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不可與酒併服

 

文/林子堯

不少人錯以為「喝酒可以助眠」,以致常有備受失眠所苦者想要併用藥物與酒精,希望能加強助眠效果,殊不知道這樣做,反而會影響到藥物療效,容易產生藥物耐受性,增加肝臟負擔,還可能抑制呼吸,甚至死亡。

早期的安眠鎮定藥物以巴比妥類藥物(Barbiturate)為主,因為成癮性高、致死率高,後來逐漸研發出較為安全的苯二氮平類藥物(如安定文、達眠伴)和非苯二氮平類藥物(如使蒂諾斯)。

雖然藥物變得相對安全,但反而讓安眠鎮定藥物越來越被濫用,民眾也常與酒類、茶類或葡萄柚汁共服。

安眠鎮定藥物本身有助眠、解焦慮、抗癲癇、肌肉放鬆和抑制呼吸的效果,通常心肺和肝腎功能正常的人服用不會有致命的風險,但是如果併用酒精,會讓藥物的作用產生變化,造成無法預期的後果。

由於酒精和安眠鎮定藥物在人體內都是作用在「GABA受體」上,也容易產生「交叉型耐受性」,也就是使用量越來越高,對安眠鎮定藥物產生依賴。

藥物可說是一把雙面刃,「用得好」則「藥到病除」,「用不好」則可能「藥到命除」,因此使用時須特別小心。

(作者為桃園療養院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煩惱

 

◎朵朵

因為煩惱著那件事,你魂不守舍,食不下嚥。

你說,你就是無法不想著那件事,你就是不能不被煩惱所籠罩。它覆蓋了你的生活和心情,讓你眉頭深鎖,讓你憂心忡忡。

你說,你也不想這樣啊,但你就是擺脫不了這個煩惱。

那麼,親愛的,專心煩惱你的煩惱吧。從現在開始,什麼事都別做別想,只要專注在煩惱上就好。

於是你發現,其實你很難只想著你的煩惱,你總是會分心去想其他不相干的事。心思漂游在諸事之間,原來的煩惱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親愛的,當你煩惱的時候,就專心去煩惱,而你會發現,其實煩惱並沒有生根,它是如煙如霧一樣的存在,當你想抓住它,它反而會煙消雲散。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眠藥濫用率 近6年暴增6倍

 

文/陳嬿伊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調查,在台灣平均每4人就有一人有睡眠困擾,安眠藥使用的情況也愈來愈普遍。最新的衛生署藥物濫用調查發現,安眠藥濫用率近6年暴增6倍,如何正確使用安眠藥與不濫用成為迫切的課題。

◎安眠藥的主要特性︰

●臨床上,常開立的安眠藥主要是作用在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接受器上。

●耐受性︰由於安眠藥作用在大腦中樞,一般連續使用2至4週,容易出現「耐受性」。簡單說,原來吃1顆就可以睡得好,後來要吃到2顆才可以睡,隨著用藥時間變長,藥效變差。有些人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出現抗藥性。

●戒斷性︰持續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非經醫師指示而自行停藥或減藥,大腦中樞受到突然的影響,短時間內會出現心理與生理不舒服的症狀,像是莫名焦慮、恐慌、失眠、頭痛、頭暈、手抖、坐立難安、短暫的幻覺,嚴重者可能還會有抽搐的情形。

◎如何不依賴或不濫用安眠藥?

長期(超過1個月)使用安眠藥的人,需與身心科醫師作相關的諮詢討論,了解睡眠問題真正的根源。

引起失眠的因素很多,處理與治療導致失眠的因素,才能真正解決睡眠問題,並擺脫需要長期服用安眠藥的狀況。

門診中,常遇到憂鬱問題伴隨失眠的病患未就診前,通常有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的問題,就診治療憂鬱的核心問題後,漸漸地睡眠品質改善,安眠藥的使用量也愈來愈少。

其他引起長期睡眠問題的原因,像是身體疼痛、慢性身體問題、生活壓力、作息不穩定等,都是要處理根本的問題後,才有辦法真正改善睡眠。

光靠安眠藥是絕對不會治癒的,就好比身體某處發炎疼痛,若只吃止痛藥而不去處理發炎的病灶,只會愈來愈痛,止痛藥愈吃愈多。

◎解決安眠藥使用的兩難︰

長期使用安眠藥常常形成兩難的局面︰覺得要靠安眠藥才能睡得好,但又擔心依賴安眠藥。

不少長期使用安眠藥的病患遇到了安眠藥耐受性的問題,但未尋求身心科解決失眠的根本問題,導致安眠藥愈吃愈多,欲罷不能,甚至到濫用的情形。

另一種情況是,病患擔心對安眠藥產生依賴,未經醫師的指示下自行停藥或減藥,導致出現前述安眠藥戒斷的不舒服症狀。

長期用藥與醫生討論 別依賴

安眠藥或許可以快速改善睡眠,但長期失眠只靠安眠藥的人,容易因安眠藥的耐受性而對藥物產生依賴或成癮問題。

正視睡眠問題,尋求專業協助,建立正確的治療觀念,才能有效地擺脫安眠藥的制約。

(作者為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迫症 不是意志力的問題

 

文/郭彥麟

1997年一部名為《愛在心裡口難開》電影裡的男主角,每次洗手一定要拆封全新的肥皂,並依照繁雜步驟進行。除此之外,他必須反覆地開關門鎖,如同一種虔誠的宗教儀式。

電影中角色是一名強迫症患者。強迫症英文名稱為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bsession指的是腦中無法控制且重複出現的意念、Compulsion指的則是重複的行為。這些強迫意念會帶給患者相當大的內在衝突,理智上,他或許明白想法是過度、不切實際的,但他依然無法阻擋意念不斷湧出。為了減輕焦慮或抵銷這些意念,患者必須產生各種相對應的強迫行為。

常見的強迫行為有清洗、檢查、整理、儀式化行為等。因為腦中不斷浮現骯髒的擔憂,反覆清洗;因為擔心疏漏,反覆檢查門窗、瓦斯、水龍頭等;因為感覺凌亂不舒服,反覆整理排序;甚或因為腦中打了「如果不如此,便會招來厄運」的死結,只好重複一些儀式化的行為,例如敲門要敲7的倍數。

這些症狀除了浪費時間、阻礙生活,造成身體、財產的損傷外,最沉重的莫過於患者的罪惡感及自卑。患者可能會責怪自己意志力薄弱,為了掩飾症狀而自我封閉,躲藏在害怕歧視與自我厭惡的陰影之中。

然而,強迫症絕對不是意志力的問題。研究發現,大腦神經迴路、基底核(basal  ganglion)功能異常、血清激素及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調,都是造成強迫症的重要因素。

強迫症是一個大腦結構及功能失調的生理問題,不是著魔,也不是個性軟弱造成。

強迫症影響世界上約2%的人,許多人自兒童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受強迫症束縛。揮之不去的蜂群,拖累學業表現,限制人際關係,甚至引發家庭風暴,但大多數人,仍拖延數年才鼓起勇氣求助。

強迫症的治療,以藥物(調節血清激素)及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合併兩種治療方式可以達到更理想的效果。藥物就像潤滑油,先在死結上抹油,再透過認知的修正、行為的暴露,慢慢交由病人打開死結。一味強求病人用意志力克服,往往只是徒增病人的焦慮,症狀也會因壓力而加劇。

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 效果不錯

目前無論是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都有不錯的療效。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根據症狀嚴重度及現實環境的配合度,選擇適當的治療,及早修正因症狀而扭曲的生活,走出意志力的迷思。

(作者為高雄耕心療癒診所精神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爆老年憂鬱 認識情緒症狀

 

文/黃隆正

近期全球熱映的電影「悲慘世界」,片中主角尚萬強(休傑克曼飾演)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創作的小說故事中核心人物。他倔強不向命運低頭的個性,棄惡從善,最後成為工廠老闆和市長,並收養了女工芳婷(安海瑟威飾演)的女兒珂賽特(伊莎貝爾艾倫飾演)。

在營救珂賽特的男友馬留斯之後,因不想讓過去他身為違反假釋的逃犯身分曝光,連累珂賽特,選擇不告而別。

片中尚萬強孤獨地想在修道院度過餘生,但卻日日思念著珂賽特,擔心會孤獨地死去;同時因其心中深沉的罪惡感也一直揮之不去,不斷乞求上帝的赦免,讓他終日以淚洗面,鬱鬱寡歡。

老年的尚萬強出現的這些狀況,其實與老年憂鬱症的表現是很相像的。就像很多老年人在走到人生的這個階段時,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不斷失去;他們不僅失去了家人、朋友、健康、體力、外貌,也失去了自主能力、社會地位、自信與生活目標。有些人甚至還會帶著悔恨及罪惡感,更加重了他們的憂鬱與負面想法,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沒有希望,甚至只想早一點死去,以求解脫。

◎台灣人口老化日益明顯,65歲以上人數超過260萬。以研究上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3%至12%來估計,國內可能有8至31萬名長者,深受憂鬱症困擾,但實際就醫治療的比例不到1成,原因可能為:

●家屬不瞭解疾病,誤以為老人家動不動喊身體痛、情緒低落是身體正常老化所致。

●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常陳訴身體症狀,例如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症狀等,容易忽略情緒症狀。

●老年人常有多種身體疾病或服用許多藥物產生副作用,與憂鬱症的身體表現(食慾不佳、累、體重減輕等)難以區分。

老人憂鬱症的問題對患者本身、家庭及社會都是相當大的負擔。親友應密切觀察家中長輩,多和他們聊天,多帶他們去戶外走走,讓他們培養自己的興趣。

若發現家中的老人開始變得精神愈來愈不好,愈來愈不常笑,常常健忘或經常性失眠,千萬別以為是年紀大的關係而置之不理,應考慮憂鬱症的可能,儘早請教專業醫師。在正確的鑑別診斷後,老年憂鬱症可以經治療改善。

要注意的治療事項是,使用抗鬱病藥物時,最好是從少量開始,寧可選擇副作用少、藥性緩的藥種,避免因不舒服副作用而中斷服藥。

此外,也要有耐心治療,因為藥物治療至少需服藥4至6週才會見效,治療療程至少要3個月,家人的關心與叮嚀老人家按時吃藥,有助於他們的病情穩定與康復。

(作者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

星星的孩子不說話

 
圖/鍾淑婷
圖/鍾淑婷

文/丘引(寄自美國)

自閉症於1943年被美籍猶太裔的醫生柯納(Dr. Leo  Kanner)確定後,自閉症開始為一般人所認識,但發病原因還是不明,環境和基因,沒有一個譜,各國仍在研究中。

但自閉症的人數,不分國度,都是持續上升。台灣的自閉症人口到2010年時已經上升到9,613人,是2001年2,550人的276.9%。美國則是每88個兒童中就有1個是自閉症。一項由丹麥所做的自閉症調查與研究剛發布於美國小兒科的十二月份刊物,值得我們注意。

這項研究是針對丹麥1997和2003年96,736個兒童著手,以訪問那些兒童的媽媽們在懷孕期間感染流行性感冒、發燒,和使用抗生素做為自閉症的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曾感染流行性感冒的孕婦所生的小孩,比沒有罹患流行感冒孕婦所生的孩子,得到自閉症的機會是兩倍高。在懷孕期間曾發燒超過一星期的孕婦所生的孩子,3歲前被診斷得到自閉症的機會,更比沒有發燒孕婦生的孩子高達3倍。而懷孕期間曾使用抗生素的孕婦生的孩子,則有微量得到自閉症的機會。

不過,該文也指出,受到研究方法所限制,也許巧合,仍須做更多的研究。

若從統計學來看,這份研究的數量樣本很大,將近10萬個兒童,可信度非常的高。為此,在病因還不明確的現在,懷孕的人或將來要懷孕的女人都應該提高警覺,在懷孕期間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發燒和服用抗生素。至少,避免掉入這個陷阱,就降低孩子得到自閉症的機率。

自閉症兒童的智商有的高於一般智商,但高達三分之二低於正常智商。自閉症沒有族群或國度的分野,但男女的比例是4:1甚至是5:1。為什麼會有性別的差異,目前尚未被研究出來。自閉症有幾種情況,如缺乏社交人際關係能力、缺乏溝通能力、興趣有限及承載壓力能力低。

<家長不用怕>及早發現 及早治療

雖然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癒自閉症,但確有其他療法。自閉症通常可以很早就發現,若父母或照顧者在孩子3歲以前具有自閉症意識,就可以早期發現,帶著孩子到醫院就診。

早期發現,自閉症的兒童可以獲得良好的教育和學習,如著名的美國自閉症者甘蘭蒂(Temple  Grandin),她在約兩歲半就被醫生診斷出是自閉症,醫生曾宣布甘蘭蒂這輩子都不會說話,但她的媽媽很早就開始教她閱讀識字和說話。雖然在上學期間受挫多,但甘蘭蒂後來拿到動物學博士,成為大學教授,她寫的兩本書關於自己自閉症的經驗,還幫助各國人士了解自閉症的內心世界。甘蘭蒂的名言是:「和動物說話比和人說話容易。」

有自閉症兒的家庭非常辛苦,天天都是挑戰。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懷和政府資源的提供,以及學校教育的資助和配合。美國的處理方法是3歲前診斷出自閉症,就與當地的早期發現機構聯絡,3歲後發現則與教育系統聯絡。

針對丹麥的自閉症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推測,孕婦若注意保暖,就可以降低孩子得到自閉症的機會。因此,冬天天氣寒冷時,若家裡使用暖氣和除濕機,以及降低在公共場合的機會,將可減少孕婦得到流行性感冒、發燒和使用抗生素的可能,也就間接降低孩子與自閉症的關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定量後減量 避免安眠藥上癮

 
 
▲唐嘉宏醫師說,服用安眠藥應遵醫囑使用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

擔心安眠藥上癮,喝酒助眠?署立台南醫院新化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嘉宏表示,喝酒助眠易破壞睡眠結構,愈喝愈多反而傷肝,遵從醫囑服用安眠藥,前半部「定時、定量」,後半部「緩慢減量」,可避免上癮。

喝酒助眠更傷身

現代人壓力大,失眠問題多,唐嘉宏指出,長期睡不好可能會混合憂鬱症、沒精神、忘東忘西、加速皮膚老化、免疫力下降等,但一般對安眠藥有迷思,害怕有副作用,傷肝、傷腎、怕上癮,常常吃2、3天後,睡得比較好,就自行停藥,反而打亂身體的適應力,導致後來真的不吃藥就睡不好,或以為喝酒可以幫助睡眠,卻愈喝愈多,尤其喝酒加上安眠藥,可能抑制呼吸,相當危險。

唐嘉宏說,嚴重失眠時,吃安眠藥可以幫忙將被打亂的生理時鐘回復規律,醫師開藥時,也會計畫讓安眠藥慢慢退場,靠著患者的身體繼續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鐘,在服藥初期(前半部)一定要「定時、定量」,就是照醫師的囑咐按時吃藥及劑量,不要自己減藥;等到睡眠品質改善後(即後半部)再依據醫師診斷結果「緩慢減量」。

唐嘉宏也提醒民眾,不要陷入「一定要睡滿7、8小時」的迷思。適當的睡眠量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健康睡眠時數,睡眠完整度、熟睡度、白天精神好才是最重要的。

他建議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午睡不要超過半小時,固定時間上床睡覺,睡前不要喝太多水,下午也避免喝茶、咖啡、可樂等飲料;白天多運動,最好照到陽光,讓身體知道這是活動時間,晚餐也別吃太飽,以免影響睡眠。

睡前泡澡、肌肉放鬆、腹式深呼吸都可以讓身體準備好睡覺,若心裡掛念的事情把它記下來,再大的事情留到明天再煩惱;睡覺時燈光要暗,不要在床上看電視、工作;有失眠問題向睡眠門診醫師求診。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每5人 有1人失眠

睡不著…看電視聽音樂 更難入眠

 
不少人睡不著時會看電視,研究發現,這樣更會失眠。(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很多人睡不著,乾脆去看電視或聽音樂,以為這樣就可以放鬆入睡。但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不少人看了電視後,被節目內容所吸引,延長腦部刺激干擾的時間;聽音樂也會擔心忘了關機,反而更加焦慮。

台灣每5人 有1人失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二○一三國人睡眠大調查」指出,國人每五人當中,就有一人深受失眠所苦。理事長林嘉謨表示,民眾只要有「卅分鐘無法入睡」、「比預定的時間早醒」及「半夜醒來不易再入睡」等三種症狀,且發生頻率一週有三次,即可認定為失眠者。這次的調查結果與二○○九年的廿一.八%盛行率相較,變化幅度不大。一旦失眠,常會造成三高、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也會影響日常工作和作息,但多數民眾還是沒有察覺或正視睡眠問題,只有十五.五%的民眾表示,過去一個月曾對睡眠問題感到困擾。

此次調查特別針對民眾睡前活動進行了解,結果發現,民眾睡前最常在床上看電視、玩智慧手機、看書報雜誌、聽音樂及廣播。

3症狀一週3次 即失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指出,民眾睡前在床上玩智慧手機與看電視比率一樣高、均佔卅三.一%,並列第一。但玩智慧手機的時間不像看電視,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那麼長,對腦部的刺激干擾時間相對較短。

另外,失眠者有四十三%會選擇在床上看電視,非失眠者則僅有卅.七%會在睡前看電視。至於究竟是因為睡不著跑去看電視,還是因為看了電視才睡不著,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還要再更進一步的釐清。

吳家碩也不鼓勵睡前在床上聽音樂,建議不妨先在沙發上聽,等有了睡意之後再上床,而且最好可設定自動關機,才不會腦海一直惦著要關機,放鬆不下來,反而難以入睡。

有了睡意再上床 睡得香

「上床後,最好什麼事都不要做,就是睡覺!」吳家碩指出,任何在床上從事的非睡覺行為,都容易延長躺在床上睡不著的時間,不是更焦慮就是更亢奮,惡性循環更難入眠。

有人認為在睡前來一場「翻雲覆雨」的性愛,筋疲力盡之後更好睡,吳家碩指出,性愛也是一個會令人亢奮的劇烈運動,理論上也不建議在睡覺前做愛,不過,每個人體質不同,性愛素質亦不相似,沒有標準答案。

吳家碩建議,睡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靜態活動做為調適情緒、緩和身心的方法,引導身體慢慢進入睡眠情境,例如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肌肉放鬆法(透過肌肉接緊及放鬆,使身體感受及得到放鬆的狀態)等都可以,睡前固定在舒服的沙發或躺椅等地方進行,有睡意時再趕緊上床,應能縮短入睡時間並增進睡眠品質。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休後多煩事 鎮靜安眠藥吃更多
 
▲鎮靜安眠類藥物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才不致出現成癮等問題。(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退休後,真的會比較開心?」「每天到處趴趴走,睡得比較好嗎?」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

台灣第一份長達9年、分析兩萬多名各行業國民的大型研究,上個月出爐。比較健康狀況相同的退休者和未退休者,結果卻發現,鎮靜安眠藥的使用量不會因為退休而減少,顯示「退休」這件事,沒有辦法改善國人的心理健康。

最新一期《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刊載了一篇研究,以鎮靜安眠藥用量為指標,探討退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文德,利用民國88年到98年的健保資料,先找出50到64歲間的退休者,以及相同出生年但未退休者,分為兩組,總共兩萬多人。

再依據退休日期,分析兩組人在退休前3年到退休後6年,共9年的健保資料,比較退休者與未退休者使用鎮靜安眠藥的情形。

因為年齡、性別、職業類別、居住地區、退休前健康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退休後的心理健康。為了單獨探討「退休本身」的影響,研究人員也將退休者和未退休者兩兩配對,使每一對除了「退休與否」之外,其他條件都盡量相似,再重新比較用藥情形。

結果發現,在配對前,退休前一年到退休後6年這段時間,退休者的用藥量都顯著高於未退休者。配對後,相較於相同條件的未退休者,退休者的鎮靜安眠藥用量並沒有減少,且不論退休與否,藥量都有隨年齡逐漸增加的趨勢,

林文德副教授表示,這是台灣第一個回溯、追蹤長達9年,探討退休與精神用藥關係的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剛退休前幾年會使用較多的鎮靜安眠藥,這可能反映因健康因素提早退休,或是因為退休後控制感降低,不確定性增加而焦慮。經過配對卻發現,不管是因為心理問題導致退休,或是因為退休而產生心理問題,「退休」本身,是無法改善心理健康的。

林文德也提醒,因研究僅限於健保資料,所以自己買藥、有睡眠障礙而未服藥者,都還沒有被這個研究計算進去。

台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老年精神醫學專家黃宗正分析,臨床上觀察到,較晚退休的人因為年紀大、不易調適身心,可能開始依賴藥物。因這類藥物易使人產生依賴性,漸進減藥需要數月甚至一年,過程亟需耐心和毅力,對於年紀越大、健康狀況越差的老人,就越難改掉。

黃宗正憂心地說,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高達4成在吃安眠藥,顯示有些醫師的開藥習慣必須改變,也凸顯國內安眠藥太容易取得的問題;若有睡眠問題,應優先從運動、戒咖啡這些行為作起,不要濫用安眠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憂解悶 吃對食物真開心

 
▲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葉酸。

圖.文/袁瑋

台灣代表隊在WBC世界棒球經典賽八強之爭中,輸給日本與古巴,無法晉級,讓有一些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詢問︰「吃什麼可以讓心情改善?」

最近有幾篇研究提到,補充「L-甲基葉酸(L-methylfolate)」可以加強抗憂鬱劑效果。美國精神醫學雜誌指出,服用抗憂鬱劑但反應不佳的患者,若每天服用15毫克的L-甲基葉酸藥物達60天,可增加對抗憂鬱劑反應2倍多,憂鬱指數也比對照組下降近2倍,適合重鬱症或藥物效果不彰的患者。

簡單來說,L-甲基葉酸就是「葉酸」的醫療食物。葉酸是維生素B的一種,缺乏可能造成貧血、記憶差、情緒不穩、味覺喪失、噁心、皮膚問題等。一般常聽到的是,孕婦服用葉酸可以預防新生兒神經系統問題;葉酸也協助製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維持好心情和動力所必需的生化物質。

一般攝取食物得到的葉酸,到體內要轉換為L-甲基葉酸才有用,攝取葉酸7毫克相當於直接服用L-甲基葉酸1毫克,醫師在面對高危險孕婦、MTX治療癌症造成的葉酸缺乏、和葉酸缺乏相關的貧血患者時,會使用L-甲基葉酸,以達到較好的效率。

◎對於血中葉酸濃度過低的患者可以補充L-甲基葉酸,改善憂鬱症,但即使體內葉酸濃度正常,補充此營養補充劑,對於以下情形的患者可加強抗憂鬱劑的效果︰

●對標準抗憂鬱劑治療反應不佳。

●可能葉酸不足的族群,酒癮、厭食/暴食症、腸胃疾病、懷孕婦女。

●正在服用某些情緒穩定劑,如︰carbamazepine(癲通)、lamotrigine(樂命達),這些可能影響葉酸的吸收和L-methylfolate形成的藥物。

另一篇類似研究發現,這樣加強抗憂鬱劑的效果,在肥胖(BMI>30)的人身上特別明顯。除了少數本身對葉酸過敏、或1%至2%的機率會腸胃不適(胃口差、脹氣、排氣、嘴巴苦苦的),原則上沒有明顯副作用,是安全的補充劑。(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小叮嚀>富含葉酸食物

若希望從天然食物中攝取,不妨吃以下食物︰

●蔬菜類:如菠菜、芥藍、芥菜、蘿美生菜、蘆筍、花椰菜、芽甘藍、秋葵等深綠葉蔬菜。

●水果:許多水果都含有葉酸,但以木瓜含量最高,柑橘類水果亦富含葉酸,尤其柳橙、葡萄柚。

●莓果類:草莓、覆盆子、酪梨。

●豆類。

●種子類:葵花子、花生、亞麻子、杏仁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