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捨.離 走出媽寶情結 】
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中,母親的功能是這樣的:母親扮演「容器」的角色,能夠承接與包容來自孩子的各種喜怒哀樂,當孩子發現,不管自己是開心、難過,或者生氣,母親總是在那裡,不會因此討厭自己。
母親,是我們發自內心喜愛自己和相信別人的源頭,讓孩子將打從內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及對自己的喜愛。
然而,「餓了嗎?冷了嗎?工作完成了嗎?」「開心嗎?難過嗎?來,都告訴媽媽。」想丟又不敢丟的母愛最虐心,這是過分嘮叨的「直升機母親」。
母愛變掌控慾 過度呵護造就媽寶男
「直升機母親」往往讓我們感覺太過「稱職」,稱職到好像要將我們塞回她的子宮裡去嚴加保護一般。在這種母親身邊,可能感受到很多很多的愛,但卻又被這些愛折騰到「嗆奶」一般的感覺。
於是,我們可能才剛成年,就想盡辦法逃離這種母親,卻又常常不自覺地想起母親,或者乖乖回到母親身邊;明明想要擺脫這種嘮叨,卻又對這種想擺脫的念頭感到罪惡。
過分嘮叨的父母不是只有「傳承經驗」而已,而是進一步想要把這些經驗「複製」在我們身上。所以子女會有壓迫感,感覺父母想要「掌控」我們,而且這些掌控往往涉及許多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令人不舒服。
貼心特質有苦難言 難對母親斷捨離
過分嘮叨的母親,通常會把嘮叨特別用在具有下列特質的子女身上:一是願意聆聽的女兒,二是比較貼心的兒子。也因為這種「聆聽」與「貼心」的特質,有時子女和母親的關係,會給人感覺像是把媽媽掛在嘴邊的「媽寶」刻板印象。
過分嘮叨的母親所製造出來的「媽寶」有兩種:一是習慣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媽寶,一是無法違抗指令的媽寶。如果是前者又是男性,常常在選擇伴侶時,會不自覺地找個可以照顧自己的太太(但又可能不自覺地被隨興不羈的女人吸引);如果是後者的男性,往往有苦難言,內在相當痛苦糾結,容易陷入婆媳問題,惹得媽媽抱怨、太太哭泣。
過分嘮叨的母親,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困擾是,明明不想要這樣,卻難以做到「斷‧捨‧離」。
面對關心和焦慮 順從不是唯一方法
案例裡的太太從和先生交往開始,約會常常會去先生家裡。太太很早就發現,當她和先生獨自在房裡聊天時,房間門總是開著的。先生的房間外就是廚房,先生的媽媽總在廚房裡忙著,要不遞水果,要不送茶水,要不就乾脆坐進來一起聊天,打聽太太的身家背景,看起來相當熱絡,但太太總感覺有些缺乏隱私。
的確,母親嘮叨的背後,往往是關心,但那種關心其實是焦慮的展現。母親的焦慮,往往透過這種嘮叨的傳遞,在無形中把我們推入「低人一等」的心理境界(難道,我們連這些小事都不懂嗎?),所以才令人感到厭煩。
對於過分嘮叨的母親來說,她們眼裡的孩子,是長不大的。或者該說,她們在心理上,寧願我們還是小時候的樣子,她們才能感受到孩子在她們身邊不曾離去。
所以用「過分嘮叨」來讓孩子覺得「低等、無能」,但事實上,母親才是真正無法離開我們的人,才是真正缺乏安全感,怕被我們「丟棄」或怕我們「不見」的人。
對於這樣的母親,我們不能只是「順從」而已,因為順從並無法解決她的不安全感。
拉出親子間的界限 訓練母親放手獨立
不安的母親需要的是放鬆,是重新敞開心扉感受愛,並且學習把關注力從別人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地告訴母親:「我長大了,那些事情真的不需要妳管。」試著把親子之間的界限拉出來—不管那有多麼困難。
這不只是為了我們好,也是為那一生都為著別人而活的母親。
當我們願意走出「順從」的魔咒時,才有機會訓練出母親的「獨立」。
就像案例中的這對夫妻,後來搬出母親的家,在附近租房子。雖然因為多付租金被母親嘮叨到臭頭,還為此爭吵了一年多,但最後,先生的母親終於走出去,獨立去學土風舞,這是她生命中為自己所做的第一件事。【 文/許皓宜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