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復建科,物理治療,老年醫學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下愈況 台人越老越不快樂

歐洲人曲線呈U型 中年跌谷底 老年漸滿意人生

 

【綜合報導】歐洲新研究指,人的快樂是隨年齡呈U型曲線發展,一般人對生活滿意度從二十五歲起開始下滑,四十五歲達谷底,隨後逐漸回升。研究指年輕人無憂無慮、對未來充滿希望,五十歲以上者已適應種種考驗,可淡然處之,中年則易因各種壓力而不快樂。但國內五十多歲民眾認為,現在還是會擔心子女的生活,不見得比較快樂。有精神科醫生更直指,台灣的快樂曲線應是「每下愈況」。

憂子女及退休生活

比利時馬斯垂克大學經濟學家范蘭德根漢在英、德、瑞士等國進行快樂程度調查,得出U型曲線。研究顯示,一般人在三、四十歲時,因需肩負養家活口等責任,導致快樂感大幅下滑。隨年紀增長,對生活起伏更務實也更「認命」,年過半百後,普遍較滿意人生。
三十二歲盧姓業務員說:「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的確很不快樂。」四十七歲的民眾杜慶承說:「我年近三十才生小孩,又有父母要撫養,三明治的生活讓我不快樂。」六十一歲退休公務員梁雲亮說:「我現在還會憂心子女的生活,不見得較快樂。」五十二歲民眾陳金河說:「年過五十,還沒感覺快樂指數有上升,對未來退休生活是不是夠寬裕,不太有把握。」

老人福利不及歐洲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認為,台灣的快樂曲線應是「每下愈況」,台灣老人享有的福利照護遠不及歐洲,常陷入「老、病、殘」三重折磨。在他的病患中,老人患者的狀況往往最嚴重。他建議,老人常排斥看精神科,若能找到同輩朋友也在看精神科,可大為提升老人就診意願。至於中年人精神、睡眠上如有不適可先至家醫科就診。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昔的生老不同變態

 

◎庄腳人

筆者的父親如果在世,今年是一百三十歲,母親則是一百廿五歲。母親共孕育十一胎子女,由於早期庄腳(鄉下)不但沒有婦產科醫生,亦無產婆(助產士),當時胎兒的斷臍,大抵由家人使用未消毒的家用剪刀、蔴絲來斷臍,因此嬰兒很容易感染「破傷風」而早夭,故有專門以掩埋死嬰為業的人。

掩埋死嬰為業的人,會先到死嬰家庭食用點心「甜麵線」,並收取紅包(工資),然後用鋤頭當扁擔,扁擔一頭掛著鏟土用的鐵器,重量與死嬰差不多,再將死嬰以草蓆包起來,放在扁擔的另一頭,一路挑往墓地掩埋。

之所以將掩埋死嬰的過程,說明得那麼詳細,是想讓現代人了解,早期處理死嬰是很普遍的事。以筆者的母親來說,十一胎子女僅存活三男二女,共計五人,其他六胎,除了第一胎的女嬰依當時習俗給他人當養女(但不久也死亡),其他五胎早夭嬰兒都如上述,請以掩埋死嬰為業的人處理。

早期嬰兒剛出生,並不會立刻去申報戶口,而是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感覺嬰兒應該能存活下來,才去申報。因此現今上了年紀的老人,戶籍上的出生年月日,與實際出生年月日大多不相同,於是超過九十歲以上,甚至百歲的老人,大多以農曆出生年月日來慶祝生日。

人生始於生,終於死。現今人類的出生,從母親懷孕,經過婦產科醫生的檢查,就能得知男女性別,還可預知生產時日。生產後,也有諸多設施來維護嬰兒的健康,還有高貴的「坐月子中心」為孕婦調養身體,人的出生只存喜不存憂,難怪現代人年年慶祝生日。

早期人壽命較短,幾乎未聽聞過有健忘症或癡呆症的老人,然而現在的人活到了七、八十歲,大抵患有健忘症毛病。例如有位政商名人,某日下午與友人在外飲酒,到了晚上8、9點回家時,驚見庭院裡停有多輛汽車,一進家門竟有多位親友苦候他回家,原來是這位名人本來預定要宴請親朋,卻在外與另一群朋友高興飲酒,而忘記當天要宴客的事,大家紛紛指責他是「脫線」。

因癡呆症而影響家人日常生活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例如認不出自己親生子女、日夜不分、飲食的飽飢也不知,說是「活死人」也不為過。所以當前社會憂慮的是人老,而早期掛慮的是人出生後能否存活。

台灣近代社會演變可說是早期憂於生,當今則憂於老。●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到六十須自知



 

 
 

 
 
 
 
 
 
 
 
 
 
人到六十須自知
1.『山中雖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最大限度,就活到百歲(十萬人中才有一個)。
 
2. 能活到九十歲,只有三十年;能活到八十歲,只有二十年。
 
3. 因為剩下的日子隨時可能病倒,應留夠醫藥費看護費; 因為剩下的日子不多,臨走時什麼都帶不走,故不必太節省。
 
4. 該花的錢要花,該享受的要享受,該捐的要捐; 惟獨不能將錢留給兒孫,把他(她)慣成“寄生蟲”。
 
5. 不必對死後的事考慮太多,變成灰後,對表揚與批評已無感覺。
 
6. 不必對兒女的事考慮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馬牛”。
 
7.不要對兒女幻想太多,孝順的兒女有孝心,但工作太忙,幫不了你!
 
8. 不孝的兒女也許(在你活著時就搶奪)盼著你早死, 好早日繼承你的財產。
 
9.不要用健康去換取身外之物,因為金錢未必能買到健康。
 
10.『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錢夠用就行了。
 
11. 家家有一本難唸的經,不要和人比名利地位、 兒孫如何有出息…,要比誰活得愉快、健康、長壽!
 
12. 無力改變的事,不必太操心,因為操心也無用,反而影響健康。
 
13. 幸福靠自己創造,快樂要千方百計去尋找,只要心境好, 每天想愉快的事,做愉快的事,找樂趣,就能天天都過得高興。 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天,樂一天;樂一天,賺一天。
 
14. 精神好,病不倒;精神好,病能好;精神好,病早好。
 
15. 心情愉快,適當運動,常見陽光,食物多樣化,保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適度而不超量)吸收,盼能健康地再活二、三十年。
 
16. 能解決的事就不需要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不要同傻瓜爭辯、否則別人會搞不清到底誰是傻瓜。
 
17. 最簡單的長壽秘訣.........…保持呼吸。 千萬記得不要斷氣~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獨立 老人當自強

 
圖/葉懿瑩
圖/葉懿瑩

文/丘引(寄自美國)

小楊是中國一等級教學醫院中心的研究員,隨著中國的經濟起飛,很多和小楊一樣的科學家近年紛紛外派到美國的教學醫院交流和學習。

這樣的機會對高學歷的女性而言,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既有國外的合作經驗,回國後職位升遷和收入也都同時增加,好處多多;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和年幼的孩子分離,如小楊的孩子才兩歲多,才剛會說話,這叫小楊在異國夜夜思念孩子而哭泣。

小楊得在美國工作一年,也就是她得和孩子分開一年,這對一個年輕的媽媽來說,在工作成就上的喜悅卻被思念折騰抵銷。為此,小楊曾拖延出國一年,千方百計的設法把孩子也帶到美國,這樣她就可以天天和孩子相見。

但小楊的84歲外公一聽到小楊要帶孩子到美國,也等於是幫小楊照顧孩子的媽媽也要一起到美國,這讓外公感覺不安,他非常排斥而且聲色俱厲的譴責小楊,「那萬一我生病,誰照顧我?」「誰帶我到醫院就醫?」「萬一我需要人家幫忙,誰能幫我?」他的問題接踵而至,最後逼得小楊不得不臣服於「孝道」下,一個人單飛美國。

「來到美國,我看到美國老人是那麼的獨立,像在我住處隔壁有一位86歲的湯姆,他的年紀比我外公大,卻自己開車,做什麼事情都自己來,還出外擔任義工服務社區。」小楊說當她第一次看到美國老人的獨立能力時,驚呆了。

隨著在美國工作的時間愈長,小楊看到更多美國老人的獨立居住,獨立生活,連思考也獨立。不只獨立,而且是快樂的獨立。「我的外婆年紀和我外公差不多,她一點也不黏人,個性獨立樂觀。可我外公就不行,明明他的健康情況很好,就是要有人隨侍在側,他才有安全感。」小楊認為中國的老人,基本上是在心態上自認很老了,需要人家的伺候,這是真正讓人老的原因。

「因為我外公不獨立,我媽媽就失去她的自由。我的媽媽是她的女兒,以中國的孝道而言,媽媽得隨時準備照顧她的高齡父母,而她同時又得照顧我的孩子。基本上,我的媽媽雖然從工作單位退休了,卻是失去自由的人。她是名符其實的三明治。」

<觀念問題>獨居老人 東西方看法不同

美國人似乎就沒這樣的問題,基本上,美國人是獨立的,從小就獨立到老。獨立是美國最基本的精神,也是最崇高的精神,這和美國獨立建國的精神是相關連的。

就像美國年輕人結婚生子,他們大致上不會期待自己的媽媽照顧寶寶,而是將嬰兒送到托嬰中心,或夫妻輪流照顧,美國人會將「責任」歸屬劃分得很清楚。

台灣人和中國人被傳統文化所規範,在這方面的做法不一樣,有些年輕人會自然而然地將媽媽和婆婆視為照顧孫子的當然義務人,老年人則將兒女和媳婦視為理所當然的老年照護者。相反地,美國要人人獨立,為了獨立,他們寧可付出高昂的代價,如雖然與父母都住在同一個小鎮或城市,年輕人寧可支付房租,在外賃屋居住。

但在亞洲,這樣的行徑可能就被視為不可理喻的浪費或不孝。同樣地,美國老年人獨居的比例很大,他們喜歡獨居,不喜歡與成年子女的家庭一起居住,因為老人獨居享有自己的絕對自由,失去自由,對美國人來說,那就是剝奪他們的生命。

但在華人的觀念中,「獨居老人」常常是尾隨著負面的形容詞,代表的是可憐或無人關注,大概是華人的老人也比較缺乏獨立的觀念和能力,比較不擅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活動,這和整體社會和媒體教育不鼓勵老人獨立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這樣也不錯>獨立需要學習 成家先開始

從農村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台灣和中國都在急遽的變遷中,但一些傳統文化觀念沒有跟著轉變,造成諸多問題存在。例如我們常聽到人家說:「婆婆或媽媽照顧寶寶較安心,是自己人嘛!」「女兒或媳婦應該照顧父母或公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可是,其實獨立是最快樂,也最簡單的。但獨立卻需要學習,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一步一步的走,可能還會摔跤;同樣地,老年人也得學習獨立。最重要的是觀念上的建立,然後試著自己做做看,就像嬰兒學走路,雖然可能得多花些時間,但為了獨立,還是值得的。

獨立精神也讓老年人活得更自在和更有尊嚴,而學習獨立本身的「學習」,正是促進老人活得更健康和避免老人失憶症的關鍵。因此,學習獨立對老年人好處多於壞處。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把「年紀大了」掛嘴邊

 

文/湯淺景元

有的人年紀輕輕就被別人叫「臭老」,這些人的實際年齡當然不大,只是缺乏活力,看起來像老人家而已。他們距離真正的一大把歲數,還要好幾年。

身體衰老和年齡之間並沒有一定的關係,身體衰老指的是身體的功能衰弱退化。

曾經是運動選手的年輕人,如果步出校門後,一直過著運動不足的生活,就算他在學生時代整天鍛鍊身體,原本不錯的體能也會倏地節節衰退。運動不足的情況要是持續下去不改善的話,再強健的體魄也會變得比一般人差。

鍛鍊出來的體力無法事先儲存。持續不斷的運動不足就像對積蓄蠶食鯨吞一樣,令原有的體力一點一滴地流失,直到「衰弱無力」。

所以,體衰不一定是年紀大惹的禍,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衰弱的現象。

<Check Point 1>鼓勵自己:我還年輕

人類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動物。告訴自己:「我辦得到!」給自己肯定的暗示,就能夠把實力發揮得很好。相反的,如果一開始就消極地暗示自己:「不行!辦不到!」那麼,原本應有的實力也會受到限制和束縛。

有一種人不管遇到什麼事,總是回答:「年紀都一大把了。」假使有機會觀察這種人的話,可以發現本人果然人如其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蒼老。

人若一天到晚說:「年紀一大把了」,久而久之便形成負面暗示,讓我們打從心底感覺到「自己真的老了」,於是動作開始像老人那樣慢吞吞,背也不知不覺駝了,臉也皺了、垮了,想法更是消極悲觀。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到個人的身心狀態,對健康極為不利。

為了活得元氣十足,走得乾脆爽快,我們要自我感覺良好一下,給自己一個肯定的暗示:「我還年輕!」

<Check Point 2>身體年齡比日曆年齡重要

我們平常說的年齡(實際歲數)是指「日曆年齡」。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經過多少年多少月所計算出來的歲數,就是日曆年齡。想要到老還能不生病又長壽,除了注意日曆年齡外,還得重視另一個年齡,那就是「身體年齡」。

身體年齡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體能狀態。兩個日曆年齡都是50歲的人,如果其中一位的體能情形表現出20歲的生理狀態,那麼,他的身體年齡就是20歲;另一位的體能表現如果已經達到60歲,他的身體年齡就會被判定為60歲。

設法使「身體年齡」返老還童,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活得健康,走得爽快。人每過一次生日,日曆年齡便會往上增長一歲,絕無減少降低的可能。身體年齡就不同了,不管我們活到多少歲,它都可以被一減再減。

假如發現自己的身體年齡比日曆年齡大,那麼,是該為健康做些改變的時候了。要是身體年齡比日曆年齡年輕,當然要繼續保持下去。

<Check Point 3>面對加齡現象 泰然處之

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身體變化,稱之為「加齡現象」。常見的加齡現象有以下幾種:

●抵抗力降低,身體容易受到感染,罹患疾病。

●復原力降低,導致疲勞不易恢復。

●適應力降低,對冷熱的氣候變化反應遲鈍。

●視力退化,看不清楚小字。

●腦功能退化,經常忘東忘西。

除了上述這些情況以外,身體的其他地方到處都會出現加齡現象。

人類往往執著於自己所失去的東西。加齡會使身體各方面的機能減弱,但並非完全不能運作,還有部分殘存的機能可以被利用、被活化。

我們不要對喪失的身體機能念念不忘,但要對剩餘的身體機能重視珍惜。我們的生存之道究竟是要正向思考還是要自怨自艾呢?

假如希望自己活得健康自在,最好選擇正向思考。

<作者小檔案>湯淺景元

日本中央大學運動科學部教授、醫學博士。專長為教練理論及運動環境論。

目前除了在大學擔任教職以外,也積極將自身對一流運動員的動作所做的研究、心得等,用來指導一般民眾,熱心教導大眾任何人都能身體力行的健康方法。著有《人人做得到的簡單運動》、《不老體能,幫助我們享受下半輩子的簡單運動》、《輕輕鬆鬆7秒鐘,返老還童操》等,近日將在台發行《長壽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髮族養生有道 營養均衡不可少            

Ads by Google
《mini Sexy》衣衫衣舞舞動性感 minisexy.com.tw
性感睡衣‧內衣‧內搭‧襯衣,全館免運費, 系列多變‧舞蝶之翼‧出水芙蓉‧百花齊舞!

文/黃瑞培

隨著消化機能退化,老人更容易營養缺乏,在台灣,近半數的老人營養狀況欠佳或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除衍生健康問題,更加速其老化!

◎參考以下飲食原則,有助維持銀髮族營養均衡:

●吃魚豆蛋少油炸:

老人家因牙齒、唾液減少,易造成咀嚼吞嚥障礙及消化不良,可以選擇魚類、蒸蛋或豆製品等質地較軟的食物,烹調時不要切太大塊或煎煮得太老。可選擇花生油、茶籽油或橄欖油涼拌,避免油炸。

花生、核桃、杏仁、腰果等堅果類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可磨碎食用。

●蔬果5份連渣吃:

香蕉、西瓜、水蜜桃、木瓜、芒果、奇異果等水果,質地較軟,適合缺牙的長輩食用;亦可切成薄片、以湯匙刮成果泥,或加水攪打成果汁,連渣吃,建議每天至少2份。

葉菜類的嫩葉、大番茄、絲瓜、冬瓜、南瓜、茄子的質地較軟,可多挑幾種,切成小丁塊,或是刨成細絲後,和稀飯或湯麵等主食一起煮,方便長輩們咀嚼,確保每天吃到3份的蔬菜。

●白天喝水忌咖啡:

老人家腸胃道張力降低,容易便秘。白天宜喝足6杯(1500毫升)開水或花茶,但儘量在傍晚前喝完,避免咖啡、茶葉、可樂,以免加重頻尿或尿失禁,影響晚間睡眠。

●少量多餐常變化:

老人家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腹脹,建議正餐只吃6、7分飽,在兩餐間吃些點心,譬如:低脂牛奶、豆漿或豆花泡餅乾或燕麥片,水果切小塊或打成果泥拌優格。

如果食物較冰涼,食用前,可先加溫。

●低鈉佐味助食慾:

老人家味蕾感受降低,吃太鹹而不自覺,導致血壓控制差,建議利用香菜、九層塔、香菇、洋蔥或白醋、水果醋、檸檬汁、柳橙汁、鳳梨等食材調味;或以少許當歸、肉桂、五香、八角、枸杞、紅棗等中藥材,來取代鹽、味精、醬油或醃漬食品。

若搭配衛生、整潔、美觀而氣氛輕鬆的用餐環境,更可提振食慾。(作者為營養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步步驚心 老人防跌有3招            

 

文/胡彼得

根據研究,65歲以上老人中,有30%曾經跌倒,其中1/4因此嚴重受傷,且跌倒過的老人再次跌倒的機率,比從未跌倒者高出4倍。所以,預防跌倒對老人十分重要,可從運動、改善家居環境及使用助行器具等三方面著手。

老人跌倒的發生率通常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因為年老會造成視力減退、重聽、肌肉無力、關節穩定度降低、平衡失調和步態不穩。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肺炎、腦中風、貧血等;慢性疾病如姿勢性低血壓、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關節炎、白內障、青光眼、失聰、失眠等,都會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老年人的用藥,也是跌倒的危險因子。用藥種類越多,跌倒的危險性越高。鎮靜劑、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症藥物、血管擴張劑、高血壓藥物、止痛劑等,都可能影響意識,產生感覺遲緩、眩暈等副作用,造成跌倒意外。

此外,老人跌倒有50%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這些環境的危險因子包括:未固定的家具、門墊、地毯、繩索、電線、地面傾斜、凹陷或濕滑、光線不足、沒有扶手裝備、不合腳的鞋、用不慣的輔具等。有些行為也會增加跌倒風險,例如急著接電話、坐著突然起身等。

預防老人跌倒的方式,包括:測量血壓,改善視力、聽力、認知、情緒,調整居家環境、增加居家生活安全。若有姿勢性低血壓者,需抬高床頭、穿彈性襪、調整會引起低血壓的藥物、或給予治療低血壓的藥物;少用鎮靜劑、安眠藥、減少服藥種類;如有步態、平衡、肌肉力量、活動問題,需藉由復健、訓練和運動改善。

運動除可增加心肺功能、關節柔軟度、肌力外,還可促進平衡。許多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增進老年人的平衡感(如太極拳)。至於運動的原則,應符合個人興趣,自動自發;內容簡單易做,不具危險;活動量以循序漸進,少量多次為原則,並且以全身性運動為宜。

老人適度的運動處方為:強度以達到最大心率的55%-90%為宜;每次至少30分鐘,但也可以10分鐘為單位分次完成,於同一天內都有累計效果,再加上事前的暖身運動及之後的緩和運動各10-15分鐘,每週至少3次,次數愈多,效果愈大;以規律、全身肌肉參與的運動為佳,如散步、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

局部肌肉運動尤其是單獨上肢運動,易造成疲勞性傷害,且對心臟的訓練效果不彰。建議不妨多做軀幹及四肢關節的拉筋、柔軟體操,才可增加與維持關節柔軟度,減少跌倒風險。

(作者為新北市永和耕莘醫院內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頭族長期姿勢不良 APP教你糾正            
 
▲使用平板、手機時,坐姿應頭頸背直立,和大腿呈垂直,雙臂能夾住身體依靠,也不費力。(記者蔡淑媛攝)
▲打電腦時彎腰駝背會傷頸椎、腰椎、肩膀、手部肌肉,長期會造成椎間盤突出、肌肉發炎。(記者蔡淑媛攝)
▲使用3C每半小時起身做後仰運動,雙手放後背握拳,身體盡量往後仰伸展,約15到20下。(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3C族打電腦、滑手機、平板,長期低頭又彎腰駝背,容易椎間盤突出和肌肉發炎,台中榮總和僑光科大合作設計APP程式「好姿勢.好健康」教導正確坐姿、站姿,針對身體各個痠痛位置成因說明和教導保健運動治療和預防,配合影片真人示範,成為3C族個人保健師,隨時隨地保持好姿勢、做運動。

台中榮總復健科技術組副組長吳定中說,3C低頭族常見錯誤的坐姿,會造成頸椎、腰椎受傷,甚至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全身痠痛麻,不是得開刀就是要長期就醫復健,也常有肩膀、手肘、手腕和手指拉傷發炎等問題。

編寫APP「好姿勢.好健康」的僑光科大觀光與餐旅學院院長任文瑗就是3C的受害者,高中開始寫程式,打電腦一打就是10小時,一直到30歲時,椎間盤突出差點要開刀,長期復健,後來學習正確姿勢和勤做運動才好轉。

APP「好姿勢.好健康」結合台中榮總骨科、復健科提供醫療衛教知識,由僑光科大開發程式,從3C族常見的身體傷害和原因,教導正確坐、站、走和睡姿,針對不同肩、頸、腰、臀、腕、小腿等痠痛部位提供預防和治療運動,有分解動作說明又能連結影片跟著做。

此程式就像家庭保健師,使用者進入程式後會有問答題,針對痠痛位置和程度作量表評估,如果是中重度患者就建議直接就醫,輕度患者則可點選畫面身體痠痛部位進入,學習各項復健運動,程式也有記錄病史功能,提供就診參考,開啟程式也有貼心小叮嚀,使用3C每半小時提醒要起身休息。

吳定中建議,3C低頭族常見頸部痠痛,可做APP中的頸椎後仰運動,腰部做腰椎後仰運動,手腕做雙掌雙腕伸展法,重複15到20下,可伸展筋骨和鍛鍊肌肉,他說這些運動每次只要5到10分鐘,每天隨時有空就做,最好達到10次。

APP「好姿勢.好健康」目前開放android試用,可上http://www.healthmgt.twmail.cc/apk/APK0828.apk下載,10月底可上google play商店下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時可練 李鳳山示範平甩功            

 
▲隨時可練 李鳳山示範平甩功。(圖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會提供)

梅門氣功創辦人李鳳山,昨出席年度大型活動,宣揚自創「平甩功」,帶動上百位學員示範練功,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夫人錢瑩瑩、外交部長林永樂也到場支持。梅門弟子曾麗容表示,平甩功與甩手不同,是一套簡單的保健方法,任何年齡、男女老幼,只要一方小小的場地,隨時可練習,獲得「循環、平衡、排毒、補充」的益處。

練習時是腳踏實地,雙腳與肩同寬,自然呼吸並將雙手舉至胸前,掌心朝下。然後讓手臂如鐘擺般自然掉落而往後甩,保持放鬆,不需刻意向後抬高。再讓手臂隨著慣性自然回到胸前,保持與地面平行,輕輕舒展手指。甩到第5下時,配合後甩動作,雙膝微蹲,膝關節保持輕鬆,上下彈動2次。建議一日甩3回,每回至少10分鐘(大約500下),速度不用快。練完後慢慢喝溫水,更有助於氣血循環。(圖︰梅門一氣流行養生學會提供/文︰記者邱宜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頭族保健 早晚熱敷按步拉筋            

 
前臂拉筋示意圖。(照片提供/林俊杰)

文/林俊杰

復健科執業多年,病患們的主訴與抱怨千篇一律是頸背痠痛,然而當3C產品成為主流的現今,病患的抱怨聲又多了一樣:「手臂好痠、好痛、好無力…」

◎為何長期使用3C產品容易手痠、痛與無力呢?大致有幾個原因:

●長時間固定於某個不平衡的姿勢,使得肌肉容易被拉伸或相對變緊縮,其中拉伸的肌肉易無力,久而久之問題便接踵而來。

●過度與反覆不斷使用手部肌肉,肌肉變得緊繃、代謝循環變差,常是肌腱炎形成的溫床。這些問題在發生初期似乎影響不大,若長期置之不理,一旦演變成肌腱炎,後果不堪設想。

◎如何保健雙手呢?

●熱敷:早晚熱敷,每次約10-15分,可達到很好的效果(電熱毯是很方便的科技產物,可省去熱敷事先準備的時間)。

●按摩:可針對痛處周圍輕輕按、壓與推,每次約5分鐘左右即可。

●拉筋:這是保健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光靠熱敷與按摩而不拉筋難達事半功倍之效。

◎手肘拉筋操

手肘垂放,接著內轉至底,握緊拳頭,向上屈腕,最後則是微抬約15-25度(見圖),拉置前臂微痠微緊約10-15秒即可,每次做約10-15回,一天2-3次。

雖然平板、手機等3C為人們帶來歡樂與便利,卻也同時帶來潛在的傷害,長時間使用容易積累傷害而不易察覺。若已與3C產品密不可分,更需要有保健的意識與行動力。

◎小提醒:任何運動,若於過程中或結束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停止,並諮詢專業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作者為台北市安成骨科診所物理治療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單運動告別工作過勞            

 

文/張杰倫

現在的上班族普遍壓力大,忙碌的生活、過長的工作時數,讓九成以上的上班族大喊「好累」!尤其是三餐不當的飲食,沒有多餘時間運動,長時間累積下來,容易產生「過勞」的情形。

過勞肥 極胖極瘦的不健康

工作過勞有分階段性,而過勞肥只是一個起因,過勞死才是最後的結果。過勞肥有兩種,不是極胖就是極瘦,一種是從身體外觀看得出來的肥胖;一種是外表看起來很瘦,可是內臟全被脂肪塞滿了。

可見「瘦」不代表健康,不論哪一種,當你感到疲倦的時候,表示死神已經選上你了,再不休息運動,你就是下一位。

勤舒壓 不需要花大錢

每天忙著工作的上班族,必須擁有適當的運動和飲食,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和身體,使工作效率不斷提升,達到健康加薪,成功減重的目的。其實,工作的上班族,身在公司,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時間、運動輔助工具,透過短時間的舒壓,達到健康目標。

針對上班族受限時間,其實也有五大項運動,伸展操、椅子操、毛巾操、手機繩操、床上運動操,讓上班族不必花大錢,也不必找場地,只要運用生活周遭的用品,就可以輕鬆紓解壓力,擺脫過勞肥。

上班族防過勞肥動作,需要學會伸展放鬆,增加柔軟度,唯有做好完整瘦身伸展訓練,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腦筋變得充滿活氧,達到減肥塑身又防勞的效果,以下為簡易運動操:

第一招:頸部伸展操

1.右手壓頭:右手壓頭斜右,邊輕吸吐氣。

2.左手壓頭:左手壓頭斜左,邊輕吸吐氣。

3.雙手抱頸:雙手抱頸輕壓輕吸吐氣。

第二招:雕塑胸手椅子操

1.身體穩坐:雙手置於雙腿上,縮腹挺胸吸氣準備。

2.輕壓手掌:手掌輕抓另一手掌,輕吸吐伸展手部輕吐氣,來回操作。

3.雙手往後:雙手往後伸展,將胸部打開。

第三招:毛巾塑腰操

1.巾置頭頂:雙手握毛巾高舉於頭頂,輕輕吸氣。

2.輕轉側彎:自腰背側彎帶動身體,輕吐氣。

第四招:手機繩塑腹背操

1.雙手握繩:雙手握繩放置於腹前吸氣準備。

2.舉手至胸前:輕吐氣雙手上舉於胸前,來回操作。

第五招:回家後的床上運動塑腰背操

1.仰躺吸氣:身體面向上仰躺,雙手放於體側,吸氣準備。

2.身體伸展:單腳移至身體側邊,將側背拉直伸展。

3.雙腿曲膝拉至胸前,將脊椎與背部伸展。

透過簡單的塑身運動,只要輕鬆的健身,就可以杜絕過勞與肥胖纏身,也是預防過勞死的第一步,上班族應該身體力行,努力保持好體力來應付工作上的挑戰。

作 者 小 檔 案

張杰倫曾為媒體企劃業務編輯,擔任過環宇電台、愛爾達電視主持人,同時為國內知名多媒體總編輯與創意總監統籌,2003年因過勞罹患淋巴癌,悟出健康賺錢法則,成功賺到第一桶金,著有《明星教練讓你不再過勞‧肥──伸展操、椅子操、毛巾操、手機繩操、床上運動操,隨時動起來!》等書。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揪團夜跑正夯
注意運動傷害上身

 

 

文/楊照彬

 

近來夜跑的風氣盛行,由於上班族白天大多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運動,晚上下班後,自然成為運動的好時光。夜間涼爽、空氣較好、車子較少,加上揪團路跑的確比個人獨跑較為有趣,兼顧運動及聯誼的優勢。

 

視線不良
應穿螢光衣鞋更安全

 

但夜跑潛藏著許多危險,應特別注意:夜間視線不良,容易發生跌倒意外;應穿有螢光警示色的衣服或鞋子,最忌穿著暗色衣鞋;應找光線明亮的路線,路面也應平坦,最好避開上下坡道及車多的地方。

 

跑步常見的運動傷害除了阿基里斯腱炎、足底筋膜炎外,還有「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壓力性骨折。「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發生原因是「髂脛束(大腿外側的筋膜組織,可在運動中,穩定膝關節)」反覆和骨頭突出處摩擦造成發炎或積水,痛的位置在膝部和髖部外側,當跑者突然增加里程,或者常跑在傾斜路段、碎石子路或下坡路段,又或者跑步時習慣偏向同一邊,就容易造成傷害,治療主要是休息、冰敷、消炎藥。

 

在跑步造成的傷害裡面,壓力性骨折算是最嚴重的,若不處理會有嚴重後遺症,但因為骨折剛發生時,X光照不出來,需要依賴核磁共振才能確診,所以容易延誤診斷。

 

壓力性骨折容易發生的位置在大腿股骨頸和小腿脛骨中段處,症狀一開始多是跑步後才開始痛,後來逐漸變成跑到一半就開始痛,甚至休息或睡覺時都會痛,走路會一拐一拐的,女性和有骨質疏鬆的人發生的機會較一般人高。

 

壓力性骨折的原因是過度的累積性壓力造成骨頭內的破骨細胞活性大於造骨細胞,造成骨質變脆弱,進而容易發生骨折;跑步的距離太遠、頻率過高、時間太長,都會造成累積性壓力,跑者一定要注意。

 

別一次跑太遠
要有足夠的休息

 

大多數跑步造成的傷害都是過度訓練造成的,提醒夜跑者不要一次跑太遠,跑的頻率不要太高,要有足夠的休息,因為疲勞的肌肉很難吸收地面來的反作用力,造成所有的應力都由骨頭及肌腱來承受,自然容易骨折或肌腱炎,另外一些小技巧可以使用,例如減少下坡路段,改變跑步的方向,改變跑步的跨步大小,穿慢跑專用鞋等等都可以減少傷害發生。

 

良好的運動習慣固然可以增進健康,但小心避免傷害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