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遁形 MRI揪神經系統小病灶
文/蔡定倫
◎案例一:62歲的王先生一早起床,發現說話不清楚,但手腳活動自如。他到醫院急診接受腦部電腦斷層(CT)檢查,初步沒有任何異常(圖1)。
他原本以為是咽喉部問題,但經耳鼻喉科轉介至神經內科門診,在緊急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後,發現左大腦有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合併左側腦血管重度狹窄(圖2),趕緊住院治療,避免了後續中風惡化導致右側癱瘓的可能性。
◎案例二:32歲的何女士愛好打籃球,某一天籃球賽後,突然覺得左下背疼痛合併左腳痠麻無力。到骨科診所照腰椎X光沒有任何異狀(圖3),於是醫師開給她止痛消炎藥,並安排她接受復健治療。
但是一星期後,何女士的疼痛加劇且左下肢開始無力,經神經內科門診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5腰椎與薦椎間的椎間盤突出,嚴重壓迫神經根(圖4),緊急轉介至神經外科手術後,逐漸恢復正常,避免了左下肢癱瘓的風險。
核磁共振攝影(亦稱磁振造影,MRI)是近幾年醫療診斷上相當重要的影像工具。醫療運用非常廣泛,從頭到腳,從癌症到心血管疾病,從診斷到追蹤,它藉由磁體與無線電波,以不同的掃描技術讓受檢部位產生影像。
這種影像檢查準確而不具侵入性,不會產生游離輻射,可多方向掃描,提供三度空間影像,又有高對比的解像力,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利器。
磁振造影對腦脊髓神經系統的靈敏度極高,能辨別很小的病灶,特別是針對急性腦中風,可在極早期就顯影診斷。它有很高的偵察率,由於顱底及腦幹部位的病灶透過CT攝影,易因其鄰近骨骼太厚而造成假影現象,這些都必須藉助磁振造影掃描儀檢查克服。
雖然MRI好處很多,但仍有其限制。因為MRI會釋放磁波,體內有心律調節器、金屬性人工心臟瓣膜、各類電子傳導器、腦動脈瘤手術夾等裝置,會受到磁場干擾,不適合核磁共振檢查。
另外在MRI檢查中,受檢部位必須儘量靜止不動,才能獲得清晰影像,且檢查時間約半小時以上,所以有禁閉恐懼症的患者亦不適合接受MRI檢查。
(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