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藥沒進食 糖尿病嬤頭暈送醫

 
▲高血壓、高血糖患者每天應經常量血壓、血糖;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76歲的吳阿嬤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雖然按時服藥控制,卻經常手麻、手抖和頭暈,只要吃一顆糖果就能緩解。日前她一早醒來,卻覺得症狀加劇,雙手嚴重抖個不停,掛急診,吃糖也無效,原來阿嬤擔心血糖太高,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卻不吃早餐,或是午、晚餐吃很少,反而造成低血糖,嚴重會休克死亡。

台中醫院急診室醫師韓晶指出,吳阿嬤就醫時,血糖只有58mg/dl(正常為90 mg/dl以上),血壓則高達172/112mmHg。

進一步詢問發現,原來吳阿嬤常常早上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卻沒進食就外出運動,午、晚餐前服藥,卻擔心血糖太高,往往只吃燙青菜或只吃一點點飯,造成血糖不足,出現頭暈、手抖情形,再吃糖緩解。

吃太少造成低血糖

吳阿嬤經注射葡萄液,提高血糖值之後,順利緩解低血糖症狀。

韓晶說,急診室常見老人家的血糖控制不佳就診,其中以低血壓最多。許多老人家誤認吃多了血糖就會升高,加上食量小,或牙齒咀嚼功能不好,常偏食或吃得少,甚至飯前服用降血糖藥卻未進食,造成低血糖。他提醒,患者應在服藥後半小時內進食,只要均衡飲食就能穩定控制血糖。

韓晶說,雖然吃一顆糖果可以緊急調節血糖,但是頭暈、胸悶或手抖不一定是血糖低造成,高血壓也有相同症狀,尤其天冷是血管病變的好發季節,他提醒患者應養成每天經常量血壓、測血糖的習慣,才能有效監控血壓、血糖。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高患者吃熱鍋 愈清淡愈食在

 
▲李文成醫師(右)強調,按時量血壓,做好血壓控制,就是防範心肌梗塞的基本之道。(記者劉曉欣攝)
▲師建議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患者享用熱鍋時,務必要遵守清淡原則。(記者劉曉欣攝)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時序入冬,忽冷忽熱的天候總讓人摸不清、也猜不透,卻是「三高」患者最害怕的心肌梗塞好發時節。醫師指出,與其寒冬猛進補,不如力求清淡飲食,就算想吃熱鍋暖胃,都要守住「低油」、「低鹽」與「低膽固醇」的原則。

彰化縣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文成表示,每年11月到隔年3月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時節,尤其是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只要一入冬開始進補,往往都會補過頭,可能就會造成血壓、血糖與血脂數值通通往上飆,讓「健康防線」失守,到醫院報到。

李文成指出,很多「三高」患者都有迷思,誤以為只要遠離辣到不行的麻辣鍋,來個清湯如水的火鍋,應該就萬事OK,殊不知火鍋裡頭還是有肉片,若再用沙茶醬當沾醬,加上美味的丸子與火鍋餃,不僅熱量可能破表,火鍋湯底的油脂、鹽度都過量,不利於血壓、血糖與血脂控制。 

由於國人特愛寒冬吃鍋品圍爐團聚的感覺,李文成建議,「三高」患者最好是在家自備鍋品,才能確實控制湯底與食材,最好是以番茄等蔬果入湯,肉品最好是選擇魚肉,火鍋料以蔬菜為主,火鍋的熱湯最好是敬而遠之,不然,就是也要淺嘗即止,才能在冷天安心吃火鍋。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婦人變月亮臉 罹腎上腺腫瘤

 
▲蔡政麟醫師表示,沈婦的腎上腺長腫瘤才導致荷爾蒙分泌異常。(記者歐素美攝)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48歲沈姓婦女因高血壓到診所就醫,醫師發現她的體重急速增加、月亮臉、水牛背、皮膚通紅,覺得異常,介紹她轉診去童綜合醫院檢查,才知道她因腎上腺腫瘤,導致罹患「內源性庫欣氏症候群」,手術切除才逐漸恢復。

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政麟表示,沈婦罹患高血壓,定期到住家附近診所治療,不料,不到一個月,體重卻快速增加5公斤,臉也越變越圓且背頸部粗厚、全身皮膚偏紅,醫師覺得有異,轉介她至童綜合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內源性庫欣氏症候群 術後恢復

童綜合醫院檢查發現,沈婦的腎上腺荷爾蒙異常偏高,研判她罹患少見的「內源性庫欣氏症候群」,以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確定是右腎上腺出現腫瘤,經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後,體重明顯減輕、血壓也趨於平穩,月亮臉及水牛肩等症狀也逐漸改善。

蔡政麟表示,庫欣氏症候群是因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腎上腺皮醇)長期增加所致,除了腎上腺分泌異常的「內源性庫欣氏症候群」;氣喘、關節炎或皮膚過敏患者因長期服用類固醇,也可能導致「醫源性庫欣氏症候群」,症狀包括體重異常增加、月亮臉、血壓升高、血糖增加等,呼籲患者及早檢查,對症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成主因

20多歲患者增加

 
頭好暈,血糖出問題了嗎?(設計對白)

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糖尿病人口約140萬,98%屬第2型糖尿病,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醫師表示,糖尿病患年齡多為50至60歲以上,但現在愈來愈多20多歲年輕人也患糖尿病,主要是肥胖所致,且警覺心不足,部分患者是頭暈嚴重才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值已飆升至700mg/dl,恐衍生血管病變併發症,應控制體重。報導╱張雅淳 攝影╱施偉平


 

洪乙仁醫師表示,受飲食西化影響,肥胖人口變多,使第2型糖尿病患年齡層下降,20多歲的糖尿病患增多,門診中曾有患者頭暈就診,檢查發現血糖值700mg/dl,比飯後血糖值的標準200mg/dl高許多,原來這位患者愛喝含糖飲料,已有喝多尿多的糖尿病症狀,因此特別易口渴,又喝更多飲料,才使血糖飆升。現在治糖尿病,可先注射胰島素,盡早控制血糖以減少胰臟負擔,更有助於病情。


【先了解】飲食西化造成

肥胖是導致糖尿病患者年輕化的主因,推測是受飲食西化影響,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若大於24就代表過重,應要小心。



有症狀已太遲

許多人出現喝多、尿多等糖尿病症狀時才警覺,此時空腹血糖值往往超過180mg/dl,錯過可調整飲食避免罹病時機;若有症狀仍不就醫,可能會血管病變。



【這樣做】建議定期檢查

如屬糖尿病危險族群,如肥胖、家族史等,建議45歲前每3年檢查1次,若發現血糖過高,則要改為每年檢查1次;45歲後則要每年檢查1次。



可注射胰島素

患者最擔心胰島素治療的低血糖副作用,可注射混合型劑量的胰島素拋棄式注射筆,便利性高、可調劑量,幾乎無低血糖風險,早晚1次,有健保給付。



新陳代謝科主任  洪乙仁醫師

【醫師說】

糖尿病的控制與飲食息息相關,建議患者諮詢營養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與內容。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惹的禍! 年輕女子罹牙周病

 
▲口腔保健,除刷牙外,用牙線剔掉牙縫的髒東西,也很重要。(記者張聰秋攝)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23歲女子,平常很注意口腔衛生,勤於刷牙,但是牙齦卻一直反覆發炎,就醫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牙周病。進一步追查原因竟是血糖升高所致,患者在控制血糖後,才解決牙周病的困擾。

所幸及早就醫避開掉牙後遺症

彰濱秀傳醫院牙周病專科主治醫師朱耕廷指出,該名女病患本身有家族性糖尿病遺傳史,但她認為自己年紀輕,應該不會有糖尿病的問題,因此忽略了血糖控制。所幸及早就醫,不僅在牙周病初期即發現,避開掉牙後遺症,也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朱耕廷表示,牙周病是因口中的細菌形成牙菌斑,進而侵蝕牙齦造成。嚴重時會出現牙齒鬆動,甚至牙齒脫落的後遺症;糖尿病患因為血糖升高,使得全身末梢或微細血管壁的基底層變厚,連帶牙齦基底層跟著變厚,進而造成血管壁內、外物質的代謝異常,使得有害牙周組織的毒物排不出去,細菌孳生,以致出現牙周病。

絕大多數糖尿病患害怕腳部傷口難癒合,但如果口腔有牙齦紅腫、疼痛,刷牙時莫名其妙流血,就要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血糖升高,應及早到家醫科或內科、新陳代謝科等相關科系接受糖化血色素檢查,看血糖值是否異常。

需控制好血糖再治療牙齒

糖尿病患身體抵抗力較弱,易併發感染,牙周病為其中併發症之一,血糖控制不好,可能造成牙周病,甚至加速牙周病惡化。治療之道一定要先控制好血糖,再來處理牙齒的問題。

他建議民眾,半年定期檢查牙齦及牙齒,平常做好口腔清潔,牙齒和牙齦都徹底清潔,並養成使用牙線清潔牙縫的習慣,以防細菌形成牙菌斑,威脅牙齦健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天2杯奶茶 25歲女糖尿病併發眼中風

 
▲解佳霖醫師指出,糖尿病患除了要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最好定期到眼科門診追蹤視網膜變化。(記者林相美攝)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一名25歲OL半年前左眼紅腫,她以為是長針眼引發的不適症狀,但視力在兩個月內明顯減退,眼前模糊不清,最後因眼睛出血緊急求診。

醫師檢查,女子是糖尿病引發視網膜靜脈血管出血,即為「眼中風」,並研判女子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學生時代開始就天天喝兩杯含糖奶茶,輕忽控制血糖。

收治女子的中山醫院眼科醫師解佳霖表示,女子就診時,左眼視力剩0.05,只看得到人影,右眼視力正常,但視網膜已有輕微出血,由於女子體型圓滾稍胖,研判有糖尿病,測量空腹血糖飆高到400mg/dL,超過正常值約100mg/dL,經新陳代謝科確診患有糖尿病合併高血脂,眼睛出血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出血,經藥物注射至眼球內止血、消腫,女子的左眼視力回復到0.2,但未來仍得多仰賴右眼看東西。

解佳霖說,以往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的患者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她最近半年就收治了兩名年輕患者,她也發現,年輕患者多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會罹患糖尿病,因而掉以輕心,以上述女子為例,本身有糖尿病卻不自知,也沒有控制血糖,天天喝兩杯含糖奶茶長達5至10年,引發視網膜病變。

解佳霖解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視網膜的靜脈血管會變薄、無彈性,造成血流停滯及阻塞,影響視力、看東西變得模糊,最後血液迴流,造成視網膜靜脈血管出血。

她提醒,年關將至,難免大吃大喝,糖尿病患者除了好好控制血糖、血壓,最好定期到眼科追蹤視網膜變化,若視力模糊不清應及早就醫,切勿自行購買眼藥水,否則若使用到含有類固醇藥物,恐怕會加重病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胖瘦 糖尿病患都要補充營養

 

文/游能俊

34歲的吳小姐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已8個月,除了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也接受醫師建議使用血糖機測量血糖。兩週後發現,即使她已經將每餐的飯量減少至半碗,或只有吃水果,但是餐後的血糖還是高出很多,因為她經常外食,食物以澱粉及高油脂為主,餐後血糖更不易控制。

因此建議吳小姐,早餐吃糖尿病營養配方飲品,搭配「低升糖指數」的燕麥片或水果;午餐自己帶便當,使用五穀米或糙米等低升糖穀類,也可以使用糖尿病營養配方飲品搭配便利商店的沙拉餐盒做為代餐,除了能降低當餐的GI值(GI值=升糖指數,即食物上升血糖的能力),也較能做到熱量控制。

3個月後,吳小姐不僅糖化血色素從8.6%下降至6.5%,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從26.9降至24.9。

糖尿病患血糖未能穩定控制「達標」(達到標準)的原因,除了未遵循用藥、未建立量測血糖習慣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未能調整飲食及正確營養攝取,是影響血糖起伏的最重要關鍵。

病患常誤認為,只有體重過瘦或是BMI過輕才需補充營養;而BMI較高或肥胖的病人,又會自認營養充足,或是一味減肥瘦身,限制營養攝取,因而容易造成維生素或其他營養素欠缺,甚至讓血糖失控。

正確的營養攝取,是改善血糖控制與維持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國際最新觀念推廣「個人化糖尿病管理準則(PATh)」,建議病患遵循以下6大步驟,檢視自我病情,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

●檢視個人飲食習慣。

●評估個人健康風險(BMI、血糖值、家族史)。

●生活型態調整(透過營養諮詢與專用配方規劃飲食,並搭配適量的運動)。

●「共病」(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的飲食調整。

●定期追蹤評估。

●維持或調整生活管理計畫。

以營養品而言,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都應積極執行飲食計畫並搭配藥物及運動,包括運用符合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的糖尿病專用營養品,可用來取代一部分的精緻白米、麵包等高升糖指數食物,來幫助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體重、血壓、血脂、膽固醇。

BMI過輕、正常或過高,都適合運用營養品來協助血糖控制;過重者可以使用營養品取代飲食中的部份熱量,幫助達到減重目標,並避免因為限制熱量而造成營養素不均或維生素缺乏。

但是也提醒病患需經過醫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評估個別狀況後正確使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作者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年輕患者 減重可改善

 

 
飲食西化容易有肥胖問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資料照片

現代人壓力大,平時又缺少運動,再加上飲食西化愛吃漢堡、炸雞等高熱量食物,因此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三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醫師表示,過去糖尿病患多是中老年人,但近來卻發現有年輕化趨勢,門診中出現許多20多歲的患者,大多是因為肥胖所致,這類患者若能趕緊減重,就能及早控制血糖免除糖尿病的陰影。



若屬糖尿病危險族群,就算年輕也要每3年檢查一次血糖。資料照片

減重可恢復健康

洪乙仁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糖尿病是個不可逆的疾病,也就是一旦罹患,就要一輩子與之共處,但如果年紀尚輕、且是肥胖引發糖尿病者,如果能在糖尿病前期或初期時確診,也就是空腹血糖值介於100mg/dl至標準值130mg/dl,或略高於130md/dl時就積極減重,同時調整飲食與培養運動習慣,血糖值就有可能逆轉為標準,恢復健康。
為能夠提早確診糖尿病,洪乙仁醫師建議肥胖、家族史、代謝症候群等危險族群,就算年輕也要每3年就醫檢查一次血糖,若有異常每年檢查一次,而45歲後則要每年檢查一次,才能及早確診加以因應。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風不痛就停藥 當心高尿酸攻擊心腎
 
▲病患的手部小關節處出現腫塊。(記者蔡淑媛攝)
▲魏正宗醫師指出,痛風病患發病時,手腳關節處會出現腫塊。(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痛風患者經常關節不痛就停藥,卻不知道尿酸會攻擊心臟、腎臟和血管,導致腎病變、尿路結石,也會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發生率。

一名50歲的上班族痛風病史20多年,因擔心服用降尿酸藥有副作用,他只有在痛風發作,手、腳關節腫痛時吃止痛藥。一直拖到發作頻率愈來愈高,關節愈來愈腫痛才就醫,尿酸值達10mg/dl(正常值在6以下),腎功能指數已經高達9.5(指數10須洗腎),必須要終身洗腎。

另一名41歲患者痛風病史6年,每年痛風發作2到3次,腳趾關節腫痛到無法走路,即使吃藥也要3到4天才好轉,但他一直覺得自己還年經,不想吃藥,直到看見親友出現嚴重痛風石才就診,除了差點要洗腎,還合併有高血脂、高血壓,服藥控制尿酸後才不再發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魏正宗指出,高尿酸除了造成痛風外,尿酸結晶沉澱會導致腎病變、尿路結石。近來大量研究顯示,尿酸還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心血管硬化、心肌梗塞和腦中風。

痛風患者每上升1mg/dl的尿酸值,就提高10%的心肌梗塞風險;每增加一處關節疼痛,風險也提高20%。

國人高尿酸症的比率有20%,高達90%沒有症狀而不自知,痛風常與肥胖、三高和代謝症候群合併發生,30歲以上男性的痛風盛行率有3.3%,許多患者不想每天吃藥又擔心有副作用,選擇控制飲食和痛風發作時才吃藥。

每半年要定期抽血監測

魏正宗強調,大多數患者尿酸值在7到8mg/dl,控制飲食只能降1mg/dl,建議患者每半年要定期抽血監測,也不應擅自停用降尿酸藥。

醫師建議,民眾飲食時不吃內臟,不喝火鍋湯,少喝酒,每天喝水2000c.c.,以避免尿酸升高。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減重 應調藥量

每月最多減2公斤 助控制血糖

 
變胖後,血糖更不穩了!(設計對白)

體重過重易引起血糖失控,減重方法太激烈,也可能引起低血糖等併發症,馬偕醫院糖尿病護理衛教師張美珍提醒,糖尿病患每月最多減2公斤,減重前應和醫師討論、調整血糖藥量。
報導╱王璐華 攝影╱王文廷


 

張美珍衛教師表示,肥胖會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使血糖容易升高或不穩,據研究統計指出,以緩和的減重方式在3個月內減去5公斤,糖化血色素值平均可以減少2%,代表長期血糖狀況獲得改善,建議肥胖又合併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應考慮減重。


【先了解】 降低疾病風險

40歲以下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若同時合併BMI值(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的體重過重者可考慮減重,可降低如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



【這樣做】★同時調整藥量

運動和飲食都會影響血糖值,因此想減重的糖尿病患應與醫師討論減重計劃,配合飲食及運動量依醫囑調整藥物,避免血糖降太低,不但傷身也會降低患者的減重意願,也提醒勿自行增減藥量。



★維持1日3餐

過度的限制飲食,不但使血糖失控也可能復胖,尤其禁吃澱粉讓糖尿病患比常人更易引起酮酸中毒,或增加腎臟負擔。建議維持1日3餐,慢慢減少食量,如原本吃2碗飯改成1碗半,也可透過諮詢營養師來調整飲食。



★每月減2公斤

減重速度不宜太快,每月最多減2公斤,激烈減重易影響血糖波動,如果血糖降幅太大,即便檢測血糖數仍正常、甚至偏高,也可能出現類似低血糖的症狀,如輕微頭暈、手抖,可喝些溫開水,讓身體慢慢調適。



台北馬偕醫院糖尿病護理衛教師 張美珍

【專家說】 瘦身告知病史

糖尿病患通常身體抵抗力較差、皮膚也較脆弱,不建議採取激烈或有侵入性減重方法,若想以埋線、針灸等具侵入性的瘦身方式皆需諮詢專業醫師並告知病史。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