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會客室〉學才藝 別本末倒置

 

 

圖/王孟婷
圖/王孟婷

 

與其每天行色匆匆穿梭於各個才藝班或是競賽場所,倒不如好好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去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聲音……

 

〈媽媽放輕鬆〉妳是hockey mom嗎?

 

文/阿凡達

 

英語有個詞彙叫做「hockey mom」,也有人稱做「soccer
mom」,意思指不辭辛勞,專門接送孩子去參加眾多運動比賽或學才藝項目的媽媽,而我在台灣教學現場發現:這類媽媽族群還真不少!

 

台灣的hockey
mom大概有以下特徵:一、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幾乎都是純粹的家庭主婦,好隨時待命接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二、經濟上多屬中產階級以上,才足以應付所費不貲的才藝、競賽費用;三、蒐集資訊的能力一流,舉凡時下特殊、五花八門的各式才藝補習項目或是各類競賽,她們總能打聽到相關管道與適合的師資,努力帶孩子去學習或嘗試。

 

這些媽媽還可能因為接送孩子學習或在比賽的過程中,彼此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而組成一個團體,隨時交流並更新最新訊息。

 

此外,每次只要有教養專家學者的新書上市,這群媽媽馬上瘋狂搶購並發揮「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功力,把所需要的認知教具、繪本或相關教材統統買齊,隨即按圖索驥,根據書中所教導的方式,應用在孩子的身上,然後很期待自己能馬上教養出與書籍範例一樣的神童。

 

這群hockey
mom有大半的時間都投注在孩子的身上,若是扣除一部分做家事的時間,剩下能與自己親密伴侶相處或是獨處的時間有多少呢?再者,孩子是否能真的從這些才藝或競賽中,去發現自己的潛能,從而獲得自信,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期待,去扮演周旋在不同才藝班、競賽場合的陀螺角色呢?

 

有時停下腳步,想一想:「如果不上這堂才藝課,不參加這項競賽,多出來的空白時間,可以游刃有餘的自由應用,真的會比填滿生活空隙差嗎?」教養沒有一個SOP的準則可以遵循,適用於他人的方針未必可以套用在自家兒女身上,莫被補習業者的廣告宣傳手法給誤導了。

 

與其每天行色匆匆穿梭於各個才藝班或是競賽場所,倒不如好好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去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聲音。別因起跑點的「小輸」而自亂陣腳,塞了一堆無法消化的知識,而壞了學習的胃口,那後果可得不償失啊!

 

〈過來人經驗〉逼多了 物極必反

 

文/林培珊

 

兒子是一個鮮明的「物極必反」例子。從小我就想用擠壓的方式讓他變成一個「十項全能」的超人,舉凡學校、社區、運動中心有的各種課外活動,不管是甚麼內容,也不管他一定是那個課堂中年紀最小的學生,我都要硬把他塞進去。

 

為了要跟上年齡比他大同學的程度,他總是不得不做超齡的思想準備,接受超出他能力的體力負荷。而我還一直得意洋洋地以為自己替兒子鋪了條精采豐富的學習通路,不但讓他多才多藝,還能夠允文允武。

 

沒想到我揠苗助長的方式,阻礙了兒子該有的學習樂趣。當第一個老師在上了第一堂課後跟我說,兒子的注意力不夠專心,也許他可能年齡太小時;我就會很不平衡地覺得:「這個老師怎麼這麼沒耐心!」要不然就會嫌教練太年輕、沒經驗,不會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的潛力。

 

當幾乎所有的老師和教練都開口說了一樣的話時,我就開始納悶怎麼會這樣?心裡雖然還是不甘願,但是也開始捫心自問有沒有在什麼地方犯了不應該的錯誤。

 

說實在的,要讓一個想為小孩好的媽媽,承認自己其實是往錯誤的方向推動孩子成長,真的是滿難;那些自己拚命將工作後、家事後的全部時間,用在一堂堂目不轉睛和全神貫注的陪伴,居然錯了;心裡難免還是充滿挫折。

 

慢慢等兒子長大了,可以替自己說話的時候;不管我安排多麼有趣的活動,他總是意興闌珊,雖然不至於拒絕我,但總可以感覺到他的勉為其難。例如像那次,專程到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然後租車開到黃石公園,再經過拉斯維加斯到大峽谷。用20天的時間,開了將近三千多英哩的車,小命差點去掉一半,精心設計耗錢耗神的旅遊,兒子並沒有太多的快樂與驚喜;這要是我們小時候,爸媽說要帶我們到國外玩,而且還是「今生一定要去的世界十大美景」,我們不興奮到睡不著才有鬼呢!

 

物極必反的結果就是小時候活動太多的兒子,現在每天都只喜歡宅在家裏,一步也不想出門。比起那些老在家待不住,總想往外宣洩過多精力的孩子們,兒子則顯得更樂於處在寧靜的環境裏做他的事。

 

對於他小時候,使用過多的體力、耗費過多的精神,我時常覺得很抱歉;所以現在我只要看著他睡得安穩,眉頭不再緊緊地鎖著,睡醒之後,還能給我一個可愛的微笑,我就覺得幹嘛非逼他過我想要的生活不可,只要他平安健康、快樂就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