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出好孩子 記住這「四不」 】

焦慮的母親不停的問:「醫生,他不上學怎麼辦啊!老師已經下最後通牒了,他還是上一晚的網,然後白天睡覺。」
通常這樣的困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

孩子開始不上學、或是晚上上網不睡覺、白天叫不起來等,常是越演越烈的習慣。問題是,父母常有許多「體諒」孩子的不忍心。

「我看他一晚都沒睡,想說多睡一下我再載他去上學。遲到一下沒關係啦。」「叫他不要玩他就生氣,我就算了。」

孩子會逃避上學,原因當然很多。簡單的說,一定是不適應學校生活。可能是人際、課業、興趣、個人情緒等等問題。但是,躲在家裡拒學,應該是最讓人傷腦筋的結果。

絕對別以孩子為中心

孩子的問題要從小時候教起。一個研究長期追蹤10到15歲的兒童至他們成年,發現要有成功、快樂的成年,父母自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法就必須很有原則。

◆◆◆ 1.教育孩子時,絕不以他們為家庭的中心。

孩子自小要學習配合他人,接受妥協、體諒、及禮讓等社會行為。譬如:「女兒喜歡看這個時段的卡通,你轉台給她看嘛。」

「他們不喜歡吃阿嬤家裡煮的菜,你去買麥當勞好了。」就很要不得了。

◆◆◆ 2.不要害怕孩子受挫折、產生焦慮感。

孩子必須學會:成功不會從天而降的,必須以自己的努力去換取。一項調查就發現,職業婦女的兒子比較會幫忙家事。

家長忙到分身乏術時,就會要求孩子幫忙家事。但是,忙的過來時呢?大都數的家長會說:「我只要他好好讀書就好了。別的不用幫啦。」其實,孩子是很有韌性的。有要求,就會有成長、有學習。

◆◆◆ 3.不要要求孩子完美。

家長都會說的老套:「努力的過程比結果重要」。但是,媒體報導第一志願的「成功」考生時,大家都會流露出「有為者當如是」的羨慕眼光。

要捨棄世俗的價值觀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不停的比較及競爭,絕不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的好動機及模式。

◆◆◆ 4.家長要以身作則,循循善誘。

譬如家長自己的壞習慣不改掉,如抽菸、嚼檳榔、酗酒、謾罵....等行為,如何教小孩子學好呢?身教不如言教,打罵不如鼓勵,而且態度要溫和,賞罰要分明,寵愛不是溺愛。

當然,也有研究指出,6歲以下的孩子,如果經歷嚴重的壓力或是創傷(如:嚴重的家庭糾紛或是虐待),大腦的結構會因而改變,成年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但是,這種因果關係是因為壓力本身的因素,還是因為有這些情況的家庭中的孩子,本來就要面對較多不好的生活條件,就需要進一步探討了。

在一般家庭中,要求孩子學習配合他人、分擔家事、對自己的功課及生活負責,絕不是「嚴重的壓力」,而是合理的要求! 【 文/張學岭《小孩事大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