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痛?那裡疼? 當心慮病症作怪

文/邱永林

 

「我的手臂最近經常長了一個白點,會不會是皮膚癌啊?」「我的鼻子怪怪的,經常都會無緣無故聞到怪味道,我是不是得了什麼怪病?」

 

「女兒啊!妳明天請假帶我去醫院,我覺得好像有蟲在我的大腿鑽來鑽去。」類似上述的言語是反映出慮病症(Hypochondriasis)患者對自己健康狀況的擔心。

 

◎臨床上,慮病症的診斷至少需考慮下列幾點:

 

1●即使醫師已經診斷無病症,但此人仍強烈懷疑(或相信)自己是生病的。

 

2●將輕微的生、心理症狀,放大為嚴重,甚至可能致命的疾病。

 

3●上述的想法造成明顯痛苦,或者影響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之正常功能。

 

4●以上現象持續至少6個月。

 

許多慮病症的患者過去確實曾有罹患某種疾病的經驗,但是「久病」並未讓他們成為「良醫」,反而是過度擔憂自己的健康,甚至認為自己可以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當起自己的「密醫」來了。

 

因此,當第一個醫師告訴他們「你沒病」,就會轉向第二個、第三個醫師,希望能有下一個「更棒」的醫師能夠告訴他們「你確實患有某某病」。

 

這種行為雖被戲稱為「逛醫院」(hospital shopping),但絕對不像逛街一樣輕鬆,甚至可能因此更加重慮病症的嚴重性。

 

在傳統的醫院候診環境中,原本只有輕微慮病傾向的人,可能就會被周圍人的焦慮、沮喪情緒所感染,進一步相信自己的確生病了。

 

相對於病識感過低,慮病症患者在心理上,則是病識感過高,或者是一般口語所形容的「太敏感了」。

 

要讓過高的病識感降低,一個很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儘量減少患者接觸過多疾病訊息的非正規管道,特別是網路上流傳的訊息,或是由非醫療專業人員所作的診斷。

 

最後要提醒慮病症患者周遭的親人,不妨反思「任何負面的症狀,對當事人都存在正面的意義」這句話的涵義。

 

因為在潛意識的層面,許多慮病症患者是藉由不停抱怨病痛,來換取周遭人的注意與關心。

 

如果周圍的人平日能夠多關注他的心情,或者鼓勵他多擴展人際圈,那麼用「無病呻吟」來換取關愛眼神的機率,就可大大減低了。(作者為台北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