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會中風 視網膜血管 通不通有關係
治療後水腫明顯改善。(照片提供/林純如) |
視網膜血管阻塞造成視網膜水腫。(照片提供/林純如) |
文/林純如
寒流來襲,腦中風病例頻傳,要小心「眼睛中風」也可能無聲無息侵門踏戶。
視網膜血管堵塞就是俗稱「眼睛中風」,包含「視網膜動脈阻塞」、「視網膜靜脈阻塞」。依阻塞位置不同,又可分為分支視網膜動(靜)脈阻塞、中央視網膜動(靜)脈阻塞。
視網膜血管阻塞成因包括:凝血機制異常,血糖、血脂或膽固醇過高,高血壓控制不佳,血管硬化等。致病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和連續熬夜等。青光眼患者因眼壓過高,罹患機率也上升。
眼睛中風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生時間常在早晚溫差大的冬天。但即使是青壯年也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日前有年輕急診科醫師因醫療工作勞累,引發視網膜靜脈阻塞。
視網膜靜脈阻塞會造成視力突然下降。若阻塞嚴重不治療,不僅引發視網膜新生血管,引起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最嚴重會引起青光眼,不只是會失明,且眼部會劇烈疼痛。若發現視力異常應馬上就醫,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造成視力不可逆的傷害。
有些病人從來不關心自己是否有眼科疾病或內科疾病,因此毫無警覺;一經診斷眼睛中風,除搶救視力外,眼科醫師會轉介病患至內科檢查治療。
在視網膜靜脈阻塞初期,可將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或類固醇藥物注射入玻璃體內,降低黃斑部水腫及促進視網膜出血的吸收,以改善視力;如有廣泛微血管阻塞,可做全視網膜雷射,以減少不正常血管形成;若併發玻璃體出血和視網膜剝離時,則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
新生血管抑制因子藥物效果大多維持一個月,視病情變化,可能需每月注射一次;目前有一種長效緩慢釋放劑型類固醇藥物,已在台灣核准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可維持4-6個月藥效,不用經常眼內打針增加注射風險,青光眼或白內障併發症也較少,但病患必須自費。(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