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權貴在進行利益整合?

 

 

繼美國《紐約時報》之後,英國《衛報》網路新聞再度報導了中國太子黨利用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境外公司,將龐大資金洗出藏富的消息,這次揭露的內容,較稍早溫家寶與《紐時》之間的衝突,更具新聞爆炸性,以及對中國權貴貪污圈外擴現象的探討價值。伴隨腐化,反腐作用的新聞自由招致嚴密箝制,則是必然一併而出的配套性次現象,台灣,當然也全都在籠罩之內。

 

《紐時》去年鎖定溫總理揭貪的特定性,時值中國最敏感的換屆時刻,難免被蒙上鬥爭的迷霧,這次《衛報》的素材不同,台上的習近平、下台的胡錦濤,甚至上推鄧小平、葉劍英等元老,相關親人全數一網打盡。既說明了在中國無權不貪的事實,也證實威權資本體制,提供了官僚裙帶關係的網絡,以及內部少數壟斷的方便,確實是誘發集體貪腐的孳生溫床,這是中國相當為傲的所謂逐級提拔、菁英統治下,有關決策「品質」的最真實詮釋。對照習近平自中共十八大以來,諸如「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的反腐倡廉鐵腕宣示,可謂格外諷刺。

 

其次,《衛報》提供的數據指出,自二○○○年以來,約有一至四兆美元(約新台幣三○至一二○兆元)的不明資產從中國匯出。若此為真,依據中國外匯局從開放以來累積到去年六月底的對外資產表顯示,前述貪污數字比中國這些年核准直接對外投資的五四二○億美元,高出二至八倍;甚至比中國吸引外資投資的二兆二五八二億美元,可能還要大上一倍。這種決策「效率」的真相,豈不令人咋舌。

 

以中國為核心的權貴貪污模式已經向外擴散,國際調查記者聯盟(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所獲的資料提供了佐證。在這個加勒比海避稅天堂,中國和香港股東成立的紙上公司有二萬一三二一家,台灣人成立的則有一萬五八三五家,不但位居前茅,且與第三名的新加坡(三八四三家)有著極為顯著的差距。因此,已經不能以「華人」這個簡單的概念做為解釋,牽涉到政治、經濟雙重連結造成的「典範轉移」,恐怕才是要害。「回歸」的香港早就發病,也被傳染的台灣,由二○○八年迄今,病徵愈來愈重,少數政商愈來愈富,台灣的經濟動能則大量失血,凋敝難返。

 

為了捍衛權貴需求,中國因此強力打壓新聞自由與公民社會的成長,以阻斷要求透明化的外部壓力,並且視為是鞏固政權的「維穩」手段。「內地」如此,香港正方興未艾,《明報》遭撤換總編輯,免費報《am七三○》被中資企業拒登廣告,香港《蘋果》也傳出被抽掉七億台幣廣告,提前走向一國一制。

 

台灣面對香港的處境一向是心境複雜的,有人說不要淪為香港第二,有人說主權國家不應與殖民地類比,但是,最近在華人民主書院與台灣守護民主平台主辦的「台港公民社會運動研討會」上,於香港積極從事社運的年輕學者陳允中,比較港人面對中國高官入港的抗議不斷,以及澳門鋪上紅地毯迎接的差異,從而很犀利地說:如果香港要防止成為第二個澳門,「希望台灣不要淪為第三個澳門」。這話,聽在台灣人耳裡,除了苦笑,有何應對?

 

國際透明組織去年公布的全球貪腐趨勢指數報告,指稱三十六%的台灣受訪者表示和相關機構接觸時有行賄經驗,雖因民調係由中國公司承包引起爭議,但這些年經由國共政商密室交流所移植進入台灣的權貴裙帶營私模式,不一一在國人目前上演?中國官員在台灣四處「人親土親」受到招待,與中國副總理汪洋走密道直入特首府,區別多大?中國台商購併的媒體充當代理商,大量以廣告支應特定媒體,炮製置入性新聞,企圖影響台灣輿論的猖狂行徑,不也在政府的消極、甚至不作為下形同默許?

 

因此,國人可以好好比對:國民黨政府片面推動的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是不是國共權貴政商的利益整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