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酸痛,扭傷拉傷,足跟痛,肌腱炎,關節痛,筋膜炎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心扳機指症上身

 
八邪穴。(照片提供/阮膺旭)
陽谿穴。(照片提供/阮膺旭)

 

文/阮膺旭

 

51歲的王女士最近在做完家事後,覺得右手無名指僵硬,且症狀出現已連續有4個月的時間,雖然自行塗抹一些治療痠痛的藥膏,但問題卻仍未獲得改善,到醫院求診後,經由理學檢查,確定罹患扳機指症。

 

一般扳機指症是因屈曲腱鞘的第一個環狀帶狹窄所造成,剛開始會覺得手指無法彎曲或無法完全伸直,指掌關節處會覺得疼痛,其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創傷、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等障礙,有些則屬原因不明,通常發生在中年婦女,也常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一起出現,而現代人常使用滑鼠及打鍵盤,也容易會有此問題。

 

針灸治療一個月 可活動了

 

王女士藉由針灸治療一個月後,手指已明顯可活動。

 

◎治療的穴位如下:

 

●合谷穴:調理氣血,促進血液循環。

 

●八邪穴:可針對手掌麻,或手指關節僵硬達到改善功效。

 

●陽谿穴:緩解手腕部韌帶發炎。

 

●阿是穴:此穴無具體名稱、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或其他反應取穴的腧穴壓之;有痛、熱或痠脹,若產生麻感則是確定阿是穴的主要依據。

 

治療扳機指症,一般初期症狀發生時,若能充分休息,加上口服消炎藥物短期的治療,甚至局部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於肌腱內,症狀可能會消除。但若症狀較為嚴重者,當手指已出現卡住的徵狀,這時可能就需要藉助手術的治療,解決問題。

 

以中醫觀點,扳機指症是指以筋的症狀為主的痺症,臨床表現以筋脈拘急、關節疼痛而難以伸張,因筋聚在關節、風寒濕、邪氣侵於筋所致,意指當筋太緊而無法彎曲時,使得關節活動度變差,一些常吹風、摸水、吹冷氣者,都容易有這個問題。

 

風寒濕等外邪與人體外內相合,會導致痺的產生,而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癒,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痺,正氣不足為發病的基礎。而痺症為傳統的中醫病症名稱,論治上可從絡論治,用藥適合以通路、宣絡、透絡等中藥材為主,建議可選擇用浸泡患處的藥劑,包括能破血行瘀的「桃仁」,具活動通經、散瘀止痛的「紅花」,可溫經通脈的「桂枝」,及能活血化瘀的「川芎」等。在治療上則可用「三痺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都能讓扳機指症狀獲得改善。(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冷關節炎易發作 就診人數增2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冬天寒風陣陣,許多民眾特別容易感到肩頸緊繃,尤其是本身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其肩頸、下背部、膝蓋處發生僵硬及痠痛的症狀更會加劇;骨科醫師指出,冬天氣溫低,關節炎患者症狀發作的情形較明顯,門診就診人數至少增加1至2成,建議外出時注意保暖,平時可透過熱敷緩解不適感。

骨科醫師范政裕表示,人體的關節軟骨處下方具有神經,通常罹患關節炎的患者軟骨較薄,關節對於天氣變冷、潮濕較為敏感,有如「氣象台」一樣,且冬天的氣溫較低,人體的周邊軟組織如肌肉、韌帶、肌腱等,血液循環較差,患者的肩頸也容易緊繃、僵硬。

范政裕指出,關節炎分為慢性及急性兩種,慢性關節炎平時不需要服藥,除非急性關節炎發作,發生僵硬、痠痛等症狀時,才需就診請醫師開立藥物,依病情程度服藥約3至7天可改善。

范政裕建議關節炎患者,夏天記得不要洗冷水澡,使用電風扇、冷氣也不要對著關節吹;冬天則要注意保暖,外出時務必穿著長褲,及圍圍巾,機車族穿著外套時應將拉鍊拉至頸部,另外,切忌過度勞動、彎腰駝背,以及長期蹲、跪的姿勢,就能降低症狀發作的機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凍肩 痛點模糊勿輕忽

 
▲做毛巾操運動可以緩解冰凍肩疼痛不適。(照片提供/楊照彬)

 

文/楊照彬

 

冰凍肩又稱五十肩,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疾病,患者來求診時常抱怨肩膀活動度變小,或舉到某個角度會很痛,甚至晚上睡覺時痛到醒過來,常因此造成日常生活中許多不便,以及影響生活品質。

 

一般民眾發生冰凍肩的機率約有3%,常發生在40歲到70歲的成年人,女性較容易發生,糖尿病患也有較高的發生率;此外,骨關節手術後造成的「次發性冰凍肩」也是滿常見的。

 

冰凍肩的典型症狀是肩膀關節活動度變小和肩膀痛。肩膀痛的特徵是痛的位置很模糊,很難指出明確的疼痛點,痛的位置很深,摸不太到,肩膀活動到各個角度(肩膀有6個角度)的極限時最痛,症狀拖久了也可能造成肩膀肌肉萎縮。

 

冰凍肩的症狀和某些疾病相似,需小心作鑑別診斷,包含:肩峰鎖骨關節病變、肩關節退化、旋轉肌病變、肩峰下滑液囊炎、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頸椎神經根病變、腫瘤等。

 

影像診斷部份,X光檢查可以幫助排除潘寇氏腫瘤(位於肺尖的腫瘤)、肩峰鎖骨關節病變、肩關節退化、頸椎神經根病變等;超音波檢查可以診斷出旋轉肌病變、肩峰下滑液囊炎。

 

治療方面,主要是透過復健治療,經由熱療、電療、徒手治療、居家運動(例如毛巾操運動、壓牆運動)來改善關節角度,有時候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來增進療效,口服的消炎止痛劑可以緩解較輕的疼痛。

 

若是疼痛較劇烈造成坐立難安、睡眠障礙,或是影響到復健的療效時,可以考慮在肩關節內注射藥物,常用的有類固醇懸浮液。許多民眾擔心注射類固醇會傷身,其實關節內注射的類固醇懸浮液主要只作用在注射部位,對全身影響很小,民眾不需過度擔心。

 

若不適合施打類固醇的患者,也可以考慮用玻尿酸注射來取代,配合復健的情況下,一樣可以改善疼痛及關節角度。

 

其他較具侵犯性的療法包括:在關節囊內食鹽水撐開術或手術,手術方式有二,一是在麻醉下進行的關節復位術,但潛在的手術併發症如骨折、脫位或肌腱斷裂,需和骨科醫師討論患者本身是否適合此種術式;二是關節囊鬆開術,併發症較少,缺點是會有傷口及產生疤痕。

 

當發現自己有肩關節活動度變小和肩膀痛的現象時,應儘速求醫,以確定是否罹患了冰凍肩,愈早治療,療效愈好。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膝蓋扭傷好不了 小心副韌帶斷裂

 
膝蓋扭傷患者最好穿膝樞紐式護具做復健運動。(安南醫院提供)
膝蓋受傷患者,受傷前48小時應冰敷、腳抬高,以減少腫脹。(記者洪瑞琴攝)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一名林姓女患者下樓時,不慎膝蓋扭傷,造成右膝內側疼痛,原本想隔幾天會好,不料過了兩週後仍持續疼痛。X光檢查顯示,骨頭沒有斷裂,醫師開了一些止痛藥給她服用,仍未改善。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她的膝內側副韌帶斷裂,穿上膝樞紐式護具做復健運動,疼痛才漸漸改善。

 

台南安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典松表示,膝內側副韌帶是膝蓋最常受傷的韌帶,通常是外側膝蓋遭受撞擊導致膝蓋外翻造成斷裂,不過膝蓋外轉扭傷也可能造成此韌帶斷裂,病人可能會聽到「啪」的一聲,或膝蓋內側有撕裂的感覺。

 

葉典松說,因韌帶屬於軟組織,X光照不出來,故無法用X光診斷,須用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才看得出來,如果不好好治療,有可能導致病人慢性疼痛,或膝蓋有不穩定的感覺。

 

葉典松也強調,受傷前48小時應冰敷,腳應抬高,減少腫脹。同時使用樞紐式膝關節護具,讓膝蓋能早期活動,避免外翻的壓力,另外可以做電療,避免肌肉萎縮。

 

其他後續復健動作,包括毛巾膝伸展運動、俯臥垂吊運動、踩固定式腳踏車、抬腳運動,等到受傷的下肢肌力恢復到正常側的8-9成時,就可開始由快走進展到慢跑,如果沒有任何的不適,就可嘗試快跑,循序漸進回復正常生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腕隧道症候群 改良光刀除患 復原快

 
▲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以微創光刀,透過光導引作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傷口從5公分變成1公分。(記者蔡淑媛攝)
▲用手過度造成腕橫韌帶肥厚,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隧道症候群。(記者蔡淑媛翻攝)
▲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以微創光刀,透過光導引作腕隧道症候群減壓手術,手術快、傷口小。(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一名45歲的女理髮師執刀剪髮10多年,罹患腕隧道症候群,雙手麻痛、肌肉萎縮,無法再拿剪刀而要停業;常去理髮的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以微創光刀為她作減壓手術,傷口小、恢復快,終於能繼續執業。

 

江明哲並進一步改良加上電燒止血、刀具可拋式,減少出血量和費用,獲得台灣專利,準備量產,將成為手術新利器。

 

電腦族、鋼琴師、拿刀剁肉的肉販、用手過度的家庭主婦,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腕橫韌帶肥厚,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痛麻,甚至肌肉萎縮,江明哲說,患者必須手術鬆開韌帶減壓,但是傳統手術從手腕內側到掌心傷口長達5公分,手術時間要1個小時,傷口大、易沾黏,要復健2週,也容易復發。

 

後來外國引進微創光刀,在刀頭加上燈光在皮下導引,不用開出大傷口,傷口只有1公分;不過,出血問題沒解決,江明哲因而改良光刀,加上電燒,可一邊手術一邊止血,而且可換刀片,不用整組更換,耗材費用更便宜,手術時間縮短到15分鐘,手術3天後就能活動手部,目前申請健保納入給付,已經準備量產。

 

江明哲指出,過度用手、重複動作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台中榮總每個月有10名病例要開刀,他提醒用手工作不要持續太久,要適度休息,初期會先從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感到手麻,就要及早就診,電療、復健和多休息,都能避免病況嚴重到需要開刀。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濕冷筋骨痠痛 中醫對症 通氣血祛邪寒

 

 

▲天氣變涼之後,因筋骨痠痛而尋求貼藥布止痛的患者增多了。(照片提供/呂彥璋)

 

文/呂彥璋

 

最近在門診中,常聽阿公、阿嬤抱怨:「醫師,天氣一冷,我就這裡痠、那裡痛,愈冷,筋骨愈痠痛。」

 

的確,依照中醫的理論,人體的狀況是會隨著四季更迭而變化;風、寒、暑、濕、燥、火是中醫描述一年四季大自然氣候變化的表現,正常且合宜的稱為「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不論是太過、不及或是不合時宜,則稱為「六淫」,或稱為「外邪」。

 

「外邪」藉由經絡系統的聯繫,得以影響人體的上下內外,上至頭面,下至踝足,外有皮肉脈筋骨,內有五臟六腑。

 

原則上,人體對「外邪」有基本的抵抗能力,但若是因為疲勞損耗、衰老、飲食等原因,造成抵抗力減弱,就容易受到侵犯。痠、痛是各種原因導致局部氣血不通的結果,而肌肉關節痠痛遇天氣變化加重,可以說是外邪影響皮肉筋脈骨的一種表現。

 

容易筋骨痠痛者有可能是長時間在寒濕的環境下活動,卻缺乏保護,導致外邪入侵,阻礙了氣血流動而產生痠痛;也有可能因為年老體弱,或曾經局部受傷,受傷處的氣血相對不流暢,更易受到外邪的影響。

 

中醫的治療方面,選取合適的穴道進行針刺或溫灸,藥物的使用方面,有風寒則祛風散寒,有濕熱則清熱除濕,體虛則補益,另酌加活血化瘀通絡藥物等,醫師會依照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提醒民眾要注意防範潮濕、寒冷。

 

●寒冷潮濕的天氣,不要只穿著短褲就騎機車。

 

●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應該要鋪墊子。

 

●運動勞動後,應趕快把汗擦乾,不要著涼;內衣汗濕後,應及時更換。

 

●遇雨淋濕後,要趕緊擦乾頭髮和身體。

 

●視情況使用帽子、手套、外套、長褲、襪子等,保護頭部與大小關節。

 

●筋骨痠痛遇冷加重的人,也應該減少或避免寒涼性質的飲食,例如:冰品、瓜類、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竹筍、生菜等。

 

平時應適度活動、避免過勞及適當飲食,將可增進並維持自己的抵抗力。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舉步維艱 簡單復健改善足底筋膜炎            
 
圖3。(照片提供/劉耿彰)
圖1。(照片提供/劉耿彰;示範/蔡明倫)
圖2。(照片提供/劉耿彰;示範/蔡明倫)

文/劉耿彰 示範/蔡明倫

喜歡打槌球、跳舞的陳阿嬤最近一、兩個月走路時,足跟就會一陣刺痛,運動時,更是疼痛難忍,就連下床後,剛開始走路都會痛。她的腳底內側有一個痛點,讓她舉步維艱,求診後,才知道是罹患了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部最常見的疾病,典型症狀是早上起床走第一步時會最痛,多走幾步後,疼痛感會慢慢減輕,但如果走太久或站立太久,疼痛的感覺又會回來,甚至加劇。疼痛的位置因人而異,多數人是以足跟疼痛最明顯,但也有人的痛點位於腳心。

拉毛巾或弓箭步復健 可減緩

若症狀不嚴重,可透過休息加上物理治療,就可以有明顯的效果。患者可以自行在家中復健,例如先泡10-20分鐘熱水後,做「拉毛巾」復健,也就是用毛巾套住腳中間,兩手拉住毛巾兩邊往後拉(圖1),一次停留10至15秒,休息5秒鐘後,再繼續拉,共拉10至20回。

「拉毛巾」適合坐在床上做,身體背部緊靠著牆壁,可保持較佳的身體穩定度,以減少身體晃動所帶來的額外負擔。同時,這個動作可讓足底筋膜充分伸展,減緩疼痛,常拉可以增加柔軟度及小腿肌力,改善症狀,一般人也可以達到預防足底筋膜炎的效果。

另一個方法為「弓箭步」復健。弓箭步站姿,一隻腳在後側,膝蓋打直,腳掌貼地,身體向前傾,利用身體的重量,伸展足底及肌腱(圖2),然後再換另一隻腳。

還有一個伸展動作為「蹲跪姿」。跪姿,腳趾平貼地面,腳掌底面朝後,使腳足面往上立。此動作可達到伸展足底的深層肌肉(圖3)。這三個動作隨時可以在家中進行。

治療若無效 可尋求藥物治療

若這些治療方法都無效,除了口服止痛藥之外,醫師也會在患者足部的痛點打消炎藥,減緩局部疼痛;另外可做體外震波,緩解疼痛。

有一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若照X光,會發現在跟骨處長出骨刺,但與疼痛未必有絕對的關係。9成患者只要保守治療即可有很好的效果,只有少數因疼痛一直無法緩解,需進行手術治療。

若疼痛位置與骨刺相同,會順便移除骨刺,減緩疼痛,若局部發炎得很嚴重,則會將結締組織解離,並切除發炎的小神經,以減少病人的疼痛。

足底筋膜是從腳底到腳趾頭根部連接起來的扇形組織,其作用是維持腳部呈現弓形,使腳部有彈性,可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具有緩衝作用。

足底筋膜炎患者是因足底壓力增加,導致發炎,好發於需長時間站立或走路的職業,如老師、農夫或美容業等。因此若能減少足底筋膜的壓力,就可以減少發炎的機會,如穿上有緩衝墊的氣墊鞋、運動鞋等,或自己到醫療器材行或鞋店購買足弓支撐墊,放入鞋內。走路時,要注意不要走在太硬的地板上,也不要一下子走太多路,可以避免引發足底肌膜炎。(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肩頸痠痛 隨便亂喬恐致癱瘓            
 
▲頸椎術後X光照片可見植入物內固定良好。(照片提供/龔煥文)
▲頸椎術前核磁共振可見兩處椎間盤突出。(照片提供/龔煥文)

文/龔煥文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整天坐辦公桌,放假喜歡出去舒緩放鬆,遇到肩頸痠痛問題,常找人按摩或是去找傳統療法師傅「喬一下」。筆者每隔數個月就會接到因為不當按摩或民俗療法整脊沒喬好,造成頸椎症候群患者惡化的病例,嚴重者甚至造成癱瘓,民眾不可不注意。

頸椎症候群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因為老化造成椎間軟骨逐漸失去水分與彈性,大多數人並無症狀,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手腳痠、麻、痛、無力,嚴重的甚至無法行走。

患者初期可以經由藥物或復健改善狀況,但如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無效後,則需考慮手術治療。經由X光與MRI(核磁共振)診斷,並依據患者年齡,選擇融合手術或非融合手術。目前的手術安全性非常高,因為一般民眾對於手術存有疑慮,有時會延誤就醫時機,如果頸椎已經變形,不能拖延太久,因為如果變形壓到神經起水泡,開刀也無法挽救。

椎間盤突出頂到神經,如果保守治療無效,造成骨頭發炎,形成骨刺,便需要手術處理。但是臨床曾發現骨質疏鬆病人因骨鬆嚴重,根本無法在骨骼上注入植入物處理,只能放棄手術。

骨質疏鬆症一般並無症狀,所以民眾自己也不知道。趁年紀輕時,早點處理頸椎症候群也比較安全。

◎老化造成的頸椎症候群並無良好的預防方式,但是需請民眾注意下列事項:

●不要當「搖頭族」(劇烈搖晃容易讓頸脊椎狹窄更危險)。

●需找合格的復健醫師或專業整脊師調整脊椎,不要亂「喬」。

●儘量少轉脖子或甩頭讓脖子發出「喀喀」聲(常摩擦骨頭也容易發炎)。

●枕頭躺對位置(脖子下方比頭部更需要支撐),或選擇較扁平的枕頭(不要造成脖子負擔太重)。

手術實為不得已的方法,如果已經病況嚴重,實在不宜拖延;如果拖到手術也無法挽救,此病只會越發越嚴重,並無可逆性,提醒民眾把握治療時機。

(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頭族頸椎前傾 多伸展減壓            

 
▲使用平板電腦時,應找扶手靠著手臂,以便維持手臂高度。(記者林宜樟攝)
▲現代人經常使用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頭部前傾造成駝背,甚至肩頸長期痠痛。(記者林宜樟攝)
▲使用平板、手機後,可面向門框挺胸,胸部靠向門框,面部抬起,維持10秒,休息後反覆5次。(記者林宜樟攝)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現代人常使用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成為「低頭族」,但長期下來姿勢不端正,導致頸椎前傾,肩頸痠痛。物理治療師提醒,應抬頭挺胸縮下巴,維持姿勢端正,休息時做一些伸展運動,可減輕頸椎的壓力。

大林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蔡明倫指出,有一名女病患平時負責電腦文書,休息時智慧型手機不離手,與友人聚會拍照後,看照片時才發現,自己的頸部前傾,不但沒精神又不雅觀。

他表示,使用平板電腦,若姿勢不端正會往後突,類似駝背,頸椎自然往前傾。胸椎如同是頸椎的地基,地基傾斜,為了維持眼睛視線水平,脖子不得不往前,形成駝背、脖子前傾姿勢。

近來到復健科接受治療的年輕患者,有許多人是長時間低頭導致的肩頸痠痛,一開始可用伸展或揉捏痠痛肌肉,暫時緩解不適,但若姿勢不改善,就會愈來愈不舒服,發作頻率愈來愈高,長久下來,背會變駝,頸部明顯前傾,體態不佳。

蔡明倫建議,可先請朋友、家人幫忙由側面拍照,看出是否有頸椎前傾問題。休息時,可面向牆角,以雙手扶住兩側牆面,胸部靠近牆角,再回復,重複5次;面向門框挺胸,胸部靠向門框,面部抬起,維持10秒,休息後反覆5次;背靠門框挺胸,全身靠向門框,頭部、背部、腿部緊貼門框,維持10秒。另外如低頭伸展,頭側傾伸展都可加強肩頸肌肉。

蔡明倫也提醒,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時,建議找扶手靠著手臂,以便在不費力的情況下,維持手臂高度,避免成為低頭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易居家運動 改善冰凍肩

 
▲圖1(照片提供/黃巧雲)
▲圖3(照片提供/黃巧雲)
▲圖4(照片提供/黃巧雲)
▲圖2(照片提供/黃巧雲)

文/黃巧雲

許多人一遇到肩膀疼痛,直覺反應就是「我得了五十肩?」「我還不到50歲,怎麼會五十肩?」其實並非所有的肩膀疼痛都是五十肩。

五十肩又名「冰凍肩」或「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主要是因為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及手舉不高、無法梳頭、穿脫衣服等問題。

五十肩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還須搭配物理治療,利用熱敷、關節鬆動術、牽拉運動及電療等加以改善症狀。另外,搭配簡易居家運動,可加速緩解五十肩症狀。

◎緩解五十肩症狀的簡易居家運動:

●鐘擺運動:前弓後箭的站姿,身體彎曲讓五十肩的手自然垂下,手握裝水的寶特瓶,對側手可扶於桌子或椅子維持穩定,利用身體的前後擺動,自然帶動五十肩的手臂做出類似鐘擺擺動動作(圖1),可放鬆緊繃的肌肉、舒緩疼痛。

●正面伸展:坐姿,雙手平放於桌面、手心朝內,身體往桌面靠近,同時將雙手往前延伸(圖2左),至肩關節有緊繃感,可增加手臂抬高的角度。

●側邊伸展:側坐姿,五十肩的手平放於桌面,身體往桌面側彎、同時手往側面延伸(圖3左),至肩關節有緊繃感,可增加手臂側面抬高的角度。

前述正面與側邊的伸展運動,適用於手臂正面或側邊抬高角度小於90度的情況。每個動作停留10至15秒後,回復原來姿勢,每回至少20次,一天至少3回。

若手臂正面或側邊抬高角度能大於90度,則需改為爬牆運動(圖2右、圖3右),有助於改善肩關節沾黏。

●毛巾牽拉運動:雙手抓毛巾兩端,五十肩的手在下,另一邊的手在上(圖4)。五十肩的手在背後上抬到最高點後,以另一邊的手利用毛巾,協助將五十肩的手往上拉至肩關節有緊繃感(圖4),停留10至15秒後回復原來姿勢,每回至少50次,須注意身體不可前傾或是駝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腫痛勿輕忽 小心慢性關節炎            
 
醫師檢測小朋友的關節是否有問題;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非本文當事人。(長庚醫院提供)
幼兒的手部關節出現紅、腫、痛等症狀。(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青少年持續關節腫痛,小心自發性關節炎!

一名國中男生一個月前開始莫名全身關節腫痛,剛開始以為是成長痛、沒有特別在意;不料症狀越來越嚴重,開始發燒,還伴隨全身如刀割般腫痛,嚴重時連筆都拿不起來。

就醫檢查才發現,他的發炎指數非常高,診斷出罹患「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所幸及時就診,再拖下去還可能導致關節變形。

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疾病成因不明,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造成細胞發炎攻擊關節。臨床從1歲多的幼兒到高中生都有,高峰期發生在11-15歲。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指出,家長看到孩子手腳紅腫,很少會聯想到關節慢性發炎,多半以為是扭傷或撞傷,所以先帶孩子去國術館推拿、使用中草藥,還有家長以為孩子是成長痛,沒就醫。

這類小病患平均大約要經過120天(將近4個月)才被確診出來。以該名國中男生為例,也是經過一個多月後,出現急性發作,全身關節痛、發燒等症狀,才到急診就醫。

葉國偉也特別提醒,成長痛多半發生在晚上,時間不長,也不會紅腫熱痛。至於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除了關節腫痛之外,還有早上起床時,會特別僵硬的「晨僵」特色。

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患者接受治療後,約8-9成控制良好,使用最少量的藥物,即可維持症狀穩定,甚至可以不必用藥。

由於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患者有較高的血脂異常風險,醫師也提醒家長,及早診斷與治療,除了保護關節,更有助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膝關節疼痛 可能是內側腔室發炎所致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許多年長者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照X光可以明顯看出骨骼磨損程度、關節間隙的大小,但X光顯示的嚴重度與病人的疼痛度卻不一定成正比。

成大醫院利用超音波來評估膝關節炎,發現膝關節「內側腔室發炎」嚴重度與疼痛成正比,醫院直接在發炎部位注射消炎藥物或玻尿酸,能夠快速改善患者不適。

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吳柏廷指出,很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照X光,膝關節骨骼、軟骨磨損較嚴重的那一腳並不怎麼痛,磨損較不嚴重的反而較痛,近年來國際研究發現,退化性關節炎其實也是「發炎性」的關節炎,X光並不適合用來檢查膝關節炎疼痛與否。

成大醫院骨科團隊利用超音波檢查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發現膝關節「內側腔室發炎(積水)」嚴重度,與病人疼痛明顯有關,不論是否運動、活動,連休息都會痛,約80%~90%的退化性膝關節炎都是「內側腔室發炎」導致。

直接在發炎部位注射藥物 可改善

過去文獻提到的發炎指標「髕骨上積液」,則僅與運動時的疼痛有關,膝關節「內側腔室發炎」是超音波對發炎指標新發現的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發表。

吳柏廷指出,很多老人家久坐站起來的當下感覺無力、發軟,稍稍活動就能改善,是因骨骼、軟骨磨損,並非關節發炎所致,若是發炎,不論什麼姿態都覺得不舒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痛整合門診 揪出潛在病因            

Ads by Google
黃經理牙醫診所-台中市植牙 www.nyu.com.tw
美國植牙碩士 高品質植牙 植牙十大保證 終身享用
▲背痛整合門診由神經外科醫師林英超(右二)及中醫師、復健科醫師,共同為一位病患看診。(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下背痛是國人常見毛病之一,其中有10%可能有潛在病因,台中慈濟醫院有一名女病患吃止痛藥吃到腸胃道出血住院,神經外科醫師林英超從病情判斷非骨刺引發,經磁振造影檢查,是感染骨結核菌。

為避免病患常在不同科別四處求醫、延誤救治,台中慈濟醫院中西醫跨科攜手合作,11月起推出「背痛整合門診」。

根據醫師臨床經驗顯示,9成下背痛病患往往是因長時間姿勢不正確或動作習慣不良,引發腹部、背部、骨盆的部分肌肉緊繃、無力,慢慢累積成腰椎的壓力,導致下背痛,這類背痛只要調整姿勢,經復健強化肌肉,便能改善,不需要特殊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其餘一成病患可能有潛在病因,幾乎所有的病都可能出現背痛的症狀,包括全身性感染、脊椎或背部外傷、退化,背部肌肉扭傷或是體內其他器官病變,例如泌尿道感染、肝病、肝衰竭,也有轉移性腫瘤引發的疼痛,如肝癌、前列腺癌或癌症的轉移等。

林英超指出,門診曾遇過腦部血管瘤破裂、腦部腫瘤,或頸椎嚴重骨刺導致下半身無力,而引發的背痛,還有女病患背痛數月後無力抬腿,吃止痛藥吃到胃出血住院,從她在床上翻身就會痛且行走困難,判斷並非骨刺引發,可能是脊椎感染或腫瘤,經磁振造影檢查,確診是骨結核菌感染。

林英超強調,這些都須由經驗豐富的醫師判斷、進一步檢查,甚至多科共同會診,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背痛整合門診」目的就在避免這類情形,結合西醫專長症狀治療及診斷、復健科輔助,中醫配合調理體質,並用推拿手法給予即時幫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跑風行 挑對跑鞋「足」要緊            

 
(照片提供/黃駿翰)

圖.文/黃駿翰

近年來,路跑在國內風行,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場盛事,甚至為了讓路跑更有趣,還會有不同主題,像是螢光夜跑或是多彩多姿的Color Run,彷彿就像一場嘉年華,吸引更多人加入,成為一種流行,但造成足底膝蓋不適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因此,挑選一雙合適的跑鞋很重要。

穿錯鞋 容易足底膝蓋不適

跑鞋不外乎是要保護雙腳,提供足夠支撐,減少衝擊,如果鞋底太薄,反而會讓足底直接吸收力量的衝擊,造成日後發炎、疼痛等;在市面上,許多琳琅滿目、訴求美觀或功能的鞋款百百種,價錢也可以從一雙幾百到上萬都有,以下提供幾個基本選鞋的依據。

●黃昏挑鞋。夜間下肢部分會因為一整天的站立,循環原因會造成腳略大一些。

●現場親自試鞋。不同廠牌甚至型號,同樣尺碼的鞋子,穿起來或許會略有不同,兩隻腳或許也有大小不一的問題,請依據大腳優先原則,不要委屈自己的雙腳;鞋子挑選大小,腳伸進去最裡面,大概只能留一根手指可進去的大小,並在現場穿著走動數次,感覺舒適與否,因為足部在站立和行走時是會有變化的。

●大部分東方人的前足較寬,很多國外知名品牌所設計的跑鞋,因為針對西方人足型所設計,楦頭相對於國人容易較小,這樣在跑步的時候,腳都被擠成像雞爪了,力學傳遞就不會漂亮,也因此容易造成壓力集中,導致日後足部不適;所以穿上鞋子,腳趾要在裡面捲曲活動看看,看看是不是有足夠活動空間。

●捏捏看後足跟(圖1),看是否夠穩固,可以穩定足跟不亂跑,可以的話,輕輕地扭一扭鞋子,看是否容易捲曲變形,如果一扭就像抹布一樣,所提供的支撐就會不足;鞋子也要摺摺看,看是否會坐落在鞋子的前1∕3處(圖2),通常在跑步推進期,前足會彎曲55度以上(圖3),所以鞋子此處過硬的話,會不利於推進,也較易造成疼痛。

●大部分跑鞋都有吸震功能,但還要注意是否在前足和足跟有相對高度差,建議鞋子挑選足跟要帶點鞋跟,鞋跟建議高度在2-3公分之內。

●跑鞋不建議太重,太重會造成長距離跑步時額外的負擔,也要能通風,長時間下來,流汗加上溫度, 鞋子很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最好也要有兩雙鞋可以替換。

現場親自試鞋 足跟要捏捏看

每人的腳不同,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標準鞋」,只有穿過才知是否合適,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要隨手拿一雙鞋,就貿然上場或運動。每款鞋類的功能不同,或許短時間不會察覺,但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足部負擔。

現在也有人流行裸足的概念,訴求回歸自然,的確在裸足跑步時,會提供較多刺激,使足弓有機會增強訓練,但現在放眼望去,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柏油路和水泥地給鋪滿,加上如果運動時間過長,反作用力和壓力的過度集中,反而易造成膝蓋和足部傷害,如果已有不適症狀的患者,更是不建議使用此方式去跑步;如果要用這種方式,建議在安全的草地、泥土地、甚至較有彈性的PU跑道,循序漸進,慢慢增加訓練時間。

腳為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不僅離心臟最遠,行走、站立時需要承擔身體的重量,腳的鍛鍊及保養相當重要,可以預防衰老、促進健康,因此挑選一雙適當的跑鞋,藉由腳的每一步,可帶給我們更寬廣的視野和體魄。

(作者為台中榮民總醫院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姿勢不良 最常導致肩頸痠痛            

 
肩頸痠痛是上班族最常見的問題(記者洪素卿攝)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台灣上班族長年工作「加量不加價」,換來的卻是「一身痠痛」?最新調查顯示,台灣近8成的受訪上班族目前面臨身體痠痛不適,其中,又以肩頸痠痛最常見(見右上圖,記者洪素卿攝),推測主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工作姿勢不正確。

這項「上班族痠痛指數大調查」,是由萬金油業者委託,在10月上旬進行的網路問卷調查,總計回收1060份問卷。結果顯示,近8成(78%)受訪上班族表示目前身體常痠痛、疼痛或不舒服。其中,「肩頸痠痛」佔了半數(50%),其次是「背部痠痛」(13%)、「肚子痛或胃脹氣」(13%)、「肌肉緊繃疼痛」(9%)及「關節疼痛或扭傷」(7%)等。

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簡文仁指出,「姿勢不對」、「用力不當」、「肌力不足」、「久滯不動」及「勞勞不休」等「五不」是導致上班族痠痛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肩頸痠痛的人大多數是「3C痠痛症候群」,其原因多是因為長時間上網低頭,或是手肘懸空滑手機、滑平板電腦,長時間姿勢不對,加上平時缺少鍛鍊,頸部和肩膀的肌肉力量原本就很差,因而導致肩頸痠痛。不過,要解決痠痛問題,不是貼了痠痛貼布就有用。

簡文仁指出,貼布等可以短時間舒緩不適症狀,卻不能治本。上班族要遠離痠痛,一定要做到「放鬆」、「按摩」、「伸展」及「強化」4件事。

按摩的方法不論是捏、揉、按、壓、拍都可以,只要用力適度、不要傷害身體即可。

伸展則是試著拉開原本緊繃的部位。若要強化頸肩肌肉,最簡單的方法可以先用力聳肩,然後放鬆,或是雙肩往前、往後活動都可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當低頭族 小心腰痠背痛上身            

 
應隨時注意姿勢,避免過度低頭、彎腰;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王致統)

文/王致統

「為什麼我的腰跟脖子好痛,半夜常痛醒、一彎腰就痛?」隨著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的人也越來越多。主要是頸部跟腰部脊椎神經出現壓迫的症狀。

這類病人最常抱怨:「我又沒有搬重物,也沒有受傷,怎麼肩膀越來越痠?腰越來越痛?」最大的原因還是長期姿勢不良。

很多病人常表示:「以前也是這樣過日子,為什麼沒事,現在就發作了?」原因在於這類疾病多是漸漸發生、慢慢破壞。以往因還未破壞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因身體年輕,組織間隙比較大,還有一點「本錢」可揮霍,但是這樣的優勢很快會隨著年紀增加越來越少,等到脊椎彎到一定的程度,壓迫到神經,痠、麻、痛、無力感就接踵而至。

西醫治療多以吃止痛藥跟復健牽拉為主,但是常有病人抱怨,有吃藥就不會痛,但一停藥就痛;至於復健牽拉往往要很久的時間才見效,而且即使好了,復發率仍極高。

其實這類疾病要達到療效持久,重點還是維持骨頭的架構正常。人體的脊椎能夠直立不歪,一方面除了脊椎本身的骨密度要夠外,另一方面脊椎附近的軟組織包括肌肉、肌腱的韌帶張力也要足夠,才能將脊椎固定在正確位置。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骨頭的強弱緻密,要靠腎氣來充盈,而筋的彈性與韌度則要靠肝血的濡養。現代人長期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容易造成肝腎虧損,再加上缺乏運動鍛鍊,症狀當然就反覆發作,難斷根。

避免過度低頭、彎腰 維持正常作息

要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除了消炎止痛、脊椎復位外,更須對脊椎附近的軟組織作鍛鍊,加強附近肌肉肌腱韌帶的強度;另外可在治療過程中,補肝腎,如六味地黃丸加上杜仲、續斷、雞血藤,不但可以提高療效,更可降低疾病復發機會!

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對脊椎的不當使用,避免過度低頭、彎腰,並且維持日常生活作息正常,才是遠離疼痛的不二法門!(作者為新北市三重麗水堂中醫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吃蜂膠恐反惡化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50歲的陳老師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27年,右手更因嚴重變形,導致手筋腱斷裂開刀治療,上課寫字都劇痛難耐,一度連蹲廁所都非常吃力,吃了20幾年的類固醇,整個人腫成麵包超人。直到3年前,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免疫標靶療法,生活品質才改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不明,在台灣約有10萬名病友,男女比約1:3,尤其好發於中老年女性,若不及早治療,恐致關節嚴重變形、心臟病變,然而病程漫長,患者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並監測病情。

魏正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可使用免疫標靶療法,減少類固醇與消炎藥的副作用,免疫標靶是針對不好的免疫分子,不影響正常細胞。不過,缺點是價格昂貴。

此外,有病友以為關節常疼痛,只要提升免疫力就可改善,便購買許多蜂膠產品,沒想到服用一個多月後,病情反而惡化。魏正宗提醒,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免疫力不足,而是免疫功能失調,一旦提高免疫力,免疫細胞攻擊自身的情況反而更嚴重。

他提醒病友,過度增強免疫的保健食品不要過量攝取,包括靈芝、冬蟲夏草、蜂膠和巴西蘑菇。此外,飲食少油、少甜、少鹽、少脂肪及少酒和咖啡,並多攝取魚油、亞麻仁油、橄欖油及藻類等不飽和脂肪酸,多吃綠色蔬菜增加葉酸。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脊膜外粘黏分離術 減輕腰椎痛

記者何宗翰/新竹報導

一名曾接受多次腰椎手術的76歲男性,下背持續性嚴重疼痛,無法久坐、久站,有時痛到連坐著吃飯都有問題,以藥物和復健治療都沒用,他決定到疼痛門診求診,接受腰椎硬脊膜外粘黏分離術,6個月後疼痛減輕50~60%,如重獲新生。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主任龔家騏表示,研究顯示,脊椎硬脊膜外粘黏的發生,和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手術後引發的發炎反應有關,患者會發生重複性由背痛傳到大腿或小腿的神經根痛,粘黏嚴重情況每增加25%,神經根痛的風險就會增加2倍。

龔家騏表示,脊椎硬脊膜外粘黏神經分離術,是在患者施以局部麻醉藥物,以X光機輔助,從脊椎薦椎裂孔或椎間孔,導入可調整方向的導管,再注入顯影劑分辨出粘黏處後,利用反覆輕微剝離的方法,將粘黏地方的神經分離出來,減輕神經因粘黏造成的壓迫,最後注入減緩神經發炎的藥物。

龔家騏說,患者需住院1到2天,若無感染、脊椎血腫等併發症,即可出院休養;對於術後下背痛的患者,在3個月內接受分離術治療,約9成以上可達到緩解,一年內治療也可達5成以上。

龔家騏指出,脊椎手術後下背痛是常見的問題,嚴重時會明顯影響生活及工作,在經過藥物、復健等保守性治療後,若一般侵入性疼痛治療效果有限時,脊椎硬脊膜外粘黏分離術是可考慮的治療方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善姿勢多運動 低頭族遠離痠痛            

 
▲圖4。(照片提供/林佳葦)
▲圖2。(照片提供/林佳葦)
▲圖3。(照片提供/林佳葦)
▲圖1。(照片提供/林佳葦)

文/林佳葦

動作示範/吳忠錡

你是否曾在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腦等3C產品後,覺得肩膀痠痛、脖子刺痛、僵硬,甚至頭痛欲裂?長時間彎腰駝背、低頭聳肩等不正確的姿勢,或乾脆把筆電等放在大腿上使用,會使我們的「龍骨(脊椎)」受傷!

龍骨是支撐我們身體的重要骨頭,當脊椎受到不適當的壓力,會造成肩頸與上背肌肉不平衡。症狀輕微的可能造成疼痛或僵硬感,像是肌膜炎、肌肉緊繃、頸因性頭痛;若姿勢未及時矯正,長時間累積傷害,嚴重者會造成椎間盤突出、脊椎骨刺、胸悶、手麻無力等症狀。

●第一步:不當低頭族

改善肩頸疼痛的當務之急是改善姿勢。用抬手方式把電子儀器放在視線水平處,取代彎腰駝背,同時訓練手臂力量,但也要記得適當的休息(圖1)。

◎以下是改善肩頸疼痛的動作,每日做3到5回:

●第二步:檢查姿勢

盤腿而坐於鏡子前,吸氣時,右手高舉過頭,注意不要聳肩(圖2);吐氣時,延伸右手與側腰,注意從鏡子檢查,頭必須在脊椎的延伸線上,不聳肩,並從側面檢查,耳朵與肩膀要在同一直線上;換手再做一次為1回合。

●第三步:擴肩不駝背

趴著並放置小枕頭在肚子下方,避免腰椎壓力過大(圖3)。吸氣時,把肩胛骨內縮、向屁股方向滑動,上手臂留在地板上,讓胸部離開地板,頸椎與胸椎成一直線。吐氣慢慢回到地板上。

●第四步:直升機旋轉,轉開胸廓

盤腿而坐,吸氣往天花板延伸長高(圖4),吐氣向右旋轉到極限後,身體轉回來一點點,再吐氣向右旋轉到角度極限,重複3次後,身體回到中間。換邊再做一次為1回合。

此為建議的運動,若問題仍無法改善,仍建議尋求骨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協助。

(作者為台南學善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