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止痛藥別亂吃 小心消化性潰瘍
文/陳建次
門診看診病患中,許多消化道潰瘍出血的人有不少比例是因不當服用藥物造成,且這類例子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原因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情緒壓力、菸酒、食物、胃酸分泌過多、老化等多種因素,其中常見引起潰瘍的藥物為阿斯匹林(或靈)、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類固醇。老人家常因為關節痠痛或是心血管疾病,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消炎藥及阿斯匹林,但是其本身胃黏膜保護機轉隨年紀增加而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藥物引起潰瘍,甚至出血」的狀況。
除了透過就診取得的藥物之外,老人家有時候會因關節或肌肉痠痛,自行購買各式各樣成藥。這類藥物為求明顯效果,當中有時包含過量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類固醇等,輕則容易造成胃十二指腸發炎,重則引發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上腹痛是常見的典型症狀,其他的症狀包括腹脹、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甚至出血,造成吐血、解黑便。其中尤以銀髮族為多。
有專家指出,這些患者因服用消炎止痛藥及老化,掩蓋了潰瘍造成的不適感,使得往往發現時大多已經產生較嚴重的症狀,千萬不可輕忽。
提醒民眾若有前述腹部不舒服等症狀,應到胃腸科諮詢診斷,依不同症狀安排消化道內視鏡或腹部超音波檢查。現在大部分醫療院所都有提供朦朧麻醉或無痛內視鏡,大大減輕內視鏡檢查的不適感,民眾大可放心接受檢查,再依醫師判斷疾病有無需要切片或檢查幽門螺旋桿菌。
大多消化道發炎或輕微潰瘍,除避免濫用消炎止痛藥外,服用抑制胃酸等藥物可以很快緩解症狀,但仍須一定的療程使潰瘍修復根治,任意停藥容易使潰瘍復發或惡化。
若是有心血管疾病或是關節肌肉痠痛等患者,建議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找出根本病因及開立適當藥物,而不是自行服用止痛藥物治標不治本,不僅可能延誤病情,更會因濫用成藥造成許多副作用,危害健康。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