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可訓練動作 減緩肌肉痙攣
文/洪明燦
隨著飲食西化,以及醫學技術的發展,急性中風後的存活率相較於以往已經提高許多,因此臨床上可見身邊的中風患者會出現患側肢體僵硬、手肘及手指蜷曲且無法隨意做出自主動作的表現模式,這便是典型的「肌肉張力過高」。
◎為什麼中風後的患者會有肌肉張力過高的問題呢?
主要是因腦中風後,造成的部分腦細胞壞死,使特定的運動神經元異常興奮,進而導致肌肉緊繃、痙攣或無力,其中在中風初期較常見肢體無力的症狀,等到受傷後的神經功能較為穩定後,往往就會轉變為緊繃、痙攣的形式,以專業術語則稱為「肌張力過高」。
過高的肌肉張力除了導致動作執行有困難外,也容易因長時間的肢體僵硬導致關節變形。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軟組織縮短而有疼痛的症狀,間接影響到個人的清潔與觀瞻造成的心理與社交障礙。
目前針對降低肌肉張力已經發展出許多有效的方法,像是透過肉毒桿菌的注射或口服的肌肉鬆弛劑,但都必須經過醫師審慎地個別化評估,同時也要搭配復健,趁肌肉張力降低時,儘快訓練出自主動作,才不會因為藥效退了,又受到張力過高的牽制。
◎以下則是向大家介紹一些復健科常用且可有效降低張力的手法和運動:
●臥床擺位(以患側邊側躺):動作適用於平時居家臥床(圖1)。
.患側上肢:肩膀外展、外旋,手肘伸直,掌心打開向上。
.健側上肢:自然彎曲並擺放在枕頭上。
.患側下肢:大腿向後伸,膝蓋微彎,腳底不要碰到任何東西避免張力增加。
.健側下肢:向前彎曲並擺放在枕頭上。
●反射抑制模式:動作完成時,稍停10-15秒的時間,並且重複做3-5次。
.上肢:肩膀外展、外旋,手肘伸直,手指打開指向身體後方,並逐漸將身體重量移到手上,例如:在坐姿下做伸懶腰姿勢(圖2)。
.下肢:髖關節外展、外旋,膝關節彎曲,與腳板翹起的姿勢下,例如:盤腿坐(圖3)。
●斜向旋轉動作:動作完成時,稍停10-15秒的時間,並且重複做3-5次。
肩膀後伸、外展,手肘伸直,手指打開,例如:開車門或繫安全帶動作(圖4)。
●副木穿戴:嚴格來說,副木並不能有效讓張力降低,但能使肢體維持在正確的姿勢,而不會因為長時間的高張力導致關節變形,可說是扮演「預防」的角色(圖5)。
每次穿戴盡量不要連續超過兩個小時以上,脫下來休息時可以做關節活動,才不會讓循環變差。
最後,我們建議患者在從事降張力活動之後,搭配感覺動作訓練,學會自主動作和控制,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