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好心態,才會有個好人生 】

心態,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換言之,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素質。

◆◆◆ 心態決定心情

⋯⋯

好心態帶來好心情,壞心態帶來壞心情。心情是一種內心,情感狀態的外在表現,心態是一種內心,處事標準的外在體現。

生活中,

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

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戰勝面臨的苦難;

一個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淡泊名利,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積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幸福和財富。

◆◆◆ 心態決定人生

「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心態。所以,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他的心態。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理智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化,不管外部環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情緒的平和愉快。

就像向日葵花一樣,永遠面向陽光,綻放燦爛的笑容。

生活中,經常看到互不相讓的爭吵場面,也經常聽到有人怨聲載道地抱怨,要麼是工作方面,要麼是福利方面,要麼是朋友、同事、鄰里、婆媳關系方面。

其實這些爭吵與抱怨,完全可以避免。這就是一個心態、心境的問題。

其實每個人、每一天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心情。我們有時會感到快樂,有時也會感到煩惱。

不同的是,有的人快樂多於煩惱,有的人煩惱多於快樂。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善於排解煩惱,能化煩為喜,盡可能保持樂觀的心情。

煩惱多的人,並不是命運不好、境遇不好,而是他的心態不好,就算是快樂的事,到了他那裡也會變成煩惱。

擁有好心境的人,看別人、看自己都是美麗的;擁有好心境的人,寬容、耐心、細心;擁有好心境的人,有良心、善心、愛心;擁有好心境的人,有好人緣、好運氣、好前程;擁有好心境的人,積極、寬厚、樂觀、長壽……

境由心生。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情緒為轉移,就算你再痛苦、再難過,也改變不了巳經發生的事情。

所謂壞,也不過是自己的心,給它下的定義。好的程度,壞的程度,都是你的心衡量出來的,事情對你的影嚮程度,也是你自己用心臆造出來的。

你的心的判斷,決定了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心情,人的心情決定了你的生活,決定了你以後做事情的質量。

境由心生,你的心境,決定了你的處境,決定了你的命運。把握自己的心,必然、平靜地面對發生的事情,冷靜、清醒地分析,從容不迫地解決,此乃上上之選。

好的心情,決定了好的生活;好的生活,就是高質量的生命。所以,每天起牀後,要面帶微笑地,開始新的一天,這樣,好心態、好心境,才會為你帶來好運氣、好心情。

心態,反映一個人的品德與修養。心態,影嚮著一個人的健康。心態,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心態,決定一個人的幸福。

一位哲人說過:「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佛經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心態的不同,必然導致人格和作為的不同,因而也會譜寫不同的人生。

有個好心態,才會有個好人生。無論生活中,有多少困苦艱難,只要你擁有一種積極健康、快樂達觀的心態,

使你的心靈保持生命力,使你的心靈,成為一個能吸引你所渴望的事情的磁場,那麼你的目標、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你的命運,也必將因之改變。

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更控制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以及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記住,你的心態才是決定命運的主人。【 文/愛分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捨不得, 只會讓你更加「不得」 】
 
捨不得, 只會讓你更加「不得」... 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 莊子·逍遙遊 》中說: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里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占其中一枝;
 
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
過多的物質,與我們無益。
 
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啊,始終是慾望無盡的生物。
 
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
 
但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 2年 2個月。
 
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事實證明,越是成功的人,越追求簡單的生活,越不會被物慾所控制。
 
香港首富李嘉誠,戴的錶,一戴就十幾年,一塊西鐵城錶,市價1000港元。
 
他的眼鏡,也戴了十幾年,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一生在信仰「少即是多」,當時三十歲不到的他,家居物品少得出奇。
 
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蒂芬妮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對於添加什麼傢具,每一件都是一個慎重的選擇。
 
祖克伯,Facebook的創始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卻是「極簡主義」的忠實擁護者。
 
拉開他的衣櫥,一排淺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連帽衫。
 
他上班,開的車是1.6萬美金的本田,身上永遠穿著灰色上衣搭牛仔褲,以至於員工都以為他每天都不換衣服。
 
這些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物慾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慾所捆綁。
 
要想幸福,我們更應該學會做減法,回到我們大多數普通人身上,得到的還不夠多,我們在努力做加法。
 
但要想幸福,我們更應該學會做減法。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女主麻衣號稱「扔東西狂魔」。
 
不常穿的衣服,扔!沙發太佔地方,扔!
 
浴巾可以用兩條毛巾代替,扔!
 
洗菜盆完全可以用大碗代替,扔!
 
畢業相冊,以後想看時再和同學借吧,扔!
 
有結婚戒指,還要訂婚戒指幹嘛,扔!
 
但是,原來的麻衣和她家人一樣,是個囤積狂魔。
 
連沒水了的筆都要放回抽屜裡,覺得它有不可複製的回憶。
 
家裡亂得連書包都找不到,客人來了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直到失戀後,麻衣看到前男友的東西就心煩,見到一件仍一件,結果越扔越爽,於是走上了「扔東西變態」的道路。
 
特別在經歷一場大地震之時,在滿屋雜物里連個救命的水都找不到。
 
麻衣說了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她說:多餘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積雖然不至於讓我們斷送性命,但著實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太多的物慾會讓人的內心混亂,同樣,多餘的東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會被淹沒。
 
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衣櫥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麼幾件,對於懶得整理的人來說,為了一件衣服,還得整天翻箱倒櫃地找,找不到時最是抓狂。
 
東西找到了,時間浪費了,心情也壞過了。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間幾乎空無一物,那是畫面讓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適、安逸。
 
我們不必像她做得那麼極致,只是無用之物,該捨就捨,該扔就扔。
 
更重要的是「斷」,買買買時一定要 hold住。
 
松浦彌太郎說過,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其實是最可靠、最親近、最不會說謊的朋友。
 
我對物的選擇慎之又慎,要麼不買,要買就買好物。
 
要麼不買,要買就買好物。
 
因為我覺得,有的東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
 
對於家裡歷經年代的物品,我總是心存感激和敬畏。
 
人們都想要房子寬敞自在,卻又不斷買買買、囤囤囤,人們都希望住上大房子,寬敞、自在。
 
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買買買,囤囤囤,然後這也捨不得扔,那也捨不得扔,讓過多的物品,擠壓自己的生存空間。
 
曾經的我,也有嚴重的囤積病,總覺得很多東西都帶有「不可複製」的回憶。
 
當年大學畢業清理宿舍時,我震驚了。
 
為什麼到離開的時候,才驚覺,我居然和一大堆「垃圾」一起生活了四年!
 
幾乎沒穿過但又捨不得丟掉的衣物,一年都沒用過兩次的某些護膚品,估計一輩子都不會穿到的鞋子,再也不可能會背的包包,
 
平時沒用到的電腦包,不讀的書本,一堆旅遊紀念品和別人送的小玩意……
這些東西,在我的生活總使用率幾乎為零,它們和垃圾有什麼區別!
 
可是,就是這些垃圾佔據了我 60%以上的空間!
 
從此,我徹底戒掉了囤積了的習慣,在買東西的「量」上嚴格要求自己,我時刻提醒自己,比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到」的物品,
 
我每天生活的生存空間更加彌足珍貴。
 
「捨不得」,只會讓你更加「不得」,有捨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
 
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才能還自己一片清凈之地。
 
◆◆◆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至少可以從以下 20項小事做起。
 
1 . 多年沒穿的衣物、鞋子
 
2 . 已經不討你歡心的包包,廉價的腰帶
 
3 . 過期的護膚品化妝品,「總有一天會用到」的護膚品化妝品
 
4 . 不想用又捨不得扔的試用裝小樣
 
5 . 不想再看也沒珍藏價值的讀物
 
6 . 廢棄的風扇、手機、電腦等電器,壞掉的傢具
 
7 . 沒用的數據線等各種線,壞的充電器
 
8 . 不穿的襪子、內衣內褲,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戴的圍巾、帽子
 
9 . 無用的名片、優惠券、小票、單據、電影票根
 
10  . 廉價的首飾,不想再戴的首飾
 
11 . 囤積過多的一次性購物袋,壞掉的旅行箱
 
12 . 無價值的紀念品,不喜歡的禮物
 
13 . 沒用的本子和筆
 
14 . 過期的藥品
 
15 . 不再用的舊廚具,兩年都沒用完的調味料
 
16 . 包完一次禮物剩下的包裝紙
 
17 .  一年內都沒用到的小物品
 
18 . 手機裡不好用的APP
 
19 . 不喜歡的公眾號
 
20 . 無效社交(飯局、聚會)
 
我們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穫更多。
 
【 文/ C Money 網誌《 心靈成長 》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

生命中的大事小事,之所以會變成今日模樣,總是其來有自。

也許有時事過境遷後,會對某些事情,某些決定感覺遺憾,或者不甘心:如果那時知道如何如何就好了!

⋯⋯

然而,說這話的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以那時的智慧與擁有的資源,可能我們所能夠做的最佳決策,也就是那樣了。

但,事後我們常常忘了當時的心境,忘了當時的情境,用此刻的生命歷練去觀照當時,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與不解「唉,那時怎麼那麼傻呀!」

這種懊悔,不過是徒勞,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而是--人生沒有走過後來的萬水千山,那時的我們就是沒有本事看清楚生命風景的虛實與輕重。

再活一次,再回到當年,我們會更聰明,更知道該做什麼選擇?未必吧。

話說回來,如果人生打從一開始就萬事完美,我們一開始就做了最正確的決定,就不犯過錯不留遺憾,那,我們又何必再多活後來的歲月?

多活一時多一時改變,多活一日多一日智慧,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有趣些?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差勁,理所當然。

既然人生不可能rest,主客觀情勢不變,我們再做一次決定,也不會更高明,那麼也許當年的我們就非得那麼愚蠢不可了。

「如果」,不過是一種假設性,但人生並沒有假設性,且假設性的問題,其結果也未必如我們所想般,會有更好的結果。

就好像有一個男人,他所深愛的女人嫁給別人,這樣的打擊讓他傷心了許多年,最後還因此尋找心理醫師做治療,而在治療時,隔壁房間有一個男人對著牆壁拼命的撞頭,這男人好奇的問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告訴他,他就是當年娶到那個女人的男人。

「如果」,一旦成了現實,它並不會依照我們所幻想的結果去進行,

畢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當人們做了一個決定往前行,前面有更多的岔路,等著我們做選擇,而每個選擇的背後,都將有不一樣的結果,且這些結果未必每個都比現今的人生要來的好。

「如果」,只是我們對人生的某些事有所遺憾,而在腦海裡產生一種自憐的虛幻人生,運用想像力,幻想若當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今日肯定會過的更好。

雖然偶爾這樣幻想一下是,可以讓心靈達到某種程度的安慰,但安慰過後回到現實,有時反而會讓人產生更大的失落與悲傷。

時間過的真的很快,但不管如何,上一刻已成歷史,記取以往的教訓、接納現實,才能勇敢的迎接未來。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如此,若沒有以往的失敗,又何來累積成功的經驗呢?【 文 / Mr. Right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快樂都是自找的 】

當代人們的文明病:不快樂。

我們愈來愈難尋得快樂的初衷,很難理解我們要得到什麼才會快樂,反倒是很容易確定什麼是憂傷。

⋯⋯

憂鬱症更是多數都市人潛在的流行性,每隔一陣子就發作,好像永遠擺脫不了。

改編自法國作家法蘭斯瓦萊洛的暢銷療癒小說《艾克托的幸福筆記》的電影《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敘述心理醫生海特因為遇到人生瓶頸,覺得就算物質上有著高度滿足,

但他對於前來看診的客戶們已經覺得無趣,他們提的心理問題在海特耳裡聽來都是俗不可耐的無意義苦水。

為求能夠擺開生活泥沼,他與女友克拉拉討論要給自己放個長假,尋找快樂的方法。

旅行往往是人們追尋改變現況的最佳捷徑。海特前往上海、西藏、非洲、洛杉磯等地,完成他所期待的頓悟。

到了上海追求物質享樂,遇見肉身慾望的激情吶喊。

到了西藏尋找生活最初質地,最原始的基本感動。接著在非洲歷經生死交關,這時才體會前半段的冒險根本是布爾喬亞式的美好想像,未經生死瓦解人生秩序之前,所有的感受都只是附庸風雅的俗氣填空。

最後來到洛杉磯,與當年的初戀女友重逢,這是許多人試圖為自己過去解惑的一道手續。

我們與初戀重新碰面,猶如與青春再度攜手。許多人此刻感情的無解,都會問問之前伴侶的意見。

就算自己就是心理醫生,也不等同能解開自己的生活死結。

劇中提到很多種快樂的要訣,確實很多人只在未來看到快樂,貪心地覺得快樂是左擁右抱的自由,等到得不到時,只好阿Q地催眠自己。

有時快樂,有時得睜隻眼閉隻眼,而且逃避不快樂,並不會更快樂。

能夠遇到真正欣賞你的人,才會是真正的快樂,而不是迎合對方成為一個你不認識的孩子。

快樂本來就是自找的,得靠自己找到一個振臂高呼的能量。

對於一成不變的感情,確實需要冷靜沈澱,重新交錯自己與對方腦海裡的微弱電流,看這次電流能否觸通任督二脈,需要再次看清彼此底牌,這樣才能徹底打開愛情的那道鎖口。

否則老是習以為常地在門外打轉,你以為已經打開對方心房,其實沒有,永遠只是高估自己以及低估對方。

《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是許多都市人特別需求的一帖精神治療祕方,快樂建立在許多心靈基礎之上,沒有確定自己的快樂藍圖,

你也很難敞開心胸,愛與被愛,15種方法只是一個比喻,真正屬於你的心法,只有一個,快樂都是自找的。【 文/羅斯提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把微笑送給打擊我們最深的人 】

我們活在這個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現實社會裡,難免被論斷、被輕視、被指責、被批評、被咒罵、被折傷、被見離、被恭維、被祝福、被誇獎、被喝采。

不管正面負面、好壞對錯、讚賞或詆毀,我們都要心存感恩、默默承受、沉得住氣,以平常心、同理心,逆來順受,才能苦盡甘來、離苦得樂。

⋯⋯

失意事來,處之以忍,敗則不餒,切莫懷憂喪志,怨天尤人。

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勝則不驕,切莫不可一世,瞧不起人。

或許人的一生,總是要經歷這樣的歷程,人生才能呈現完整。

文學家雨果先生說 : [沒有風暴,帆船不過是一塊破布。],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 如沒有風浪,如何表現出它的堅毅與勇敢呢 ?

感謝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讓我們看見生命中,千奇百態,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不同人事地物,讓我們看清人心險惡、醜陋,與善良、真誠的一面。

我們要【 把微笑送給打擊我們最深的人 】,因為他們激勵了我們的鬥志,使我們能夠在困難逆境中成長、成熟、成功,您也就能揚眉吐氣了。

作家張曼娟教授說 :

[ 其實生活中的瑣碎折騰和挫敗,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這些困境,來勢洶洶,安然渡過以後,便有了一種慶幸與感激,發現真正可貴的幸福,原來都不是從快樂中來,而是從憂患之中來的 ],

當我們從生活中,安然渡過後,或許也能慶幸自己,依然獲得生命中可貴的幸福,【 謝謝你,那些傷我的人。】
【 文 / Mr. Right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 】

常聽到一些人抱怨, 說的大多都是不快樂的事。

事業成功的,說壓力大, 工作清閑的,說太無聊沒錢途, 沒有結婚的,說怎麼還遇不到合適的人, 結婚的,卻說遇到的人不適合自己。

⋯⋯

幸福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煩惱卻像寶貝一樣,誰都不肯撒手。

我們往往以為得到外界物質的滿足,就能使自己快樂, 其實,真正的快樂,是需要靠著內心精神的調適。

人生中,快樂帶給我們愉悅, 痛苦帶給我們回味。 真正的快樂,我們很難記起, 但痛苦卻往往難以忘卻。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我們又無法抗拒, 為甚麼不學會面帶微笑,應對痛苦的來臨呢 ?

時間會告別過去,痛苦會告別回憶, 學會接受,學會忍受,學會珍惜, 這樣的人生將會更加美麗。

淡定平和的心態,勝於一切, 我們應該學會在自我滿足中,找到快樂。

對自己沒有信心,懷疑自我是人性的一大弱點, 懷疑自我的人,常常無法集中精力做事, 更不可能做好一件事。他們很難擺脫失望情緒的糾纏, 自然很難得到快樂。

其實,世上沒有不幸福的人, 只有不肯快樂的心。所以,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 不要評判別人的對錯, 不要計較自己的付出與收獲。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要快樂,你就甚麼都不缺了。【 文/愛分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人生最大的不幸 就是看不見自己擁有的幸福 】
 
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感謝上蒼現在所給予我們的一切,細細品味其中的滋味,你的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你的心態就會平衡。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上天為了要使我們有「看見」自己生擁有幸福的能力,就安排了各種失去的課程,藉由失去,讓人學習「看見」的能力。
 
人性的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企盼得到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而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卻不那麼珍惜。
 
只有在失去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時,才倍感它的珍貴與不可替代。
 
為甚麼人們對已有的不珍惜,對沒得到的東西,卻心馳向往?
原因有三:
 
◆◆◆ 其一,人類的需要具有永不滿足的特徵。舊的需要一旦滿足,新的需要立刻就產生。
 
這是優點——它催人奮進,並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這也是缺點——它使得人們的心態常處於失衡狀態。
 
◆◆◆ 其二,人們通常傾向於看到已擁有東西的缺點,和未得到東西的優點。
 
把得到的看著是尋常的、理所當然的;把得不到的看著是珍貴的、美好的。
 
◆◆◆ 其三,來自於人類生來具有的徵爭徵服欲。人們太想「擁有」了,盡管他(或她)並不能消耗許多。
 
「擁有」帶來的快感不是滿足實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徵服感。
 
凡此種種,導致人們總認為碗裡的飯菜味同嚼蠟,鍋裡的東西味道鮮美。
 
古人早就說過:「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到。」
 
隨著人們的成熟,隨著人們已得到東西的喪失,才會逐漸意識到曾經得到過的東西是多麼的寶貴。
 
當你失去或缺乏某些東西時,你會念念不忘。
 
然而一旦擁有了 ,卻又容易忽視它,甚至視而不見。
 
人生最大的不幸 就是看不見自己擁有的幸福。
 
【 文/愛分享 《 人生感悟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與其眾裡尋她千百回,不如疼惜枕邊人 】
 
一段情誼的開始,便是生命中註定的緣分。不然, 茫茫人海中為甚麼?偏偏讓我遇到你。
 
與其眾裡尋她千百回,不如疼惜枕邊人,讓溫暖的心感動著,洋溢著喜氣洋洋、甜甜蜜蜜……
 
這樣一種相遇, 是應該好好珍惜的。曾經無數次的感恩著,
因為我遇到了你, 你給我的幸福信心和快樂思緒, 鐫刻在我的生命裡,難以忘懷。
 
生命中的愛,不是等你有空,才去珍惜, 我們相遇,是緣分, 為了這個緣分, 我們可能都在努力去適應對方, 其實,一切只能順其自然,隨緣隨喜。
 
其實, 我們能握住的,只是身邊那雙平凡的手, 懂得了彼此相愛的可貴, 便也分享了這樣的相遇,攜手共創美麗甜蜜的人生。
 
每個人的生命裡, 都會遇到不少人, 有那個才是真正懂你的人?
 
愛你的人,不一定懂你,但懂你的人,一定心疼你。
 
獻給我愛的人,以及我的朋友們, 感謝你們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我會把我們的情誼,放在心上,好好珍惜。
 
【 文/愛分享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小心 禁果變苦果 】
 
年紀不到十八歲的美國高中女孩,面對交往快一年的男朋友所帶來的壓力,那就是性行為要做或是不要做?
 
女孩非常苦惱,身旁的幾位好朋友都已經有過性行為,而她卻不斷抗拒自己和男朋友那股很原始的性需求,所以掙扎不已。
 
「妳有和家人討論這件事情嗎?」我問年輕女孩。
 
只見對方大笑:「在他們的心目中,我還是那個純真無邪的小女孩,再加上他們非常保守,根本就沒有辦法跟他們討論婚前性行為這一檔事。 」
 
青少年性行為氾濫,在很多國家是不能被忽視的社會問題,父母們就算覺得再怎麼不好意思,也必須務實和理性地和青少年子女討論這個事實。
 
每一個小孩都是上帝送來的禮物,但是時間點不對的話,總教人有所遺憾,來自德州的潔西卡.切斯特就是最好的例子。
 
她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透露當年她才十七歲,在學校的成績非常優秀,還得到了德州的大學全額獎學金,前途一片光明的她立志要念醫學院,不過當潔西卡的月經遲來時,她人生的整個計劃完全變了調。
 
害怕懷孕的她買了驗孕棒,看到驗孕試紙上出現兩條線時,她難過地哭了出來。
 
潔西卡的媽媽在一旁安慰她:「一切都會OK的。」潔西卡的母親和她的祖母也都在青少年時懷孕,在母親的幫助之下,潔西卡幸運地能夠繼續上大學,但是身為人母,要花時間去完成課業超級繁重的醫學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她改修生物學和企業管理,當她從德州的大學畢業時,已經三十歲了。
 
潔西卡和小孩的爸爸結婚,現在是三個孩子的媽,目前從事社區家庭計畫的工作,看到健康快樂的小孩,她說自己不後悔,但卻有些遺憾,特別是當她看到以前的朋友從醫學院畢業並繼續深造時,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說到這裡,她痛哭失聲地說:「這就好像是我放棄目標和夢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
 
不論是把小孩生下來自己帶、送給別人扶養,或者墮胎,十幾歲的少女不應該去面對這些人生痛苦的難題,因為不管任何一個選擇,都會讓人有所遺憾,就像潔西卡所說,「當年身為一個十幾歲少女時所做的決定,現在我瞭解到自己的人生因當時的決定完全改變的現實。」
【 文/喬思琳〈紐約性愛檔案〉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老,是甜蜜的負擔? 】
 
在台灣,14歲以下的孩子和65歲以上的長輩,人數即將成為正比;2025年來臨時,台灣老年人口將占去總人口的20%;
 
萬眾矚目的長照2.0政策正在積極地推展……對這些報導最有感覺的應該是家中的老人家。
 
只要被稱為阿公、阿嬤、外公、外婆,可說就是「老」字輩的人。
 
我自認體能狀態不錯、工作能力也強,可是當長得比我高的孫子由上往下「探照」到我頭頂的白髮,每個都是毫不留情地嚷著:「阿嬤,妳的白髮變好多了。」
 
我拚命地吃養生食物、拚命地做運動,可是,拚不過「時間」這個生命的巨人,它就是要我注意到眼角的魚尾紋,要我走路的時候速度放慢,要我看看周邊一些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是怎麼逐步邁向「老」字號人物。
 
◆◆◆ 〈分享感覺〉當阿嬤變很老時……
 
「有一天,阿嬤如果變很老很老,你會怎麼想?」我問大孫子Coobie。
 
剛晚自習到家的他,一邊找食物,一邊拍我的肩膀,笑嘻嘻地安慰我說:「阿嬤,妳看起來很年輕,不會變老。」
 
好!這個回答讓我龍心大悅,是我最想聽的;問到第二個孫子Ricky,他的回答則是:「不要煩我,我要睡覺了。」哇!碰到一根軟釘子。
 
接著,我去問二兒子Arthur,他正在滑手機,聽到老媽的問話,他停住手,突然說了句:「我害怕失去妳。」
 
這句回答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注意到他把「老」和「死」拉在一塊兒思考,沒有人說「老」就立刻走向「死亡」啊!這其間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相處的。
 
Arthur的回答讓我注意到自己在三代同堂家庭,還有不少未竟事宜尚待處理,家人可以分享的心靈感受、彼此道謝,以及珍惜美好時光,還有更多更多。
 
「死了算了,不然還能怎樣?」我問到老公Show時,他一句話直截了當拋過來,我也是沒心理準備。
 
乍聽之下,還真殘酷,儘管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
 
總也要優雅一點,敦厚一些。看我愣在那兒,老公又講了另一句話一樣讓我震住。
 
Show說:「我是不讓別人來瞻仰遺容。」
 
這時,我不再閉嘴了,我說:「瞻仰遺容是對好友、子孫的安慰,有些話在蓋棺之前可以說一說,一切由不得你呀!」
 
說到這裡,我不再爭辯了,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尊重還是必要的。
 
至少有些話可以講開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裡,也是不錯的分享機會。
 
◆◆◆ 〈及早規劃〉優雅老去之前3件事
 
在目前,我還生龍活虎之際,我開始思索──儘管政府的長照政策正在推展,未來的老人獨居已成普遍趨勢。
 
《今週刊》曾經訪問台大教授劉毓秀,她提到自己已進行20年的現代新孝道計畫,她的前提是「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的照顧模式。
 
她建議的3項方式非常好,我已經自行處理了。
 
1.住宅改變:目前我住一樓,不用爬樓梯,浴室已舖上止滑地磚,牆上也設有扶手了。
 
2.不當宅老:絕不一人躲在屋子內,有時自得其樂,跑去看電影、游泳、跳街舞;
 
有時和孫子們相約上健身房;還有就是跑演說行程、媒體通告,讓自己有點忙又不會太忙。
 
3.有事,弟子「不」服其勞:這是指要讓長輩有事可做,年輕晚輩不要搶著做太多,以免造成長輩處處習慣依賴別人,反而退化得快。
 
針對這點,我可要謹記在心。
 
我訓練自己凡事盡量自己來;送洗衣物、倒垃圾、買牛奶、跑郵局……沒錯,這些事做習慣了,可以減少家人的負擔,也可以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總之,「老」這個字看來有點刺眼、聽來有點刺耳,但不論如何,老天爺是公平的,「生」「老」相依,最重要是如何減少「病」的「折磨」,和「死」之前的「掙扎」。在來得及規劃之前,值得好好拉自己一把。
 
【 文/吳娟瑜〈三代同堂樂〉 】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