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驟升 罹罕見嗜鉻細胞瘤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50歲吳姓男子罹患高血壓3、5年,服三種高血壓藥物仍不易控制,且常頭痛、頭暈、冒汗,某晚因左腰劇痛驚醒,送急診時血壓飆到214,詳細檢查原來左側長了腎上腺嗜鉻細胞腫瘤以及左腎內血管肌肉脂肪瘤破裂大出血。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劉建良表示,嗜鉻細胞瘤會間斷性的大量釋放兒茶酚胺,以致血壓突然升高,帶來心跳加速、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嚴重時可能發生腦血管出血性中風、心衰竭等。

導致服降血壓藥一直無效

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又合併肌肉脂肪瘤的病例極少,文獻資料同病例的僅06年伊朗發生一例,伊朗採傳統開刀治療,不過吳姓男子是接受腹腔鏡手術。

劉建良指出,嗜鉻細胞瘤多發生在腎上腺,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發生率低多為良性,90%可經手術治療,佔高血壓病因的0.1%到1%,嗜鉻細胞瘤的症狀從頭痛到高血壓都有,患者往往因其他問題或健檢時才發現。

劉建良建議,高血壓患者若同時服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控制、20歲前罹患高血壓,或50歲以上突然罹患高血壓,或許與嗜鉻細胞瘤有關。

劉建良表示,嗜鉻細胞瘤雖然少見,但只要有所懷疑,要確診並不難,電腦斷層再配合抽血以及24小時驗尿都能驗出;奇美醫院過去10年來,治療34名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患者,6人健檢時因腎上腺出現腫瘤而發現。

切除後血壓已回復正常

吳姓男子表示,切除腎上腺嗜鉻細胞後血壓已回復正常,也明白為何當初服降血壓藥無效。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肢動脈阻塞 成功開心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胡先生年近60歲,同時有心肌梗塞及四肢動脈阻塞的問題,今年3月,胡先生第2度心肌梗塞,若不開刀,隨時會有猝死的生命危險,只是他的四肢動脈阻塞嚴重,根本量不到血壓,手術時無法監測血壓。

醫師在告知胡先生及其家屬風險,並取得同意後,為他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成功,不僅救了胡先生,也寫下紀錄。

三軍心臟外科主任蔡建松表示,胡先生8年前做過動脈繞道手術,當時右鎖骨動脈到右股動脈、右股動脈到左股動脈堵塞,並置換人工血管,到了今年初,不僅四肢大血管堵塞,心血管也堵住,只能靠側肢循環供應周邊血液,胡先生常常手腳冰冷,走兩步路就需要休息。

蔡建松表示,由於胡先生心臟血管堵塞,手術前無法做心導管檢查,了解血管內的狀況,他的四肢動脈也阻塞,即便進行手術,擔心無法做脈搏血壓生命徵象監測,半途如果突發心因性休克,也無法緊急安裝主動脈幫浦及葉克膜體外循環,手術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血管缺血會造成腦中風。

但病患已經沒有選擇,手術團隊利用呼吸含氧量等觀察來代替血壓監測,有幾分像蒙著眼睛為病患上麻藥,並進行手術,左腳取出60公分的血管,為胡先生重建多段堵塞的動脈,最後手術成功,胡先生也順利出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脈剝離手術 綁人工血管接環 減少死亡風險

▲振興醫院昨日在記者會中,介紹心導管治療的新技術。(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主動脈剝離手術風險大,國外約有30%的死亡率。振興醫院多年前開始研發人工血管接環,將它入主動脈,再從主動脈外,用綁帶將人工血管固定在主動脈內,不僅可避免傳統縫合時極易造成組織撕裂,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降低病患腦部缺氧風險。

目前振興醫院已為百例病患使用人工血管接環進行手術,病患手術死亡率僅有5%,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表示,一旦發生主動脈剝離,多數會有立即生命危險,因為剝離的主動脈一旦破裂,出血速度非常快,病人在數分鐘內便會死亡,幾乎沒有急救機會;少數在發病時沒有破裂的病患,未來發生分枝血管缺氧,例如腦中風、脊髓肢癱及腎衰竭等機會大增。由於手術風險高,許多醫師會建議採血壓控制保守治療,但非長久之計。

傳統主動脈剝離手術治療,會用人工血管置換內膜破裂的該段主動脈,但傳統做法是用針線縫合,卻使得主動脈剝離後的組織變得非常脆弱,且針線縫合時極易造成組織撕裂,縫合處不斷出血,許多病患在手術中,因無法止血而死於手術檯上。

另外,縫合要花很長時間,尤其組織脆弱情況下更是費時,在循環暫時停止的狀態,每分每秒都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有些患者即使手術成功了,卻因腦缺氧沒再甦醒過來,成為終身遺憾。

振興醫院研發用綁的人工血管接環,並取得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用綁的速度較快,且提供了較大的接觸表面,使組織受力較縫線更為平均,不易撕裂,大幅提升手術的成功率,且有健保給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腿高血壓 阿嬤靜脈曲張40載

▲小腿靜脈長期血管壓力大,容易形成靜脈曲張造成患者疼痛。(記者林孟婷翻攝)
▲將小腿抬放在椅子上的「階梯式抬腿」,以幫助血液回流心臟。(記者林孟婷攝)
▲利用腳踝力量抬起腳掌達到小腿肌肉運動,有效舒緩小腿血管壓力。

記者林孟婷/台南報導

小腿也會高血壓!若是長期站立及久坐,容易造成小腿靜脈血管壓力大而導致靜脈曲張,70歲阿嬤洪李年,40年來忍受靜脈曲張的痛苦與不便,經由減壓手術加上穿著彈性襪,終於解決靜脈曲張問題,直說「人生終於變彩色了」。

年輕時因從事農務,長期站立耕作及搬運粗重物品,洪李年的小腿常有沉重感與浮腫,懷孕後情況更為嚴重,小腿出現「浮腳筋」但她卻不以為意。

直到幾年前發現腳踝出現潰爛,有次半夜醒來發現床單全都是血漬,曾到皮膚科求診、抹藥治療,疼痛狀況卻日漸加劇,甚至難以成眠影響生活品質,轉診到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就診,透過減壓手術,終於解決近40年的痛苦。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表示,洪李年女士罹患的是「靜脈潰瘍」,當時傷口已有0.5公分深度,且靜脈內血管壓力相當高,經由血管腔內閉合術及穿著彈性襪預防才解決病症。

許傳智說,長期久站、久坐等,可能造成腿部靜脈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心臟,小腿血管壓力增加、加上靜脈瓣膜無法保持正常功能,壓力持續過高會造成「小腿靜脈高血壓」,血液淤積在腿部靜脈產生疼痛及不適。

許傳智表示,從事久站或久坐工作的族群,建議可穿預防性彈性襪,或利用腳踝力量讓腳掌抬上、放下等動作的小腿操,或是將小腿抬高放在椅子上,讓身體與腿部呈現階梯形狀的「階梯式抬腿」,都可幫助血液回流心臟、減輕小腿血管壓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缺鐵性貧血 常保好臉色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一名32歲女性因臉色蒼白、倦怠、小便混濁,擔心腎功能不好而求診,檢查發現,腎功能正常,但貧血,血色素只有7g/dL(正常女性應有12g/dL以上),又查出她的血鐵濃度及運鐵蛋白飽和度低,證實為缺鐵性貧血,經口服鐵劑補充3個月後,其血色素已恢復至12g/dL,臉色紅潤,也不易疲累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趙政漢說,缺鐵性貧血是因為食物中,長期攝取不足和血液流失過多,造成身體內鐵質不夠,無法產生足夠的血鐵質,造成血色素下降,形成貧血。

血色素是紅血球內最重要的蛋白質,其功能為結合血液中的氧氣,以供身體細胞所需,所以當血色素不足時,易引起身體產生相對缺氧症狀,如倦怠、臉色蒼白。

由於缺鐵性貧血的症狀和尿毒症貧血的症狀相像,趙政漢建議,當發現有缺血性貧血時,要仔細找出其背後的原因,例如慢性長期失血如胃疾、痔瘡出血、腸胃道腫瘤等,或是鐵質攝取量不足(尤其使用多種藥物時,有些會影響鐵質吸收),對症治療,加上鐵劑補充治療,即可改善缺鐵性貧血。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臟節律器 督促你的心跳

▲緊急情況裝置的「暫時性心臟節律器」。(照片提供/陳俐綺)

文/陳俐綺

近期某一天一位81歲老年病患因昏厥,由急診入住加護病房。當時他的心跳只有20到30次/分,經診斷為病竇症候群,醫師立即予以裝置體表暫時性心臟節律器刺激心臟跳動,但心臟節律器暫時關機,再測試病人心跳時,心電圖顯示病人竇性心律停止,因此醫師建議體內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Permanent pacemaker;簡稱PPM)。

家屬擔憂地詢問:「裝了那顆電池後,心臟就能維持跳動嗎?返家後,生活要注意什麼?」

◎哪些人需要裝置PPM?

病竇症候群是因為負責心跳節律指令中心的「竇房結」產生病變,而出現竇性心搏過緩、竇房結阻滯或竇性心律停止。臨床上,這類病患通常會植入PPM,以減輕因節律混亂,引起的不適症狀,以維持生命及預防猝死。

◎置入PPM後,日常應注意事項:

●PPM裝置後,患側手臂動作需和緩,術後2天,手不能高舉,一週後,可恢復到手臂舉高過頭,及執行日常輕鬆和緩的活動,如:伸懶腰、做體操。

一個月內,應避免提大於5公斤的重物,例如:提菜籃或大包行李;一個月後,可恢復一般正常活動。活動時,應避免碰撞,或拍打裝置PPM的部位,不可長期因過度保護而不敢活動,如此反而會造成肩關節僵硬。

●裝了節律器後,並不會有觸電問題,一般家電用品,如吹風機、燙髮器、微波爐也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的功能,活動場所並沒有限制,只要避免出入靠近高壓電或基地台等場所即可。

●若有使用行動電話須距離節律器約6吋以上,可使用另一側耳朵或用耳機接聽,勿將手機放在節律器上方的胸前口袋內。

●隨身攜帶心臟節律器識別證件,在出入機場測試門時,應先出示節律器識別證。

●節律器的壽命約5到10年,但會隨患者自發心跳多寡、平均心跳快慢及耗電量而有不同,故須定期返診檢查。

●每天固定時間測脈搏1分鐘,如低於60次/分,且感到身體不適,或突然持續打嗝、胸痛、呼吸困難、頭暈暈厥、傷口發炎現象應立即就醫。在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有裝置心臟節律器,並且記下有問題時,與醫院聯絡的方法。

總之,當有心跳過慢情形時,應立即就醫,以免喪失寶貴生命。

(作者為署立桃園醫院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主動脈瘤裝支架 防不定時炸彈

▲手術前,腫瘤大如氣球(箭頭指示處)。(圖片由馬偕醫院提供)
▲手術經支架固定(如圖標示之人字形),達到改善疾病之目的。(圖片由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馬偕醫院日前接獲一名91歲男性因為疝氣就診,意外發現腹部下方有一個10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可能高達9成。

醫療人員考慮患者年長,恐怕難以承受傳統開腹手術置換血管的治療,改以置入動脈支架,形同在膨大的血管前後架接一段海底隧道讓血流通過,防止強大血流繼續衝擊已經膨大的動脈瘤,也防止這個肚子裡的不定時炸彈爆炸。

鍾姓患者原本是因為疝氣求診,當時的主治醫師劉滄柏檢查時發現,患者的腹部下方有一個會「搏動」的硬塊,經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然是一個10公分大的腹部動脈瘤。

馬偕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簡禎彥表示,腹主動脈瘤其實是血管像吹氣球一樣異常膨大,常見於60歲以上、男性,有抽菸、長期高血壓或肺部阻塞性疾病等患者身上。

由於7成腹主動脈瘤患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患者常在健檢或因泌尿道、腸胃道等問題,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發現,部分病人則類似這位老先生,是在無意間發現腹部的搏動腫塊才緊急會診開刀治療。

雖然沒有症狀,但是腹主動脈瘤宛如腹腔內放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一般來說,大於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便需手術處理,若大於7公分,5年內破裂機率高達8成。

簡禎彥表示,傳統腹主動脈瘤手術需在腹部劃上20公分傷口,再將主動脈膨大處切除後,縫上一段新的人工血管。至於腹主動脈支架則是在支架內有人工血管,等於是從血管內部將人工血管置入,再固定在動脈瘤前後的健康血管內,就像是海底隧道。手術時,只要經由兩側鼠蹊部約2公分傷口將支架置入。目前健保已給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冠心症術後 仍須吃抗凝血藥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急性冠心症發作,除了要緊急進行「冠狀動脈介入術」處置之外,術後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也相當重要。

相關研究指出,病患在住院期間服用藥物的比率高達88%,但12個月後,只剩25%,病患服用藥物遵從性低到令人擔憂,而術後未服用該藥物達9個月的病患,其死亡率高於服用超過9個月病患的7.6倍。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昨日發表台灣首次急性冠心症登錄研究,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表示,由於急性冠心症發生後一年內,是復發或死亡最危險的期間,所以這個研究收載了3000多位急性冠心症病患,從入院至出院後12個月的照護資料。

陳志鴻指出,急性冠心症包括心肌梗塞與不穩定心絞痛,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病。一旦血管完全堵塞時,就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第一個治療重點,需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

學會介入性心臟學委員會主委謝宜璋表示,急性心肌梗塞除了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之外,正確的服用藥物也相當重要。在藥物使用方面,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的雙重抗血小板用藥是急性冠心症治療很重要的藥物之一,裝有心臟支架的病患,不論是使用塗藥支架或傳統未塗藥支架,術後也應服藥預防再栓塞。

謝宜璋指出,手術只是暫時將冠狀動脈疏通,主要還是需靠後續照護,除持續服用藥物治療外,患者應更應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並且戒菸與多運動等多管齊下,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壓高血鉀低 小心腎上腺皮質長瘤

文/洪堯民

一位45歲女性患者罹患高血壓3年,服用多種降血壓藥,但血壓始終未達到理想,收縮壓及舒張壓經常超過150及100毫米汞柱。

近來她發現有四肢麻木、雙腳無力等現象,某一個週末晚上突然全身軟弱無力,無法站立,經家人送到醫院急診室。

住院接受一系列檢查後,發現血壓偏高且血鉀偏低,血中鉀離子只有2.4mEq/L(正常值約3.5到5.0mEq/L),24小時尿鉀的流失量每天高達50mEq/L。

進一步檢驗血中腎上腺皮質醛酮過多,由腹部電腦斷層攝影發現,左腎上腺皮質有一顆1.5公分腫瘤。

研究顯示,約有1%的高血壓患者是腎上腺皮質出問題。其中有些病例是腎上腺皮質增生,有些病例則是腎上腺皮質腫瘤作祟,當腎上腺皮質腫瘤持續分泌「皮質醛酮」,會刺激血壓飆升,並可產生低血鉀症。

腎上腺為內分泌器官,構造分為外層的皮質和內部的髓質,各自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腎上腺皮質可以分泌皮質醛酮,又稱「留鹽激素」,顧名思義,它會留住身體的鹽分。

腎上腺皮質醛酮的作用點是在腎臟的遠端腎小管,促使鈉離子回收增加,同時增加鉀離子的排出,但是嚴重低血鉀症則會出現全身的肌肉無力,甚至心律不整、呼吸衰竭的症狀。

腎上腺皮質出問題,並非罕見的疾病,一般較常發生在20至50歲間女性患者,如果高血壓患者無家族高血壓病史,就可能是次發型高血壓候選人,要確定患者有無腎臟病可檢驗血中鉀離子濃度,若血鉀低且尿鉀流失多,就可以接下來做血中腎素濃度和腎上腺荷爾蒙測定。

當高度懷疑腎上腺出問題的可能時,可以進一步做腎上腺的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

一旦診斷確定有腎上腺皮質腺瘤,最好是進行手術切除,但術前仍必須服用藥物控制血壓及血鉀;如果選擇不手術,則必須長期服藥,但只能控制血壓及血鉀,仍必須定期追蹤。

(作者為高雄市健仁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微創心臟瓣膜手術 復元快速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

66歲的尿毒症患者林先生因呼吸變得急促,檢查發現有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逆流,必須進行開心手術,經醫師評估後決定進行「微創心臟瓣膜手術」,術後恢復快速,第五天就「開心」出院。

嘉基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醫師表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傷口約7~8公分,比傳統手術(約20至30公分)小很多,對身體結構破壞較少,併發症風險小,而能快速恢復。

林先生洗腎已有10多年,平時又嗜好抽菸、吃檳榔,近幾個月他在洗腎時感到特別喘,護士發現他有嚴重低血壓,於是進一步安排檢查,發現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逆流,若不開刀置換心瓣膜,可能會併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或腦中風而有生命危險。

由於長期洗腎的患者傷口不易癒合,醫師評估後,決定對林先生進行心臟微創手術,手術隔天林先生就轉到普通病房,第五天便出院。

陳建彰表示,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對特定族群的病人如慢性肺病、氣喘病、有使用類固醇,術前有肺炎、尿毒症、或肚子很大傷口容易裂開的病患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其主要用於單純的心臟瓣膜手術,或一至兩條冠狀動脈繞道術,複雜的心臟手術並不適用。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