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 提防心臟血管病變

▲頭暈讓人困擾,及早就醫,對症治療,可以改善不適症狀,甚至痊癒。(照片提供/陳紹原)

文/陳紹原

頭暈是門診常見的病症,「頭暈」包括了暈厥前兆、不平衡感及眩暈等不同情形,不過,通常都會有頭暈暈的不舒服感覺。

●何謂暈厥前兆?這是一種快要昏倒過去的感覺,大多數與心臟血管的病變有關。

●不平衡感是一種站不穩或是走路不穩的感覺,與神經肌肉系統、視覺、前庭系統或是本體感覺失調有關。

●眩暈即是天旋地轉,外界環境會動的暈,多半與全身性疾患或是耳部疾病有關,少數也可能來自眼睛、小腦、腦幹或其相連的神經徑路上。

全身性疾患舉凡代謝障礙、血管障礙、血液疾病、神經病變、內分泌失調、免疫疾病等內在因素,或是頭部外傷、噪音傷害、病毒感染、情緒壓力、藥物中毒、特定食物等外在因素。

眩暈的原因可簡單區分為周邊性眩暈或是中樞性眩暈。眩暈發作的持續時間對病情的診斷相當重要,持續數秒鐘,且與姿態改變有關的,多為姿態性眩暈。

常見的周邊性眩暈有: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美尼爾病、前庭神經炎等;中樞性眩暈則有腦缺血、中風、聽神經瘤、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原因。

◎頭暈病人接受神經學檢查的內容包括:

●先從病人的言語表達能力觀察是否口齒含混不清,以及神態是否昏沉來判斷腦部有沒有病變。

●檢查病人的血壓情形。

●檢查有無小腦或腦幹的症狀,如手腳無力,微細動作失調或半身不遂。

●檢查眼球是否有不自主的運動(眼振)出現。

●開眼及閉眼站立或走一直線,以及閉眼踏步等平衡檢查。

若神經學檢查懷疑腦部循環不足或有潛在腦中風的風險,可安排腦血管超音波的檢查來作早期的診斷與預防。在確定病因後,則分別對症治療,若有內、外科疾病須轉介內、外科治療。

民眾感到頭暈時,一般都不知道該掛哪一科門診,建議可以從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門診確診後,再針對病灶做治療。若能好好配合醫師詢問病史及適當檢查,頭暈是會改善,甚至痊癒的。

(作者為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及高壓氧中心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注意保暖 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

文/黃啟宏

日夜溫差變化大,有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病史者要特別當心,以免導致心肌梗塞猝死的危機。

重視生活作息與嚴格用藥

●勿自動中斷服藥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族群、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的患者,切勿覺得沒什麼明顯症狀就自行停藥。不同研究的統計顯示,曾經中風患者一年內再度復發的機率達5-14%,因此病友們要特別小心!

●了解自己吃的藥

除了規律服藥外,民眾也一定要注意自己服用的藥物為何,並記下藥名及服藥方式,以備不時之需。

●確認藥品保存方式

需確認藥品的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儲存條件(避光、防潮、冷藏),若藥品外觀已經產生變化,就代表藥品已經變質,千萬不要再繼續使用,以免藥效不足,影響控制效果。

在秋冬季節應注意早晚外出保暖,唯有重視生活作息與嚴格用藥,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復發。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升高≠高血壓 急降也可能中風

文/林秀立

張老先生平常就有高血壓的毛病,雖然有時候會去看醫師,但是只有在不舒服的時候,才會吃一些在藥局拿的降血壓藥。有一天早上他從菜園回來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而且想吐,他急忙回到家中,一量血壓是165/95,他擔心中風,趕緊吃了一顆降血壓藥,然後去睡覺 。

張老先生醒來後再量血壓,還是一樣,於是他再吃一顆降血壓藥。一個小時後,他發現右手腳漸漸沒力,再量一次血壓是120/68,家人連忙送他就醫,急診醫師告訴他是中風,原因可能是他把血壓降得太快了,因為腦部電腦斷層看到中風的位置,正好是在兩條血管交界的地方。住院治療後,雖然手腳力量恢復一些,但是再也無法去種菜了。

現在的病人雖然都知道高血壓的壞處,會有中風、心肌梗塞、以及尿毒症的後果,但是卻因平時沒什麼症狀,都認為出現不舒服症狀時,才需要吃藥,卻忽略了血壓快速降低的壞處。

平時沒有控制的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是日積月累,默默進行,並不會有症狀。然而血壓的高低起伏本就是自然現象,當人不舒服時,譬如感冒、頭暈、失眠,血壓都會升高,如果這時候突然把血壓降低,身體來不及反應,反而減少了腦部的血流,而導致中風。所以高血壓的治療,應該是平時每天要做的;臨時升高的血壓,反而要謹慎評估,趕快就醫,千萬不要先降再說。

(作者為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當甩頭、頸部按摩 當心引發腦中風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不當甩頭及按摩當心腦中風!一名30歲男子一天早上運動,心血來潮邊跑步、邊甩頭,結果不小心造成內頸動脈剝離;另一名近40歲男子,打籃球仰頭投籃時,由於頸部往後仰的角度太大,造成椎動脈剝離。

此外,不少民眾喜歡按摩,醫師提醒,頸部最好不要按摩,尤其是正面頸部,如果真喜歡按摩頸部,只能按後頸,但力道不能太大,避免脊椎動脈剝離。

台北榮總腦中風加護中心主任翁文章表示,雖然邊跑步、邊甩頭或是打籃球中風,跟個人體質有關,有些人的血管先天就比較脆弱,但還是提醒民眾,最好避免這些危險動作;國內一年大約有2萬多人中風,以北榮收治的經驗,其中80%為阻塞型中風,20%為出血性中風。

北榮神經放射線科主治醫師鄧木火表示,過去對於阻塞型中風,多以靜脈或動脈注射溶栓劑為主,但溶栓劑的使用不僅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病人若正在接受口服抗凝血劑治療或是最近3個月內曾患胃腸道潰瘍,就不宜使用靜脈溶栓劑,此劑也不適用於孩童及未滿18歲的青少年,病患如果超過2小時才到醫院,也無法使用靜脈溶栓劑。

當阻塞型腦中風病患無法使用溶栓劑時,現在臨床又有一新治療選擇,即用機械的方式進入阻塞的血管打通血管。鄧木火指出,衛生署去年才允許引進使用這個方法,主要利用細囊球導管自鼠蹊部進入阻塞的血管,將血塊攪碎再吸出,藉以打通血管;用這個方法的好處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通血管,可以不用使用溶栓劑。

經研究其打通血管的比率高達83.6%,較靜脈注射溶栓劑打通率46.2%及動脈注射溶栓劑打通率63.2%都高。

不過,在做機械式血栓移除之前,需先評估病患的狀況,如果病患腦部梗塞面積太大,就不建議採用,因為出血的風險會增加,目前健保不給付,需自費18到25萬。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腎功能不好 也會造成貧血

文/洪堯民

一名四十多歲的科技新貴,腎功能不好已有多年,最近常感覺頭暈,工作時力不從心、下肢無力。抽血檢驗血清肌酸酐濃度6.1毫克/100毫升(正常值小於1.2毫克/100毫升),血色素濃度每100毫升血中為10克(成年男性正常值大於13克/100毫升),血比容30%(正常值大於39%),經告知他有腎性貧血,患者驚訝詢問:「為什麼腎臟不好也會影響貧血?」

腎臟是身體主要的排泄器官,幫助排除毒素及水分,其實,腎臟也是內分泌器官,可以產生一些荷爾蒙 ,其中之一叫做「紅血球生成素」(英文簡稱EPO)。

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作用在骨髓,促進其產生成熟的紅血球,當腎臟功能(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到30ml/min時,EPO合成便逐漸減少而造成貧血。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貧血的定義是「成年男性的血色素濃度在每100毫升血中低於13克、成年女性低於12克」。腎性貧血通常是紅血球的數量減少,紅血球的大小正常(正球性貧血),血色素偏低、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正常。

貧血會導致全身倦怠、手腳無力、頭暈昏沉等症狀。更重要的是,長期貧血會導致心臟肥大,且因相對氧氣不足,會有腦部及周邊循環缺血的影響,因此,貧血應要治療。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的慢性腎病治療指引,慢性腎臟病應定期檢驗血色素濃度,若是小於以上數值,需做檢查來排除其他貧血的原因,例如糞便潛血反應、血清鐵離子及鐵蛋白含量。

當腎功能不好時,如果以上檢查均屬正常,就是腎性貧血,應轉介到腎臟科,由專科醫師判斷是否必須施予EPO治療。

目前國內EPO有短效的,需要每週注射2至3次,也有中長效的EPO,可以每1至2週注射一次,甚至也可每月注射一次,惟必須注意當使用EPO治療的同時,必須有足夠的鐵離子攝取,才能增加血色素。

至於血色素是不是越高越好?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針對腎臟病患貧血的治療,目標約訂在血色素11-12克/100毫升,血比容33-36%,比正常人略低。

但是根據大型隨機分派研究結果,過量補充可能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甚至發出警訊,建議如果治療後血色素超過11克/100毫升,應該考慮減少劑量。

(作者為腎臟科專科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交替 冠心病患切勿忍痛

▲民眾有胸悶、盜汗症狀時,就要趕快就醫,才能找出病因,確認是否為心臟血管相關疾病。(記者劉曉欣攝)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正值季節交替之際,冠心症患者求診數也跟著上升,彰基二林分院心臟內科醫師周禎穎強調,抽菸、糖尿病、血壓高、血脂高與家族病史都是冠心症的潛藏危險因子,只要發現有胸悶與盜汗症狀,千萬不要忍,也不要等,更不要硬撐,儘快就醫檢查才能確保安全。

彰基二林分院半個月以來,因為冠心症相關疾病就診的患者,從28歲到88歲都有,男性略多於女性。醫師表示,冠心症患者因為心臟的忍受度差,遇到季節交替的氣候變化大,就更容易發病。

曾有一位冠心症患者覺得不舒服到醫院掛號,坐在診間外排隊等候看診時,胸悶不但沒改善,接著就出現胸痛,這位男性患者決定再「忍一下」,沒想到就突然昏倒,來不及門診就直接送到急診,這位患者後來病情穩定後告訴他說,坐著等門診已經胸痛難耐,但覺得要插隊看診很「歹勢」,才想說「忍一下」就好了,豈知這一忍就昏倒了。

周禎穎強調,凡是抽菸、糖尿病、血壓高、血脂高,以及有心臟血管家族病史的人,都是冠心症的高危險群,不論男女與年紀,只要具有這些潛藏的危險因子,就有可能有冠心症。近來冠心症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代表年輕人往往會忽略了本身所具有的危險因子,自恃年輕不去管它,等到發病時才後悔不已。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剝離性主動脈瘤 秋冬好發

▲嘉基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左)以「全胸主動脈混合型支架血管手術」搶救蘇良山(右)性命(記者王善嬿攝)
▲三叉頭人工血管手術可治療急性主動脈剝離,箭頭處為人工血管。(記者王善嬿翻攝)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

患有慢性高血壓的蘇良山,某日出差時突然感到劇烈胸痛,經檢查才知道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撿回一命;醫師提醒,此病好發於秋冬之際,三高患者為高危險群,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避免血壓升高或突然用力。

54歲的蘇良山有慢性高血壓,某日出差時毫無預警就感到劇烈胸痛,送醫檢查後發現為A型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腔積血,一度有生命危險,經過八個小時的「全胸主動脈混合型支架血管手術」後,終於撿回一條命。

嘉基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表示,急性主動脈剝離又稱剝離性主動脈瘤,會導致生命危險,尤其秋冬交接之際容易引發,若病患突然用力如便秘,或是情緒不穩、血壓突然上升,就有可能引起。

陳建彰指出,此病沒有預兆,症狀包括心臟突然像被刀刺一般的痛,或劇烈背痛、腹痛,偶爾伴隨頭暈噁心、嘔吐,少部分是下半身冰冷無力或腦中風,若檢查為A型主動脈剝離,則可透過改良的三叉頭人工血管手術修補治療,相較於傳統手術更縮短手術時間,也較沒有後遺症。

陳建彰提醒,三高患者,有高血壓、主動脈內膜潰瘍、馬凡氏症候群患者都是高危險群,他建議,民眾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且定時量血壓、按時服藥穩定血壓,少吃油炸跟高膽固醇食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度二尖瓣瓣膜逆流 導致呼吸衰竭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37歲男子因胸悶、喘惡化為心悸加重,沒辦法平躺,必須坐著直挺挺的才能夠呼吸,經診斷為「重度二尖瓣瓣膜逆流」,導致肺水腫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經手術後順利出院。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醫師謝慕揚說,患者到院急診時因低血氧緊急插上氣管內管,接呼吸器救治。急救後於加護病房治療3天,很快地控制住心律不整,在給予利尿劑脫水改善肺水腫之後,順利地在3天後拔管。

患者3年前就被診斷有二尖瓣瓣膜逆流的情形,幼年就被診斷有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心房中膈缺損。當年的二尖瓣瓣膜逆流程度是中度,因害怕手術風險高,且在藥物治療下,還可以讓他過一般人的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演變,瓣膜逆流的情形逐漸惡化,使得他的心臟功能在幾天之內,伴隨心律不整,更加重病情。

重度的二尖瓣瓣膜逆流會造成肺水腫,引起喘及咳嗽的症狀,嚴重的話會造成低血壓甚至休克,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引發尿少,意識障礙,甚至昏迷。

經手術將患者原本損壞難以修補的二尖瓣瓣膜,置換為機械瓣膜,也一併修復心房中膈缺損,同時進行心律不整燒灼手術,已順利出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房顫動不聽醫師言!七旬婦六年兩中風

  • 【中廣新聞/陳奕華】

 

    心房顫動是中風高危險群,全台約有23萬名患者,推估平均每五小時,就有一人死於中風,今年七十多歲的張太太不聽醫師言,總認為只是心跳快一點、急一點,直到六年來兩度中風,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才乖乖用藥,專家提醒,心房顫動是常見容易導致中風的心律不整疾病,隨著天氣轉冷,患者應該更注意保養,遵照醫囑,控制病況。

    「我也是患者,心臟不好,心胸這裡、胸部這裡,靠近心臟這個地方會痛。」77歲的吳爺爺12年前確診為心房顫動患者,所幸經治療後,透過規律用藥、作息改變與定期運動,至今症狀緩解不少。

    反觀70多歲的張太太卻不是個聽話病患,自覺心臟跳的又急又快又亂,彷彿就要跳出來,檢查結果是心房顫動,屬於中風高危險群,張太太卻輕忽醫師警告,結果六年來兩度中風,懊悔不已,這才遵照醫屬按時用藥。

    由於心房顫動在台灣盛行率約1%,初估全台約有23萬患者,很容易因為血栓,導致栓塞型腦中風,必須長期服藥。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殷偉賢解釋,心房顫動由於心臟跳動不規則,使左心房內血液滯留形成血栓,一旦剝落流出心室進入血液到達腦部,容易導致腦部動脈阻塞,腦中風患者大約每六個人,就有一個人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

    醫師提醒,天氣轉涼,心房顫動患者更要提高警覺,按時服藥。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易與其他藥物、食物相互作用,限制較多,今年八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口服新的口服抗凝血劑,可有效預防因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或全身性栓塞,同時減少顱內出血機率。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齡、高血壓、抽菸族注意 胸腹主動脈瘤 常扮無聲殺手

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

65歲以上、高血壓、抽菸族的男性,要小心隱形殺手─胸、腹主動脈瘤,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表示,胸、腹主動脈瘤沒有症狀,若破裂死亡率達50%以上,提醒高齡者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詠瑋指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永久性異常擴大,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以上,發生在腹主動脈即是腹主動脈瘤,在胸部則稱胸主動脈瘤,雖稱為「瘤」,但不是惡性疾病,以目前醫學技術,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癒的。

陳詠瑋表示,胸、腹主動脈瘤小於5公分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超過5公分的破裂機率相對高。一旦破裂,死亡率相當高,胸、腹主動脈瘤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即控制血壓)及手術治療,手術有傳統開腹、開胸手術,傷口大、危險性高;「覆膜支架」手術,從雙側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傷口,將「覆膜支架」放到動脈瘤附近,傷口小、復原快,今年6月起,包括腹、胸主動脈瘤「覆膜支架」手術均有健保給付。

陳詠瑋說,65歲以上,有高血壓、抽菸、慢性阻塞性肺病、粥狀動脈硬化及周邊動脈疾病,或有家族史的男性,都是胸、腹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從目前該院完成的手術病患人數來看,仍有許多患者未被發現,提醒65歲以上有抽菸的男性,應做理學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有無主動脈瘤存在,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