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隨憤怒的節拍起舞?

 

 

 

美欣與祖望最近為了家務工作鬧得不可開交。美欣愛乾淨,東西喜歡物歸原位;祖望比較率性,不拘小節,家務事除了倒垃圾、割草外,其餘都不過問。兩人都是上班族。

自從小兒相繼出生後,家務事就成了他們爭執的話題。祖望的理由是,他賺的錢足夠養家,太太沒有必要去上班,既然選擇上班,家務事就要自己包辦;美欣認為,一個人賺錢,萬一被裁員,沒有安全感,兩人工作,比較穩當,既然她也工作,先生就應該多少分擔一些家務,況且祖望平日喜歡邀朋友回家吃飯,美欣張羅一切,打掃做飯,清理善後,因為體力透支,時有怨言。

最近,因為天花板漏水,水龍頭又壞了,要祖望修,他總是拖延,找別人修,他又嫌工錢太貴,望著滴水的天花板,美欣再也按捺不住,兩人爭吵,振振有辭,雙方理直氣壯,都覺得自己有理,兩個人都陷入了憤怒的情緒中。 

方先生受腿疾之苦多年,但拒絕就醫,最近腿疾惡化,方太太為此寢食難安,憂心忡忡,眼見自己先生的腿可能遭割鋸的命運,她從擔心到傷心,最後越想越氣,覺得他固執己見,不知死活,藐視她的感受,簡直是自我毀滅。

兩人為了是否就醫,時起勃谿,面對太太整日的嘮叨和「激烈」的關懷,方先生完全以沈默來抗拒。越是如此,方太太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要「喚醒」執迷不悟的對方,她日夜以疲勞轟炸的方式,積極展開「援救」的工作。

她節節逼進,他步步為營,兩人你攻我守,你進我退,翩翩起舞,跳起與人類同樣歷史悠久的憤怒之舞。 

這些故事十分耳熟,故事中的人物、內容、情節或許不盡相同,但是仔細分析,無非是舊瓶裝新酒,老調重彈。憤怒之舞,是自有人類以來便有的一種普遍行為,人類跳了這麼久,卻無法突破僵局,宣告停止。

這種舞蹈含意複雜,愛恨交集,情意纏綿,一旦隨著節拍起舞,往往很難叫停。老實說,並不是人類殫精竭慮,智慧不夠,找不到對策。

問題出在我們喜歡把責任歸咎對方,認為是別人不肯合作,固執己見,只要對方能先承認錯誤,不再找麻煩,自己這邊很好解決,一點問題也沒有,對方不胡鬧,事情就會有個圓滿的收場。 

因此,我們常聽到雙方爭吵後,總是說「他簡直是我行我素,不可理喻!」、「要怎麼說,他才會聽得懂!」、「他每次都是這樣歇斯底理,無理取鬧!」或者「唉!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當然,自己一定是那個有理的秀才。

任何人都知道黑羊白羊禮讓過橋的故事,也會勸別人要「退一步海闊天空」,可是,只要憤怒之舞的音樂聲一響起,對方稍微有點風吹草動,我們就不由自主地又開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地跳個不停。 

我們把精力放在檢討別人的錯誤,雙方堅持己見,互不相讓,唇槍舌戰,爭來爭去都是為了一個「理」字,可是沒有想到往往贏了道理,傷了感情,甚至失去婚姻及友誼。

我們一味地想改變對方的舞步,而絲毫不願停止自己的節拍。結果是兩敗俱傷,什麼也改變不了,只有繼續精疲力盡地隨著憤怒的節拍起舞。

連迷宮中的老鼠都知道,如果一再地碰到死胡同,要改變路線,調整方向,為什麼萬物之靈的人類,卻老是犯同樣的錯誤? 

雞同鴨講為何而吵?
何莉.樂納博士(Dr. Harriet G. Lerner)在她的暢銷書《憤怒之舞》(The Dance of  Anger)中指出,多數人在憤怒時,都不斷地向另一方訴說自己的不滿及對方的不是,往往忙著反擊、發洩,而聽不到自己及對方的聲音,一旦陷入情緒之中,就失去了自我觀照及反省的能力。

而且許多人所謂的「溝通」,也只是企圖改變對方的立場和想法,或是不斷地告訴對方他錯了,而不去傾聽、探究對方行為的動機和理由,更遑論利用怒氣,找出自己的盲點或是學習接納並尊重對方了。 

她的建議是,先要認清「為何而吵?」、「真正的衝突是什麼?」我們一旦遭到攻擊,往往還摸不清狀況,就忙著開始反擊,「雞同鴨講」盲目地爭個不停。

譬如前面的故事中,方先生、方太太爭吵真正的原因是,方太太擔心先生的身體狀況卻又無法表達她的憂慮,藉由不斷地攻擊及謾罵都不能打開這個僵局,因此她接受樂納博士的建議,換個方式「動之以情」,把自己內心的恐懼及對他的關心坦白說出,爭取對方的了解和同情,她只陳述自己的問題,而不再企圖改變他。

這一招果真有效,方先生聽了,大受感動,他也欣然地以「太太不能沒有他」為由,接受醫生治療。 

因此,雙方如果長期為某事爭執不休,老是在兜圈子,最好能花點時間,冷靜地將自己的思路理清。

問自己「為何生氣?」、「生氣有用嗎?」、「如果不能改變別人,是否就全盤接受或是尋求自我突破?」、「這樣子兜圈子有何意義?傷來傷去都是傷到自己」、「那些事情可以改變,那些事情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我們老是要做一些,企圖將橘子改造成蘋果的事情,而為此煩惱不已。我們也錯認對象,好比手錶壞了,不去修錶,反而生氣地對它鎚打不已。我們為此無謂地浪費了我們的生命。所以一定要正本清源,找出問題的根源。 

然而,要找出毛病出在那裡也必須懂得一些聽話的技巧。這裡的學問也很大,尤其是一個家庭的爭執,往往會把第三者捲入。

譬如太太如果說:「你最近應酬這麼多,對你兒子一點責任也沒盡到,你兒子好像是個沒有父親的孤兒。」她心裡面的話是「我很生氣,因為被你冷落」另一位先生因為太太高就升遷,他對太太說:「我鼓勵你發展事業,但孩子真的需要你在家,我不希望你忽略了孩子和家庭。」其實他的意思是「你事業心太重,已經威脅到我,我怕會影響我們的感情。」 

離開現場暫時迴避

人在冒火時,千萬不要打鐵趁熱,為了逞一時之快而口出惡言。如果發現情形不妙,戰火即將來臨,記住!只要有一個人停止節拍,憤怒之舞就無從跳起。

而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因此要當機立斷,向對方告假,誠懇地說:「對不起!我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樣,我需要一些時間,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我們改天再談,好嗎?」人生氣時,多半會雞蛋裡挑骨頭,或是翻翻舊帳,這時須冷靜一下,如果兩人強行爭理,也說不出什麼好話,反而搞得雙方灰頭土臉,烏煙瘴氣,最好三十六計,迴避為妙。 

消除怒氣昇華轉化

對於如何消氣,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建議不要把氣壓抑在心,氣一來就要快一點將它適時適度地發洩出去,所以有人打枕頭、踢皮球、吼叫、坐雲霄飛車等;有的則教人將它轉移,找個朋友談談,看看電影,聽聽音樂,打打球,分散注意力;另外有的,教我們接納它、觀照它,然後將它轉化成有用的能量。 

一行禪師教人們在生氣時,利用觀照出入息來訓練自心。入息時,清楚現在是在生氣;出息時,告訴自己這個感覺將會過去。

入息時,心平靜下來;出息時,堅強地足以照顧自己。在觀照呼吸,了了分明之中,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問題的根源,趁心結初萌,力量還不大時輕易地將它轉化。 

超頓法師(Thubten Chodren)在她的著作《你的心是何種顏色?》(What color is your mind?)中,也提出許多轉化的方法。 

在氣頭過後,把當時的情況重想一遍,反省思惟,避免將來遇到同樣情形再度發怒。

有些人生氣是因為受到傷害,心理不平衡,要轉化氣憤為慈悲,對他生起同情心。

把人與行為分開,此人犯錯,是行為有偏差,並不是這個人是壞人。人人皆有佛性,皆有善根。

別人的批評、指責,如果符實就這樣想,「他說我臉上有鼻子,而我真有鼻子,既為事實,沒有理由生氣」;如果不符實則這樣想,「他說我頭上長角,而我頭上本來沒有角,所以不必因為他的誤解而生氣」。 

生氣只是生氣,它是一種情緒起伏,無常性,如海水之浪濤,終會過去。看著它,知道它,並了解它不是我,我是因緣聚合無一實體,根本沒有一個被罵的對象。

心平氣和雙向溝通

等事過境遷,大家心情穩定時再進行雙向溝通。兩人先講好,譬如每人輪流說半小時,另一方只聽不說話,聽時要真心傾聽,而不企圖改變對方,盡量用第一人稱的口氣,學著說「這事發生後,我的困難是……」,只陳述自己的問題,絕不批評對方的不是,不要說「你如何如何……」。儘量說「我的感覺是……」、「我以為你……」、「我害怕……」、「我希望你能……」。

不用教訓、嘲諷、恐嚇、埋怨、命令、警告、定罪等,貶低人格損傷自尊的言語,坦誠清楚地道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及真正的需要是什麼。雙方不要再玩語言文字的遊戲,而互相猜疑,與其說「我希望你能了解我的心意!」還不如說:「我真正的心意是……,我希望你能做……」。

即使是相處到老的夫妻,也不一定能猜透彼此的心意,不是每個人都能善解人意,洞察人心。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角度不同,正好幫助我們看到事情的全貌。更何況,每個人生活層面、背景性格都不相同,有其侷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盡如人意,看法不同並不表示誰對誰錯,不要在對錯上做文章。

萬一別人發火時,也不要否定他的感受,尊重他有生氣的權利。但是,雖然一方有權生氣,並不表示另一方就是他的出氣筒,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美欣與祖望的爭執該如何化解?這兩個人之中,究竟誰有問題?現在如果你是美欣或祖望,該怎麼做?

同情美欣的,或許會認為祖望太自私,是個標準的大男人主義,問題是出在他身上。有些人可能認為兩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美欣太能幹了,把丈夫寵壞了。

家務事本來就很難斷誰是誰非,這完全是個人的感受。樂納博士指出,許多人登門求教,一開口就一股腦地陳述對方所有的罪狀,認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她分析說,若從祖望的角度來看,似乎他還沒有遭受到心理上的困難,因為他對現狀滿意,也沒有什麼憤怒的情緒,同時他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及能做的是什麼,問題是美欣不滿,但仍無法理清頭緒,又沒有勇氣做什麼改變來化解心中的憤怒,所以真正遭遇難題的,其實是美欣。 

樂納博士建議美欣重新思惟,找出問題根源,尋求解決之道,只對自己負責,不要再把焦點放在誰是誰非的爭論上,或者將問題一直歸咎於祖望。美欣終於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她趁祖望心情好時,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困難及決定告訴他,她說:「祖望!我有個難題,沈重的家務使我筋疲力盡,脾氣暴躁。再這樣下去,我不但會崩潰,也會病倒,家務事我得重新調整一下。」美欣接著清楚扼要地告訴祖望,她能做的是那些事,也希望祖望能幫忙家務!美欣一反常態,既沒有人身攻擊,也沒有拿他跟別人比較,她只是把內心的困擾坦誠道出。

祖望聽了說:「我看別人的太太做家務事也是挺好的,不像你這樣。」美欣冷靜地回答:「我不是別人,我就是我。」 

兩個月後,祖望依然故我,他還是只倒垃圾、割割草。美欣雖然嚷嚷,仍然家事全包,兩人一點改變也沒有,她仍期望祖望能自動幫忙,她還是把焦點放在祖望身上。

樂納博士再次提醒她,不要企圖改變別人。這次美欣下定決心,她開出一張清單,列出自己願意負責的項目,譬如她十分在意客廳、廚房的整潔,這兩個地方,仍由她負責,至於祖望的書房就由他自己清理;如果祖望的朋友來訪,她樂意幫忙,但只負責打雜及招待客人,不再像過去掌廚買菜。一個星期,有兩、三個晚餐,吃的比較簡單,不像過去那麼大費周章。 

美欣終於明白如何節省自己的精力,她變得比較開心,祖望冷眼旁觀,知道她這次當真,言行合一,也慢慢開始做些家事,洗洗碗。

雖然美欣看不慣他洗的碗,但是她什麼也不說,讓祖望自己來。美欣的改變是出自於一種自我的覺醒,完全不是衝著跟祖望作對,她全然了解自己的需要及能耐,也明白改變事情只有從自我改變做起。因此,她不再隨著憤怒的節拍起舞。 

憤怒是個最容易被人誤解的情緒,處理起來十分微妙。我們既不能盲目地壓制,也不能胡亂地發洩。

當它來臨時不要害怕,也不必急於找尋消氣的方法,我們應該冷靜地觀照它,藉著它作為了解問題根源,激發自我認識和突破的一種動力,並在僵化的境遇中尋求轉機對症下藥。

如此一來,憤怒不再是個可怕的情緒,它與喜悅相同,是我們身體裡自然生起的能量,它警示我們「再不改變,危機將會來臨」。

因此,當憤怒再度造訪時,請勿壓抑、害怕或厭惡。不妨以一種輕鬆平常的態度,訓練自己,了了分明的觀察,耐力地傾聽和溝通,最後,找出根源加以解決。

這樣,憤怒反而帶給我們的是一個自我清明與覺醒的轉換。從此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的舞步,不再追隨著憤怒的節拍翩翩起舞了。

文摘自/琉璃光雜誌/劉向春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掌控別人

 

◎朵朵

關心一旦越了界,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掌控。

但一個人是不能去控制另一個人的。再愛都不能。

或者該這麼說,掌控與愛是剛好相反的。

你以為那樣是對他好,其實是你以為的好,卻不見得是他認為的好。

如果真為他好,就讓他自由地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

愛是接納真實的他,而不是要他變成你理想中的那個人。

親愛的,不要以關心之名行掌控之實;那不但是愛的霸凌,而且也霸凌了愛。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


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一句西方格言:


「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謙虛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彬彬有禮的眼光;


一個自大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驕傲狂妄的眼光;

 

一個自信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四平八穩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退縮畏懼的眼光;

 

一個勤奮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精神抖擻的眼光;


一個墮落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心懶渙散的眼光;

 

一個從容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積極進取的眼光;


一個有愛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慈祥愛心的眼光;


一個樂觀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喜悅自信的眼光;


一個悲觀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憂鬱無望的眼光;


一個輕視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輕眛的眼光;

 

一個慈悲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愛憐惜憫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祥和友善的眼光;

 

一個凶狠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惡煞猙獰的眼光;

 

一個溫柔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溫和柔順的眼光;

 

一個體貼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善解人意的眼光;

 

一個懷恨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充滿敵意的眼光;

 

一個被害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驚恐害怕的眼光;

 

一個缺德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撥離間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故意作對的眼光……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由眼神可看出端倪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


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


怨天尤人、懷恨忌妒、冷漠對人、老天不公、缺少陽光,不知自我檢討反省,


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


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


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


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1)相:

即外表及磁場感應,當心境感變時,就會改變人之磁場,當身體五臟六腑異常時,也會反應到臉部,當人身體虛弱或強壯時也會影響磁場及外表,透過臉部五行對應,也可瞭解目前運勢如何,

譬如,生氣,不需發作,不需講話,就可以感覺到對方是不是在生氣,心情不好,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身體大多良好無恙,而身體是否健康也會影響運勢;

因外表及磁場之不同,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故當然會影響運勢,故說相由心生。

(2)境:

即實際的感受,譬如有人罵我,如果我覺得對方其實是在稱讚我,那實際的感受就是非常高興,反之,若對方是在稱讚我,但我覺得對方是在諷刺我,則實際感受是非常生氣,因實際感受不同,影響我們決定下一步的作法,進而影響最後結果;

又譬如別人實際上是在罵我,但我內心沒有生氣的任何念頭,反而同情對方,實際的感受會變成憐憫,當然不管外在任何刺激,心都不被影響而有任何情緒或慾望上的念頭,這就是修行,故境隨心轉。     

  • (3)因相由心生,會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因境隨心轉 ,會物以類聚,吸引相同想法的人;故希望多認識些好人,先讓自己有好心!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

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一句西方格言:

「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謙虛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彬彬有禮的眼光;

一個自大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驕傲狂妄的眼光;

 

一個自信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四平八穩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退縮畏懼的眼光;

 

一個勤奮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精神抖擻的眼光;

一個墮落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身心懶散的眼光;

 

一個從容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積極進取的眼光;

一個有愛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真誠慈祥的眼光;

一個樂觀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喜悅自信的眼光;

一個悲觀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憂鬱無望的眼光;

一個輕視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輕眛的眼光;

 

一個慈悲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疼惜憐憫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祥和友善的眼光;

 

一個凶狠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惡煞猙獰的眼光;

 

一個溫柔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溫和柔順的眼光;

 

一個體貼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善解人意的眼光;

 

一個懷恨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充滿敵意的眼光;

 

一個被害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驚慌恐懼的眼光;

 

一個缺德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撥離間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給人感受到的多是故意作對的眼光……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由眼神可看出端倪,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

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

怨天尤人、懷恨忌妒、冷漠對人、老天不公、缺少陽光,不知自我檢討反省,

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

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

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

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1)相:

即外表及磁場感應,當心境感變時,就會改變人之磁場,當身體五臟六腑異常時,也會反應到臉部,當人身體虛弱或強壯時也會影響磁場及外表,透過臉部五行對應,也可瞭解目前運勢如何,

譬如,生氣,不需發作,不需講話,就可以感覺到對方是不是在生氣,心情不好,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身體大多良好無恙,而身體是否健康也會影響運勢;

因外表及磁場之不同,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故當然會影響運勢,故說相由心生。
(2)境:

即實際的感受,譬如有人罵我,如果我覺得對方其實是在稱讚我,那實際的感受就是非常高興,反之,若對方是在稱讚我,但我覺得對方是在諷刺我,則實際感受是非常生氣,因實際感受不同,影響我們決定下一步的作法,進而影響最後結果;

又譬如別人實際上是在罵我,但我內心沒有生氣的任何念頭,反而同情對方,實際的感受會變成憐憫,當然不管外在任何刺激,心都不被影響而有任何情緒或慾望上的念頭,這就是修行,故境隨心轉。     

  • (3)因相由心生,會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因境隨心轉 ,會物以類聚,吸引相同想法的人;故希望多認識些好人,先讓自己有好心!         

    由此可知,「相由心生」,心所思,顯現於,眼睛、臉蛋、身體等外觀,正如實地記錄我們的心,也如實地浮印我們的善惡,一絲也無法隱藏。美麗的容顏,並不代表美好的人生。

     

    當人們開始在一尺大的臉上斤斤計較,在上面塗抹、刻畫未來的藍圖時,是否應將目標放在一點心上?藉清淨持戒、修定、修慧,來磨除習氣;透過不斷反照自心,薰習磨鍊,使心自在脫俗,為自己開發內在的慈悲與智慧,這才是最佳的美容方法。

     

    由此看來,不僅僅是相由心生,人的福報因果也是和他們的內心是緊密相聯的。

     

    人的善惡來自於內心而顯於面相,面由心生、面由心改,善良純樸之人其善在心,其華在表。

     

    一個人要想擁有莊嚴美麗的外貌和美滿的人生首先就需要修心養性,使自己變得更加道德高尚,而不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質享受。

     

    古代的慧覺之人也都認識到了人生苦海沉淪,縱有千金萬金,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想超越人世炎凉離苦就只有通過修煉使思維和靈魂升華。

     

    一個人如果心懷寬容慈悲,他的心境必然祥和寧靜。心中永存善念,才能保持住先天的純真,走向光明的彼岸。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劉墉


放下,讓靈魂跟得上的智慧

..............................................................................................................................................................

這是『放下』!..........

一個著名的寺院裡住著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道長。

 

他每天都要在傍晚6時去餵他的狗。

 

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

 

 每到日落時分, 靜修道長就為"放下"送飯了,嘴一邊呼喚著 : "放下!放下!"  

 

 小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道長:"為什麼要給狗起這個奇怪的名字,

 

人家的狗都叫阿黃、來福什麼的,為什麼您的狗叫'放下'?  

 

  "靜修道長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

 

   小弟子就觀察老道長,終於發現:

 

每天當道長餵完狗後,就不再讀經書,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散散步。   

 

小弟子到道長面前,訴說了他們觀察的收穫,

 

老道長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  

 

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其實也是叫自己'放下', 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

 

 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

 

你只要將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足夠了。 

 

 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動輒高呼殘酷競爭時,其實學會"放下"的意義就越大。

 

正仿佛當你自覺遭遇滅頂挫折時,不妨手搭涼棚,

 

你一定會發現:天並不會塌下來。

 

 這並不是不求上進,恰恰在於懂得放下的,才最終會贏;

 

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  

 

 就在今天在我看到這位女記者的事情之前,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隊深入非洲腹地考察,

 

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伕和嚮導,由於時間緊,需趕路,

 

而這些土著人很吃苦耐勞,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物資依然健步如飛,

 

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劃行進,大家都很開心。  

 

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隊準備出發的時候,

 

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說歹說就是不願出發。  

 

隊員們很奇怪,這幾天大家相處得很好啊,

 

是不小心觸犯了他們還是要坐地加錢?  

 

這時,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

 

 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 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這個現代人也許看來很難理解的解釋,讓我很受觸動。  

 

 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

 

以至於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就不斷地被很多東西推著走,

 

或者追逐著眼前的東西而去,

 

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後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後面無影無蹤。

 

沒有了自己我們的生活就交給了外物去控制。

 

又到了一周,我們是不是也放緩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忙~~~

如同… ”心” 已 “亡”

也如同….一個人沒了靈魂

.....................................................................................................................................

這是『放下』...........

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秋天禪
院裡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
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
  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
那麼多葉子,只好捨。這是『放下』!」
...............................................................................................................................

這是『放空』.......

冬天來了,小沙彌看見師兄們把院子裡的水
缸扣過來,又跑去問師父:「好好的水,為什
麼要倒掉呢?」
       師父笑笑:「因為冬天冷,水結凍膨脹,會
把缸撐破,所以要倒乾淨。這是『放空』!」

這是『放平』

大雪紛飛,厚厚的,一層又一層,積在幾棵盆
栽的龍柏上,師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讓樹
躺下來。小和尚又不解了,急著問:「龍柏好好
的,為什麼弄倒?」

    師父臉一整:「誰說好好的?你沒見雪把柏葉
都壓塌了嗎?再壓就斷了。這是『放平』,

為了保護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霽再扶起來。」
.............................................................................................................................

這是『放心』........

天寒,加上全球金融危機,香油收入少多了,
連小沙彌都緊張,跑去問師父怎麼辦。
    「少你吃?少你穿了嗎?」師父瞪一眼:「數
數!櫃裡還掛了多少衣服?柴房裡還堆了多少
柴?倉房裡還積了多少土豆?別想沒有的,想想
還有的;苦日子總會過去,春天總會來。你要放
心。

『放心』是把心安頓。」

........................................................................................................................

這是『放手』......

春天果然跟著來了,大概因為冬天的雪水特別
多,春花爛漫,更勝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漸漸恢
復往日的盛況。

師父要出遠門了,小沙彌追到山
門:「師父您走了,我們怎麼辦?」

    師父笑著揮揮手:「你們能放下、放空、放平、
放心,我還有什麼不能『放手』的呢?」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到祝福的

 

◎朵朵

一段被天使祝福的關係,一定是充滿喜悅的,讓你感到安寧自在的,而不是充滿遲疑的,只有痛苦與不安的。

所以,相信你的直覺吧。如果這段感情不斷地讓你踢到心靈的石頭,或是頻頻踩到精神的坑洞,那麼或許應該暫停下來,好好思考是否繼續走下去。

親愛的,最好的伴侶,不是那個最好的人,而是對你最好、也讓你更好的那個人。這樣的人,將是天使認證過的;與他的關係,也必然會受到  天使的祝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十歲看智力、二十看學歷、三十看能力、四十看經歷、

五十看財力、六十看體力、七十看病歷、八十看黃曆。

簡單幾步做到『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住小房子吧!否則你會疲於打掃房子。

衣櫥不要太大,大了就想多買衣服。

關掉電視吧!因為它佔掉我們太多時間了。

不要電話一響,就反射式地急著接。

檢討我們的購物習慣,不要為買而買!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戴勝益◎口述 (戴勝益為王品集團董事長)

 

 

讓你的生活之舟,只承載你所需要的東西,例如你只要一個樸素的家和一種單純的喜悅,一個或兩個值得交的朋友。

一些你愛或是愛你的人,剛好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現代的文明已走到了盡頭,迷幻的街景也終究成空,心靈在睡夢中覺醒,

精神正尋求自己的出路。新儉樸運動,成了後現代的新風尚。」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王邦雄的這段話一語道破現代人物慾橫流的通病,

更點醒了我。

以前,我聘有服裝設計師,每季付七萬五當作詢問費,每季大採購一次,

當然一定是進名牌店買當季服裝,追逐流行。

還有司機幫我開賓士車,我加入扶輪社,為了要能跟人評比,所有大家想得到的

貴公子奢侈作為與行頭,我一樣也不少。

然而,這件事徹底地改變了我。有一位在王品廚房打工的五十幾歲洗碗婦女,

每天賺四百元,下了班背著布袋,沿街撿鋁罐維生,為了撿路中央的一個鋁罐,

居然被卡車撞死,這給我很大的震憾。

試想同樣在一家公司,有人一天賺四百元,還被卡車撞死,而我卻是極盡奢華。

大約在同時,我接觸到愛琳詹姆絲所寫的生活簡單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時,著實給我自己的人生找到一個新方向,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既然立意要跟著這本書的腳步走,第一步就是先換車。

辭掉司機,把賓士換成CEFIRO 2000;由於長期奔走在台北、台中兩地,乾脆坐火車,因此身上永遠有一大疊車票。

第二步少坐車,車程三十分鐘以上,才搭捷運或計程車,不然一律用走的。

第三步換衣服,把名牌衣服收起來,現在身上穿的襯衫,三件一千元,一次買個21件;以前領帶平均一條四千元,大概擁有50條,現在4條一千元,一次買個30條,這很符合「生活簡單就是享受」的原則-大量採購,一次買足,就可節省頻跑商店的時間。

還有絕不過人家在過的生活!尤其看電視!

根據調查,看電視時間跟成就成反比。

任電視擺佈二個小時,想必是沒有主見,沒有安排好自己時間的人,換言之,也許是沒有目標。

要樂在工作,就像書裡說的,要把嗜好融入工作,因此我的目標:

遊百國、開百店及登百岳,不只我在做,也號召公司裡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

另外,要學著每天大笑一次,剛開始笑不出來,可以先假笑,漸漸就會懂得去笑,笑開懷的感覺會互相感染,而且開會時最好脫掉西裝,「虎皮會有虎威」,脫掉那層虎皮後,物質上變得easy,似乎也帶動心靈的easy 。

以前我在乎別人怎麼看,也很喜歡影響別人的想法。

如果有人來哭訴自己的感情遇到什麼波折,我不僅當場給意見,還很雞婆地打電話問人家有沒有照著做?

結果忙碌混亂的滿足感充斥生活中,卻常有種「好心卻被雷打」的失落感

現在我知道,關心有很多方法,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加在別人身上。

同時,要懂得說不,要求的人太多,如果每一次都做,只是忙忙碌碌別人的事,實在沒有意義。

也許剛開始的「不」字,讓雙方都不太習慣,但久了,這就是我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冷漠無情。

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有趣方法:什麼事也不做。

也許一天發呆個三、四個鐘頭,真的不錯!

不是完全放空冥想,而是放下手邊的工作,走路也好,坐在位子上也好,有時靈感就會莫名其妙的跑出來。

那些無解惱人的問題,頓時靈光乍現,得到答案。

不過,這也發生了一個小笑話。

以前還是小公司時,我很憂心地坐在辦公室裡,皺眉認真地想怎麼解決問題才好,

同事總會問說:「老闆,你幹麼坐在位子上發呆?」

現在公司變大了,坐在位子上發呆,同事卻說:「老闆,你好認真,想公司的未來呀?」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一書裡總共介紹, 一百招讓生活簡單。

細數一下,  我已經做了28招,其中「保持旅行的習慣」、「每年度假一次」是最徹底的執行。

度假一定帶著家人,旅行隨時可走,我想每天我們上班下班,做很規律的事情,

如果現在要你回想一下:三月十日至三月二十日,你做了什麼?相信你什麼都記不起來,因為每天都一樣,但如果那段時間是去衣索比亞旅行,你一定會記得吧!

不同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刺激,才會有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旅行,也是可以讓你找到自我的有效方法之一;不過,出國旅行千萬不要買禮物,因為不患寡,患不均,過去每每旅行回來的禮物,總有人被遺忘,或者不喜歡你送的禮物,反而大傷感情。

因此,現在我出國都簡便輕裝,絕不買禮物,也省卻煩惱買什麼送人的時間。

生活可以簡單,但要做到「享受」這份簡單,並不太容易。

這本書的作者愛琳花了三年時間,成功地簡化自己的生活,讓她又回歸「享受生活」的世界,而我也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去適應。

 以前很喜歡跟人比來比去,不喜歡被打敗的感覺,記得一次在經建會開完會後,所有企業主在門口一排的黑頭車等著接送,有老闆問到:「戴董,你的車那一部?」我只是笑笑回說,「我坐計程車啦!」現在,我領悟到:「我退出戰局了呀!」不再為別人而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就像書序引述老子的話「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克制我心狂野,才是真正的強者,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對於別人的不理會,我一笑置之,至於別人的戰場,又何必去插一腳。

(戴勝益為王品集團董事長)


簡單幾步做到『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住小房子吧!否則你會疲於打掃房子。

衣櫥不要太大,大了就想多買衣服。

關掉電視吧!因為它占掉我們太多時問了。

不要電話一響,就反射式地急著接。

檢討你的購物習慣,不要為買而買!

不要做行事曆的奴隸!

少工作,多讓自己享受人生吧!

學習如何大笑吧!

每個月讓自己獨處一天。

一次只做一件事。

找個時間看夕陽吧!

散步要比去健身院好 

此為網路分享文章,如有侵權請告知..謝謝~!!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昔難比

 

◎庄腳人

人類生活的條件與環境,不斷改變進步,有賴既往的傳統經驗及改革與創新所致。台灣曾有一句很保守的諺語:「新例無設,舊例無滅。」因早期農業社會較迷信,婦女懷孕及嬰兒剛出生時,民間傳說有所謂的「胎神」、「床母」,基於敬畏「胎神」,日本殖民統治時的打掃活動,也順應民情而入境隨俗,比方說,當時每年春、秋季都須大掃除,屋內屋外打掃乾淨後,由「保正」(現在的村、里長)會同營區警察檢查,如果不夠乾淨,就會被要求再打掃一次,然後再行複檢。唯獨家中有懷孕者,因不能打擾寢室中的「胎神」,得以免打掃且不受檢查。筆者曾以為是日本人尊重台灣人風俗,現在回想起來倒覺得,那不過是當時日本政府對台灣施行愚民政策的手段而已。

其次是各地方的迎神廟會。筆者所居住的地方就有三位「神明」,在地人每年要分區輪流擔任「爐主」,以「陣頭」(各種鑼鼓、樂隊、旗隊等)巡境換香,並請野台戲表演,更宰殺豬公,家家戶戶大宴賓客。這三位「神明」分別是媽祖(天上聖母)、開漳聖王、三界公(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在當時的農業社會,村落的人民平時都是平平靜靜,規矩生活,只有迎神廟會「當角」(主辦)時才會熱鬧無比。進香時「陣頭」要多、豬公要大、宴客桌數要多,才是很風光、很有面子。

每年農曆5月13日,台北大稻埕(迪化街、延平北路一帶)的城隍爺大拜拜更是全台最大規模的廟會,頂(北部)、下港(中南部)有名的陣頭及看熱鬧的民眾,幾天前就陸續抵達台北,將台北街頭巷尾擠得水洩不通,廟會前後的兩、三天,台北大稻埕的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流水席」,從各地來看熱鬧的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會被熱情地請去吃宴席,賓客愈多,主人愈覺得有面子,並認為家運會更平安、幸福與昌盛。早期火車並無快車,只有每站都停的普通車,加上班次不多,因此5月13日前後幾天,南北來往的火車廂都擠滿乘客,便有「有如五月十三」的俗諺來比喻人多之地。

日本殖民台灣時,日本人使用「陽曆」,台灣人則用「農曆」。以「春節」來說,分「日本過年」與「台灣過年」。「台灣過年」時,不但要做多種糕點,且重視家庭團圓。吃年夜飯圍爐時,如果有家人因工作趕不上團圓飯,也會在餐桌上排上他的碗筷,象徵全家團圓。元旦初一何時「開門」,及第一步踏出門要向東西南北的哪個方向,也要請命理師指點,因為這些動作將會影響當年的家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不似現今常在餐廳吃「年夜飯」,再夜泊大飯店;也有人趁年假出國遊玩,開工時才回來上班。古早的「新例無設,舊例無減」,早就被時代的變化沖淡,不存痕跡,實是今昔難比。●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擁抱幸福

 

幸福就在一念之間。

 

愛能治癒人心,只要你能付出愛與接受愛。──卡爾馬林傑

 

結婚不是戀愛的終結,愛的『事業』是永無止境的」──大仲馬

 

「吃飯時與配偶爭吵的人,其他時間和別人爭吵」──拿破崙‧奚爾

 

男人的幸福是『我要』,女人的幸福是『他要』」──尼采

 

「為什麼看見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聖經

 

擁抱幸福其實很簡單,是我們把它物化,類型化了!

 

幸福只是一種內在心靈感覺,在某一剎那,心中的某一根隱密的弦,忽然被牽動,泛出圈圈甜美的滿足感,那便是幸福。

 

每個人的感情世界,都有如隱密的宮殿,年齡越增加,門戶的防備越森嚴,於是,要進入其中,要被撥動,便越不容易,於是,常常覺得不快樂,離幸福越來越遠,而當一個人覺得幸福離自己而去時,便會想藉著獲取更多的物質擁有來填補。結果,常常是擁有的越多,越覺空虛,越不快樂。

 

其實,在生活中,有太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在地觸動著我們,只是被我們忽略掉了,

 

我們總以為,追求幸福是件大事,一個大目標,一些大收獲,結果卻離幸福越來越遠。

 

幸福不是生長在深山峻嶺上的仙草奇花,它就像存在你身邊那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一樣,只要你彎下身,只要你張開手臂,只要你敞開心,就能將它擁抱入懷,真的,就這麼簡單。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親友祈福 拋開擔憂  /文/詹易潔



天有不測風雲,我們往往在美好瞬間的轉角就遇到了「無常」。

 

當我們突然聽到親友重症、意外住進醫院時,別忘了,此時的擔憂害怕對事情本身並無幫助,研究中發現,「恐懼」、「擔憂」是累積負面情緒最快的方法,因為你既幫不了他,也害了自己跟著壞心情。

 

與「恐懼」、「擔憂」相反的做法,便是祝福與祈禱。

 

想像一個畫面:當大家的禱告聲匯集成一束束的粗繩光柱,傳到宇宙隱密能量世界中,最後交互形成某種波形,導致運作成物質顯現,改變現狀——終於撥雲見日。

 

如果你的親友遇到了健康或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你可以選擇在寧靜時刻,在白紙上畫一個圓圈,將這個需要被祝福的人的姓名寫在圓圈裡面,伴隨在人名周圍的,還有一些正面的肯定語,寫上「健康」、「快樂」、「喜悅」、「平靜」、「愛」、與「光」……。

 

如果你有屬於自己心靈角落的小祭壇,你可以將這張紙擺在水晶下面,特別是白水晶可以淨化對方的負面問題;粉紅水晶則是祈望可以帶給對方更多無條件的愛。

 

你也可以將這張紙擺在家裡的神桌或佛堂裡,以虔誠之心為對方祈福,堅定相信在歐美已見證無數的宇宙力量終將浮現。然後,敞開心胸等待奇蹟的到來。(作者為心靈諮商師)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