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一定比較快樂】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因為只要有錢,就能選擇,就會感到自由。
所以,經濟學家認為日子過得好不好,所得是衡量的不二法門:有錢比較快樂,比較幸福。真的這樣嗎?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財富本身不見得讓人快樂,因為所得出現一定的差距後,人們依舊不快樂。
研究人員發現,問題不在我們已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所擁有的,是否比周遭的人多。
早在18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邊泌就提出「金錢不是快樂真正的要素」的理念,主張公共政策應該致力追求人民的幸福。
但是,問題在於幸福只是個抽象的感覺,沒有客觀的衡量方法。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等,一直到近10年來才有所謂的「幸福學」研究。
南加大研究員伊斯特林甚至發現,一般而言,富人比窮人快樂,可是窮人一旦越過貧窮線,每多得一分錢,所獲得的快樂,卻遠不如從前。
他認為這是「快樂周期」的緣故,伊斯特林發表這項研究後,其他相關的幸福議題研究,如婚姻、工作、孩子、電視…紛紛出現。
這些舉動,充其量只在證明,貧窮的確令人不快樂,但只要戴上快樂的眼鏡,世界似乎也跟著快樂起來。
錢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因沒錢而受苦的人很多,但人若能圓順其苦,其苦即滅,雖無樂得但無苦受,此種心境即稱非苦非樂的圓覺心。
人有了錢易生妄思,以錢行樂,其過程易生妄業,有了妄業必有煩惱,有了煩惱必有苦受。
故有錢只能說,不生短期無錢之煩惱,不能說比較會快樂,若人沒錢能明因果,恆順天意,心中必然踏實,因踏實的心無煩惱可生.故無苦受。
有錢沒錢於自己的人生路途上,盡其本能盡心於一切事,所得為何實在無法以方式來計量。
但只要問心無愧,不管有錢沒錢皆能離開煩惱,不生苦受,若無苦受,也不須求什麼快樂了。
【 文/聯合報/編譯蔡繼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