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靈修,情緒,自律神經,精神,身心症,躁鬱,心理壓力,睡眠,恐慌 (49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又煩又累 好好呼吸吧

郭育祥(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簡易腹式呼吸
貓式呼吸

文/郭育祥

現代人大多數在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女性朋友上一秒是獨立自主的上班族,下一秒馬上變身成為三頭六臂的媽媽、媳婦;男性朋友上一秒是獨當一面、呼風喚雨的主管,下一秒馬上變身成為趴在地上,陪孩子們玩遊戲的大玩具。

我們使出渾身解數,企圖滿足每一個人,包括自己。這樣的生活,聽起來好有壓力。

壓力不可避免,總是會帶來焦慮情緒。

我常聽到患者說:「好焦慮,郭醫師,我可以用吃來解決焦慮嗎?」大快朵頤的確能帶來好心情,我也不反對適度品嘗美食,紓解積累的壓力。但前提是:你能控制得宜,不傷害身心。我知道,上班族常常靠大吃一場來解除壓力,可是,美食往往換來肚子上那一層又一層、你很想遮掩、害怕不小心跑出來的肥肉,對健康也是種負擔。認真分析起來,靠吃來解除焦慮,不算是個聰明的方法。

解除焦慮的方法很簡單:呼吸吧!好好呼吸,就會放鬆,就能趕走焦慮。

倘若,你此刻也跟我的那些患者一樣,瞪大著眼睛,對「呼吸能趕走焦慮」這個說法充滿懷疑,不妨試著身體力行,看看呼吸怎麼趕走你的焦慮。

<趕走焦慮呼吸法1>簡易腹式呼吸 安定交感神經

「為什麼深呼吸可以趕走焦慮?」其實這和自律神經有關。

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它們分布於全身各處,從頭到腳都可以見到自律神經的蹤跡,兩者相互保持平衡,以維持人體內部的恆常。當我們情緒緊張、焦慮時,交感神經會過度興奮,而交感神經與呼吸密切相關。因為吸氣時,交感神經較活絡;呼氣時,副交感神經活絡。因此,焦慮時我們的呼吸總是又快又淺。

既然我們知道焦慮是因為交感神經太活絡,那麼想要減輕焦慮,自然要想辦法讓交感神經安定點。怎麼做?用腹部呼吸,順著原本的呼吸節奏,加長吐氣時間,氣吐得越慢越好。

透過呼吸,我們可以告訴交感神經:嘿,別這麼緊繃。只要適度增加呼氣的時間,就能有效舒緩過度活絡的交感神經囉!

Step by step:

用鼻子自然吸氣。站著或坐著皆可,但別刻意改變你的呼吸節奏,吸氣。

把空氣吸到肚子裡。發揮一下想像力,想像你把空氣吸到肚子裡。這時候,請務必鬆開你的橫膈膜,別讓它卡住呼吸。建議一開始花4秒鐘的時間吸氣(你可以試著將一隻手放在肚子上,感覺吸氣時,肚子隆起。做到這一點,你就成功了)。

噘起嘴巴,慢慢吐氣。吐氣是趕走焦慮的重點,建議一開始花4秒鐘的時間吐氣。噘起嘴巴是為了讓你能清楚控制自己吐氣的速度,別吐太快。

拉長時間。習慣了腹式呼吸後,你可以試著拉長吸氣與吐氣的時間,比例為一比一。例如,花5秒鐘吸氣,5秒鐘吐氣。反覆幾次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心跳似乎減慢,情緒也回復平穩,不再那麼焦慮了。這代表,你已經能夠用呼吸趕走焦慮了!

往後,若發現自己情緒不怎麼穩定、莫名其妙心浮氣躁、明明沒有人惹到你,心頭卻有股怒氣想要發洩時,記得:用腹部呼吸,加長吸吐時間。

<趕走焦慮呼吸法2>貓式呼吸 讓自己出走

在要爆炸的時候,幫自己安排個假期,到海邊躺在椅子上,聆聽海浪的聲音;到山上站在山頂,俯瞰腳下美景,實在愜意。在一段長期焦慮緊繃過後,能離開令你焦慮的情境、環境是最好的,不過這也是難度最高的。

能怎麼辦呢?我會建議你,暫時從規律的生活中游離。你一定會說:「可是,我沒時間出走啊!」其實,出走是一種狀態,出走真的不需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家的客廳、你家的書房、你家的任何一個小空間,就可以讓你出走囉!

例如,在家裡找一塊小空間,活動活動筋骨,透過身體的引導及恰當的呼吸,例如貓式呼吸法,來緩和自己的情緒。暫時脫離忙碌的生活,就是一種出走。

Step by step:

1.四足跪姿。手掌、膝蓋貼地,手臂、大腿和地板呈直角,肩膀、脖子放鬆。

2.慢慢吐氣,將背部拱起,頭放在雙手之間,眼睛看著肚臍。

3.吸氣,回復成原來跪姿(步驟 1)。

4.吐氣,頭頂指向天花板,提起尾骨,使背部呈凹陷形。

5.重複動作5分鐘。

學會了這個動作,你會發現,趕走焦慮並不難,你也會發現,辦公室桌上待處理的文件、家裡洗碗槽裡待洗的碗盤、洗衣籃裡待洗的髒衣服、眼前即將到來的升遷考試……再也無法左右你的情緒。

 

<醫師小檔案>郭育祥

執業期間,發現許多病患的疑難雜症,並無明顯病因,進而開始研究自律神經失調症。

2004年,領先引進當時最先進的自律神經功能檢查,讓許多久病不癒的患者得以重回健康,也因此受到各媒體的邀訪或報導。2005年更前往美國芝加哥AAPB與世界級大師共同研究,藉由心率改變率來研究自律神經並尋求最佳治療方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放輕 才能飛翔

圖/林俐

文/林俐

聽說天使能飛,是因為把身體放得很輕。

我們沒有翅膀,但是每一個令人喜悅的事情,都是一顆小小的氣球,很輕的我們就可以乘這些氣球,飄到幸福的地方。

善待自己,讓自己盡量的簡單。丟掉兩年以上沒有穿過的衣服,將款式相似的鞋子送走,重複合照的照片只保留一張,如果想不起來箱子裡裝的是甚麼,大概就是不重要可以丟棄的東西。筆筒裡只留下兩三支常用的筆,過期的雜誌一定要丟掉,吃烹調方式簡單的食物,不要讓雜亂的思緒留在腦子裡。

在埃及的神話故事裡,當人死去的時候,靈魂要在天秤上秤一下,如果太重,就不能到達天堂。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必把它們都加起來,打成一個結綁在身上。

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多餘的擔心也會讓自己變得沉重。

記得喔,沉重的身體是不能飛翔的。

讓我們許一個願望,因為許願是有吸引力的,但要有很輕盈的身體,才能乘著喜悅的氣球,飄往心想事成的方向。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自殺 請多一點關懷

文/施月麗

今年7月外科加護病房入住兩位相當年輕的女病人,皆為墜樓事件所致的重大傷亡。

一位17歲少女因不滿家長拒絕她外出,從4樓縱身往下跳,造成顱內出血送醫不治;另一位22歲女子與男友口角,由7樓往下跳,造成右側肋骨、肩胛骨、鎖骨、肱骨骨折及頸椎、胸椎骨折,幸好命保住了,但身體的疼痛卻是讓她難以忍受。

墜樓事件一再發生,令人怵目驚心,同時也感到惋惜與感慨。或許當事人內心有說不出的壓力,身體有難以承受的病痛或家中有難解的磨擦與難題,但選擇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徒留給親友無盡的哀痛與悔恨,懊恨沒有多些溝通與關懷,因而讓悲劇發生。

現在的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冷漠,寧可在電腦前,面對螢幕與陌生人徹夜上網聊天,也不會回過頭跟家人道聲早安。

要避免悲劇發生,就要讓當事人體會到周遭的關心,知道珍惜生命。可參考的做法如下:

●主動關懷:當事人除了主訴的症狀外,通常有不為人知或不欲人知的生理或心理問題。若能做到主動關懷,了解真正的問題,就可以抒發當事人憂鬱的心情,讓他知道有人了解他、關心他,「問題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或運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幫助他走出心理的迷宮,減低永久脫離社會的極端思想及過激行為。

●主動協助:盡可能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如能力不及也該求助相關單位及社會資源,如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多一點多管閒事的愛心,多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多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減少一個破碎的家庭。

如果我們能以愛為出發點,主動關懷協助,一起為無價且寶貴的生命珍惜努力,一定可以做好生命守門員的角色,幫助他人,也成長自己。(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究病因 治療失眠事半功倍

文/劉彥瑩

楊先生在診間無奈嘆氣表示,幾年前逐漸有夜間睡眠中斷、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因此服用安眠藥;後來甚至開車都會睡著,到處做一堆檢查,說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在醫師建議下,花4萬多元自費買了陽壓呼吸器,每晚戴著睡很不方便,時常口乾舌燥,失眠也沒改善。最後,他疑惑地詢問:「醫學中心檢查都做了,治療也好幾年了,你還能幫我什麼?」

依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超過200萬人睡不好。健保局資料也顯示,台灣一年用掉13億顆以上鎮靜安眠藥丸,而且逐年成長,引發過度濫用的疑慮。個案也說,吃藥就像電腦的關機,可以強迫休息。但真的只能用這個方法治療失眠嗎?

其實,失眠常只是疾病的附屬症狀,吃安眠藥僅能「控制」症狀。正如肚子痛常是腸胃炎,卻也可能是盲腸炎,只吃止痛藥控制,後果是可怕的!

常見失眠的病因有:

●生理因素:身體狀況(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等)、精神困擾(躁鬱症、重鬱症)或藥物副作用等。

●心理情感:家庭、經濟、學業、工作、人際等生活壓力引起。

●生活環境:作息不規律、工作輪班、不當飲酒、咖啡或環境不良等。

如果不深究病因,卻以安眠藥、酒精或毒品來助眠或提神,不只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衍生更多的身心壓力,加重失眠及藥量,陷入成癮的惡性循環中!

現今的醫療儀器愈來愈精密,檢測評估也愈來愈多,但是這些冷冰冰的生理反應檢查,卻無法評估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再者,人類在不斷文明化、社會化的過程中,竟常忘了睡眠是自然的本能。治療重點正是要找到阻礙睡眠本能的病因,才能根本治療。以外加輔具或規範來強迫入睡,有時只是更多的制約及綑綁。有個案參加失眠治療課程,坦言:「要注意這麼多規則,光想,就睡不著了!」

經過評估,楊先生的失眠只是重鬱症的附屬症狀,經調整藥物,日前他開心地表示,現在已經不用戴呼吸器,前幾天跟朋友去打高爾夫球,還能打完18洞。

(作者為台中市紓情診所心身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改造運動〉清除雜物 貫徹斷捨離

圖/達姆
圖/達姆

文/山下秀子

沒有丟掉,但是怎麼看都是垃圾的物品,就跟「壞掉的火腿」一樣,已經不能吃(=無法使用)了。

不是垃圾,但卻是「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也就是雖然能吃,不過卻過了保存期限而不再好吃的東西,就像是「乾掉的火腿」。乾掉的火腿因為聞一聞味道覺得「還能吃」,所以就又放回冰箱裡。可是,那是不管過了多久,你都不會想吃的東西,但丟了又覺得良心不安。於是,索性把東西封在不透光的密封容器,看不出裡面放了什麼,最後,這樣的狀態會把人給被逼到「不敢打開」的地步。

用這種生鮮食品來舉例就很容易理解了。你和物品之間的關聯性,是像「壞掉的火腿」,還是「乾掉的火腿」?懂得愛自己的話,應該會毫不猶豫地給自己新鮮火腿才對,斷捨離就是要讓大家想通這一點。

某位參加講座的學生說了一段很有趣的話:「火腿壞掉就知道要丟,要是衣服也會壞掉就好了。」的確,壞掉就會有臭味,外觀也會出現變化,所以可以丟掉。但是,衣服要腐爛,卻需要相當久的時間,畢竟我們現在還能在博物館看見幾百年前的衣服。然而,還是要試著去意識到不穿的衣服在本質上已經形同腐敗的物品了。

<房子的運氣>除掉廢物=甩開腐敗運

有一些命理學家主張「一間房子的運氣其實可以從物理的角度看出來」,那就是透過灰塵的量。

灰塵一眼就看得到,所以可以當作指標。在斷捨離之中,像「乾掉的火腿」一樣可以用但卻不想用的物品,釋放出來的運氣稱為「停滯運」;狀態如同「壞掉的火腿」,這種物品與累積的灰塵所散發出來的運氣則稱為「腐敗運」。換個角度想,除掉廢物、垃圾、灰塵,就能除掉「停滯運」和「腐敗運」,這就是斷捨離的概念。

將「不需要、不舒服、不適合」的物品汰換為「需要、舒服、適合」的物品,就可以改善運氣了。而我實際感受到的,就是房間之中的物品大概有八成是廢物和垃圾,也就是占滿了「乾掉的火腿」和「壞掉的火腿」,其中形同「壞掉的火腿」的垃圾又占了一半。

<雜物分三類> 雜物執念 就是束縛

針對「乾掉的火腿」,也就是棄置的雜物,我再稍微細分。

不用的物品:茫茫然地保管、放著不管的物品,或者根本忘記有這個物品存在,還有一直沒能丟掉而覺得良心不安的物品。

在用的物品:基本上會用,但並不是特別喜歡,用法也很隨便。在一團混亂之中,不被愛惜的物品。

執念的物品:有強烈的執念和回憶,怎麼樣也捨不得丟的東西,東西本身擁有強大的能量。

「不用的物品」充滿了束縛的能量。明明知道非丟掉不可,還是無法付諸實行,時間一久,甚至還忘了這個物品的存在。物品本來就是製造出來供人使用,站在它們立場一想,它們搞不好會覺得「好孤單喔」、「用用我嘛」、「不用的話,就把我送到可以派上用場的地方嘛」、甚至還會說「我好恨啊~」。同時,和自己約好「總有一天要丟掉」,卻不斷地爽約,對自己的信任也跟著喪失了。

「在用的物品」就是「混亂泥沼」。明明不怎麼喜歡卻還在使用,硬是將配不上自己的東西塞給自己。雖然在用,但總是隨意亂放。這些物品在帶來混亂的同時也喚醒羞恥心。對於亂七八糟的狀態或是配不上自己的物品,很少有人會不感到羞恥吧?有很多人是因為習慣了,所以不會特別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在潛意識之中他們還是覺得可恥。

「執念的物品」本身就散發著強烈的能量,例如畫、骨董、動物擺飾、人偶等等,有時需要特殊方法才能處理掉,例如焚燒。這種物品散發出的能量,與「不用的物品」或是「在用的物品」那種束縛和混亂的程度不同,可能寄宿著負面能量。如果忽視或遺忘,這種否定該物品的行為,或許只會讓束縛的能量更加強烈。

何謂「斷捨離」:

到底什麼是「斷捨離」?為什麼具有這麼神奇的力量?其實「斷捨離」很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只要不符合這個標準的物品就請淘汰或送人。

<作者小檔案>山下秀子

大學時期開始學習瑜珈,並透過瑜珈習得了放下心中執念的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其後即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新整理術「斷捨離」,將其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00年起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分,在日本各地舉行一連串的「斷捨離」講座,造成話題。NHK、TBS、東京電視台,以及《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女性》、《anan》等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引起熱烈迴響,也使得「斷捨離」在日本掀起一股心靈改造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眠藥正確吃 減少依賴、濫用

文/黃偉俐

依據之前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報告,至少200萬台灣人有長期之睡眠障礙,台灣人吃掉的安眠藥也很驚人,尤其是使蒂諾斯這一類的藥。很多人之所以開始吃這一種安眠藥是親戚或朋友提供的,長期下來變得無法自拔,越吃越多。

國人必須建立使用安眠藥的正確觀念,才能夠避免成為安眠藥的長期使用者,甚至依賴者。請注意下面幾點:

●不要給別人你的安眠藥吃:延誤治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藥物依賴。

●不要替別人拿安眠藥:幫助別人藥物成癮、濫用,甚至造成危險(如車禍)。

●不要傳播聽來的資訊。

●絕大多數睡不著的問題還是和精神疾病有關,包括憂鬱、焦慮、躁症、飲酒,或者調適障礙:正確的診斷、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安眠藥使用的時間和依賴的問題。

●所有的安眠藥都有依賴、濫用,或不吃會更容易睡不著的問題,盡可能短期使用(一個月內)。

●長期使用安眠藥是否會造成記憶退化?目前並沒有證據可以證實,似乎在規定劑量內,並不需過度驚慌。但是找固定的醫師、長期注意追蹤是必須的。

失眠問題應及早找精神科或身心科專科醫師諮詢,並接受治療,不要一輩子成為安眠藥的俘虜。

(作者為台北市黃偉俐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大 頭痛跟著來

文/高春得

林先生最近半年多,因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常會頭痛。剛開始他自行購買、服用止痛藥,但最近兩、三個月,頭痛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天頭痛。頭痛時,好像頭上綁了一條很緊的頭帶,甚至會延伸到脖子,每次都持續好幾個小時,讓他無法專心工作。

醫師了解林先生頭痛發作情形、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況,加上頭痛時,並沒有伴隨噁心、想吐的現象,一般日常活動也不會加劇頭痛,可以判斷他是典型的「緊縮型頭痛」。

由於他經常藉止痛藥控制頭痛,但藥效一過又頭痛。所以建議他採用積極的預防性藥物治療,配合洗澡時,用熱毛巾熱敷肩、頸與後腦,並做放鬆肩、頸的運動治療。

一週後,林先生回診時表示,頭痛到需要吃止痛藥的情形減少很多;再過一個月,林先生複診時更是精神抖擻,面帶笑容說:「這個月只有一、兩次隱隱痛一下,其他時間完全不會痛了!」

現代人壓力越來越重,所以罹患緊縮型頭痛的人也越來越多,壓力來,頭痛跟著來。

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是兩邊或整個頭,甚至後頸部有壓迫或緊縮性的疼痛,程度是輕到中度疼痛,且日常活動不會讓頭痛加劇,不會有噁心或嘔吐現象,但有時會合併畏光或怕吵,通常持續30分鐘到數日不等。這種頭痛不一定像偏頭痛那麼劇烈或痛到想嘔吐,可是卻很煩人,也沒辦法專心讀書或工作,生活品質變得很差。

一般人頭痛時,常會服用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止痛。的確,輕微的頭痛,吃吃止痛藥就可緩解,甚至只要紓解壓力,好好睡個覺,頭痛就不藥而癒。但如果常採用這種「被動止痛」方法,通常效果不彰,更何況長期大量服用止痛藥,對於腸胃道及肝、腎的損傷也大。

緊縮型頭痛應可採用積極的預防性藥物,再針對病因,配合適當紓壓、調整姿勢等「治痛」,就可擺脫頭痛的困擾。(作者為台中世鴻耳鼻喉科診所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喝酒助眠? 染上酒癮更失眠

文/許秀哖

◎案例一:楊小姐在電子公司擔任主管,除了工作壓力外,又需照顧家庭。每天她疲於奔命,再加上責任感重,凡事要求完美,容易緊張,工作忙碌時,情緒更焦慮。

她已一年多睡不好,每晚睡睡醒醒、似睡非睡,睡眠品質差,早上起床後,總感覺頭昏昏沉沉,全身疲累。剛一開始她在朋友建議下,會在睡前喝一點酒,真的可以鬆弛身心,有助入眠,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原來的酒量已無法協助入睡,結果酒越喝越多,她擔心自己成為酒癮患者,於是前來求助。

◎案例二:陳先生在市場賣菜,工作忙碌,還需要照顧失智父親,情緒常顯得焦慮、憂鬱且失眠。

剛開始他也是用酒精有些效果,但現在酒喝很多,非但沒有改善失眠且失眠更嚴重。不僅如此,情緒變得焦躁不安、易怒,常與顧客、家人發生衝突,陳先生表示現在天天喝酒並不是要助眠,反而是已經對酒精產生依賴,被酒精所控制。

臨床工作過程中發現,不少失眠的患者一開始都曾經試過用酒精來助眠。其實是錯誤行為,酒精雖然是一種鎮定性的物質,但卻會破壞睡眠結構,一開始也許有點效果,但就算睡著了,品質也不好,要不就是睡睡醒醒、似睡非睡,要不就是多夢、翻來覆去,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卻因助眠作用的效果逐漸降低,因而逐漸增加酒量,非但未改善失眠且導致更嚴重的失眠。

此時停酒又有難受的戒斷症狀,因此這些人不得不繼續飲酒,甚至增加飲酒量,最後因而染上酒癮,此時喝酒已不是因為失眠,而是因為對酒精產生心理依賴的緣故了。

多數酒癮患者幾乎都為失眠所苦,這些人要想真正治好失眠,必先戒除酒癮。

臨床上,有些患者基於不同理由,同時使用酒精及安眠藥物,有些酒癮患者因嚴重失眠而求醫取得安眠藥物,為了更迅速有效入睡,在睡前又喝酒又服用安眠藥。

酒與安眠藥物皆屬中樞神經抑制作用,交互影響下作用更強,恐造成生命危險,這種行為應絕對避免。(作者為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社會工作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憂鬱症

賠掉退休金 很鬱卒

▲股市跌,老人賠掉退休金引發憂鬱,整天悶悶不樂,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照片提供/鄭安富)

文/鄭安富

◎案例一:

70歲張先生將退休金一半投入股市,一半給兒子做生意,沒想到遇上股市崩盤、兒子生意失敗,令他很失望,連帶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缺乏興趣,再也不早起、不運動,也不愛洗澡,連孫子都說:「阿公臭臭。」

◎案例二:

68歲林先生老是覺得疲倦,一會兒肚子痛、一會兒胸痛,甚至全身痠痛,但子女帶他就醫檢查卻都正常,最後被轉介到身心內科。

老人憂鬱症常見病因包括身體疾病(疼痛、殘障、慢性病、營養不佳、失智、中風)、心理問題(失落感、孤獨、低自尊)、支持系統薄弱等。

由於老年期身體、精神等機能退化,最大的衝擊是失落感,不僅是身體的失落感,最重要的是對所愛的人及物的失落感,包括失去工作(退休)、配偶、兒女、朋友、親戚的離去或喪失。

退休後,老人離開職場,隨著自我肯定感降低及社會經濟地位喪失,人格彈性降低,再加上生活缺乏重心,很容易使人變得較頑固,甚至禁不起挫折,一旦遭受打擊,易產生憂鬱、疑心、妒忌、妄想等狀態,也出現入睡困難型失眠、易驚醒及多夢的現象。

有些老人的憂鬱症狀以身體不適為主,像疲倦、全身無力、痠痛、腸胃不適、便秘、食慾不佳等,往往在各科檢查均正常,才經轉介至身心內科就醫。

若家屬不瞭解而懷疑老人裝病,常使患者憤怒,造成家庭衝突不斷,且削弱家庭支持能力。

老年憂鬱症是可治療的疾病,但有許多情況需使用憂鬱症鑑別診斷,例如:失智症、焦慮症、妄想症、譫妄、器質性因素影響、藥物副作用等,所以當家中長輩出現情緒變化或精神狀況異常時,建議儘速就醫,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人訴苦減壓 不如正向思考

文/柯俊銘

生活中,倘若遭遇失敗或挫折,您都會如何反應?相信找人發牢騷,藉此宣洩情緒是常被使用的方法,但日前一份發表在國外期刊「焦慮、壓力與應對」的報告卻指出,此舉不僅無法減壓,反而可能令人更心煩,值得參考。

這項研究由英國肯特(Kent)大學的心理學家Joachim Stoeber博士主持,他和Dirk Janssen博士合作,透過在校園刊登廣告招募到149名學生進行調查。

過程中,所有志願者都被要求書寫日記,時間為期3至14天不等,需記錄的內容主要是每天讓自己最懊惱或痛苦的事情、本身當下所採取的因應對策,與一天結束時的感受,最後還要註明對該日生活的整體滿意度。

歸納發現,這些學生慣用的策略不外乎有:「向親友吐苦水」、「尋求社會支持」 (如情感、物質上的支持)、「從事其他活動藉以轉移注意」、「自我批判」、「逃避現實」、「否認發生」、「使用菸、酒或藥物麻痺自己」、「訴諸宗教信仰」等。

進一步分析顯示,除了「從事其他活動藉以轉移注意」能讓當事人暫時覺得好過外,前述的其他策略都會讓學生的心情變得更糟,對緩解壓力的幫助有限,且使用的次數越頻繁時,生活滿意度就越低。

當學生越常利用「接納」、「幽默」與「認知重構」,意即嘗試往好的地方想,或重新給予積極性的定義,多看事物的優點時,生活滿意度就越高。

研究者表示,過去普遍認為,訴苦可以釋放壓力,具放鬆的作用,但其實在抱怨的過程中,等同於再一次回顧不愉快的經驗,容易激發憤怒、恐懼、悲傷等負向情緒出現,反覆思量的結果只會讓人越陷越深,終致難以自拔。

反觀在面對壓力時,若能坦然接受事實,以自我解嘲的方式化解尷尬,並賦予遭遇的一切正向價值或意義,甚至不是很重要的話就一笑置之,順勢而為,如此有助於重建自信,恢復繼續打拚的動力。

已逝的聖嚴法師曾說,處於逆境時要能:「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人生難免碰到不順,與其只是怨天尤人,規避責任,不如學習樂觀以對,懂得隨遇而安,相信才能從困擾中獲得解脫。(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靜.歸.空 紓壓四要訣

文/黃偉俐

壓力是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全球化帶來激烈的競爭、金融危機衰退陰影揮之不去、能源短缺、地球暖化、中年失業等。

壓力會造成腦部的焦慮中樞異常,造成失眠、肌肉緊繃、心悸、煩躁、易怒。壓力也可能造成憂鬱,腦細胞健康下降,食慾與興趣下降、負面想法,甚至自殺念頭。有些身體疾病和壓力有關,如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偏頭痛。

壓力更會讓一個人不快樂,影響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所以如何減少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真的是現代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議題。

◎該如何紓壓呢?基本要訣就是動、靜、歸、空:

●動—就是運動。有病人問:「每天晚飯後散步一小時,可以紓壓嗎?」答案是:「幫助消化、健康還可以,但紓壓沒什麼效果。」運動需達每分鐘心跳至少120下,持續至少20分鐘。就像打一場「3對3」的籃球鬥牛,所有不愉快、煩惱都被拋在一邊。

●靜—就是嗜好。像是收集郵票、做模型。當很專心、很投入時,就可以紓解壓力。

●歸—歸屬。可以是感情的、朋友的、養寵物,或宗教的。避免討論負面的生活瑣事,感受彼此的關心,營造正向的情緒與能量。

●空—適時地放空。留一些時間給自己,享受慵懶的時光,暫時把責任卸下來。一年放兩次長假是最好的,但要安排好,不要讓工作打擾你,也不要趕行程,輕鬆而愜意地讓自己身心安頓,活在當下。

按摩也是有幫助的,但是花錢之外,操作不好也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找心理醫師談談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有時候只是需要一個人好好傾聽我們的煩惱,分享我們的孤獨,順順自己的思緒,外加得到一點小小的建議。

(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性的修煉」

靈修即「靈性的修煉」。是一宗教術語。

 

[ 基督宗教的靈修 ]

狹義來說,靈修是個人透過不同活動深化屬靈【超性】的生命,從中加深上帝(即天主、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靈修的活動包括閱讀《聖經》、默想《聖經》、祈禱禁食、唱聖詩等。

廣義來說,靈修是基督徒的生活,信徒於生活中融入《聖經》的教導及對 / 天主的體驗,以深化個天人之間的關係。天主教舊稱之為「神修」。

 

[ 道教的靈修 ]

與中天神佛的代言人「乩童」不太一樣,乩童是神佛上身時,完全無法自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

而靈修的人,事實上可以視為是靈乩。也就是神佛可上身或不上身,完全以心相印,以靈相通,完全可以自己作主,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說什麼、寫什麼。學習者,可以利用「奉請」的方式,招請某位固定神佛,或多位神佛之靈相通來指導、對話,示警、協助調查資料、或處理幽冥之事,而學習靈修者達某一階段,亦可奉請固定或不定神佛教導.

與神佛溝通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影相、聲音、或意念,可能是其中一種方式,或是其中某幾種方式一起使用,修行程度越高的,感受到的文字、影相、聲音、感覺之類,就越清楚,修行程度越低的,就越不清楚。

神佛能夠來協助的事情,可以是查閱、處理某人之間的因果,超渡陰靈,化解怨情,與祖先、或冤親債主們溝通,得知他們的想法,抓鬼,認證廟中神佛等等,反正看不到的事情,都可以透過此法來有效解決。

因為可以處理的事情很多,所以學習的人,也相對須尊守許多規範,而這些規範,其實多是儒家的觀點。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等等觀點。若是學習者不守這些觀點,輕者會被處罰、示警,重者會將溝通的能力消失。

因為所謂神明的代言人,過去中天神明使用的「乩童」,神明上身時,乩童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乩童的辦事經驗,完全無法傳承,而當乩童行為失序時,神明不願再由其代言,更容易有做假的假乩出現,所以天律對這些代言人的要求,也因此提高。

母娘系統的無極天神佛,其代言人就稱為靈乩,修行方式稱為靈修,可以自由與神明溝通,神明也會訓練學員,對學員做許許多多的考核(就是所謂的魔考),考核過的,不代表從此就沒事,因為考核是永遠的,目的在讓靈乩一直保持正心、正念、正行。

若是學員學不起,魔考老是過不去,比如太執著、貪瞋痴看不透、無法理解「空」什麼的,神明也不會強迫學員學習,直接就將學員除名,拿掉他所曾擁有的功力。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取什麼神通,而是要了解自己的缺失,改善自己的行為,可惜許多人誤會神通才是學習的目的,導致魔考無法過關,就出現所謂幻聽、幻語之類,所謂神經病的行為出現。

只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尊天敬地」、「尊師重道」、「不會妄自尊大」,相信這些所謂的魔考,都可以很容易過關。 靈乩的修煉過程,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匯聚[真炁],因(靈)為無形,故 無形法,無形而為,才能符合(道炁長存)之真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往生助念的意義何在?有何功德與利益?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人類出生在世間,必然終歸要死亡一次,平等無有特權,這是生死(梵語samsaya)業報的定律,若現世不修證不得果,平時又無念佛功夫,臨命終之際,必然隨業投胎受生,漂流萬丈深坑無止盡的六道中,這就業力來決定你的將來,非你欲所欲為也。

無修行無念佛功夫,當然命終之際,方寸必然大亂,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心裏一片空白,無知又無奈,哭訴蒼天又無回應,萬般無奈無力感,此時此刻,若能教導臨終者簡易受持念佛,示導彌陀法門,以助念佛號往生淨土,若臨命終者能正見(梵語samyag-drsti)受持,信願行三資糧信受不疑惑,專注一心念佛,以期彌陀接引往生,必能如其所願,隨願往生佛國。

往生助念的意義在於促成臨終者能靈靈覺覺,明明白白而往生,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佛接引淨土為宗旨。

因為若無助念因緣,臨命終者,心生罣礙,骨肉親情將之遠離,如是陰陽相隔鴻溝,心裏百般寒懼,茫茫渺渺隨現世之業又六道輪迴(梵語samsara)而去了,無形的吶喊唯親自冷暖自知,最後因為無往生助念的緣故,致使彼人喪失今世往生佛國、了生脫死的機緣,可不慎哉!

為臨命終之人助念佛號,做諸功德迴向(梵語parinama)是理所應該,這是助緣的工作,佛法是現世要人類修行的宗教,若現世不修行,命終後方請出家眾為亡者念佛做功德(梵語guna),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補救方法,何以故?

因為佛法是重現世修行的宗教,不是重死亡後做功德的宗教,為佛弟子慎勿本末倒置也。

若論助念往生功德,大之無外,盡虛空遍法界廣說不能盡,因為往生佛國淨土,當下即是阿鞞跋致(梵語avinivartaniya),譯為道心永不退轉,直至成佛,也就是一旦往生西方淨土,即可一生補處成佛,了生脫死,成就聖人,世上那有比成佛要來得殊勝呢?成佛之功德如是百千劫說之不盡,成佛後轉大法輪,度化無量有情而登佛道,功德又是難以論說了,換句話簡單說之,助一人往生西方淨土,即等於助一人成佛,助一人成佛等於助無量有情成佛,如是輾轉助人成佛,助人往生功德美事,為之有何不可乎?

促成往生西方淨土,並非難事,只要一心運行三業(梵語trini-karman)清淨,一心專注念佛,依自力與他力並重,娑婆業緣一盡,彌陀慈父憑其本願力故,當以接引往生蓮池。

聖僧善導大師云:『身業(梵語kaya-karman)專禮阿彌陀佛,口業(梵語vak-karman)專稱阿彌陀佛,意業(梵語manas-karman)專念阿彌陀佛,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來源:轉載  作者:如本法師講述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西合併治療 改善失眠

▲中、西醫併治失眠,可減輕症狀和藥物副作用。(照片提供/蔡明諺)

文/蔡明諺

今年初,一對年過80歲的夫妻緩緩走進診間,阿公一進門便劈頭問我:「醫師,幫我醫治太太,她已經失眠了好幾年,最近開始心臟無力,視力愈來愈模糊,走路會喘。」

仔細調閱病歷後發現,阿嬤近來的胸部X光和心臟超音波並無積水或心室衰竭的證據,但有老人失智和憂鬱症的診斷,並接受4年的藥物治療。

阿嬤說:「我已經沒辦法好好睡覺有半年了,服用安眠藥只能睡2到3小時,午夜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調整西藥後,也沒有顯著改善,反而睡夢中會胡亂吼叫,現在整個人覺得頭暈…。」因此她想合併中醫治療。

確定阿嬤的生命徵象穩定後,發現阿嬤步態正常、面色略白、思路清晰,對往事也如數家珍,但卻常相火妄動、善哭易悲、夢驚怪鬼物爭鬥之事、大便難解、脈象細軟偏數。所以開立仁熟散來補心清肝,隨證加減之餘,並搭配針刺十三鬼穴。追蹤半年後,治療失眠的西藥只需服1/4顆,心肺功能也改善許多。

失眠在現今社會已經變成流行病,其中女性多於男性、老年人多於年輕人。年輕人的失眠多與生活壓力相關;老年人或女性的失眠卻往往伴隨生理病痛,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甚至有14%到20%的失眠者會發展成重度憂鬱症。

◎睡眠的結構分成3個段落:淺睡期、深睡和快速動眼期。

深睡期睡得好,可以幫助體力的復原;若快速動眼期(作夢大多發生此期)的品質好,對學習和情緒的穩定也較有幫助。

失眠在中醫有所謂「不得臥」和「不得寐」兩種。前者為「胃病」與「肺病」引起;後者則和「肝病」及「心病」有關,當然對於「多夢」的理論也有深入的探討,如魂夢多惡、魄夢多善。針對病源衍生出的中藥複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溫膽湯和安神丸等。另外亦可配合睡眠週期加入單味藥靈活運用,例如入睡難加棗仁、牡蠣、五味子;淺眠易醒加茯神、百合;多夢加夜交藤、合歡皮等。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與疾病

 

情緒是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醫學模式中,情緒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有著重要的關係。

良好的情緒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健壯;不良的情緒使人頹唐沮喪、萎糜不振、疾病叢生。 

概述:     

情緒(emotion 既是一個複雜的心理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

情緒一般定義為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情緒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遇到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的影響時,人體的大腦皮質對各種事物、事件或環境變化必然會出現各種不同反應。

這樣,情緒就反映了這些內在心理活動的狀態。情緒變化並非人類所獨具,其他高等動物也有類似喜、怒、驚、恐等情緒反應,而人類心理現象之所以變化無窮,全靠高度發達的人腦。

人腦是心理、情感的器官,心理、情感活動源於社會實踐,而且,只有透過社會實踐才能維持正常的心理情感活動。

   

人的任何心理活動都伴有一定的情緒。情緒正常,首先表現為「心情恬靜」。恬者,樂而不憂,即心情愉快;靜者,安而不躁,即情緒穩定。

   

心情愉快,包含心身活動協調,自我滿意,情緒高漲,充滿希望,這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心境處於憂鬱苦悶之中,情緒低落、灰心失望,這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現,會出現思維紊亂、語無倫次、行動毫無秩序、言行不一,思維和行為是矛盾的、不協調的。情緒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行為變化。

情緒的分類:    

情感是人腦對客觀世界存在的認知評價感受,情緒是這些感受的外部表 現,隨著客觀世界的複雜化、多元性,人的感受也深化繁衍。

情緒的分類法 也隨著時代不同而互有區別,中國早期的醫書【內經】將情緒分為五情,以 後又演變為七情。

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是四類,其他情緒是由這四類基本情緒交叉疊合衍生出來的。 

一、近代基本情緒分類:  

近代西方學者認為人的基本情緒分四類:喜、怒、哀、懼。分述於下:

【喜】每當人們情緒高漲時表現出歡愉的行為,而情緒高漲可因年齡、環境、知識、智能不同,表現出程度不一的歡愉行為。

【怒】每當人們情緒受到強烈刺激時所表現出暴躁的行為,而情緒可因刺激的強弱程度,反映在情感上也有所不同。

【哀】每當人們情緒受到沈重打擊時所表現出悲傷的行為,而情緒可因打擊的因素及程度差異,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懼】每當人們情緒受到劇烈的恐嚇時所表現出驚恐的行為,而情緒可受恐嚇的輕重反映出不同的行為。

   

情緒與行為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沒有情緒,人的一切活動將是不可思議的。

引起情緒的刺激,可能來自外部環境,如:陽光、氣候、色彩、聲音、人、事物以及各種「意念」。也可因現實世界中任何具體的情景刺激成為情緒產生的觸發因素。

但人對周圍事物採取何種態度,產生何樣體驗,則視它們對人需要的滿足情況如何而定。情緒具有主觀色彩,人們與各種事物的關係不一樣,所抱的態度也不一樣。 

二、中醫七情:  

中醫上的情緒與中醫的理論分類緊密的結合,它不僅分出了情緒的種 類,而且分別列出了健康與臟腑的關係,以及七情間的相互辯證關係。   

中醫的七情為:喜、怒、哀、思、驚、恐、憂。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而言是不會致病的。若情志活動過度或持久而影響臟腑氣血功能時,就可成為疾病發生的條件。 

心理性病因: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心因性病因比體因性病因更為重要。 心因性包括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情緒的變異和壓力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心理性病因指引起心理情緒變化而致心理變態和皮質功能紊亂,直至經由中介機轉使驅體遭受損害的各種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尤其是人關係)、生活變故、精神刺激,以及性格類型。
 【環境因素】是指居住場所、職業、工作、學校、鄰居親屬關係等,環境因素也包含人際關係。不良的環境因素和緊張的人際關係都會導致心因性疾病。  

【精神刺激】在生活、工作中如果受到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打擊會引起精神障礙;一旦寄予希望的目標實現不了時,情緒就會低落,意志消沈。

威脅生命安全的各種災禍及意外事件,或長期沈重的憂慮、悲痛、恐懼和委屈,都可成為致病因素。

 

【生活變故】家庭是每個人生活基本單元,是社會的細胞,它是感情寄託的主要來源,也可能是許多心理煩惱的來源。家庭生活發展史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挫折,也會有不同的歡樂和享受,對於每個家庭成員來說,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性格類型】人體是個開放系統,隨時都在與周圍外環境接觸,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和影響。

但相同的不良環境、生活變化和精神刺激,各個個體對此的反應卻大不一樣,有的人能應付自如,有的卻因而致病。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與不同個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 

情緒的生物本能及社會性:  

情緒與人類需要有密切關係。生理上的需要(如食物與水的需要)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需要。滿足了需要,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無法滿足就會產生焦慮,妨礙需要時就會產生憤怒。

但這僅是本能,人類更重要的是社會性的需要,因此情緒有明顯的社會性。 

一、需要、滿足為喜,有利生存發展  

人的情緒和情感明顯地受到個性傾向所制約,凡與人的需要、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相符合的事物,會引起滿足、愉快、喜悅、崇敬等正向的情緒和情感;

反之,則會引起失望、不安、厭惡、憤怒等負向的情緒和情感。凡得到各種需要(自然性和社會性),人就感到滿足,有利生存。   

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不僅是防病治病的好方法,也是延年益壽的法寶 。 

二、厭惡、拒斥、逃避為懼,以利保護自身   

人類之所以有厭惡、拒斥、恐懼的情緒和行為,是為了避開傷害和毀滅,以保護自身的生存。

社會是一個複雜體,某些不利因素不一定傷害人的軀體,但會傷害人的精神。因此人在作出各種不同情緒行為反應時,同樣蘊含著生物本能。 

三、認知與評價-情緒的社會性   

現代人的情緒明顯帶有社會性,或喜或憂,或驚或怒,都與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水準有關,每個人都有不同。 

良性情緒與劣性情緒:
一、良性情緒與健康   

良性的情緒對於健康而言,無疑是個積極的、正性的反應,有益於健康。如果人們能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人的免疫機制能夠活躍旺盛,就會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達到「精神免疫」。因此,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健康、延緩衰老過程。 

二、劣性情緒與疾病   

劣性情緒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它會使人的免疫機能低下,容易罹病,使人早衰、短壽。故有害的劣性情緒是人們的大敵。
三、情緒在心理治療中的地位   

醫護人員利用語言、行為或人際關係的交往,以改善病人的情緒、解 除病人的顧慮、提高思想認識層次、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及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情緒的改善在心理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代就主張用「以情勝情」的原理和驚恐、和安慰等方法來治療精神創傷,如【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後癲狂不止,其岳父採用驚嚇的辦法將他鎮住;【紅樓夢】中的寶玉,每次發病時,家人就拿他父親賈政要來考他的學問嚇唬他。

這種「當頭一棒」、「一瓢冷水」的作法,有時確實能很快解除病人的變態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用這類辦法來治好, 必須要結合解釋、疏洩、保證或暗示等辦法,這樣的治療效果較顯著,也較鞏固。

結語: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很大。

【文/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 謝文傑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潛在的精神病患

 

 

 

過去金光黨行騙對象大多是教育程度低,愛貪小便宜的婦女或老人,網路發達後,他們行騙的對象更多,行騙手法也不見得有多高明,卻有不少高教育者受騙。

 

其中新竹科學園區成了金光黨的新天堂樂園,這些科技從業員往往無知到了極點。不少宅男因好色而被辣妹集團騙,連人都沒見到,便被騙了幾十萬,上百萬者所在多有。這年頭,連面也沒見過,竟然就給錢,這些受騙者已不能以幼稚無知來說明他們的行為。
不久前還有一個中年男人,以他有個中法混血的兒子來騙那些寂寞芳心俱樂部的女人,那些女人不但被騙財還被騙色。

女博士事件不思議

最近這個案件更荒唐,一位物理學女博士,竟被自稱為美國中情局長的騙子給騙了10多萬美金,美國中情局長是誰?難道不會向中情局查問,既是博士,英文有一定水準,就算無法向中情局查,不會向台灣的情治單位查證嗎?
美國中情局長會隨便跟人要錢?隨便網路交友?中情局固然會調查別人,但身為中情局人員本身怎會不被監督?他們怎敢在網路上隨便交友?當她拿支票兌現,發現是假的,還不信對方是騙子,不聽警方家人勸告,還相信對方告訴她,恐怖份子鎖定台灣哪些目標攻擊。
恐怖份子發動攻擊並非大家想得不費吹灰之力,在他們人力、物力都有限的情況,案子要做大才有用,台灣名不見經傳,老外經常誤以為是泰國,攻擊台灣效益為何?
這些被金光黨騙的人,其實都是精神上有問題的,家人應趕快帶他們去治療才是,不能以幼稚無知視之。一位朋友的母親平日常告誡子女別被詐騙集團騙,結果自己上當受騙,她問計於我,我告訴她,她母親應有失智的問題,趕快去檢查吧!

 

施寄青《紅男綠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沮喪、退縮、寫遺囑… 老年憂鬱症自殺警訊

文/李淑花

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研究,社區老年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達5%,輕度憂鬱症的盛行率約12%,由此推估,社區長者有18%處於憂鬱狀態;然而憂鬱症仍處於過度被低估、治療不足的狀態。

造成老年憂鬱症被輕忽的原因包括:大多數人認為失去興趣、減少活力、注意力變差、對事情持負面態度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不以為意;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老年憂鬱症的臨床表現常以身體不適為主,到處就醫。

由於大眾甚至醫療人員,對於老年憂鬱症的了解不足,常誤認為生理疾病導致情緒低落的狀態是可以接受,認為這是對罹患生理疾病合理的情緒反應。

但是這種觀念卻造成老年憂鬱症患者「逛醫院」、「逛醫生」,且服用不適當的藥物,例如:鎮靜劑、安眠藥、止痛藥,結果讓憂鬱症更加惡化,甚至發生跌倒、營養不良、藥物濫用、失智、譫妄等併發症。

研究顯示,許多老年人在自殺死亡前1個月內,高達75%患者曾到醫院就診;這項調查結果指出,加強臨床工作者的警覺性,提高偵測憂鬱症的敏感度,對減緩老年人自殺風險是極為重要的策略。

雖然有些自殺死亡的患者事先並沒有顯示任何警示訊息,但是約75%死於自殺的人,或多或少會表現出一些自殺警訊。

◎老年憂鬱症患者常見的自殺警訊包括:

●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沮喪或悲傷的情緒中(未經治療的憂鬱症是自殺的頭號原因) 。

●語言或文字表達與死亡或自殺相關的意念。

●退縮。

●感到無望、無助感。

●感到強烈的憤怒。

●感覺被困住,就像是找不到出路的窘境。

●經歷巨大的情緒變化。

●濫用藥物或酒精。

●人格改變。

●行為變得衝動,甚至失控。

●睡眠、飲食習慣的改變。

●對大多數活動失去興趣。

●分送珍貴的財產。

●寫遺囑。

●感到過分內疚或羞恥。

如果發現長輩出現自殺警訊時,必須盡一切所能,幫助長輩儘早接受精神科專業的協助。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會人樂活 不要壓力要活力

文/謝遠達

許多人感嘆生活就像空踩輪子的天竺鼠,拚命地往前跑,卻永遠覺得達不到盡頭,面臨壓力所帶來的各種身心困擾,諸如緊張、頭痛、胃痛、焦慮、失眠、心悸、恐慌甚至憂鬱。

忙碌不堪的生活所造成的壓力令人喘不過氣來,不愉快的心情和氣氛也隨之散佈、傳染給周圍的親友。因為壓力,職場人際、親子關係、兩性和夫妻之間充滿了緊張、敵意與疏離。有人想就此辭掉工作、逃離一切、甚至不計代價,大幅地變更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是藉著吸菸、喝酒、毒品、外遇、上網、刷卡消費等來麻醉自我,然而往往得到的是更加失望的結果。

◎提供以下幾個讓心靈平靜的小處方:

●了解壓力源自於腦內的念頭,「轉念」可以讓我們就算在壓力狀況下,也能輕鬆面對。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是轉念的好例子。

●避免陷入鑽牛角尖的陷阱,愈反覆咀嚼壓力來源,愈會讓負面思考及惡劣情緒像滾雪球般不斷擴大,最終將如海嘯、地震般意念災難化,使人陷入痛苦的絕境。

●提高自身對挫折、失敗的忍受度,人在生病、疲倦、悲傷或沒睡好時,對壓力及挫折的忍受度尤其差。在這些狀況下,心智能力會變得異常脆弱,往往無法克服或應付生活各層面帶來的精神壓力或心理負擔。因此必須時時注意身體健康和心智健全,當感到身心疲憊不堪,紅色警示燈亮起時,就應立刻提醒自己,放慢步調,調整情緒,休息片刻,回到當下。

●保持內心的平靜,以健全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用更智慧的體悟來處理壓力所衍生的精神負擔,懷著感恩的心情讓每個片刻過得快活,才能在生命長河中,享受平安與幸福,達到真正的圓滿與成功。

(作者為衛生署旗山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是黑洞 需被關懷

〔中央社〕資深藝人張小燕表示,憂鬱是個黑洞,需要關懷的手,將患者從黑洞拉出來,並解開心結。她呼籲多關心周邊親友的情緒表現,以降低自殺危險因子。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依據統計,國人有5%到6%患有嚴重憂鬱,這與一般的短暫憂鬱情緒不同,已演變成對平常感興趣的事物,絲毫提不起勁。

張家銘說,憂鬱症並非只是短期的鬱悶,有些人會腦筋一片空白、或否定自己,甚至認為活著毫無意義,採取更激烈的手段。

張小燕暢談自身表示,女人比起男人容易患憂鬱症,因為體質與賀爾蒙因素,青春期、戀愛、結婚、生產、空巢期等,都是女人容易罹患憂鬱症的時期。

張小燕說,當她得了憂鬱症時,驚覺自己怎麼一直喜歡睡、一直逃避事情?後來,就以忙碌工作來解開自己的結,「醫師還稱讚我是理智的憂鬱病人」。

高齡化人口使老人數上升,張小燕說,她很慶幸媽媽會自我安排生活多與朋友接觸,「一三五打麻將、二四六跳舞,有快樂的媽媽才會有快樂的女兒。」

同時也是長庚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的張家銘也建議憂鬱症患者,「以工作讓憂鬱走開」,當志工不但協助他人,也用忙碌的生活協助自己。

他說,其實男人也有說不出的苦,有些男性憂鬱症患者不願向外求救,也不就醫,就以喝酒麻痺自己。

張家銘說,依據統計,一年約有3萬8000多人自殺,今年比去年自殺人數雖下降,但老人自殺率有上升趨勢,這與高齡社會、社會支持體系崩解有關;值重陽節之際,更應注意老人身心健康。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市民,時時關懷身旁親朋好友,加入「珍愛生命,關懷憂鬱」的行列。

市府呼籲民眾若遇困難切勿輕生,可以打「1957」服務專線或到「新希望關懷中心」求助,一定能度過難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症 易發生血管阻塞

文/黃偉俐

「擔心死了!」是常聽到的一句話,當然一時的擔心不太可能致死,除非這個人有冠狀動脈阻塞,剛好又遇到很大的壓力。

但一個人要是得了廣泛性焦慮症,主要症狀就是過度擔心,容易緊張,長期下來會不會比較早死呢?最近美國的一個研究報告,就證實了這個懷疑,一天到晚老是擔心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血管阻塞。

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若同時有廣泛性焦慮症,未來發生血管阻塞(包括心臟、腦部病變)的機會比沒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高上74%;也有研究發現,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使用高血壓治療藥物的機率是沒有這個疾病的3.1倍,抽菸的機率高上2.28倍。不管是吸菸或高血壓,兩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

門診中也發現,患者的血壓容易偏高、心跳常比較快。廣泛性焦慮症患者也常會有頭痛、肩頸緊繃,很容易長期服用止痛藥。止痛藥可能會傷肝或傷腎外,常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在長期使用下,也會增加心血管阻塞的風險。

廣泛性焦慮症之所以會增加心血管風險,除了因腦部焦慮中樞過度運作,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之外,另一個因素則是「擔心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更進一步造成血管壁的傷害。

認識與治療這個疾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以下是廣泛性焦慮症常見的症狀,若發現自己常出現以下情形,應儘早就醫診治,以免影響身心健康。

●過度擔心:擔心很多事情,明知沒有必要卻無法控制,造成焦慮。

●情緒問題:緊張兮兮、煩躁易怒。

●行為問題:坐立不安、趕來趕去、急性子、沒耐心、容易疲倦。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得很淺易中斷、多夢。

●自律神經失調︰心悸、口乾、冒汗、手抖、胃脹、頻尿。

●肌肉緊繃:脖子、肩膀、頭部後下方常緊繃。

●影響認知功能:覺得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

(作者為台北黃偉俐診所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