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職場,勞資,上班族,生活常識 (3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向主管報告注意三點 】
 
不管在哪一家公司,都會需要向主管報告工作事項,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身為員工必須拿捏得當,才能讓他們充分了解你目前的進度,也才能跟主管達成最有效的溝通。
 
◆◆◆ 一、以主管關切的事項為主
 
主管的時間有限,當在報告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究竟該說什麼,而不是流水帳式的,講了一連串的數字,只讓主管頻打哈欠。
 
最需要確定的,就是主管關切的事項,像是他要求針對某個項目,寫出調查分析,那麼,只需要說明,目前進度到那裡,何時可以完成,這些講得愈具體愈好,同時,你也要注意,報告事項必須精簡扼要,最好用一句話就能說明清楚,這是主管最需要的。
 
◆◆◆ 二、要呈現方案而不是問題
 
有些人會習慣把學生時代的特質與習慣帶到職場裡,像他們在校園與同學合作專題報告,如果碰到困難,就會直接卸責,讓最強的成員來處理。
 
如果你在公司裡,也習慣把麻煩的問題丟給主管,自己卻完全不思考,該如何解決,那麼,在主管眼中,你恐怕就不是適任的員工。
 
你必須要有危機處理能力,能思考出多項解決方案,並向主管證明你的方案可行。
 
如果你向主管報告工作進度,都是朝解決問題的方向在進行,就算你出了小差錯,主管也不會太介意,反而更加重視你。
 
◆◆◆ 三、主動而非被動
 
很多人不太喜歡和主管打交道,採取避而遠之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主管沒有特別詢問,員工可能就會埋首於工作堆,而忽略了環境的變化。
 
像是某項重大國際事件發生,影響了公司的運作方向,主管可能有修正指令的打算,如果你能積極主動的報告自己的進度,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掌握到主管最新的想法,如此一來,你就不會因為主管改變心意,而浪費時間做白工。
 
無論主管是否詢問你的工作進度,你都應定期而主動的彙整報告,建立你的專業形象。
 
【 文/布陀螺〈職場一點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工作的主人是自己 】
 
當主管的,偶爾會給部屬小禮物,不管目的為何,當部屬的,盼能平常心對待。
 
有次與同事吃飯,她問我是否有吃到主管帶來的喜餅,我說:「有啊!怎麼了?」
 
她的臉瞬間垮了下來說:「我沒吃到,我甚至連上次的文旦都沒吃到!」
 
「那又如何?也許主管剛好沒遇到妳。」「怎麼可能都那麼巧?」
 
「那妳是覺得主管『故意』不給妳,對不對?」同事沉默不語。
 
我看同事忿忿不平,連忙安慰她說:「也許是主管的疏忽,但是他還是很肯定妳的工作表現。」此話一出,同事才稍微寬心。
 
其實我想當主管的,給些小東西犒賞部屬,或者一起分享好康的事物,說實話,那是主管個人意願,而不是他們的責任。
 
當部屬的,對於主管的小惠,就當作發票中獎,即使中了兩百元,也挺開心的;
 
沒中獎,日子也是依然要過下去,就算沒得到主管的小惠,工作還是得認真做下去。
 
畢竟,自己才是工作的主人,最該犒賞自己的人,還是自己。【 文/楊嘉敏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中年轉業 心事多 】
 
這是一則問答題:當經濟結構變動,不景氣也變為常態後,中年失業和轉業的現象也日漸普遍,請問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如果你後來順利地找到工作,請問和年輕人相較,你的優勢何在?
 
他是我多年的好友,去年見面,他說應以前的老闆聘請去上海工作。
 
我們就此有1年沒有聯絡,最近見面才知道,50多歲的他經歷了中年轉業的波折。
 
去上海前,他結束了一家公司財務長的工作,結清年資,後來我們才聽說,原來那家公司面臨倒閉,他只是提前跳海。
 
其實,上海的工作也只是短期的合約,半年後,他悄悄地回到台灣。
 
在新竹,開始他50歲的失業歲月。
 
那段歲月怎麼經歷過的?我回想自己40多歲突然失去工作的經驗,問他這個問題。
 
他淡定地回答,先去領失業津貼,再慢慢地找工作。他沒有像我這樣,在突然失去工作的第二天,生平第一次上人力銀行網站瀏覽,覺得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在我頭上?
 
他說:「在台灣45歲以上的人,找工作大概就很難了。」沒有錯,這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最後,我們還是得進入人力銀行,一家一家地尋找,想像自己和陌生的主管面談的場景。
 
寄出履歷表,繼而是漫長卻無言的等待,眼看著自己的信一封一封地被讀過卻沒有下文,就好像自己50歲的一生被脫光仔仔細細地檢查著。
 
他倒是有感而發,說台灣許多公司負責人資的年紀太輕,也看不懂履歷表後面代表的意義,「很多中年族找工作,第一關就被沒有知識的人資刷掉,我們的機會當然變少了。」
 
中年轉業族常常放不下以前的經歷,像他就一直應徵財務長的職位,因為那是他上一個工作所做的事,但是,那種工作不太有機會出缺,有人說這時要先求有再求好,我的朋友卻不這樣想。
 
「我的經驗告訴我,不要急,也不要對目前的狀況過度的擔憂,如果有機會,機會總是會來到的,做什麼事就是要講究緣分。」
 
這個信念讓他應徵到湖口附近一家電子公司的財務長,應徵那天,他憑經驗就講出了那家公司面臨的問題,公司主管商量了一下,就決定錄取他。
 
讓我好奇的是,失業的那半年,他怎麼船過水無痕地度過了?他說,就當作老天賜給的假期吧,他把新竹附近的步道都爬過一遍,當然,也要感謝做老師的太太的支持。
 
「不要放棄希望,」他說,就是不要放棄希望。
 
有分道理是這樣說的:40歲,50歲,60歲遇到失業,也許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問題在於你能不能一直對未來抱持著希望。
【 文/呂政達〈50 Plus〉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如何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 】
 
◆◆◆ 一、「平庸的善」:
 
很多人都知道西方政治學大師漢娜.鄂蘭提出的一個概念:「平庸的惡」。
 
這個概念告訴我們,普通人的反智和懦弱,助長了極權主義,破壞了社會的美好。
 
在我看來,為了有一個美好社會,相對應地,也應當有「平庸的善」。
 
大部分人不可能像蓋茲那樣成立資金龐大的基金會去造福社會,我們做為普通人,做善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做出來的「善事」也許相當「平庸」,例如捐助孤兒的教育,例如到海灘上撿拾垃圾,例如幫助身體不方便的人開門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覺得,建設一個美好社會,是我們力所不及的,那麼這樣的社會就無法建立了。
 
事實正好相反,好的社會其實是由上述這些「平庸的善」組成的。
 
所謂「莫以善小而不為」,只有每個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些善的事情,才有美好社會。
 
◆◆◆ 二、完整地了解事實:
 
以FB為代表,人類的學習進入了新的時代,我們很多的知識都是來自網路,我們很多的討論也建立在網路上,公共意見的形成也倚賴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懶人包」。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臉書或者其他網路上,我們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對一個事件的相關資訊,我們很多人第一「不看完」,第二「不思考」,這就導致我們看到的,很多是片段、零碎的資訊。
 
長篇、深入的報導大家都懶得看,對問題的認識就難免膚淺;
 
看完之後就沉溺於情緒性發洩,在發洩之後也就逐漸淡忘了事情本身,這種「只知道,不思考」的習慣,也不利於社會不同意見之間的溝通,和爭取的價值的形成。
 
◆◆◆ 三、做一個言語謹慎的人:
 
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曾經在《言行舉止的藝術》一書中談論過一個人如何在人群中自處的一些原則,他說:不要在莊重、博學的人當中說卑鄙、輕浮的事,也不要在無知的人中談論非常艱澀的問題或話題。也不要說一些難以置信的事情。
 
在與勝過自己或與自己相仿的人交談時,話不要過多。如果有兩個人在一起爭辯,不要隨便加入其中一方;
 
不要固執己見,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站在多數人一邊。
 
這些都是非常睿智的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美好社會的元素。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每個人如何去做好一個社會成員的角色,決定了這個社會的質量。
 
華盛頓提出的這些原則,看起來非常瑣碎,但是其中的智慧,就是告訴我們要如何從個人出發去建設美好社會。
 
我要補充一句:在至關緊要的事情上,站在正確的一邊,哪怕對面是多數人。
 
◆◆◆ 四、沒有什麼比教育更重要:
 
對於建設一個美好社會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更基礎性的事情,莫過於教育。
 
因為教育針對的是具體的人,而社會是由具體的人組成的。
 
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曾經深刻批評美國的自由民主政體,他認為,現代美國自由民主放棄了「好生活」和「好社會」的古典意義。
 
美國的自由民主正在因為喪失它原初的目的性,而進入一種現代性危機。
 
這個危機就是國家強大,但是「公民」的力量相對弱化。
 
這種弱化表現為人的美德的下降,而原因之一,就是政治領導人變得遷就民眾的私欲,一切以選票為考量,而喪失了製定決定的道德基礎。
 
正如作家徐賁所說,如果政治家的目的只是為了贏得選票而不是成就「好生活」和「好社會」,那麼,就算自由民主起到穩定國家的治理作用,也還稱不上是一個「好」的政體。
 
【 文 / 王丹《 洛杉磯傳真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留職離心與離職不離心 】
 
由於對公司內部運作失望已久,朋友決定離辭。
 
第一次提出辭呈時,主管遲遲不予處理,拖了近一個月後只在辭呈上直接批「此員工作認真,不准」後退回,而當他找到更優渥的職缺,向主管口頭請辭並告知離職原因,主管態度更強硬地拒絕讓朋友離職,即使朋友依勞雇契約於一個月前提出辭呈,主管仍不願核准,經
 
多次溝通,主管一再告知其對公司很重要,現在業務如此繁忙,更不可能讓朋友離職,還多次在辦公室公開說如果批准他離職會對不起其他同事,朋友基於維持好聚好散的職場情理,只能忍痛放棄更優渥的工作機會,只是如此之下,在他把辭呈撤回時,也一併把對公司的工作熱誠收回,不再積極主動。
 
◆◆◆ 留住優秀員工 工作目標不可忽略
 
優秀的員工是公司最大的資產,不只要有一套相對穩定的招募與甄選制度以招攬優秀及適才適所的員工,如果觀察並掌握到員工離職前兆時便加以處理,更能挽留員工,公司也能對員工離職原因,採取適當改正措施,亡羊補牢,防患於未然。
 
然而,國內公司老闆對於人力成本只考慮有形的薪資,激勵員工的方式只有獎金,往往忽略工作目標是否可以激發員工熱情?
 
工作內容是否具有員工的智力與能力挑戰性?員工工作技能是否可以提升?員工是否有表達意見的空間?
 
工作職責是否可擴大或升遷?員工在情感上或人際互動上是否受到重視?主管領導能力,以及是否信守承諾?這些都會影響員工留任的意願。
 
◆◆◆ 離職有前兆 掌握第一時間處理
 
員工從剛進公司存有希望,如遇到問題而不被解決,將會漸漸對公司失望,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離職念頭,當絕望發生,最後就會決定放棄,然後離職。
 
這一連串的過程中,必有前兆,不予處理或處理不當,長久下來就很難說服頂尖人才留在公司,不慎者,只是將人才往外推。
 
國內公司主管對於員工有離職徵兆時,往往錯失處理的第一時間,如能及時在隱密的地點進行離職面談以展現誠意,不僅可以融洽公司與離職員工的關係,還可起挽留核心員工的作用,對於公司不想留用的員工,也可以通過離職面談降低雙方的敵對意識,舒緩員工對公司的抱怨,減少詆毀公司形象等不利於公司的行為發生。
 
如此不但體現公司對員工的尊重與關懷,更能展現企業的大家風範,而且也可以向離職員工發出仍然是公司「朋友」的友善信號,與離職員工保持良好關係,還可能為公司帶來長遠的利益,比如新的客戶、人才推薦機會,甚至優秀離職員工重新回鍋繼續效力等等。
 
◆◆◆ 有效的離職面談 對雙方皆有利
 
進行面談,更能傳達出公司重視員工意見的資訊,無論對公司內部還是對外部而言,都是給公司的形象加分,而且也會將企業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精神的評價,通過離職員工帶到別的企業,樹立企業以人為本的形象,此舉對於增強企業的人才吸引力大有益處。
 
有效的離職面談,更可以得到離職員工的意見回饋,人之將走,其言也真,這些最臨別之際的心聲吐露和針砭之言,是直接而且難得的訪談資料,往往都是公司的不足甚至陰暗面的曝光,有利於公司日後的改進。
 
員工想離職,並不表示想和原來的公司從此「一刀兩斷」、互不相見,妥善處理,會為公司減少一位敵人,增加一位為公司賣命的朋友。【 文/羅秘書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做好情緒管理 】

身在職場,「情緒管理」是一件重要課題,尤其成為上班族後,不能再像學生思考模式,要有更高的EQ面對職場任何挑戰。

◆◆◆ 辦公室上演鬧劇

⋯⋯

學當生時,偶爾情緒不佳,老師多少會給些包容、原諒你,但一踏入職場之後,情緒管理不好,老闆很有可能跟著一怒,一氣之下還可能炒你魷魚,甚至於在同事眼中還會留下話柄,得不償失。前陣子辦公室裡,活生生上演一場情緒管理鬧劇。

甲女覺得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便放心處理其他事情,乙女看了,覺得該完成的事情還沒有達到預期要求,希望甲女能再多花一些時間完成,聊著聊著,不知怎麼搞的,其中一方突然大發雷霆,大罵:「都是自己不好,要求太高,才讓大家不愛和我共事。」瞬間,辦公室安靜了,只留下一雙雙不知所措的眼神。

◆◆◆ 平復心情後再溝通

10天後,她主動調離單位,調到一個可以自行獨自完成業務的辦公室,可以自由選擇事情想做到什麼程度,也不用管同事的聲音,完全只需對自己和長官負責即可。

這陣子,這樣的話題一直迴蕩在我們辦公室,儘管「人已去,座位已空」,依舊有耳語出現。我倒覺得,很多事情可以忍耐,好好溝通協商。

以前我的老闆對大家說:「有脾氣的時候,先不急著談事情,先讓心情平穩之後,再找對方談。」我一直銘記在心,久久不忘,雖是簡單的道理,卻一輩子受用,也是許多人無法做到的道理。

◆◆◆ 努力移轉情緒

以下提出幾個移轉情緒的方式,以供參考:

1.情緒不好時,離開座位,到外頭走走,盡量先往其他方面想,別陷入事情的死胡同。

2.有氣在身上時,先不急著對事對人;對事雖然不會直接傷害到人,卻會讓周遭的人看到你的失態,而對人則百分之百傷害對方。

3.情緒不佳時,可以找幾個信任的同事或朋友聊一聊,聽聽對方意見,讓對方可以分享、分擔你的心事,並替你設想解決之道。

4.可以聽音樂、看有趣短片、讀幾則笑話,此一目的主要是轉移注意力,也藉由輕鬆、好笑、有趣的媒介,感染情緒不佳的心情。

◆◆◆ 當成學習修煉

情緒管理,看似一項簡單的功課,卻是一項需要學習的修鍊。壓抑它、一味地往肚裡吞,只是消極之道;當有負面上升時,試著找出自己的方式,面對、處理、解決、放下,相信可以有不同的職場生活。【 文/王文香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解讀職場主管客套話 】
 
職場的人際關係,和平常交友圈相比,有相當程度的差別。
 
以主管而言,常會有肯定話語,但實際來看,這純粹是客套話,真正的意思絕非如此,若無善加留意,很有可能被誤導,還只能私下怪罪:「明明經理說我做得不錯,為什麼到了年底,考績分數會這麼低?」
 
以目前職場態勢,很多主管的話語,都不會講太明,卻很喜歡套用下列句型,而這正是上班族需要費心理解:
 
◆◆◆ ◎ 這個提議很獨特
 
主管講這句話,像是肯定屬下提議,有認同之意,不過這必須要對照整個企業文化。
 
如果公司行事都照既定流程處理,不容許有太奇特的做法出現,那麼主管所說的,就會代表他認為屬下的意見是錯誤的。
 
◆◆◆ ◎不錯、很好
 
很多主管喜歡把「不錯、很好」掛在嘴邊,無論屬下做得如何,都會這樣說。
 
如果主管只講「不錯」,卻沒有明確說明屬下好在哪裡,這可能代表主管並沒有感到滿意,真正的心裡話恐怕是:「還有進步空間。」
 
◆◆◆ ◎我聽到了
 
這句話好像代表主管有聽進屬下建言,可以接受屬下看法,不過,它只是打發別人的禮貌性用語,真正的意思,似乎是「你趕快閉嘴,我懶得聽」,他完全不會認同,也不打算再談下去。
 
◆◆◆ ◎這值得好好評估
 
主管會這樣說,似乎代表他可能現在無法作主,實際上卻早有定見,就是不認同屬下看法,因而採用婉轉的方式表達。
 
◆◆◆ ◎我一點都不介意
 
有些人說話沒有注意禮節,對主管嗆聲,甚至是拍桌表達不滿。有些主管會說:「我一點都不介意。」
 
但這句話別太當真,很有可能他會把這些員工的舉止,當成考核評分的重要參考,年終獎金很有可能因此變少。
 
◆◆◆ ◎你可以問看看部門的人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建議屬下可以詢問其他人,但真正意思,可能責怪屬下為何不知道。
 
◆◆◆ ◎我有幾個小建議
 
倘若主管看了報告,客氣地說出「我有幾個小建議」,代表他其實對報告完全不滿意,而不想傷了下屬的自尊。
 
◆◆◆ ◎你歌聲不錯
 
要是主管稱讚的,是屬下工作以外的特色,像是歌聲不錯、美食達人、很熟悉美國職棒等,其實是有諷刺的涵義,認為屬下的工作表現投入不夠,遠不如對其他長才的專注力。
 
◆◆◆ ◎順便提一下
 
如果主管講了一大串,然後帶出「順便提一下」,就代表他接下來要說的,才是真正重點,而不是字面上的「順便」那麼簡單,千萬別忽略了。
 
◆◆◆ 明確理解主管想法
 
身在辦公室,有很高機率會聽到這些客套話,此時不要高興太早,必須保持警覺性,假設主管所表達的有更深層的涵意。
 
如果和主管相處夠久,能建立默契,就可把這些話,當成是自己需要改進的指示。
 
若是剛進公司,對企業文化不了解,不妨直接問明白,像是主管只講「很好」,就可以進一步詢問,在工作上是不是有做錯的地方。
 
問得愈清楚,主管就會慢慢揭開客套話的神秘面紗,這樣的實質溝通,對自己才有真正幫助。【 文/布陀螺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個人隱私難被接受 論及婚姻總卡關 】
Q:
因為家庭與私人因素,我對於婚姻的長期承諾是有困難的,但這些原因又難以啟齒,只有幾個和我交往過的對象知道。
 
不能理解的人,我通常會直接分手;有的雖然本人願意理解,但家人無法接受,最後也還是分手。
 
週遭的朋友都覺得我很花心,雖然被誤解的感受很不爽,但我真的有難言之隱,只是覺得這是自己的私事而不想多做解釋,我覺得會理解的會接受的,就會理解和接受我,會誤解會批評的,不管我怎麼說,也還是會用他們的想法來想我吧!
 
有誰知道我心裡的苦呢?被朋友誤解,還能笑笑地帶過,但是在感情路上跌倒、碰壁的傷痛,想要被完完全全的接受,真的好難!
 
因為仍渴望愛情,每一次都鼓起勇氣再嘗試,卻每一次的下場都一樣,老天給我的家庭、給我的身體,並不是我能選擇的,是不是乾脆放棄,選擇一個人孤獨到老,才是比較容易,也不會再受傷的方式?
A:
世界上每個人對於生命的想法不同,關於生命的哲學,最為普遍和相對的即是「決定論」和「目的論」。
 
前者主張「有其因必有其果」,一切結果都是由先前的某些原因所導致的,後者認為「事物有其最終目的」,因為想要達到某個特定的最後目的,所以出現現在的作為。
 
不曉得對於你的人生,你傾向於哪種態度呢?是相信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人生就被自己的家庭和先天因素所決定了,還是相信人有權力和能力去克服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對生命的信仰,是一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你戴著什麼樣的眼鏡,就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和視野。
 
就像你認定「別人是否理解或接受你是取決於別人的態度,而不是自己說些什麼」一樣,面對感情時,若是你已經認為自己的家庭和私人因素是讓你無法承諾婚姻的原因,那麼當你與有想要走入婚姻的伴侶交往時,就必然會發生分手的結局,而不會心懷改變的可能性。
 
要選擇繼續嘗試愛情,抑或一個人孤獨終老,在做這個選擇之前,其實更需要去了解自己究竟是怎麼了?
 
那些你所說的家庭和私人因素是怎麼樣地影響了你,而讓你給不出婚姻的承諾?
 
如果沒有受到影響的你,你期待自己會有什麼不同的感情經驗?或許,處理這些過往經驗對你造成的影響後,你的人生反而才能不同。【 文/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換工作不代表前功盡棄 】
 
有的長輩不太贊成子女換工作,原因就在於他們認為「戲棚下待久了,就是你的。」
 
前些時候有個長輩到我們家拜訪,談到他的長子時,他有些扼腕地說:「倘若當初能不要換工作,或許現在已升上副理了。」
 
只是這只是個「或許」呀,有的人總覺得做得長、做得久,只要能熬得下去,就能升職,就能加薪水,可偏偏世事就是無法這麼盡如人意。
 
尤其現在的經濟環境與以前有極大的差別,社會的變動速度極快,競爭也很激烈,有不少人意識到危機感,發現公司有想要縮編、結束營業的打算,又或是發現自己即將被取代,也有的是發現自己所從事的產業面臨到困境,又或是公司內部的一些經營考量,發現到掌舵的手不在自己手上,自己無力去改變,也就只能山不轉路轉,比起只會抱怨,我倒覺得這反而是更積極的做法。
 
也有些長輩會對自己的孩子太常換工作頗有微詞,覺得孩子太沒定性,又或是覺得孩子的職業規畫有問題,但說不定看似他所選擇的產業互不相關,但對他來說是有其關連性的,也或者以他那不同的背景,可以給此一產業一新思維、新視野,那不也是種創新嗎?
 
又或者他有創業的打算,而現在的他正在蒐集必要的技能,再者來說,能一再換工作,也代表了他的履歷、他的學經歷,很受人資青睞呀。
 
良禽擇木而棲,換工作不代表就是歸零、就是前功盡棄,很多工作,看似不相關,卻有其關連性,儘管各行各業各有其專長,但工作不外乎就是人際關係與公事兩大項呀。
【 文/Nacy《職場跑跳碰》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看了年終獎金不開心,怎麼辦? 】
 
每到歲末、農曆年前,上班族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年前最後一份薪水當中附帶的「年終獎金」,卻又害怕金額、比例不如己意。
 
偏偏期待愈大、失望愈大,在不景氣的年代裡,看到年終獎金可以開懷大笑的人,愈來愈少;獎金少少,甚至沒有,反而才是大宗。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在刷存款本的那一刻,發現年終獎金竟然比你預期的還要少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又該怎麼辦?
 
◆◆◆ 辭職旺季 總在年終獎金後
 
待過人資部門的朋友一定經歷過,每次年終獎金發放的那幾天,來拿「辭呈」的同事就特別多,這裡面,有一時衝動的(太不滿意年終);
 
也有準備多時的(本來就打算領完年終走人)。一時衝動的人裡面,有真心想走的,也有用辭職來試探自己在長官心中分量的。
 
根據我的親身經驗,以及超過二十年的長期觀察,我發現,當年終獎金的數字不如預期的時候,有自信的人會憤怒,沒自信的人會哀傷,但共同的想法不外乎下列幾項:
 
一、長官怎麼這麼不公平?(如果知道同事拿得比自己多。)
 
二、公司怎麼這麼「摳」?(如果知道大家都拿很少。)
 
三、長官是不是討厭我?(或是特別喜歡誰誰誰?)
 
四、我是不是哪裡沒做好?
 
五、我是不是該另尋出路了?
 
◆◆◆ 年終獎金不只是年終獎金
 
我倒覺得,年終獎金的狀況,像是一隻溫度計,可以提供我們很多訊息;
 
它會告訴我們公司的現況(整個產業是不是很糟?)、老闆的大方與否(如果給的年終跟公司營收不成比例)、個人的人際相處(是否不被長官喜歡?),以及個人的工作績效(你去年度的工作表現,是不是也不如長官的期望?)。
 
這當中,可能有公司的問題,老闆的問題,主管的問題,跟自己的問題。在生氣罵老闆之前、在賭氣丟辭呈之前,這些訊息都值得我們先一一探究釐清。
 
以「外在因素」來說,如果整個產業大環境都很糟,你可以考慮共體時艱,或轉行發展;
 
如果公司老闆性格太小氣,你可以評估是不是繼續在這家公司打拚?
 
或者另外找地方做事?如果你的長官不喜歡你,你可以積極地去懇談,了解箇中關鍵原因,並設法化解;若你有能耐,也同樣可以放棄這個職務,另謀高就。
 
至於「內在因素」方面,如果是你個人的績效表現不夠好,則需要檢討,自己不夠好的原因,以及如何可以更好?
 
或者是KPI訂得太誇張,根本達不到?你同樣應該跟長官懇談,也應該冷靜地檢討自己。
 
◆◆◆ 與其賭氣 不如平心靜氣
 
光是領個年終獎金,就有這麼多的訊息能判讀,所以,當你看到自己的年終獎金不如預期的時候,先別急著在臉書上飆髒話,也別急著帶著怒氣去敲老闆的門,更別急著耍脾氣去人資拿辭呈,而且千萬不要學戲劇電影裡,直接把辭職信丟到老闆身上那一套。
 
我會建議,與其生氣,不如爭氣;與其賭氣,不如平心靜氣。當你找到答案的時候,也許下一次,就是你能拿到滿意的年終獎金的開始了!【 文/蔡祐吉(職場觀察家)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學問就是要學會開口問 】
 
或許受傳統觀念影響,又或者教育真的出了問題,發現近幾年來的新進員工常常「等著」前輩或老闆去教他。
 
出社會,不是在學校,沒有人有義務需要教你甚至幫你,自己不主動,吃虧絕對是自己。
 
◆◆◆ 每一次的錯誤 都浪費公司資源
 
偶然聽到幾個新進員工抱怨前輩都不教,做錯才在那邊開罵。
 
了解了以後,才知道不是資深員工不教他,而是不知道該教什麼。
 
基本教完了,他們也沒有發問,當然便是去忙自己的事情。
 
乍看之下,像是前輩不關心,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那幾個新進員工。
 
你不說,沒人知道你真正的問題在哪。再來,心態也需要再加強,職場工作不比在學校,學校是鼓勵你犯錯,錯過之後修正就好;
 
但工作時就不同,每一次的錯誤都是在浪費公司資源。
 
曾經遇員工反駁我這論點,做錯我會再補回來,做完才下班,當下我愣了一下,隨後笑了笑,請資深員工將他帶走,不反駁不是認同,而是說了他應該也無法明白。
 
錯了再花時間補回來,甚至自願做完才下班,這樣的態度我欣賞,只是沒考慮到的是,你的時間也是我的資源,做錯事看似無傷大雅,後續引發各種延遲,造成別人的麻煩,這損失是表面上看不到的。
 
◆◆◆ 不要害怕問題蠢 沒把握就多詢問
 
當然不是說都不要犯錯,人非聖賢,何況聖賢都有可能犯錯了,而是心態上要修正,當你沒有把握時,可以多問,至少在我看過的案例裡,只要態度禮貌,資深前輩都願意教,因為不出錯,也等於在減少他們的負擔。
 
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不是不問,是怕問蠢問題。這是台灣人常犯的錯,年輕時也曾經有過一樣的擔心,問了蠢問題前輩會怎麼看我。總是自己在心中小劇場半天,事情仍舊沒任何進展。
 
有過一位前輩給我一個很好的觀念,你覺得是一開始被認為笨好,還是等做錯了,造成大家跟著你陪葬加班,到時才被罵跟被念好?
 
茅塞頓開,自此不再對於問題是否愚蠢而煩惱,問清楚了,減少錯誤的可能,自己心中也較為踏實,總是懷著納悶做事,心裡也怪。
 
不要怕問問題,頂多被覺得笨;但出錯了且還是明明可以避免的錯,這才會讓人感到生氣。
 
站在管理層的角度來看,員工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是需要再教育,有心學都是大家樂見的。
 
且間接也會讓人知道你做事的態度,想清楚才動手,上司通常都喜歡這類的人。
【 文/阿幸《職場求生術》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職場新體驗 】

一位女性上班族極盡努力,她在財富上不斷賺取,最渴望得到媽媽「關懷眼神」,她不懂為什麼媽媽從來不正眼瞧她,更別說是對她講一句讚美肯定的話。

主觀的想法

⋯⋯

看到同事們提起母女關係都是美好,讓她很羨慕;有一天,她忍不住問哥哥:「為什麼媽媽不喜歡我?」大她5歲的哥哥說:「妳從小就是愛哭鬼,誰喜歡妳。」那天,在演說過後的會場裡,我對淚流滿面的她說:「來,享受一位媽媽最關愛的擁抱。」

我伸出雙手,把她摟進懷抱裡,我要讓她重新享受那段失去的「愛」,並且建立母愛的連繫。

不料,懷抱裡的她,竟然像一個失寵的小女孩,崩潰地放聲大哭。這時,她哭得愈大聲,我抱得愈緊,約莫兩、三分鐘後,她從原先不斷抽泣的狀態,慢慢平復下來了。

她說:「老師,謝謝!」經過這次友情關懷,她重新找到和自己連結的管道,也找到返回媽媽懷抱的生命探索之路。

我告訴她:「妳是一個懂得自我成長的好女孩,不妨開始去追索媽媽的生命歷程,包括她的媽媽(妳的外婆)有好好愛她嗎?包括妳的爸爸有好好疼惜她嗎?妳開始要拼湊媽媽的生命圖像,那裡會有很多有趣而且值得重新詮釋的主觀。」

被誤會的醫師

瑞典電影《催眠》(The Hypnotist),提及精神科醫生艾瑞克曾經向警方舉報,參加催眠測試的艾佛特是戀童癖,是有過案底的。

一口否認的艾佛特,躲開警方的追究,最後卻躲不掉工作和婚姻全輸;艾瑞克也因為此事被吊銷醫師執照。10年後,成為機械操作員的艾佛特,在一次碰面的機會裡,他大怒地對艾瑞克說:「你犯了一個錯,卻毀了我的一生。」

艾瑞克被指控當年做催眠研究時,竄改了艾佛特的資料,向警方做了不實的舉報;這件事,艾瑞克付出了慘痛代價,不但被取消醫師資格,婚姻關係岌岌可危,自己也成了長期無法睡覺的失眠者。

存留在艾佛特主觀印象裡的犯案,可能是被艾瑞克醫師在催眠過程中添加進去的嗎?一個說謊的戀童癖者可以控訴是催眠的醫師額外加進去的客觀印象嗎?最後,一位警方好友找到了艾佛特最原始的犯案案底,證實他是有罪的,卻已來不及補救所有這10年來艾瑞克的「失去」。

接收新的體驗

《催眠》電影中的戀童癖犯者艾佛特,他曾經犯案的過程並不是被艾瑞克所竄改的。艾瑞克只是在盡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職責,為維護社會治安,他是必須舉報的。

話說回來,如果一個人從小深受主觀印象所苦,就如同前述女性的際遇,像這樣有很多不愉快回憶的人,可以透過什麼方式來改寫嗎?

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及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進行了記憶整合研究,分別對兩組老鼠做電擊實驗。一組形成恐懼記憶,另一組是製造正面記憶。

「結果發現,新體驗帶來的情緒蓋過原本的情緒,改寫了老鼠對既有記憶的感受。分析顯示,當老鼠腦內的海馬體神經迴路被激活後,導致海馬體和杏仁核之間的『記憶痕跡』連接改變,成為改寫情緒記憶的關鍵。」該研究結果已經在英國《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2014.8.29,中新網轉載自香港《文匯報》。)

按照這樣的說法,身在職場的上班族,千萬不要停留在原地踏步走,只要能多增加生活新體驗、學習新知識、多接觸人群,每天在職場有愉快的連接,任何工作上的苦惱,都會被慢慢地擠出去。每天就會因為有新的體驗、好的回憶而開心地好好過。上班族的你我,何樂而不為呢?【 文/吳娟瑜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太多預想而錯過人才 】
 
有的企業喜歡雇用單身者,如此一來,受雇者才能全心全力衝刺事業;有的則喜歡雇用已婚者,因為有家庭,必須養家活口,不會輕易離職。
 
甚至有的企業會詢問私人問題,例如:「有沒有男女朋友?」別誤會,之所以這麼問,是擔心結婚後,會辭去工作;
 
也有的主管會特別留意面試者的戶籍地,又或者是居住地,以此了解面試者從住家到公司的通勤時間。
 
詢問這些細節,主因資方希望員工能長久做下去,也才能熟悉業務,建立、維護長久顧客群,只是這些問題存在太多推測,無論是單身、已婚,又或是本地、外縣市人,因為每個人的情況與選擇都不同,實際情形也就因人而異。
 
其實,不只是資方,勞方也一樣希望工作能長長久久,但比起私人問題,求職者更在乎的是薪資、福利、升遷管道、工時長短、工作的環境與氛圍。
 
資方有資方的要求,勞方也有勞方想過的生活,許多時候不該忙著去分別、分類那些求職者,不要有太多預想,也才不會錯過人才而不自知。【 文/Nacy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提升工作效率 】
 
辦公室最大好處,是將公司的人員集中在一處,以此方便管理,同時凝聚員工的向心力,也讓大家對公司有「家」的歸屬感,大家有志一同,共同營造美好的工作環境。
 
不過,美國一項企管研究報告指出,踏進辦公室後,要進入真正的工作狀態,至少需要花15分鐘。
 
◆◆◆ 讓自己更專注
 
這項研究的結果,也發現到很多上班族雖然坐在辦公室裡,但總是會分心,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便身在公司,內心可能在想外面的其他事,很多時間便在東摸西混之中溜走。
 
如果能採取以下方式,就能讓自己更加專注,藉以提升工作效率。
 
◆◆◆ ①、正式上班時間前一小時到達辦公室,這段時間內不要接電話、訪客,可以先準備工作的事宜,如計畫行程、收電子郵件、撰寫報告等。
 
◆◆◆ ②、刪掉電腦的即時通訊軟體,如即時通、SKYPE、LINE等,因為很多人在辦公室經常利用這些軟體和朋友聊天,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
 
如果公司內有必要用到即時通訊軟體,通訊名單也應儘量精簡,只留同事即可。
 
◆◆◆ ③、至少撥出完整的兩小時,專心處理手上的事務,將交談、會面等與他人互動的事情,以零碎的時間來處理。
 
◆◆◆ ④、若是工作中經常被打斷,應該要了解自己的工作行程,是否有規畫上的問題,如會晤時間分散或處理太多額外的事。
 
◆◆◆ ⑤、避免在工作中吃零食,很多人習慣在自己位置上擺一堆食物,像是糖果、巧克力餅乾、蜜餞、牛肉乾等。
 
如果三不五時拿出來,會因拿取食物而讓工作中斷,再加上吃東西時與同事的閒聊、吃完後的昏脹感,都會浪費更多時間,嚴重還會影響工作效率。
 
◆◆◆ ⑥、如果是私人的事,應該等回家後再做,辦公室只處理公事,公私領域一定要分明。
 
提升工作效率,是上班族理應遵守的工作態度與原則。迎向嶄新2015年,就讓所有上班族一起努力向前行吧!【 文/凡客 〈上班族搖滾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工作用在對的地方 】
 
曾有同仁問我:「老闆支付妳的薪水那麼少,和妳工作量不成正比,為什麼妳不另謀他職,跳槽到福利更好的公司?」
 
多數人期待收入豐厚,也覺得收入多寡與能力成正比,為了力爭上游,往往和家人、朋友、同事,乃至與陌生人比較,不只比收入、社經地位,連工作輕鬆與否也相比。
 
其實「比較」本身並沒有錯,有位從事國小教職的朋友告訴我:「我們的工作看似福利高,教書亦非難事,收入也比一般上班族高,但一樣要看考績。」
 
誰的考績較好,就有考績獎金,甚至可以優先選擇指導年級。
 
相對地,如果無法勝任教職,依教評會規定,也可能會被解聘或停聘。
 
因為有了比較、適當制度與遊戲規則,才會促使「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我常常覺得「比較」該用對地方,每個人只要盡責工作,都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但請務必不要把「比較」
 
用來否定自己或數落他人,而是要用它來反省該修正之處,不以「比較論英雄」,才能讓職場大環境更為和諧。【 文/許瑞庭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找對人,說好話 】
 
學理,32歲的上班族,那天我正巧去他的公司演講,會後,他靠到我身旁問到:「吳老師,看同事們每天都嘻嘻哈哈很快樂,我卻開心不起來,為什麼?」
 
我望著他消瘦卻又誠懇的臉龐,我問他:「你有多久沒有和家人連絡?」他愣了一下,彷彿我是答非所問。
 
◆◆◆ 你實在有夠差勁
 
「你先回答,我們再來分析。」我補充了一句。果然,他說出了和家人疏遠的現況,尤其和爸爸關係惡劣,見了面就吵架,更不要說每週好好打個電話回去報平安。
 
「你印象中的爸爸,他最常說那三句話?」
 
「吳老師,不要說三句話,他說第一句話,我就生氣了。」
 
「好,那麼,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學理顯然很不喜歡那一句話,所以說出口的時候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他說:「爸爸就最愛說,你實在有夠差勁!」
 
「哦,這句話很傷人,我聽了都不好受。」我感覺到學理的挫折感,並且說:「難怪你不喜歡和爸爸連絡。」
 
◆◆◆ 不要破壞性表達
 
上班族努力工作,除了追求個人生涯發展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回饋家庭、照顧家庭,讓家人感受到被支持、被鼓舞的動力。
 
可是說也奇怪,愈靠近的人卻愈容易彼此傷害,就好比唇齒之間,大家相依相伴,卻一個不小心,剎那之間就被咬傷了。
 
我曾經花了很長時間在探究周圍的人際關係。為什麼和弟弟妹妹講完話,掛掉電話時,就有想哭的感覺?
 
為什麼和老公溝通了這麼多年,他總是惹我生氣?還有,和兩個兒子講電話時,可能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太直接的回應,往往讓我接不下話。
 
在我印象中,似乎「被責怪」比「被肯定」還多,似乎「被拒絕」比「被接納」還多,莫怪那段日子我養成了「少說少錯,不說不錯」的沉默。
 
後來,為了幫助自己走出自我壓抑的表達,走進自我調適的成長,我多方研究人際之間的口語溝通,我想明瞭究竟出了什麼狀況讓相愛的人卻彼此傷害,這才發現,原來多數人不自覺地是用「破壞性表達」,也就是習慣性地講出負面的話來,讓對方心裡不舒服。
 
◆◆◆ 父母關愛兒女
 
最近,在電視廣告看到一位年輕上班族,當媽媽call他:「在回家的路上了嗎?」
 
這是父母再平常也不過的一句關心問候,可是往往我們的回應就是:「就跟你說我還在忙啊!」
 
一句無心的回答,變成了「破壞性表達」。結果媽媽跟爸爸說:「兒子忙什麼,我都不懂。」
 
說實在,做父母的真的不懂,因為他們不在辦公室裡,他們沒有和客戶直接交涉,他們不明白職場上的分秒必爭,不清楚商場上的變化多端,他們唯獨懂得的,就是關愛自己的兒女,希望他下了班,平安幸福地回到家。
 
影片結尾,一個年輕人對媽媽說:「抱歉!」還對著鏡頭說:「手邊工作再忙再累,都要跟爸媽好好說。」
 
這就對了,因為有愛,每一句話都要好好說,大家可以來好好地學。
 
◆◆◆ 真心誠意的回答
 
相對於「破壞性表達」,人際之間的溝通,最好是用「建設性表達」,就是回應時,尊重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需求,哪怕再平常話語,再親近家人、同事,都要一句話好好地說,例如:「我還在辦公室忙,預計7點半可以到家,請等我一下。」或是:「不好意思,讓你們等候,10分鐘內我就到了。」
 
也就是心存感謝地接起每一通電話,心中愉快地和對方表達,當我和學理分享了「建設性表達」的重要性時,他終於明白,為什麼當他問我快樂泉源時,我先問到他和家人的關係。
 
我建議他:「當你爸爸很兇地對你說:『為什麼都不回家?』,你可以說:『謝謝爸爸提醒,下週週末有空,準備回家了。』;
 
若是你爸爸責怪你最近沒拿錢回家,你可以說:『我聽到了,我的能力範圍內,最近準備3000元了。』」
 
就是站在原地,不要轉身就跑,不要翻臉就離去,我相信以學理這樣勇於成長、勇於突破的人,他一定可以在「面對再面對」,「處理再處理」的過程中,找回「建設性表達」的口語主權,同時,用愛心、用方法去軟化老爸的溝通姿態。
 
上班族身在職場,除了努力工作,也要從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同時把工作融入到家庭。
 
聰明的上班族,讓我們一起找尋生活與工作的快樂吧!【 文/吳娟瑜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不公平中的公平 】
 
有時會聽到職場新鮮人,又或是轉換跑道、成為某一領域之新人,埋怨職場裡的某些不公平。
 
像是排班的時段太差,或是好的排休時段都讓資深的搶去,又或是最後一道收尾手續的工作,總是交給新人,導致新人變成最晚下班,然而薪水卻也是最低的,諸如此類之事,總是層出不窮。
 
仔細想想,在各行各業裡好像真有那麼回事,也真有那麼一些不公平,但每個人似乎都會經歷這段過程,說起來這也算是一個過渡期,因為萬事起頭難,媳婦熬成婆總要靠時間磨練。
 
事實上,想要追求那絕對的公平是奢侈的,而且愈是追求,愈會讓自己充滿怨言,而一直想要轉換新的跑道;
 
若是過不了這個關卡,也就無法繼續向前。因此,倒不如硬著頭皮克服它,把它當成一個訓練,說不定前輩們都在暗中觀察你的表現呢!
 
他日,等你不再是新人了,也請發揮同理心,要記得當時的初衷,別再特意為難新人,而且更該適時給予協助,記得維持一貫的平等就好。【 文/Nacy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逆境讓人生加分 】
 
去年工作面臨重大轉折,有一個全新的挑戰等著伙伴們去突破。就在新單位成立三個月後,第一位不適任員工小芬選擇離去。
 
已四十餘歲的單身女性,前一份工作因原公司被整併,她被新公司惡整,派往外縣市,據她說是因為交通時間太長,索性就離開。
 
我們一直以為這是當初她離職的理由,但觀察她這三個月的表現,不願學習新知,抗拒改變,一直在原地轉圈圈,她的態度才是關鍵。
 
主管下達最後期限,如果再無法提出企劃案,他只好說抱歉了。小芬自知實在無能為力,悻悻然離去。
 
◆◆◆ 舒適圈容易使人廢
 
小芬消極應對這份新工作,沒有勇氣承擔新任務,主管一而再給予機會,卻不見她想要更上一層樓的意願。
 
她離開後,回想起她曾告訴我們是因為被公司惡整才離職的理由,似乎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她一直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只要新挑戰一來,她的防衛之心便築起一道銅牆鐵壁,把自己封在一個自以為安全的小天地。
 
職場是容不下這樣的員工,老闆不是省油的燈也不是開善堂,如果妳不能創造價值,那麼遲早會面臨被炒魷魚結果。
 
小芬原本以為自己做那些瑣碎的雜務就夠了,殊不知她領的薪水與她的付出根本不成比例。
 
◆◆◆ 改變或許是成長契機
 
站在公司的立場,照顧每位員工是天經地義的事,但相對地,員工也必須把公務放在心上,而不只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
 
公司與員工本是天秤的兩端,求取平衡,公司及員工才能長久。永遠不要害怕改變,那是一個成長的契機,逃避只會讓自己陷入危險境地,公司也會因此受影響。
 
小芬從這裡離開,在我看來真的很可惜。主管是一位善良又很關心員工的長輩,或許過去幾年他太保護小芬,沒有適時給她刺激,僅是口頭上的鼓勵,根本不足以讓她警覺環境丕變,也該跟上學習的腳步。
 
「順境對你的人生加分少,逆境對你的人生加分才多。」我紿終堅信這句至理名言,帶著感恩的心,謝謝主管給我許多戰場,讓我知道職場的生存之道。
【 文/may《職場跑跳碰》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明知故問 聽了真刺耳 】
 
因為北上就學的關係,兒子去年就搬去與奶奶同住。
 
沉默寡言又生性害羞的兒子不怎麼喜歡搭理人,回答奶奶的問話時總是簡單扼要,若有鄰居親戚來串門子,他就立即躲進房間裡不出來見客。
 
婆婆因此會向親友抱怨:「我這個孫子實在很沒有禮貌。」也常常跟我告狀:「妳這個兒子怎麼理都不理人?」
 
然後最終總會以一句:「咦,奇怪了,這個樣子真不知道是像誰?」做為結論。
 
不是我急著要切割責任,兒子這個樣子若是要歸咎於我,那還真的是天大的冤枉啊!
 
我嘴巴甜常微笑,逢熟人必問候、遇路人也點頭,是眾所皆知的事,而且每次叮囑兒子要叫人打招呼的也一定是我,絕對不會是他老爸。
 
兒子所以會如此之「酷」,我堅信是來自於父親的基因遺傳加上身教使然,因為老公就是個非常安靜內向的人,不擅長也不喜歡社交,跟鄰居親友總是「點頭為止」,鮮少與人聊天說卦。
 
每個月回婆家時,老公跟婆婆兩人各坐客廳一角、盯著電視不發一語,一整天甚至都不會聽見他們母子倆的一句對話。
 
婆婆明明知道老公的「這副德性」,卻總是要對孫子的「閉素」提出「真不知道是像誰」的質疑!
 
每次聽到婆婆這麼說時,我都忍不住要在心裡OS「啊這還要問嗎?不就是他老爸的復刻版嗎?」
 
或許真的是「婆婆無心、媳婦有意」,但這話總讓我覺得「針對性」太強,備感刺耳不舒服。
 
所以我除了要求老公在婆婆下次再提出這個「大哉問」時,要勇於自首認罪、概括承受之外,也經常提醒自己,兒子是什麼樣的個性,做媽媽的應該是最心知肚明,「知子莫若母」的我將來絕對不能跟婆婆一樣,在媳婦面前提出這樣的明知故問!
【 文/珍妮佛〈婆媳過招〉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今日事今日畢 】
 
有位自信不足、經常習慣杞人憂天的同事,每次事情還沒做,就怕自己做不好,問題還沒發生,他就一直煩惱著,擔心事情發生後,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現在才20多歲,就想到30歲以後可能會遇到的困境。
 
今天都還沒有過完,他就想著明天到底會有什麼困難與挫折,他說:「每天過得好有壓力,快樂離我好遠,我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把人生過好。」
 
這位同事的論點,總是先模擬好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未雨綢繆預做準備,才不會事到臨頭,不知所措。聽他說法,覺得頗有道理,但是認真執行起來,卻有綁手綁腳,連心都被綁架的感覺,這樣的處事方式,想要獲得發自內心的快樂,應該很難才對。雖說這樣的人不容易得到快樂,但和他一樣的同事,在職場並不算少數。
 
幾年前,我也屬於「杞人憂天」成員,很多事還沒到,我都覺得自己預想到了,而且還很恐慌,深怕自己會被流彈掃到,或是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也會在我心裡發酵很久,無法掙脫,甚至還曾認為自己得到不治之症,可能不久後將離開人世,還把一些後事都先交代好,讓老公和小孩啼笑皆非。
 
經過多方閱讀,四處旅行,認識各種不同的人,我才知道原來過多的煩惱,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增添無謂的困擾,後來不管遇到任何事,要有煩惱前,我都會先在心裡踩一下剎車,告訴自己:「該來的擋不住,不該來的求也沒有用,讓自己心境維持平穩,以堅強的心面對挑戰,任何問題都會有解決時刻,順勢而為即可。」
 
現在的我,都會把「今日事今日畢」的人生體會,分享給同事朋友,希望他們能藉由別人的經驗,讓自己的人生路光亮平順,而不是顛簸處處,荊棘滿滿。【 文/奇異果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