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靈修,情緒,自律神經,精神,身心症,躁鬱,心理壓力,睡眠,恐慌 (4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動症用藥不應被污名化
 
高淑芬醫師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美國耶魯大學 流行病學博士
本會顧問
 
         近日由於安親班老師私自給予學童非經醫師處方的藥物,經由多家媒體不適當地以聳動不實的標題和內容轉移焦點,污名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過動症)學童藥物治療,將數十年來經衛生署核准治療過動症的管制藥品(利他能)與「毒品」、「古柯鹼」等字眼畫上等號,造成學童、家長及老師的疑慮與困擾。對於一位近二十年來致力於過動症臨床醫療及研究的醫師,我有以下的分享:
 
(一)     過動症的學童一定要藥物治療嗎?
         若一個學齡期的孩子被嚴謹的臨床診斷確定是過動症,且其症狀在學習、人際互動以及家庭方面造成明顯障礙,就必須考慮藥物的治療,以增進腦部的執行功能,也有助於行為治療的效果。
         臨床上,我會在第一次門診衛教個案及父母有關過動症的知識,並提供針對過動兒親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鼓勵個案試著改變,若還是做不到,就需要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基本上至少要半年到一年左右,再進一步臨床評估是否需要繼續藥物治療。
         最近媒體所報導的藥物治療,指的是短效型的methlphenidate(利他能)。利他能已經被核准且使用於治療過動症數十年,也是健保規定的第一線用藥,和其長效型(專思達)的療效和安全性,已經過數百個研究證實;另一類核准的藥是:思銳,已在台灣使用三年,這兩種藥物不管在國內外,都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能有效改善注意力、減少衝動和過動、增加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認知功能。用藥的副作用,主要是以胃口及睡眠的影響為主,建議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服用何種藥物。
 
(二)     過動症和藥物治療不應被汙名化
         門診時,常會聽到孩子說他「不想吃藥,因為藥很苦」,或「我會忘記吃」、「帶藥去學校很麻煩,藥很小顆會不見」、「一吃藥同學會說你是過動兒,有人吵架就會說是我引起的,東西不小心壞掉了就說是我碰過的」,所以他們經常不想吃藥。因此門診醫師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給予情緒支持,協助了解藥物對他們的幫忙,並且教導他們一些溝通或社交的技巧,讓他們不只能接受自己的症狀,也可以增進別人對他的瞭解。社會上不正確的報導以及對過動症的誤解,已經將這些小朋友污名化。由於社會大眾對過動症的知識不足,傾向將他們和「不學好」、「故意的」、「偷懶」、「壞小孩」這樣的字眼畫上等號。另外,從孩子的對話,治療用藥是不會有藥物濫用的情形。簡單來說,服用藥物會有濫用的情形,吃了很欣喜愉快,會不停地找藥,吃更多量的藥。這樣地將第一線用藥利他能污名化,將之與「毒品」或「物質濫用」畫上等號,實在非常不適當。
         這些錯誤的報導更進一步污名化過動症學童,使他們從小有個陰影,誤認自己是吃「古柯鹼」或「毒品」長大,讓原本坎坷、充滿挫折和被歧視的人生旅途雪上加霜。所以,我們必須尊重過動症孩子的人權,也要尊重他們接受正確治療的權利。
 
(三)   藥物治療就夠嗎?
         單純的藥物治療能促進腦部功能,然而完整的治療必須結合醫療、家庭和學校共同照護。我們不僅要瞭解、支持他,提供一個讓孩子能專心、且溫馨的正向的環境,父母也應有正確的親職教育技巧,學校應在學習上做個別化的調整,包括:資源班教育、社交技巧、溝通團體治療訓練以及個別心理諮商等。同時,老師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經由老師主動的教導,可帶領全班發揮同儕互助的精神,不僅有利過動兒正常快樂地成長,也是給其他孩子難得的學習機會。
 
(四)    過動症學童出國讀書就沒事嗎?
         確實有些父母因孩子在校不能適應,考慮將孩子換到一個對ADHD比較瞭解的歐美國家,認為這樣他們較能適應環境。
         我最近也看到一篇投稿,文章中有相當多的對教育制度和老師的指責,甚至有較極端的論述:「沒錢的就留在台灣吃利他能,有錢的就到國外去不用吃藥。」在我20年的臨床經驗裡看到數千個過動症的孩子,目前我也有20位左右門診的個案因為過動症的關係而出國讀書,但我認為其實出國讀書不能夠完全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瞭解的是,在台灣就我以健保資料的分析,一直到2007年之前學齡前的孩子也只有1.2%的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其中同時還包括一些智能不足或自閉症的孩子。若是純粹一般智能正常的孩子可能不到1%的比例,這個數據不到我們盛行率7%的1/5。其中被診斷出ADHD的孩子,大概60%有接受藥物治療,這樣的比例是比歐美國家都還來的低。就我門診的經驗,這些孩子如果因為過動症出國的話,至少剛出國的第一、二年,大都會回來台灣繼續拿藥,即使到美加之後,可能不到一兩個禮拜,老師就看出這些孩子有過動的情形,而馬上要其進行藥物治療,且學校對治療也有很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其實,歐美國對藥物治療家比我們的觀念更先進。
         我們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是需要改善,老師對這方面的認知或處理的方式也仍有進步的空間。但絕不是沒錢的就留在台灣吃利他能,其實如果孩童仍有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他們就算到了國外讀書,也是需要繼續治療的。
 
(五)    過動症學童、父母、老師需要被尊重與支持
         關於最近媒體的報導,我個人覺得孩子生病了,不論是他自己本身,或是其父母及教導他的師長都面臨了相當大的壓力,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知識及治療,並不是被污名化。這些報導不僅汙名化了這些學童,甚至指責這些父母,好像父母因為有這樣的小孩而得負起所有責任。雖然整個教育制度需要改善,但對於老師辛苦的教導也應是被鼓勵而不是遭受指責的。
         反過來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並不是任何單方面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大眾的責任。一個過動症的孩子若接受適當的治療,將來對他自己本身和整個社會會有相當多的貢獻。如果因為這樣錯誤的報導而被污名化,使孩童沒有獲得正確的治療,或是因為污名化而造成這些學童被排斥,或讓他的父母老師被指責,整體而言,這樣的情況對於這一群過動症的學童是相當不利的。
         我看著這些孩子長大成人,看到他們因為治療在他們人生中產生巨大的改變。我實在不願意見到一個協助過這麼多的孩子蛻變成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幫助他發揮潛能的藥物被污名化。當然,任何藥物都有其副作用,但是當我們需要藥物的時候,特別是這些藥物都經過嚴謹的研究認可和監督管控,還是應該善用這些藥物作為來協助過動症學童的重要的一環。
 
<<資料來源:赤心會訊第33期第6~7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及行為治療

                                                                     高淑芬/台大醫院主治醫師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常見且治療效果不錯的兒童神經精神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狀,家族聚集傾向、長期追蹤研究和藥物治療效果已確立  ADHD 的診斷效度。造成 ADHD  的原因目前雖然沒有定論,但是基本上研究發現主要的問題是來自腦部前額葉的功能異常,造成孩子有不專心、衝動、坐不住、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等問題,而目前並不認為社會或家庭心理因素會造成  ADHD,但和 ADHD  的症狀嚴重度、持續度、長期癒後以及會不會發展出其他情緒問題等是有關的。台灣國小、國中生有ADHD的盛行率約5~10%,這些學生是需要被幫忙和治療的。

     ADHD的治療需多管齊下,經由父母、學校、社區和醫療共同合作,來幫助孩子。目前在治療方面,研究已清楚地顯示 ADHD  的治療是以藥物和行為治療為主,但行為治療需配合藥物治療的效果才會顯著。即使在最近一個由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和教育部所主導,嘗試想推翻行為治療無用論,而提出的  MTA(Multimodel Treatment Study of Children with  ADHD)獨立試驗發現,單純ADHD的個案,其藥物治療和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效果是一樣的,純粹只使用行為治療並不具明顯效益。然而若合併有憂鬱、焦慮、品行或物質濫用的問題,則必須合併藥物和心理、行為治療。

     在決定使用藥物治療 ADHD  患者前,首先要確定診斷,而診斷應求嚴謹,未達診斷標準者,可給予行為治療和親職教育。但若確定為  ADHD,除非患童年齡太小或是核心症狀不明顯、尚未造成老師的抱怨和學習困擾外,否則幾乎均建議使用藥物治療,而劑量及治療所需時間的長短則因人而異。原則上,愈低年級(一到三年級)開始治療愈好,因為對孩子而言,早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自信心及責任感,對未來的影響深遠。

     ADHD的第一線用藥是中樞神經興奮劑;第二線藥物是某些抗憂鬱劑;第三線用藥則是α-2 協同劑,如  Clonidine;最後一線則是抗精神病藥物。中樞神經興奮劑和Atomoxetine是唯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用於治療ADHD,目前台灣僅有中樞神經興奮劑的Methylphenidate(MPH)。MPH  被證實可以明顯改善注意力、過動和衝動症狀及社交技巧、人際關係和學業的表現,研究也證實 MPH 可以明顯改善腦神經心理功能。MPH  雖然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但長期的研究顯示其並不會造成成癮,反而能顯著地減少將來物質濫用的發生率。

     短效型MPH(藥效持續僅約3~4小時)在台灣使用於治療ADHD已有數十年,而為了改善短效型MPH所帶來的不便和低服藥順從性,長效型MPH於92年11月在台上市,其療效可以持續  12  小時,方便早上服用一顆即可,減少患童需要在校或下午需要自行服藥所帶來的不便和親子的衝突。一般來說有70%~80%的ADHD患童對中樞神經興奮劑是有效的,其他約25%的患童可以考慮用其他藥物治療。MPH主要的副作用包括:20%  左右的孩子有胃口減少或想吐的感覺,極少的比例會抱怨胃痛、頭痛、頭昏;若晚上太晚服藥可能會影響睡眠,大部分這些副作用在服藥約一到兩個月後就會慢慢消失。MPH  對體重和身高幾乎沒有影響,就臨床個案而言,若明顯影響到胃口,可能會選擇更換其他類藥物、以非藥物方式治療或嘗試在週末不給予  MPH。台大醫院的長效型MPH對短效型MPH的藥物試驗,發現兩者均顯著地改善ADHD的症狀,而改善的幅度以長效型MPH較明顯,後者並未出現較多的副作用。長效型MPH維持穩定的血中濃度和其方便性,增加個案和父母的滿意度。美國FDA通過的第二個藥物Atomoxetine目前在台灣尚未上市,此藥可以提供治療ADHD的另一種選擇,適用於同時併有不自主抽搐症或其他情緒問題的ADHD患童。

     基本上藥物可以幫助孩子從生理上增進注意力、穩定情緒和組織能力,父母應配合藥物治療,以行為治療的原理,教導和協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習慣,並且增進社會技巧,使這些適應性行為內化成習慣。親職教育和學校的輔導教學是行為治療最重要的環節,父母、老師對ADHD的瞭解,不再錯怪孩子,知道孩子是需要幫助的,給予孩子最適當的協助和治療,是治療ADHD的第一步。治療ADHD,藥物和行為治療是缺一不可的,不要因為對藥物的誤解而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也不要認為反正吃藥就好了,而不改變自己的親職技巧,或錯失行為改變的機會。

(本文作者為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專長:精神醫學 / 兒童心理及發展學 /  流行病學。本基金會顧問。)

<<資料來源:赤心會訊第16期第5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動兒是被遺忘在黑暗角落的一群,需要您愛心的關懷!

徐煥清 /  赤子心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小五的阿泰長的一副聰明可愛樣,但在碰到老師問問題時,常衝動搶答,老是答非所問,也老是急乎乎的大叫:「等一下,等一下,  等我從大腦把字找出來……」。 另一個過動症又兼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應試時很困難,他常說:「 怎麼會這樣呢?這個字我每天寫考卷都有看到,我怎麼不會  ?」

國二的韋韋是ADHD患者,有時生起氣來,甩書包丟桌椅,激動莫名,常被請去學務處,被記的過永遠比他田徑賽跑得的獎還要多的多。  一個月中他媽媽到校陪讀幾天是常事,還時常老師一聲令下:「把孩子帶回去管教兩個禮拜再來……」。

有些老師反應:
過動兒喜歡當糾察隊指出別人的缺失,卻忘了同學沒做好的事情,他自己卻連做都還沒開始呢!有些過動兒,說話常不經大腦,容易跟人起衝突,不易承認錯誤,找藉口避重就輕,情緒起伏大,他自己自處不易,同學更不知道何時會招惹到他,以致人際關係一直拓展不開。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雷莎修女曾說:「愛就是在有需要的地方看見自己的責任。」

自民國90年初,赤子心教育基金會立案服務「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親師生,四年多來,我們深刻了解感受著患者親師生的困境與需求,我們頃所有可能的努力給予關懷與協助。然而,我們沒有財團或企業固定的贊助,我們的財力物力人力均缺乏,但我們不氣餒不退縮。這一千多個日子中,我們積極策辦了共近兩百場的讀書會、父母成長團體、關懷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研討會、個案研討會、ADHD宣導講座等等能幫助患者親師及社會大眾正確認知過動症的大小型活動;也不定期的舉辦ADHD患者本身亟需的專注力訓練、社交技巧訓練、學習策略、情緒管理等等團體或課程,協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成長課題並開展優勢。來電諮詢或尋求資源的電話,每天均在6~10通以上,累計服務次數已高達兩萬通以上。自民國91年起,更在台北市勞工局的指導與肯定之下,運用永續及多元就業方案的可貴人力,走入校園進行過動兒戲劇體驗營宣導活動,至今演出已近300場,宣導人次更累進達台北縣市國中小階段師生數的1/3以上(七萬左右),可謂宣導成效卓越。

陪著ADHD師生孩子一路辛苦走來,我們有欣慰更有沉痛的不捨。欣慰的是,我們的努力讓過動家族有了凝聚與共識、知能也提昇了;不捨的是,並非自己所願更非家長管教不當為主因的ADHD患者,受先天生理疾病影響,明顯學業低成就、社交適應功能受損,他們既純真卻又總在狀況外的人生筵席並不討喜也不快樂甚而自信低落。其父母師長有1/3的比例,也在長期的教養無力及被不當指責的壓力下,焦慮抓狂甚而引發身心疾病或婚姻破裂。

孟瑛如教授曾說明,「生理因素雖然是造成過動症的主要原因,但是種種的不利環境因素,也使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引發不良反應,產生惡性循環。過動兒因為本身症狀的問題,常不受家人、老師或學校同學的喜歡,而因為成績差、適應不良、會使他們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對於自己動個不停、闖禍常被責罵,更會有無力感、滿腹委屈,因而容易有憂鬱的情緒或向外攻擊的傾向。生理因素引起種種問題,但環境與心理因素的不利,都會使症狀更嚴重。」

陳政雄醫師亦指出,「在臨床上常發現過動兒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一直都被誤解以為是家族方面有隱疾或者父母親管教不力或家庭功能不彰等原因所造成,以致讓家長很難啟齒。當我們的社會已經慢慢朝向社會福利邁進的同時,別忘了ADHD的兒童及青少年是生病,是須要有持續的專業的醫療協助或教育措施,才可能會穩定及得到改善的。」

榮總呂俐安臨床心理師認為,「ADHD患者的合併症---70%有學習障礙&低學業成就,15%至75%有情緒疾患,30%有焦慮症,30%到50%有攻擊行為或品行疾患、態度對立、法律問題,70%低自尊、低挫折忍受度或人際困難。為避免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造成衝擊,早期治療與適切協助阻止過動兒併發症是極為最要的社會防治工作。」

基於醫師學者及臨床實務工作者發出的警訊,赤子心教育基金會深知對過動家族環境的改善工作刻不容緩,更深知對成長中的過動兒童及青少年若未能被適切協助的負面影響將至鉅,是以,我們期冀結合社會資源,致力為終將走入社會發揮生產力的ADHD兒童青少年畫更精緻有效的全方位環境改善計畫;更將致力為教導或教養過動兒心力交瘁不已的親師們,提供優質的自我成長的改造策略。

然而,我們深知我們的心力太有限了,董事會中幾位家長幾位社會愛心人士的財力傾注,在四年多後已愈愈沉重。全人全方位的社福關懷照護大工程,關乎每位患者就養、就醫、就學、就業的精進落實的願景,實非少數個人所能成就。他們需要藉由社會大眾的協助及教育的力量導入正軌。但是像韋韋一樣被校園拒絕,而被遺忘在黑暗角落的過動兒卻比比皆是。

我們需要您的關心與捐助!
過動家族需要您的了解與協助!

被公認幾乎是物理學代言人的「愛因斯坦」,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患者,當2005年全世界為他同步點燈,紀念其相對論對人類的貢獻的此時,台灣100位中就有3~5位,值得我們培育成下一位充滿創造力的愛因斯坦的過動兒!

<<資料來源:赤心會訊第17期第2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父母親職諮商輔導

王意中 /  臨床心理師

《前言》

回首八十二、三年在選定過動兒做為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時,當中的決定有著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乃是這群孩子的行為表現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這種可塑性讓心理學的知識,有著很大的揮灑空間,同時也意涵著很大的挑戰。

而這種可塑性,也透露出一種訊息。當這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受到父母、老師及其他重要他人的協助、訓練或治療,則其行為的預後往往有著很明顯的正面改善。反之,當這群孩子如果未受到適當的處理或協助,則很容易衍生出後續的行為及情緒等問題,讓孩子的問題更形複雜,父母的壓力亦更加沉重。

在長期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父母諮商及互動中,常常會發現父母們往往背負著滿腹的疑惑與焦躁的心情,面對著孩子無法掌握的行為問題,常常不知所措,同時顯現出力不從心的挫敗感。雖然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問題,主要來自於生理因素,但父母管教態度的良窳與否則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問題的程度,是往好的改善還是往壞的方向退步。是以行為改變技巧的運用及必要時藥物的輔助,對於孩子行為的修正具由很大的決定性效果。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問題是跨情境,而家庭、學校、醫療就像三個環層層層相扣,特別是親師的溝通與互動品質,關乎孩子的行為處遇能否改善至鉅。

《方式》

為提昇父母親職管教的效能,由臨床心理師以面對面會談方式,提供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父母,專業的親職諮商輔導服務。

《輔導重點》

一、 協助家長正確地認識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身心特質,及可能衍生出行為、情緒、人際及學習等相關問題。

二、 協助家長有效地觀察孩子的優勢及弱勢能力,找出孩子問題行為的心理學解釋,並適時提供家長問題行為的相關處理策略。

三、 協助家長有效進行親職管教,及行為改變技巧的運用。提供父母有效的親師溝通建議,使得孩子在校能夠獲得適當的學習環境。

四、運用心理學、心理病理學、心理衡鑑及心理治療等專業知識與技巧,評估個案的需求,適時提供家長心理諮商專業服務,同時亦評估個案的需要,以協助家長進一步安排或轉介至相關醫療院所,或專業諮商機構進行心理諮商輔導、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等。

<<資料來源:赤心會訊第17期第6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逢佳節倍憂鬱 多點關心少遺憾

▲有些人對於特殊節日特別敏感,容易感到孤單,身邊親友要多關心;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  陳羿行 )

文/陳羿行

20多歲的何小姐(化名)從橋上跳下,卡在河流淤泥中,被路人發現救起送醫,經檢查,幸好只擦傷無大礙,但她精神恍惚、喃喃自語,反覆念著幾個名字,會談後才知她家住南部,一人北上工作,失業比領薪水的日子多,過年想回家卻覺得沒面子,越想人生越無望,因而跳水輕生。

特殊節日常特別敏感

患者有憂鬱症病史,雖曾治療,但心情煩躁時就有人生無趣的念頭,尤其過年過節,更顯孤單無助;與何小姐一樣有過年倍感憂鬱的患者不少,過年前後求助身心科患者特別多,剛喪偶、失戀、失業、經濟壓力大者尤其觸「節」傷情,若不能及時紓解,家人又未察覺,患者就可能一時想不開尋短,讓人抱憾終生。

患者經會談、安排短期住院後,給予藥物及心理治療,病情改善許多,也有了笑容,心理師鼓勵她打電話回家,結果她最擔心被瞧不起的事並未發生,家人鼓勵她好好治療,希望可以儘早團圓;有家人支持,她的病好得更快。

目前所知,憂鬱症成因包含先天體質與後天壓力等誘因,隨著工商社會發展,生活與工作忙碌,家人間互動越來越少;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重要節日前後,即進入情感性疾患的不穩定期,特別是憂鬱症,最易在此時復發。若家人不在身邊,沒有人可以即時發現異狀,安排或提醒就醫,易生憾事。

憂鬱症透過抗憂鬱藥物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通常一個月即可改善。

當情緒狀態恢復時,看事情就比較不會鑽牛角尖,可以減少負面的一些想法跟看法。在嚴重的憂鬱下,就像戴了有色的眼鏡,看事情的觀點通常會有偏差,更加惡化原有的低落情緒,如此的惡性循環就更容易出現想不開的念頭。

關心是治療心病良藥

關心是治療心病的良藥。主動關心身邊的人或是不在身邊的親人特別在節日時,就算不能見面,也可以電話、簡訊、電子郵件表達關心,讓他們感受到有人陪伴。一個關懷就能有效溫暖人心,減少遺憾。(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對壓力源對症下藥

文/吳娟瑜

每個人有不同的壓力源,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壓力的時候,不見得清楚「壓力源」從何而來?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壓力源?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壓力源?還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壓力源?

心理因素

1.和家人關係緊張

2.同事之間有誤會

3.自認工作能力不足

4.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5.其他

生理因素

1.睡眠不足

2.營養失調

3.體力不佳

4.有些病痛

5.其他

環境因素

1.住家狹窄、空氣不流通

2.辦公室太遠、交通不便

3.交通紊亂阻塞 5.社會氣氛緊張

4.天氣陰雨潮濕 6.其他

不管是心理因素、是生理因素,還是環境因素的壓力源,這其中還可以有許多細部的分類,值得我們找對真正的壓力源來對症下藥。

正確辨識壓力源 才能撥雲見日

有些人不開口,光看他的臉龐就可以發現他的壓力有多大,奇妙的是,有的人在短時間內,彷彿陽光乍現,陰霾盡失,立刻看到一位開開心心、喜樂分享的人;也有的人彷彿困在壓力鍋裡,總是愁眉不展、唉聲嘆氣。

我的壓力呈現在我的臉上前後有30多年之久,這麼說好了,當我把自己不同階段所拍的照片拿出來比照時,我看到了歲月的痕跡,也看到壓力最真實的呈現。

25歲的我,人生的壓力剛開始出現,面容是單純無知。

35歲的我,家庭、婚姻的壓力讓我失去自我,面容多了一抹憂愁。

45歲的我,渴望從層層壓力中破繭而出,終於到美國留學,面容多了一些笑意和堅定。

55歲的我,改善了壓力源,面容增加了自在和從容。逐漸撥雲見日的我,終於弄懂原來我身陷各種壓力中:

■角色的壓力

我是女兒、太太、媽媽、姊姊、女性主管、女性部屬……,究竟哪一個角色要放在前面?哪一個角色要放在後面?當壓力來臨的時候,我可以躲在「自己」這個角色裡喘口氣嗎?

■性格的壓力

由於我的個性保守又多慮,使得一件事在做判斷、做決定時,往往拖了好久仍在考量中,這無形中擴大了壓力的威力,反而讓自己不好受。

■成長的壓力

我多麼渴望勇往直前,做一個有用的人,可是什麼是我的未來藍圖?什麼是我最大值的展現?往往在一片迷茫困頓中,壓力就又出現了。

拒絕逃避 勇敢面對就對了

面對壓力時,一般人有3種處理模式,每種模式又造成不同的結果。

Flight(逃避)→形成「惡性壓力」→因為排斥或拒絕面對,問題愈滾愈大。

Fight(對抗)→形成「良性壓力」→問題不是問題,問題是「挑戰」,想辦法解決就好了。

Free(自由)→形成「零壓力」→問題完全不存在,在轉念之間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身心靈是全然的自由。

在我追索自己壓力源的過程中,若要立刻做到「零壓力」,老實說,這是有年齡上、歷練上的困難度,但是後來當我學習到逐漸從Flight(逃避)轉向到Fight(對抗)時,果然從擔心害怕、毫無未來的情境中,開始逐步往曙光閃亮、希望無窮的感覺中前進了。

■角色的壓力

我選擇「先做自己」,再做女兒、太太、媽媽……說也奇妙,立足點對了,平衡感就出現了。

■性格的壓力

我選擇學習「勇敢堅強」的性格表現,果然人生風景開始光鮮明亮。

■成長的壓力

我選擇「個人成長」也帶動「家人共同成長」、「帶動部屬成長」,結果是大家一起改變,一起進步,再也沒有互相牽絆、彼此拉扯的現象,這個過程雖然時間拉得長,但一切是值得的。

所有壓力源 都是生命中的寶物

當我們選擇對的態度來面對壓力,勇敢的去對抗,壓力會逐步縮小,同時能找到更具體的壓力源來正視它、改善它。

你有找對自己的壓力源嗎?

你有正確地辨識自己的壓力源嗎?

你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路嗎?

沒錯,面對它,你就掌握壓力源了。

背對它,壓力源就來掌控我們了。

別怕,就是朝向它、探究它、調整它、感謝它、珍惜它,所有的壓力源都將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寶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過大 硬漢難當
▲仙茅
▲仙靈脾

文/王致統

景氣不佳的現代,上班族加班、熬夜,應酬幾乎已是例行公事,然而在這種「日也操,暝也操」的情況下,久而久之身體也容易出現許多問題,其中一個最令男性朋友無地自容的就是勃起功能障礙,也就是俗稱的陽痿。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有將近30萬名男性有這方面的問題,而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正常的陰莖要能勃起,必須在荷爾蒙、神經、大腦,還有血液循環的完美配合下才會發生,當然這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出現勃起困難,但是有一群人往往接受許多的檢查都正常,但是得到真正要「提槍上陣」時,卻是無功而返,這就是心因性陽痿,也就是許多壓力大的男性朋友勃起困難最常見的原因。

目前對於心因性陽痿的真正原因仍不清楚,但推測很有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或是過於疲倦,導致自律神經混亂,使得身體睪固酮的分泌量降低,進而影響到陰莖的勃起。

中醫認為,陽痿是跟肝、心、脾、肺、腎皆有相關,其中心因性陽痿與心、肝,有相當大的關係,因為過大的壓力更容易出現「憂思過度」、失眠或是情緒壓抑的情形,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肝鬱,或是心火式微,導致宗筋痿軟、夢遺、早洩。

◎中醫治療需辨症論治:

●肝氣鬱結:病人多性格內向,心理壓力較重,鬱怒不伸,日久易影響肝臟疏導的功能,導致肝血運行失暢,不能灌溉宗筋,症狀多舉而不堅,難行房事;治則宜疏肝解鬱,方用柴胡疏肝湯加減。

●肝經濕熱:多見於酗酒熬夜之人,日久易濕熱內蘊,下注肝脈,而致宗筋血流不足,常見陰莖痿軟,小便餘瀝不盡;治則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心脾兩虛:病人多思慮憂愁,傷及心脾,而致君火式微,日久無法制約相火,導致遺精、早洩,陽道不振;治療宜健脾養心,定治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

中醫治療陽痿絕非一味補充或是提高體內荷爾蒙的濃度,尤其是壓力性陽痿的病人甚至荷爾蒙濃度都是高於正常,過度使用壯陽藥,反而容易讓這類病人出現早洩的情形,透過辨症論治,一方面恢復身體氣機的運行,另一方面,降低病人的壓力感,讓身體機能可以正常運行,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方法。

中藥裡的仙茅、仙靈脾都有壯陽效果,但服用過多容易上火早洩。

(作者為台中天祈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罹癌心情鬱卒 精神科門診能協助

文/劉貞柏

罹癌患者得知罹癌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問題就是:「我還可以活多久?」但醫師也很難回答。其實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我還可以活多久?」而是「我可以用剩下的時間做什麼?」 

患者往往因為不知「還可以活多久?」也不知道「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做什麼?」有人擔心小孩子沒人照顧、有人擔心家裡沒錢用,想東想西,最後心情變差,悶悶不樂,就像得了憂鬱症一樣。有些家屬便把患者帶到精神科門診求助,希望能讓患者「心情好起來」。這時精神科門診醫療能提供的協助如下: 

●消除或降低身體不適症狀。

以失眠為例,罹癌患者大多得知病情後,便整天待在家裡的沙發上「休養」,目的是保存體力。白天熱量消耗降低,連帶晚上也容易失眠,進而影響日夜規律作息。

晚上睡不著,白天也頭腦昏沉,注意力分散,精神逐漸耗弱。若能積極治療失眠,可恢復作息。

●確認癌症相關的個人醫療資訊。

許多患者由於情緒低落、心神不寧,所以對於相關醫療資訊掌握度極差。對於切身相關的癌症病理分期、推估預後、追蹤計畫等,一問三不知。若藉由醫師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訊的整合,可提供更清晰、明確的醫療資訊。 

● 充分告知患者家屬相關的治療訊息。

除了患者本身,配偶跟患者家屬也需要了解接下來的治療訊息。有些患者的家屬由於工作忙碌,無法長時間陪罹癌患者就醫、交換醫療決策意見,或許可以透過醫師提出邀請,整合資訊,偕同患者,告知家屬。 

●整合醫療相關如社會資源等。

相關社會資源的提供與否涉及社工師專業,例如癌症跟患者的健康狀況是否達到重大傷病、殘障給付標準,以及是否需要列入長期追蹤關懷名單等,若能適時轉介,整合資源,以備不時之需。 

●安排後續回診與中、長期治療計畫。

以上所列或可由家醫科醫師替罹癌患者作整合規劃。但若另外牽涉到憂鬱症及相關中、長期心理治療等議題,可由精神科醫師協助,讓患者安心、家屬放心。(作者為竹東榮民醫院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影響呼吸 慢慢深呼吸調適

文/林永芳

陳女士罹患肺癌,因呼吸衰竭,進行氣切後,曾經嘗試脫離呼吸器,最後仍然失敗。我們觀察到,當再接回呼吸器時,她的呼吸次數高達每分鐘35到40下之間,不同於正常人的呼氣加上吸氣每分鐘約12至20下,她也抱怨吸不到氣,使得陳女士使用的呼吸器也快變成呼叫器,不時發出警告聲!可是當她的心情較緩和時,呼吸就比較穩定了!

陳女士除了本身肺疾病外,似乎容易緊張,無法調整自己的呼吸方式,需要一台小電風扇對頭吹,才不會覺得熱,當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又會覺得頭痛,因此在她出院後,選擇使用居家型呼吸器。

盧先生因車禍導致顱內出血,經神經外科醫師開刀後,恢復清醒,但躁動不安情況,即使機器全力輔助,呼吸速率仍然無法緩慢下來!因李先生不是肺病因素,快速拔管成功。可見得不需依賴插管呼吸的病患,身體對於這種違反自然的外加給氣是排斥的,心理上也不舒服。 

◎呼吸受到壓力的影響,包含以下情形:

●生理性壓力:

當胸腔內的壓力小於外界空氣壓力,氣體進入肺部,造成吸氣,反之胸腔內壓力大於外界壓力,氣體排出肺部,造成吐氣。呼吸會受到神經及化學機制的控制。當平靜呼吸時,每5到20分鐘,身體也會自然引發深且強的呼吸來預防肺塌陷。

●心理性的壓力:

精神壓力大導致失眠或自律神經失調病患。本身可以透過呼吸與神經互相調節來達到身體平衡。如: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化;呼氣時,副交感神經較活化。

●治療性的壓力:

利用外加壓力來做呼吸治療,如:吸氣時的支持壓力來撐開呼吸道,使氣體能進入肺中;持續性氣道正壓用來改善新生兒肋間內縮、呻吟,或是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吐氣末正壓則用來克服阻力,使呼吸道不致坍塌。

呼吸是身體與氣體的交流,良好呼吸是速率慢及深層的,而非過度換氣。一旦覺得壓力大,可以慢慢深呼吸來調適練習,讓自己感覺舒服即可。

(作者為呼吸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尋求協助 恐慌症不可怕

文/鍾玉琪

您曾經感到突然心悸、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或暈倒嗎?

40歲的陳先生(化名)曾深受前述症狀所苦,變得不敢獨自開車、騎車及出外,擔心自己會在路邊暈倒而無人協助送醫。他到醫院求診時,醫師告訴他,生理檢查結果一切正常,身體不適的原因可能為恐慌發作,因而轉介給心理師,進行評估及治療。

初經歷恐慌發作的患者常懷疑自己罹患了潛在生理疾病,欲釐清病因,多有求助數個科別經驗,包括心臟內科、胸腔科、家醫科、神經內科,甚至急診等。往往被告知生理檢查結果無異狀後,患者常感到驚訝,才尋求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協助。

恐慌發作的經驗對患者而言,像一場災難,失去了獨處或出外的勇氣,像是被隱形的監牢囚禁,想回到生活的軌道卻備感艱辛,也因此經歷恐慌發作的患者常伴隨有明顯焦慮、心情沮喪的現象。 

◎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恐慌發作?

在解釋恐慌發作的認知模式圖中,負向生活事件為促使恐慌發作因素,當患者生理、心理焦慮敏感度高,遇到生活壓力或環境氣候變化時,易出現身體症狀(例如:呼吸心跳加快、易暈眩及冒冷汗)。

此時,患者常因深信「這是危險警訊的想法」,進而感到更加緊張,加劇身體症狀的嚴重度及不適感(例如:呼吸、心跳變得更快),引發恐慌發作。有了初次的恐慌發作經驗後,更易促使患者的恐慌症狀再發。

理解恐慌發作的心理、病理後,患者常覺得如釋重負,有較多的信心及動機面對症狀,接受治療,也不再進行非必要的生理檢查。

當然,接受治療不代表患者完全不再經歷恐慌發作,而是習得如何因應症狀,增加控制感,降低發作的機率。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與治療師就其擔憂恐慌發作的想法進行澄清,修正認知,討論有效因應壓力及轉移注意力的策略。同時,結合腹式呼吸訓練調節呼吸及心跳速率,降低生理緊張程度,達到緩解身體症狀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配合醫師臨床處置下,多能大幅降低恐慌發作的機率,回歸原先的生活。其實只要願意面對,恐慌症狀不可怕。(作者為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家醫科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酒抗憂鬱 可靠藥物幫忙

文/黃偉俐

知名藝人Makiyo與日籍友人酒後毆打「運將(計程車司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根據研究,喝酒跟暴力之間其實並不是一種直接關聯的關係,而是和4個因素有關:

●因喝酒造成腦部認知功能(思考、判斷)的障礙。

●原本的挫折或憤怒情緒,因喝酒降低了腦部的抑制,進而失控。

●周遭帶有挑釁或刺激的訊息。

●社會文化因素允許,或認為酒後亂性有其合理性。

Makiyo或許清醒時並不是一個暴力的人,但是個性較為直爽,尤其對於酒後亂性,甚至打人不以為意。雖然可能和其成長背景與周遭朋友有關,但是酒精成癮的問題,以及腦部容易在酒精作用下喪失抑制功能,並影響認知功能,才是毆人事件發生的主因。

任何酒癮的人想要擺脫酒帶來的行為與健康問題,必須了解並承認酒精確實已經造成問題,尋求專業的協助與親友的支持,改變生活的習慣,建立替代喝酒的嗜好與娛樂,以度過長時間的戒斷期,建立對酒精的自制力。

戒酒時,可能出現戒斷症候群、焦慮或憂鬱,可以使用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來幫忙。

睡眠障礙經常是酒癮患者喝酒的藉口,其實安眠藥不是問題,喝酒才是。任何藉口都代表酒癮患者並沒有真實了解,並承認酒精造成的問題,希望這個事件可以增加大家對酒後行為的了解,並幫助身邊的酒癮患者。

(作者為北市黃偉俐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躁鬱 容易受傷

高雄市五甲區快樂心靈診所醫師陳豐偉說,憂鬱症和躁鬱症都是現代人常見精神疾病,前者缺乏自信,後者則容易被激怒,若是更為嚴重的「共病現象」,也就是同時有不同精神疾病,更要多關注其精神與情緒變化。

陳豐偉說,罹患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患者,很容易被傷害,家人除了耐心,更要有同理心,避免太過直接的批評、刺激、傷害到患者自尊,「不能讓他們覺得沒面子」,例如失業者,就要避免提到工作相關問題。

陳豐偉說,家人的關心不能造成患者壓力,例如和他們談論壓力時,須站在他們的角度,引導他們講出問題所在,千萬不要有質疑語氣。他建議,若病情嚴重,應鼓勵、協助他們到精神專門診所持續就醫,千萬不要未經診斷就自行停藥、停醫。(記者童涵旎)

搬到新家5天 砍死妻再跳樓亡

鑑識人員在現場採證,研判男子從陽台跳樓自殺,妻子遺體不久後也被發現。(記者童涵旎攝)

 

〔記者童涵旎/高雄報導〕高雄市大寮區1名罹患精神疾病的男子,昨天上午在家中以菜刀砍死妻子,行兇後將妻子遺體放在床邊,用棉被蓋住,隨後自己從6樓住家陽台跳樓身亡;住家附近的醫院證實,兇嫌曾去就診,醫師主治項目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但兇嫌有無按時就診、吃藥,家屬並不清楚,警方將調查是否因停藥而發作失控。

 

高雄市林園警分局昨上午7時許接獲報案,指稱大寮區1棟民宅有人跳樓,死者頭顱破裂、氣胸、右腳有骨折情況,送抵醫院前已無生命跡象。

 

菜刀砍妻 刀刀見骨

 

警方逐層訪查,確定死者是住6樓的40歲男子;警方破門後,在主臥室發現1具被棉被蓋住的女性遺體,死者是他的40歲妻子,背部與手臂滿是見骨刀傷,頭顱左側被削掉1塊,右肩頸處刀傷則是致命傷,警方並在浴室找到已被清洗過的行兇菜刀。

 

警方調查,兇嫌家大門被3張椅子堵住,顯然兇嫌阻止別人進入,至於椅子是殺妻前就堆上去,還是殺妻後、自殺前才堆放不得而知。

 

被害妻子的母親、胞妹認屍時泣不成聲,胞妹說,父親剛過世,清晨6點才和姊姊約好要去殯儀館祭拜亡父,沒想到通完電話才1小時就接到噩耗;兇嫌的家人也哀痛欲絕,老父母不敢相信獨子以如此激烈手段殺媳後自殺。

 

老父稱獨子有病

老父說,兒子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先前發作時頂多摔東西,沒見過他有激烈暴力動作,想不透他怎麼會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和妻子生命,兒子原本是貨車司機,幾年前疑因精神疾病無法再工作,這幾年和妻子都靠打零工維生,經濟並不好。

 

老父說,兒媳原本和他們同住,21日才搬到新租屋處,沒想到才5天就發生憾事,兒子不多話,和父母互動不多,所以對兒媳的情況也不是很了解。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快走90分鐘 遠離憂鬱症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研究顯示,中、老年婦女每天快走累積超過90分鐘,可有效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平日看電視時間過長者,可能因為少動,有略高的憂鬱症風險。適逢連續假期,專家建議民眾應多出外走走,不要宅在家、呆坐電視機前。

董氏基金會指出,一項針對美國中年婦女進行的研究發現,經常運動且少看電視的婦女較不易得憂鬱症,該研究幾個月前已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此研究以近5萬名中年婦女為對象,排除與憂鬱症相關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等干擾因素後發現,每日運動90分鐘以上,比運動10分鐘以下者,憂鬱症風險低20%;此外,每天花3個小時以上看電視者,比很少看電視者,被診斷出憂鬱症的風險高12%。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儘管該研究不能證實看電視時間過長和不運動會導致憂鬱症,但是少躺沙發、多活動,的確有助於發展自信和自我控制感,也會增加血中腦內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這項研究與過去許多研究呼應,運動是有助於舒緩憂鬱情緒的,多走動走動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有助於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詹佳真提醒,老人家不愛走動,可能是反映出憂鬱情緒徵兆,值得多加注意,鼓勵他們多出去走走。

葉雅馨建議,對於真的非常愛看電視的人來說,不如一邊看電視,一邊作健身操或抬腿等定點運動,不失為權宜之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人打氣 紓解轉換職場壓力

文/謝遠達

2008年的金融海嘯過後,景氣復甦緩慢,許多機關團體或是公司行號,均面臨人力成本的壓力,導致職場人員裁減,職場工作量驟增,放無薪假,或者是薪水縮水。在過度競爭及職場生態中,許多人,特別是資深人員,難免會心生轉換跑道的念頭。然而,卻又會害怕職業轉換後,可能將面對更大的壓力,諸如新工作不如預期、經濟新困境等,因而猶豫不決,左右躊躇。

◎職場生涯轉換通常發生在幾種狀況:

●被派遣公司或老闆解僱或解聘。

●自己因生涯規劃,別有安排而決定離職。

●對現有的工作環境不滿、有怨,或長期缺乏成就感而自己提出離職申請。

對於第一種狀況,一般人在事前或多或少應會感受到老闆、上司或同儕的不友善、挑剔或敵意,乃至於被要求加重工作負擔,減少津貼,放無薪假,最終解僱或解聘。

第二種情況的當事人常較為年輕,對於事業前途較有主見,對自我能耐亦較具把握,遇到「水深火熱」的職場困境,敢跳脫現況,勇敢尋找新的職務,對新工作充滿挑戰,亦充滿熱情和信心。

至於第三種情況,則是長期處於同一單位,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但又因家庭、經濟、工作能耐、心情與體力等各種因素,充滿矛盾、猶豫,最後迫於無奈,申請離職。

無論上述何種情況,當事人在轉換職場生涯的過程中,就算找到新工作,甚至就職後,心理和精神上,仍會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此一不確定感,端視當事人的性格特質和因應能耐,有所不同的影響。如未能善做處理,很可能導致焦慮、緊張、憂鬱、躁鬱的不良情緒,作息紊亂及產生睡眠障礙。

此外,當事人的家屬也會同時面對職場生涯轉換帶來的低氣壓,因而造成家庭氣氛不良,頻增衝突、摩擦,身心俱疲,遠離家庭原有的安定與幸福。

此時此刻,面對職場生涯轉換,家人的支持更加重要。具有來自家庭的打氣與鼓勵,職場生涯轉換的壓力自然就會減少許多,而猶豫不前的心情,也會轉化成當事人的勇氣和信心。(作者為衛生署旗山醫院精神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期性肢體抽動 讓人睡不好

文/鐘苑菁

週期性腿部抽動症  (簡稱PLMD)是在睡眠中才會發生。患者常因腿動而輕微甦醒卻不自知,這會導致一個晚上每小時數十次的睡眠中斷。但因不自覺,隔日白天就是整天精神不濟、昏昏欲睡。

目前真正的病因不明,推測與多巴胺系統分泌有關。

週期性肢體抽動是入睡後,大拇指及腳背向上彎曲,並伴隨著膝及髖關節彎曲的連續性動作,每次動作持續約0.5到5秒,可能間隔20到30秒會再發作下一次,但此動作是以週期性、斷斷續續的方式呈現,並非連續性一直抽動,所以有些病人一個晚上可出現數百次這種動作;有些患者的手臂也會出現週期性肢體抽動,因而使睡眠斷斷續續,導致失眠或白天嗜睡。週期性肢體抽動通常在睡眠第1及第2期發生。

此外,貧血或有腎臟病的患病比例也較高,隨年齡增長,發病率就愈高。這類病患到門診求診常因枕邊人不堪其擾,發現另一半的腿抽筋或床舖規律性的振動,才帶患者前來就醫。

週期性肢體抽動常見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但也可自己獨立發生。大多數患者的首選藥物為多巴胺促效劑。若首選藥物療效不理想時,可考慮使用二線的benzodiazepine或三線的opiate等藥物。

週期性肢體抽動在引起失眠或嗜睡的病因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目前神經內科醫師已可透過「多層次睡眠檢查」檢查出病患是否罹患週期性腿部抽動症,早期治療,挽回良好的睡眠品質。(作者為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睡眠技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低落 尋求適當方法改善心情

文/ 彭心怡

美國著名歌手惠妮休士頓猝死的新聞,讓不少歌迷感到錯愕,沒想到隔天竟傳出資深藝人鳳飛飛罹癌過世的消息,更讓歌迷傷心不已。

當有失眠或嗜睡、感覺失去興趣或喜樂、出現疲勞或失去能量的感覺,或突然改變飲食行為及出現思考或專注力減退等症狀時,可能就需要尋求適當的方法或管道來紓解自己的憂鬱情緒了。

其實憂鬱並不可怕,找到適合自己的改善方法才是重要的。以下提供幾項幫助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舒緩憂鬱情緒的良方:

●改變認知思考:透過具體陳述的事件,找尋憂鬱的原因。例如將「我很難過」的想法改變成「我很難過,因為聽到這麼多藝人去世消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我想可能是訊息來得太快,我還沒有心理準備,或許找朋友們聊聊,心情可能會好一些。」

改變慣有的認知思考,對降低憂鬱、調節身心是個不錯的方式。

●適度運動:找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每日30分鐘,不僅可增進肺活量,同時肢體上的伸展腦部活氧量也會增加,有助調節情緒。

●聽輕柔音樂搭配腹式呼吸:負向事件若不斷在腦中徘徊,很可能加重憂鬱的症狀,因此若能轉移注意力在音樂的旋律上,並搭配穩定的呼吸,能暫緩憂鬱的產生。

●按摩、泡澡促進血液循環:泡澡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讓身體透過血液循環下獲得放鬆。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香味海鹽或精油於熱水中,透過呼吸與嗅覺的引導下紓解情緒。

●閱讀紓壓心靈小物與書籍:若能選擇一本你有興趣的心靈讀物,不僅能從中找尋調節憂鬱的良方,同時也能達到安定心神的結果。

若憂鬱症狀持續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可至醫院精神科尋求醫師協助,同時透過心理諮商晤談,更有助於憂鬱症狀的緩解與改善!(作者為台北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眠藥風險 病患勿過度擔心

文/黃偉俐

今年1月份英國一篇醫學文章探討安眠藥使用者的死亡與罹癌率,跟未服用的同年齡對照組相比,1年內只使用18顆以下的安眠藥,其死亡風險會增加3.6倍;1年內使用18到132顆安眠藥,死亡風險會增加4.43倍;使用132顆以上者風險會增加5.32倍。

這個研究是在美國做,主要是社經地位較低的病人,最常用的安眠藥是Zolpidem(即使蒂諾斯類藥物)。這種死亡風險增加情況和安眠藥種類並沒有太大關係,但和病人年齡有關,風險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尤其是75歲以上的病人。

假如這研究很嚴謹,一定可刊登在很好的期刊,並引起矚目與熱烈討論,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研究方法先天上受限外,最大的問題是結果悖離常識上的直覺。

1年18顆相當於1個月吃1顆半安眠藥,單這樣就增加死亡風險3倍半,而且是在短短2年半的追蹤期內,這一點都不合理。

有兩個很大的問題,第一是安眠藥使用組的身體狀況遠差於對照組,即使用統計方法加以修正,依然留下很多疑點;第二是這些病人到底是哪些死因變高?是意外?自殺?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呢?文章並沒有任何說明。絕不可能是任何種類的死因都上升,或許真正有問題的是低社經階層使用安眠藥者,其身心或家庭狀況較差。

至於致癌率,其風險只略微在高劑量組增加30%左右,應該也是研究方法與樣本的問題。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使用安眠藥者應該不用擔心藥物安全的問題,但是長期的使用安眠藥物絕不是大家所樂見,也應該是醫師努力的方向,所以:

●要有信心跟決心處理失眠問題,而不是矛盾與擔心。

●及早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而不是隨便找一個醫師開藥就好。

●即使專科醫師也可能輕忽失眠的診斷與治療,必須提醒醫師,而不是習慣成自然地拿藥就好。

●自己該做的功課要努力,像養成睡眠的好習慣,放鬆練習,而不是將責任都丟給醫師。

●政府與精神科學會應攜手面對百萬計的失眠人口,而不是放任藥物隨意開立。(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身心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支持網絡 釋放身心壓力

文/陳秋坪、王志中

從今年2月開始,除了大大小小的國家考試,還有國營事業的獨立招考,以致許多人摩拳擦掌,希望能求得「鐵飯碗」。問題是僧多粥少,難免會有壓力,造成皮質醇(腎上腺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大量分泌。

長期下來,除了增加內臟脂肪量、損害肝和胰臟功能,也會傷害大腦神經細胞,若發生在海馬迴,記憶和學習能力皆會受到不良影響。若要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就需從容面對壓力。

◎美國期刊《大腦新知》(Brain in the News)針對壓力,提出與壓力共處的幾點建議︰

●多與朋友、家人相處︰向朋友、家人抒發心事或尋求建言,不僅可以幫助你釋放壓力,也可以轉移注意力,一個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對心理健康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擴展交友圈如擔任義工、參加戶外活動、或交友團體都有助於開放心胸、宣洩壓力。

●從事自己熱愛的活動︰有時候壓力來源只是單純覺得自己時間不夠,此時,若將自己的時間好好規劃,或可從中擠出一點時間做些喜歡的活動如聽音樂、做手工藝品。

●嘗試放鬆技巧︰包括冥想、瑜伽、打太極都有助於放慢呼吸、心跳和集中心力。

●規律運動︰不管是和朋友出去散步,或是參加健身房課程,都可以幫助你放輕鬆、關掉壓力反應。

●睡眠充足︰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睡飽飽才能更冷靜面對壓力。

●健康飲食︰新鮮水果、蔬菜、和低脂蛋白質都可以幫助你擺脫壓力。

●保持感恩的心︰保持正面態度、常存感恩的心都可以讓你在筋疲力盡之際,快速補充能量,重新再戰。

●開懷大笑︰笑可以減輕壓力的不良效應,如減緩心跳和呼吸速率、肌肉放鬆等。

●求助專業︰若認為壓力已經嚴重影響自己的健康,求助專業人員才是上上之策。(作者分別為高雄雙螺旋感統復健研究中心治療師、高醫復健科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然異常自信亢奮 躁鬱症作怪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一向按時上課且含蓄內向的男大學生,突然不愛上課,獨自環台玩透透,且主動與陌生人攀談,對課業超有信心,認為自己有能力獲得諾貝爾獎,還超修學分多到離譜。異常行徑引起老師及家長不安,帶他去精神科治療,原來罹患躁鬱症。

成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嵐婷表示,躁鬱症較常發生在20到30歲年輕人身上,追溯其病史,通常在高中時期就有跡可循,只是被忽略。

李嵐婷指出,躁鬱症是僅次於精神分裂症的重症,必須仔細評估病史,花時間對照平時與異常時的差異,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躁鬱症也不同於重度憂鬱症、輕型情緒障礙症、焦慮症、適應障礙症、精神分裂症,因此社會上常將一般的情緒焦慮、憂慮、暴躁、易怒等情緒不穩情形說是躁鬱症,其實是不正確的。

李嵐婷透露,曾有躁鬱症患者一次刷爆4張卡,買名牌包、珠寶、服飾,就算尺寸不合也照買,就是無法克制其購物行為,但經治療後,情緒穩定,患者就醫時,還極度不好意思,要求醫師不要告訴她,她在發病時做了什麼瘋狂的事。

李嵐婷表示,國外曾花近13年追蹤14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患者有53%的時間無症狀,32%的時間處於憂鬱期,躁期9%,同時處於躁鬱期6%;罹病與遺傳有關,也與內分泌變化等有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變化大 當心躁鬱症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學習壓力調適和放鬆技巧,有助於穩定躁鬱症病情。(記者葛祐豪攝,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

最近天氣陰晴不定,當心躁鬱症找上身!

高雄凱旋醫院醫師劉仁儀指出,近來天氣變化大,氣溫忽冷忽熱,正是躁鬱症病情容易變化的時候,門診個案有增加趨勢。

30歲的「小方」前陣子剛失業,心情低落,出現失眠、胃口差、不愛說話、不理人的情形;一星期後,「小方」出現180度大轉變,心情變得很好,說話滔滔不絕旁人難以打斷,且內容誇大,強調自己被某高科技公司延攬為總經理,還列出許多未來工作計畫。

原本內向害羞的「小方」,更到街上搭訕年輕漂亮的女學生,表示要和她們交往結婚,甚至刷爆信用卡購買近百萬元高級轎車,家人這才驚覺事態嚴重,送往凱旋醫院精神科就醫,診斷證實罹患了情感性精神病,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

劉仁儀表示,季節交替時,躁鬱症病情容易變化,特別是春季到夏季、秋季到冬季;因「小方」的情況較嚴重,需要住院並搭配情緒穩定劑、情緒安定劑等藥物治療,症狀通常會恢復穩定,但仍需按時服藥,搭配清淡飲食及規律生活作息,尤其要避免通宵或熬夜,因為只要一個晚上睡不好,就可能誘發躁鬱症。

根據一項追蹤躁鬱症長期預後的統計結果:15%患者復元情形很良好,45%療效完全但會有週期性復發,30%療效尚可但有部分殘餘症狀,也有週期性復發,10%預後較差而呈慢性化病程。醫師提醒愈早治療,痊癒得愈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