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前提條件,是滿足感。】
幸福的前提條件,是滿足感;而滿足感,又建立在新鮮感的基礎之上。
但無論是金錢、物質、感情、榮譽,宇宙間的任何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新鮮感,都是有限的。
調整自己的心態,要過低碳,簡單的生活。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則:【 少欲知足 】。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也有【 知足常樂 】的說法。這說明,祖先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少欲知足,不是讓我們去當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衣服,故意承受各種苦行。
【 少欲 】,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這個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減少欲望。
【 知足 】,就是對現在擁有的東西有滿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當我們與財富、金錢、名譽、地位等等有一定距離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會顯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誘惑,但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
其實,幸福的人生並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決溫飽,有健康的身體與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變得美好。
幸福不是來自於高速度、高壓力,而是來自於輕鬆與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斷言,其後果一定會是痛苦。
現代人的毛病,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因為永遠沒有滿足,為了填補精神的空虛,就會拼命賺錢,就會瘋狂購物。
就像有些人去釣魚,其實他需要的不是魚,而是釣魚過程中,內心獲取的滿足一樣。
很多人賺錢,也不是因為需要錢,而是當錢的奴隸,當守財奴,喜歡看到銀行數字,不斷增多的膨脹感,所以哪怕已經擁有幾套房子、幾輛車了,仍然會繼續拼命追求財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條件,是滿足感;而滿足感,又建立在新鮮感的基礎之上。但無論是金錢、物質、感情、榮譽,宇宙間的任何事物給我們帶來的新鮮感,都是有限的。
物質刺激感官,所帶來的新鮮感與快感,會慢慢消失,當美味吃膩了,名牌穿膩了,對已有物質的感覺,越來越麻木的時候,欲望和胃口就會變得更大。
倘若不能滿足,就會心煩意亂,很多有錢人之所以壞脾氣,越來越糟糕,越來越暴躁,越來越狂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也是人格修養有問題。【 文/學佛網/慈城羅珠堪布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