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高糖吃多 憂鬱症高5成

 

 
常吃速食等高油、高鹽食物者,患憂鬱症比率高出49%。資料照片

沈能元╱台北報導
長期吃高油、高糖、高鹽食物,小心引發憂鬱症。董氏基金會昨公布國外最新研究,常吃漢堡、披薩等高熱量食物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少吃者高出近五成。醫師說,因高油、高鹽食物易造成內分泌失調,致負面情緒增加。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研究團隊追蹤近九千名受試者六年,發現一周吃兩個漢堡或兩片披薩或三個甜甜圈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未攝取這些分量的人高出四成九,研究發表在《公共衛生營養》期刊。


長期吃內分泌失調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高油、高糖、高鹽食物的熱量高,可促進體內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讓人短暫心情愉悅,但若長期攝取高熱量食物,會吃進過多飽和脂肪酸,造成內分泌失調,增加負面情緒,嚴重者甚至引發憂鬱症。
許惠玉建議,要降低負面情緒,應選擇燕麥、糙米等全穀類,此類食物多含不飽和脂肪酸,可穩定神經傳導物質、內分泌,有助預防憂鬱。

預防憂鬱注意事項

.少吃高油、高糖、高鹽食物,以防內分泌失調,導致憂鬱
.多吃燕麥、糙米等全穀類,及新鮮蔬果、魚類等,有助預防憂鬱症
.可多與親友聊天,尋求心理支持
.可從事運動、聽音樂、閱讀等活動紓壓
.心情低落、沮喪、感覺沒活力逾2周,應懷疑罹患憂鬱症,須盡速就醫
資料來源:許惠玉營養師、楊聰財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病難醫 中藥湯劑抗壓解憂

 
▲四逆湯
▲柏子仁
▲酸棗仁
▲小心工作、家事繁忙,影響健康。

圖.文/田莒昌

王小姐是一位35歲女性上班族最近一個月常感到胸痛。

胸痛症狀在工作壓力大或失眠時更加嚴重,但在休假或放鬆時會減輕。她在運動時不會胸痛,反而會覺得比較舒服。此外,她還伴隨有心悸、呼吸困難、倦怠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品質差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憂鬱或恐慌的現象。

她曾數次因為胸痛至大醫院掛急診及門診,心電圖及X光檢查都沒有異常,因而被轉介到身心科就醫,但因為不想服用精神科藥物,想要尋求中醫療法。

王小姐的症狀屬於中醫「心病」的範疇。現代人由於工作壓力大,資訊接收快速,心臟處於緊繃狀態,如果再加上超時工作、晚睡、睡眠不足等因素,心臟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就可能因此發生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女性上班族更常要兼顧家庭、照顧父母及小孩,其「心力」耗損可想而知,當然也就更容易發病了。

在現代病理學看來,可能是壓力大或過勞後,交感神經的張力過於增強,導致腎上腺素的濃度上升,進而影響到心肌細胞及冠狀動脈過度收縮,造成心肌暫時性缺氧的現象,心肌細胞並可能因此自發性的去極化而產生心律不整,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急性的心肌梗塞或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也就是「過勞死」的主要原因了。

中醫治療心臟損傷及增強心臟抗壓力的代表方劑如養心湯(心氣虛)、炙甘草湯(氣陰兩虛)、天王補心丹(心陰虛)及四逆湯(心陽虛)等,另可搭配鎮心安神的方藥如安神定志丸、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柏子仁、酸棗仁等。

王小姐在服藥一週後即感到症狀改善,經過3個月持續服藥治療後,各個症狀均未再發作。(作者為新北市岐伯齋中醫診所院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抱怨身體 憂鬱症徵兆

 

文/林俊成

憂鬱症對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卻往往被忽略。過去研究統計大約僅有3分之1的老年人憂鬱症獲得治療,其他罹患憂鬱症的老年人卻沒有接受合適的治療,可能原因是老年人傾向於關注身體狀況,卻忽略情緒的狀態,患有憂鬱症的老年人有時可能會否認自己有憂鬱的情緒  。

另一方面,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出現的症狀很類似失智症,像是記憶力衰退、定向感變差、睡眠問題等。老年人與一般成人的憂鬱症最大差別是:容易產生像是記憶衰退或意識模糊的認知障礙,並可能伴隨著較多的身體抱怨;也因此有時老年人的憂鬱症狀會讓人誤以為是失智症,憂鬱所造成的認知障礙常被稱為假性失智(pseudodementia),雖然出現的症狀與失智症極為類似,但經過藥物與心理治療之後,認知功能是有機會可以改善、恢復。

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病因包括:身體疾病(特別是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睡眠障礙、親人過世的哀慟及過去憂鬱症病史等。

老人憂鬱的可能症狀

●情緒變化:容易心浮氣躁、常發脾氣、焦慮不安、害怕、哭鬧。

●生理問題:常感到身體不適、頭痛、胸悶心悸、疼痛無力、疲倦失眠、腸胃不好、胃口變差等,但醫院檢查都正常。過去研究顯示老人出現愈多身體不適抱怨時,憂鬱的可能性也隨之升高。

●認知障礙:抱怨記憶變差、注意力不好、會忘東忘西,更嚴重者甚至出現精神症狀,而這些症狀與失智症有極高的重疊性,因此特別需要留意。

●負面想法:自責、認為自己很沒用、對未來感到絕望、出現厭世的想法。

●失去社交興趣:人際互動減少,平常喜歡做的事情突然間都失去了興趣。

整體來說,失智症初期症狀往往是以憂鬱症狀出現,而患有憂鬱症的老年人也比較容易罹患失智症,甚至惡化原本就存在的失智症。臨床上光靠症狀要區辨兩者疾病的差異具一定的困難度,但實務上可透過一些神經心理評估工具做出專業判斷。若您懷疑家中老人罹患憂鬱症,可透過各大醫院的精神科或神經科安排臨床心理師做深入評估。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安眠藥入睡 別亂更改劑量

 

文/王俊凱

日前有政論節目主持人暫別螢光幕,也透露十多年來必須借助藥物入眠。據統計,台灣去年光是明星藥物「左沛眠」(含「使蒂諾斯」)用量就超過一億顆,近4年使用率更成長約一倍。

◎失眠族對安眠藥可謂又愛又恨,該怎麼吃才安全?

●安眠藥「應該」這樣用

吃安眠藥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肌肉無力、容易跌倒等問題,然而長期失眠不治療也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自律神經失調、誘發各種慢性疾病,對工作和生活品質有莫大影響。

用或不用就要權衡利弊得失了,首先應找醫師釐清失眠的成因與種類,討論是否真需要安眠藥或有其他替代治療方式。即使決定用藥,也應充分了解藥物的特性及副作用,定期回診評估安全性。

●安眠藥「不應」這樣用

在門診曾見過自行使用安眠藥止痛、放鬆個案,起初很有效便失去戒心,後來不知不覺每日竟得吃到20多顆,必須到各大醫院編理由搜刮藥量,差點「回不去了」,幸好經住院調藥才改善。此外,沒經過醫師評估就拿親友的藥來使用、購買來路不明藥物、用藥幫助午睡、或藥效不好就隨意增加劑量、搭配酒精使用,都是不當做法而容易濫用的。

●如何戒除安眠藥?

受失眠所苦的朋友,最好在初期先調整睡眠衛生習慣與嘗試認知行為療法,或是與低劑量藥物搭配使用,日後自然容易擺脫。

已經安眠藥重度依賴的人也別絕望,與醫師討論擬定逐步減藥策略,貿然自行斷藥只會讓失眠加劇,反而更離不開安眠藥。

戒除安眠藥最重要的是要有動機、恆心及親友支持的力量,臨床上有不少成功案例!

(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小叮嚀>使用安眠藥應注意事項

◎安眠藥使用時機

●如果研判使用安眠藥利多於弊,不必太堅持要靠意志力硬撐。

●最好避免一開始就連續而長期(大於兩週)服用,一週應容許一至兩天睡不好(人體能自我調節),非要求每晚都要酣沉無夢才算正常。

●可透過自我觀察記錄,下列情況放心使用:預期當晚極有可能失眠、隔日有重要活動須保持好精神、連續多日嚴重失眠。

●如果決定要吃,最晚應於躺床後30分鐘內服用,千萬別撐到半夜受不了再爬起來吞藥,反而造成隔日昏沉。

◎使用安眠藥的禁忌

●吃完安眠藥若沒有馬上躺床,仍東摸西摸,容易因恍惚而撞得滿頭包,或事後記不清是否曾亂打電話、開冰箱拿取食物且暴食。

●服用安眠藥後,會出現夢遊等睡眠複雜行為。有研究指出,華人發生機率(5.1%)是歐美人士20倍以上,很可能和服藥者的特殊體質有關,一旦發生過就應避免再使用同種藥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藥降血壓 越吃越憂鬱

 

文/黃偉俐

一名69歲的老太太長期吃控制高血壓藥,生活正常,每天打打小牌,未曾得過憂鬱症。不過,她從3個月前開始出現倦怠感、不想吃東西、對事物失去興趣、情緒越來越差。因為體重掉了3、4公斤,女兒帶著媽媽做了詳細的健康檢查,卻只發現輕微的胃潰瘍。

但因為她的心情越來越憂鬱,連牌都不想打,於是女兒帶她來看精神科醫師。

面對近70歲的老人家未曾罹患憂鬱症,也沒有特殊生活的壓力,竟然會出現憂鬱症症狀,首先要想到的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以及一些內分泌的問題。但這名患者既沒有任何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也沒有其他身體不適。

詳細詢問後發現,3個多月前醫師發現她的血壓偏高,心跳快。所以除了原本的降血壓藥物外,又多開了一顆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給她。

醫師的這個想法並沒有錯,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壓外,也可以讓心跳減慢,舒緩心悸的不舒服。但是這位老太太的心悸和血壓高其實是和焦慮症有關,因腦神經緊繃影響自律神經所造成,尤其在診所量血壓時,一緊張,心跳更快,血壓更高。

使用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會讓心跳偏慢、血壓偏低,造成頭暈和倦怠。莫名的疲累會影響日常的生活與娛樂,更造成憂鬱的症狀,這在醫學文獻中都有記載。

其實心臟科或精神科醫師都會因病人心悸或血壓高而使用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這類藥造成憂鬱症的情形雖然不會太常見,一旦發生卻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很多醫師不曾碰過這樣的情形,只專注在血壓與心跳是否正常,更不會提醒病人這個可能的副作用,回診時,也會忽略了病人的倦怠感及憂鬱症狀。

如果病人不知道藥物的副作用,也不會把倦怠及憂鬱和藥物聯想在一起,也就不明所以。

當您或家中長輩出現莫名倦怠或憂鬱時,請留意是否同時有吃新的藥物,除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之類的藥物外,其他一些藥物也有造成憂鬱的可能。另外也該做一些內分泌功能或維他命缺乏的檢查,不要只是當作一般的憂鬱症治療。

(作者為黃偉俐身心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紓壓放鬆找樂子 舒緩壓力性掉髮

 
▲壓力性掉髮令人困擾。(照片提供/陳采熏)

文/陳采熏

雯雯(化名)最近的工作隨著年資增長與資深同事離職,職責變更重了!既要開發新專案,留住重要客戶,還要帶新人等。雖然有些吃力,但她相信自己多加把勁應該沒問題。

然而,最令雯雯頭痛的是開會時,面對鐵血主管的嚴厲批評,她的提案被退了好幾次,讓她覺得自己很沒用。接著,開會前一晚開始失眠,當天也沒有胃口吃早餐,後來變成天天都睡不好也吃不下,每天梳頭時,頭髮都會殘留在手上。經過2個月後,雯雯擔心自己會變禿頭,開始使用生髮水卻沒有改善,反倒掉髮情形越來越嚴重。

心理壓力大會影響毛囊健康

我們的身體會誠實反映所受到的壓力,臨床上也常見像雯雯那樣,認為自己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撐過去,但身體的種種訊息,例如掉髮就顯示雯雯快被壓垮了。當身體承受滿滿壓力時,出現食不下嚥或睡不著等症狀都是身體在提出抗議;心理壓力則會導致內分泌失調,影響毛囊健康,進而出現壓力性掉髮。如果再不正視面對壓力,工作窘況不但難以突破,整個人也會如槁木死灰。

◎正視壓力,讓工作成就與健康美麗可以雙贏,建議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紓壓情境助眠,啟動放鬆模式

睡前透過在腦海中勾勒出紓壓情境的細節,阻斷任何跟工作有關的念頭,讓自己放空,沉澱心情準備睡覺。

●姊妹淘搭配最愛美食,找回享食樂趣

用餐時刻安排喜歡的小吃,約朋友聊天小聚,紓解生活中的煩悶,跳脫工作的午休小充電,補充心情維他命。

●香氛精油沐浴時光,解放繃緊的神經

心理壓力所導致的落髮,排除藥物或遺傳等生理因素,倒不如使用香氛精油的沐浴用品,讓自然的芬芳撫慰疲憊的身心吧!

●尋求專業協助

前述的作法在於舒緩工作壓力的衝擊,恢復生活品質,如果情緒持續低落委靡,就需要尋求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醫師協助。

(作者為新竹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統合失調 幼兒負面情緒多

 

文/陳宜男

凡是「人」,就會有情緒,嬰幼兒也不例外,尤其嬰幼兒因自我控制能力不佳,特別容易受到教養、環境、身心狀況等因素影響,感覺統合失調也可能是影響情緒的因素之一。

6歲以前的孩子因為邏輯與抽象學習能力不足,因此仰賴肢體與器官的感覺學習,在人際互動上,也會有較多的肢體動作,例如擁抱、親吻等。

嬰幼兒高興時,會親吻他人的臉頰;難過時,會向父母索討安慰的擁抱等;父母也會以相似的肢體動作表示讚賞或鼓勵。然而當感覺系統出現問題時,有可能會讓這些表示善意的肢體動作變成引發嬰幼兒負面情緒的導火線。不同的感覺系統失調會產生不一樣的負面情緒。

◎觸覺失調

●對於「輕觸覺」產生明顯的情緒反應,如生氣、大叫、煩躁等,嚴重時,甚至會有攻擊的行為發生,尤其是當頭、鼻、口、耳等較敏感的部位被觸碰時。

●被擁抱時,會出現掙扎、逃避、懼怕,甚至是哭鬧等情緒反應。

●與他人有肢體接觸時,容易動怒或出現不愉快的表情,進而出現逃避人群的現象,因而個性較孤僻,容易與人產生摩擦。

◎前庭覺失調

●對旋轉、搖晃、具加速度或有高度的活動感到過度的焦慮與害怕,進而出現哭鬧、抗拒或不安的情緒反應,甚至光想像就會出現手心冒汗、漏尿等生理反應。

●對於突如其來的失去重心或跌倒會有過度的情緒反應。

◎本體覺失調

●當嬰幼兒擁有正常的本體覺時,他們較能掌握自己的身體和動作,這時相對會較安心,產生情緒上的安全感。

●對於外在力量造成的關節、肌肉動作特別敏感,如不喜歡被他人拉動手、腳的關節處。

●力道的掌控不佳,如關門過於用力變成甩門,或向他人拍背打招呼,被誤認為推人,容易被誤認為生氣,因而產生摩擦。

◎口腔感覺輸入失調

●排斥吃特定質地的食物(如布丁、果凍等軟質食物),看到此類的食物,會感到焦躁不安。

●排斥刷牙、看牙醫等侵入口腔的活動,當這些物品進入口中時會哭鬧、退縮或生氣。

◎嗅覺失調

●對於特定的味道會感到不適,而產生焦躁、不安或退縮的情緒反應(如香水、食物味道、體味等)。

●對於某種味道過度依賴,當得不到或失去這種味道時,會感到極度不安或煩躁,例如有些嬰幼兒只喜歡某廠牌乳液的味道。

◎聽覺失調

●對於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產生過度驚嚇、哭鬧、生氣,甚至出現暴力的行為。

●連微小的聲音都會感到很吵而產生情緒反應(如生氣、煩躁等)。

●對於特定聲音感到特別敏感而感到害怕不安或生氣,如保麗龍摩擦聲、翻報紙的聲音、吸塵器的聲音。

◎視覺失調

●容易被過亮的光線所干擾而產生負面的情緒,如煩躁、歇斯底里或生氣。

●對於過於複雜的圖片或景色感到不耐煩、厭惡等負面情緒。

●處於較明亮的空間(如牆壁、家具顏色太亮),會有焦躁不安情緒出現。

●過於雜亂的環境也會影響情緒。

若發現孩子動輒有情緒問題時,應儘早帶孩子就醫,以找出問題,及早矯治。(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病難醫 藥物治療 事半功倍

 

文/陳嬿伊

觀察近年來,民眾對身心科疾病的認知狀況,有不少人認為,大部分的憂鬱症是環境壓力引起的,只要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就會不藥而癒了;也有民眾認為,吃藥有副作用,只會讓身體更不舒服,對身心疾病的治療多半處於半信半疑的狀態。

◎憂鬱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生物學因子︰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像是血清素不足、多巴胺減少、正腎上腺素低下等;身體疾病引起的,像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免疫系統的問題、腫瘤、大腦內部結構異常等,另外,使用某些藥(像是干擾素)也可能導致憂鬱症。

●遺傳因子︰佔所有病因的50%至70%。研究指出,若雙親之一罹患情感疾病,則小孩有10%至25%的機率得到情感相關的疾患。

●心理因子︰幼年時,遭遇家庭關係毀壞或是創傷性的分離,容易導致成年後的憂鬱症。另外,某些人格疾患(像是邊緣型人格),得到憂鬱症的機率較大,還有認知觀念上的扭曲(像是非黑即白、災難化思考等),也容易產生憂鬱症。

●社會因子︰跟生活重大事件與周遭環境壓力相關,舉例像是失去雙親、喪偶、 或是失業。相關研究指出,對壓力事件有負面反應的人較容易有憂鬱的問題。

◎個人體質為憂鬱症主要病因︰

生物學因子與遺傳因子代表個人體質的部分,佔憂鬱症病因裡最大的部分,心理與社會因子看似重要,所佔比例卻較少。

生物學因子引起的憂鬱症,首先要排除相關的身體疾病(像是甲狀腺功能異常);若是身體疾病引起憂鬱症,則要先處理身體問題。

臨床觀察,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為憂鬱症主要的問題,像是血清素不足,要用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治療才會有效。心理社會因子的部分需要心理治療與相關的社會處遇介入協助。若只是改變環境,減少壓力,對於單純由社會因子引起的憂鬱症或許有改善的效果。但絕大多數的情況,藥物治療是最有效,也是最快速的方法,同時可依照個別狀況,搭配心理治療、家族治療等方法。

憂鬱症的病因相當複雜,並非只是由壓力環境所引起,通常需要多管齊下的治療,特別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相關藥物治療,才是主要的武器,有了這個武器,治療才可事半功倍。

◎憂鬱症也是腦部疾病的一種︰

身體各個器官都有可能會生病,憂鬱症也是腦部疾病的一種,建議民眾遇到心理問題影響到原本的生活時,應以治療身體其他器官的方式,尋求身心科協助,積極面對治療,畢竟心理健康是忙碌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作者為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病患拒醫 強制住院需過三關

 

文/黃隆正

近日有多起社會事件涉及民眾情緒不穩至醫院求診,返家後,卻發生自殺或殺人等不幸,引起家屬及民代質疑:「為何醫院未將這些人強制留院治療?」

事實上,尊重病人自主權本來就是醫學倫理所揭櫫的重要原則。醫師診斷之後,在病患同意之下,才會施予治療。精神科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嚴重的病人通常也比較沒有病識感,為維護個案自身及他人安全,又要兼顧其人身自由權,才會有「精神衛生法」來規範強制治療。

「精神衛生法」明定強制治療的條件為:「嚴重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

不過一般民眾最不了解、也最容易誤解的就是「嚴重病人」的定義,誤以為情緒不穩有暴力傾向就是嚴重病人。其實不然,「嚴重病人」是法律名詞,是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

當民眾被帶往醫院求診時,醫師第一步就需要診斷其是否為精神科病人。情緒不穩有暴力傾向的人不一定是病人,除非符合相關的疾病診斷標準。接下來,醫師會依據病人的病情嚴重性來判斷其是否需要住院治療,並徵詢病人。如果病人同意,那就無涉「強制住院」。

比較麻煩的就是病人拒絕接受住院治療。這種狀況可能是:第一種,病人不屬於「精神衛生法」規範的「嚴重病人」;第二種,屬「嚴重病人」,但沒有明顯自傷傷人。此兩種狀況因為不符合法律規範強制治療的要件,所以一般只好告知其不治療的風險,建議以其他方式(如門診)治療之後,予以離院。

在此狀況下,若還是強制個案住院,有可能因侵犯其人身自由權導致法律糾紛。若狀況屬於「嚴重病人」且有自傷傷人,就會由兩位專科醫師進行鑑定,並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強制住院。但若「審查會」審查未通過許可強制住院,醫院還是得讓病人離院。

精神科病人「強制住院」不是家屬或醫師說要讓個案住院就住院的,需要符合「精神衛生法」嚴謹的相關規定才行。社會大眾宜對此有基本認知,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與爭端。

(作者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心熱警訊 可能是緊繃、焦慮

 

文/陳稼洺

「醫師,我的手心常覺得熱熱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哪裡有問題嗎?」謝女士就醫時一臉愁容。

經診斷後,研判是「五心煩熱」。從現代醫學來看,手心熱常被認為是自律神經失調,也有些患者是因為放、化療副作用所引起,還有一些患者是因為更年期障礙,荷爾蒙失調所引起。但臨床上,中醫門診也有許多同樣症狀的患者,但有人的症狀輕微,症狀嚴重者還會伴隨口乾渴、心煩、小便顏色偏黃及容易失眠。

以中醫角度來看,患者除了出現手心熱,也可能有很多患者會覺心煩不安及腳掌心熱熱的,這樣的症狀就是「五心煩熱」,包含手心熱、心煩及腳心熱,只是腳心熱的感覺較不明顯。

「五心煩熱」多屬陰虛體質,也就是身體裡的液體水分相對不足,以致患者覺得體內溫度相對較高,就好像茶壺裡的水不多,一煮就容易煮開,因此就容易出現身熱、口乾、五心煩熱及失眠等症狀。

中醫認為,除了陰虛體質外,包括腎陰虛、脾胃內傷、肝鬱內熱及病後勞損等證型也會出現五心煩熱,例如常熬夜、常輪大夜班及更年期婦女等。建議要調整生活作息,不要太緊繃、焦慮及操勞,提醒自己要多放鬆。另外,也有一些非侵入性的檢查可輔助診斷手心熱症狀及陰虛證型,再搭配養陰清熱的中藥治療往往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

陰虛體質者飲食應該要清淡,少吃肥膩厚味、燒烤油炸及辛香料之品,可多吃蜂蜜、蓮子、薏仁、枸杞、甘蔗、百合、芝麻、菠菜、豆腐、松子、白木耳、黑豆、桑葚、牛奶、豆漿、香蕉、番茄、綠豆等清淡食物。

此外,如小米、大麥、小麥、玉米、大白菜、冬瓜、黃瓜、紫菜、水梨、西瓜、白鴨肉、鵝肉、鯽魚、蛤蜊等也可適當服用。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