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全民心理健康
2014-05-24
◎ 張珏
最近青年殺人事件,被媒體報導是因宅男只玩格鬥遊戲或是感情不順而無法面對,造成的種種放蕩的行為,都反映出基本的心理健康亮紅燈。我國衛生福利部既然在去年成立了專司,目的在於促進全民心理健康,面對這件事情應即發動普及全民心理健康的行動。無論是個人情緒、人際或生活習慣等,需提供正確和具體的方向,更要在家庭和社區中營造互助的網絡。
在事情發生後,我們確實要來探究可能發生的成因,但在另外一方,如何處理憤怒或孤寂的情緒、怎麼面對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不會去傷害他人,要更重視全民心理健康的知能。
此外,對社區環境的關懷,關心身邊的人、事、物,這種心理健康是我們大家需要的。
公共衛生所提倡三段五級的預防,慢性病的預防中鼓勵培養健康行為如:飲食均衡、不抽菸或規律運動,但心理健康卻無具體的方法來預防憂鬱、暴力,甚至缺乏重視心理健康和因應壓力的策略。不能只是在事件發生後被動的處理和補救,應在此之前就需要有多元相互支持的網路建立,並發展必要的憤怒管理、解決衝突的能力、社交技巧來因應問題。
我們不能一味的推究於精神疾病,更需要培養大家的情緒管理或人際互動的能力。這是公共衛生的挑戰,必須融合各衛生、社會福利、教育、文化、警政單位的緊密合作與整合,讓全民一起覺察高風險者,提出對暴力預防的因應策略且支持父母及老師正向教育,減少媒體模仿暴力等等。
對於這次發生事情後被殺傷或被害人的家屬,也要及時提出協助並訓練各種專業人員來覺察和轉介,讓此悲劇不再發生。
(作者為心理健康行動聯盟召集人、台大公衛學院健管所副教授)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