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如浮雲
政治人物如果能颳起「旋風」,或獨領風騷,形成持久的「現象」,最後勝出,那是參加選舉所尋求的最美好境界。
政治現象反映在得人心,有人氣;是否人氣旺,沒投票前,「民調」是一個指標。但政治老鳥不論民調落後或領先,都有一個自勉,或避免自滿的答案:民意如流水。
在特殊主客觀條件下出現的「柯文哲現象」,的確很奇特:他不按牌理出牌,帶綠色背景卻不肯披民進黨戰袍;與綠營鬥嘴不停而不批國民黨,在民調卻領先綠營諸老將。
這種現象是否能持久,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民進黨要減少爭議,只有繼續走初選的機制,讓參選者在基層動員,接受檢驗;焦慮的選民有表態的自由,但以一時現象硬要民進黨放棄規則,禮讓非黨員,那便角色錯亂。
無疑的,柯文哲有他獨特的條件,合選民的口味,但反映在民調的現象並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有人不希望呂秀蓮出線;有人要給蘇貞昌難題;國民黨利用機會分化綠營。
他的現象得力於公民運動和年輕族群的網路串聯,如果他能掌握這股勢力,那對擴大和團結綠營聲勢當然大有助益。
但柯文哲以個體戶姿態出征,遊戲規則自定,批民進黨比批國民黨還賣力,更以兩敗俱傷要逼民進黨靠邊站,那並無助於綠營的團結與勝選。
柯文哲現象眼前佔優勢,媒體寵他,利用網路族串聯造勢,不靠傳統樁腳戰;他不受政黨屬性約束,隨興所至,愛罵誰就罵誰,非常痛快。
但這種現象的最大的敵人,也是他自己:他說話隨便,發言不嚴謹,常逞一時之快,作不必要與不恰當的談話,長期下去,現象受損,白雲也會變黑雲!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