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癌症,醫藥常識,中醫,愛滋病,流感,副流感 (14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2%愛滋患 受不了歧視離職

 

 

鄭舒倖醫師(右二)昨天與化身為鋼鐵人及蝙蝠俠的感染者呼籲感染者要勇於面對,及社會勿歧視他們。(鄭舒倖提供)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醫師調查發現,62%愛滋感染者離開職場的原因與感染HIV(愛滋病毒)有關,包括被發現罹病、被同事指指點點,甚至是在上司要求下,不得已離開職場。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舒倖指出,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我國HIV感染者中,大約78%是25-64歲的職場中堅份子。根據該院HIV感染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規律用藥之下,有77%可以繼續在職場上衝鋒陷陣,其中有36%跟現在職場上多數上班族一樣,普遍超時工作,另外16%則選擇做個夜班族,另外12%甚至一人身兼數職。

 

愛滋感染者豪爾(化名)昨日也以鋼鐵人打扮現身說法,他表示,感染HIV後,發病最嚴重時,幾乎無法下床,甚至就在醫師面前尿失禁;他估計自己需要一段時間治療,因此將罹病的情況告知主管。

 

後來,他規律服藥,身體也漸漸恢復正常功能,回到了原來的職場工作,只是從外勤調任內勤。

 

「明明只跟主管一個人說生病的事,奇怪的是,彷彿不少人知道。」有一次他到公司餐廳吃飯,當他坐入餐桌後、其他人竟然紛紛離席,甚至他拿過的水杯,還有同事用酒精消毒。

 

他說,當時覺得深受打擊,但為了工作也為了收入,只好隱忍,期間還陸續幫車禍同事、產假同事代班,結果這兩名原來不願與他同桌的同仁恢復上班後,反而變成他工作上的最大支持。

 

鄭舒倖表示,以桃園醫院資料顯示,愛慈病並非絕症,在服用高效能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86%的病患可以規律用藥,74%可以達到CD4+T細胞>200cell/μl,且病毒量
<40copies/ml,也就是病毒數量能控制到幾乎測不到,免疫細胞也可以維持正常。

 

不管是上夜班、還是身兼數職或是輪班等,都難不倒他們,呼籲主管切莫因為歧視而失去人才。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手術風險高 術前評估很重要
 

文/李芸婷


時常耳聞因手術及麻醉造成的醫療糾紛,由於手術不確定性高,術前的麻醉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加上老人可能因身體退化承受力較弱,危險性隨之提高。老人面臨手術的選擇時,家屬勢必得陪同做謹慎的評估、考量。


當醫師告知須動手術時,切記要先詢問有沒有其他替代的治療方案,如果無法避免,不妨多諮詢1-2位醫師,聽取其他專業意見來評估比較,也可從中選擇與病患及家屬溝通最暢通的醫師,減少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誤會。


術前身體狀況評估相當重要。首先是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追蹤狀況,最好能準備歷史病歷紀錄提供醫師參考;接著必須詢問這個手術可能會歷經的流程,例如會安排哪些術前檢查、手術進行的方式、手術範圍、有哪些風險及副作用等;也別忘了主動告知平日的生活習慣,例如運動頻率、有否抽菸、平日活動狀況等。資訊提供得愈完整,醫師的評估自然更周全。


另外,我們很容易低估麻醉的風險,老人對麻醉類藥物較敏感,加上老人衰退狀況不盡相同,麻醉時,使用的藥量必須因人而異,麻醉科醫師的經驗尤為重要。因此,提醒老人及家屬們,一定要仔細詢問麻醉會遇到的問題,例如是全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有沒有專業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麻醉的風險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為何?是否會和正在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等。


經過周延的諮詢及討論後確定要動手術了,別忘了再仔細看一下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記載的事項,簽署時,要有一式兩份及主刀醫師的簽名。最後,術後照顧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別忘了請教醫師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誠懇地問、仔細地聽,才能確實降低手術及麻醉的危險性,並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作者為醫改會研究員)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達夫醫師,與癌共存-我活過了十年

 

十年,一眨眼就過去了,十年,3650天,87600小時,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十年是人生一個階段,十年可以完成學業,可以成家立業,可以鴻圖大展,也可以投資失敗走投無路,也可以生一場大病痛苦死亡…



而我呢?十年前生一場大病,卻能夠化危機為轉機,如今不僅活過十年,活得更健康快樂。

我能,為什麼別人不能?我可以輕鬆抗癌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在愁眉苦臉?這十年來我寫過三本書,每三年寫一本,每一本書的書名都代表我內心的感受,書的內容都在敘說我的心路歷程。

今年第十年我要重寫第一本書,再讀一遍當初所寫的,竟然自己感動了自己,我活下來是有理由,是有脈絡可循:
一、 徹底懺悔勇敢面對,跳出癌症陰霾,化危機為轉機
二、 適度接受醫療
三、 堅持到底,始終如一,十年如一日。



而幾乎所有癌症病人都尋求過所謂抗癌食品、草藥或秘方,他們不斷拿各式產品請我鑑定;同時因為看到眾多癌症病人從幾個月到幾年,甚至十年後都在復發,而一旦復發,西醫幾乎是束手無策,逼使我努力去研究抗癌食品,很可惜很多台灣醫師認為這些最新的營養醫療是另類而無效的。但是根據我自己的體證,以及親眼看到一些重症病人因為採用了營養輔助療法而改善病情,或甚至腫瘤消失,我相信營養複方輔助法絕對是明日之星。

常常有人問我抗癌要提升免疫力,要吃甚麼?」,只要合乎我的五大條件我就會使用,我目前所使用的抗癌輔助產品只有七種。 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在國內展開「產、官、學、醫」的大規模研究計劃,很榮幸我能參與,負責臨床試驗部分,我也發表過兩次臨床試驗報告,由於有詳盡的科學研究,讓臨床醫師可以放心地進行臨床試驗,反過來因為臨床試驗有效,更給予這些研究團隊無比的鼓勵與信心。

2013年陽明大學許先業教授,於知名牛津醫學癌症專刊《Carcinogenesis》,發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抑制乳癌生長及轉移的機制,研究成果顯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能藉由破壞癌細胞表面-泛素(Ubiquitin)依賴之接受體(泛素介導降解蛋白質機制為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主題),促使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得以抑制乳癌細胞增殖,並抑制乳癌細胞轉移,此機制甚至是許多癌症用藥尚無法達到。
2010年我開始臨床試驗,首先是選用30位癌症病人連續食用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三個月,初步只在用於安全性及病人之接受度,之後第二階段再研究癌症輔 療成效,到2012年12月底,共有108位癌症病人服用,但是連續服用超過3個月者只有73位,其中60位存活,13位死亡。四大癌症除肝癌死亡率仍偏高
(40%)外,其他癌症都降低,尤其是乳癌最明顯。

多年研究之下發現,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不僅無毒性,更能很好地作為治癌輔助食品研究;團隊還發現可以養顏美容、抗衰老等功效,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將成為明日之星。

有人問我:「你用這麼多產品,有效嗎?」在本書中,我提出各種產品使用情形與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死亡率降低與生活品質提高,再過三年等全部統計分析完後,我的報告會更勁爆。

感謝老天,讓我活過了十年,讓我幫助9000位癌症病人,我還有機會活十年嗎?
不知道! 未來不可知,也不必知,每天感恩感謝過好每一天,最重要 !老天讓我回下來了,必定是給我重要的任務,要去輔導其他癌症病人,我無怨無悔窮畢生之力,獻身給癌症病人,直到我倒下為止。


許達夫 醫師
曾任林口長庚、台南奇美、台中中山醫學中心腦神經外科主任,嘉義聖馬爾定、台中林新醫院醫療副院長、中華民國外科醫學會醫療品質委員會委員。
現任台中林新醫院神經外科兼任醫師、許醫師自然診所負責人。
2003/01/17 發現罹患第三期未直腸癌 。
2013/09 罹患癌症十周年,推出與癌共存的新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傷口濕敷 好得更快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日常難免出現小傷口,很多人會拿乾燥OK絆直接覆蓋傷口,長輩還會提醒傷口不要碰到水、以免發炎。不過,專家表示,與其直接用乾燥的OK絆覆蓋傷口,不如使用具保濕能力的傷口敷料吸收分泌物,傷口會好得更快。

 

衛福部食藥署昨舉辦傷口敷料選擇記者會。台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楊台鴻指出,不少人使用傳統乾燥紗布覆蓋傷口,傷口好不容易結痂,又因撕下紗布、扒了一層皮。人工皮則屬「濕潤療創」,除可吸收傷口分泌物、控制出血、避免摩擦,也可維持皮膚在濕潤環境。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過去民間傳說傷口不能碰水,是擔心水中細菌等感染傷口。至於濕潤型敷料,使用在無菌傷口,反可促使上皮細胞增生、微血管新生,對傷口較好,以同樣的表淺傷口為例,乾敷須耗時2週,但溼敷可縮短至7到10天。

 

但他也強調,若傷口沖洗消毒不徹底,皮膚裡細菌「悶」在密閉厭氧空間,反可能引發感染,使用時要注意是否出現紅腫、臭味等異狀。

 

建議傷口照護可依「沖、擦、敷、看」四步驟進行,沖:清水沖洗;擦:仔細檢查擦拭;敷:保濕的敷料覆蓋;看:檢查傷口癒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藥小心 亂服感冒糖漿恐送命            

 
86歲的鍾阿嬤罹患糖尿病多年,由鍾阿公在身邊悉心照料起居,今年攜手邁入60年的「鑽石婚」。(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記者邱宜君、魏怡嘉/台北報導

千萬不要濫用成藥或亂服來路不明藥品!罹患糖尿病的86歲阿嬤,天冷吃了感冒藥後,導致意識不清、喃喃自語;另有名摔傷的男性,自行購買跌打損傷成藥服用,3個月後卻感覺胸悶,無法爬樓梯,就醫發現竟有肺栓塞問題。醫師叮嚀,有病最好就醫,亂服藥恐怕引發健康更大危機。

務農的鍾阿嬤86歲,自60歲發現有糖尿病,就以藥物和飲食控制。最近氣溫變化大,鍾阿嬤不慎感冒,吃了成藥後竟然意識不清,嚇壞家人,好在緊急就醫,及時將血糖穩定下來。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指出,感冒會引發體內荷爾蒙改變,血糖已比平常高,但有些感冒藥中的成分,例如類固醇雖能改善痠痛、腫脹,也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血糖飆高,除導致神智不清,甚至可能致命。還有很多來路不明的藥品,特別是治療皮膚、關節肌肉痠痛的藥,也可能含類固醇,易使血糖不穩。

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也提醒,感冒糖漿或綜合感冒藥多含有麻黃素成分,可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但也有手抖、心悸等副作用。很多老人家習慣一次喝一罐感冒糖漿,不但藥物過量,也會引起血糖上升。

游能俊建議,糖尿病患感冒時,除要避開感冒糖漿,還要注意血糖,如果血糖比平常高,最好找醫師釐清原因,是因感冒嚴重,或需要胰島素、改善飲食。

跌打損傷藥 恐造成肺栓塞

此外,國泰醫院日前收治一名工地摔傷的男病患,他自行購買跌打損傷成藥服用,3個月後出現胸悶,無法爬樓梯,就醫確診有肺栓塞,醫師懷疑與跌打藥含有類固醇有關,長期服用高量類固醇,血液變濃稠,易造成血栓。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主任邱銘煌說,病患經檢查胸部X光、肺功能、心電圖均無異常。但其血液中二聚體檢驗值(D-Dimer)偏高,才轉向其服用的成藥可能含類固醇等成分,進一步檢查發現病患下肢靜脈曲張、且有肺部動脈血栓,才確診是肺栓塞,投予抗凝劑,2週後症狀改善。

邱銘煌說,民眾多知長期服用類固醇會有月亮臉等副作用,很少注意血栓亦為副作用,肺栓塞是臨床常見殺手,血塊堵住肺動脈出口,心臟無法打出血液,症狀有咳血、呼吸急促及胸痛等。

肺栓塞臨床致死率高達30%,常見於久坐、臥床及下肢靜脈炎等病患,預防最好避免長期臥床與久坐,適度從事下肢活動,如散步、按摩腿部等,也要避免長期濫服成藥,有病應就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肚臍也會有大麻煩 避免堆積污垢 需要適當清潔            
 
▲洗澡時,也要洗一洗肚臍。(照片提供/麥振銘)

文/麥振銘

17歲的小芳(化名)肚臍紅腫、疼痛快一個星期了,但是她一想到要掀起衣服讓醫師看肚臍,就覺得很難為情,於是自己拿藥膏塗抹,沒想到肚臍更為紅腫,連衣服輕輕摩擦都會痛,整天坐立不安,不得已只好掛號看醫師。

小芳來到診間,露出的肚臍又紅又腫,而且從肚臍流出惡臭分泌物。檢查後發現,她的肚臍內有膿液慢慢流出,進一步仔細清潔,發現肚臍內長了一粒如牡蠣大的化膿性表皮囊腫(俗稱粉瘤),經過清創、多次換藥及抗生素治療,肚臍腫痛的情況明顯改善。

◎肚臍會有臭味的分泌物且有紅腫疼痛情況,稱為肚臍炎,此發炎情形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的因素。

●先天的因素是指在胚胎時期,肚臍包含了臍尿管及臍腸繫膜管等結構,正常嬰兒出生後這些結構就會完全閉鎖,但如果有閉鎖不全、瘻管、囊腫或殘留組織等異常發生,就可能有分泌物或感染的情況。

●後天的因素則是新生兒殘留的臍帶消毒不完全,或是人為的搔抓,造成肚臍周邊有傷口,進一步引發細菌感染。

常見的症狀包括紅腫熱痛,甚至有化膿性分泌物,如果隨便敷草藥、擦膏藥任其惡化,有可能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或壞死性筋膜炎等併發症,嚴重時恐危及生命。

肚臍炎的治療,一般需要接受傷口換藥及抗生素治療,但感染嚴重時,甚至需要傷口清創手術處理。

在傳統觀念中,部分人認為清洗肚臍會有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肚臍最好少碰為妙;但長期不清潔的狀況下,會造成肚臍堆積污垢,引起黴菌孳生及細菌感染,所以肚臍還是要適當清潔。

不過,若是清潔不當,則容易造成肚臍受傷而發炎。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洗澡時,簡單清洗即可,同時力道不要太重。

如果肚臍紅腫、疼痛,應儘快就醫檢查,因為小小肚臍眼也會造成大麻煩,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求醫,延誤了病情。

(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延續了生命、卻也拖延了死亡、繼之拖延了我們承受的痛苦。

 

 

 

 

 

 

這是政大新聞系汪琪老師撰寫的一篇沉痛的文章,
希望給有高齡父母的朋友參考。

母親生前掙扎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謝 謝」。
但是在她走後,這個「謝」字卻像是一塊不斷長大的石頭 ,
重重的壓在心頭。

今天,也是她走後第四天,我決定坐下 來寫這篇短文。
因為唯有這麼做,我才能為父母親在臨終時所受的苦,
找到一絲意義;
也唯有這麼做,我才 能面對母親臨終的那句「謝謝」。

我以這篇文章,
祝禱所有我的親人、朋 友、所有善良的人,
永遠不會經歷我、以及我父母所經歷的苦痛。

和大多數人相比較,母親的最後一程已 經不算「辛苦」。

她在三年多前中風之後一直臥床,但神智清楚。
四月十七號似乎吃壞了,腸胃不適,開始嘔吐以致滴水不 能進;
第二天晚上出現休克現象,
緊急送醫之後診斷「消化道出血」、「脫水」、「腎衰竭」,
血壓脈搏微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

經過搶救,情況居然轉好,原先的問題一一解決,
但是肺部卻開始積痰、積水,並出現肺炎徵兆,
最後母親在四月 二十九日停止呼吸。
母親走後,她和我的煎熬都告一段落。

這裡我必須要說的,
是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
但貴為「現代人」,
醫療延續了生命、卻也拖延了死亡、繼之拖延了我們承受的痛苦。
自從母親進了醫院,
我就開始和醫藥科 學、以及醫療與保險體制,
展開一段艱難的合作與對抗關係。

完全沒有醫療訓練的我,必須在救治與保護母親 之間拿捏分寸;
不論因為我想減少她的痛苦而延誤了醫療、
或我想要她康復卻使她受盡折磨而去,
我都會墮入無法原諒自己 的深淵。
而我是唯一被迫去拿捏這種「分寸」的病人家屬嗎?
寫這些想法的時候,
我對大多數一線的 醫療人員只有心存感謝與敬意;
我最親近的朋友中,也有好幾位在醫界服務。
對於一個受過五至七年嚴格專業訓練的醫護人 員而言,
家屬所提出的「反專業」要求,他們只能選擇堅持或妥協。

而這兩者之間的消長,
在父親過世與母親過世的十年當 中,我觀察到明顯的消長;
今天醫生也有他們的無奈。「我常覺得我在繞圈圈」。
一位醫生說:「我告訴病人家屬不插鼻胃 管,
病人會營養不良、不插導尿管,會增加他們感染的機率,
但是他們不聽,等出了問題又來問怎麼辦。」
問題是,
有多少 病人有幸拔掉管子、
又有多少是帶著滿身管子企盼人生的終點而不可得?
一根根看似無害的軟管,有粗有細;
每 一種都有它的功能。
由進食用的鼻胃管、排泄用的導尿管、
到點滴、用藥、灌腸、抽痰、心導管與胃鏡檢查、人工呼吸,
以 至於種種監測人體狀況的裝置,無管不行。

對於一線的醫療人員來說,
「管子作 業」是基本訓練的一環;
因此也是他們最普通的一項日常工作。

如果血管太細無法接上點滴的管子就得多試插幾次;
如果病 人來擋、拔或掙扎就把手或身體固定、綁住;
任務不能達成,是不能擔任醫護工作的。
除了醫療所必須,這些管子確實也帶來 不少方便。
有了點滴的管子,病人不需要承受打針的痛;

有了鼻胃管,看護省去餵食的辛苦
(事實上只要有鼻胃管,幾乎沒有看護會願意再嘗試餵食)。

但是我們是否也可以由病人的角度來看這些管子呢?
我們不要忘記,所有的管子都有一定的 路徑進入身體裡面。
點滴的管子由針頭到血管,鼻胃管由鼻子進去食道、通到胃裡,
導尿管由陰部到膀胱,抽痰的與人工呼吸的管子則由咽喉進到肺部。

大部分的管子插進去之後都要拔出來,有時是為了要更換,
也有的管子是在使用時,
就需要不斷 的轉動、拔出再插入、拔出再插入…,例如抽痰。
我母親在臨終前,醫生堅持一天必須抽四次痰,
而有的病人有多到一小 時抽一次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這些管子的。
記得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講座教授喻德基,
當年在籌辦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時候,曾經胃出血而入院,
但是當 他聽說醫生要為他作胃鏡檢查的時候,
他立刻辦了出院手續逃跑了。

現在健康檢查可以選擇無痛胃鏡,
但是這個選項並不是 沒有條件的,
而這種條件往往只有健康的人才具備。

如果相對健康的人都無法承受胃鏡檢查,
一個臨終的病人又如何?
難的是,家屬病人無法面對「如果不作」的責任;
有誰有勇氣承擔導致親愛的人死去的後果?
這時候考驗家屬的是,究竟這些醫療措施究竟是否必須要。

現在已 經有許多人選擇放棄急救,
但在看似無傷的第一根管子到急救之間,
可能有一條漫長艱難的路程。

在每一個轉折點上,「是 否必須要」的問題都會浮現,
而每一次浮現的時候,家屬都面臨承擔後果的責任。
醫療措施是否必須要其實是一個純專業的議題,
大部分的家屬在面對專業的時候,
都會作最「合理」的選擇:由醫生決定。

但實際上在「科學思維」與醫療保健系 統的運作下,
醫療決策並不是沒有盲點,
在尊重家屬意見的美意下,
這種決策現在也常常成為家屬所必須面對、負責的一 環。
由於我和母親早已談過這些議題,
所以我在母親第一天入院的時候就簽下放棄急救聲明;
但是之後的幾次決定,就沒有辦法這麼明快。

首先是胃鏡 檢查的問題。
醫生說,如果不作胃鏡,
就無法確知消化道出血的地點與病灶、也無法對症下藥;
出血可能是潰瘍、也可能是 癌症。

第一時間我的決定是配合醫生。
但因為母親病危,所以這項檢查沒有立刻進行,

在這期間我開始思考下一步的問題:
對一名高齡的病人,即使是癌症,可以開刀嗎?
可以化療嗎?如果不能,那又何必去確定它是否癌症呢?

而當我通知醫生,我改變主意的時候,
醫生竟然告訴我作胃鏡是健保給付的要件;
其實不作胃鏡也可以打止血針,
只是我們得自費,─總共約七百元。

很幸運的,母親的出血 在潰瘍藥和止血針的雙重效果下止住了:
七百多元讓她逃過胃鏡的折磨。
在她大去的前三天我簽下放棄抽痰的聲 明。

當晚午夜醫生打電話來說,如果不繼續抽痰,
可能轉成肺炎或呼吸衰竭,
但他新採用的治療藥物可能是有效的;

何況 「抽痰之後病人會比較舒服」,
我因此改變主意,母親繼續忍受一天四次抽痰的苦楚。
兩天後,她的呼吸加劇到一分鐘四十 次,
每一口氣都是掙扎;
同時她的肺部出現感染的跡象;
這表示醫生的治療不但沒有發生效力,
而且害怕發生的事情仍然發 生了。

當醫生來通知必須作進一步「處置」時,
我第二次簽下放棄抽痰和急救的聲明。

在我簽過聲明之後,當天半夜又有護 士來抽了一次,
看護未能阻止,第二天母親就走了。
讓我想到當年父親臨終的時候,
因為心臟衰竭,所以不停的施打強心針,
之後肺衰竭而插管;

痛苦異常的插管之後,一星期不到,
他就因為腎衰竭辭世。

最後的一段日 子,他在加護病房,
我們也很少機會陪伴。
回過頭來看,如果不打強心針,
父親會少存活一個星期、但可以省去後面的折磨;
那「必須要」的醫療措施究竟要依什麼標準來判斷?
現代化之後科學與專業的地位崇高;
在 「救人」的大前提下,
我們往往忘記所有依據科學所做的判斷都含有機率的成分。

這就是說,醫生認為抽痰,病人不會感染 或比較舒服,
但這不表示病人「一定不會」感染和比較舒服。

但是在專業的權威下,醫生與病人家屬 在溝通的時候,
所有的「機率」考量都被省略。
再者,醫療與保險體制的特質,也令病人承受更多的折磨。
母親在送進醫院急診時,就經歷了抽血 等全套檢查。
但是送進病房的時候,同樣的檢查又重複一次,
詢問的結果,是「病房必須建立自己的檔案」。

但是幾分鐘前 所做的檢驗結果為什麼不能由急診轉到病房?
在醫界服務過的朋友說,醫院不同的部份,
必須做出自己的「業績」。
同一家 醫院之內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
不同的醫院更是如此。
當年父親在台大醫院等不到病房、必須轉到中興醫院。
已經兩天兩夜沒有閤眼的父親,立即承受了所有同樣的檢驗;

沒有人告訴我們離開台大的時候要申請病歷,
何況台大的病歷,另一家醫院是否接受也仍是問題。

其次,醫護人員的訓練讓他們深信醫療 的正面效果,
例如抽痰會讓病人比較舒服;
而一根管子在喉嚨裡不斷的扭動、插入、拔出的滋味是什麼,
他們無法關注、也 無暇關注,否則他們會無法執行任務。

但是健康的我們,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們的喉管,
每一小時這樣的進進出出嗎?
四月二十九號下午我趕到病房的時候,
母親已經走了。

前一天晚上,
我在病房外涕泗縱橫,
掙扎著在醫生面前說出:
「我寧願她走」這句話的辛酸與苦楚,
都已經是回 憶的一部份。
此刻我最大的希望,相信這也會是我父母親的希望,
是未來人們可以重新檢視「救人」的意 義;

也希望醫學家能夠更積極的思考,
如何發展更人道的醫療方式,
而不再是堅持單一的「治療」思維,
由延長病人的痛苦,
轉而幫助他們得到更平靜的結束。

或許有一天,
讓所有醫科學生體會插管感受的「醫師醫療體驗營」,
會是醫學訓練的第一 步。

如果有這麼一天,
我就可以更坦然面對 母親最後的那聲「謝謝」。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醫師 多看多聽別靠緣分            

 

文/張鈴珠

台灣有一句諺語:「先生緣,主人福」,以前的人稱醫師為先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遇到好的醫師,是要看緣分。若有緣分遇到適合的醫師,治療好身體的不適,就是患者的福氣。聽起來有點難,這麼多的醫院診所,這麼多的醫師,要如何才能找到適合的醫師呢?

◎當我們進入診間看病之前,可先參考以下幾件事情:

●詢問親朋好友:當我們身體有病痛時,周遭的親朋好友們也有可能曾經發生過類似的問題,若他們有遇到過治療效果好又親切的醫師,一定不會吝於告知。

●注意報章雜誌或網路:現在的醫療資源非常發達,可以參考報章雜誌報導,醫療院所也會公開新的醫療技術及新的設備資訊。網路上也有網友的看病心得及對醫師的評論,在排除廣告及人身攻擊後,可參考這些資料。

●醫師的名片或院內的醫師簡介:醫師的名片及簡介上面都會寫上醫師的學經歷及專治項目。可藉由此資料判斷是否跟自己的疾病有相關性。除此之外,也要注意看一下診所內是否有懸掛醫師的證書及執業執照,以確保為我們看病的人,是合格的醫師。

●與醫師的互動及專業度:看診前,建議先將問題寫下,等進入診間後,才會記得要問什麼。若看診1至3次後,仍充滿不安的感覺且身體的狀況也沒有改善,則建議換個醫師治療。

若能注意以上幾點,再尋找醫師就能更確實找到適合的醫師,而不需要碰運氣與靠緣分治療病痛。

(作者為台中市永禾堂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招辨識 揪出非典型感冒

 
家長需注意小孩感冒症狀,或請醫師幫忙判斷是否該用藥控制,以免拖太久導致併發症。(書田診所提供)

記者張傳佳/台北報導

「感冒一定要看醫師嗎?」台北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說,雖然一般感冒可能不用吃藥就會好,但若是非典型感冒,症狀嚴重拖太久,沒有及時醫治可能會導致鼻竇炎、中耳炎、肺炎等併發症,所以就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揪出「非典型感冒」。

葉勝雄說明,非典型感冒與一般感冒不同,普通感冒第1天會喉嚨痛或癢,第2天之後開始流鼻涕或鼻塞,可能出現2至3天的黃鼻涕,有些人會開始咳嗽;但非典型感冒的症狀卻不同。

◎葉勝雄教導家長3招辨識「非典型感冒」,若出現以下情形不可掉以輕心:

●第1招是「發燒太久」:發燒超過3天或感冒中後期才開始發燒。

●第2招是「病程太長」:咳嗽、流鼻涕超過10天,或黃綠膿鼻涕超過3天。

●第3招是「病情嚴重」:咳嗽不停或出現像狗吠的哮吼、呼吸會喘、痰量過多、鼻塞嚴重到不能呼吸,或發燒超過40度的特色。

若是感冒拖太久沒有好,就要擔心鼻竇炎、中耳炎、細支氣管炎、肺炎等「併發症」的出現。

小朋友不像大人懂得表達不適,有些症狀家長判別困難,就須先讓醫師確認是否為非典型感冒;一般感冒只需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即可,但非典型感冒可能需要用到抗生素或類固醇,甚至是克流感,家長也可當面與醫師討論,是否有用藥必要。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調理 改善考生症候群

 
天麻可以幫助腦部循環以增強記憶力,枸杞減輕長期看書後的眼睛疲勞,百合可以寧心安神,增進睡眠。(照片提供/姜智釗)
按摩眼睛附近的睛明穴,可以緩解眼睛疲憊。(照片提供/姜智釗)
按摩內關和神門穴,有助改善睡眠。(照片提供/姜智釗)

文/姜智釗

18歲的李同學在媽媽陪伴下就診,他看起來相當疲憊。原來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晚上不能好好睡覺,白天沒辦法專心上課,每逢模擬考或期中考,就會肚子痛,想要跑廁所。

隨著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不到100天,類似李同學這種「考生症候群」的就診者也開始增加。

學生們面對考試的壓力,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中醫的肝氣會鬱結,進一步影響脾胃消化能力,所以容易覺得吃東西沒有胃口,甚至要考試就容易腹痛跑廁所。時間一久,學生們可能晚上睡不好,白天因此疲倦,記憶力減弱,學習效果不彰,導致臨場表現失常。

女孩們月經可能開始紊亂疼痛,男孩們臉上狂冒痘痘,其他像是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突然惡化,感冒遲遲不會好等,考生症候群的表現多端,需要醫師協助,做調整。

臨床上,建議可以請醫師針對個人體質,使用藥膳調理生活。例如:天麻可以幫助腦部循環,增強記憶力;枸杞減輕長期看書後的眼睛疲勞;百合寧心安神增進睡眠。

穴位按摩也是不錯選擇,眼睛附近的睛明穴可以緩解眼睛疲憊,手部的內關穴和神門穴可以用來改善睡眠。

除了注意學生們面對考試的壓力,還要仔細評估孩子們身高成長發育的狀況,以免讓莘莘學子認真念書的同時卻錯過了黃金生長期!

(作者為桃園市風澤中醫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藥小心 亂服感冒糖漿恐送命            

 
86歲的鍾阿嬤罹患糖尿病多年,由鍾阿公在身邊悉心照料起居,今年攜手邁入60年的「鑽石婚」。(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記者邱宜君、魏怡嘉/台北報導

千萬不要濫用成藥或亂服來路不明藥品!罹患糖尿病的86歲阿嬤,天冷吃了感冒藥後,導致意識不清、喃喃自語;另有名摔傷的男性,自行購買跌打損傷成藥服用,3個月後卻感覺胸悶,無法爬樓梯,就醫發現竟有肺栓塞問題。醫師叮嚀,有病最好就醫,亂服藥恐怕引發健康更大危機。

務農的鍾阿嬤86歲,自60歲發現有糖尿病,就以藥物和飲食控制。最近氣溫變化大,鍾阿嬤不慎感冒,吃了成藥後竟然意識不清,嚇壞家人,好在緊急就醫,及時將血糖穩定下來。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指出,感冒會引發體內荷爾蒙改變,血糖已比平常高,但有些感冒藥中的成分,例如類固醇雖能改善痠痛、腫脹,也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血糖飆高,除導致神智不清,甚至可能致命。還有很多來路不明的藥品,特別是治療皮膚、關節肌肉痠痛的藥,也可能含類固醇,易使血糖不穩。

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也提醒,感冒糖漿或綜合感冒藥多含有麻黃素成分,可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但也有手抖、心悸等副作用。很多老人家習慣一次喝一罐感冒糖漿,不但藥物過量,也會引起血糖上升。

游能俊建議,糖尿病患感冒時,除要避開感冒糖漿,還要注意血糖,如果血糖比平常高,最好找醫師釐清原因,是因感冒嚴重,或需要胰島素、改善飲食。

跌打損傷藥 恐造成肺栓塞

此外,國泰醫院日前收治一名工地摔傷的男病患,他自行購買跌打損傷成藥服用,3個月後出現胸悶,無法爬樓梯,就醫確診有肺栓塞,醫師懷疑與跌打藥含有類固醇有關,長期服用高量類固醇,血液變濃稠,易造成血栓。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主任邱銘煌說,病患經檢查胸部X光、肺功能、心電圖均無異常。但其血液中二聚體檢驗值(D-Dimer)偏高,才轉向其服用的成藥可能含類固醇等成分,進一步檢查發現病患下肢靜脈曲張、且有肺部動脈血栓,才確診是肺栓塞,投予抗凝劑,2週後症狀改善。

邱銘煌說,民眾多知長期服用類固醇會有月亮臉等副作用,很少注意血栓亦為副作用,肺栓塞是臨床常見殺手,血塊堵住肺動脈出口,心臟無法打出血液,症狀有咳血、呼吸急促及胸痛等。

肺栓塞臨床致死率高達30%,常見於久坐、臥床及下肢靜脈炎等病患,預防最好避免長期臥床與久坐,適度從事下肢活動,如散步、按摩腿部等,也要避免長期濫服成藥,有病應就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吃絲瓜、芭樂減肥 妻子瘦了夫卻不舉            

 
中醫師指出,長期吃冬瓜、絲瓜、竹筍、芭樂等寒涼蔬果減重,容易傷脾胃敗腎倒陽,性趣缺缺。(記者蔡淑媛攝)
中醫師指出,長期吃冬瓜、絲瓜、竹筍、芭樂等寒涼蔬果減重,容易傷脾胃敗腎倒陽,性趣缺缺。(圖中人物為示意圖,與新聞事件無關;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長期大量食用絲瓜、冬瓜、竹筍、芭樂等寒涼屬性的蔬果,不但傷脾胃,還可能敗腎倒陽!一對夫妻半年來天天食用減肥,妻子瘦了、丈夫卻不舉,不是性趣缺缺就是草草了事,房事次數大減,一度懷疑對方外遇。

蓮樺中醫診所醫師王雅秀說,這對40歲夫妻育有2子,結婚多年仍保持每週行房2次,相當恩愛。妻子體重60多公斤想減重,今年初開始天天煮絲瓜、冬瓜、竹筍搭配生菜當主菜,魚肉飯都吃很少,飯後水果則狂啃芭樂,半年瘦了10公斤,80公斤的先生也瘦了7公斤。

不過,妻子變得常疲倦、腰痠,經期嚴重腹痛和腹瀉,自己性慾降低,先生也性趣缺缺,房事原本每週2次變成每月2次,常常腰腿無力、心有餘卻力不足。

妻子就診後才發現是飲食寒涼所致!王雅秀說,絲瓜、西瓜、竹筍、芥蘭、生菜、芭樂、火龍果是高纖蔬果,常被拿來減重,但這些都屬寒、涼、苦、澀或敗下的食物,這對夫妻天天吃,導致脾胃弱、腎氣虛,影響人的陽明經絡所匯集的陰器,男性腎虧倒陽,女性子宮、卵巢虛弱。

王雅秀建議這對夫妻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牡蠣、肉類和豆類,並以黨蔘、茯苓等造濕健脾胃,先調整脾胃功能,再以熟地、何首烏、當歸、黃蓍等補腎益氣,2人調養1個半月後恢復精氣神,重燃慾火,再拾閨房樂。

王雅秀提醒,減重不要天天吃寒性的瓜果,1週吃2到3次為限,最好中午食用才好消化,烹煮時可放上蔥薑蒜等辛溫食材調和寒性,蔬菜類也能綜合其他葉菜均衡調配,不要偏食、多運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正確使用口服錠劑 蓋藥緊

 

文/顏群芳

市面上口服的藥品不計其數,但不是所有的藥品都可直接配開水吞服,還是得依照藥品的劑型特性,正確服藥,才能發揮最好療效。

◎錠劑的正確使用方法:

●咀嚼錠

服用此類藥品時,須先放在口腔咬一咬,再配開水服用,以加快藥品作用速度;但戒菸咀嚼錠卻是咬完後,要放在牙齦與臉頰間,藉由口腔黏膜來吸收尼古丁,而不能吞下去。

●發泡錠

此種劑型是利用酸鹼中和的原理,在錠劑中加入檸檬酸或蘋果酸,以及碳酸氫鈉,兩者在固體時不會作用,但一放入水中,便會起化學變化,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泡,使得錠劑中的有效成分瞬間崩散,溶解在水裡。

比起一般固體錠劑,更可加快藥品的吸收速度,所以要先溶解在開水裡,再飲用下去。

●膜衣錠

利用機器在藥品的外圍覆蓋一層膜,可提高藥品安定性並防潮,所以在台灣這個相對濕度較高的區域,膜衣會比較厚一點,直接配水服用即可。

●腸溶錠

在藥品外圍包覆一層「腸衣」,這層腸衣只會在鹼性環境中崩解,所以可用來保護藥品,避免胃酸破壞,也可降低藥品對於胃壁刺激,所以服用此類藥品時,盡量不要搭配胃藥,以免提高胃中酸鹼值,也不能磨粉服用,以免失去包裹「腸衣」的意義。

●持續型釋放錠

此藥品是利用特殊製劑方法,將錠劑設計成一個可以長時間穩定釋放有效成分的裝置,可減少服藥次數,並使藥品在血中濃度裡可維持在一個恆定狀況。此類錠劑不需磨粉,直接配水服用即可。

●糖衣錠

在藥品外層噴上一層糖漿,可用來掩飾藥品苦味,也可增加其安定性,防止藥品變質,直接配水服用即可。

●舌下錠

正確用法是將藥品含在舌頭底下,藉由舌下豐富微血管,幫助藥品吸收,以達快速作用的效果,常見於心血管緊急用藥,切記這類藥品,絕不能直接吞下去。因藥品會受到胃酸或肝臟酵素的破壞,而影響藥品的效果與作用時間。

建議民眾拿到藥品時,要仔細看一下仿單或藥袋上所附資料,查詢是否有特殊服用方法或其它注意事項,也可以直接諮詢藥師,才不會因為用錯藥,而無法達到應有藥效。(作者為苗栗為恭紀念醫院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吃抗生素 過敏風險倍增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國內研究發現,兒童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與未曾服用的兒童相較,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的風險高出一倍以上!

這項研究是台南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王志堯的研究團隊與國衛院合作,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針對兩個出生世代進行追蹤研究。

研究成果並已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網頁上。

王志堯指出,腸道菌叢在一歲前即決定,抗生素會破壞體內腸道有益菌、改變菌叢,進而影響過敏;至於解熱劑,會讓肝製造的抗氧化劑量下降,而此一抗氧化劑有助抑制氣喘。

人的免疫系統需要刺激,才能有好的發展,感冒、發燒有一定的病程,求病快好,亂用抗生素、解熱劑,可能帶來其他風險;研究結果可提供小兒科醫師參考,也讓家長了解可能的影響。

研究團隊以1998年、2003年出生的兒童健保資料進行5年追蹤研究,出生一年內曾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風險提高1.61倍,氣喘1.38倍,過敏性鼻炎1.41倍。

不論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出生一年內曾服用抗生素及解熱劑,發生率最高,曾服用其中之一的發生率次之,不曾服用的最低;1998年資料顯示,一歲內服用抗生素的幼兒約佔6成,2003年更提高到9成。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羅病毒患者 1周增3成

 

 

 

 

 


【沈能元、蔡明樺╱台北報導】時節入秋,各種病毒開始活躍,近一周小兒科門診發現,罹患諾羅病毒的患者約增3成,一名3歲女童連兩日嘔吐不止,媽媽也因照顧女童而輕微嘔吐、腹瀉,檢查兩人都感染諾羅病毒。醫師指出,一旦發現孩童嘔吐、食欲不佳,應盡速就醫,以免全家都遭傳染。








入秋嚴防H7N9


收治病例的新竹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昨說,女童近來感染諾羅病毒,吃什麼吐什麼,就醫時因嚴重脫水,造成雙頰凹陷、嘴唇乾燥,活像老婦人,住院治療3天才緩解症狀,若延誤治療,恐導致休克而有生命危險。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說,諾羅病毒傳染性強,多經由接觸、糞口等途徑傳染,建議孩童外出、用餐前應勤洗手,沾有患者嘔吐物的馬桶、衣物,應立即以漂白水清洗,以防感染。

此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提醒,入秋後候鳥南遷過冬,途經台灣恐帶來病毒,需嚴防H7N9禽流感疫情蠢動。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蘇益仁說,其團隊已選定安徽株(RG268)為最佳疫苗株,預計明年3月展開人體試驗,如順利量產,國人最快明年秋冬就有國產的H7N9疫苗可接種。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愛滋」應「愛知」 越早治療越好            

 

文/鄭舒倖

多年的照護經驗發現,每到假期結束時,都會接到不少愛滋匿名篩檢案例,免不了會出現幾個因無法面對自己感染愛滋病毒的事實,選擇逃避治療或中途放棄的「帕斯堤」(愛滋感染者),這些「帕斯堤」不敢面對愛滋的原因之一是擔心被父母、家人不容。

因此,帕斯堤的父母和親友請試著學習接受、了解,畢竟,這是帕斯堤的一生,不是自己的面子,唯有自己的身心靈都準備好,才能支持、陪伴「帕斯堤」,與他們一同生活。

對「帕斯堤」來說,生理的準備相當重要,因為身體是最直接受到病毒影響的部分,所以開始運動吧!除了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外,也能釋放壓力,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

此外,醫學文獻指出,越早接受治療,越能恢復健康,所以「帕斯堤」們要用接納的心態,以及健全的心靈面對藥物治療,才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與藥物共處,只要規律用藥,「帕斯堤」是可以跟一般人一樣享受生活的!

就拿我認識快20年的「帕斯堤」小太來說,第一次來到我的門診,他還只是國貿系大三的高材生,需要半工半讀的處境沒有太多時間讓他恐懼,他選擇信任醫療團隊,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直到現在,小太仍保持每天上健身房一小時以上的習慣,且服用藥物始終如一,現在他不只是公司的老闆,同時也是自由的創作人!

然而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難免挫折、失去動力。尋找心靈的支持,多靠近宗教或家人團聚,他們都會很願意支持你、陪伴你。此外,台灣有許多對「帕斯堤」友善的民間團體,可以幫助「帕斯堤」找到互相扶持的朋友。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吃抗生素、解熱劑 日後過敏風險大增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小寶寶感冒發燒,爸媽總希望能儘速用藥解除孩子的痛苦,不過最新出爐的本土研究發現,未足歲寶寶吃了抗生素或退燒藥,日後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大增,醫師呼籲爸媽,千萬別自行購買這類成藥給小寶寶吃。

今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成大醫院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1998年出生的26萬3620名嬰兒和2003年出生的9910名嬰兒,於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的情形,並長期追蹤到6歲,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流行病學期刊」。

結果發現,一歲內吃過抗生素的寶寶,未來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是沒吃過的1.61倍,氣喘為1.38倍,過敏性鼻炎是1.41倍。一歲內吃過含acetaminophen成分解熱劑(例如普拿疼)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風險增為2.02倍,氣喘是1.66倍,過敏性鼻炎也有1.7倍。

追蹤寶寶2歲到6歲過敏疾病發生率,結果一歲前兩種藥都沒吃過的寶寶,這3種疾病發生率都穩居最低,發生率次低是只吃過抗生素者,服用過解熱劑或兩種都吃過的寶寶,過敏發生率最高。

對此研究結果,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江伯倫並不意外,他分析,需要服藥的孩子可能是感染了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披衣菌,這4類感染本身就會增加過敏機率,感染越多次,過敏機率越高。

一歲前的幼兒免疫力本來就較弱,需經過刺激,慢慢誘發產生。但服用抗生素可能殺光腸道益生菌,解熱劑也會抑制發燒、發炎等正常免疫反應,這些都會減少免疫力發展機會,不利未來對抗過敏原。

江伯倫強調,抗生素不應過度使用,而解熱劑還是有其必要性,因為5歲以下孩子高燒超過39度,有引發熱痙攣的危險。建議當小寶寶生病時,爸媽還是帶去看醫生最保險,千萬別自行購買成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就醫 重複用藥最痛苦
 
醫改會昨公佈五大老人就醫痛苦,分別是重複用藥(68.4%)、陪病耗時(58%)、吃藥搞錯(38.9%)、多科看診(36.1%)、難辨自費項目(31.9%)。(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供)

記者邱宜君、謝文華/台北報導

台灣老年人已占總人口11.2%,老人的醫療資源利用率高,占健保支出1/3,家屬陪同長輩就醫也面臨種種心酸。

醫改會委託民調公司,隨機電訪全台1004位陪老人上門診的家屬,發現家屬的頭號難題是重複用藥,高達7成;6成人苦於工作需請假,另外擔心吃藥搞錯、多科看診耗時、難辨自費項目的必要性,也讓3、4成家屬深受困擾。

醫改會研究員陳思佳表示,雖然政府要求醫護人員要主動詢問病人和家屬用藥資料,但每4位家屬只有1人被詢問過,6%家屬完全回答不出來。政府的門診整合照護試辦計畫雖號稱可解決身有多重慢性病者的困難,但7成服務對象都只有一種病,而且試辦僅囊括4成醫院,知道有此服務的受訪者不到2成。

例如86歲、居住高雄的郭奶奶,患有膝蓋關節退化、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方面等多重疾病,女兒常得請假陪母親到多科門診就診,但郭奶奶一天要吃不同科醫師開給她的14種共26顆藥,出現頭暈、走路無力及呼吸會喘等疑似藥物不良反應的症狀,家屬也經常搞不清楚藥物種類。

陳思佳表示,高達9成2的家屬都希望健保署正在建置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趕快上路,就不再需要死背長輩的用藥紀錄。健保署主任秘書蔡淑鈴表示,今年已提供30多家醫院試用,明年若能順利建置寬頻網路,就會正式上線,讓醫病都方便。

                      

【下文摘自/ hsiyulee  】
★避免老人就醫重複用藥:
 
1.就診時,醫護必先看清病歴記載、就診紀錄、並主動問清楚有否就診別科領藥。
 
2.就診二科以上領取的藥品:①若處方同一藥品時只服用一種即可。②若處方同一藥理作用者擇一服用即可。③注意其劑量、間隔時間、交互作用等。
 
3.病患及家屬領藥後應詳閱藥袋上十三項必須標示項目、三項建議標示項目。
 
4.避免忘記服藥:最簡單確切防止法即預先在藥包上註明日期與時間;再者分類調劑的,可依每個分類藥袋上指示:開始服藥時間、服藥的次數、總天數及總藥品數量來推算之即可,如此是否服過藥或該服藥了,不但自己清楚,連家人也一目了然。但許多藥品中,不得忘記服用的例如抗生素或降血糖藥等就必須特別慎重。
 
5.長期用藥問題:一般是慢性病患較多,除考慮疾病因素外,還需注意到長期服藥後可能帶來不良反應,例如:hydralazine可能會有紅斑性狼瘡、ACEIs可能會有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 aspirin可能有耳鳴、胃腸道潰瘍或出血、酸性中毒、steroids可能有cushing’s症、過度鈉滯留、精神用藥可能有巴杰森氏症、靜坐不能、急性緊張不全症、抗膽鹼藥可能有尿滯留、口乾、抗動脈粥狀硬化藥可能有血中GOT值上升、凝血時間增加、皮膚癢、四環黴素可能有腸中正常菌叢改變、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可能有耳毒性、腎毒性、合成女性黃體素可能有血栓症、雄性激素樣之不良反應。
 
6.過敏及不良反應的問題:
 
①輕微過敏時,可停藥1~2次後,劑量改少些,再服藥,若不會產生過敏則可繼續服藥,若仍產生過敏則應停藥,洽詢醫師。
 
②嚴重不良反應,例如休克、精神呆滯、抽搐、震顫、視力模糊等,應立即停藥,並攜帶所服藥品至醫院就醫。
 
③藥品多少會有一些副作用,一般只要病患代謝正常,基於病情須要,且非長期使用者,應不致有問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成下咽癌 都是貪杯族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59歲的歐陽先生30年來每天吸兩包菸、喝兩瓶啤酒。最近兩個月感覺喉嚨卡卡,吞嚥疼痛、聲音沙啞,原以為只是感冒,但吃了一個多月的藥都沒效,到醫院做內視鏡檢查才發現下咽部長了2.5公分的腫瘤,是下咽癌第2期且轉移到頸部淋巴結,幸好還可以開刀切除,現在繼續化療放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台灣民眾對於菸害很熟悉,對「酒害」卻比較陌生,以致下咽癌發生率已超過吸菸引起的喉癌,40歲以上男性最多。

9成下咽癌病人有每天或每週飲酒的習慣,因為下咽部黏膜較脆弱,長期受酒精刺激更容易癌化。

王文弘說,下咽癌早期症狀就是喉嚨卡卡,與感冒類似,許多病人確定診斷時,都已經吃了一陣子的感冒藥,腫瘤往往已經從頸部淋巴結轉移出去,第3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5成;到了第4期,腫瘤很可能大到包住頸動脈,根本無法開刀,5年存活率就只剩1成了。歐陽先生確診時僅第2期,頸部淋巴轉移不到3公分,不但可以開刀,也適用傷口較小的新式機器手臂手術。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朵悶塞頸部腫
鼻咽癌警訊

 

 

文/張燕良

 

46歲的林先生是位精明幹練的台商,健康情況一向良好,不吸菸、不喝酒,也沒有嚼檳榔等嗜好,但是他從3、4個月前開始,右耳常在搭機後,出現悶塞感、耳鳴、聽力降低及講話時右耳出現回音,因這些症狀可自行緩解,而且同事們有此經驗者也不少,所以並不以為意。

 

不過,最近這些症狀越來越不易消除,有時左耳也會出現這些症狀,聽力的降低也干擾經商的進行,因而到醫院求診。

 

醫師在問診及檢查時發現,林先生偶有鼻涕或痰帶血絲,兩側上頸部有不痛性腫塊(林先生一直以為是應酬過多導致肥胖)。醫師懷疑是鼻咽癌,為他進行鼻咽部及內視鏡檢查,發現鼻咽部有腫塊,進而採取鼻咽切片檢查,經病理檢查證實確實是鼻咽癌。諮詢後,轉介到放射腫瘤科及血液腫瘤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雖然治療艱辛,但在家庭的支持和醫療人員的努力下,林先生終於重獲健康。

 

前述情節在耳鼻喉科門診經常上演,因華人是鼻咽癌的好發族群,鼻咽癌往往是悄悄發生。造成鼻咽癌的原因尚未明朗,但種族遺傳、EB病毒感染和環境因素(如飲食或非飲食類的致癌物接觸)是最常被提及的致癌因子。

 

種族遺傳是與生俱來,基因治療還遙遙無期;EB病毒感染相當普遍,但尚無相關疫苗;鼻咽癌又不同於口腔癌,就算戒除了菸、酒、檳榔亦未必能大幅降低鼻咽癌的發生,因此鼻咽癌是不易預防的。然而,台灣採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策略,治療成績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鼻咽癌治療採取放射治療為主、化學治療為輔的模式。臨床分期依據原發腫瘤範圍、頸部淋巴結轉移及肺、肝、骨骼等遠處轉移而定。第一期通常採取放射治療即可,但第二至四期的臨床分期,則採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尤其是併行性放射化學治療。

 

放射治療近年來已有長足的進步,放射線由鈷60進步到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定位也愈趨精準,如功能整合強大的進階型直線加速器—智慧型真光刀能整合動態同步影像擷取、呼吸及移動調控,還提供高強度劑量率模式,可在短時間內精準殺死癌細胞,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副作用和後遺症,使鼻咽癌的治療更為精確有效。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