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擔憂健康 慮病症上身
文/郭彥麟
在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的劇作《想像生病的人》(或譯為《誰真的愛我》)中,男主角阿爾公是一個幻想自己罹患重病的人,他一方面堅信自己不久於人世,另一方面焦急地找醫師治療他「想像的疾病」。
在阿爾公的身邊,有覬覦遺產期待他死亡的妻子、有提供「無效醫療」滿足他想像的醫師,也有誠實而機智的女僕,最後幫助他摘下妻子的假面具。
其實阿爾公罹患的是「慮病症」。
慮病症是一種因過度擔憂健康,對身體不適有放大的感受及錯誤的詮釋,認為自己罹患了某種不存在的疾病。這些對疾病的想像會盤踞患者的腦海中,造成難以遏止的焦慮、恐慌、憂鬱,甚至絕望。
許多患者為了安撫或證實自己的想像,反覆就醫,接受過多的檢查,甚或要求不必要的醫療。即使檢查沒有異常,但慮病者並不會因此得到喘息,反而會陷入另一個未知與不安的循環。有的人更不信任醫療,有人則認為自己的病更不可能被正確地診斷與治療。
曾有患者因喉嚨異物感,擔心罹患癌症,而在半年內接受了數次內視鏡的檢查;也曾有患者因頭痛,認為腦中有腫瘤,在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皆找不到病灶的狀況下,仍堅持要出國接受檢查。
慮病症是許多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如焦慮症、憂鬱症、妄想症、失智症等。但諷刺的是,慮病症讓患者死命找尋想像中的生理疾病,卻對自己的精神困擾視而不見。
在老年人中,憂鬱也常隱藏在慮病症的面具之下,家屬以為老人家的情緒只是來自於對疾病的胡思亂想,只要陪伴多看幾次醫師,多做一些檢查,就可以停止老人家的「操煩」。殊不知,卻因此扮演了阿爾公身邊醫師的角色,加強了病人逛醫院的行為。
相反地,也有家屬對病人感到厭煩,總是用斥責回應病人的擔憂。但這種高壓的對待反而加深病人的負向情緒,讓他們的精神疾病更加惡化。
當出現了慮病的跡象時,請向醫師詳實地傳達你的感受,並討論是否需尋求精神醫師的協助,發掘隱藏其中的問題。而辛苦的家人,也需要更多的耐心,陪伴病人走入正確的醫療途徑。
(作者為台南市心寬診所精神科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