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愛 才是真愛 】

多久沒透過寫一封信傳達情感?一筆一畫地把字刻好,彷彿就把心意貫穿在詞彙之間,整封信存在了神聖的使命。

把時間設定成等待的渴望片刻,從信寄出之後,便開始等待回信的樂趣。

⋯⋯

一來一往之間,這種天然慢愛,讓人格外懂得時間沉澱之後的美好。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Finding Mr. Right 2)敘述自小家境困苦、父親嗜賭,卻老是逃不了賭博命運的女子焦姣,因為一場巧合而與遠在美國洛杉磯的羅大牛開始通信。

兩人在信件往返中,慢慢地堆砌出未來情感寄託,當通信已成習慣,制約了雙方,那道筆觸彷彿能,把真正內心想說的話帶出來。

要說這時代,用書信通聯成為常態,確實高估了我們耐心,畢竟現代人執意即刻表態,你要說甚麼,傳個簡訊或是丟個表情符號,就能訴說心裡兩、三事,這才是現代人合理的行為基準。

但電影給了一個舊時代的浪漫情懷,寫寫信,從剛開始的衝突,三言兩語盡是脾氣,與多少男男女女的不打不相識,是否也有幾分重疊性質?

衝突之後必有內省時刻,自己是否說錯了甚麼話?寫了哪些不得體的字句?自己的高傲尊嚴是否傷害了對方?

這些愛情羅曼史的固定戲碼,從信傳遞回來這套老派相愛模式,看來不管是幾代人,大家對於愛情戲的兵棋推演,可都沒怎變過。

從信件去認識一個陌生人,其實是比較不會帶有偏見的。

因為我們容易先就外表取決對方行為預測,從字裡行間講述自己的點點滴滴,揣摩對方心意,透過時間發酵,所有的情感因此成就了重量與厚度。

相較於直來直往的數位傳遞,寫信、寄信、等信、拆信,這確實容易讓人打開心房,而不是苦陷入「已讀不回」的窘困局面。

如今時代,已經讓人無法緩慢地信仰愛情節奏,不願意多付出時間成本的談情策略,多半會被要求直接明白。

速戰速決並非壞事,而是我們活在一個「無限選擇,選擇有限」的愛情成本股份有限公司。

這齣戲重現了,一個舊時代的談情節奏,從文字解析自己,這才能好好地認清,我們缺的是寂寞,還是愛?【 文/羅斯提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