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鄉過年 別讓老婆不開心 】
巧婷結婚三年,平時每個月回婆家一次,但每到過年春節前夕便很焦慮不安,必須吃百憂解或安眠藥才能入睡。一想到又要和愛發號施令、「眉角」多的婆婆相處好幾天,就覺得壓力大。
除了年夜飯堅持不在餐廳吃、不能買任何現成年菜之外,婆婆對過年拜拜也有特定規矩,光是之前的準備與採買就已忙得不可開交,還有一個愛問東問西、愛拉著大家到處跑的公公……,每每讓巧婷住在婆家時暗自落淚。
先生是長子,聽到妻子抱怨,不是置身事外,就是勸她對長輩多忍耐,更讓她感到委屈,返家後難免時不時對先生有怨。巧婷哀嘆好不容易擺脫娘家親友多年的催婚,到了婆家,幾個重大節日仍難輕鬆過,不知該如何溝通又不致影響夫妻感情。
家族社交大考驗 年節焦慮症候群發作
春節假期家人的密切互動,是個人抗壓與人際溝通的一大考驗,也容易曝露出長期存在的婆媳問題、夫妻問題,甚至姑嫂妯娌間嫌隙。
不單是人媳一想到得與強勢、固執的婆婆共處多日就皮皮剉,在農曆年前易出現焦慮反應,近年到精神科、身心科求診的婆婆也愈來愈多;過去犧牲奉獻好不容易熬成婆,現在又要面對新世代養尊處優、愛擺臉色的媳婦。
而做丈夫、兒子的,除了可能飽嘗攜家帶眷南北奔波的塞車之苦,夾在兩個重要女人的角力戰中,也常因害怕說錯話難以放鬆。婆媳子三方各有立場各有苦水,一不小心便容易陷入爭權或爭寵,需要家庭溝通的智慧。
雖然長輩想法與重要習俗、家庭文化的部分較難改變,子媳們還是可以從心理建設與夫妻溝通兩方面找出更能自我安適的因應之道。
〈建議一〉調整心態 轉抱怨為溝通
雖說進了門就是一家人,媳婦仍是一個「加入者」,需要重新適應夫家習以為常的一切,加上輩分、立場差異,要去同理婆婆的焦慮不容易。隱忍、不斷抱怨或逃避都非長久之計,比較好的方式是試著轉換對難以改變的環境(處境)的因應方式。
‧給妻子的建議:不帶情緒地表達與聆聽
如果真的很難不說出來,最好不要只告訴配偶自己不喜歡什麼或希望他這樣那樣,先整理清楚自己在春節前夕或期間如此不安的核心原因,讓丈夫瞭解那些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春節全家出遊或年菜準備、拜拜祭祖等,這些習俗事務如何對妳造成困擾,並表達自主性低的不自在,才不致被誤解妳是刻意要他選邊站或眾叛親離。
先別預設提出來討論一定會吵架,就算意見不同,或者對方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都未必是壞事,至少可以讓老公知道妳不是無理取鬧,同時也聆聽他的為難與壓力,接下來若要進一步協議某些新的做法,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
‧給丈夫的建議:多一些愛妻小動作
不少深受年節焦慮症候群或婆媳問題所苦的人妻反應,最令她們難受的,不是來自公婆或姻親的種種期待與要求,而是老公不挺自己,不能體恤自己要融入夫家的家庭文化的難處,也難體會要做到讓夫家的人歡心滿意有多少妥協與壓抑。
許多男性對於這一類問題傾向「冷處理」,要不就是希望老婆儘量容忍,要不就是逃避和轉移話題,若無設限地配合父母需求,很容易讓妻子覺得自己是附屬品不被重視。
建議在春節前中後多一些呵護愛妻的行動,除了行前的心理建設與協議,過年家聚期間若是發現母親又愛頤指氣使、苛責太太時,盡量別再袖手旁觀,或是另找機會安慰她,你的即時相挺可讓她感覺你的心是站在她這一邊,或許就不會覺得那麼委屈。
同時也需要自我提醒自己既是人子也是人夫,如果總是因為害怕父母生氣難過,怕過年讓父母不開心而自責、有罪惡感,就表示自我建設或自主性還不太夠。
〈建議二〉建立共識 預作衝突管理
像巧婷的狀況,要降低焦慮、不致造成嚴重婚姻衝突的作法,最好還是在春節前夕先與配偶討論如何不傷長輩的心又能照顧到自我需求的一些方案,先建立共識,從丈夫那得到多一點支持與安全感,便可避免心情低落或過度壓抑。
夫妻之間因忙累,在壓力中很容易互相責怪,多花些時間心力檢視彼此的溝通模式,練習新的溝通方式、讓彼此更有默契,就是一種「衝突管理」。較具體的作法可參考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 找出對的時間
在找出各退一步、皆大歡喜的作法之前,雙方得先找出「對的時間」。即在雙方都願意談且都不是太疲憊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步驟2. 使用對的方式
所謂「對的方式」,是指「有效溝通」,即避免指責、情緒化批評、威脅、諷刺、冷戰等溝通方式。如果雙方可以慢慢擺脫互相攻擊,練習不說理或逃開,讓對方感到真正被聆聽,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具建設性、可以兼顧雙方需求的新選項。
‧步驟3. 一起腦力激盪
以不設限的腦力激盪方式一起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妻子希望吃完年夜飯或初一就離開,但先生又覺得不妥,這時就需要多一些不同的方案。
聽到自己不喜歡的作法時,先別試圖改正,將每個建議先寫下來,充分集思廣益,多列出一些可能的選項,再從雙方各自想到的解決方案中選擇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如果沒有一個方案可讓雙方都接受,就需要再重新腦力激盪。
即使過程中可能意見分歧,經過這樣的協商可增進夫妻的凝聚與親密。「共同面對」問題,才有機會打破舊模式,過個不焦慮的農曆春節。【 文/張璇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