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骨靜脈壓迫症候群 會誘發腳部血栓

 

 

手術前:左側腸骨靜脈嚴重狹窄。(照片提供/雷孟桓)
手術後:置放支架後,腸骨靜脈恢復通路。(照片提供/雷孟桓)

 

文/雷孟桓

 

腸骨靜脈壓迫症候群是一種先天性解剖位置異常,盛行率高達22%-24%。主要是右腸骨動脈橫跨左腸骨靜脈造成壓迫所致,患者在輕度及中度的狹窄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在最嚴重的程度,加上誘發的危險因子才會導致腳部血流阻塞,形成血栓。

 

因其異常位置在骨盆腔內,不易被超音波發現,需要靠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靜脈攝影才能正確診斷。若未正確診斷並積極治療,可能會引發深部靜脈血栓。

 

深部靜脈血栓在歐美是僅次於急性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為第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國每年約有35萬至60萬病例,發生率約千分之一,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6,年齡愈高,發生率愈高。

 

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最近有血栓或有血栓的家族史、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等)、臥床的病人(如中風、大手術後,特別在髖部或膝部手術)、靜脈曲張、妊娠、口服避孕藥。

 

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有單側下肢緊脹和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20%的病人可能併發肺栓塞而導致死亡;約49%-60%的病人會在兩年內發生下肢典型的「血栓後症候群」,出現下肢慢性水腫,疼痛跛行,色素沉澱,甚至皮膚潰瘍。

 

傳統治療方法為注射與口服抗凝血劑或經導管血栓溶解術,若抗凝血劑無效,則須將灌注導管放入充滿血栓的靜脈,連續施打血栓溶解劑2-3天,對手術後病人或老年人並不適合,因為出血風險較高。

 

新的治療方式是利用血栓吸除儀器加上支架置放,以流體力學的原理迅速溶解吸除血栓,避免出血。血管擴張後血液回流完全正常,下肢腫脹迅速改善,效果良好。

 

民眾如果有復發性或急性單側下肢腫脹,應迅速就醫,尋求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