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與釋懷】
 
◆◆◆ 《 釋懷 》或許你可以這麼想,有心事的時候,好像胸懷中,堵了一樣什麼東西或者是一塊大石頭,等到心事過去,不再成為心裡的障礙時,就會覺得豁然開朗,
 
好像被關起來,或是提了重物的胸「懷」,突然被「釋」放了一樣。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看開了」應該也會《 釋懷 》,不過兩者的意思其實不完全一樣。
 
看開了有「不在乎」的意思,其態度不見得是積極的,也許有「算了吧」這樣子的意涵在內。而釋懷則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看開了」應該也會「釋懷」,《 釋懷 》 就是懂得接受、懂得放下、懂得平靜的離去。
 
不要擔太多不必要的心,也不必固執地守在那裡, 不管是在愛情裡、生活裡、任何物質慾望上,都需要懂得《 釋懷 》。
 
這是很難做得到,這是需要漸漸的學習與成長的..
 
◆◆◆ 《 放下 》懂得接受,懂得放下,懂得平靜的離去,不要擔太多不必要的心,是解脫性的舒展,跟忘記不太一樣
 
《 放下 》是指:
 
1 . 不需做無謂的耽心及掛心
 
2 . 放下我執
 
佛教所說的《 放下 》,最重要的意思,是教你不需做無謂的耽心及掛心,但是要做有必要的關心。
 
「關心」和「掛心」不同,有益的關心要保持,無益的掛心要捨去,因為它不但對事情沒幫助,而且會敗事。
 
人總是要面對現實,關心再變成掛心,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到時自找麻煩嘛!
 
所以佛教教我們的就是:一件事情做就做了,掛心是多餘的。
 
《 放下 》並不是放下這件事情,是要你放下「我執」。當你放下我執時,掛心就消失,變成關心。
 
我們常常在勸別人的時候,好像法師一樣,說得頭頭是道;等到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卻往往束手無策,慘不忍睹。
 
《 放下 》就是當下,當下就是隨緣,隨緣就能不執著、就能不攀緣.不執著、不攀緣,就是放下。
 
《 放下 》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 放下 》的意思,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要。而是心中沒想到:「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這是我不要的,那是我非要不可的。
 
很多人會誤以為所謂《 放下 》,就是 "  放棄  " 的意思。
 
在生活經驗中,《 放下 》兩個字最常出現的,莫過於佛教的用語了。
 
某某某因為看破人生,放下了,所以遁入空門。這是經常會出現或遇到的例子。
 
但這個所謂的《 放下 》,是因為人生已經走投無路了,才會做出的選擇。所以我們往往會把這個《 放下 》和 "  放棄  " 畫上等號。
 
而從情緒釋放的角度來看,《 放下 》和放棄兩個完全是天壤之別啊。
 
情緒釋放到最後,你會發現,這件事情雖然已經存在,但是你並沒有帶有任何的情緒,來看待它,彷彿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
 
又或者是你對這件事情,完全不再在意,甚至也不太記得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了。
 
而放棄的話,則是帶著負面情緒,所做出的沈重的決定。那個情緒會跟隨,並且傷害你一輩子的。
 
有些人對《 放下 》兩個字有很大的抗拒,原因是成長環境與文化,造就了對這字眼,產生負面的想法與情緒。
 
其實人生只要懂得如何放下,你其實得到的會更多。
 
『人的心能夠作天堂,人的心也能作地獄,人的心可以成仙成佛,當然人的心,也能作眾生。』
 
許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個,所以每一個人永遠都有路可以走,如果你能找個理由,讓自己難過的話,換個角度,你當然也可以找到,讓自己快樂的理由,
 
也就是說「換個角度看問題」,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心中的癥結,讓我們學到了《 放下 》,接著過去盤踞心中負面的思考,也慢慢轉變了,
 
甚至於更加放開心胸,學習包容、感恩、知足,多行善、多學習善知識,多種福田等,所謂「身受用,心受用」。
 
人們常常對外人能無所求地,付出與諒解,卻吝於對身邊的親人、好友給予關懷與溫柔,或因對對方有所期待,而過度要求,甚至因親近而生侮慢。
 
人們往往選擇「剛強」來武裝自己,卻不知「溫柔」才是待人處事的最佳利器!
 
人人都期望生命中,面對的是一個完美無暇的「圓」,偏偏生命中總有太多裂痕與缺口;而一個人的思想、個性,決定一生幸福,不可不慎!
 
當面對困境與世間紛擾的人與事時,與其消極地接受「挫折、傷心是人生要學習的課題」,倒不如積極自勉:「唯有馴服自己,才能思量別人」!
 
同時若能堅持「以慈悲心處理人、以智慧心處理事」的心態,
凡事懂得承擔,也學著《 放下 》「不甘心的情緒與執著」;
 
而讓自己解脫、釋懷,才是使心靈平靜的不二法門,真正的幸福必定會再次造訪!【 文 / Mr. Righ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晏安診所Dr陳文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