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溺愛 是種傷害

 
圖/右耳
圖/右耳

長期在家長的保護下予取予求而長大的孩子,或許不需等到長大,又將會成為下一個社會新聞的焦點……

〈教養怪現象1〉不管教 才算對他好?

文/星星的牧羊人

那天在捷運上,隔壁坐著一個國中左右大的男孩,他與朋友的一段對話,引來我許久的思考。

那段對話大概是這樣,男孩接了一通電話之後,朋友問他是誰打的,男孩就說是他爸打的,緊接著他說他爸爸對他比較好,原因是因為他之前連續兩個月電話費打了四千多塊,所以手機被媽媽沒收,然而他爸爸卻叫媽媽還給他……就這樣,所以他爸爸對他比較好。

我在一旁想著,將來的某一天等他年紀長了些,世事看多之後,也許他才會發現今天他的想法是多麼天真,也許才會知道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好。溺愛對於小孩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吸引力,因為在那個階段,是可以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時期,沒有過多的壓力與負擔,當然娛樂就成了第一位的享受,因此這個變成了一個衡量的基準點。

但如果加以剖析,一個國中生電話費打到那麼多錢,能為的是什麼,還不就只是聊天,在學校有那麼多的時間可以聊,又何必課後再繼續聊;這個階段的學生應該重點是讀書與學習,時間分配不當,確實是值得管教,若是一味地縱容,不好的習慣就日積月累根深蒂固了。

因此所謂父母的好,該如何定義,假若只是一味的溺愛縱容,也許表面似比有所管教的來說要好,但本質上卻不是真的好,只會害了我們。

〈教養怪現象2〉只要她喜歡 家長就順從

文/ zero

之前有個社會新聞,新聞的主角從小就是一位資優生,因為數次偷竊被逮,連累媽媽出面替他下跪求饒。經訪問這位媽媽後得知,原來孩子從小成績優異,家境優渥,因此他想要的東西,家長也都盡可能如他所願,如今,會造成偷竊的行為一再發生,追根究柢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看到這則因不當教育而引發的社會新聞,令我不禁連想到女兒就讀的小學班上,有位女學生很特別,經常在第一、二節上課時,才由家長陪同到校,晚到的理由有時真的是身體不適,有時則是如她自己所透露的,她不喜歡的課就不想來上。家長都許可了,學校也不置可否。

一聽到小學生能如此自由選擇上課,頗令我覺得不可思議!心中難免有個疑問:學生的家長不管嗎?難道他們也認同孩子的做法?這個疑問直到有一天聽說了這位家長的作風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會如此,果然其來有自。

平常只要班上同學對這位女同學說話大聲或不照著她的意思做,她就會當場摔東西洩憤,等中午家長來送飯時,再跟家長告上一狀。家長聽了之後也會馬上處理,就是去「勸告」那些「欺負」女兒的人。後來那些被「勸告」過的學生家長之一告到教育部,主張不該讓家長隨便進教室教訓別人的小孩,之後,這位家長才稍微收斂些。

前不久,學校舉辦活動,這位女同學希望被選上,但老師選出的名單中卻沒有她。她一時不能接受,便找了入選的其中一位女同學出氣,不但從背後捏她脖子、狠狠瞪她,還踹了她一腳。這位被打的學生回到教室忍不住哭了,老師也知情,但被打的學生回家不敢跟家長說,因她怕家長來學校理論,會把事情弄得更複雜。

最諷刺的是,隔天這位打人的女同學竟出現在入選名單中了。想當然爾,是有人跟老師施壓,成全了這位勢在必得的同學。

女兒放學後將這件事娓娓道來時,我一方面為那位被打的同學感到很不捨,另一方面,更為那位打人的同學感到可悲,當她洋洋得意自己最終還是達到目的的同時,也就更加深信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管道。這對她原本就偏頗的價值觀,無疑是雪上加霜!

試問,這樣長期在家長的保護下予取予求而長大的孩子,或許不需等到長大,又將會成為下一個社會新聞的焦點。隨著少子化社會的演變,這樣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勢必有如滾雪球般日漸擴大。口口聲聲喊著愛孩子的家長,在這麼多社會新聞的報導中,為什麼還無法覺醒?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時間更要陪孩子

 
圖/達姆
圖/達姆

文/蔡百祥

現代社會的家庭模式以核心的雙薪家庭為主,也就是家裡面只有爸爸、媽媽和小孩,而且爸爸和媽媽都需要上班,以維持家計。

我在工作時,常遇到焦急的父母這樣和我說:「臨床心理師,我知道你常掛在嘴邊說要多陪孩子,但是我要上班就是沒時間啊,下了班之後還要趕快準備東西讓孩子吃(或是讓孩子隨便吃完外食之後才下班回家)、叫孩子去洗澡,整理家務,弄完之後,孩子也差不多要睡了……我能怎麼辦?」

或許家長因為工作忙碌,真正能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是至少在短短相處的時間中,我們期待的是能留下正向的感受。

<重質不重量>6方法 陪伴更有效

自覺沒時間陪孩子的家長,該如何提升親子間的相處呢?建議以下幾招不妨試試:

1.家長與孩子的時間管理與規畫表:還記得小學時都會寫行事曆、還是當兵時的按表操課嗎?規律的作息能帶來穩定與安全的感受,雖然自己不在孩子的身邊,但透過時間規畫表可以讓孩子知道現在爸爸媽媽在哪裡,讓孩子心裡有個底。

花些時間設計一下孩子與自己的時間規畫表,如果孩子年紀還小的話,也可以把製作完成的時間規畫表列印出來,貼在孩子能清楚看見的地方,讓他知道這個時候,雖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還是很想他的唷!

2.創造屬於孩子與家長的特別時間:父母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小英雄都很希望大英雄能多陪他們一下。請家長每天至少撥出5分鐘,專心地和孩子互動,這5分鐘需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例如洗澡後或睡前),也不要隨意取消。

在這5分鐘內,家長不要嘮叨地「關心」孩子的功課,或是老師是不是又在聯絡簿上告狀。請家長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讓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只要不是一般常人認為不應該或不道德的事。

每天5分鐘雖然很短,但就像定時定額的儲蓄般,家長和孩子之間正向關係的存摺會一點一滴累積,而家長在孩子心中存在正向的感覺,會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3.同理孩子的負向情緒:每個人都想要被理解,孩子和家長相處的時間變少,對孩子來說,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挫折,或許會以激動地情緒和父母抱怨。這時若家長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孩子說「爸爸感覺你現在心裡不太高興,是不是覺得爸爸花太少時間陪你」,當孩子心中的情緒,被家長以不帶批評的方式描述出來之後,通常他的情緒便會較為緩和。

4.具體稱讚孩子表現好的地方:我們的文化較含蓄,讓我們不太敢把好的地方說出來,我常在演講的時候問聽眾,覺得自己(或是孩子)有什麼優點呢?不知道大家是害羞還是怎樣,常常開始支支吾吾,一問三不知。就由我們大人開始先改變起,仔細注意孩子的行為表現好的地方,不要吝嗇地在當下就告訴他哪邊做得好,爸爸媽媽很喜歡他這樣做。

孩子常被具體稱讚,第一,他會表現得越來越好,第二,能讓他自我評價變得更正向,第三,孩子會覺得爸媽真的有用心注意自己。

5.親子旅行:全家一起出去玩,除了能看見各地美麗的風景之外,也會在親子關係中注入新的活力。我能理解工作很忙、下班很累、放假只想在家睡到飽的感受,但是善用時間管理,發揮「再忙也要陪你喝一杯咖啡」的精神,為全家人規畫一個親子之旅吧!

不論是三天兩夜的深度之旅,還是兩天一夜的輕旅行,甚至是半天到一天的微旅行,都能讓人在結束之後有充電感覺,家長與孩子也能有更多正向回憶的時光,多年後回想起來還能津津樂道。

6.親密的接觸:你有多久沒有抱抱自己的孩子,或是溫柔地摸摸他的頭了呢?正當且合適的身體接觸,會讓家長及孩子雙方都感覺到親密的感覺。

每個人對於肢體接觸能接受的強度都不盡相同,有些孩子期待家長用力地擁抱,有些只想要家長輕輕牽手就好,家長需要仔細觀察、細心地體會孩子在接觸上的需求。

在進行親子溝通這條路上,父母親都相當地辛苦,在親子教養的過程中,除了方法能多一些、不同策略彈性外,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親愛孩子的那顆心。每個家庭都會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運作方式,期許每個家庭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一同成長。如果對於親職教養的議題上有較多的疑問,也請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在醫院都有許多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可以為你提供服務。

(作者為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校在家 兩個樣

 

文/吳恩瑛

孩子的校園生活,有哪些是父母不知道的呢?父母當然會認為「孩子在家怎麼做,在學校應該也一樣吧。」這也是父母常犯的一種最典型的錯覺。

許多父母都驕傲地認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然而務必要記得,孩子其實擁有父母所不知道的生活,只屬於自己的那一面。就算家長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的行為舉止和個性,但還是有許多父母,並不知道孩子真正過著什麼樣的校園生活。

深入了解的話,會發現許多孩子都過著雙重生活。在家裡的行為舉止,與在學校的表現全然迥異。對孩子來說,家庭是親近又熟悉的地方,而學校卻是陌生的環境,孩子也因此發展出全然不同的性格。

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在外顯得相當被動、文靜,話也不多,但是在家裡卻會動手打弟妹,出現罵人等行為。相反地,在家裡很少開口講話的孩子,到了外面卻能夠滔滔不絕地表達意見,給人辯才無礙的印象。後者的情況,也是在進入反抗期和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經常出現的特點。請不要光憑孩子在家裡的行為,就斷然認定孩子的在外表現也是一樣。

<別給孩子壓力>有了對話 就有了了解

如果孩子成長之路上一切順利,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對父母來說,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然而,萬一發現孩子出現問題徵兆,那麼應該如何因應呢?以父母的立場來說,在孩子惹出事端之前,如果能事先察覺是再好不過了。也許父母會想找一個班上要好的同學,每天向自己報告孩子的行為,但是指使別人家的寶貝孩子做這種差事,好像又說不過去。

那麼父母經常拜訪學校,與導師商討的方法怎麼樣呢?每當擔心孩子時,不間斷地與指導老師討論和商量,就是基本原則。這並不是拜託老師要特別關照自己的孩子,而是透過親自拜訪,事先告訴老師孩子需要多加留意的習慣和障礙。以老師的立場來說,如果掌握孩子的資訊,就能針對狀況予以指導,即使孩子發生問題,也能夠適切應對,有效管理,這就是優點。

如果這些方法都有困難,那麼乾脆單刀直入問孩子的方式,怎麼樣呢?然而打破砂鍋追問孩子一切細節,並不是太理想的方法。因為父母的擔憂情緒也會毫無保留傳遞到孩子身上。

人們在有目的導向的事情上,會特別格外活力充沛,目的性愈強,灌注的活力愈多,別人也會感受得到,父母經常繃緊神經追問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也會感到緊張。如果孩子能以正面態度看待父母的擔憂也還好,但大部分的孩子會認為父母緊迫盯人,想要干預自己的生活。

一旦孩子開始對父母的干涉感到不滿,就會認為少說話、少透露是上策。如果子女是正值青春期的國高中生,出現的反應就會更加激烈。乾脆閉上嘴巴不說話,甚至遠離父母等,可能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甚至形同陌路。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原本對父母無所不談,交友方面的煩惱都會向父母傾訴,但卻因為父母說錯話或給予錯誤建議而出現問題。

關鍵就是,盡可能在不給孩子壓力的範圍之內,自然而然去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想要最簡單、快速又正確無誤地掌握孩子的問題,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開啟對話頻道。父母必須在家庭中製造一種氣氛,讓孩子願意分享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請父母敞開心胸,多挪出時間與孩子對話,並且認真傾聽。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頻道能夠順利啟動,保持暢通無阻,就能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和苦惱。

<作者小簡介>吳恩瑛

韓國父母最信賴的心靈輔導者,兒童教育界首席專家,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醫師。

經常受邀於韓國SBS、EBS等各大電視台的教育節目與父母分享專業心得,擅長精確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特有的安撫方式維繫親子關係,打造親子幸福。

她是大韓神經醫學會的正式會員、大韓幼兒青少年身心科學會正式會員兼學術部長、韓國青少年精神科學會的正式會員、發展遲緩兒治療教育學會的學術理事、大韓醫師學會期刊編輯委員、京畿道教育部特殊教育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同時也是烏山市幼兒精神健康中心院長、女性熱線救援諮詢委員、京畿道兒童虐待防治中心委員。著作《孩子上學了!寫給好媽媽的51個學校生活處方》(先覺出版)即將在台上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的好人與壞人

 

文/楊嘉敏

職場就像個叢林一樣,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是大家最討厭也最害怕的,就是壞人。

但有好人就會有壞人,好人和壞人往往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我的朋友是一位護士,在朋友眼中,她是一位好好小姐,但是一到職場,她常常就得扮演壞人。清明連假過後,絡繹不絕的就診民眾,簡直就快把醫院給塞爆了,面對一大堆還在等醫生看診的民眾,她頻頻說對不起,請大家耐心等候,這是她當好人的一面。

可是,醫生可是不會讓朋友一直當好人,有時跟醫生交情好的病患,就會套關係關說一下,希望能插隊先看。

這時我的護士朋友就得當壞人,對前一位病患謊稱報告還沒送來,所以先讓他看。

不過這樣的藉口,不是每個病患都能接受,她還是要不斷的道歉再道歉,就差沒有在病患面前流眼淚。

對朋友來講,這位常常逼她得講謊話的醫生,就是她最討厭的壞人,所以下班後,總是會對我大吐苦水抱怨連連,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雖然大家都討厭職場中的壞人,但更討厭逼自己當壞人的人。

等到自己扮演壞人做了壞事之後,開始抱怨別人,卻很少會去了解自己願意選擇當壞人的原因。

人性是複雜且矛盾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善與惡的念頭不斷拉扯,這些念頭,除了折射到職場中的人物之外,也反映了我們自身念頭,所以職場中沒有人絕對且永遠是壞人或好人,其中的抉擇握在每個人手中。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努力向上攀升 積極工作態度

 
圖/灰階

文/福井克明

明明拚了命努力,卻完全看不見成果。一切都按部就班去做,卻總是沒有獲得好評。我想應該有不少人都懷抱著這樣的煩惱吧!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有時甚至還要加班熬夜。該讀的書都有讀,也參加了企業財經講座,但是努力就是無法和成果串連在一起。

如果你正這麼想著,那麼為什麼又有所謂超人氣商品推手,或是手腕高明的超級業務員之類的人存在呢?為什麼你的努力無法獲得回報?事實上,無法交出成績的人,是因為不明白其中一些真相,所以才一直沒有成果,這個真相就是,「工作要像螺旋梯一般,不斷的向上攀升來達到好成績」。

成為有能力工作的人

在你身旁應該也有一些「工作能力不錯」、「公司的王牌」、「有出息」的人吧。但出乎意料的,他們其實一點也不厲害。他們之所以會受到注目,不過是因為被指派了「容易展現成果的工作」罷了。

只要被指派「容易展現成果的工作」,做出一番成績也是必然的。這樣一來,該項成果以及他的工作方式與態度都會受到好評,接下來也會被繼續指派「容易展現成果的工作」。如此,容易做出一番成績的工作接二連三地找上他,想當然爾,他也不斷展現成果,旁人也會覺得他堪當大任,也就這樣一路順風,扶搖直上,不斷加官晉爵。甚至有人會認為,「他非常值得信賴」、「具備領袖特質」。

螺旋上升的循環模式

這就是那些「有能力的人」的工作模式,也就是我所說的「螺旋上升」的本質。

商務人士在「做出一番成績→獲得好評」這樣的循環中來回數次之後,就會踏上不斷向上的螺旋狀(spiral)階梯,扶搖直上。

而且只要能夠交出一次漂亮的成績單,等於站在螺旋階梯的入口,這樣一來,即使付出相同勞力,就能獲得過去兩倍、五倍、十倍、甚至是更多的好評。

降低例行性工作的比例

總是有著一堆做不完例行性工作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陷入「例行性工作地獄」當中。所謂「例行性工作地獄」,就是被例行性工作包圍的人,陷入了「不僅在工作上無法獲得評價,甚至連運用時間的自由度都很低,失去成長機會,感覺不到工作的價值與意義,積極努力的幹勁就這麼被抹煞,而外界的評價也因此越來越低」的「負面螺旋」。

如果能理解這個可怕的「負面螺旋」的存在,那麼「進入螺旋之前最大的障礙,就是例行性工作」的理由,大家就都能接受了吧!是的,不論你多麼認真完成例行性工作,「嚴格遵守交期,不犯任何錯誤」,仍然無法開拓自己的未來。那麼,要如何開拓自己的未來呢?那就只有降低「例行性工作比例」這個方式。

藉個人努力創造佳績

事實上,工作上的成果和評價宛如螺旋階梯一般。從螺旋階梯的最上方看下去,好像都在同一個地方打轉,但是從旁邊看起來,則是一層一層向上盤旋,而工作也是一樣,如果能夠實踐工作方法,即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一如往常,但是當你驀然回首時,就會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你比過去展現出更高的成果、獲得更高的評價,這就是工作要像螺旋梯一般,努力向上攀升。

但是,階梯可以向上爬,當然也可以向下走,工作上也有「正面螺旋」和「負面螺旋」存在。所謂的正面螺旋,指的就是「因為面對容易展現成果、大受好評的工作,所以更能持續努力的環境」。

另一方面,負面螺旋則是不論你付出多少努力,交到你手上的永遠都只是例行性公事,所以滿腔熱血也被消磨殆盡,變得失誤連連,旁人對自己的評價也慢慢下降的狀態。只要能踏上正面螺旋,剩下的就憑個人努力,順勢向上攀升,自然會創造出一番成績。

作 者 小 檔 案

福井克明,Lucky River株式會社董事長、經營顧問,他在大學聯考失敗後,直接進入公司就職,以極優異成績在十九歲當上店長。有感於經營能力的不足,白天在大學學習經營理論,晚上則在物流公司當約聘員工,至今服務過七家企業,歷經無數次從小職員、部長到總經理過程,他以這些經驗為基礎,建構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成果的工作術,著有《小職員拚上位的祕傳工作術:擺脫定型業務,爭取獲得肯定的職場致勝法則》等書。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老寶貝 耐心以待

 
圖/裴小馬
圖/裴小馬

文/張琴

蘭姐這個年過得好辛苦,因為她那九十高齡失智的老媽媽整天吵著要去買菜,她一個不留意讓老人家開門出去,老太太還沒到樓下就摔了,這一摔,全家這個年也別過了。

秀玉姐去年也過得好心酸,因為她那九十好幾的公公,懷疑她偷錢,整天罵她罵到她常常心悸到不能呼吸。

以前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身邊的好姐妹們似乎都是「家有一老,實在煩惱」。

這幾年我當看護後才發現,當家裏的長輩被診斷出失智時,多數家屬都只會發怒、抓狂而無法解決問題,這其中包括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因為,在台灣「十個老人有九個不願去機構接受照顧,唯一一個被送走的是沒有行為能力的臥床老人」。

就像我們隔壁的阿珠姨,骨鬆讓她無法下床,兒女連續為她請了兩個外傭都被她罵跑了。要工作的媳婦建議送機構,可從那天開始,阿珠姨從早打電話罵媳婦罵到晚,罵到她媳婦不得不把手機、市話都停掉。最後是小兒子自願辭掉工作,在家煮三餐侍候她,媳婦輪流每天來幫她洗澡、打掃家裏。這下阿珠姨高興了,可是沒了收入的小兒子也開始沒了笑容。

不知道是不是每個老人都會戀家?記得我那已作古的老爸爸在失智前,就一直叮囑我這個唯一的女兒:「丫頭,爸爸沒吃很多,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妳住哪裏我就跟妳住哪裏,好不好?」我總是想也沒想地一口就答應他。

可當他開始發病,整天對著我不安又顫抖的問:「小姐,請問妳知道我丫頭去哪裏了嗎?我只有這個丫頭耶!現在我找不到她了……」然後老寶貝哭,我也哭,因為,就站在他前面的我總是氣自己敲不開他的腦袋告訴他「我就是丫頭啊!」

當時的我也只會抓狂,不然就是哭得震天價響,卻總是狠不下心送走老爸爸。因為我曾經答應過他絕不會把他送去榮民之家。就這樣亂了7年才往生的老寶貝,也打亂了我的經濟,好幾次讓我們爺兒倆差點露宿街頭,可倒是每次總能轉危為安。

父親在世的最後幾年,我每一次看著一暝老一吋,有外傭服侍,安安靜靜地活在自己世界的老寶貝,我都會安慰自己「至少我還是個有爹的孩子啊!」那7年我們過得其實很辛苦,可是讓我很懷念。

<問心無愧>孝順的人 老天看得到

到現在結結實實成了孤兒的我,還常常會哭著想想自己那7年是怎麼撐過來的?結論卻只有兩個字「心安」。畢竟,「住在自己家裏」是老寶貝唯一的心願,而我做到了。

現在每當我看到身旁姐妹們為家裏的老寶貝焦頭爛額的模樣,我就很喜歡分享我和父親最後相處的那7年時光,也很鼓勵她們尋求機構或外傭的幫助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畢竟,我自己也是靠外傭的幫忙才挺過來的。可是,老小、老小,每個老人和小孩子一樣,今天要出什麼花樣?誰也說不準。不過,每家的長輩,在家安享天年的事蹟,說出來總是有的會讓人噴飯,有的會讓人很心酸。而家屬卻總是束手無策、原地抱怨的居多。

並不是每個老人都會失智,卻是每個人都會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失智是無解的,而對待失智或年長的長輩除了孝心、耐心,別無他法。因為,醫生說:「小孩子怎麼長大,老人就怎麼退回去。」

現在很多人都說不敢想「養兒防老」,談到自己家的長輩也總是搖頭的居多。但是,每次分享的最後我總會很真心的告訴大家:「孝順的人,老天爺看得到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不好教 而是給太多

 

文/SarahYu

近日學制的話題,讓許多家長又開始憂心了起來,以為替孩子找了明星學校,孩子就可以比別人有競爭力。

事實上,真正的競爭力是「韌性」,而不是大人想的那些「學歷」、更不是「智力」,我不知道讀明星學校的小孩除了贏在起跑點外,是不是也能夠贏在終點?但我可以清楚知道,如果沒有韌性,有再強的能力,遇到挫折不一定能夠堅強爬起來。

那天一場聚會,朋友夫妻倆正忙著幫國中即將畢業的愛子安排他的下一步,想讓他進入傳說中厲害的明星學校。整個聚會裡,孩子幾乎不太說話,僅低頭玩著手機,我偷偷問了那孩子:「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他只默默說了一句:「我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其實只要這一句話就夠了!給孩子自由,讓他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潛力,失敗了,自然會發現另一條可以走的路;失敗了,大人再伸出手協助,不要讓孩子習慣被安排。也不要壓抑孩子的興趣,沒有人可以永遠有人幫忙做決定,要讓他學會自己想、自己面對、自己找答案,這才是對孩子的好啊!

現在的小孩不是不好教,而是大人給孩子太多了!讓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獨立、什麼是努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宅在家不工作 無視寡母憂心

 

Q:內人之弟於3年前不幸意外往生,留下弟妹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然而其長子去年退伍以來,經介紹至中壢一家水電工程行,得到一份供膳宿且可學得一技之長,又有薪水的工作,他卻上工一天後,就不想繼續做下去。

他寧願回到溪頭的鹿谷鄉山上,窩在家裡打電動,沉迷於此,連熱鬧的竹山鎮上亦不願意去接觸,十足是一個不知長進且未能體會其寡母及親友憂慮之宅男,祈願老師指點迷津,提供能讓宅男願意去接觸除了家以外的社會,及如何面對他自己未來的人生!

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

A:寡母獨力撫養兩個孩子長大必很辛苦,只是來信未提到長子的成長歷程及親子互動,顯然兩代之間的想法完全不一樣。母親認為既然不想念書,當完兵就找工作,至少自給自足,減輕家裡負擔;兒子卻不愛念書也不想吃苦,罔顧大家期望,躲回山上老家打電動。

目前這位年輕人以自我為中心,人生沒有目標,其實是有逃避心理的,他不想面對任何人,過一天算一天。長輩們就認為他不懂事不長進,卻沒有一個人了解他在想什麼、在逃避什麼。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位年輕人必然有優點,只是未被發覺。不知他身邊有無親近的手足、朋友、同學,甚至他喜愛的國中老師或鄰居,或者你這位姑丈,可以接近他,與他多聊天,了解他的想法及喜好,並藉彼此對話來擴展他的思考。當然得先建立關係,多關心他,而不是指責他,他才會卸下防衛之心。

可能要給他一段時間去沉澱其思考,他才會想放下電腦,與人接觸。不妨勸他去上電腦課,學些資訊專長,或再去進修,以後往這方面發展。至於那位母親,千萬不要以苦情或責罵來對待兒子,一般的親情及尊重才能建立成人親子關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講不聽」 可能是感覺調節不良

 

文/潘介玉

常聽到家長們抱怨:「為什麼我說那麼多次,你還一直犯錯?」「我不是說很多次了嗎?你怎麼還聽不懂?」等。孩子的這些行為真的是故意嗎?還是神經整合的問題呢?

感覺調節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生活中有許多感覺刺激,我們必須過濾且選擇該注意的訊息,這讓我們有適當的警醒度,並持續專注在任務中。若感覺調節不良,就會呈現分心、警醒度過高或過低;而整合失調則引發許多不適切的行為與情緒。於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感覺處理能力,即孩子如何使用來自內在身體和外在環境的感覺訊息。

◎我們從出生就有7種感覺在影響每天的生活。以下將說明每一種感覺處理障礙時,顯現的行為問題:

●觸覺:這是第一且最大的感覺系統,提供我們區辨、保護和定位能力。一旦出現障礙,會對環境適應性差、容易焦慮、過於緊張、不喜歡被碰觸、痛覺反應異常。

●本體覺:位於肌肉、關節、韌帶、結締組織上的接收器,以非意識的形態傳遞訊息,產生身體內在的感覺。本體覺整合不佳的孩子看起來動作僵硬笨拙,似乎比別人虛弱、施力不當,總要用眼睛「看」來幫助自己在做的事。

●前庭覺:提供動作、重力和震動的訊息,讓我們偵測加、減速,抗重力以及在空間中移動。有障礙者會出現重力不安全感、動作反應差。

●聽覺:分辨聲音的強度、頻率、持續時間和音源。過於敏感會顯得不易專心或情緒不安、反應過大而常需摀住耳朵;接收登錄不佳則會顯得不愛說話、忽略有人叫喚他的名字、需重複提醒、學習音韻有困難。

●視覺:流暢地運用眼球肌肉及正常的視覺能力,包括過濾不需要看的、注意該看的、記憶看到的。視覺功能不佳的孩子會抱怨頭痛及常揉眼睛、難專心、閱讀容易跳字或跳行、抄寫不佳。

●味覺和嗅覺:除了一般功能外,還有情緒、記憶、愉悅和學習中樞。有些味覺低下的孩子會偏好重口味、味覺防禦的孩子則是在品嚐之前就對細微的氣味感到敏感而拒絕。

您的孩子也有以上的行為表現嗎?在責罵之前,請找職能治療師評估諮詢看看吧!

(作者為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衝突發生 分開先冷靜
 

文/新真

我和兒子難免有意見不合、言語衝突的時刻。有時候我正滔滔不絕、條列兒子的諸多不是,他一轉身,就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留下我唱獨角戲。

兒子默不作聲躲進房間裡,正在氣頭上的我當然是追進房間,繼續數落他一番。

幾次之後,兒子對我說,在他和我劍拔弩張,相互對峙不相讓的情況下,我說什麼他都聽不下去,另一方面,他又不想頂撞我,最後,他只好回到房間。他說日後再遇到相同的情形時,希望我能給他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讓他自己冷靜,等到可以心平氣和面對我時,就會自己來找我。

兒子的話驚醒了我:人在盛怒之下,往往口不擇言,忽略了負面的話語藏有利刃般的殺傷力,不僅會傷害對方,也會反刺自己,形成兩敗俱傷。

現在,只要兒子關上房門,不論我是如何盛怒,都只能耐著性子,靜待他自己走出房門。

等到我們再次相對時,彼此的火氣都下降了許多,母子倆坐下來,這回不吵架,換來的是一次親子會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