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停洗手 當心有強迫症            

 

文/張倍禎

君琳(化名)目前就讀國小四年級,功課從小都是全班前三名,她心思細膩、貼心,個性乖巧,從小功課和生活都不用父母操心。半年前開始,媽媽發現君琳洗手的時間變得比較久,常跟家人因為佔用廁所洗手而爭吵,尤其遇到考試時,洗手的情形會更嚴重。

君琳每次都會問媽媽:「妳來看我有沒有洗乾淨?」「我洗很久嗎?」雖然媽媽屢次保證:「已經很乾淨了,快點出來。」或「已經洗20分鐘了!」但君琳仍然要爸媽都動怒,把她強拉離開廁所,才停止洗手。

小時沒治療 會變慢性化

她總會哭著說:「就是洗不乾淨嘛…為什麼洗不乾淨?」最近她除了洗手,連洗澡的時間也變長了,需要媽媽多次幫忙檢查是否有洗乾淨,會不會有泡沫殘留在身體上。

經兒童心智科醫師診斷,君琳患有「強迫症」。會談中,發現她的爸爸有一些「強迫性的行為」(如:重複檢查瓦斯開關);她的媽媽是個急性子,常會幫孩子們把事情做完,以減少需要等孩子的時間。

由於是雙薪家庭,因此爸媽陪伴君琳的時間很少,但對君琳的課業要求嚴格。醫師建議君琳與父母親皆須接受家族和認知行為治療,並考慮合併低劑量抗鬱劑治療。

易合併其他精神疾病

「兒童強迫症」的盛行率約2%-4%,終生盛行率為1.9%,好發於7.5至12.5歲間,男女生患病的比例約為3︰2。其好發時期為青少年及成年時期,約半數的成人強迫症患者在兒童時期便出現強迫症相關的症狀,如果在孩童時期未接受適當的治療,不只會影響孩童社交、家庭互動、學校學業的表現,此症狀將會延續至成人,並造成病人更多功能上的損失,統計發現,大約有4成的強迫症患者會變成「慢性化」。

孩童時期最常見的強迫症狀為「清洗(32%-78%)」,其次為「重複行為」、「再次確認」與「攻擊性想法」。兒童強迫症易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共病率約為68%-100%),常見的「共病症」為憂鬱、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立反抗疾患等。

某些研究認為,強迫症的起源可能與基因、腦部功能失調及細菌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反應有關。

雙胞胎研究顯示,強迫症的形成有55%歸因於遺傳因子。腦部影像的研究則發現,「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英文名稱:cortical-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circuits)與兒童強迫症有關,這也顯示,此症於大腦內的神經生理病灶及說明藥物治療的可能機轉。

研究發現,使用「否定」的教養方式及「家長的忽視」,與強迫症狀相關。強迫症孩童的父母相對一般父母有更多的精神科診斷,如:強迫症、憂鬱或焦慮症,而父母的精神症狀、家庭結構及凝聚力不佳等,皆會加重孩童強迫症狀的嚴重度。

家族融入治療更有成效

目前對於兒童強迫症最有證據支持的治療方式為「認知行為治療」,其次是認知行為治療合併藥物治療(選擇性血清素接受器抑制劑),由於家庭的互動對兒童強迫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治療中融入家族治療可以增加治療的成效。

最重要的是早期診斷與即時治療,不僅可以減少強迫症對孩子成長學習所帶來的困擾,也同時減少成年時期發生「共病症」的機會與社交職業生活上的不良影響。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幽閉恐懼症(Claustrophobia),幽閉症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喔~
是對環境驚惶的1種症頭,臨床上算是恐懼症的1種;患者對特定環境空間的情境,無事無誌,無張無持,心內自然會驚惶起來,尤其對密閉的小空間特別敏感,親像:流
(昇降電梯)、高壓氧治療儀器、卡窄的車箱、飛機艙、船艙、樓梯間仔,亦是烏暗的地下室、無窗子的小茨間等等‧

患者出現的症頭,除了驚惶以外,亦有焦慮、心頭亂紛紛、出冷汗、心臟跳卡緊、喘氣嘛轉緊、頭暈目暗、心內想欲吐、坐袂tiau、睏袂去等等‧

前仔的症頭輪流無定時出現,時間嘛可能拖真長,有半年以上,甚至幾仔年久長,影響到日常正常生活‧

幽閉恐懼症上倢出現在細漢囡仔時陣和青少年期,大部份來自無爽快的經驗,親像:做毋對事誌,受到長輩的處罰,亦是受到別人的欺負等等,所以,對細漢囡仔的管教態度和方式非常要緊,稍可仔無細膩、失注意,有可能影響到細漢囡仔的心理和生長過程,一直到永遠喔!

 

 

 

幽閉恐懼症是對密閉空間的一種焦慮症,患者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電梯車箱或者機艙內,可能發生恐慌症狀態,或者害怕會發生恐慌症狀。

反過來說,容易恐慌症發作的人,通常也會產生幽閉恐懼症。

倘若在封閉的空間當中產生恐慌,他們會因為擔心無法逃離這樣的情況而感到恐懼。幽閉恐懼症患者可能會在室內場館、戲院或電梯中感到呼吸困難。像其他許多病症一樣,幽閉恐懼症可能肇因於孩提時期的創傷。

治療幽閉恐懼症和治療其他焦慮症類似,可以採取一些解釋性的心理療法,或採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加以治療。

幽閉恐懼症被普遍的認為是廣場恐懼症的反例,不過這樣的論點是過分簡化的結果。例如,幽閉恐懼症患者會害怕待在群眾當中,而這也是廣場恐懼症的特徵之一。所以在充滿群眾的市政廣場的中,可能同時引發幽閉恐懼症和廣場恐懼症。

《蘋果》隨行 幽閉症孝子返台探病母 搭機驚魂59小時

 

2013年06月08日                                                  
嘗試搭機
黃男抵達福岡機場時因藥力發作昏睡,坐在輪椅上等待登機。何哲欣攝

【何哲欣╱日本隨行採訪】吃盡千辛萬苦,也要設法返家照顧媽媽!黃姓孝子3月赴日本照顧罹癌的媽媽,並要媽媽返台以便照料,不料上月底母子搭機返台時,他幽閉恐懼症發作,不敢搭機而獨自滯日。《蘋果》接獲求救,昨赴日與駐日代表處人員協助,但他仍因恐懼無法成行,最後只好開車、搭船繞遠路送他到那霸,再說服他搭機,前後動用陸海空3種交通工具,返鄉路從原需的5小時,變成迢迢3000公里,最久可能要花59小時,明天才返台。


 

黃姓孝子(40歲)是獨子,爸爸在他10幾歲時逝世,媽媽到日本長野縣工作並再嫁;他很關心媽媽,常打越洋電話噓寒問暖。黃大學畢業後在台北謀生,但工作不穩,失業多時。今年3月黃母發現得了腹膜癌第3期,黃3月16日搭機到日本照顧媽媽;他說,當時雖怕搭機,但思母心切,所以吃藥後上機,強忍著恐懼飛到日本。


孝子回台路線

服藥登機未成功

因繼父經濟狀況不佳,黃姓孝子決定接媽媽回台,但他旅費不多,上月15日起與我駐日代表處聯絡請求協助,代表處礙於規定無法直接金援,幫他聯絡後獲一名大學同學資助機票。他因有幽閉恐懼症,3度前往名古屋機場想搭華航返台,都未能成行,媽媽只好在上月31日先返台。黃滯日期間旅費用盡,代表處幫他聯絡僑胞解決住宿問題。
代表處和華航人員前天與黃協調,認為從名古屋到桃園機場約需3小時,從福岡飛桃園只需2小時,若能忍耐一下,或可從福岡順利搭機返台,黃同意安排,前天從名古屋搭5小時新幹線到福岡,並由駐福岡經濟文化辦事處組長黃水益接人,再度嘗試搭機。當天傍晚,黃吃下隨身帶的抗焦慮藥後上機,但飛機離開空橋準備滑行時,他又無法忍受,要求下機,飛機只好返回空橋讓他下機。



奔波昏睡
我駐日代表處以公務車載黃男從福岡到鹿兒島,黃因服藥一路昏睡。何哲欣攝

艙門一關就發作

黃姓孝子前天向《蘋果》求助,《蘋果》記者昨早飛抵福岡,因航班調度,華航協調由長榮接手。在黃水益、長榮福岡支店長吳光揚和記者勸說下,黃鼓起勇氣搭機,他服藥後進入昏睡狀態,在記者等護送下,空服人員以輪椅將他推入空橋,再扶他進機艙,安排坐在靠近機艙門的第一排座位,起先黃狀況穩定,記者一直安撫他,表示忍耐一下就可到台灣,黃回說:「應該可忍下來。」但當機艙門一關,他隨即舉手向空服員表示他「不行了」,手緊抓座位扶手,臉色泛白,全身顫抖,一直掙扎著要解開安全帶。
空服員見狀,只好打開艙門將黃推到空橋。黃水益等再向他勸說媽媽在嘉義等他回去照顧,他忍耐2小時就可以了;想到媽媽,黃答應再試看看,但一回座位,艙門一關,他又無法忍受,堅持要下機。空服員認為無法再讓其他旅客空等,且黃已情緒失控,只好請他下機。



想到孝順的兒子滯留日本,黃母昨接受《蘋果》訪問時頻頻拭淚。李宗祐攝

今晚再嘗試搭機

下機後黃懊惱地不斷道歉,但表示他真的沒辦法,3月他能搭機赴日,是因為知道生病的媽媽在等他,所以強忍著,這次可能因照顧媽媽太累,壓力太大,也覺得自己病了,所以無法搭機。
眼見空路行不通,黃水益等決定以陸路加水路方式助黃姓孝子返台,代表處派出公務車,將他從福岡經4小時高速公路車程送到鹿兒島,他於台灣時間昨下午5時,在鹿兒島搭船前往那霸,預計航行24小時後,今晚6、7時抵達,再從那霸轉搭國際航輪,航行24小時後抵基隆港。
但黃昨傍晚與媽媽聯絡後,得知媽媽曾昏倒,他心急如焚,記者勸說從那霸飛台北只要1小時,忍一下很快就可看到媽媽,黃因此同意搭今晚10時班機回台北。但黃是否能克服幽閉恐懼症順利成行,仍是未知數。



害怕搭飛機示意圖
黃男有幽閉恐懼症,服藥後做好搭機心理準備,原本情緒算穩定,但在空服員關閉機艙門時,忽然發作,最後放棄搭機。

奔波近3千公里

統計黃姓孝子的返鄉路,若按正常行程,他從長野到名古屋機場,2小時車程約275公里,從名古屋搭機返台,1849公里航行時間約3小時,前後5小時就可抵台;如今一波三折,他今晚搭船到那霸後,若順利搭上只需657公里、1小時的飛機航程,海陸空3行程總計達2738公里,花36小時;若今晚到那霸後他仍無法搭機,只好改成那霸到基隆612公里的24小時船程,總計則需花費長達59小時。孝子的返鄉路,真是異常艱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天老是想睡覺怎麼辦?            

 

文/林政佑

「嗜睡」是一個現象,相對於有人為了睡不著而困擾,卻有一部份的人是為了睡不飽困擾,總是擺脫不了昏昏欲睡的惡夢。這些大多是睡眠被剝奪產生的後遺症,只要身心調息與作息正常一陣子,即可恢復。

若睡眠時間充足的狀況下,仍有嗜睡困擾,而且在不適當的場合(如開會、上課、工作、開車等)有難以抵擋的睡意襲來,甚至伴隨著如焦慮、煩躁情緒,沒有精力、思考或說話速度變慢、對任何事提不起勁、記憶力減退、幻覺等症狀出現,就需要找出病因。

◎以下是目前美國睡眠醫學會推廣使用的標準問卷「嗜睡量表」,可依白天身處於下列情境時,打瞌睡的頻率作答 (「從未」是0分、1「很少」、「2」一半以上、「3」幾乎都會)。

●坐著閱讀書報時。

●看電視時。

●在公眾場所安靜的坐著(如在戲院或會議中)。

●坐車連續超過1小時(不包含自己開車)。

●下午可以躺下休息時。

●坐著與人交談時。

●沒有喝酒或服感冒藥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數分鐘時。

如果作答分數在12分以上,嗜睡的問題很可能已經影響到生活品質,甚至安全。

◎造成嗜睡的原因相當多︰

●就醫前,應先排除睡眠不足這個因素。

●睡覺時,所發生的生理疾患干擾了睡眠而產生的症狀,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期性腿部抽動症。

●酒精或其他藥物濫用或戒斷症狀。

●腦傷、腦瘤、中樞神經系統損傷。

●少數人也可能有原發型的嗜睡症,這與遺傳及睡眠生理系統的缺陷較有相關。或重複發作的嗜睡症,其特徵是出現重複發作的嗜睡週期,每次發作約持續數週到數月不等。

●猝睡症的症狀表現之一,如果嗜睡症狀伴隨有猝倒,或剛入睡或剛睡醒時的幻覺就更確認。

●憂鬱症的症狀表現之一。

嗜睡症狀的治療方向會隨著病因有不同的介入方法,透過睡眠相關的醫療專業諮詢、睡眠檢查、活動量記錄檢查、睡眠日誌的記錄,都有助於發現原因。(作者為署立台南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周2惡夢 恐罹精神病

上班族 主婦最常見

 
天啊,又做惡夢了。(設計對白)

常做惡夢可能要注意心理健康,據《臨床精神醫學期刊》指出,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做惡夢頻率為常人3倍,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如果1周做2次以上惡夢,要小心是否已患有相關精神疾病,據門診經驗,上班族與家庭主婦因壓力大最易做惡夢,若出現長期情緒低落,應趕緊就醫。
報導/張雅淳、王璐華 攝影/施偉平、高凱新


 

陳嬿伊醫師表示,《臨床精神醫學期刊》針對1231位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這些患者做惡夢的比例為22%,相較於一般人為5%,頻率增加3倍多,若以一周來計算,就是1周約做2次惡夢,而做惡夢的原因可分為3個,一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家暴或性侵受害者;二是壓力大引起的情緒問題;三是因有幻覺而經常做惡夢,其中壓力大是多數人最主要的惡夢成因。


【先了解】壓力大情緒差

惡夢成因中以壓力最為常見,而上班族、家庭主婦都是危險族群,若壓力屬於短期,等壓力結束後就不會再做惡夢,若壓力已影響到生活作息,甚至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就可能會產生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



【這樣做】★注意症狀出現

若經常1周做2次以上的惡夢,就要多注意是否有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例如憂鬱症會長期情緒低落,焦慮症會畏懼、恐慌、害怕社交等,躁鬱症則是除情緒低落外,還會有1周以上的異常興奮或憤怒情緒,精神分裂症則是有幻聽、幻覺。



★就醫同時紓壓

若是經常做惡夢且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平時可以多和親朋好友聊天、抒解壓力,同時也可尋求身心科的專業協助,除了服用穩定情緒的藥物之外,也要找出壓力來源並解決,或是學習釋放壓力。



★睡前要多放鬆

為求好的睡眠品質,睡前最好不要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另外,也可做腹式呼吸放鬆,也就是吸氣時腹部緩緩鼓起,吐氣時再慢慢縮腹,有助穩定情緒、幫助睡眠。



【醫師說】

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
以性別來說,女性由於較常受到荷爾蒙改變影響,如生理期、懷孕生子、更年期等,因此比男性更容易有精神疾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不好、沮喪、不想說話 可能源自疲憊            

 

文/賴允亮

睡不好、心情沮喪、情緒低落是癌友常見的問題,不但癌友深受其苦,甚至波及照顧者,讓全家人都陷入低氣壓。有時醫師開了治療藥物,仍未見明顯改善,為什麼?或許這些症狀非單一問題,而可能源自於患者揮之不去的疲憊感。

癌症患者因病情進展或癌症治療衍生的「癌因性疲憊症」,可能讓病患感覺倦怠、全身無力、沮喪憂鬱,但是,臨床上因癌症帶來的「累」影響層面極為廣泛,病患可能不知道:睡不好、心情沮喪、不想說話,其實都是「疲憊」的表現。

「癌因性疲憊症」已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碼,視為一種臨床疾病,並公佈在最新第十版的國際疾病與健康相關問題中。當中的兩項診斷標準即與睡眠有關:「難以入睡且睡得不安穩」以及「睡醒後,仍感到疲累,精神無法恢復」。其他相關症狀有:因疲累而感到失意煩躁、難以集中精神、記性變差、對於以前習慣做的事感到沒有趣味、常需要勉強自己做事情。

2008到2009年間有一項研究即是使用此診斷標準調查台灣癌症病人的疲憊症狀,發現高達88%的癌友睡眠品質受到影響、睡醒後精神恢復仍感到疲累,其次則為全身虛弱,佔87%。

用淺顯些的說法比喻,「癌因性疲憊症」所表現出來不只是「累」的感覺,可能在不同癌症患者身上有許多「分身」,各有不同表現。

有人失眠、睡不著、睡不好或是整天昏睡仍然睡不飽,以為吃安眠藥或再多睡、多休息,即可改善睡眠狀況;有人情緒低落,沉默不語,甚至性格變得暴躁、易怒,求助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效果卻有限。如果有前述現象就應考慮和腫瘤治療的醫師反映,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案和建議。

門診中,不少患者、家屬聽過解說後,經常恍然大悟:「原來都是疲憊造成的!」因此鼓勵癌友與家屬在就診時,要主動說出自己的不舒服,千萬別認為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而必須忍受。對於產生症狀的原因,醫病雙方都得多做功課才能了解更多。(作者為放射腫瘤專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台200萬人失眠 生理疾病吃安眠藥再多也無效            

 
▲北榮昨啟用睡眠醫學中心,透過完整檢查,各科別醫師共同找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圖: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台灣失眠人口超過2百萬,9成民眾都不求診,但每千人每天平均服用9.1顆安眠藥,不但是美國的3倍,還大多是自行購買,容易因偽藥、服藥錯誤而威脅健康。台北榮總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楊智傑說,台北榮總的失眠門診每月高達4、5千人次,其中初診就有200人,約有1/3是其他生理疾病造成,若未找出真正病因,吃再多安眠藥也沒用。

楊智傑表示,「失眠」的定義就是「早上起來覺得自己沒有睡飽」,可以分成入睡困難、醒來多次、一醒來就睡不著等,通常剛發生不到一個月及時處理,效果最好,但很多人拖到變成慢性失眠,都沒有解決根本原因。

一位78歲的老先生,5月開始因為走路不穩、頻繁跌倒而住院,才發現這位病人因嚴重呼吸中止症而影響睡眠,雖長期服用安眠藥卻毫無改善,老先生便自行加重藥量,導致每天起床就昏眩無力,影響到平衡和行走功能。在胸腔科安排呼吸器治療、精神科協助調整藥量後,老先生終於重振精神、好好走路。

楊智傑分析,老年人最常因生理問題失眠,其中有一半是呼吸中止症,2成是腿部抽筋或不自主動作,還有因服用藥物副作用、肌肉骨骼疼痛而失眠。

至於年輕人或中年人,則常因壓力、焦慮或不適應退休生活而失眠。這些年輕失眠者大約也有1/3不需長期服藥,只要懂得放鬆技巧、改掉壞習慣就可一覺到天亮;這些壞習慣包括熬夜、抽菸(導致肺功能衰弱)、睡前玩手機、吃消夜或喝含咖啡因飲料。

醫師表示,常見的安眠藥(使蒂諾斯)作用快,服用後5到10分鐘內要「躺平」,不可以洗澡、烹飪,以免發生危險,此外,由於該藥是短效型,很多人會在半夜醒來,為了再睡又加藥,很容易過量。楊智傑提醒,睡前喝牛奶會阻礙安眠藥吸收,吃安眠藥也絕不能喝酒,以免增加呼吸中止猝死的機會。

為了解睡眠障礙背後的根本問題,北榮昨揭牌成立睡眠醫學中心,提供健保給付的完善檢查,下月起開設聯合門診,讓各科醫師、心理師共同照顧,減少藥物依賴。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患者常倦怠 易復發

初次發作應完全治癒

 
怎麼又憂鬱了?(設計對白)

現代人壓力大,許多人常感到不快樂,甚至罹患憂鬱症,臺北榮總精神部心身醫學科主任周元華醫師表示,許多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雖然情緒改善,但仍常感覺疲累倦怠,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服用針對倦怠的藥物,以求完全治癒,因為憂鬱症初次發作時若能完全治癒,未來較不易復發。
報導╱張雅淳 攝影╱王文廷


 

周元華醫師表示,以憂鬱症患者來說,約有1/3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後就治癒,除情緒穩定外,也沒有倦怠的感覺,另1/3患者原本服藥後仍感倦怠,經換藥後也完全治癒,剩下的1/3患者就較為麻煩,嘗試更換各種抗憂鬱症藥物後,仍然經常覺得疲累、倦怠,若沒有解決,可能會使憂鬱症經常復發,建議若有倦怠情形應就醫諮詢。


【先了解】★女性患者較多

女性由於經常受到荷爾蒙影響,包括生理期、懷孕、生產時都會影響荷爾蒙,情緒容易受波動,因此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憂鬱症,患者人數約比男性多出1倍,尤其更年期婦女荷爾蒙變化劇烈,更是危險族群。



★輕忽殘餘症狀

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症藥物後,仍然感到疲累、倦怠,這就是憂鬱症所謂的殘餘症狀,因為憂鬱症症狀相當多,治療後並非所有症狀都被克服,就稱為憂鬱症殘餘症狀,由於較少被瞭解,因此經常被輕忽。



【這樣做】★2周為觀察期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憂鬱症,可先簡單自我評估是否有症狀,包括持續感到憂傷、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或嗜睡、煩躁不安或遲緩呆滯、且反覆想到自殺或死亡,同時持續2周以上,就建議趕緊就醫。



★考慮合併用藥

憂鬱症患者的治療大多服用血清素阻斷劑的抗憂鬱藥物,可改善憂鬱情緒與胃口,但卻較無法改善倦怠的感覺,可與醫師討論合併使用抗倦怠的藥物,若能在初次發作時完全治癒,未來較不易復發。



【醫師說】

臺北榮總身心科醫師 周元華
一般人若有倦怠感,且休息或改變生活作息後仍沒有消失,也不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同時持續1~2個月以上,就可能是罹患憂鬱症,建議就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少睡眠障礙 6年遽增1.4倍            

 
近六年有睡眠困擾的年齡比例分布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一名就讀國小中年級的小朋友一直都有上課不專心、躁動不安、坐不住的毛病,成績也吊車尾。有一天他卻開始可以專心上課、甚至考出名列前茅的好成績,不但老師大吃一驚,同學也好奇詢問:「你怎麼了?」沒想到他卻開心地說:「我去醫院開個刀就好了!」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巍鐘表示,其實有許多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的小朋友並不是「過動症」,只是因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成立已滿6年,總檢查人次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所佔比例在6年間從10%攀升到24%,其中10歲以下求診兒童佔16%,成長幅度最大,是6年前的2.7倍。

許巍鐘醫師說,每100名5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就有2到3人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睡覺時打鼾、張口呼吸、嗆咳、呼吸中斷、賴床、夜尿等症狀。這些孩子的睡眠品質不佳,除阻礙身體分泌生長激素而導致生長遲緩,睡覺時腦部缺氧也會造成白天記憶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躁動而引發學習障礙。這些孩子長大後,也有較高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功能障礙。

9成以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子都有鼻過敏、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的問題。

許巍鐘醫師表示,扁桃體和腺樣體都是淋巴組織,過敏兒特別容易有肥大問題,通常經手術切除後,不論是孩子體型胖或瘦,都能改善8成以上症狀,不過如果是小胖子,還是要輔以減重,效果會更好。

許巍鐘醫師強調,進入青春期以前,孩子需要的睡眠都是比成人多,因此養成規律的生活週期是關鍵。

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佩玲說,兒童睡眠障礙原因第一名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青少年則是以睡眠週期混亂為主,特別提醒學子暑假期間還是要保持生活規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做噩夢 當心精神疾病引起            
 

文/陳嬿伊

研究發現,約有一半的成人曾有作噩夢的經驗。簡單地說,「噩夢」就是在夢中感受到讓人驚恐不安且栩栩如生的場景,並可能會因為過度恐懼而驚醒。例如:像是在夢中一直被追趕到某個高聳的懸崖,感到非常害怕、恐懼,卻又只能由懸崖往下跳。

睡眠週期分為動眼期與非動眼期,非動眼期包含4個階段,先由淺睡期(第一、二階段)到深睡期(第三、四階段),再到動眼期。一般來說,噩夢通常發生在動眼期,發生在動眼期的夢幾乎都能記得內容。若是發生在非動眼期裡的深睡期的夢就記不得了。有人會由淺睡期跳過深睡期,直接進入動眼期,感覺一整夜都在作夢,夢醒後,覺得很累,也沒睡好。

◎噩夢的成因:相關的研究指出,以下3種情形容易產生噩夢的困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舉例像是921大地震後的倖存者、強暴或家暴受害者、目睹親友發生重大事故等。

●焦慮或憂鬱的相關症狀:壓力大,難適應引起的焦慮或沮喪;或是長期的情緒低落與焦慮的問題。

●妄想或是幻覺等精神疾病症狀。

在罹患精神疾病的族群裡,常作噩夢(一週至少一次以上的噩夢)的比率約為22%,相較於一般人常作噩夢的比率為5%,整整多出4倍高的比率。

若由壓力的觀點來看噩夢的形成,最初為影響深遠的個人壓力,再來是對壓力的適應不良,而導致情緒上的問題(像是容易焦慮或情緒低落、注意力難集中),接下來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工作效率差、人際關係不良等)。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反覆的噩夢,同時噩夢也會加重情緒問題的惡化。

最近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對精神疾患族群所作的相關研究指出,單純失眠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低,失眠又合併作噩夢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高。並且在憂鬱症的族群裡,觀察到常作噩夢的人比較難有疾病緩解的狀況。

常作噩夢的人應找出原因

綜合上述,噩夢主要是由壓力、情緒問題,或是精神症狀所引起。長期反覆作噩夢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並且可能影響白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

建議常作噩夢的人,先找出可能的壓力源,學習釋放並減輕壓力。若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建議尋求身心科的專業協助,處理相關的原因,減少作噩夢的情況,除了改善睡眠品質外,更能提升生活效率。(作者為微煦心靈診所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逾9成上班族 自律神經失調

嚴重致心臟病 主婦輕忽恐中風

 
工作做不完,壓力好大啊。(設計對白)

景氣不佳,許多上班族壓力愈來愈大,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逾9成上班族有輕微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5成症狀較嚴重、長期,且易表現在腸道方面如便祕,如果置之不理恐增加心臟病風險。另家庭主婦因常要承擔子女教育、婆媳關係等壓力,也是自律神經失調危險族群,若輕忽恐會有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王永村、施偉平


 

陳嬿伊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周邊神經的一種,會根據身體各狀況自行因應,如吃東西後,自律神經會促使腸胃消化,若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身體不適,而自律神經和腸道健康互為因果,自律神經失調易便祕,長期便祕的人,也較可能自律神經失調。另血壓、血管也和自律神經相關,所以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是自律神經失調危險族群,若輕忽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先了解】壓力易引發

長時間焦慮、緊張、壓力大,會影響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運作,基層員工與高階主管壓力大,較易自律神經失調,家庭主婦需每天面對生活壓力,也易罹病。



易導致便祕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很多,其中以腸道症狀最明顯,女性由於黃體素會影響腸道蠕動,且活動量較少,更易有便祕問題,男性則在50歲後因副交感神經減弱,也容易開始便祕。



【這樣做】飯後應休息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交感神經大多過於活躍,因此要活化副交感神經藉此達到平衡,建議吃飯時細嚼慢嚥,且飯後應稍微休息,若飯後馬上工作,交感神經便會搶先運作。



增好菌紓壓

腸道健康和自律神經息息相關,若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如腸胃不適等,可喝優酪乳或服益生菌改善腸道環境,並多紓發壓力,如與朋友聊天等,若情況沒改善,可至身心科求診。



【醫師說】

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
養成運動習慣也可預防自律神經失調,因為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使人感到愉悅,比較不會焦慮、緊張。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