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之後
◎ 林榮淑
坐在電影院,我是一隻鳥/一朵雲,尾隨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俯瞰我們的島嶼─我們的家園。有時眼睛起霧,有時熱血澎湃,有時心肝結規丸…。
散場時,甲說:這不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生態浩劫)嗎?乙說: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公布以來,世界各國已陸續發行不少環境、生態的相關電影了。
太陽底下本無啥新鮮事。
齊柏林說出了台灣生態環境的關鍵點─台灣的美麗與哀愁「有些人沒有看見,少部分的人『假裝』沒有看見」。
個人以為,沒看見的人,可以補考,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視而不見」的人,也就是「假裝」沒看見的人,雖然只是少數,卻常是握有權柄關鍵性的少數。他們掌握台灣的方向與安危。
不健忘的人,應記得:二○○九年,戴立忍取材於二○○三年一則台灣單親父親抱女兒欲跳天橋的社會新聞,拍出轟動全國、得獎無數的《不能沒有你》。片中描寫一個小人物一次次遭到官僚的刁難,點出社會、法律、制度及公務行政的諸多問題,對國家政體作負面評價,給公僕一個省思。這部「人跟人接觸」的影片,情感的碰撞遠比劇情的牽扯來得更感人。當時政府要求公務員都要去看。
齊柏林的主題曲《看見》,訴說台灣生態的哀愁,其實也是台灣人文的哀愁:政府要不要要求領公帑的公僕也都要去看?尤其是那些「假裝」沒看見的爺們。(作者為台北市國小教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