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兒與父親 】

這是一則問答題:泰國有個廣告這樣說,有一名老爸爸用反悔的聲調說,他對不起女兒,因為女兒小時候,爸爸從不做家事,讓女兒長大後以為只有女人才要做家事,沒有立定傳統性別角色外的志向。

如果你也是有女初長成的老爸,對這樣的廣告,做何感想?

加拿大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也和這則廣告得到一樣的結論。

反過來是這樣說的:當女兒小時候親眼看到爸爸會做家事,潛意識中,她就知道不是只有女人才注定要待在家裡,長大後,雖然不一定,她卻可以擁有更多的生命選擇。

讓我們想像這樣的畫面,一個拿著煎鏟的父親身旁,站著拿聽診器或顯微鏡的大女兒。

通常,當然也不一定會發生啦,女兒進入反叛期後,或者選擇了和父母期望不一樣的方向,會和家裡發生衝突。

家裡,那個老爸爸的形象通常不會多說些什麼話,他就只是坐在客廳書房或任何角落,卻發揮著他的影響力。

早一代日式教育的老爸爸就像鋼版畫那般的剛硬,到了最近的世代,老爸爸常反省,女兒年輕時沒能跟她們多講一些話,沒有多讓女兒了解一點老爸爸的關心。

但是,許多老男人退休後開始在家裡幫忙做家事,星期天,跟老婆和女兒到菜市場買菜,他也會提供意見。

我那天從市場回家路上,就聽見一名父親跟30多歲的女兒講著他以前吃過的烤鴨做法,女兒說:「爸爸,我回家做給你吃。」

中年以後,男人跟女兒和家人建立了一層新的關係,我念博士班時的同學靜中,曾經分享她爸爸生病後,她從負責照顧爸爸到與爸爸分享心事的過程。過

去,這對父女並不親,但各自的年歲經歷讓他們越走越靠近。「我爸爸臨死前才鼓起勇氣跟我說,他有個心願是要跟我說,他很抱歉,小時候對子女很兇,還打了我。」

我問靜中,小時候她爸爸會做家事嗎?「當然,我們最喜歡吃爸爸做的炸醬麵。」

這樣的現實情節,就像是亨利‧方達和珍‧芳達這對父女演的電影《金池塘》,老爸爸和曾經叛逆的女兒在各自步入暮年和中年時,達成了心靈的和解契合。

早年的吵架和反叛,抵不上親情的招喚,就像是池塘邊的候鳥歸來。

關於親情,老男人不要太早下定論,覺得什麼都是不能改變的,如果年輕時你曾經遠離過女兒、如果還想再多做點什麼。

老爸爸心中存著一份期望,女兒走到多遠還是會回來。

女兒心中也有一份不捨,再多麼親的父女最後還得走向告別。
【 文/呂政達〈50 Plus〉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的頭像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晏安診所院長陳文昌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