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人與窮人誰比較快樂? 】

你若問有錢人(究竟多少才算有錢呢?),他一定說:現在一點都不快樂,因為公司還要永續經營,無法鬆懈,很煩,很累。

他沒錢時,是多麼的悠然自在,與家人長相守。

⋯⋯

現在有錢了,哎呀!你知道嗎?我一天到晚有多忙!忙到沒時間陪家人,工作18小時,睡不足、連吃都不得安心用餐。

唉!真想早些交棒,陪陪家人。可是,唉!沒有我不行啊! 一副天下為己任的無奈,其實他是說的反話,看到錢,他快樂的不得了!

可是有些大企業家,一生應有盡有,錢多的數不盡,老婆五六個。

百年後,風光結束傳奇一生,結果因家產繼承問題,竟久久不得入土為安!他究竟快不快樂?難說,只有他自己知道!

沒錢的窮人呢?帶著孩子燒炭!你要他她們如何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且看明代「還出道人」的菜根譚說:

《天下有二難,登天難、求人更難。天下有二苦,黃連苦、貧窮更苦。》

富人與窮人誰比較快樂?這是個蠢問題。

如果用物質來衡量,似乎差别很大。如果用精神來衡量,那幾乎是一樣的,那只是一種慾望滿不滿足的心態感受,所謂知足常樂呀。

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每個人能感受到的快樂,誰也不見得比誰多或少,因為那只是一種心態,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很幸福,錢多點少點,真的不重要,不是嗎?

有錢人雖然住豪宅,養寵物,甚至有外傭打理家頭細務,但是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卻不遜於窮人。

奢侈的生活,令到他們只顧賺錢去彌補巨大的開支,忽略與家人相處重要性,造成聚少離多,關係慢慢破裂。甚至有些有錢人,因有錢而去花天酒地,大好的家庭毀於自己手中。

另外,有錢人都會遇到生老病死,當他們擁有了一切後,便常常害怕在一夜之間,所有的財富化成烏有,日積月累下,漸漸就衍生了很多疾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等。

雖然,他們可以用錢,把這些病治療好,但是他們卻會損失不少光陰。

有人反問,窮人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嗎 ? 没錯,窮人也會遇到這些問題,但是窮人從小就在不知不覺中,磿練出一種堅強的意志,不會在一 遇到困難後,就會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相反,有錢人由細到大,要任何東西都可垂手可得。不過,一遇到大改變時,會不知所措,突然的環境轉變,令他們無所適從。

就以九七金融風暴為例,很多有錢人,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由億萬富豪變成欠債累累,由豪宅變唐樓,有很多有錢人,因受不了打擊,而變得瘋瘋癲癲,甚致了結生命。

有錢人的確較易吸引異性,而城中的富豪都是三妻四妾,但是他們只是建立在利益之中,只有很少部份是真愛。

在世上最快樂的,是求得一個真心知已,但是在有錢人的社區中,友情與感情很多都是建立於利益之間。

另外,他們的朋友,很多都是酒肉朋友,當有錢人走歪路時,也不會提醒,到了泥足深陷時,他們就會慢慢一個個離開。

所以,金錢未必一定是天使,也不是一定給你快樂,用得不其所,還會害你終生。

有錢也買不到的快樂,就是與家人同在,首富郭先生,錢再多,早期發現他老婆的癌症病痛,再多錢也是無法治好了。

家人健康和樂,就算是沒什麼錢,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錢再多也買不到的天倫之樂。

快樂的定義,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人的價值觀,你認為快樂能用錢買得到嗎 ? 我想是行不通的,就算有,也只是一時的。

等人潮散去,熱絡過後,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落寞的心情跟感受,你認為你享受到了快樂嗎 ?

其實,只是糟榻了自已,活得平凡、就算沒什麼錢,也是種幸福....【 文 / Mr. Right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錢,不一定比較快樂】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因為只要有錢,就能選擇,就會感到自由。

所以,經濟學家認為日子過得好不好,所得是衡量的不二法門:有錢比較快樂,比較幸福。真的這樣嗎?

⋯⋯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財富本身不見得讓人快樂,因為所得出現一定的差距後,人們依舊不快樂。

研究人員發現,問題不在我們已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所擁有的,是否比周遭的人多。

早在18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邊泌就提出「金錢不是快樂真正的要素」的理念,主張公共政策應該致力追求人民的幸福。

但是,問題在於幸福只是個抽象的感覺,沒有客觀的衡量方法。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等,一直到近10年來才有所謂的「幸福學」研究。

南加大研究員伊斯特林甚至發現,一般而言,富人比窮人快樂,可是窮人一旦越過貧窮線,每多得一分錢,所獲得的快樂,卻遠不如從前。

他認為這是「快樂周期」的緣故,伊斯特林發表這項研究後,其他相關的幸福議題研究,如婚姻、工作、孩子、電視…紛紛出現。

這些舉動,充其量只在證明,貧窮的確令人不快樂,但只要戴上快樂的眼鏡,世界似乎也跟著快樂起來。

錢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沒錢而受苦的人很多,但人若能圓順其苦,其苦即滅,雖無樂得但無苦受,此種心境即稱非苦非樂的圓覺心。

人有了錢易生妄思,以錢行樂,其過程易生妄業,有了妄業必有煩惱,有了煩惱必有苦受。

故有錢只能說,不生短期無錢之煩惱,不能說比較會快樂,若人沒錢能明因果,恆順天意,心中必然踏實,因踏實的心無煩惱可生.故無苦受。

有錢沒錢於自己的人生路途上,盡其本能盡心於一切事,所得為何實在無法以方式來計量。

但只要問心無愧,不管有錢沒錢皆能離開煩惱,不生苦受,若無苦受,也不須求什麼快樂了。
【 文/聯合報/編譯蔡繼光/報導】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句話可以很有力量】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

尤其對人有用的那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

⋯⋯

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 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

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

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 卡內基時,如是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

出乎 卡內基預料的是,繼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摸著他的頭,注視著他。

接著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

此話一出,卡內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

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 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

失落著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廳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

佛教六祖惠能大師原是樵夫,因為聽到《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進而尋師訪道,後來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舂米八月,開悟見性。

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因為聽到一句「選官不如選佛」而出家學佛,精進修持,成為禪宗一代祖師。

生命是一種學習,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和迷惑。 給人一句好話,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人要常說:

第一、給人歡喜的話;

第二、給人鼓勵的話;

第三、給人肯定的話;

第四、給人讚歎的話。

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而一句關懷別人的話,卻能讓沮喪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因此,我們要經常檢點自己的口舌,以免破壞了好因緣。【 文 / Mr. Right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神為何要理你? 】

人在低潮時最常做的事,離不開求神拜佛、算命改運吧!

買了水果餅乾、一束香,再用自己辛苦賺來的真鈔,換一把假鈔,燒給神佛,祈求神佛完成你那天馬行空,一夜致富的願望。

⋯⋯

我想你我都做過這個夢,或許有更多人還沉迷在此吧!

日前帶著一盆花,前往寺廟謝罪,祈求神佛原諒我的無知與貪婪。

我無功無德,卻想憑著幾柱香與供品,就要神佛完成我的願望。

殊不知凡事由天定,妄想一步登天,真是罪過。

或許你我常常怨天、怨地、怨神佛,為何沒幫忙,讓我們事事順心如意。

試問:你是何人?你有何德何能?你幾時造福鄰里?你孝心可感動天嗎?那你憑什麼怪罪神佛呢?

恍然大悟的我,終於了解,人生無求就是幸福。你呢?也該醒了吧!【文 / 小雨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女人的愛太纏綿 】

「女人的愛情太纏綿。最初的纏綿會使男子留戀,愈到後來便愈使他們感到膩煩與厭恨了。」

這段話是出自與張愛玲同時代的女作家蘇青的筆下,初初讀到,只是大學的年紀,我悄悄打量身旁女同學的愛情方式,好像為了印證這段話似的,她們用纏綿繫住了男友,卻也常因為太過纏綿而失去愛情。

⋯⋯

好心勸說被當眼紅

那時有個女同學和班上的男同學戀愛,不僅上課時形影不離,就連男生練球、和哥兒們吃宵夜、喝啤酒,她也都黏在一起,其他男生因此頗有微詞,連她的男朋友也拜託我們多邀她出去。

有個好姊妹忍不住勸她:「妳要給男生一點空間啦,不然他們會受不了的。」

「談戀愛就是要緊緊守在一起呀,他的空間就是我,我的空間就是他啊。」當事人這麼說。

我也試著開導她:「有個女作家說,女生談戀愛就是太纏綿了,所以……」

「談戀愛不就是要纏綿悱惻嗎?」當事人環顧我們幾個女生:「妳們到底什麼意思啊?是不是看不得人家甜蜜蜜呀?」我們幾個人立刻閉嘴,馬上散開。

那段戀情當然沒能修成正果,男生後來像逃難似的從女生身邊逃開,還請我們千萬別告訴女生,任何關於他的消息。

多年以後,我在電影《我想和你好好的》情節中,看見無法控制的情感,會把人變成多麼可怕的樣子。

亮亮剛和喵喵戀愛時,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喵喵完全以亮亮為主軸,愈愛愈失去自我,愈愛愈缺乏安全,她檢查他的短訊;掌握他的帳戶;跟蹤他出門;打電話騷擾他認識的女性;還在家裡安裝監視器,以便控制他的生活。

當一個人想要控制別人,其實就意謂著他已經無法控制自己了。

亮亮無法和朋友小酌,再也沒有放鬆時刻,他崩潰的對喵喵說:「這還是我的家嗎?這是監獄!」

喵喵只是含著淚說:「我愛你。」「妳別愛我了。」亮亮這樣懇求。

一切都是因為愛,然而當愛變得進退失據,當愛變得疑神疑鬼,當愛讓我們感到無限匱乏,這樣的愛,是纏綿,卻也是無望的窒息。 【 文 /張曼娟《六感生活》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當情人只剩缺點 】

當情人的表現讓你失望,而你又很希望跟對方,繼續在一起,該怎麼處理?很多人的反應是,希望對方可以改進。

只要他願意承諾改進,就可以原諒。然後假裝沒事,繼續愛下去。

⋯⋯

天不從人願的是,以上模式很少成功。你未必會把自己失望的情緒,表達得恰到好處。

在過猶不及中,不是傷了對方、就是傷了自己。你所失望的,是對方表現不如你的預期;但在對方的感覺裡,你是在對他的缺點,做出無情的挑剔。

例如,他工作忙碌,常忘了時間,和你約會時,經常遲到,甚至在看電影時,還分心去看手機,就怕漏掉工作上的訊息。

你有你必須的介意;他有他的不得已。你不把話說清楚,對不起自己;把話說得太清楚,對方覺得你小器。

不必寬恕只要包容

我們都很少有機會,碰到「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情人,你輕輕點一下他的問題,他就很當一回事地道歉、認錯,保證以後絕對不會再發生。

如果有幸如此,並非他真的覺得自己有錯到這個程度,而是他真的很愛你。

為了讓你放心,你要他做什麼改進,他都願意。

對愛情的失望,往往基於「對方有錯」的前提,如果要繼續愛下去,就要想辦法去寬恕對方。

然而,寬恕並不容易。若要剷除寬恕的門檻,必須重新設定「對方有錯」的前提,以中立的想法,給出一個全新的定義:「對方可能沒有錯;他只是做自己!」,我們的包容度,將在這裡開展。容許彼此做自己;才能繼續愛下去。

寬恕,是認為對方有錯;包容,是允許他做自己。面對愛情裡的種種失望的情緒,這是一個很值得練習的課題—不必寬恕;只要包容。你包容他;他包容你。你們的愛,將更寬闊、更長久。

【 文 /吳若權《幸福人哈啦》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真情給愛你的人 】
 
好現實又實際的一段話:真情給愛你的人,絕情給傷你的人。
 
你冷落了我,我也會慢慢地冷落你;
 
能習慣有你的陪伴,也能習慣沒有你的孤單。
 
慢慢地,都淡了,漸漸地,都忘了!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當一個人忽略你時,不要傷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都不可能一直陪你!
 
最尷尬的莫過於,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子。
 
努力了,珍惜了,問心無愧!
 
其它的,就交給命運了!
 
人和人之間就是一份情,一份緣,你珍惜我,我會加倍奉還,你不在意我,就讓一切歸零!
 
別去打擾一個不願意理你的人,因為他心裡那個最重要的人不是你。
 
打電話對方不接,不要一次又一次重撥了,珍惜你的人會第一時間打來;
 
發微信或line,人家不回,就不要再發了,想理你的人,再忙也會回一下。
 
所有人和事,自己盡心盡力就好。
 
不是你的也別強求,反正離去的,都是風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想要找你的人,走遍了全世界,也能找到你;
 
願意等你的人,等到了年華老邁,也會等著你。
 
中途下車不是風景不夠美,而是用心不夠真;
 
半路轉身不是緣分有多淺,而是感情沒多深。
 
陪你笑的人,不一定能陪你哭;
 
但陪你哭的人,一定會陪你到笑。
 
別人在乎你,你甚麼都是;
 
別人不在乎你,你甚麼都不是。
 
喜歡你的人,你怎麼樣都行;
 
不喜歡你的人,你怎麼樣都不行。
 
做人其實很簡單,別人用甚麼方式對待你,你就用甚麼方式對待別人,但害人之心不可有,而防人之心不可無。
 
生病不可怕,怕的是一病不起。
 
輸了不可怕,怕的是一敗塗地。
 
錯了不可怕,怕的是一錯再錯。
 
孤單不可怕,怕的是一直孤單。
 
愛上一個人不可怕,怕的是一發不可收拾。
 
分手不可怕,怕的是一直放不下。
 
你的真心很珍貴,別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卑微;
 
你的時間很寶貴,別在沒結果的情中去浪費。
 
愛應該是讓你笑得開懷,而不是哭得澎湃;
 
愛必須是溫情的依賴,而不是冷漠的傷害。
 
遇人不淑,要灑脫把手放開;
 
用情不對,要勇敢地說拜拜!
 
沒把你放眼裡的人,何必要放在心上;
 
沒把你當回事的情,何苦要情有獨鐘 !
 
愛你的,你拿命珍惜;不愛你的,拼了命也換不來真心。
 
親愛的,請記住 : 真情,留給愛你的人;絕情,送給傷你的人 !
 
【 文/愛分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住在頂樓加蓋的女子 】
 
我認識一個女生,住在一棟五樓公寓的頂樓加蓋。
 
每次去她家,我都會在樓下先仰頭張望,看到最頂樓露出的小小房子,然後開始數著階梯一步步往上爬,爬到身體開始出汗時,我會聽到開門的聲音,抬頭一看,她就站在門口,對我嫣然一笑。
 
她家不大,但布置得非常溫馨,有舒服的大沙發、好聽的音響、柔和的燈光,還有很棒的調酒。
 
她喜歡調酒,每次去她家,她都會調杯很棒的雞尾酒,跟我一起品嘗。
 
我們都不喜歡看電視,所以我們會坐在舒服的大沙發裡,一邊聊天,一邊喝酒,一邊聽很棒的爵士樂,一邊擁抱親吻與做愛。
 
她年紀大我幾歲,身材比例相當不錯,有豐滿的胸部、纖細的腰身和渾圓的臀部,在演化學上來講,是一個非常吸引男性的身體特徵。
 
我喜歡撫摸她的乳房,用嘴唇滑過她身上的弧線,探索她私密而溫熱的地方。
 
她喜歡我的男性身體與味道,總是聞遍我身上的每一處地方,看著我雄性器官的變化。
 
然後,我們會進入雙方的身體裡面,在音樂與酒精的共同陪伴下,舒服溫暖地做愛。我們喜歡這樣親密、自在、無拘無束的身體接觸與心靈交流。
 
不過,我們並不是一般定義的「男女朋友」。
 
她有一個交往很久的男友,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大概一個月上來台北一次,在她家住一晚,隔天又回新竹。
 
除此之外,他們兩個之間並不常連絡,有各自的專業工作,過著各自的生活。這種「每月見面一次」的模式,已然變成一種「例行公事」。
 
至於我跟她,我們認識不久,住在同一個城市,見面頻繁,心靈與身體的親密程度,似乎反而超越她的「多年男友」。
 
她曾問我,她跟男友的「例行公事」,還算是正常男女朋友嗎?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尊重她的選擇與自主權,包括感情的自主、身體的自主、性的自主。
 
那是沒有人可以干涉、剝奪與侵犯的個人權利,只屬於她一人的專屬權利,也由她接受所有的果實。
 
她似乎不想思考太多,樂於目前的關係,所以,我們繼續維持這樣親密而溫暖的關係,一個奇特的感情關係。
【 文/黃逸風〈愛情黨羽〉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掌握「逐漸加多」的原則 】
 
如果你去市場買菜,或是和商家買鹽酥雞之類的小吃,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老闆在秤食材時,往往是先拿一部份,然後再慢慢地往上加。
 
其實,這些老闆生意做久了,都能精準掌握食材數量與重量,而不用如此大費周章。
 
他們之所以會逐漸添加食材,純粹是表演給顧客看,讓顧客感受到,和這個攤位買東西,有物超所值的感受,和別家來比,這位老闆會多放幾塊肉,下次絕對會再光顧。
 
這是一個很值得學習的溝通技巧,先降低對方心中的秤砣標準,然後再提供超過標準的牛肉,讓對方有驚喜感。
 
像是老闆詢問你的業績進度,如果你預估,這個月頂多賣出二十台公司的產品,你不妨低調一點,說自己最多賣出五台,如果你最後賣了十台,看在老闆眼裡,他會覺得你已經做出不錯的成績。
 
相反的,如果你沒有留一手,據實以報預估值二十台,如果你沒有達到自己所說的數字,即使賣了十五台,老闆恐怕會感到失望,認為你並沒有真正盡力。
 
話說得太滿,要是經常跳票,就容易帶給對方誇大不實的印象,也讓自己有壓力,反而無法發揮正常的本事。
 
2016年的里約奧運比賽裡,一位游泳好手,在媒體前強調他絕對能在某個項目稱王,結果他竟然失常,連決賽都無法進入,相較之下,另一位德國射箭女選手,賽前說只要能進入前十名即可,最後拿下銀牌,連她都覺得意外,反而贏得更多掌聲。
 
在公司裡,無論是和同事或主管互動,不妨思考一下,那些老闆是如何夾食材的,你也可運用這樣的技巧,低調表示你對工作的承諾,相信你就能輕易得到同事、老闆更好的評價。
【 文/凡客〈職場一點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中年 危機還轉機 】
 
這是一則選擇題:你覺得自己已過了中年的門檻嗎?那麼,你覺得中年自幾歲起:1.40歲。2.43歲。3.46歲。4.49歲。
 
生物學家大衛班布里在《中年的意義》裡說,中年是人類獨特的現象,其他的動物都不會有,也因此泡製出人類特有的中年文化。
 
其實,中年是個浮動的時間,沒有絕對的關卡,你說你是中年了,立刻就湧上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蒼涼感,好像中年危機要來了,距離死期也不遠了。
 
然而,中年既是一個年齡界限的問題,當然也關乎你的態度。
 
曾經有人如此形容中年,「以前的日子是寄望未來,中年以後,開始數著自己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活。」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年是一個足以停留的美好時光。
 
上個世紀的心理學家像艾瑞克森的生命階段,說中年關卡的禮物是統整和滿足,過不了關的人,生命就將停滯不前,加拿大心理學家艾略特‧雅奎斯提出的「中年危機」更嚇著了許多人,從此好像每個差不多這個歲數的人都要遭遇衰老、更年期、空巢期、婚外情等等難題,似乎每個中年人都多少懷疑過自己活著的意義,為了刷自我的存在感,都做過行為舉止怪異的事。
 
但大衛‧班布里這樣的生物學家就從另一面主張,中年人的大腦比年輕人發育得更完整,情緒比以往更穩定,更趨向於內省,可以說是生命的黃金時期,你也這樣看待自己嗎?
 
有個美國的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MacArthur Foundation)所做的「成功的中年發展」研究,訪談過幾千名30歲到70歲的人士後歸納出一項結論:「中年是最佳的所在。」
 
但是,被問到自己的想法時,他們都希望比自己的現在還要再年輕一點。
 
這項研究認為,中年期延續約15年,但從什麼時候開始,卻莫衷一是。25歲到34歲的男性這一組認為,中年起於40歲。64歲到74歲的男性這一組則認為中年起自46歲。
 
女性方面,較年輕的這一組認為是43歲,高齡的這一組認為是49歲。
 
所以,進入中年顯然也進入一種矛盾心態,年輕時想延遲自己進到中年的範圍內,而年紀較長卻開始但願自己變得年輕,中年永遠是夾層間的尷尬年紀。
 
我想起美國歌手傑森瑪耶茲(Jason Mraz)的歌詞:「拿起空杯子加滿一點點的純真如何,我還沒有喝夠,我想是因為當你年輕的時候,容易被忽略是可以接受的,我寧願相信那都是對一個孩子的愛。」
 
從中年回顧自己的年輕歲月,一個女孩或男孩的純真閃過眼前,關於生命,我們都沒有喝夠。
【 文/呂政達〈50 Plus〉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