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高血糖控制 從飲食運動藥物著手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28日電)餐後高血糖會增加糖尿病人的併發症,台南市立醫院今天表示,應從飲食、運動及藥物著手,才能有效控制餐後血糖。

 

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科醫師翁瓊玫指出,正常人進食10分鐘後,血糖開始升高,1小時後達到最高峰,2小時至3小時後回到餐前水準,若是已有糖尿病症,餐後血糖會比正常人高。

 

餐後高血糖會增加糖尿病患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增加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增加視網膜病變風險、老年人認知功能變差、降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速度。

 

翁瓊玫表示,餐後高血糖可從飲食、運動及藥物著手;飲食應考慮降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燕麥或全麥食品,蔬菜、蘋果、橘子、草莓等。

 

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血糖及血脂肪的控制,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每日以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較佳。

 

藥物改善有待和專科醫師討論,以利血糖控制,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狀腺腫大壓迫氣管 73歲老婦呼吸困難

/自由時報/
記者歐素美/台中報導

 

台中縣一名73歲的吳姓老婦人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發甲狀腺腫大,且往胸腔內部發展,嚴重壓迫到氣管,導致呼吸困難,所幸經醫師手術刮除甲狀腺腫,才解除危機,呼吸順暢。

 

台中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一般甲狀腺腫多可從外觀判定,往內部生長的甲狀腺腫則不易察覺,常等到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出血、壓迫到其他器官、產生血腫或昏倒,才能找出病因。

 

這名吳姓老婦20年前,即曾動過甲狀腺手術,3年前,因呼吸困難前往該院檢查,發現甲狀腺機能亢進再度復發,且氣管受到壓迫,造成呼吸不順暢,不過,家屬可能擔心老人動刀危險,未讓她再接受後續治療。

 

直到最近老太太呼吸更加困難,才再度就醫,經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老太太的氣管已被甲狀腺腫擠壓至僅剩約5公釐寬度,如果不小心一口痰堵住,可能就會喪命,因此醫師強烈建議家屬,一定要讓患者接受手術治療。

 

童詠偉表示,由於患者的年紀大,傳統開胸手術傷口大,且恢復較慢,因此採用特別手術,只在胸部開一個小洞,再利用器具將甲狀腺腫從狹小的胸廓出口移除,患者術後恢復情形良好,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也明顯改善。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發性神經病變........可能是糖尿病症狀之一

 

林先生年約30出頭,因兩隻腳的大拇指老是覺得麻麻的而前來求診,經過理學檢查得知其全身神經肌腱反射能力降低,臨床上懷疑是多發性神經病變,進一步接受神經傳導速度檢查,終於獲得證實。

 

為了找出罹患多發性神經病變的原因,於是加以詢問其家族病史,發現林先生有多位家人患有糖尿病,再透過血液檢查,其飯前血糖值居然高達300單位以上,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多發性神經病變就是林先生患有糖尿病的徵兆。

 

糖尿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代謝異常的症候群,所以病因甚多,除遺傳基因外,肥胖、飲食不當、缺乏運動、感染、妊娠、壓力等因素都是誘因。

 

早期糖尿病並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程度不一的代謝紊亂,其中最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意思是指吃多、尿多、喝多、體重減少,但是也有些糖尿病患是完全沒有症狀的。

 

若是長期血糖控制不當,則容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其特殊的病變包括有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血管病變、神經系統病變、腦病變等等。像林先生就是屬於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卻從神經系統病變才發現罹患了糖尿病。

 

針對林先生的病例,除了給予藥物以治療多發性神經病變外,更重要的是去控制糖尿病的病情。糖尿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絕對可以控制。

 

飲食、運動和藥物一直是治療糖尿病的三大要素,而其中以飲食療法最為重要,缺乏飲食治療將使糖尿病的控制成為空談;

 

此外,研究也發現運動可以減緩或預防糖尿病發生。至於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以口服降血糖劑和注射胰島素為主。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

 

約50%糖尿病患可能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為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很多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能影響感覺神經與/或運動神經,也可能影響自主神經;可能影響單一神經,也可能影響一群神經;

 

可能局部出現,也可能大範圍出現;影響的位置可能為近端或遠端肢體;大多數為慢性病
程,但有少數為急性發作;可能有很嚴重的疼痛症狀,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做體檢時有的有明顯的神經學異常,有的則可能完全正常。

 

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為最常見的糖尿病神經病變。

 

A.臨床表徵

 

患者常抱怨有兩側肢體對稱性的感覺異常、疼痛(出現於穿襪子或戴手套的部位)。神經纖維長度較長者會先受到影響,故症狀先表現於最遠端的腳趾,之後再影響較近端的足部、下肢,再影響到腹部;少數可能影響到上肢,此時亦是由最遠端的手指先受影響。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主要影響感覺與自主神經,運動神經較少受影響、較晚出現。

 

有些專家再將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分為細神經纖維病變(small nerve fiber neuropathy)與粗神經纖維病變(large nerve fiber neuropathy)。

 

細神經纖維(Aδ與C纖維)病變較早發生,通常會有疼痛/痛覺過敏,亦可能出現疼痛感覺喪失或冷熱等溫度感覺的喪失,但體檢可能無異常發現,電生理學檢查亦未能發現神經傳導速率減緩的跡象。

 

粗神經纖維(Aα與Aß纖維)病變會出現觸覺、振動與位置的感覺減弱或喪失,且會有肌腱反射變弱、肌肉瘦弱無力等運動神經受損的現象,造成運動失調(ataxia)、協調不良incoordination),較易跌倒。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最困擾的症狀為疼痛,且為患者求診的重要原因。疼痛主要發生於下肢或腳部,可能為持續性或陣發性,症狀在夜間更嚴重,在走動時改善,通常是位於深部的酸痛,但也可能有刺痛或燒灼、電擊般的疼痛; 疼痛通常持續存在,極少會自行恢復。

 

除自發性疼痛外,也可出現刺激引起的異常疼痛(allodynia,對平時不會造成疼痛
的刺激,例如輕微碰觸,感覺到疼痛)或痛覺過敏(hyperalgesia,對於正常情況下只有輕微疼痛的刺激,例如針刺,感到劇烈疼痛)。

 

B.診斷與篩檢

 

糖尿病為造成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原因,但有些其他疾病也可造成神經病變,要診斷糖尿病神經病
變需先排除其他疾病,需要考慮的疾病包括慢性發炎性去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變(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維生素B12缺乏、甲狀腺低能症、尿毒症、愛滋病、單株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酒癮、使用藥物或接觸
毒物。

 

若症狀主要影響運動神經、迅速惡化或病灶不對稱者,應考慮可能不是由糖尿病造成的神經病變。Dyck等人報告糖尿病合併有周邊神經病變者,有10%並非由糖尿病所引起。

 

診斷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主要靠病史與理學檢查。詢問病史時除要了解糖尿病出現期間、血糖控制情形之外,要特別注意疼痛/感覺異常出現的時間、位置、形態、加劇因素、先前之治療與其效果。

 

理學檢查時要在兩側腳拇指做針刺感覺、溫度感覺、振動感覺(用128 Hz音叉)、10公克單纖觸覺等檢查,看是否有感覺異常。

 

上述檢查若有一個以上為異常,診斷出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的敏感性>87%。10公克單纖觸覺
消失與振動感覺減低可預測未來發生足部潰瘍的機率。

 

體檢時還應注意是否有足部動脈血流減少的跡象、是否有足部變形(Charcot 關節病變)、潰瘍,並應評估活動力、步態、平衡以及踝反射。有時還可發現足部自主神經病變(促汗異常)的跡象。

 

只有在少數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才有需要做較複雜的電生理學檢查,糖尿病神經病變之神經傳導速率變慢,故測量神經傳導速率有助於診斷神經病變。

 

但在糖尿病較早出現病變的為無髓鞘之細神經纖維(C神經纖維),細神經纖維之病變無法以神經傳導速率檢查出來,此時可做皮膚切片,可看到上皮內神經纖維密度降低。

 

75%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未出現症狀,因此所有糖尿病患(即使無症狀者)都要做篩檢,以期及早發現神經病變。

 

篩檢方式為檢查兩側腳拇指之針刺感覺、溫度感覺、振動感覺、10公克單纖觸覺以及踝反射。第2型糖尿病在診斷時便應做神經病變之篩檢,第1型於診斷後5年開始做,之後每年做一次。

 

C.處 置

 

第一步為良好的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愈接近正常愈好),並避免血糖濃度過度起伏波動。改善血糖控制可減少神經病變的發生、減緩神經病變的惡化,可能無法恢復已發生的神經傷害。

 

若有高血壓或血脂異常亦要矯正。糖尿病患有16-26%會出現慢性神經病變
性疼痛,此種疼痛可影響日常活動、工作、睡眠,使生活品質變差,約1/3會出現焦慮、憂鬱症狀。

 

糖尿病多神經病變合併疼痛時,一般止痛藥(acetaminophen,NSAID)效果不好,三環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duloxetine、局部使用capsaicin可改善疼痛,但要注意這些藥物可能有副作用(表1)。

 

表1 .治療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
類別                              藥物              常用劑量    NNT      

1.三環類抗憂鬱藥物

Amitriptyline                  睡前10-75 mg        2.1

Nortriptyline                    睡前25-75 mg          ?

Imipramine                        睡前25-75 mg       2.1

* 副作用

直立性低血壓、鎮靜、精神混亂、尿液貯留、口乾、便祕、體重增加、心臟傳導阻斷。副作用發生率較高

 

2.抗癲癇藥物

Gabapentin                  300-1200 mg tid          3.9

Carbamazepine           200-400 mg tid            2.3

Pregabalin#                    100 mg tid                    4.2

* 副作用
鎮靜、眩暈、運動失調、水腫、體重增加、複視

 

3.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物

Duloxetine# 每日60-120 mg   4.9-5.3   * 副作用:鎮靜、運動失調、口乾、便秘、無食慾、出汗過多

鴉片類Tramadol 每日50-100 mg    3.9     * 副作用:呼吸抑制、鎮靜、運動失調、便秘、痙攣、噁心、直立性低血壓

Substance P抑制物Capsaicin乳霜0.025-0.075%外用tid-qid      6.7 * 副作用:  局部刺激

*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為達一例有50%以上改善所需治療的病例數,此數值愈低代表效果愈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治療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藥物

 

三環抗憂鬱藥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經由作用於中樞神經而產生止痛效果,使用TCA者為達一例有50%以上改善所需治療的病例數(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為 2.1。

 

三環抗憂鬱藥物價格便宜、效果還不錯,可做為治療神經病變性疼痛的優先選擇,但這類藥物有抗膽鹼激素性的副作用(口乾、便秘、暈眩、視力糢糊、尿液貯留、心律不整),另也會造成嗜睡、疲倦等中樞性的副作用,有相當多患者因而無法忍受。

 

嚴重心臟血管疾病、直立性低血壓、尿液貯留、青光眼患者不可使用三環抗憂鬱藥物。較晚上市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類之抗憂鬱藥物,治療神經病變疼痛的效果比三環類藥物差(NNT 6.7)。

 

Duloxetine為較晚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經由抑制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再吸收而產生作用,使用後預期約一半患者可改善50%以上,NNT約4.9-5.3,效果比SSRI好,但比三環抗憂鬱藥物差。

 

常見副作用為嗜睡、便秘,與其他用於治療疼痛性神經病變的三環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比起來,duloxetine的特殊優點為體重不增加。

 

Venlafaxine為另一抑制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再吸收的抗憂鬱藥,用於治療神經病變的疼痛NNT約 5-6.9,主要副作用為噁心、嗜睡。

 

抗癲癇藥物作用於周邊GABA(γ-amniobutyric acid)接受器以阻斷疼痛的感受,主要副作用為嗜睡、眩暈。

 

Carbamazepine效果與三環抗憂鬱藥差不多,但副作用較多,使其應用受到限制。

 

Pregabalin為較晚上市,且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神經病變的藥物,預期使用後約一半患者可改善50%以上,效果與最常用於治療神經病變疼痛的抗癲癇藥gabapentin差不多。

 

局部使用capsaicin將感覺神經之神經傳導物質(P物質)排空,阻斷痛覺往上傳送而達止痛效果。若其他藥物都無法解除疼痛,可考慮使用鴉片類藥物,藥效較弱的有tramadol (NNT 3.9),較強的有oxycodone (NNT2.5),但要注意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合併疼痛時,建議先使用三環類藥物(例如amitriptyline),若反應不好或無法忍受副作用時,再用抗癲癇藥物(例如gabapentin);若仍反應不好,最後選擇鴉片類藥物(例如tramadol)。

 

為避免副作用,應由低劑量開始,之後再視狀況而逐漸增加劑量。要完全解除神經病變的疼痛並不容易,且用藥4-6週後才看的到效果,通常預期治療的效果為減少50%的疼痛,這樣子雖然無法達到完全不痛,但已能使相當數目的患者能回復工作能力與社交活動,改善情緒與生活品質。

 

必要時可合併使用不同類別的藥物(例如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或抗癲癇藥物+鴉片類藥物),可增強止痛效果,減少個別藥物的劑量,減少副作用,至於何種藥物組合較好仍不清楚。

 

在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患者,解決疼痛為重要的處置目標,但上述藥物都只能做症狀治療,對於神經病變的病程並無改善。

 

若能針對神經病變的可能致病機轉來做治療,效果應會更好,此為近年研發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只有抗氧化劑α-lipoic acid與醛糖還原酶抑制劑epalrestat經研究證實其效用與安全性,其他
的藥物有的仍在進行研究中,有的則因副作用太大或因效果不好而未能實際應用於臨床上。

 

神經病變所引起的疼痛也可使用非藥物治療,例如經皮神經電流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高頻肌肉刺激、調頻電磁神經刺激、針炙、心理支持,但這些治療的效果較不確定。

D.足部照顧

 

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的患者,由於下肢痛覺與溫度感覺喪失,較易因無痛性的受傷而發生足部潰瘍或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Charcot 關節病變,主要症狀為急性發作的無痛性的足部變形),需截肢的機率較高。

 

糖尿病患截肢的機率為無糖尿病者之15倍(10),50-75%的非外傷性截肢是因糖尿病神經病變而做的。對於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的患者,很重要的處置目標乃在於避免截肢,做法包括教導患者足部自我照顧;

 

每次回診時都要檢查足部,包括趾甲、溫度、脈搏(足背動脈)及衛生狀況,並應注意是否有潰瘍或受壓迫現象;每年要做完整的足部檢查,包括痛覺、振動、溫度、觸覺。

 

由於這類患者較易發生下肢受傷,若要運動最好選擇游泳、自行車或上臂運動等不必負重的項
目。

 

糖尿病前期與神經病變較輕微的血糖異常(糖尿病前期)也可能出現神經病變,原因不明的神經病變有40%有葡萄糖耐受不良。

 

故對於有神經病變者,都應驗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試驗,看是否為糖尿病前期;對於糖尿病前期患者,亦應篩檢神經病變。Smith等的研究發現,生活形態改善(飲食與運動)可改善合併於糖尿病前期的神經病變所引起的疼痛。

E.結 語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表現變化多端,解除疼痛與避免截肢為處置上的重要目標。由於相當多糖尿病神經病變未出現症狀,因此所有糖尿病患都要做篩檢,以期及早發現神經病變並做適當處置。

 

在治療上,血糖、血壓、血脂肪的控制是必要的,但對於神經病變尚無特異性治療,針對神經病變的致病機轉來做治療是未來的目標。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有許多人會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

 

 

 

 

 

 

 

 

 

 

 

 

放射線很可能是製造甲狀腺功能低下和甲狀腺問題最大的環境因素。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另外肉類、乳品及蛋裡的人工荷爾蒙也有問題。

使用口服避孕藥和荷爾蒙也會抑制甲狀腺素的釋放。過度攝取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碘會抑制甲狀腺。然而碘不足也會造成問題。汞會抑制非活性甲狀腺素(T4)轉變成活性甲狀腺素(T3)。

碘與酪胺酸

甲狀腺荷爾蒙是由碘和酪胺酸結合而成的。缺乏碘將造成甲狀腺腫大,但現在的食鹽都添加了碘,因缺碘而造成的甲狀腺腫大已很少見了。

甲狀腺腫大劑

有些食物被稱做甲狀腺腫大劑,因為它們抑制了碘被利用。這些食物包括:蘿蔔、高麗菜、芥末、番薯、大豆 、花生、松子和小米雜糧等。

煮調會使甲狀腺腫大劑失去活性。不飽和油如大豆油、紅花油、玉米油和菜籽油應該避免。

你應該怎麼做?

如果你懷疑自己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問題,你可以檢查你的基礎代謝率(如上述測量體測之方式)。這可以提供給你的醫師參考,也可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

鋅,維他命A 和 維他命E 會在身體許多生化反應中共同作用,包括了甲狀腺素的製造。若其中一種營養缺乏,就會影響到甲狀腺素的生成。

維他命B群 和 維他命C也是製造甲狀腺素所必需的。必需脂肪酸會讓甲狀腺運作得更好,但盡可能避免大豆油、紅花油、玉米油和菜籽油。

蛋白質很重要,尤其是魚。魚對甲狀腺很有幫助。增加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昆布、菠菜、洋蔥和大蒜。其他可以刺激甲狀腺的食物如西洋菜、海產、蛋黃、小麥胚芽、啤酒酵母、蘑菇、西瓜、熱帶水果和椰子。

避開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最好可以避免刺激物如咖啡。避免接觸氯及氟,確定你喝的是過濾及煮沸的水。不要過量攝取甲狀腺腫大劑的食物,如果你症狀嚴重,你應該避免它們。運動可以促進甲狀腺及我們的代謝。

有些國家使甲狀腺粹取物來治療甲狀腺功能低下(需醫師處方)  硒和穀胱甘(Glutathione)可幫助T4轉換成T3。

 

 

 

甲狀腺功能低下 ,身材會突然暴肥

--------------------------------------------------------------------------------

【自由時報記者陳祥麟╱板橋報導'  台北縣三名中年婦人在兩個月內,體重增加四、五公斤,先後到縣立三重醫院家醫科求診,希望能減重,醫師診察後發現,三人的肥胖都是「甲狀腺功能低下」造成,幸好及時發現,服用甲狀腺素後,體重逐漸下降。
 
醫師提醒,甲狀腺功能低下好發於五十歲以上女性,或是曾罹患甲狀腺疾病者,會使基礎代謝率降低,造成患者體重增加、怕冷、便秘、月經異常等症狀,由於這些症狀也容易出現在一般婦女身上,不容易被察覺,呼籲若是體重短期間內迅速上升,最好能抽血檢驗。
 
三重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幸玟說,甲狀腺功能低下,除了會造成短期內體重增加,也會讓荷爾蒙異常,像是有名三十多歲婦女,生完小孩後就一直分泌乳汁,連小孩斷奶後,乳汁還是不斷,婦女還誤以為只要生過小孩都會分泌乳汁,不以為意,症狀持續達三年才就醫,後來發現她也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
 
另外三名體重過重求診的婦人,有兩人四十多歲,一人五十多歲,三人都表示,平日飲食沒有增加,怎麼體重直線上升,兩個月就胖了四、五公斤,連旁人都說胖得太離譜;經過治療,服用甲狀腺素後,三人體重已經逐漸下降。
 
林幸玟說,甲狀腺功能低下對人體的影響是緩慢的,察覺不易,通常出現體重異常的症狀時,都已經過了好幾年,不過,若是沒有治療,就會造成關節及小腿黏液水腫。
 
她表示,民眾若發現體重異常增加,可以抽血檢驗甲狀腺素或是甲狀腺刺激分泌激素,很容易就能診斷出來,確診後,可能就要終生服用甲狀腺素,一旦停藥,體重可能又會逐漸上升。

 

............................................................................................................................

 

 

甲狀腺功能低下

主因為甲狀腺本身病變所致(95%),另外為甲狀上腺上(包牯腦下垂體及下視丘)及自限性(葯物、短暫性功能低下)

一、臨床表現

(一)兒童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呆小症)

約5,000個新生兒中有一個存在,表現為生理性黃疸不退、哭聲嘶啞、便秘、嗜睡、餵食困難,因早期治療對智力正常發育極重要,故對所有新生兒應測T4或TSH,進行甲狀腺功能低下篩檢;呆小症的體格特徵:有身材矮小、面容粗糙、伸舌、鼻寬而扁、眼距加大而固定、毛髮稀少、皮乾燥、腹膨隆常伴有臍疝及智力發育障礙。

(二)較大兒童

有線性生長受阻,表現為身材矮小、性成熟延遲致青春期延遲,在校功課不好可能引起診斷的注意。

(三)在成人,

早期為非特異性,如嗜睡、肌肉僵硬、畏寒、便秘、痙攣及月經過多,後來有智力、運動肌活動較慢、食慾下降、體重增加、皮毛乾而易脫落、聲低沈而嘶啞、聽力可減退,最後有粘液水腫,如:頭髮稀;眼眶週浮腫、舌大、皮粗蒼白而冰涼及表情愚笨。

二、鑒別診斷:

如唐氏症、腎臟病(腎病症候群及慢性腎炎)等。

三、治療:

(一)補充甲狀腺素。

(二)小兒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宜儘快治療。

注意:小心併發粘液水腫昏迷(如因手術(全身麻醉)、受冷、外傷、止痛劑、感染及使用中樞神經抑制劑等)而誘發,宜儘快送醫急救。

 

....................................................................................................................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與基因突變有關



  一個由歐洲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發現,基因突變是導致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禍首”之一,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開發針對這種病的新療法。 

  甲狀腺位於人的頸部,它合成的甲狀腺激素在人體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要使甲狀腺激素維持正常水平,必須攝入足夠的碘,而且甲狀腺發育正常才能充分吸收碘元素。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是由甲狀腺發育不良導致的疾病,它會使患者智力發育遲緩。 

  來自法國、德國和荷蘭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導致甲狀腺發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一個相關基因發生了突變,該基因能夠影響一種脫鹵的合成,而這種在甲狀腺吸收碘元素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基因突變後,甲狀腺就會部分或全部喪失“截取”碘的能力,因此碘元素會隨尿液等流失到人體之外。

如果碘流失得比較嚴重,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就會在嬰兒出生後很快顯現出來;如果碘流失得較少,這種病的發作時間可能會相對推遲。 

  研究人員指出,孩子在胎兒期時,母親的甲狀腺激素就已經開始對其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這項新發現可幫助醫生儘早發現懷孕婦女的甲狀腺功能是否存在問題,從而及時採取措施確保新生兒的健康。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常懷孕的母親由於新陳代謝率增高,會有心悸、心跳加速、皮膚溫濕、發熱感,以及食慾增加的現象。

甲狀腺稍微腫大,再加上由於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濃度增加引起的血清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素農度上升等現象,常會誤以為正常懷孕母親就是甲狀腺高能症。

其實不然;真正的甲狀腺高能症孕婦,除了症狀更明顯外,體重不增加,反而減少,有時伴有突眼現象。

血中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素濃度增加比正常妊娠更明顯,游離甲狀腺素也增加。甲狀腺促素濃度則減少或甚至偵測不到。

血中游離甲狀腺素濃度上升,甲狀腺促素濃度下降,是診斷孕婦甲狀腺高能症最客觀且最正確的方法。其他血中自體抗體如甲狀腺促素接受器抗體、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微粒體抗體
的偵測,亦做為診斷的參考。


B.甲狀腺低能症與妊娠

人體的甲狀腺受腦垂體控制。腦垂體分泌甲狀腺促素,來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荷爾蒙;而甲狀腺荷爾蒙反過來可以抑制甲狀腺促素的分泌,此稱為負性迴饋機轉。

由於此機轉的正常運作,可以維持血中甲狀腺促素和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在正常範圍內。當原發性甲狀腺低能症時,甲狀腺無法分泌足夠的甲狀腺荷爾蒙,於是引起血中甲狀腺素、三碘甲狀腺素降低而甲狀腺促素上升。

甲狀腺低能症的症狀有怕冷、皮膚乾燥、心跳過慢、聲音沙啞、身體浮腫等。

當懷疑孕婦有甲狀腺功能過低症時,必須做甲狀腺功能檢查,血中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素濃度一般在正常範圍以下,但有時因為懷孕時甲狀腺素結何球蛋白上升,使此二種荷爾蒙濃度一般在正常範圍以下,但有時因為懷孕時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上升,使此二種荷爾蒙濃度在正常範圍內,而不易區辨。

檢查血中游離甲狀腺素和甲狀腺促素濃度,尤其後者是最敏感的診斷方法。

孕婦如合併甲狀腺低能症時,應儘早治療,以避免早產、死產或黏液水腫性昏迷,治療藥物有乾燥甲狀腺片、三碘甲狀腺素和甲狀腺素等。

前者提自動物甲狀腺;後二者為人工合成。口服甲狀腺素為最常用的治療方式,此藥物僅能稍許通過胎盤,一般治療劑量下,並不會對胎兒甲狀腺產稱影響。

A.甲狀腺高能症與妊娠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心悸、容易疲倦 甲狀腺亢進找上門

常失眠、心悸、容易疲倦,還以為得了憂鬱症、躁鬱症,可是去身心科、精神科還是無法改善症狀,這時可能就要懷疑是「甲狀腺亢進」作怪。

署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忠擇提醒,有些民眾常出現心悸、失眠、手抖、容易感覺疲倦等症狀,以為是自己壓力大而疏忽,甚至以為是躁鬱症、憂鬱症,

事實上甲狀腺亢進也會產生這些症狀,若有類似症狀,最好驗一下血液中的甲狀腺素,以免延誤病情。

吳忠擇醫師解釋,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位於頸部前下方,分泌甲狀腺素,負責調節全身新陳代謝和交感神經作用。

年輕女性較容易產生甲狀腺亢進,年輕男性則比較常發生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有些男性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甲狀腺亢進,直到發生四肢無力才驚覺問題所在。

吳忠擇醫師指出,治療甲狀腺亢進、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的方法主要有三大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與放射線治療。

藥物治療以抗甲狀腺藥物為主,如果按時服藥的話,約有1/3的患者可以在用藥1、2年後停藥。而手術治療是開刀切除部份甲狀腺,約有1成的患者接受手術後病情復發,也有些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反而出現甲狀腺低下。

另外,有千分之一的機率發生喉返神經傷害,說話聲音會變得比較沙啞。化學治療、開刀治療都是屬第二線治療。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壓床? 甲狀腺毒性麻痺作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32歲的林先生平時工作壓力很大,身為科技公司工程師的他生活作息非常不規律,雖然常心悸、容易感覺疲倦,但從來不曾就醫檢查,某天晚上應酬後,突然四肢麻痺、動彈不得,

可是他的意識又非常清醒,好像鬼壓床一樣,緊急送醫後診斷發現原來罹患的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醫生為患者注射補充鉀離子,並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總算讓患者四肢活動逐漸恢復正常。

署立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忠擇表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主要為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

亞洲20到40歲年輕男性為好發族群,當體內甲狀腺素過多之時,就會對細胞中的鉀離子通道造成影響,血液裡的鉀離子就會快速進入細胞內,導致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過低,以林先生來說,當林先生被送到雙和醫院的時候,血鉀離子濃度只有2.0,正常值是3.5-5.0,情況相當危險。

吳忠擇醫師指出,一旦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過低,四肢肌肉也會隨之癱瘓無力,可是患者的神志非常清醒,眼球也都還可以轉動。

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影響呼吸肌肉,造成呼吸衰竭,需要氣管插管治療,或者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心律不整等併發症。

吳忠擇醫師進一步指出,「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自身抗體攻擊甲狀腺細胞,使得甲狀腺生產過多甲狀腺素,以母性遺傳居多。

吳忠擇醫師提醒,若前一晚吃下過多澱粉類食物,或者前一天大量運動,很容易「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發作,因此若是高危險群,或有「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病史,最好避免攝取大量澱粉類食物,也不要大量運動。

如果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偏低,可以攝取香蕉、橘子等含鉀離子的水果,以維持體內鉀離子平衡。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患, 找出你的升糖食物.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好味道的牛肉湯、排骨湯,喝下肚後血糖竟飆到三、四百。醫師表示,有些人吃了某種食物後,升糖指數就會突然飆高,糖尿病患者應該當起自身健康偵探,透過測量血糖,找出影響自己血糖上升的食物,日後盡量少吃。


據統計,國內約有1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80萬人經常在家裡自行測量血糖,但健保卻不給付血糖試紙片,平均一個月一千多元的費用,降低了糖尿病患自行測量血糖的意願。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醫師呼籲,政府補助血糖試紙片費用。


蔡世澤指出,糖尿病患檢測血糖,可以瞭解飲食對血糖的影響,進而改變飲食內容,例如,有人只要吃薯條、糯米、排骨湯、牛肉湯,血糖就會飆高,就應盡量少吃。


許多病患抱怨測血糖時,用針刺指頭來採血,有如「滿清10大酷刑」。

衛教師指導民眾最新的檢測血糖正確方式,新一代血糖機不再以針刺手指,而在手臂內側以及手掌球(虎口下緣)等部位來採血,減少疼痛感,不再像蜜蜂蜇,感覺有如蝴蝶停在手臂。

 

.....................................................................................................................................

糖尿病患飲食指南 ........2009/04/05【元氣周報;資料提供/汐止國泰醫院營養師莊富如】

糖尿病患所需的營養,再詳述如下:


A.營養的組合原則:


1.碳水化合物/約50~60%

2.蛋白質/約12~20%

3.脂肪/不超過30%
(飽和脂肪<7%,膽固醇<200毫克/天)


B.均衡分配於6大類食物:


1.奶類:選擇低、脫脂鮮奶240㏄,或奶粉3大匙。

2.蔬菜:300公克,煮熟約1.5~2碗/天。

3.水果:女性拳頭大2個,避免以果汁取代水果(易造成大量攝取)。

4.五穀根莖類:一般輕度工作者,男性約一碗飯,女性約7分滿,建議以全穀類代替精白米。

5.肉魚豆蛋類:每餐約1.5~2.5份,一份約為一兩肉、魚、一顆蛋、一塊田字豆腐。

6.油脂:4.5~7茶匙/天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高患者, 服多種藥物有原則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藥師梁雅惠日前指出,三高慢性病患一天吃多種藥物,需視個人病況遵照醫囑用藥,但大原則是控制血壓的利尿劑應早上吃,降血脂藥則建議傍晚或晚上吃。

藥師梁雅惠解釋,控制血壓藥利尿劑早上吃,是怕民眾晚上吃了利尿劑會想上廁所,影響夜間睡眠,因此建議有吃利尿劑控制高血壓的病人,過中午後就別吃,至於膽固醇因是在晚上合成,故建議血脂藥應在傍晚或晚上吃。

藥師彭麗靜還建議,有吃利尿劑的患者應補充鉀,而香蕉富含鉀。

彭麗靜指出,臨床看到醫師處方給很多病人吃脈優的降血壓都是在白天,但卻發現有病人是晚上吃,經詢問發現,原來該上年紀的六十五歲民眾,是因吃了藥物後,會犯頭昏,加上偏偏其他的降血壓藥對他的效果又不好,在不能換藥的情況下,只好叫他晚上睡前吃,以防吃藥後犯頭暈,有個跌倒或其他,出意外就不好。

彭麗靜還強調,即便同一種藥,但也需視病人吃藥後的狀況不同,有不同的建議使用時間,民眾應遵循醫囑,正確使用藥物。

且因藥物會傷肝、腎,加上多種藥物併用恐產生交互作用,一般多會與醫師溝通,盡量讓病人的藥物,控制在五種以下。

梁雅惠指出,一個合併有三高的患者,若慢性疾病控制不佳,一天可能要吃多達八種藥,藥量驚人,但若疾病控制不錯,每種疾病都可吃一、兩種藥物就控制住,也許就不用吃到那麼多,這需視病人狀況而定。

彭麗靜提醒,一般還是會盡量把藥量控制在五種以下,以免每次吃太多藥物,不僅傷肝腎,藥物間的交互作用,也令人憂心;

除此,也因每種藥物吃的時間、劑量不同,建議家屬應協助老人家把每次該服用的藥物做好分裝,以免老人家吃到亂掉,出現忘記或攝取的劑量不夠問題。

三高患者, 服多種藥物有原則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代謝症候群患者 ,常出現4大徵兆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患代謝症候群時,往往會出現致命的四種徵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表示,當民眾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時常發現三酸甘油脂、血糖、膽固醇上升及血壓略微增高,很多人常不以為意,然而這些現象可能代表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

張醫師指出,根據研究報告顯示,代謝症候群和台灣十大死因中的四項,包括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息息相關,這個病症的發生也跟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係,所以民眾千萬不可以輕忽它的存在,不過,患者會罹患代謝症候群可能跟內臟的脂肪堆積有很大的關連性。

由於脂肪組織會放出一些游離脂肪酸,導致肝臟的脂蛋白合成增加產生高血脂症。

游離脂肪酸多影響胰島素降血糖的機制而形成胰島素抗性,進而出現高血糖。肥胖讓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容易誘發高血壓。

胰島素抗性、血脂高、血壓高與肥胖等四項因素,倘若在身體內不斷進行下去,最後將促使血管漸漸粥狀硬化阻塞,輕則遭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慢性折磨,重則恐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死亡。

目前代謝症候群的治療,首要之務是減輕體重、適當運動及飲食控制。

減重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脂蛋白)及減少胰島素抗性問題。

運動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脂蛋白)、減少胰島素抗性、降低血壓並改善心肺功能。

張棋楨醫師建議飲食宜低熱量、低脂、低鹽、高纖、避免精製糖。若上述方法都無法改善肥胖、血脂高、血壓高與血糖高,這時候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藉助降血脂、降血壓與降血糖等藥物來積極治療代謝症候群。

他強調,由於這種病症很少有症狀出現,可能患者只是血壓、血糖、血脂肪有點高,加上身材少許走樣而已,所以應小心注意身體出現的各種危險訊號。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