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品質先放鬆頸部肌肉

 
▲圖二:肩膀先往前、向上、向後,再向下轉動,以利肩膀放鬆。
▲圖一:下巴後收。
▲圖三:枕頭高度10到15cm,睡覺時,肩線躺在枕頭下緣,能獲較好支撐。

圖.文/黃裕倫

「為什麼我的脖子常常會很緊,頭都不太能轉,整個頭都脹得很難受,睡眠都大受影響?」在診所裡,常聽到病患為此深感困擾。

現代人因為工作型態較靜態,不少人整天都待在電腦前工作,一天8小時下來,雖然上班過程中,會改變姿勢起來走動,但脖子還是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長期累積下來,肌肉沒有獲得適當的放鬆,肌肉的柔軟度就會變差,一旦產生疼痛時,整個肌肉會處於更緊繃狀態。

睡眠時,若頸部肌肉無法放鬆,睡眠品質會大受影響,因此造成疼痛的惡性循環。

上班族希望能改善提高睡眠品質,就必須要先解決長期維持固定姿勢所造成的肌肉痠痛,一般可以從簡單的姿勢調整與伸展運動開始。

●頸部姿勢調整(圖1):收下巴(此動作類似抬頭挺胸的動作),每次維持5到10秒。

●頸部各方向動作:下巴後收,進行點頭,抬頭,左右旋轉的動作;此動作的目的是要讓頸部維持各個方向的活動度。

●肩膀轉動(圖2):頭部維持正中姿勢下,雙肩先往前,再向上,最後向後轉動,可讓平常較少活動的肩頸肌肉得到放鬆。

◎小叮嚀:伸展運動建議每次維持15到20秒,每回10次,每天1到3回;上班族在工作時,可以利用休息空檔時間伸展,幫助放鬆肌肉;亦可在沐浴之後進行,幫助入眠。

挑選合適的枕頭 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另一個改善睡眠品質的方式就是挑選合適的枕頭。

枕頭若太高,會使得頸部過度彎曲;枕頭太低則會使得頭部過度後仰;太硬的枕頭會讓肌肉無法放鬆;太軟的枕頭則會讓肌肉無法獲得良好的支撐,根據頸部的弧度不同,挑選厚度10至15公分的枕頭,因為每個人的頭型也不盡相同,建議購買前,必須要試躺,頭、頸到肩線都要躺在枕頭上,並且維持在水平位置(圖3),這樣才可使頭頸部得到最好的支撐。

簡單掌握這些要點,就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枕頭,大大提升睡眠品質。

(作者為台北杏誠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恐慌症 抗憂鬱劑可改善

 

文/賴建翰

氣溫下降,許多民眾出現心血管疾病徵兆,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非常像恐慌症症狀。

有時喘不過氣來,感覺好像氣喘一樣,尤其常在半夜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多次到急診、門診求助,做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及肺功能檢查等,就是找不出任何異常,這就有可能是恐慌症。

恐慌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壓力大導致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過度換氣症候群或心臟疾病,在大發作時,病患往往跑急診看病,且都使用許多鎮定劑來控制病情,往往會造成藥物濫用,真正的治療還是要靠能夠調節腦內血清素的抗憂鬱劑。

恐慌症與壓力大有關

筆者研究發現,「從未接受藥物治療且第一次發作的恐慌症患者」的左下前額葉皮層、左顳上迴、右島迴,較「健康對照組」有較少的灰質體積,這些異常也與臨床症狀嚴重度有關。

經過抗憂鬱劑治療後,恐慌症狀有明顯改善,且腦部在左前額葉皮層有些許灰質體積增加情形,灰質往往和腦袋思考及理智有關,灰質增加也可能代表了抗憂鬱劑的療效且讓這群患者改善其症狀。

此研究結果也在最近的《精神研究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刊出。

◎為何抗憂鬱劑才是恐慌症標準治療?

恐慌症的病因理論是由於腦內血清素不足,以致腦部對於身體不適的訊號非常敏感,一般人如果心跳短暫的快一點,不會引發恐慌症狀,然而恐慌症患者的腦部對這種些微生理訊號變化會有異常反應,也就是說,一點點生理變化就會導致後續的恐慌發作,這暗示了恐慌症患者的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是很容易被刺激的。因此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可以增加恐慌症患者的腦部血清素,進而控制住腦部生理訊號反應中樞對刺激的異常反應,腦部也不會因過度活化導致廣泛性的腦部異常反應。

抗憂鬱劑治療恐慌症,開始不用吃到一顆劑量,從每天半顆開始,視疾病情況及副作用,評估是否增加劑量。

基本上,最多每天使用2至3顆劑量就已足夠。

鎮定劑只有在急性發作或急性發作前期才使用,病情穩定就需慢慢減輕劑量,甚至要停止使用,長期使用容易有藥物耐受性及上癮問題。

抗憂鬱劑劑量可於病情痊癒後3至6個月開始減輕,一直到不需使用為止。

醫: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

在此冷颼颼天氣,給恐慌症病人一帖15字箴言:睡得好、穿得暖、營養好、恐慌少、沒煩惱,才能免於恐慌症之苦。

(作者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耳鳴嗡嗡響兩年 心理失衡造成

 

文/陳嬿伊

35歲的林小姐(化名),持續2年一直感覺她的耳朵會聽到像是機器的故障聲,又像是蟬叫聲,幾乎一整天都聽得到,聲音忽大忽小,狀況時好時壞,尤其是在她失眠或壓力大時,耳鳴的情況特別嚴重。

原本她求診中醫,後來輾轉求助於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甚至去了醫學中心作精密的身體檢查與打針吃藥,但找不出造成病因,林小姐還是一直覺得她為耳鳴所苦。最後她因為睡眠困擾到身心科求診,才間接找到問題所在,原來她長達兩年的耳鳴症狀是心理失衡所導致!

一般民眾對於耳鳴困擾的解決方式,通常是去耳鼻喉科或其他相關科別求助,但往往忽略可能是心理層面問題所導致。

◎造成耳鳴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器質性(身體器官相關)的問題:如耳朵結構受損、聽神經異常、聽覺中樞病變等器官上的生理問題,通常至耳鼻喉科或其他相關科別就診治療可改善。

●心因性(心理層面)的問題:在林小姐的診療過程中,觀察到患者睡眠品質的好壞、情緒的平穩度,與耳鳴的症狀有相互影響的情形。

當患者抱怨睡眠品質差、心情容易感到煩躁與來自生活與家庭等壓力問題時,耳鳴症狀就更加嚴重。患者接受自律神經檢測的報告結果更顯示出:壓力指數過高、心血管功能下降、自律神經活性下降、腦力負荷過大,以及生理能量過低的情形。患者接受身心科的治療後,睡眠品質獲得改善,情緒與壓力的調適漸漸穩定,耳鳴的症狀也跟著減輕。

耳鳴可能是心理失衡狀態的表現,一般人在壓力負荷過大時,身心狀態的平衡容易受影響,一旦失衡,除了耳鳴之外,同時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產生感冒、頭痛、暈眩、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等等身體不適的狀況。

改善睡眠、調適壓力 症狀減輕

這些由於身心狀況失調所引起的身體問題,除了症狀治療外,其實最主要是要找出身心失調的原因去做全方位的調整,一旦身心狀態恢復平穩後,這些惱人的不舒服症狀通常也會跟著改善;但若一味只是局部症狀治療,改善的效果非常有限,嚴重者甚至會演變成長期慢性的問題。 

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同樣重要,兩者是相互牽連影響的,找出背後真正的源頭問題勝於表面的單一症狀治療。

提醒民眾若有耳鳴困擾,或長期無法找出病因的身體問題,也在其他各個科別檢查不出異常的原因,就要考慮可能是心理層面的因素所導致,建議前往身心科與醫師討論,接受專業心理諮詢與進行相關治療,配合部分行為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以達到促進身心狀態平衡穩定的效果,遠離不適的身心症狀!

(作者為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有強迫症嗎?

 

 
我有自己的堅持!(設計對白)

你有強迫症嗎?你會一直專注某個部分,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堅持一定要完成某件事嗎?究竟你在生活哪方面有令人無法忍受的強迫症呢?快來玩紅太陽老師的寶瓶占卜一探究竟吧!報導╱郭美杏


【遊戲開始】

請憑直覺從4種寶瓶中選1種。

 

AB

 

CD

【選A的人】感情監控

你對感情很偏執,一定要確切掌握對方行蹤,否則會整天心神不寧。你只要一察覺對方有絲毫欺瞞的可能性,就會顯得傷心欲絕,把自己當成悲劇中的主角,完全陷入為愛痴狂的情感糾結,讓對方難以招架。



【選B的人】瘋狂購物

你最喜歡逛街蒐集流行資訊,每次出門踩街,絕不允許雙手空空沒有戰利品,否則會顯得很焦慮,即使逛網路平台也要有收穫,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失心瘋,忍不住掏錢購買,寧可買錯也不可錯失任何一樣,很難全身而退,勸你買東西之前還是要謹慎考慮,以免讓荷包大失血。



【選C的人】標新立異

特立獨行的你,是團體裡的外星人,另類的喜好讓人難以捉摸,覺得你是怪咖,堅持的想法更是旁人難以動搖,你認同的價值觀只存在於自己的心底深處,絲毫不在乎旁人異樣的眼光,因為你就是不想跟別人一樣。



【選D的人】工作龜毛

你非常熱衷生活,會用工作來肯定自我,閒閒無事會感到惶恐不安,所以總是強迫自己動個不停,手上沒事做,腦袋也會轉個不停,理直氣壯地讓自己很有存在感,但也因此容易讓情緒擾亂自己的生活步調。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網路成癮 中藥緩解焦慮

 

文/蘇津平

阿鐘(化名)是一名14歲國中生,每天放學後,就泡在網咖到半夜才回家,就寢時間愈來愈晚,作息變得不正常,作業沒有完成,上網的時間持續增加,假日更是24小時眼睛緊盯著電腦,無論是網路電玩遊戲還是社群網站結交網友,都讓阿鐘流連忘返、無法離線。

阿鐘的父母多次想控制他,讓他停止上網都失敗,阿鐘開始說謊,編造越來越多上網的理由,感覺焦慮、無助感、罪惡感,慢慢出現頭暈眼花,走路時頭重腳輕,兩條腿好像踩在棉花上,後來每到中午12點就會暈厥,嚴重時昏迷不醒,但沒有暈厥時,就和正常人一樣,吃飯、大便、小便都正常;阿鐘的父母帶他去大醫院用最先進的儀器做腦部檢查,但檢查結果都正常,只好求助於中醫。

處方科學中藥如下:小柴胡湯7克、石菖蒲2克、遠志2克,這是一天的劑量,分成3次,在三餐飯前一小時服用,一週後,阿鐘回診時表示,他不再頭暈眼花、頭重腳輕,中午12點暈厥的情形不再發,不再覺得焦慮、無助感、罪惡感,漸漸能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

◎除了藥物調理外,生活作息也應做調整:

●每次上網先設定時間一小時,利用電腦定時程式或鬧鐘,提醒自己應該離線。

●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例如:阿鐘應先完成學校的功課,才去上網。

●每天早上起床後,先盥洗和吃早餐,才去收電子郵件,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寫下個人活動的行程表,例如:阿鐘常因上網忘記自己也喜歡的打籃球活動,在行程表中,註明打籃球的好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身體健康、紓解課業壓力,就不會只單一的從事上網這個活動。

(作者為台中市沙鹿區同濟堂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甩睡眠障礙 10招助你一夜好眠

 

文/林杰民

國人的生活壓力大,往往容易有睡眠的障礙。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全台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失眠之苦。你是否有失眠的困擾呢?以下十招方法勤練習,就可以幫你改善睡眠品質!

●定時起床精神好:每天在固定時間起床。如果你有起床的困難,在早上安排一個比較輕鬆的活動來進行,如閱讀、散步、好好吃頓美味早餐等。

●見到太陽微微笑:陽光對於人體體溫和退黑激素有調節的效果。起床後,記得拉開窗簾、或坐在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用餐。適度的陽光照射也會改善心情!

●適度運動流點汗:多走路、走樓梯、快走或慢跑,逛街、遛狗、洗車、做家事、陪孩子玩也是很好的活動。請記住,運動要在就寢兩小時以前進行,激烈的運動與升高的體溫反而不利於睡眠。

●半小時前洗個澡:剛洗完澡,身體熱呼呼的反而會睡不著,因為體溫降低時,才會有想睡的感覺。

●電視少看才為妙:晚上應該減少聲光的刺激,包含電腦、手機的使用都應適度。

●寫寫筆記聽音樂:把待辦事項寫在記事本上。另外,找一些如自然音樂等「催眠曲」來聆聽,腦波緩慢下來後自然就會有想睡的感覺了。

●正向思考煩惱少:正向思考指的是「半杯水」的想法,想像有一個杯子裝有一半的水,我們不去看缺少那空的一半,而去看「擁有」的那一半,當感受到現在所擁有的,煩惱自然會減輕!

●腹式呼吸慢慢調:練習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舒服的椅子坐下來,閉上眼睛,輕鬆地呼吸,並從腳到頭「掃描一遍」放鬆全身的肌肉,特別是肩膀、臉部和眼睛的肌肉。

●伸個懶腰打哈欠:除了放鬆身體與心情,也會增加想睡的感覺。

●醒來重新靜下心:如果上床後過了半小時還睡不著,不是還沒有想睡的心情,就是有什麼事情在腦中盤旋。這時候要做的就是重複前述步驟,等到瞌睡蟲又來臨時,再重新上床就寢。

你也想睡了嗎?做到以上十點,舖好你的枕頭和棉被,你就能「一夜好眠睡到飽」囉!

(作者為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熬夜 心情易憂鬱

 

 
長期熬夜者易出現憂鬱或焦慮等負面情緒。設計畫面

 


Q

最近我常感憂鬱或焦慮,這與長期熬夜有關嗎?若改掉熬夜習慣,是否也能改善情緒?

A

民眾長期熬夜將導致白天社交、運動等活動減少,因社交活動降低,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時間,可能使心情憂鬱或焦慮。

可漸進式恢復作息

而運動量不足,將使腦部減少分泌荷爾蒙腦內啡,變得易憂鬱;另適度曬太陽則有穩定情緒作用,長期缺乏日曬者,更易使心境灰暗。
民眾熬夜時,因身體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處於活躍狀態,精神容易亢奮,不易入睡,而身心長期處於不平靜情況下,情緒易變得憂鬱、焦慮,建議讀者先改掉熬夜習慣。
若常在深夜輾轉難眠,建議應就醫診治,可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物、行為矯正等方式,漸進式恢復正常作息。

 

諮詢專家: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
採訪整理:記者沈能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經歷創傷 主動找他談談

 

文/陳品皓

美國康乃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學日前發生一場震驚全國的校園槍擊事件,造成多名師生死亡。在此之前,國內才發生舉國譁然的男童割喉慘劇,兩者皆引發社會廣泛的重視與討論。對於受害者周邊也同樣歷經傷害事件的同儕或兒童而言,其心理創傷的撫平之路才正要開始。

美國心理協會(APA)的羅內(Ronald)教授特別發布了一份聲明,提供家長協助歷經創傷事件的孩子們管理傷痛經驗的幾點建議。

該聲明中提到家長常常不知道該如何主動與孩子討論經歷的創傷事件。然而孩子們的安全感需透過雙親的慰藉才能獲得,因此父母親必須掌握相關步驟,共同協助孩子管理傷痛的經驗。

◎建議如下:

●和孩子交談。主動和孩子討論他們擔憂或掛念的事,表達你對他們想法的興趣,傾聽且不批評。這有助於建立安全感,也有助於讓孩子開始準備著手應付接下來的後續壓力。

交談時機以孩子願意的時間為主,讓孩子了解你是永遠支持他的靠山。

●讓家成為安全的避風港。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當在外面受了苦還是會把家庭視為溫暖而安全的天堂。父母可以試著讓「家」成為他需要獨處或慰藉時的最佳選擇。

●注意任何壓力、恐懼及焦慮的徵候。當歷經一段創傷事件後,孩子會經歷一連串典型的情緒反應,包括恐懼、震驚、憤怒、悲傷及焦慮。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難以專注課業或是食慾降低等行為。這都是正常的反應,並且會在幾個月後逐漸消失。

●控管新聞訊息。為避免孩子透過網路、電視或是報紙持續追蹤相關事件的後續消息,產生無謂的焦慮與恐懼,請適度控管孩子的資訊取得。

●好好照顧自己。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持續規律的活動,像是家庭聚餐、運動等,都能有助於增進安全感,恢復生活的常態。

若孩子焦慮不安的情況持續且加劇時,請向專業心理衛生人員如臨床心理師等求助,共同協助孩子發展適宜的因應策略。

(作者為新北市長青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億六千萬顆史蒂諾斯(STILNOX)的問題

 

◎ 林子堯

近日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表示,應將含有佐沛眠(zolpidem)成分之安眠藥(如史蒂諾斯(STILNOX))的建議劑量減半,因為可能使女性昏昏欲睡、出車禍的風險升高。但更要擔心的是,目前史蒂諾斯(STILNOX)在台灣極度氾濫的問題。

去年一整年,台灣共開出一億六千萬顆史蒂諾斯,平均約可以分給全台灣的人一人八顆,令人咋舌。

史蒂諾斯(STILNOX)當初研發之際,號稱是新一代的安眠鎮定藥物,屬於非苯二氮平類(non-BZD)藥物,比起過去的苯二氮平類(BZD)藥物來說,應更少有肌肉無力、跌倒、成癮與依賴等現象,但隨著史蒂諾斯的濫用節節升高,與當初預設大相逕庭。

筆者臨床上見過不少史蒂諾斯依賴的民眾,他們對於藥物的病態渴求,讓他們丟掉工作、行為脫序、甚至傾家蕩產,史蒂諾斯已與毒品無異。另外,服用後有副作用,如幻覺與夢遊的也不少,也有民眾在網路上寫下自己的「血淚史」,認為史蒂諾斯「殺人於無形,只要使用一次就成癮,無法自拔。」

因此,當局除了小心藥物建議劑量之外,也須重視史蒂諾斯濫用之情形,不妨考慮將其從管制等級第四級提高到第三級(與FM2同等級),從嚴把關、防微杜漸。

(作者為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能治療 打開沉默之窗

 

文/吳鴻順

阿超(化名)住在醫院已經十多年,他很少主動和別人交談,以致有一些照顧人員誤以為他不會說話。有一回,職能治療師邀請他參加園藝耕作活動,從中評估他的表現,結果發現他缺乏自信,且不擅於表達。

治療師安排阿超每天替植物澆水、除草,阿超也從原先的生澀,到後來融入團體,也開始享受參與團體活動的樂趣,不但與工作人員及其他成員的互動變多,每次都主動領取工具,有計畫地執行園藝耕作活動。

3個月後,阿超有一天突然說了一句:「我去那邊澆花。」當時聽到這句話的人都十分詫異。原來阿超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只是沒有適合的環境和引導。

現在阿超會離開寢室到園藝花圃,感受風吹,目睹枝葉搖曳,甚至有治療師曾經看過阿超向枝葉揮手,並用手去觸摸。

阿超還摘了一片葉子,用雙手搓揉,治療師請他用鼻子聞一下葉子的味道,他開心地笑著回答說:「是薄荷!」

職能治療為病人建立一個安全且具支持性的環境,選擇適當的媒介,透過活動設計,引導個案自然地發展出語言及肢體互動。

職能治療常用的治療媒介,包括植栽、剪貼等操作性活動,因為步驟容易完成,且有立即的成功回饋,可以提升自信心,更可以製造分享工具等人際互動機會,讓他們可以放心表達,以及學習人際互動技巧,就像阿超,終於打開了十多年來的沉默之窗。(作者為私立台南仁愛之家職能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