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會客室〉陪孩子走過心靈幽谷

 

 

圖/swawa.com
圖/swawa.com

 

文/柯俊銘

 

日劇《半澤直樹》招牌台詞「以牙還牙,加倍奉還」,許多民眾朗朗上口。當中的主角「半澤直樹」無畏上司的惡勢力,力爭上游,試圖打破銀行的陳習陋規,熱血的言行令人看了大呼過癮。

 

而造就其有如此個性與做法的原由,除了兒時父親的諄諄教誨外,發現父親因欠債上吊自殺的悲慘經歷也是關鍵。即使已是陳年往事,但死亡現場的景象仍常縈繞於他的腦海中,始終難以忘懷。每當回想起這段遭遇,不禁就悲從中來。

 

專家指出,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目睹至親死亡是殘酷的生命體驗。當事者普遍會有憤怒、焦慮、無助、悲傷等錯縱複雜的情緒,甚至為此存有罪惡感,對死亡的發生覺得自責。若未能妥善處理,將會嚴重影響其未來人格健全的發展。

 

根據臨床觀察,這類的孩子後續可能會有以下表現,部分個案尚合併有頭痛、全身酸痛、腸胃不適、倦怠、失眠等生理問題,值得多加注意:

 

1.反應平淡,若無其事。其實是壓抑真摯的感受,不知該如何抒發出來才好。

 

2.判若兩人,聽話懂事。並非瞬間長大,而是心存幻想,以為乖巧能改變一切。

 

3.故做鎮定,無故生事。比以前更加頑皮,藉以轉移注意,掩飾內心的傷痛。

 

4.畏懼退縮,無所事事。行為明顯退化,敏感多疑,對從事任何活動變得消極。

 

<面對孩子>三多四不 度危機

 

要協助孩子走出喪親的陰霾並非一蹴可幾,除了要有愛心與耐心外,也要遵守「三多四不」的原則,方能安然度過該特殊的危機:

 

一、多傾聽:營造溫暖的氣氛,抱持開放的態度,歡迎孩子主動吐露心聲,對其言語表達高度的興趣,趁機引導整理情緒,宣洩累積的壓力。

 

二、多陪伴:年幼的孩子往往特別缺乏安全感,提供足夠的承諾或保證,使其知道其並不孤單,有需要時隨時可獲得慰藉,如此可降低喪親後的焦慮。

 

三、多包容:孩子在調適期間,難免有反常、脫序的舉動,例如胡亂哭鬧、魂不守舍或出現攻擊、破壞行徑,應避免責難,可適度提醒與積極表達關懷。

 

四、不欺騙:即使孩子仍年幼,對於至親的過世也應開誠布公,明白告知死亡的事實,勿基於保護而編織只是在睡覺的謊言,以免產生不當聯想。

 

五、不強迫:鼓勵孩子分享感覺與想法,但需尊重個人意願,若其還未準備好要說出,切忌持續追問,操之過急只會帶來心理負擔,造成關係緊張。

 

六、不評斷:對於孩子呈現哀傷的方式,應給予同理與接納,莫自以為是,貿然以成人的思維去解釋,進而隨意干擾其談話或批判對錯與否。

 

七、不改變:盡量維持過去的生活模式,過程中保持彈性,目的在讓孩子了解就算至親已永遠離去,但時間不會因此停止,大家還是得繼續過日子。

 

必要時,也可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或心理師的意見,安排服藥或參與治療性的團體。相信在周遭親友的支持與專業的介入下,孩子應能順利迎向未來的人生。(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