性。

◎處理情緒取向的4種方法:

●情緒宣洩:地震是正常能量釋放,而我們的情緒水庫也要時常保持在一定的水位之下,不然容易決堤。

比較適當的情緒宣洩方法,包括:哭、閱讀、散步、聽音樂、泡溫泉、唱歌、看電影、找人說、書寫(日記或部落格)等。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提高免疫力、增加壓力耐受度、強化神經可塑性、強身減肥等,但最好不要在睡前2小時進行劇烈運動,以免影響睡眠。

●放鬆:身體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緊張的時候無法放鬆,相反地,放鬆時則無法緊張。

有各種放鬆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深呼吸,吸氣時默數4秒,然後閉氣1秒,吐氣時默數4秒,一次循環約8到10秒,進行3到5分鐘就會進入比較放鬆的狀態。

●轉念:有時真正讓人困擾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觀點。當發現出現一個負向念頭時,可以進行「大腦體操」,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往往感受也會跟著改變。

如果發現壓力狀態已經無法負荷,不要害怕尋求幫助,有許多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服務。

(作者為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髮族退休後 謹防失眠襲擊            

 

文/單家祁

63歲的K先生是退休主管,到診間時滿臉愁容。退休這一年來深受失眠所苦,雖然嘗試了很多方法想要幫助自己入睡,反而越睡越差,近來更覺得記憶退步,擔心自己是不是要失智了?因此到門診求助。

一般來說,失眠指的是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或睡眠無法使其恢復精神,發生頻率至少每週3次,並影響白天生活。

過分集中注意 反更難入睡

常見的入睡困難是指超過30分鐘無法入睡,往往和焦慮有關,有時此焦慮是因為個案對睡眠本身有著固著期待或信念,如「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夠,不然對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個案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失眠困擾,常會嘗試各種方式,卻多半適得其反,成為失眠的維持因素。

問診時發現,K先生的個性著重細節、追求完美,原本想在退休後好好養生、和家人享受退休生活。他在退休前工作忙碌,每天倒頭就睡,睡眠時間約6小時,白天精神也沒任何問題,但退休後聽說要睡足8小時對身體好。

下定決心養生從睡好覺開始,卻發現怎麼都睡不到8個小時,他試過提早上床、睡前運動等方法,卻發現躺在床上想入睡,卻越來越難。大半年下來,覺得白天精神、體力越來越差,到了傍晚,只要一想到「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睡著?」忍不住心情低落。

睡眠是放鬆的過程,許多失眠個案都說:「睡前沒有胡思亂想,只想著要趕快入睡。」但這個過程其實是在集中注意力,進行睡意及身體放鬆程度的自我偵測,更難入睡。

提早上床反而會增加入睡前焦慮、睡前激烈運動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也不利入睡。K先生對於睡眠的固著信念是擔心因睡不好導致記憶力不佳,甚至最後變成失智症。但筆者曾回顧社區長者睡眠與認知功能之間關係的文獻,發現目前並無確切共識認為失眠會導致失智症。

與K先生討論後,決定短期施予藥物並搭配認知行為取向的非藥物治療,包括睡眠衛生、放鬆訓練、一再澄清及保證其固著信念不會發生。過了一段時間後,K先生已不再需要安眠藥物而能自行入睡了。(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怕遺傳失智心慌慌 學會紓壓免緊張            

 
▲人腦需要休息,以免腦細胞萎縮、壞死;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王俊凱)
▲一週至少關機一個下午,練習擺脫手機隨身的魔咒。(照片提供/王俊凱)
▲持續的警覺狀態會令人心智疲乏、精神渙散。(照片提供/王俊凱)
▲慢性壓力會增加未來失智症風險。(照片提供/王俊凱)

文/王俊凱

「我會不會像爸爸一樣得失智症啊?」40歲的吳小姐(化名)焦急地想尋求解答。她的父親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病人,平時都由太太和外籍看護陪同看診,這次未同住的吳小姐前來,除想了解父親的病況,也忍不住透露內心恐懼。

40歲女成天擔心 長期處慢性壓力

吳小姐表示,最近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事後找了好久才找到;工作不容易集中精神,半夜也時常驚醒;在問診過程中,她還不時低頭滑一下手機,看簡訊。請她將手機收起來好好會談,她十分不情願,擔心客戶會打來。即使將手機放進公事包,她還是會不時瞄一下,查看是否有動靜。

從她的言談舉止中判斷她應該沒有失智症,倒比較像處於焦慮狀態。以她這個年紀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非常低,就算是較少見的遺傳型失智症,發病年齡也會和她的父親(在75歲時發病)相近。吳小姐有焦慮、失眠、過度警覺、專注力差、肌肉緊繃等症狀,工作偶有小差錯但仍可應付,和失智症臨床表現大不相同。

吳小姐透露,她的個性本來就比較求完美,細節都要一一確認才放心。最近公司業務量增加,還要聯絡外國客戶,盡責又好強的她讓手機全天開機,連吃飯、睡覺時都無法放鬆,戰戰兢兢深怕會漏接重要訊息。

像吳小姐本來就容易緊張的人,更應利用時間放鬆。在工作煩悶焦躁時,偷閒休息10分鐘做腹式呼吸,接下來會更有效率。

每週至少關機一下午 練習放鬆

要練習擺脫手機隨身的魔咒,一週至少關機一個下午,到郊外兜兜風,因為持續的警覺狀態會令人心智疲乏、精神渙散。不如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

千萬別因為工作繁忙,犧牲掉均衡飲食,養成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此外,視個人喜好投入運動、瑜伽、舞蹈、冥想(靜觀)也是很棒的紓壓方式。

研究顯示,持續運動、冥想不僅能提升愉悅感、改善專注力,也能增加大腦海馬迴體積,有助於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充電站》壓力與失智的關係

人長期處於這種備戰狀態的慢性壓力下,對健康非常不利,不及早處理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產生發炎反應而傷害大腦,包括使負責記憶、調節情緒的海馬迴神經細胞萎縮、壞死,且容易得到焦慮症、憂鬱症。

瑞典一項針對中年女性長達35年追蹤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使將來得失智症風險高至2.51倍。(王俊凱)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拉K染毒 多給心理支持少責備            

 

文/常宏傳

暑假是學生最快樂的假期,然許多父母卻手足無措,不但要替孩子安排活動,也擔心疏於看管而產生偏差行為。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97年校園全年吸毒人數815人,到民國101年底暴增至2366人,校園染毒情況越來越嚴重,顯示毒品傷害已不容忽視。

眾多毒品中,以K他命濫用最為嚴重,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彙整司法檢調機關緝獲毒品資料統計,K他命自民國95年起連續6年排名第一位,濫用族群以青少年為主,尤其在KTV、網咖、PUB等場所被濫用。

K他命又俗稱K仔、卡門、Special K,其成分名為ketamine,屬中樞神經抑制劑,醫療使用於止痛及手術麻醉。但用於吸毒時,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和欣快的神離感。

K他命藥效維持約1小時,但影響吸食者的感覺、協調及判斷力則可長達16到24小時,期間伴隨著記憶喪失、無定向感、無判斷能力等。

其他副作用包含腸胃不適、複視、視覺模糊、影像扭曲、肌肉緊張呈「強直性(同僵直性)」、陣攣性運動、無理行為及胡言亂語等。

過量時,會造成血壓上升、心跳過速、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長期使用會造成憂鬱症、嗅覺喪失、幻覺重現、產生心理依賴性,甚至演變為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

最近研究顯示,吸食K他命會罹患「慢性間質性膀胱炎」,產生頻尿、尿急、小便疼痛、血尿、下腹部疼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尿量減少、水腫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甚至已有青少年因吸食K他命導致排泄系統失去功能,要包尿布度日。

當身邊有需要協助的青少年,先不要急著責備他們,應給予心理支持與協助;各地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的免付費專線為0800-770-885。

(作者為振興醫院藥劑科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納焦慮緩解身心 幸福就在轉念後            

 

文/陳濬廷

一位從沒看過精神科的年輕男性被轉介到精神科門診,他表示,孩子即將出生,但是他參加公職考試已經兩度名落孫山,目前待業中,準備參加第三次考試。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得他坐立難安、肌肉緊繃、胸悶、心悸、渾身不舒服而到處就醫。

這位先生是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焦慮引起的生理反應讓他不舒服,而希望能消滅焦慮情緒,但越急切卻又越適得其反。也許需要藥物來輔助緩解心身症狀,但更需要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他解開心結才能治本。

我導引他發現焦慮對人的幫助,藉此鼓勵他接納並轉化焦慮成為正向能量,因為他需要的是不是消滅焦慮,而是接納焦慮的情緒。

我請他想像自己身在300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心情輕鬆愉悅,忽然遠遠聽到一聲獅吼。他在心中描繪這情景後,想像自己會開始聚精會神、肌肉緊繃、心跳加速、呼吸變快、坐立難安,這些正是緊張、焦慮情緒的表現。

我再次請他想像若自己面對獅吼沒有這些反應,會產生什麼狀況?他想了一下之後恍然大悟,了解到原來緊張、焦慮的情緒,讓他可以做好隨時應變的準備,這其實是一種保護與提醒,幫助他規避危險。

經過這番對談,他把擔心、緊張、焦慮的情緒當作助力,可以讓他更謹慎處理人生的挑戰。

適量的藥物可以緩解焦慮的症狀(坐立難安、肌肉緊繃、胸悶、心悸等),特別當焦慮症狀及其程度已經造成生活功能、職業、社交或認知功能受損時,要優先考慮用藥物解除症狀,才有機會藉由前述諮商過程來轉化內在衝突。否則,身心緊繃到無法思考,諮商的效果也不好。

治療焦慮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才會好;等到治療穩定了,自然可以評估減藥或停藥的時機,最重要的是尋求專業協助,來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精神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天宅在家 社交焦慮恐上身            

 

文/陳品皓

佳華(化名)是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畢業兩個月來,同學們陸續進入職場,佳華卻幾乎整天窩在家裡,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既不跟同學聯絡,也沒有任何求職的打算。儘管家人不斷耳提面命,但每次只要提到這類話題,佳華總是神情焦慮而顯得猶疑不決。

像佳華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這種沒有明顯外在因素,卻從社會中退縮的年輕人,很可能是罹患了「社交焦慮症」。這是一種焦慮為主的心理困擾,且同時在基因、大腦生化反應以及認知功能運作不良的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當他們進入或是即將進入社交場合時,會出現無法控制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無法如正常人一般隨著時間而自然消退,並嚴重影響工作、人際以及生活的品質與功能。

社交焦慮症在美國是繼憂鬱症、酒癮之後第三大心理疾患。在大台北地區,也有將近一成的國、高中生符合社交焦慮症的臨床診斷。研究同時顯示,社交焦慮症不僅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也是藥物濫用的高風險群,因而容易肇生如自我傷害等情形。

許多研究結果證明,同時使用藥物並搭配心理治療,對社交焦慮症是有幫助的。通常精神科醫師會提供患者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用來調節大腦情緒迴路的神經傳導。臨床心理師會提供以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為基礎的心理治療,透過改變思考模式(重新思考社交情境中的刺激對當事人所代表的意義),搭配放鬆訓練,讓患者從最不害怕的情境開始練習在其中活動,逐步累積成功的經驗。最終的目標是協助患者能夠克服心中的恐懼,嘗試回到原先害怕的社交情境。

對大部分社交焦慮的患者來說,只要能穩定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藥物治療,並且搭配臨床心理師的認知行為治療,假以時日,其症狀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並恢復應有的社會功能。

長期害怕與人接觸 宜就醫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家裡的孩子或是親友,出現長期的社會退縮、害怕與人接觸,並且嚴重影響平常的生活功能時,應盡速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作者為新北市長青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無可奈何時            

 

文/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當年,我還年輕,剛當上主治醫師。在這情形下,專業知識是已經充足,臨床經驗每天又有新的領悟,整個人簡直在一種莫名的亢奮裡。就在這時候,忽然澆上一盆冷水。

魏太太來到門診時,她的丈夫已經離世7個月了。她的憂鬱是如此深沉,如黯黝的深井。

她丈夫是承包工程的,每天喝酒應酬。經常早上在家酒醒過來都不知如何回到家的;甚至醒來才發覺自己在某個不知方位的路邊睡著了。她擔心遲早會出事,將先生的四輪傳動車,前後都裝上最強力的安全護桿。沒想到,有一天,先生和他的車子在火車平交道全被撞毀了,沒人知道發生啥事。

從小當養女的魏太太,原本就和養父母不親。失去感情深厚的先生以後,從此陷入嚴重的憂鬱。

失去親人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痛。有些人會形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死掉了。他們也許沒有外顯的憂鬱,卻變得安靜多了。這也許是死亡帶給他轉化的力量,忽然帶來很多對生命的領悟。

有些人的憂鬱也同樣不明顯,卻沒有新的成長,反而只是想努力抓住逝去的一切。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對死去的親人的房間依舊保留不動,其實就是他還沒完成這哀悼。像魏太太這樣,先生幾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失去他就等於失掉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內容。要如何去重新填補這一切,並非只有教她每天忙碌,還要讓她找到等同的生命意義。

這情況下,失親很容易引爆他的憂鬱體質,變得不容易恢復。不論什麼原因,我們可以這樣去幫助他們:

1.尋求醫療,適當的抗憂鬱藥是需要的。

2.認知行為治療對憂鬱症是最有療效的心理治療。

3.生活重建:像魏太太這樣,單純的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恐怕是不夠的。

4.深度心理治療:如果生活重建窒礙難行,恐怕需要再探索更深層的原因。

生命,有時連舒伯特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沒辦法走出來的,並不是意謂他們的努力不足,而是這難關遠遠超過他們擁有的資源。

(本文將轉載於萬安生命部落http://wonann-blog.com.tw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蔬果肉類攝取失衡 老人憂鬱風險高7倍            

 
潘文涵昨發表調查結果。(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缺乏維生素B6」、「葉酸不足」,以及「貧血」與老人的憂鬱情緒息息相關。

若以上三項情形都出現,產生憂鬱情緒的風險是正常老人的7.13倍,專家提醒老人應均衡攝取肉類及蔬果,就能獲得適當補充維生素B6、葉酸,並防範貧血現象出現。

貧血又缺維生素B6、葉酸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研究團隊以1999年到2000年國民營養調查資料庫中的1371名65歲以上老人為研究對象,以情緒量表測定其「心理憂鬱沮喪」、「情緒影響日常活動」兩種不同憂鬱情緒,發現我國老人有其中一種憂鬱情緒的比例為31.4%。

研究團隊校正年齡、性別及認知功能等多變量分析後發現,血紅素缺乏的老人有「心理憂鬱沮喪」的風險是血紅素正常老人的1.87倍;有「情緒影響日常活動」風險的老人則是血紅素正常老人的1.44倍;維生素B6缺乏的老人,兩種憂鬱情緒的風險則為正常老人的1.58倍及1.47倍,顯示血紅素或維生素B6缺乏與老人出現憂鬱情緒有關。

潘文涵指出,貧血及維生素B6、葉酸缺乏,可能涉及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不足及腦部供氧量不足,進而影響老人情緒及從事日常活動的意願,呼籲老人應均衡攝取肉類及蔬果食物。

蔬菜、肝臟及酵母粉同時含有葉酸及維生素B6,而瘦肉、鮭魚等也是維生素B6很好的來源;如果吃素,最好適當補充豆類、堅果及深色蔬菜,以免維生素B6攝取不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呼吸紓壓 要慢不要用力
 

文/涂冠宇

王先生每當工作被時間追著跑時,常感到著急及煩躁不耐,手心不斷冒汗,有時手還會感覺到像電流通過般麻麻的感覺,胸口好似被石頭壓住般喘不過氣且頭暈。他知道需要趕緊完成手頭上的事,但越這麼想,腦袋就一片空白。

他突然想到:「壓力大時,就深呼吸!」可是怎麼深呼吸一陣子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不舒服的感覺卻加劇?

多數人誤解「深」呼吸的意思。「深」呼吸並非「用力」呼吸,而是將呼吸放慢。正確的放鬆式呼吸應注意「放鬆」、「放慢」及「穩定」3項要點。

◎放鬆呼吸3要點

●放鬆:許多緊張所造成的不舒服症狀,是受到末梢血管過度收縮、肌肉過度緊繃的影響,用力的吸氣反而使得末梢血管更緊縮、胸部肌肉更緊繃,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更為加劇,所以呼吸時,應儘量避免用力呼吸。

●放慢:一般人平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速度約在15到17次左右,緊張時,呼吸速度會變得更快,快速短淺的呼吸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而啟動生理的壓力反應。

放鬆式的呼吸目標則是以漸進式的方式,將呼吸速度慢慢調整至每分鐘呼吸6到7次。目前研究證實,規律的慢速呼吸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的運作效率。

●穩定:有興趣的朋友可嘗試以吸4秒、吐6秒的比例放慢呼吸速度,特別是放慢呼氣速度,以穩定的節律呼吸,也會影響心跳及心情的穩定。

「急與快」是導致現代文明病的重要原因,臨床上心理師會以生理回饋儀器引導民眾做到放鬆、放慢、穩定的放鬆式呼吸。如果在工作上常因「急」與「快」而感到不舒服時,不妨試著前述方法調整呼吸方式,但切記避免「用力的深呼吸」!

(作者為衛福部台中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聽自我對話 轉念甩憂鬱

 

文/柯俊銘

你是否總在怨嘆、後悔,認為自己很糟糕?其實未必是你的條件或才識不夠好,也非運氣較差,而是「自我對話」上出了問題。

「自我對話」就是個人對生活經驗主觀的詮釋。持續的正向對話,有助提振信心與希望,進而衍生行動力,但負向對話卻會帶來打擊與破壞,讓人畏縮、一蹶不振。

◎負向的自我對話普遍出現的言語如下︰

●我不配。

●再努力也沒用。

●我辦不到。

●都是我的錯。

●他們不會喜歡我。

●我比不上別人。

●我很沒用。

●我必須完美。

●沒人在乎我說什麼。

●我註定這樣。

俗語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負向的自我對話既無建設性,且會擾亂心情,令人懷憂喪志。要避免影響,首先要傾聽心聲,也就是察覺自己是否常有這類念頭,並去瞭解什麼情況下較易浮現。

接著要練習轉念的功夫,改以正向或積極的語言取代負向對話,例如遇挫折、心想「我很沒用」時,立即修正為「愛拚才會贏」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養成習慣,隨時鼓勵自己,生命自然充滿活力。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