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拉K染毒 多給心理支持少責備            

 

文/常宏傳

暑假是學生最快樂的假期,然許多父母卻手足無措,不但要替孩子安排活動,也擔心疏於看管而產生偏差行為。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97年校園全年吸毒人數815人,到民國101年底暴增至2366人,校園染毒情況越來越嚴重,顯示毒品傷害已不容忽視。

眾多毒品中,以K他命濫用最為嚴重,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彙整司法檢調機關緝獲毒品資料統計,K他命自民國95年起連續6年排名第一位,濫用族群以青少年為主,尤其在KTV、網咖、PUB等場所被濫用。

K他命又俗稱K仔、卡門、Special K,其成分名為ketamine,屬中樞神經抑制劑,醫療使用於止痛及手術麻醉。但用於吸毒時,會造成有如靈魂脫離軀殼的漂浮和欣快的神離感。

K他命藥效維持約1小時,但影響吸食者的感覺、協調及判斷力則可長達16到24小時,期間伴隨著記憶喪失、無定向感、無判斷能力等。

其他副作用包含腸胃不適、複視、視覺模糊、影像扭曲、肌肉緊張呈「強直性(同僵直性)」、陣攣性運動、無理行為及胡言亂語等。

過量時,會造成血壓上升、心跳過速、呼吸抑制、昏迷甚至死亡。長期使用會造成憂鬱症、嗅覺喪失、幻覺重現、產生心理依賴性,甚至演變為強迫性使用,且不易戒除。

最近研究顯示,吸食K他命會罹患「慢性間質性膀胱炎」,產生頻尿、尿急、小便疼痛、血尿、下腹部疼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尿量減少、水腫等腎功能不全的症狀,甚至已有青少年因吸食K他命導致排泄系統失去功能,要包尿布度日。

當身邊有需要協助的青少年,先不要急著責備他們,應給予心理支持與協助;各地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的免付費專線為0800-770-885。

(作者為振興醫院藥劑科藥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納焦慮緩解身心 幸福就在轉念後            

 

文/陳濬廷

一位從沒看過精神科的年輕男性被轉介到精神科門診,他表示,孩子即將出生,但是他參加公職考試已經兩度名落孫山,目前待業中,準備參加第三次考試。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得他坐立難安、肌肉緊繃、胸悶、心悸、渾身不舒服而到處就醫。

這位先生是適應性疾患伴隨焦慮,焦慮引起的生理反應讓他不舒服,而希望能消滅焦慮情緒,但越急切卻又越適得其反。也許需要藥物來輔助緩解心身症狀,但更需要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他解開心結才能治本。

我導引他發現焦慮對人的幫助,藉此鼓勵他接納並轉化焦慮成為正向能量,因為他需要的是不是消滅焦慮,而是接納焦慮的情緒。

我請他想像自己身在300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心情輕鬆愉悅,忽然遠遠聽到一聲獅吼。他在心中描繪這情景後,想像自己會開始聚精會神、肌肉緊繃、心跳加速、呼吸變快、坐立難安,這些正是緊張、焦慮情緒的表現。

我再次請他想像若自己面對獅吼沒有這些反應,會產生什麼狀況?他想了一下之後恍然大悟,了解到原來緊張、焦慮的情緒,讓他可以做好隨時應變的準備,這其實是一種保護與提醒,幫助他規避危險。

經過這番對談,他把擔心、緊張、焦慮的情緒當作助力,可以讓他更謹慎處理人生的挑戰。

適量的藥物可以緩解焦慮的症狀(坐立難安、肌肉緊繃、胸悶、心悸等),特別當焦慮症狀及其程度已經造成生活功能、職業、社交或認知功能受損時,要優先考慮用藥物解除症狀,才有機會藉由前述諮商過程來轉化內在衝突。否則,身心緊繃到無法思考,諮商的效果也不好。

治療焦慮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才會好;等到治療穩定了,自然可以評估減藥或停藥的時機,最重要的是尋求專業協助,來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東分院精神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天宅在家 社交焦慮恐上身            

 

文/陳品皓

佳華(化名)是今年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畢業兩個月來,同學們陸續進入職場,佳華卻幾乎整天窩在家裡,不是上網,就是看電視,既不跟同學聯絡,也沒有任何求職的打算。儘管家人不斷耳提面命,但每次只要提到這類話題,佳華總是神情焦慮而顯得猶疑不決。

像佳華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這種沒有明顯外在因素,卻從社會中退縮的年輕人,很可能是罹患了「社交焦慮症」。這是一種焦慮為主的心理困擾,且同時在基因、大腦生化反應以及認知功能運作不良的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當他們進入或是即將進入社交場合時,會出現無法控制的焦慮感,而這種焦慮無法如正常人一般隨著時間而自然消退,並嚴重影響工作、人際以及生活的品質與功能。

社交焦慮症在美國是繼憂鬱症、酒癮之後第三大心理疾患。在大台北地區,也有將近一成的國、高中生符合社交焦慮症的臨床診斷。研究同時顯示,社交焦慮症不僅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也是藥物濫用的高風險群,因而容易肇生如自我傷害等情形。

許多研究結果證明,同時使用藥物並搭配心理治療,對社交焦慮症是有幫助的。通常精神科醫師會提供患者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用來調節大腦情緒迴路的神經傳導。臨床心理師會提供以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為基礎的心理治療,透過改變思考模式(重新思考社交情境中的刺激對當事人所代表的意義),搭配放鬆訓練,讓患者從最不害怕的情境開始練習在其中活動,逐步累積成功的經驗。最終的目標是協助患者能夠克服心中的恐懼,嘗試回到原先害怕的社交情境。

對大部分社交焦慮的患者來說,只要能穩定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藥物治療,並且搭配臨床心理師的認知行為治療,假以時日,其症狀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並恢復應有的社會功能。

長期害怕與人接觸 宜就醫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家裡的孩子或是親友,出現長期的社會退縮、害怕與人接觸,並且嚴重影響平常的生活功能時,應盡速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作者為新北市長青精神專科醫院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無可奈何時            

 

文/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當年,我還年輕,剛當上主治醫師。在這情形下,專業知識是已經充足,臨床經驗每天又有新的領悟,整個人簡直在一種莫名的亢奮裡。就在這時候,忽然澆上一盆冷水。

魏太太來到門診時,她的丈夫已經離世7個月了。她的憂鬱是如此深沉,如黯黝的深井。

她丈夫是承包工程的,每天喝酒應酬。經常早上在家酒醒過來都不知如何回到家的;甚至醒來才發覺自己在某個不知方位的路邊睡著了。她擔心遲早會出事,將先生的四輪傳動車,前後都裝上最強力的安全護桿。沒想到,有一天,先生和他的車子在火車平交道全被撞毀了,沒人知道發生啥事。

從小當養女的魏太太,原本就和養父母不親。失去感情深厚的先生以後,從此陷入嚴重的憂鬱。

失去親人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痛。有些人會形容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死掉了。他們也許沒有外顯的憂鬱,卻變得安靜多了。這也許是死亡帶給他轉化的力量,忽然帶來很多對生命的領悟。

有些人的憂鬱也同樣不明顯,卻沒有新的成長,反而只是想努力抓住逝去的一切。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對死去的親人的房間依舊保留不動,其實就是他還沒完成這哀悼。像魏太太這樣,先生幾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失去他就等於失掉百分之九十的生活內容。要如何去重新填補這一切,並非只有教她每天忙碌,還要讓她找到等同的生命意義。

這情況下,失親很容易引爆他的憂鬱體質,變得不容易恢復。不論什麼原因,我們可以這樣去幫助他們:

1.尋求醫療,適當的抗憂鬱藥是需要的。

2.認知行為治療對憂鬱症是最有療效的心理治療。

3.生活重建:像魏太太這樣,單純的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恐怕是不夠的。

4.深度心理治療:如果生活重建窒礙難行,恐怕需要再探索更深層的原因。

生命,有時連舒伯特也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沒辦法走出來的,並不是意謂他們的努力不足,而是這難關遠遠超過他們擁有的資源。

(本文將轉載於萬安生命部落http://wonann-blog.com.tw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蔬果肉類攝取失衡 老人憂鬱風險高7倍            

 
潘文涵昨發表調查結果。(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發現,「缺乏維生素B6」、「葉酸不足」,以及「貧血」與老人的憂鬱情緒息息相關。

若以上三項情形都出現,產生憂鬱情緒的風險是正常老人的7.13倍,專家提醒老人應均衡攝取肉類及蔬果,就能獲得適當補充維生素B6、葉酸,並防範貧血現象出現。

貧血又缺維生素B6、葉酸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表示,研究團隊以1999年到2000年國民營養調查資料庫中的1371名65歲以上老人為研究對象,以情緒量表測定其「心理憂鬱沮喪」、「情緒影響日常活動」兩種不同憂鬱情緒,發現我國老人有其中一種憂鬱情緒的比例為31.4%。

研究團隊校正年齡、性別及認知功能等多變量分析後發現,血紅素缺乏的老人有「心理憂鬱沮喪」的風險是血紅素正常老人的1.87倍;有「情緒影響日常活動」風險的老人則是血紅素正常老人的1.44倍;維生素B6缺乏的老人,兩種憂鬱情緒的風險則為正常老人的1.58倍及1.47倍,顯示血紅素或維生素B6缺乏與老人出現憂鬱情緒有關。

潘文涵指出,貧血及維生素B6、葉酸缺乏,可能涉及腦神經傳導物質合成不足及腦部供氧量不足,進而影響老人情緒及從事日常活動的意願,呼籲老人應均衡攝取肉類及蔬果食物。

蔬菜、肝臟及酵母粉同時含有葉酸及維生素B6,而瘦肉、鮭魚等也是維生素B6很好的來源;如果吃素,最好適當補充豆類、堅果及深色蔬菜,以免維生素B6攝取不足。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呼吸紓壓 要慢不要用力
 

文/涂冠宇

王先生每當工作被時間追著跑時,常感到著急及煩躁不耐,手心不斷冒汗,有時手還會感覺到像電流通過般麻麻的感覺,胸口好似被石頭壓住般喘不過氣且頭暈。他知道需要趕緊完成手頭上的事,但越這麼想,腦袋就一片空白。

他突然想到:「壓力大時,就深呼吸!」可是怎麼深呼吸一陣子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不舒服的感覺卻加劇?

多數人誤解「深」呼吸的意思。「深」呼吸並非「用力」呼吸,而是將呼吸放慢。正確的放鬆式呼吸應注意「放鬆」、「放慢」及「穩定」3項要點。

◎放鬆呼吸3要點

●放鬆:許多緊張所造成的不舒服症狀,是受到末梢血管過度收縮、肌肉過度緊繃的影響,用力的吸氣反而使得末梢血管更緊縮、胸部肌肉更緊繃,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更為加劇,所以呼吸時,應儘量避免用力呼吸。

●放慢:一般人平靜狀態下每分鐘呼吸速度約在15到17次左右,緊張時,呼吸速度會變得更快,快速短淺的呼吸易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而啟動生理的壓力反應。

放鬆式的呼吸目標則是以漸進式的方式,將呼吸速度慢慢調整至每分鐘呼吸6到7次。目前研究證實,規律的慢速呼吸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的運作效率。

●穩定:有興趣的朋友可嘗試以吸4秒、吐6秒的比例放慢呼吸速度,特別是放慢呼氣速度,以穩定的節律呼吸,也會影響心跳及心情的穩定。

「急與快」是導致現代文明病的重要原因,臨床上心理師會以生理回饋儀器引導民眾做到放鬆、放慢、穩定的放鬆式呼吸。如果在工作上常因「急」與「快」而感到不舒服時,不妨試著前述方法調整呼吸方式,但切記避免「用力的深呼吸」!

(作者為衛福部台中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傾聽自我對話 轉念甩憂鬱

 

文/柯俊銘

你是否總在怨嘆、後悔,認為自己很糟糕?其實未必是你的條件或才識不夠好,也非運氣較差,而是「自我對話」上出了問題。

「自我對話」就是個人對生活經驗主觀的詮釋。持續的正向對話,有助提振信心與希望,進而衍生行動力,但負向對話卻會帶來打擊與破壞,讓人畏縮、一蹶不振。

◎負向的自我對話普遍出現的言語如下︰

●我不配。

●再努力也沒用。

●我辦不到。

●都是我的錯。

●他們不會喜歡我。

●我比不上別人。

●我很沒用。

●我必須完美。

●沒人在乎我說什麼。

●我註定這樣。

俗語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負向的自我對話既無建設性,且會擾亂心情,令人懷憂喪志。要避免影響,首先要傾聽心聲,也就是察覺自己是否常有這類念頭,並去瞭解什麼情況下較易浮現。

接著要練習轉念的功夫,改以正向或積極的語言取代負向對話,例如遇挫折、心想「我很沒用」時,立即修正為「愛拚才會贏」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養成習慣,隨時鼓勵自己,生命自然充滿活力。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理體質治失眠 一覺到天亮            

 
▲酸棗仁湯包含酸棗仁、茯苓、甘草、知母、川芎。(照片提供/陳星諭、林意旋)

文/陳星諭、林意旋

失眠為現今常見而且困擾的問題之一,如果「每週有3天或3天以上的失眠,造成疲累、焦慮、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會影響到生理功能,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就是「睡眠障礙」,必須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的介入;但如果只有幾天失眠,且是急性或暫時性的壓力造成,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飲食和生活習慣也要注意

全球睡眠障礙的盛行率約26.8%,台灣大約是28%,成因與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外在壓力)、生理問題(慢性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等),咖啡因、尼古丁、酒精、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或治療鼻塞的麻黃素等,都是潛在造成睡眠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除藥物治療外,睡眠習慣、飲食和生活習慣都是需要注意的部分。

酸棗仁湯是中藥治療失眠最常用的處方之一,對於常做夢、容易被吵醒的睡眠障礙特別有效,此藥方包括川芎、茯苓、知母、甘草和酸棗仁5種中藥材。其中,酸棗仁的角色最為重要。實驗也證實,它具有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效果,可以延長睡眠時間,並縮短入睡時間,再搭配其他中藥,更可以增強睡眠效果。臨床上使用酸棗仁湯也不會有做惡夢、夢遊或是頭部沉重的感覺。

黃連解毒湯、知柏地黃丸等其他清熱退火藥物,對於長期患有睡眠障礙的患者,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不少患者表示,可以縮短入睡時間,不會一直醒來,有時還發現做惡夢的頻率減少。

其他改善方法還包括:減肥、多運動、睡前應避免大量飲水或大量進食含水較多的食物;中午過後不要喝茶或咖啡等刺激物。如果晚上睡不著時,不要硬躺,可以考慮起來散步、看書或是聽輕柔的音樂,盡量放鬆身體,逐漸降低神經系統活性。所以,也盡量不要在睡前看電視或iPad等,以免情緒亢奮,更加重失眠。

如果能配合藥物進行逐步的生活習慣改善,睡眠障礙的問題,相信可以逐漸獲得改善。

(作者為台北、林口、桃園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正面力量 5招添元氣樂在工作            

 

文/柯俊銘

您喜歡現在的工作嗎?是否常有另謀他職的念頭?談到這些問題,許多人難免大吐苦水,對所屬公司、行號提供的薪資、福利或升遷等條件感到不滿,但礙於大環境景氣欠佳,理想頭路難尋,加上尚有經濟壓力,最後還是勉強接受。

然而,若帶著無奈的心情去從事一份工作,老想著這份差事有多糟糕,總是在抱怨,不僅難有好表現,國外研究更發現,長期將就下來會侵蝕個人身心健康,提高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嚴重程度不輸失業的人。

◎若有此困擾者,建議可透過下列方式增加上班的元氣,打拚時也能多點樂趣。

●別忘了喘口氣:

人不是機器,工作再忙也要撥空歇會兒,就算是幾分鐘都好。散步到辦公室外、上個廁所,或泡杯茶、咖啡,遠眺窗外風景,呼吸新鮮空氣;若實在走不開,起身動一動,或滑個手機,上網瀏覽資訊,讓自己輕鬆一下。

●規劃辦公空間:

既然每天得長時間在工作處所,不妨「裝潢」屬於個人的區域,營造溫馨氣氛,例如桌上擺盆栽或寵物、孩子的照片,桌下放舒適的拖鞋等。即使擁有的空間只有抽屜、置物箱,透過美化也能有家的感覺。

●練習內觀靜坐:

此方法近年來歐美很流行,隨時隨地都可操作,內容強調關注在呼吸上,對於腦海中的想法採接納的態度,並不特意控制,而是任由自生自滅,減壓效果卓著。當然也可嘗試其他放鬆技巧,只要覺得有用就好。

●廣結良師益友:

在工作場所多和正向、陽光或性格開朗的人做朋友。這類的同事會不吝分享經驗,引導你以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讓生活中隨時充滿「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反之,若常和思想灰澀的人交往,本身也容易變得憤世嫉俗。

●妥善利用休假:根據調查,台灣上班族一天工作平均10小時以上,可說接近過勞。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假時要盡量放空,投入喜歡的娛樂活動,藉機充電;若無法休假,最起碼要做到界線分明,別把工作帶回家。

雖然目前的工作不盡如人意,但只要願意調整認知,改變習慣,公私之間取得平衡,相信一樣也能樂在工作。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與心靈            

 

◎朵朵

身體是靈魂的聖殿,是心智居住的地方。

好好對待你的身體,就是好好對待你的心靈。

不要吃那些對身體無益的食物,那樣會讓身體的感覺變得渾濁。

不要在應當休息的時候勉強熬夜,那樣會讓身體無法自然地修復,負擔過多。

要舞蹈,要運動,要放鬆,要把身體安靜地交給夢境。

親愛的,當你的身體舒適自在了,你的心靈也會舒適自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